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寓言故事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1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老鼠觉得无聊,就找来字典想看看和老鼠有关的词语。
老鼠找来一本厚厚的词典,开始翻了起来。它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气得说不出话来,就对着伙伴说:“咱们把人们给老鼠用的词语改一改,好不好?”那些老鼠一边高兴地跳一边喊:“好呀,太好了!我们都希望能改那些成语,怎会不同意呢?”他又说:“咱们把那个成语改成‘老鼠过街人人敬礼’。”“太棒了,这样咱们老鼠的位置也就提高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看到一堆老鼠,而且还在乱改成语。那个小朋友跑回了家,把她爸爸叫了出来,小朋友爸爸出来的时候,还拿着一个大拖鞋,他一看见老鼠就开始打。老鼠说:“我不是已经改了那些成语了吗?”小朋友说:“你虽然改了词,但你本性没改,人们还是不喜欢你。”
从这篇寓言故事中我明白了自己原来做的错事无论怎样掩盖,也改变不了事实,只有我们努力改正,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2
关键词:古城文化;城市建设;传承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31 -02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依靠主体,是依托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的综合体。城市需要不断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座城市伴随人口数量的变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流动人口的来来往往,这无疑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
新世纪到来后,城市发展迅速,对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何者为重的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如何保护古城文化,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古城发展的瓶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和多彩文化,孕育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展加快,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成了所有城市都需面对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的,面对城市的发展这一命题,如何做到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之统一,则需要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的载体,理清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轨迹。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拓展了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扬州和绍兴的城市文化,是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精华之所在,目前针对扬州和绍兴城市发展对比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的研究将拓展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
第二,加深了对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认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继承是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必要途径,通过研究,更直观地认识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内涵。
第三,丰富了千年古城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热潮出现,千年古城作为一个特色城市类型,在整个城市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千年古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表现舞台,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2.现实意义
第一,为历史文化古城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扬州和绍兴两座千年古城现状,结合历史文化古城的特点,对比文化差异下古城发展道路不同之处,为城市建设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第二,对扬州市、绍兴市,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建设都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古城,目前已公布的由国务院审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达到119座,但对古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聚焦和调研。
二、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比较
在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不同作用下,扬州和绍兴这两座古城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1840年,爆发,中国被迫将国门打开,加入到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1843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悄然开始,而在上海一步步成为大都市的进程中,维扬人和古越人都参与到了城市的建设中,但他们选择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和上海属于同一文化地域的古越人,由于占据了地域的优势,在早期外国资本主导下的洋人开办的工厂中,主要属于产业工人这一类角色;而之后才来到上海的维扬人,在这场由资本为主的工业化战争中从事的则是服务性的行业。显然,古越人和维扬人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道路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局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文化本身来说,对这两地人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维扬人首批搭上了这一经济快车,因此维扬文化的繁荣期其实要比古越文化更早到来。明清时期,两地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分别衍生出了书文化与盐文化。中国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总共产生了504个文状元,绍兴府历代就有进士2898人,状元19人。而对扬州来说,盐业不仅成为了关系社稷民生的国本,更是维扬人发家致富的命本,在扬州诞生了很多的富甲一方的盐商。
两种文化的不同作用,维扬文化影响的扬州人,普遍具有包容性的特征,而古越文化发展出来的绍兴人,更具有竞争意识。所以维扬人懂得去享受生活,而古越人则更愿意去拼搏争取。
三、历史文化古城特征概述
“历史文化古城”包括国务院审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地方政府自行选定公布的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未在政府公布名单之列但仍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街区及建筑。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历史文化古城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大部分研究缺乏对古城个体、城市特点的针对性分析,忽略了历史古城和文保遗迹的区别。历史文化古城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有悠久的建城历史或是有特殊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物古迹或革命遗址、文物、建筑。
第三,有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包括诗歌、曲艺、戏剧、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人等等。
第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着。
四、古城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一)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多元发展力
第一,科学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功能行业规划,细化控制性规划,调整产业规划,并将单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做到提纲挈领,功能互补;要综合考虑,科学布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第二,完善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完善城市现有公用设施的基础上,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暖、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为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需要挖掘和创造,在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切实抓好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不断明晰各个城镇发展定位;把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增加城市亮点。
(二)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必须以宜居为标准,不断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宜居城市主要从文化、民生、经济、景观四个参数衡量。
第一,文化方面,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城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城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生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城各项功能,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经济方面,充分发展古文化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既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文化特色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第四,景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古城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城景观风貌,提升古城景观整体品质,将古城建设成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三)重推旅游产业,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在具有了对古城镇保护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后,我们了解古城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地段,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扬州和绍兴都是有着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古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时刻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建设历史文化产业园,让古城在新城区发展很快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是城市的中心,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传统的文化遗留,更要懂得利用这些文化附属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应走具有特色的道路,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入手。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观点――建筑论坛,2014,(11).
