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1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
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指导书写“妆、柳、丝”。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再师范写。
3.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2
一、诵读——诗韵清锵玉不如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诵读则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读题入文到初读感知、细读解文、品读悟情,诵读应贯穿课堂始终。
“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是古诗吟诵应遵循的规则。我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我先指导、示范读“城”,从舒展绵长中掌握“平长”的缓;然后再指导读“渭”,从声促气短中明白“仄短”的急。通过逐字逐句的指导,同学们读得有声有味。古诗的韵味、韵律、节奏在朗朗书声中飘荡。
“回声叠读”,这种诵读方法适合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模拟山谷回声叠读的方法定能让学生在诵读时脑海里浮现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壮观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书声在教室里回荡,诗文的意蕴在孩子们心中涌动。
朱熹在谈古诗朗读时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词的诵读,应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如:“吟唱”、“节奏诵读”、“配乐朗读”、“表演诵读”等。
古诗合辙押韵,旋律优美,是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本。歌之、舞之、吟之、诵之,方能体验古诗词的韵味。
二、想象——借得东风好行船
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论》道:“诗与画同质。”英国诗人雪莱也曾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美中蕴含中深深的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的:
师:王维的诗是悠扬婉转的歌,更是精美绝伦的画。圈一圈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景物有 “渭城、朝雨、轻尘”。
生:“客舍、柳色新”。
师:在这幅图中你认为最有诗情画意的是哪个景物?
生:轻轻飘落的朝雨。
生:被雨淋后新绿的柳树。
……
师:说到柳树,那可是诗人们喜爱的景物之一,你知道哪些诗句写到了“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一个“柳”字,诗人王维向我们勾画出一副色调清新的图景。写 “柳”仅仅是为了突出渭城的景色美吗?读整首诗,想一想“柳”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从题目看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可能是王维希望元二留下来。
生:哦,“柳”和“留”音相似,王维用“柳”留元二。
……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关于“柳”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出现了。首开咏柳寄情的先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是依依不舍的柳。到了唐朝盛行“折柳送别”,“柳”为“留”。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挽留的柳。
我通过抓住“诗眼”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理解图景,拓展诗人们笔下柳色,进而领悟“柳”实则为“留”。“柳”传递着王维对元二的情谊。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有“意象联想法”。古诗词较为常用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雪”、“酒”、“梅竹兰菊”……“补白想象法”、“表达创作法”、“对(类)比推想法” 等。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面对中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要帮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真正地领略、欣赏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
三、链接——知人论世见珠玑
鲁迅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 链接全篇作品,链接作者本人,链接写作背景才能较为确凿地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要感同身受地体验诗人的心情:1.联系时代背景,元二出使安西唐朝正处于非常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了。一个混乱的社会王维对元二的担忧不言而喻。2.联系环境状况。元二出使西域本是壮举,可阳关以西却是飞沙走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酒”道了出王维对元二前行安西的忧虑。3.联系王维本人,王维写这首诗已是55岁,可以说渭城一别就是人生的诀别,无限凄凉化作“酒”。4.联系“阳关遗迹”,感悟人世间可贵的真情。
又如《渔歌子》这首词,链接张志和个人资料。对诗人的“不须归”便有着进一层的理解,链接张志和兄弟间一问一答,对诗人“不须归”感悟更深刻。
古诗词博大精深,言有限而意无穷。“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探究诗歌意旨的重要策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小语;古诗;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7-01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满足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重视预习,初步感知诗意
古诗写于久远的历史时期,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示儿》,需要感知到作者陆游因未看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的强烈爱国之情;《咏柳》,需要领悟到作者对柳树深深地喜爱和赞美……还有古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添了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古诗之前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学生经过查阅书籍,借助注释,尽可能地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能试着体会思想感情,划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导”上做文章,“读”上下功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师应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像的空间,学生在好奇与想像中去阅读古诗,就会使想像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如:教学《咏柳》一诗时,可以先出示一幅柳树发芽的挂图,启发谈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柳树形象,能体会出这是春天的象征,是赞美春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具备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时,再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诵读,在读上下功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之一的目的,为使学生练读书之本领,读书皆能达到;因为达到目的,教学成功。”古诗的诵读,不同于其他课文,更重视停顿及重音,还要借助于注释读懂题目,初步感知诗意,并能联系诗意进行入情入境的想像。
