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哭晁卿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哭晁卿衡范文1
哭晁卿衡范文2
诗题简明扼要,告诉了做诗的地点、饯别的对象,一目了然。叔侄长久不见,今日一见必然倾心,真挚之情自不必说。离别所选之地也很巧合:谢楼,暗合了诗题,还点出了李云的身份:秘书省校书郎。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诗之开头,不写离别,也不写二人之情。横空出世,写胸中郁结。弃我去者乃“昨日之日”,乱我心者乃“今日之日”,时光流走如此之快,让人想到当年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眼看着韶华不再,怎能不伤感、忧愁、苦闷?弃去诗人的难道仅仅是时间吗?难道仅仅是那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吗?政治上的失落、小人的排挤、君王的不信任让诗人看清了这冰冷的世界。国家需要他,可昏聩的朝廷不需要他。空间上的寂寞让他的心无法忍受现实的折磨。既然昨日我没有办法留驻,我又何必那么在乎它呢?今日我无法为国分忧,我又何必自找烦恼呢?诗人毕竟是诗人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忧愤之情,不可抑制,于是便有了这一气鼓荡的诗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欢喜也罢,忧愁也罢,何必再去想它。抬起头,长风万里,秋雁徘徊。面对此情此景,又怎能不对饮于高楼呢?上两句写情,这两句由情入景,大幅度变化,一下子从痛苦之中回到了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图景中,让人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原因。景中显情,情中显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想到这里,两句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一个“酣”字,道出了诗人嗜酒如命(李白性嗜酒,志不拘谨。《河乐英灵集》),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以及一个性情中人的情感本色。
亲人相聚,借酒怡情,怎不高兴。对饮之余,不免相互倾慕与赞扬,于是,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应运而出,由景入情,转入正题。李白一介书生,四海云游,谁做东就可想而知了。李白总不能不有所赞扬吧?东汉学者把政府藏书的机构东观称为道家的蓬莱山,而李云当时是秘书省校书郎,蓬莱正合李云身份。诗人便借蓬莱指代李云,说李云文章有建安风骨,而自己呢?诗人一生崇拜谢,经常自比小谢(谢诗风清新秀发),说自己有清新秀发的诗风。而此时,二人正在谢楼上对饮,此句一出,便暗合诗题,无意求工乃工。
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借着酒兴,思绪翻飞,直上青天,要摘取天上明月。前面刚写长空秋雁,现在写青天明月,时间跨度之大,让人怀疑,故此句为虚景。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以想见思想灵魂超越现实。“欲上”一词也是诗人内心的想法。“青天”与“明月”在诗人的诗中经常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客散青天月”(《谢公亭》)。借“青天”指想遥远,难以实现,无法跨越,比喻现实的黑暗与污浊。而“明月”指诗人高洁的人格。古人常以“明月”比喻崇高。他的诗中,“明月”一词很多。“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明月”比喻自己的美政理想,但却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诗人只能寄予虚幻的梦境。这两句将诗人饮酒的情绪推向,让过去的黑暗与痛苦消失于茫茫天幕,只留下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与人相伴。
理想是理想,人不能永远活在理想之中,尽管诗人的思想飘飞在九天云外,诗人的身体却仍在谢楼上。低下头,一条小河映入眼帘,于是呼之欲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谢楼门前古代有一条小河,也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古人常以水喻愁,诗人此时慨叹时光不再,人生不再,内心的忧愁自然而然喷发而出。抽刀断水,只为发泄内心的失意与苦闷,诗人本以剑客自居,“抽刀断水”也是自然而然之意,但抽刀不能断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诗人想摆脱精神的苦闷,这是无益的,于是举杯消愁,但愁绪更多,诗人借流水来比喻心中无限的哀愁,巧夺天工,自然而成。可愁终究无法消除,罢了,罢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又何必这样苦苦拘泥于一时一事呢?将心放开,也许会有另一番景象。
这后两句充分说明了诗人不受环境所迫,不甘心屈服内心的重压,显示出了诗人豪迈雄放的气概。全诗思想感情变化多端,跳跃不定,皆是一腔真情,虽辅以景,但景即是情,情即是景,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污浊的世界中那颗不安的、跳动的心。诗歌到此结束,通篇不着一“别”字,但句句含别,字字含情。豪放的胸怀与细腻的情感相互结合,给人以淋漓尽致、明快潇洒之感。此诗非怀、大手笔、大才气的诗人所不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仍然没有消除,但那浓浓的爱国情、报国心仍回荡在四海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