[2]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J].扬州大学,2003,6.
[3]谭卫.历史古城的保护开发与中国城市发展[D].暨南大学,2006.
[4]朱韫慧.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9.
[5]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指标体系、发展模式与经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杨静,张金池,庄家尧,毛锋.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2,03.
[7]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11).
作者简介: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3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4
关键词 抗震加固 节能改造 施工 改造效益
1 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与项目概况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北京政府曾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了大量的城市住宅,对缓解当时的住房矛盾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时对地震危害的认识不足,大量房屋未通过抗震设计,抗震性能差,多层砖混结构单元式住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现存的老旧城市住宅,由于建设标准较低、结构老化等原因,与我国现今经济水平、居民的生活条件与住居模式等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因此,北京市政府以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安全水平和居住品质为目的,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的惠民措施。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榆树馆社区中的部分住宅楼即属此列。
榆树馆社区位于北京三环以内,靠近北京动物园与西直门商圈,人流密集,公共设施便利,交通通达度高,区位条件好。且由于住宅多由企业福利分配所得,居民之间熟识程度较高,社会关系牢固,社区文脉显著。
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住宅楼居住标准较低,环境景观条件较差。由厨房、卫生间、居室、储藏室和阳台等功能空间构成的原始户型难以适应现今居民生活方式。一个灶台加一个洗手池组成的厨房,同一个蹲坑和一个墩布池构成的卫生间,这样的户型空间较为落后,不但缺少起居室、餐厅、门厅等现在常见的功能空间,而且原有空间相对封闭、功能不完善、空间设施相对陈旧。外部环境还存在着停车位紧缺、景观植被无人打理、社区物业管理落实不到位、社区入口无人管理、私搭乱建及私人占用公共空间等问题。而且,住宅排列较单一,室外缺少活动健身及居民休憩交往的空间。
2 改造的策略与实施方法
2.1 改造方式
西城区既有住宅改造项目,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为宗旨,通过适当增加居住面积、扩大功能空间、改善厨卫设施等方法,提升居住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老旧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在改造资金的筹措上,由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居民无需承担改造费用,且在占用房屋的改造期间,居民得到周转费、搬迁费及其他补偿。例如,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以每坪每月100元的标准补贴给住户,用于搬迁安置等。
在改造的方法上,针对老旧住宅楼的现状差异使用两种方式:1)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既有老旧住宅,首先在保证主体结构稳固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房屋居住空间的适应标准,采用“外套工业化”的措施,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同时增设无障碍设施,为居民提供更方便的使用功能;2)针对配套设施老化、建设标准较低、能耗大的老旧住宅,在改造过程中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主要包括加贴外墙保温材料,更换更为节能的门窗构件,增加遮阳设施,提高屋顶保温隔热及防水能力,对住宅楼的外立面和室外公共空间等处同时进行改造。
2.2 改造程序
由西城区政府立项拨款,委托西城区房屋土地管理中心(甲方)组织招标,确定项目为西城区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设计方为北京筑福建筑事务有限责任公司,施工方为北京韩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改造老旧住宅楼的前期,开展调研、勘察和协调的活动。致居民一封信等信息,由居委会配合,与居民签定协议。由于是入户改造,需要居住居民在施工期间搬迁,就搬迁费、拆迁补贴及相应商品房屋的使用等与之达成协议。准备就续以后,开始施工。具体的步骤如下。
(1)调查摸底、拟定计划阶段。各区政府按照市政府统一下达的总体计划,落实改造工程的具体点位,统一上报市房产局,市房产局审核后,申请市政府计划立项。
(2)规划设计、征求意见阶段。由街道办事处和榆树馆社区居委会牵头,协同区物业办公室,建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在规划设计的同时对居民进行宣传动员,以区物业办公室为主,就小区改造的设计方案向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征求意见。
(3)确定方案、组织实施阶段。确定项目的设计方及施工方,明确各主体在改造工程中的任务。而此时的西城区房管所,在改造中主要负责协调施工单位同社区、业主间的关系。
(4)竣工验收、项目结算阶段。该旧区改造在项目完成后,将由区政府组织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进行项目的检验,同时西城区房管所负责项目的结算。
2.3 改造实施
西城区既有住宅改造现已实施了两项工程:展览路4号楼、榆树馆东里1~6号楼。其中展览路4号楼为试点,两者的建造方式、改造内容及其他信息等几乎完全相同,笔者就现阶段改造完成程度的不同,采取实况调研、居民调查问卷、走访居委会及居住居民等方式,来分析西城区既有老旧住宅楼抗震加固工程的实施效果。
2.3.1 展览路4号楼
展览路4号楼始建于1972年,总建筑面积为5598.34m2,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进行改造。改造后新增面积为1444.19m2,现已完成。原始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改造完成后结构形式为外加现浇剪力墙。该建筑层数为5层,建筑高度为14.95m,层高2.90m,是由4个单元组成的板式住宅,每个单元为一梯四户。
