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社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07-012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功效——知、觉、行三者的整合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不仅研究和探讨纯粹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专业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应用方法技巧、如何理解理论原则等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方法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职业守则和专业伦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按照台湾东海大学曾华源教授的概括,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协助学生学习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成熟判断与行动的能力。意识上的使用自我。认同专业价值观以及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状

戈夫曼的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借用一下戈夫曼的拟剧论中相关的概念描写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状,通过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形式表现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学生面对的窘迫情况,也许是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情况,我并不想一味的批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因为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他们角色的发挥,功能的实现。从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身份出发,结合戈夫曼的拟剧论,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希望能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深思。

(一)半虚拟半现实的大舞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始终倡导加强实践性教学,但在不少院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专业实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实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工作专业也是如此。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这个大舞台,整体呈现出一种半虚拟半现实的特点,是随着剧中人的角色的扮演,剧情的慢慢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二)“羞涩”的剧本期望

剧本期望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但是,在个人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强有力的“剧作家”,这个“剧作家”就是社会体系,它不允许个人离开剧本。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但是由于社会大舞台半虚拟半现实的整体特点,所以社会乃至是公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没有明确的剧本期望。理所当然的是,实习学生的表现就无所谓满意与否,合格与否,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没有明确的指标评估实习的过程。所有的实习以最后老师的评定分数来终结。

(三)模糊的剧本角色

对结构严密的社会交往来说,社会有个“剧本”,它全面地规定了各种成员要扮演的角色,学习一个角色就要了解对一个相应的社会身份所期待和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在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行为规范无章可循;实习机构对社会工作实习生这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缺乏认识,从而产生角色模糊。同样,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学生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来到机构,只能按照实习机构的要求来做,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打杂人员,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失之交臂,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四)最小交集的剧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之为剧组。在我国内地比较偏重于社会工作理论和教育方法等层面上的研究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且缺乏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直接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督导由于对实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给予实习学生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实习机构在实习的过程中也缺少责任意识,实习学生长期积攒的情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最终以一份实习报告、一个实习成绩而退场。

(五)投资最少的舞台剧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依据其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一般分为: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最常见的实习形式是间隔式实习和并行式实习。”(库少雄,2003)。无论是就地实习或赴外实习,还是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都需要一定实习经费作保障。由于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现状和各高校用于实习经费现状,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接待实习生的机构要收取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导致通过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程序、减少实习次数去实习,因此社会工作的实习效果就难以达到其目的和要求。

三、让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成为你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所谓缓冲垫,顾名思义就是起到缓冲的作用。学校的社工教育不仅包括理论,也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仅是在将理论转化成实践,也是积累经验的一个机会,作为一个工作过的社工来说,实习更是为我们今后选择社会工作在铺路,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真的很重要,会成为我们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一)学校乃至学院

1.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上日程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社会工作专业课堂理论教育同样重要,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学校的学院应该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影响力比较大。

2.储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增加实习投资经费

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专业而有经验的督导老师就显得格外重要。新形势下,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应该尽量招聘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老师,尤其要与其他专业的老师区别开来,储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这样对于专业,对于学生都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3.建立名副其实的督导模式

由于专业化师资力量有限,督导老师在对实习学生督导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对多的状况。督导有时候也就变得似乎很名副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办法探讨得很深入,话题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所以我的建议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督导模式,尽可能建立小范围的督导模式,最好在三个人以内。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一个社工班的学生为40——50人左右,专业老师也就4、5个人。我想学校是不是可以分阶段集中实习,学生分批实习,只不过老师就会很辛苦。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至于具体实践的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4.做实牵线搭桥工作

老师与实习机构保持联系,经常抽空到机构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实牵线搭桥工作。这样,一方面现场督导了学生的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也会给实习机构一种无形的压力,更加重视专业的发展。专业实习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习机构

1.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提高实习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的实习机构由于缺乏对社工专业的认识,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角色很模糊,不知道该安排他们干什么具体的工作,所以就把他们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内。我想随着社工渐渐走近人们的内心,这样的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实习机构要与学校的督导老师进行沟通,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提高实习学生的主体性,倾听他们的意见,毕竟只有实习学生自己参与进来,才能充分发挥实习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增加责任意识,真实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

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机构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准确的。为了能够让学校方面对学生实习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构有责任协助学校和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估。无论是专业上的表现,还是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实习机构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学生来说,每次评价都是下一次进步的开始。

