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智能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网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网智能化

电网智能化范文1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营销;智能化模式

前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传统的电力营销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难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从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角度,电力企业需要创新电力营销模式,构建起智能化的电力营销体系,提升电力营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智能电网的更快更好发展。

1智能电网与智能化电力营销

智能电网即电网智能化,主要是在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支持下,结合先进传感技术、设备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及先进控制方法等,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相比较传统电网,智能电网的电能质量更高,承载能力也更强,不仅支持火电,还支持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的接入,电网本身良好的自愈能力可以切实保障其运行效果。电力营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强调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通过对供用电关系的调整,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产品和服务。在智能化电网背景下,立足传统的电力营销模式,配合智能化技术,可以形成全新的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可以在智能化设备的支持下,实现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的实时交流,从而更好的满足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化用电对于服务多样、开放友好、灵活互动、经济高效以及技术先进等方面的要求[1]。在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中,能够通过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分发、更新及反馈等的智能化操作,也可以保证电力能源的供需平衡,对电力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使得智能电网建设多样化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2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营销智能化模式

在智能化电力营销体系中,包括了多个子模块,这里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2.1客户知识管理

立足信息化背景,结合智能化终端设备,对客户知识进行自动采集、更新和共享,就是客户知识智能化管理。在智能化电力营销中,客户知识管理模块能够实现对于信息的归档和管理,从而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在电力营销智能化模式运行环节,其他四个模块能够根据自身需求,从客户知识管理数据库中,自行提取相应数据信息,结合智能化的运算和评价,就结果形成测评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电力营销决策的制定以及电力营销方案的编制。测评的结果同样会被输入到客户知识库中,更新对应的数据信息。与传统电力营销模式相比,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中的客户知识管理可以对客户知识的内容进行持续更新和完善,实现管理的动态化,提升管理效果[2]。

2.2客户负荷管理

客户用电负荷管理关系着电能供需平衡问题,也关系着客户的用电体验,意义重大。通过智能化客户服务管理,可以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对于电量的自动化计量,也可以实现分布式上网监控,在技术层面上确保客户知识交互的顺利实现。双向通信的存在,使得电力企业能够结合相应的传感设备和终端设备,对用户负荷需求进行分析,挖掘其用电模式,结合统计数据预测电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参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多样化的用电方案,提供给用户自主选择,使得用户能够主动参与到需求响应中,保证电力供需平衡;而从用户角度,能够以智能化负荷终端为依托,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用电方案,响应电力营销市场的变化,实现互动营销[3]。用户数据收集能够为客户负荷智能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依据,通过对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指定切实有效的负荷管理措施,然后根据具体实施效果,做好反馈信息收集,使得电力企业可以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在智能化客户负荷管理体系中,数据收集和分析、需求响应以及负荷控制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以模块化结构独立存在,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相互支撑。与传统电力营销模式中的负荷控制系统相比,智能化体系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用电监测,可以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和软件系统代替人工进行监测,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用户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数据通信,通过智能化通信系统,电力企业可以随时掌握用户各种用电信息,并通过短信等方式传达给用户,用户也可以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对历史用电数据进行查询,保证了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流通更加高效,能够直接提升客户负荷管理的实际效果;三是数据处理,包括了数据甄别和数据管理,两者都能够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实现,配合智能化设备,减少了人工处理的误差,体现出了更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可以为智能负荷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四是负荷控制,这也是智能化负荷管理的核心所在,结合用户用电信息,运用智能分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智能通信技术等,将信息传递给负荷控制终端,对负荷质量进行改善,能够有效缩短负荷控制时间,提升控制的准确性[4]。

2.3客户关系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可以对客户数据进行收集,配合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市场运营、销售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的信息化,通过相应的分析和评估,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外部风险,通过对客户资源的合理应用,在企业与客户之间营造出良好的关系,创新电力营销理念和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智能化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意度测评,可以自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依照设定好的流程进行智能化处理,实现企业与客户的良性互动;二是智能化响应,包括了销售、营销和服务的自动化,能够通过自助服务、交互响应等,实现智能化全面客户关系管理[5]。