本次改造以楼体的抗震扩容及节能改造为主,同时对公共空间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针对楼体的改造内容有:采用外套工业化的改造策略,楼房外墙使用抗震材料层加固楼体,适当地增加居民的使用面积;外墙增加保温层;对屋面、雨罩、阳台等修复防水层,更换雨水管系统;对楼道内公共空间及走廊等处更换节能门窗等。
针对室外环境的改造内容有:采用装修的方式对楼梯间、公共走道、外墙面等进行粉刷与涂料处理;拆除影响单体施工的违建、架空线路;对原建筑室内及外墙明敷设的各种管线、空调机等进行统一整理归位;在单元入口处增设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扩大公共走廊并在入口内加装不锈钢靠墙扶手等;应用门禁系统单元门;对拆除窗护栏的一、二楼层集中安装内置窗护栏;进行防雷修复、消防改造等以增强空间的安全性;改善公共生活环境。
展览路4号楼现已施工完毕的,居住居民已迁回入住,参照同时期建造的展览路6号楼,对比前后的效果如图1~4所示,基本实现改造的目标,具体如下。
(1)楼体外观:楼体管线得到了规整,空调机位重新安放,建筑立面整洁干净。
(2)楼内公共空间:走廊内原外露管线得到规整,储藏等公共面积增加,楼内墙体重新粉刷。
(3)室外公共空间:临时停车有序,居民楼前绿地规整,公共休息区舒适干净。
(4)楼体细部:入口单元门外立面进行处理,增加无障碍坡道;窗户采用保温窗,统一护栏;小商品房立面整改。
2.3.2 榆树馆东里1号楼
榆树馆东里1号楼始建于1972年,建筑高度为16.55m,层高3.00m,目前正在改造中。该建筑是由3个单元组成的5层居住建筑,原有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南北朝向。2014年8月开始进行改造,建筑南北向长度向外扩展,加大建筑进深尺寸标准层。面积由原来的2254.6m2增加到3117.95m2,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增加了10m2左右。改造后结构形式同展览路4号楼。
此次改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针对砖墙承重的老旧住宅,采用外套式抗震加固方法提高其整体性。即在原有砌体结构住宅楼外侧增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使其结构形式从单一的砌体结构变为砌体一混凝土混合结构(图5),并粘贴聚苯板保温层,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节能保温改造。
榆树馆东里1号楼现处在施工阶段,对比改造方案平面设计图,结合施工现场调研,归纳改造前后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1)改造方案前后平面图对比,如图6所示,扩建改造的内容主要为:首先向南整体扩建1800mm,以增加南向卧室的面积;其次向北整体扩建1400mm,以扩大厨房、卫生间的面积。
(2)施工现场,如图7所示,将原有纵墙外表面的阳台、挑板拆除,对楼体两侧贴纵墙并外加横墙板加固。
榆树馆东里1号楼的改造,在增加住宅楼使用面积的同时,通过约束原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而且因外贴的加固墙板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构件,可节省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且对建筑内部原有装修、管线等设施破坏性较小,对老旧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小。
3 改造效益与问题
3.1 改造效益
通过抽样调查问卷对居民改造满意度进行调查,大数人表示改造结果比预想要好。西城区既有住宅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北京老旧住宅的改造提供了不少启发和实践经验,改造后的效益主要如下。
3.1.1 使用效益
(1)建筑安全性的提升,使用寿命预计延长约30年,可抵挡8级地震。
(2)住户使用面积的扩大,平均每户面积增10m2左右。
(3)热工效能的改善,室内温度明显上升。
(4)老旧住宅楼室内外环境的美化,使得室内宽敞、外观整洁。
(5)对比建筑拆除重建所产生的难以再利用的大量垃圾、噪声及水污染等现象,改造工程明显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
(6)施工时间短,有利于居住居民尽快入住。
3.1.2 历史与文化效益
(1)对老城区城市规划风貌特色的保护。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住宅楼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时代的特色,保护工作对延续北京老城区历史文脉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2)社区文脉的延续,有利于维护邻坊间关系及进行社区的管理。
3.2 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老旧住宅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改造的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组织动员的问题。因居住居民临时私搭、违建等问题影响改造工程的进行,极个别住户搬迁时间过长,滞留在改造住宅楼内。
(2)造价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据笔者走访西城区房管,原根据试点项目预算为2800元/m2,而至施工完成时,实际造价为5811元/m2,与原定预算出入较大。
(3)工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展览路4号楼由于改造工程进行至2013年1月,因冬天施工困难,节能抗震改造加固设计方案及施工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零活需要完成。
(4)责任归属的问题。因需入户施工,在住户居民临时迁走的时间里,出现物品损坏、丢失的情况,责任归属不明。
3.3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项目的牵头方、施工方、社区居委会及居住居民等调研,问题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施工环境的制约。由于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无法进行夜间施工,以至于施工生产效率降低;项目所处位置区位人流密集,且场地狭小,使施工材料装卸不便、周转困难,不利于施工的临设布置。
(2)施工单位与居民的相互干扰。主要体现在噪音、交通上与居民形成干扰,文明绿色施工的环保要求高,防护难度大。
(3)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临时切断部分施工区域内的能源供给,如水、电、煤气等,而相关程序审批的时间较长,耽误施工的进度。