(三)实习学生

1.“手中有剑”才能升级为“心中有剑”

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学好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到“手中有剑”,通过一次次的实习,我们拔剑出招,一次次的实战的机会,积累经验,总结得失,渐渐的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剑”,成为真正的高手。

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孙子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说的激进一些,社工专业实习有时不免也是战场,不提早准备,只打没把握的仗,怎么有胜利的可能呢?所以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实习准备,包括实习机构的情况以及关于服务对象等等的一些背景性资料。例如,我们的服务群体是自闭症儿童,像我们这种门外汉,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这样,进入实习机构以后,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将实习当做工作前的一场场练兵

全身心的投入实习过程,并将工作的进展记录下来。将每一次的专业实习都当做工作前的练兵,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发挥专业角色,如果碰到问题及时和督导老师进行沟通。通过一场场的练兵,我们会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来游刃有余,轻车熟路。

4.做好实习后的总结反思工作

实习是自己的事情,无论收获多少,都是宝贵的经验材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平台,一个缓冲垫,一个可借鉴的模版。所以,我们要做好事后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并妥善保存。毕业之后,工作中碰到了很多的困惑和挑战,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所以经常一头雾水,如果有了实习这张王牌,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小结

文章通过回顾自己的社工工作经历,结合自己上学时的专业实习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实习的思考。主要包括实习的功效,并借用戈夫曼的拟剧论,导演了一出《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舞台剧。通过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形式表现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学生面对的窘迫情况,也许是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情况,我并不想一味的批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因为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他们角色的发挥,功能的实现。最后提出作为教育机构学校以及实习机构,又该作何努力,配合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让社工专业实习成为学生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参考文献:

[1]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4):52-55.

[2]游洁.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反思[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42-45.

[3]卢时秀.浅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9-190.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学习 幼儿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2.13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教育学的内涵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教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学。

2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

(1)学好幼儿教育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从幼儿抓起。幼师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中职教育自身的追求。

(2)学好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师的有力武器。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应当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了解我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幼儿个体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可能性;必须懂得幼儿敦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等等。

(3)学好幼儿教育学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只有学好幼儿教育学,才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才能了解幼儿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对教育的本质、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3.1纵向深入

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一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二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和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理论。

3.2横向联合

(1)联系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育理论是为幼儿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幼儿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2)联系相邻学科和有关知识、信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幼儿教育学也是在不断吸收和综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的。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很多,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管理以及其他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拓展,有利于有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互迁移、相互补偿。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职业学校;下企业实习;实践;对策

目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构造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关键作用。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达6000多万人次。到2015年在校生人数预计达到3640万人,到2020年预计达到3830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的是实用型的人才。而教师作为知识和技能的直接传授者,其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了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教师下企业实习,是职校的教师们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必要性

1.政策要求。早在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制度,各职业学校具体落实。

2.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特别计算机的普及,不管是从专业技能、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在大学学的知识技能很快过时,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企业的产品需要保持其先进性,因此需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研发新产品,改进管理方式。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先了解企业的变化,掌握企业的新技术,因此教师要深入企业。

3.培养一体化教师的途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一门扎实的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是“能文能武”,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能更要过硬。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大多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需要成为一体化教师,还必须经过企业磨练。教师定期下企业实习是培养教师成为一体化教师的途径。

4.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目前校企合作开展如火如荼,形式多样,政策扶持,成效明显。例如订单培养、冠名班、工学结合、两园对接、校企双制等等。教师下企业实习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还能促进学生的就业。

二、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实践和成效

(一)具体实施

笔者所在的学校教师下企业实习已形成了教师们每年学习提升的规定动作。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不同科目的教师。只有专业教师学习了专业技能,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文化课教师、班主任和相关管理人员也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教师有了深刻体会,才能教好学生,为学生做好顶岗实习的安排,才能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因此除特殊情况,一般任课老师(含班主任)都要求参加下企业实习。

几年的实践,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教师下企业实习模式。首先学校制定了《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明确教师下企业实习的要求和考核方法。每学期放假前,教务科和专业科根据师资培养情况携手为每位教师制定下企业实习计划,校企合作办根据实习计划联系实习企业,并做好时间、岗位安排等方面的协调。

实习前由分管教学的领导召开下企业实习动员大会,一方面明确下企业实习的意义,做好实习要求,另一方面对老师们进行鼓励。专业科负责给每位教师下发《下企业实习任务书》,让每位老师明确自己此次实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每位教师有一份《下企业实习鉴定表》,企业对实习教师进行考核,鉴定评语由企业负责填写。