2.4信用风险管理结合

客户知识管理中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智能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电力用户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拖欠电费或者偷漏电风险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措施,使得电力用户能够对自身的信用水平进行持续改善,确保电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相比较传统电力营销模式中信用风险管理,智能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可以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预警,这是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所没有的,相比较单纯的事后处理,智能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对客户出现信用风险的几率进行预测,有效减少拖欠电费等问题,也可以减少追缴电费引发的额外开支,保障电力企业的合法利益;二是能够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与传统信用等级评价采用的定性评级不同,智能化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等级评定中采用了量化指标,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完善,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6];三是可以针对客户信用风险提出有效决策,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在企业内部构建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用户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其能够自主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2.5客户价值评价

客户资源价值具备综合性的特点,通常可以分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方面。对于电力营销管理而言,合理的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能够依照知识管理中心的数据西悉尼,结合相应的评价模型,分析客户资源价值,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理念。智能化客户资源价值评价的优势主要包括:资源价值评估,在收集和分析客户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对客户资源价值进行量化,提供个性化服务;客户群体细分,在价值评估基础上,将价值相似的客户划分为同一个群体,分析其需求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7]。

3结束语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构建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可以实现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双赢,意义重大。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需要先进硬件设备支持,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智能响应等措施,确保智能化电力营销的有效实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彭松洁.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1):47.

[2]孙明霞,荆慧,刘海波,等.智能电网下的网络化电力营销建设探讨[J].价值工程,2013(34):145-147.

[3]曾鸣,赵建华,刘宏志,等.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2012(5):703-707.

[4]芦伟,董洁,赵丽新,等.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6(2):287.

[5]徐磊.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董燕.智能电网下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5):229.

电网智能化范文2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规划目标;核心技术;规划重点

Abstract: Intelligent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the only road.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intelligen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the target,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re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planning is the focus of the grid,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complete design with power gri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of intelligent offer some help.

Keywords: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core technology; main Planing point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在电力行业当然也不能例外。智能化电网正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求,是一条能真正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智能电网是“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现已逐渐成为现代电网的主流。因此,如何规划好智能化电网的建设,成为了当今电力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和讨论的话题。

1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智能化电网正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求,建设智能化电网是实现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环保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产业新增长点和高点;三是电网升级增加安全可靠性;四是提高电网企业综合效益的必然趋势。

农网地域分布广泛,服务客户类别多、数量大,因此研究智能化建设问题,必须考虑农村供电基本特点。农村供电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供电可靠性有待提高,网络有网无架.单电源点辐射供电占多数;环网供电自动化水平低,制约可靠性的提升。电源点主要为1l0kV变电站,以220kV变电站为支撑的枢纽变在县级供电区域内没有或只有1个。区域电厂或新能源并网问题突出,互供能力严重不足。

(2)设备综合自动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国网、南网、地方所属的县级电网建设规模不同,导致在县级调度自动化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实用化水平方面存在差距。调度自动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四遥”功能形同虚设,以SCADA功能为主流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软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通信和信息自动化水平低。以电力载波或微波为主要通信手段,只在局部使用光纤通信,可靠性和抗强电干扰能力弱,通信网络不健全制约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安全、营销、生产信息管理手段没有实现一体化,局部的推广使用使得信息流的价值和工作效率偏低。

(4)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电力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低。

2规划体系建设

新型农网建设提升了农村供电能力,大部分县域电网形成了以2个或1个1l0kV变电站为支撑、35kV为主网架、10kV和0.4kV相配套的供电格局。据统计,截至2OlO年5月,农网60的变电站实现了双电源互供结构,建成县级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1250个,160余个县供电企业开展了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有58%的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76的变电站采用微机保护;改善了农电信息化手段,目前已建成从网省公司到公司总部的农电系统,农电企业应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电生产、营销、95598客户服务、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农网节能型主变压器比率达到73%,有载调压主变压器比率达到74%以上,各类断路器无油化率达到77%,及以上型号节能型配变占有率达到70%。

2.1规划目标

农网智能化建设主要围绕电源结构优化,网厂协调,节能发电调度、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控制技术的应用,实施输、变、配、用电和调度高度自动化建设。智能化农村电网的目的是实现调度集配电管理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和区域全景可视化多维监控,主要包括:

(1)以多维分析预警监控结果的可视化整合展现,实现农网调度辅助决策。

(2)地理信息系统全景可视化多维监控平台、外部气象与灾害信息基于电网地理潮流图的可视化实现。

(3)实现负荷需求预测、调度计划、经济调度、安全校核系统的应用。

(4)实现新能源并网自动化以及联络线功率、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的应用。

2.2智能化规划内容

农网智能化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网络构架建设。农网构架问题主要表现在输配电网络网架基础薄弱、装备水平不高等,在发展速度、建设标准等方面与城市电网、主网的差距大。按照“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标准要求,农网输配电网络建设任务繁重。