(4)施工现场情况多变。旧楼外部结构复杂,地下管线不明,只能在摸索中施工。例如,老楼的新增区域如何与老区域连接形成一体,室内年久失修管线及屋面板的更换或加固也都是改造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5
1课程的定位和目的
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创设的中医专业本科(七年制和五年制)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在该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完普通基础课和中医、西医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为使学生于在校期间能掌握一定的进行中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正确的中医科研观点和思路,提升本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术水平而创建的一门新兴课程。因此,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学科目录隶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正是基于实验中医学基础的课程定位,课程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树立和端正进行中医药学研究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观点,熟悉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成就与进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之目的。并希望通过该课程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自己的科学实验研究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2课程实践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其课程实践的十年中,无论在授课的对象、授课的方式、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上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
2.1授课对象的改变 从开课之初,实验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医五年制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习完中医的专业课程,正准备进入临床实习。但自2006年起,由于我校课程的重新调整,实验中医学由中医五年制本科的专业基础考察课,更改为七年制科研方向(理科基地班)的专业基础考试课。自此,它的授课对象也发生了改变,主要面向七年制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相对于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一、二年级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现代生物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因此,与前者相比,他们对课程中所介绍的中医科研现代研究部分的领悟要明显占有优势。
2.2授课方式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设立之初由于没有固定的课程组,所以主要由参与《实验中医学基础》自编教材编写的十几位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主要方式就是,每个老师利用1次课讲授他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这种授课方式虽然生动,但却不利于保持课程讲授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自2001年,随着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组的出现,该课改为了拥有固定教师的专职授课。这一变革无论从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听课效果都有了长足进步。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设制的目的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始终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伴随着课程对象的改变,该课程实验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在总课时72学时没变的基础上,由之前的12学时提高到了18学时。由4次实验课,增加为6次实验课,这大大提高了实验中医学基础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新开创的一门课程,因此,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采用。2000年刘燕池教授组织十几位在中医科研上有经验的教授编写了校内自编教材《实验中医学基础》。这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中医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篇则主要通过对中医科研成果的介绍来向学生展示中医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由于是初次编写,前无蓝本可依,所以尽管这本教材现在看来显得相对比较粗糙,但对于教材重要的是要立足于能使学生建立一个尽可能规范、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原则而言,这本教材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所以它从2000年一直延用至今,共8届学生。在此虽然更换教材,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根据中医科研的发展作了很大的修改。
此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十年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起初的1位专职授课教师,发展壮大为拥有4位博士的固定教师队伍。目前该课程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7岁,学历100%为博士,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
4获得的经验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6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焉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