三、引导领悟,品味诗意
古诗教学中,教师若进行繁琐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讲解,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自己去品味,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创设和谐的质疑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敢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碰到的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如词意、诗句意思、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可以在没有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下大胆提出,这样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交流、筛选提炼、引导品味、进行解决。简单的问题,如《寻隐者不遇》中“言师采药去”中的“言”,引导学生解决,给予适当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较难一点的问题,如《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脑读书的习惯。
2、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渗透读写、积累、深化
现代诗文,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而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我们学古诗,需要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读能领会、品味诗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尔后再进一步体会诗人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课中,在对课文充分的朗读、感悟、深入其里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改变过去要求学生只“背”不“诵”、只“阅”不“读”(甚至只要求默写)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诵读,细心品味语言的巨大魅力,获得审美愉悦。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4
一、读,找斟词诀窍
新课标“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古诗教学“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与之正相符。在“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自由读、同桌读、示范读、配乐读、唱读和叠读等,既能创设听觉情境,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能帮学生找到斟词诀窍。
在抑扬顿挫中,在低吟浅唱中,学生跟着诗人在做一次次美丽的心灵远游,思想与古代诗人产生共鸣。《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人读后感到春意盎然的江南生机勃勃,好似春风真的拂过,麦浪起伏,景色如画。一个“绿”字把江南两岸的动人景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尽”、“闲”两字,让人在读中仿佛感受到一群山鸟喧闹后,山林的格外清静;翻滚的云层消失后,特别的清幽平静。
在吟诵中,学生捕捉到了不同词的表达效果,有了这样的语感体验,在写作时一定会效仿,斟词酌句,寻求最佳表现。
笔者班上的周丽娟同学改写《咏柳》一诗,开篇写道:“春天来了,春雨催醒了报春花,润醒了小草,浇绿了柳树……于是,报春花张开了小喇叭,小草钻出了地面,柳树摆动着长发。”这段描写中的动词“催醒”、“润醒”、“浇绿”、“张开”、“钻出”、“摆动”用得非常准确、到位。把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蓬勃生长的情景刻画出来了。为下文对柳树的描写蓄势。
何思媛同学改写《》一诗中有这么一句“不知不觉中,已到黄昏,这时太阳已把半边脸藏在山后,像一个小姑娘似的,含羞地望着大地,不忍离去。”其中的“藏”、“含羞地”、“望”把夕阳西下余辉渐去的景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经典”让小学生潜移默化,找到了斟词诀窍。
二、演,找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真正的源泉。经典古诗词中的生活画面虽距今久远,但也不乏小学生喜爱之作。这些作品很有生活情趣,表演能再现生活场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备受小学生的喜爱。
笔者在教学《小儿垂钓》和《约客》时,学生纷纷踊跃上台表演,这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把作文与生活、情感、思维都联系起来了,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思考、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提升了写作能力。
何思媛同学在改写《约客》时写道“听见外面有声响,我连忙跑到门外去看棋友来了没有,可是映入眼帘的是那绵绵的细雨。我只好进屋耐心的等着,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又打开窗户望望,唉!还没有叩门声,只有那蛙声、雨声,乱了节奏地跳舞。我约的棋友怎么还不来呀?他一直都是很守时守信的呀。莫非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了?是不是他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下这么大的雨,他不会是来的路上摔跤了吧?……种种的猜想使我不免为他担心起来。”
看着何思媛同学这多种为棋友设身处地的“猜想”,笔者认为:是上台表演,调动了她的生活体验。她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主人公,那么耐心地等待棋友的到来。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在生活中是有过等人的经历的,生活中的她一定是个通达人情,多为友人着想的人。是表演,把她的生活经历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她才能进入诗中主人公的角色,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演”让她找到了生活体验,并提高了写作兴趣与能力。
三、议,找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在“读经典学作文”实验教学中,笔者重视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让学生自主交流、自由表达。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学生有了最积极的思考,每一首经典古诗词的写作方法都表现得如此鲜明。就拿实验用书所选的几首叙事诗来说吧,开头的方法即达五种:
有写时间开头的,如“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有写地点开头的,如“篱落疏疏一径深”(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有直接写事开头的,像“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有开头就让主人公出场的,如“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小儿垂钓》);有的则是把地点、时间与气氛烘托巧妙结合起来开头,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学生只经过几首诗的集中训练,在“议”这一环节中便有了自己的归纳,他们就能把所领悟到地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平时的作文之中。
王倩同学在《清明节祭英烈》一文的开头写道:4月2日上午9时,桂林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秩序井然地朝着烈士陵园前进。(写时间开头)
雷易星辰同学在《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写道:“世上只有妈妈‘坏’,拿起棍子打乖乖……”我和调皮的弟弟一起在表演男女二重唱。母亲用眼睛瞪了我们一下,并不停手里的活儿。看着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我停止了打拍子,仔细地端详起她来:母亲快四十岁了,矮矮的个子,我都差点和她一般高了。(开头就让主人公出场)
宋微同学在《我的爸爸》一文的开头写道:教室里很静,窗外的风声和雨声,使老师的讲话听起来有些单调低沉。门响了两次,都以为是雨在敲。许久,才觉得是人,老师把门打开,一个头发蓬乱的脑袋伸了进来。我一愣,忙站起来:“爸爸!”爸爸见我,嘴一咧,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打扰了!”(把地点、时间与气氛烘托巧妙结合起来开头)
四、说,找写作角度
“读”是为了促“写”,而“写”又贵在新。以他人想不到的角度,独辟蹊径,就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读经典学作文”课堂教学的“说”这一环节,为小学生提供了创新作文的途径,使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口头表达。笔者在上《过华清宫》一诗时,何思媛同学以独特的梦境形式及第一人称来表现。
开头:累了一个晚上,我终于把作业做完了。就躺在床上背诵《过华清宫》这首诗,背着背着,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砰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往身上一看,吓我一大跳:我穿的竟是唐代的衣服……
结尾:“叮铃铃……”一阵闹铃声把我从梦境带回现实。
《咏柳》一诗刚学完,张梦雨同学就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写作角度:“垂柳姐姐在温暖的春风中摆动着她那婀娜多姿的腰身,她那羞答答的脸上泛着甜美而又妩媚的笑容。她浑身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令我这棵小草着迷。一阵暖风吹来,她那飘逸的长发便尽情地舞动着,似乎在炫耀春姑娘对她的厚爱……”张梦雨同学以小草的视角,来描写了柳树的妩媚动人。新颖的视角较好的突出了诗题中的“咏”。
五、评,找习作优缺点
评改习作是“读经典学作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评改环节进行的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评价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评价应重在鼓励学生,要充分地发掘、捕捉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切忌一味地只说学生文稿的不足,即使对质量不够好的文章,也要肯定其可取之处,看到点滴的进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空间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慢慢走向成功。
笔者在评改习作环节,采用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三结合的评价方法。学生习作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为自己的习作标出好词佳句及修改错别字、病句等,并评价自己的习作。然后以四人一小组学生互评,交流习作心得。
柯善彬同学在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自评道:我的这篇文章有真情实感,暑假时我去过西湖,亲眼看到了西湖不同的美。我写道:“此时的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湖面像撒下了许多碎金子。”雨后的西湖我又描写道“这时的西湖又别有情趣,湖面上飘着乳白色的雨雾,就像为西湖仙子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纱衣。再往远处看,山中云雾缭绕,昔日那雄伟的代表――山,也顿时变得少女般柔和起来。”这些描写中我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西湖描写得形象生动。不过文中也有不足,我已修改两处,另外错别字多。
小组成员曹洋洋互评道:柯善彬同学的改写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有条理,由近到远。还用了一些好词。他还自觉修改有毛病的地方,值得我学习。
笔者也点评道:真棒!你一直在认真地写与修改。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你已基本掌握咏物类文章的写作要领。有序、真实地描写了景物。描写天气由晴到雨的变化,过渡自然。写出了所状之物的特点,并揉进了个人的情感,是篇有个性的文章。不过,文题还可以改一改,想想怎样更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题好一半文”。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5
学会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写作小助手:
闭上眼睛想一想春天的美好景色。花木虫鱼在温暖的季节里有哪些变化?学会整体到局部地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要写出事物的基本特征。
词语加油站: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大地回春 莺歌燕舞 春满人间 万紫千红 花枝招展 花红柳绿 枯木逢春 含苞欲放 春风得意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雨后春笋
名言加油站: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柳树的枝条像绿色的长辫,随风摇曳,袅娜多姿。草儿从地缝里探出脑袋来,左顾右盼。树儿也从“睡梦”中醒来,东看西瞧才知道春天来了。
. 清晨,春姑娘穿着美丽的衣裳,舞着暖风,招展地笑着,朝我们走来。她给大自然披上了新装,使万物显现出无限生机。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洒在刚披上新装的草地上,阳光照耀着小草,小草叶子上的露珠儿显得亮晶晶的。
春天来了
上海市文馨学校三年级 徐 磊
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去踏青。在公园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让我大开眼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春天真美丽呀!(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赞叹,符合年龄特征。)