(2)高级智能化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推广使用。智能电网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测量控制、信息化技术来实现电网的兼容性,从而提供安全可靠且经济高效的电力供应。

2.3核心技术应用

智能电网的实现需要加强基础技术和功能实现两方面的研发。基础技术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量测和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决策与控制理论;功能实现主要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变电站、智能线路、智能保护系统、智能需求侧管理。根据农村供电特点、未来农村分布式能源接入和各类客户的用电新需求,要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智能化农网,对于农电企业重点在于输、变、配和用电环节,而发电环节的新技术主要在新能源(沼气、天然气、风力、光伏等)并网接入运行控制系统的应用方面。输、变、配、用电和调度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如图1~5所示。

图1 输电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图

图2 变电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图

图3 配电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图

图4 用电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图

图5 调度环节核心技术应用图

农网智能化建设需要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强力支持,加强重点技术研究与储备。应用智能装备和核心技术是提高农网的经济运行水平和智能化实现的关键。

3电网规划重点

电网智能化范文3

关键词:农村电网 智能化 自动化 关键技术

一、农网系统现状

1、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当前因为我国地质环境以及人口的分布等众多原因,我国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等不同地区的县级电网建设从规模到社会的用电量,到人的平均用电量,以及县供电企业的平均生产与用电量等多个方面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差距,从而也导致了县级调度自动化建设水平、应用化水平以及实用化的水平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县级的调度系统中因为农村的范围较广,导致其自动化的建设往往存在着不专业,而相应的技术人员也不够专业,而素质相对与城市同样具有很大的距离。虽然为了符合风电企业等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企业要求,我国许多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各种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大量开始生产,例如: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集成、系统型号和硬件型号的普遍生产现象,但是各生产厂家因为本身技术以及企业其他条件的原因,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之间多是不尽相同的,这往往为各生产部门的统一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都带来了相当的难题。就目前发展现状来说,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革新,使用的依旧还是过去的传统的SCADA功能,而PAS这种较高级的应用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并没能得到广泛的推广。

2、农网配网自动化系统

依据我国当前的配电网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不总体构架体系的不完善和技术严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配电网,根本没有能够适应于未来的坚强的智能配电网体征的研究和具体的论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具体的规划目标以及用来指导的方法理论,这就是造成我国智能配电网的研究一直处于起步阶段的重要原因,而这一方面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为:配电网网架结构相对薄弱、供电能力受限、配网自动化应用的范围相对狭隘、实用化水平也不高等等四个方面。

除了结构体系不甚完善和关键技术缺乏合理的研究等问题,在配电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还拥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技术和管理体系的文件才能使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

3、农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所谓变电站的自动化具体是指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以及远动装置等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在通过对其众多功能的组合以及进行规划设计之后,通过具体的计算机、现代电子、通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最终达到能够将全变电站的一次设备与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调度主站进行信息交互等功能。

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村电网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了进十几年,而应用的技术也都是普遍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以及光纤技术,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等辅助技术,在20实际80年代到当前为止已经取得了许多较好的效果。但是为了迎合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际工程的需要,真正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需要与时俱进,要进行相关的创新,不仅是设计思路、新技术、新原理,还是设备功能、设备工艺方面都必须满足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要求。

4、信息网络通信现状

现实中农村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实现主要是靠通讯这一方式,具体过程是先将远方的数据安全可靠的传送到调度和配网主站,所以这就奠定了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应用到的相关技术都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普遍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光纤通讯、电力线载波通信、CDMA/GPRS等方式。这些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光纤通讯,它具有频带宽、信道多、衰减小以及扛枪电干扰的优点,基于这些特点光纤通讯已然成为农村电网自动化实现的主要通信方式,而且其与无线通信之间建立了互为支撑的通信通道的模式,在目前为止已经在我国包括城市、农村等多个地区加以应用,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只能是用租用电信网络通讯、ADSL通信以及载波通信的方式。

二、农网系统智能化关键技术

针对上面我们提到的当前农村电网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因对措施,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