实习中学校领导到各个实习点慰问和检查。顶岗实习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和学校的工作相比甚至更累,加班加点是常事。所以领导的及时鼓励对某些老师来说犹如强心针,而对某些教师来说则更是一种鞭策,催人努力。

实习后总结考核。一般采用以企业为主,带队教师为辅的考核方式。企业对每个实习老师的实习表现都有详细记录,从考勤、岗位适应能力,劳动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流和创新等方面进行跟踪考核,直属领导参与评议,并对实习老师的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实习后,每个参与实习的教师需提交个人实结,专业科组织实结大会,参与和未参与实习的教师都参加,实习教师分享实习心得,未参与实习的教师吸收别人的经验。最后根据考核的结果评定出等级,学校给予相应补贴。

(二)初见成效

第一,经过几年实践,下企业实习已经形成了从计划、动员、下达任务、实习、考核到总结六步骤的相对比较完整的运作模式,制度有保证,管理较规范。

第二,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知识面扩大。通过企业的锻炼,每个教师都有收获,对自己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帮助。

第三,校企合作结合更紧密。通过教师下企业实习,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更利于项目的合作,加深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三、教师下企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保障。要切实保障教师到企业实习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有效的机制是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有利保障,然而目前只有学校制定了制度,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等都无相关制度。没有制度的保障,下企业实习的教师在待遇、评价和职称评定等都难以处理。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在考核教师在企业实习的效果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严重影响教师下企业实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效果。

2.企业不愿意接收。企业作为一个盈利的群体,不愿意提供一个真实的岗位给下企业实习的教师学习。这是因为教师下企业实习,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来制约教师。一方面教师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加班等规定,不加班就无法按期完成生产量,导致企业的一些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能实习老师的经验不足,造成产品质量的问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就发生过这种案例。

3.时间安排问题。目前各校的教师工作量相对都比较饱满,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辛苦一个学期以后,寒暑假还要安排下企业实习,其效果会打折扣。

4.实习岗位专业不对口,技术性不高。因为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只能安排一些容易上手的工作,所以比较多停留在技术性不够高的岗位,根据教师的专业来安排工作比较困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要学习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但是企业出于技术保密,往往很难把一些核心的技术公开,教师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很难实现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二)解决方案

1.政策鼓励。目前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自主组织实施,建议由地方上级主管部门能制订工作方案,统一确定对口企业、统一组织实施。一方面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对教师的实习能够起到方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接收教师实习需要政府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不致于让企业接收实习后生产受到影响。

2.实习要长远计划,合理安排。学校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的计划要有长远考虑,减少教师下企业实习的随意性、重复性及盲目性,有利于统筹安排、规范管理,最好形成教师下企业实习档案。学校也要保障下企业实习教师的待遇,安排上尽量减少教师的负担。

3.校企建立长期深度合作。企业需要认识到,教师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教师既可以给企业带来理论指导,同时又宣传了企业,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校企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例如校企共同开发产品,互惠互利,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对口的实践机会。

4.采用多种下企业实习的方式。顶岗实习是下企业实习的一种方式,通过顶岗实习能了解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对于部分教师来说,由于个人或家庭等原因,一两个月的时间呆在企业,难以实现。对这些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其他的灵活方式,如生产调研、专业调研、走访,聘请企业业务骨干人员到学校指导专业教师或教学,时间上安排可以比较灵活。学校教师也可以带着项目到企业,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项目研究的需要,确定到企业实践的重点内容,提高时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合格的、社会急需的人才是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教师作为学生的最直接的传授者,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下企业实习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各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各学校要积极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高谋荣.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研究[J].科技与企业,2007(8).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4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状况简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实践能力既包括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后,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还包括能较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接纳新的企业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看做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性产业,这样便要求从事该产业的人群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在学生已慢慢接受学习技能和学生理论知识逐渐养成之时,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旅游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计划的根鉴,当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够确切,具体表现在没有定制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明确,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关联性不大,学生很难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学生实习的地点与方向不强,也是实践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旅游院校或从事该方面教学的院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方便学生实习,但是很多学校都依靠老师与学生个人与实训单位取得联系,且不同实训单位条件参差不齐,由此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习结果各不相同,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程度。

二、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明确旅游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