春天在一个小竹园里。你看那茂密的竹叶、笔直的竹竿,风一吹,竹叶“刷刷”地响着。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古人对竹子的赞歌。(应该是受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影响,作者写了看到的和听到的。)“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子自古以来,是虚心的一种象征。(作者能引用古诗,并且抓住竹子的特点来描写。)这是古人对竹子的一种赞赏。竹叶尖尖的,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我觉得春天时它的绿青翠欲滴,让人赏心悦目。我还想摘下一片竹叶,放在嘴里当口哨吹。
公园里还有漂亮的山茶花。山茶花的形状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我走近它,仔细瞧那小小的花蕊。我想花香应该从这儿发出的吧,这里是花的心脏。小小的花蕊上顶着一个个小小的黄点,煞是可爱。我数了数,绽开的山茶花都是八片花瓣,它们细腻光滑,让人忍不住想要抚摸。(小作者细心地观察花朵的形状和颜色,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想要抚摸一下。)
桃花这时也开得正红,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个争奇斗艳。在微风的吹拂下,桃花们摇头晃脑,仿佛在招揽游客。(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我一路走着,一路看着,心情非常愉悦,我感觉自己被花红柳绿的春天拥抱了。(抒发了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指导老师 何池香
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02-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逐渐突显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对古诗词审美内涵的感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作品往往是对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的高度融合,因此,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悟与学习,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多样化设置,使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文字美、意象美、情感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精心设置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
文字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古诗词凝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值得学生感悟与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中具有美感的句子画出来,通过美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全诗进行整体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字的韵律与节奏,融入到诗词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去。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轻轻地闭上眼睛,去感悟诗词的意境。笔者深情描述道:“一个富有朝气的孩童在河边垂钓,饱含稚嫩与童真。这个孩童为了不让鱼儿受到惊吓,连忙摆手婉拒过路人的问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把握意境构造与解读的语气、节奏与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孩童的稚气、天性与童真,最后引领学生根据此前的诗词解读与意境构建,再一次感受与体会诗词的文字之美。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纵观古诗词的内在构成,意象和情境是古诗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蕴含其中。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难以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古诗词的内在意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营造的情景,使之能够充分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意象之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诗词描写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充分感悟与领会诗词之美。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图片,同时播放春天柳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心中初步构筑柳树的意象。其次,以春天生机勃发的图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咏柳》全文,使学生逐步感悟春柳纷飞的意境。紧接着,教师逐词逐句对课文全篇进行解读和讲述,渲染、描绘和增强诗词意象的形象性、生动之感。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象和情境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对诗词的写作与记忆,完成整体教学目标。
三、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在古诗词作品中,情感是贯穿诗词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与认知诗词作品情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悟和理解诗词情感的积极性。诸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讲解、学生讨论、诗词主题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理解、领会和认知诗词作品情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诵等教学活动,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地展示石灰煅烧的画面,将石灰的基本特征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其理解诗词意境和思想情感。接着,教师让学生以“《石灰吟》的朗读思考”为主题分组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阐述,营造出积极、踊跃的思考氛围。在学生初步完成了《石灰吟》的主题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成员采用演讲的形式阐述观点,教师则在一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与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想表达、辩论和思考的方式深入体会了诗词的情感美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