1、新型农网智能调度技术

实现智能调度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之一,它在智能输电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被称为智能输电网的神经中枢,它不仅是生产电力的基础,而且还是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电网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传统的调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期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所以终将被取代,而智能化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而针对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关于其调度技术的切实实施也是必然的结果。

农村电网智能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这对县级电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而实施的,根据上面我们强调的智能调度对于整个智能化电网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经成为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建设过程中,是以实现县级全维度业务和生产全过程的调度为主要目的的,真正做到集成一体化的支撑、预警监控的全景化、多维展现的客观性以及决策管理的精益化。而所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也是针对这些目的来进行的,例如这其中就包括:系统的一体化制程技术、实时数据总线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技术等等。时刻明确主要目标,从而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最终做到把技术实施到农村电网智能化调度的实践工作中去。

2、新型农网智能配网技术

相对于农网智能调度技术来说,农网的智能配网技术也是整个农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核心环节,它建立输电网和用电网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涉及到的吸纳路和网络拓扑也是最多、最复杂的,因此是网架中最为脆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如果不能做好这一方面的技术工作,那对于智能配电工作的消极影响就不是一星一点了。

农网智能配电技术研究的目标选用通讯方式中最为经济和实用的通讯技术,具体就是指光纤通讯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做到根据配电网实际的运行状态和资产设备的状况的加以准确和详细的监视,从而保证电网的可观测性明显提高。农网智能配电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自语控制技术、配网分析软件的架构和数据交换模型、故障定位、隔离以及恢复的智能化相关调控技术、实时全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交换方式方法、配网广域测控的实现方法、配网关键节点同步测量方法及相关监控节点间信息实行交互方法、以及最后的DSCADA应用的扩展研究和其控制、保护、故障测距、定位等应用方法。

3、新型农网智能变电站技术

在农村电网的整个系统中,变电站是配电网的电源网,不仅是农网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整个农村电网所有数据的采集的基础,在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为了真正实现农村电网中的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的实际应用,我们具体需要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技术研究,它们分别是:光与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主要努力的方向是向100KV以及以下变电站的应用和延伸的关键技术;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和IEEE158对时协议的对时技术及相关设备也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除了建立相关实施技术之外还需要建立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同时还要研究其仿真模型和仿真技术,还要开发仿真和评估工具,达成系统的一体化;最后为了解决通信网络的在线出现的故障,要研究其检验、恢复、网络冗余拖布结构中的负载均衡控制技术,从而在保证服务质量和等级的流量的控制技术的同时,使通信网络更容易维护、可愈以及增加其自适应性。

总之,建设农村电网智能化对于风电产业和其他多种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电网发展的现状来看,还需要研究和实施多种相关的技术,只有保证其切实实施,才能够真正建设农村电网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张有兵,翁国庆.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01) .

[2]孙宏斌,张伯明,吴文传,郭庆来,张沛. 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02) .

电网智能化范文4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自动化;SCADA;调控一体化

1.配电自动化系统概述

系统描述:配电自动化系统由主站、终端/子站、通信系统组成;上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故障报修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变采集与监测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为外部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FA)和电网分析应用等功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借助多种通信手段,实现数据采集、远方控制,通过就地型或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实现故障区段的快速切除与自动恢复供电。通过信息交换总线,与外部系统进行互连,整合配电信息,外延业务流程,建立完整的配网模型,扩展和丰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功能,支持配电调度、生产、运行以及用电营销等业务的闭环管理。可以扩展对于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电网等接入,通过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实现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和经济运行分析,实现与上级电网的协同调度以及与智能用电系统的互动。

2.配电主站

配电主站必须满足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具备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并可根据各地区配电网架结构、配电自动化应用基础以及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和配置软硬件系统。

2.1基本功能

配电主站的基本功能包括配电SCADA和电网分析应用,其中配电SCADA为必备功能;电网分析应用为选配功能,可根据数据完备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选配。

配电主站在保证图形、拓扑来源的唯一性的前提下,具备下列功能:数据采集、状态监视、远方控制、交互操作、智能防误操作、图形显示、事件告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数据统计、报表打印和配电通信网络工况监视等。

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包括:模型拼接、拓扑分析、故障判断及处理、解合环潮流、负荷转供、状态估计、网络重构、短路电流计算、快速仿真、负荷预测、预警分析、经济优化运行和可视化调度操作等。