能力,让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步入理论的高度,去观察、处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中技毕业生正义信用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对于旅游性这样偏向服务性的产业,需要的并不全是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服务意识至关重要,这是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培养而来的。实践教学还应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处。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子系统,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教学实验与第二课堂,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专业认知主要是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的介绍,完成该教学任务可通过安排学生参观工作现场、播放录像等形式。专业实习山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构筑,具体实施要与实习基地相联系,实训鉴地有饭店、旅游局与旅游景点,山旅游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在企业老员工的带领下,进行3到6个月的实行,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教学实验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必修课实验,在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掌握基本景观设计、制图知识,对一些管理软件的应用有了解等。第二课堂是课堂内容的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进行学术研究,了解更多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硬件体系要完备,完备的硬件体系指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实行场所,像旅游局、饭店、旅行景区等,从而构建一个长久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到时安排学校学生进行实训,培养良好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实习分为鉴础性的认知实习与综合性生产实习,学校选派学生去旅行社进行综合实习,进行导游综合实习等。在校内,构建实训基地也很重要,校内实训基地是构建可以满足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与校内实习的场所。师资力景对学生能力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有很大影响,学校要组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团队,他们既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教授知识的技巧,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评估教学成果。学校配给的教学物资要充足,设备完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管理部门应不断支持实践教学的实行与改革,给与足够的资金支持且不断加强质量监控,形成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及时做好实践教学评价,能规范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过程分几个阶段进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实施进度,任务的落实程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也要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认真落实实践任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具体的评价与考核措施包括竞赛制,老师让学生自己选取竞赛题进行答辩,或教师开放考试形式,多选取主观题让学生自由论述。

三、结语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5

可雇佣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大部分学者认为可雇佣性是复杂多面的,Hugh-Jones和Siobhan(2008)认为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可雇佣性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用人单位、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多数学者普遍认可Yorke和Knight(2006)的定义,即可雇佣性由一套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雇佣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例如,一些学者(Andrews & Russell,2012)从企业的角度将可雇佣性细化,包含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商业和客户意识、素养(literacy)、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Hillage和Pollard(2009)则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将可雇佣性阐释为:(1)获得初始工作的能力;(2)满足轮职换岗所需,能够维持就业的能力;(3)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能够在不同组织(公司)之间转换的能力。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可雇佣性最关键的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点: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个人特质(如主动性、责任心等)。

人们普遍承认,可雇佣性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具有目的性以及有效性的高等教育和培训系统则是提高可雇佣性的基本条件(Harvey,2005)。澳大利亚工商会(ACCI)(2002)曾对澳大利亚多家大中小型企业的雇主关注点进行研究,发现雇主正在将对技术、技能的关注逐渐转移到一系列个人特质以及丰富的基本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导,会促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日本则采取将供给方与需求方也就是高校和产业界代表聚在一起,共同商讨确定了对毕业生就业相当重要的三项内容:主动学习、实习、组织支持和评估(Ito,2012)。英国政府也引入一套业绩指标来衡量各高等教育机构的成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关联(顾露雯、汪霞,2012)。

国内不少学者也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高等教育与可雇佣性方面的研究,例如,闫岩、任广新(2013)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研究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8项关键性工作任务和74项所需关键技能知识,据此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模式。叶红春等(2013)则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倡导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但是有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比较企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体系。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我们在两个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上,选取了国内70条大中小型企业2015年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信息,作为可雇佣性研究的企业样本。

为提取高校培养目标中有关可雇佣性的信息,我们选取了60所国内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20所211、985国家重点高校,20所普通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以及10所职业技术学校。

2. 研究过程。首先对招聘信息以及高校培养目标进行信息编码,使所得每个条目做到含义单一且清晰明了;然后将表达类似或意思相近的条目进行同类项合并,合并后的条目招聘信息共23条,高校培养目标共24条;最后,在研究者的主持协调下邀请组织行为学三名博士对两组条目进行归类。

归类后,反映企业需求的招聘信息被分为四个维度:专业经历、一般技能、HR关键能力和责任心,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高校的培养目标共分为六个维度:专业经历、基本知识技能、通用能力、科研能力和身心健康,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 三、 结果与讨论

从以上质化研究的结果来看,企业招聘要求以及高校培养方案具体的维度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1. 高校视角与雇主视角的关注契合点。由表1可知高校所关注的可雇佣性在某些方面与企业的关注点是相吻合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经历。多数高校培养目标里明确规定,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毕业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工作,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企业也总是希望新员工入职后就能适应岗位要求,工作上手快等,在以上有关专业经历方面,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是一致的。