2.2扩展功能

配电主站通过与其它应用系统的相关信息交换和业务流程交互而实现的扩展功能,包括:模型/图形信息交互、停电管理、保电管理、双电源管理、计划检修作业、供电可靠性统计、事故紧急处理和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等。

2.3与其它系统的互连

配电主站与其它系统之间的互连,应采用基于IEC 61968标准的信息交换总线来实现,若有综合数据平台,可作为基于数据库方式的应用系统接入信息交换总线。

数据的唯一性要求:配电主站应充分利用其它系统中已有的数据,通过信息交换总线整合“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数据的完备性要求:配电主站根据应用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约束,通过信息交换总线对输入/输出信息进行转换、映射、校验、过滤等,保证数据的完备性。

接口的单一性要求:配电主站采用单一的接口通过信息交换总线从其它系统获得相关服务或对其它系统提供服务。

2.4智能化功能

智能化功能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接入和监控、配电网自愈控制、输/配电网的协同调度、多能源互补的智能能量管理以及与智能用电系统的互动等。

3.终端/子站

3.1配电终端

配电终端主要指用于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备的监测和控制装置。配电终端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及维护的方便性。配电终端的配置应满足《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的要求,配电终端的功能应能适应不同可靠性、不同接线方式的一次网架。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方案应充分考虑不同于一次设备的特点。

3.2配电子站

配电子站放置在变电站或开关站中,负责该站供电区域内的配电终端的数据集中与转发。按功能需求分为通信汇集型子站和监控功能型子站。配电子站功能应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的相关要求。

3.2.1通信汇集型子站基本功能

(1)终端数据的汇集与转发。

(2)远程通信功能。

(3)终端通信故障检测与上报。

(4)远程维护和自诊断能力。

3.2.2监控功能型子站基本功能

(1)应具备通信汇集型子站的基本功能。

(2)在所控制的配电线路范围内发生故障时,子站应具备自动故障区域判断、隔离及恢复非故障区供电的能力,并将处理情况上传给配电主站。

(3)信息存贮功能。

(4)人机交互功能。

4.通信系统

配电通信网的建设应综合考虑配电自动化、计量、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多种需求,统一规划设计,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不同实现模式,合理设计、建设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配电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的通信网络为骨干层,配电主站、子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为接入层。

配电通信网应采用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的原则组建,对于需要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区域宜采用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对于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具备遥控功能的配电终端,优先采用专网通信方式,采用公网通信方式时必须符合相关安全防护规定要求。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可应用到所有类型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宜选择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工业以太网等光纤以太网技术。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是光纤专网通信方式的补充,配电线载波通信系统使用频率、发送功率和组网方式等应符合DL/T790相关规定。选用适合配电自动化业务的无线专网技术,应充分验证技术的成熟性、标准性、开放性和安全性。无线公网通信方式以GPRS/CDMA/3G通信方式为主,可用于不需要遥控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终端通信需求,应用时应符合电监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相关要求。

5.信息交换总线

5.1总体描述

信息交换总线应遵循IEC 61968/61970标准,以松耦合方式实现主站和其它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支持标准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统一融合的全CIM模型和IEC 61968消息交换模型,并可采用适配器将非标准私有协议转换成标准协议,实现符合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数据集成。

5.2功能要求

具备61970模型/61968模型/扩展模型的动态集合管理功能。具备61968消息模型管理功能,包括消息定义、消息规则定义、消息版本定义等。具备61968适配器接入、适配器管理及监视功能等功能。遵循电监会二次安全防护规定,支持安全Ⅰ/Ⅲ区的信息交换。支持任务流程化和业务流程化的服务(数据)共享。支持消息的路由、转换、映射、校验、过滤等功能。实现应用系统和交换总(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7页)线之间的单一性接口。

6.结束语

智能化配电网研究适应国网公司精益化管理需要,满足实施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对技术支持体系的需求。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的原则,统一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功能标准进行设计,确保配网生产运行的安全可靠和经济高效。

【参考文献】

电网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电力通讯 电网智能化 作用

当今世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大的“地球村”,而电网智能化的出现及发展又提高了电能的生产效率,两者结合必然可以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因此,相关的电力部门应该在促进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通讯技术,从而解决其原本的信息互动问题,使电网的工作性能更加完善,实现电能电网智能化这一建设项目不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电网系统稳定、安全以及高效地运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用电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电力通讯在电网智能化中的运用现状

在目前看来,由于电力通讯被运用在电网智能化的时间并不久,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例如说是在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由于外来因素即电力通讯的不完全结合造成了电网运行的不稳定,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电网运行;又例如说电力通讯技术无法有效地控制大型电力仪器出现故障的问题,从而出现网络信息安全性能不够好、电力通讯供应不稳定等情况。但与此同时,二者正在慢慢地磨合摸索中,电网智能化中的信息互动过慢的情况已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电网智能化的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路漫漫其修远兮”,相关的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应该对此更加重视,以保证电网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促进电能、电力在所有环节的通信有效传输。

二、电力通讯在电网智能化中的具体作用

(一)发电通电的通信支撑

在整个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发电通电是最为基本的环节和过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所有环节的起始点。因此,电力通讯在电网智能化中的作用最能体现出的就是它是其发电通电的通信支撑,这就是说利用采纳宽带无线区域网等相关领域的运动,当代通讯技术可以使电力工厂在促进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对发电工厂的现场发电情况进行实时高效的监控,从而可以实时观察电力工厂在发电生产电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存在的机器故障或者其他自然问题,进而有根据地、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以及完善通讯信息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电力通讯这一科学技术也可以满足电工厂与外来外部人员进行通讯,也就是说相关通讯仪器可在引入监测管理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完成太阳能电厂与风电厂的远程、外部的通讯以及信息交流,从而利用这一种和谐的良好沟通环境下第一时间解决电网智能化的工作进程中解决展现出来的风险问题,从而使其在整体状态最好的情况下开始发电。另外,电力通讯技术在发电通电环节中的应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高效地完成在线网络调度智能水库,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更加重视它。

(二)智能变电站的通信支撑

智能变电站对电网智能化整个运行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和载体,几乎可以说是电网智能化的核心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从整体来看,智能发电站的所有运行平台都需要用到电力通讯技术,其主要作用为:电力通讯技术具有实时性,它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利用信息输送平台实时高效地监测、管理智能变电站变电仪器、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从而精准、及时地发现其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高效精准地处理、完善这些故障问题,进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变电仪器设施,保证其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智能变电站需要采集和整合相关的资料,但这所需的工作强度相当大,这就需要用到电力通讯技术来进行快捷、高效地采集、整理相关目标,继而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增大、扩大其通讯的有效范围,最后达到一种极为良好的工作运行状态;最后,随着智能变电站的不断强化,其在实际运行工作的过程中原有的系统通讯水平已不能再满足其的要求,而电力通讯技术可以满足其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升其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完成其通讯功能的实时性和高效性,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电能的质量,达到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共赢。

(三)输电环节的通信支撑

在电网智能化的整个运行环节中,输送环节就是指利用输电线以及电力线将电能输送到所需要的用户当中去,而输电路线主要是实时高效精准地监控这一路程中的气象情况、输电路线的温度变化、覆盖冰块面积、震动以及污垢垃圾等情况,是沟通发电厂以及用户的桥梁,这个环节在整个环节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原有的信息互动已不能满足输电平台中,因此电力通讯技术便取代了原有的信息互动,在输电线和电力线上监测观察信息的传输,以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得以借助网络信息的相关平台对这一环节进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从而从整体上对输送环节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除此之外,电力通讯技术可以满足远程、外部输电路线状态的相关检测观察,也就是说技术人员可利用这一技术在操纵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借助光纤等应用建立相对应的网络检测管理系统,从而通过这一系统整合所检测、观察的数据来完成对于这一环节的风险评估,从而保障这些线路的安全,为输电线路的质量勘探、保养维修、远程管理、外部控制以及网络运用等方面提供完美、高效的通信支撑,以避免电能的高效传输受到故障问题的影响,进而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通讯技术给电网智能化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尤其是提供其在发电通电、智能变电站以及输电环节的通信支撑上更是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尽管如此,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仍存在通信效率不够高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能电力生产、转化、传输以及使用的安全性能等。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将两者完美结合,提升两者各自的水平,共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在双方达到共赢的同时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子|.浅析电力通讯在电网智能化中的作用[J].通讯世界,2015.

电网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传感器网络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3-0117-02

目前我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已经进入建设阶段,2009年5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为特征的研究成果,紧接着又推出了智能电网的建设,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从此,拉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热潮;2011年开始,安徽电网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建设智能型变电站;未来,我国还将参与制定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

一、智能电网介绍

关于智能电网定义为:“运用先进的网络分析技术及新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将电力企业的各种设备、控制系统、生产任务及工作人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的基础上自动收集和存储数据,对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客观正确地优化其资产管理和供电服务”。

美国能源部现代电网委员会的定义,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技术、控制理论、通信等先进技术集成到现行的电力系统的输配电领域的一项综合技术。现实中,智能电网(Smart Grid)即为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目前,智能电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可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进行区分,智能电网从技术层面来看,将会在发电方式、通信方式、电量监测、保护定值、数据分析和事故恢复等各方面发生重大改变;从管理层面来看,将会在调度模式、设备检修和供电服务等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

二、智能电网建设

世界各国建设智能电网的重点和目标不同,但是无论是美国、欧洲的智能电网还是中国的智能电网,都应具备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自愈性、供需互动性、兼容性、集成化。根据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未来下面这些领域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各国在智能电网建设建设方面竞争的主战场:(1)先进的相量测量和广域测量技术;(2)先进的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3)高级计量,如无线、自动计量读数;(4)需求响应;(5)先进的配电自动化;(6)分布式发电技术及电力储能技术等。

智能电网建设建设任务包括: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从安全性、可靠性、可调节、抗扰动等方面加强对设备状态的预测、预防、调控,基于可靠监控信息建立输电线路的辅助决策和配电环节的智能决策,加强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开拓新的增值服务。而这些智能化任务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透彻的信息感知技术,可靠的数据传输和健全的网络构建技术,以及海量感知信息的智能管理和多级数据处理技术(见图1)。

传感器网络可以在人迹罕至和环境恶劣的地方使用,利用部署在目标区域内的大量节点,协作地感知、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在智能电网中,完全可以利用依靠物联网所建立数量庞大的终端传感器等采集设备,从输配电侧到用电侧的各类设备上采集所需数据信息,同时这些数据信息通过物联网和其上层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传递和交换,为智能电网的各种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服务于电力系统运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改善现有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将能有效地为电网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因此物联网完全可以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

术手段。

三、电网建设面临的问题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电力发展的最新趋势,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智能电网建设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各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间歇性电源,特别是新能源,时有时无,电网怎么接纳新能源,如何准确预测、监测、分析和控制,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机网协调运行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2.从外部因素看:(1)环境约束条件在不断增强,中央政府对建设用地的审批要求日益严格。(2)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节能调度对发电计划和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要求电网具备更强、更灵活的接入能力。(3)跟随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电力市场建设也将逐步推进,与之对应的电网运行方式对电网建设的协调性、针对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4)电力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将逐步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能源问题,电源点供应的不确定性给满足更高层次的电力需求带来了难度。

3.从内部因素看:(1)电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十分突出。(2)电网运行的突出问题,很难再依靠原有思路解决。全网不少地区短路电流全面接近限额,通过局部调整网架结构解决问题,变得非常困难。电网发展形势的这些根本性变化,要求创新建设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电网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势在必行。

4.新能源接入后,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也需进行考虑;在输电方面,由于FACTS等输电技术的大量应用,应尽快解决FACTS等输电新技术的国产化问题;变电方面,解决智能化变电站的研究和推广问题及全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问题;配网方面,重点解决用户用电效率低的问题及智能化电表的应用问题;调度方面,解决大电网安全运行问题及新能源、可再生资源接入的控制问题以及事故状态下电网如何自愈的问题。

四、建设工作建议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智能电网发展需要,建设工作必须严格服从于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始终围绕坚强智能电网的特征和内涵,强化理念和思路的创新,结合重点项目的平稳推进,彻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

智能电网项目评价是电网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方案评审的结果。构建智能电网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项目经济性、技术性、安全性、社会性,环节友好性等方面的要求,并充分遵守如下基本原则:(1)全面性,评价指标尽可能的反应出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2)客观性,指标应能够客观地揭示智能电网的实际情况;(3)易实现性,评价指标要能够方便测量和计算,所需数据能够和目前统计指标相衔接;(4)典型性,所选指标应能够突出主要问题。

建立好合理的指标体系后,选择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合理的给指标赋权,以最终得到科学的建设方

案。

参考文献

[1]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

(1).

[2]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评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