(2)一般技能。一般技能也叫通用技能或可迁移性技能,这种技能的提高往往会大大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显然,高校在其培养目标中非常强调对一般技能的培养,包括外语、计算机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此类技能在以往的企业招聘要求中也频繁呈现,高校和企业对于一般技能的培养和要求非常契合。

(3)一般工作能力。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一般工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多数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企业之所以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这些能力,是因为HR从业人员必须主动去了解和熟知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具有向管理者以及员工推销人力资源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方案的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个个体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所以团结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高校在可雇佣性培养方面的欠缺之处。尽管高校与企业在可雇佣性要求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然而,企业所关注的可雇佣性的部分内容,在高校培养方案并没有被有效关注。

(1)企业强调实习经历,而高校对实习过程把关不严。样本中五分之一的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有实习经验者优先,说明企业还是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而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往往更多的是课程化教学,即使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实习过程,但是高校对实习过程缺乏监控,仅仅借助一份实习报告作为实习凭证,而对于很多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却视若无睹。实习质量无法保证,会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质量,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可雇佣性。

(2)企业强调过硬的基本技能,而高校强调娴熟的应试技能。高校培养目标关注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一般技能的培养,但是有关的培养目标还不够具体,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侧重点,监督和实施不力。例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技能的培养,大学毕业生往往掌握的都是“哑巴英语”。再如,在计算机操作方面,高校只是以考级的形式勉强督促学生掌握编程的技能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满足不了企业对毕业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操作的要求。

(3)企业需要实用的职业能力,高校培养宽泛的一般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是一个独立部门,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种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例如: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公仆精神,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及早判断员工与企业的矛盾以便尽快解决)。这些企业所需的能力并没有出现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即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即使对于一般能力的培养,高校也没能严格履行培养方案的要求。此外,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业考核机制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学习过程基本不存在压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高压力职场生活。

(4)企业需要负责任的人,而高校却忽视了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表明,责任心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组织支持的情况下,责任心会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于艳等,2013)。所以,企业非常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责任心,每一份招聘广告中都几乎会提到“责任心”一词。然而,高校的培养一开始就假设学生是具有责任心的或者学生的责任心是不可培养的,这种假设甚至使毕业生在应聘失败时仍然不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

(5)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而高校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企业的各项工作分工非常明确,在人才的使用上更强调专业和实用,但高校的人才输出不仅仅指向企业,其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宽而泛。因此,二者在人才的能力对接上存在缺口。例如,本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高校培养目标中都提出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的毕业生,并且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毕业设计以提高科研能力,大有把本科教育研究生化的趋势。企业在人才选拔中首先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高等实用性能力和技能,而往往把科研能力看作是可选项。 四、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1. 完善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平台,通过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高校也需要建立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学生网络,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在校学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次,高校通过更多地增设企业奖学金,并将学生的实习成绩与企业奖学金挂钩,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获得提高。此外,学校可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实时监控学生的实习状况,学生要定期向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报告,这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获取第一手教学案例,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参与度。

2. 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在本研究中,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电脑操作和英语能力。在电脑操作方面,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要单纯为了考级服务,而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例如,通过实践应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会学生运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度“强制性”地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学院在课下营造良好的“英语角”文化。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85-02

在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高职院校以其特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企业不断出现,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和相应人才培训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迎来了相应改革的机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重要的力量。高职院校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地位,与其人才培养定位密不可分,正由于其精准的人才定位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各界企事业对人才的需要,才使得它在我国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和独特魅力。职业教育跟经济改革一样,是攻坚战,需要很高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大胆的社会实践,这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要紧密联系实际,产学结合、工学搭配,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职业教育提升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实现社会与企业连同教育机构和个人互利共赢的新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清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导向是以就业为方向,发展贴合实际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教育才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工学结合模式内涵的科学认识

工学结合的精髓是职业教育与市场、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双向选择且高度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模式已经开始实行多年,并逐渐被职业教育界接受和肯定,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方式。尽管得到各方肯定,也得到一定程度推广,但是各方在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误区,对工学结合模式的本质还把握不够,导致双方在具体执行时经常意见不一致或者双方互相推卸的情况。学生以在工作现场中学习为主、学校学习为辅,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上述情形都是对工学结合方式的错误理解。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操作上存在简单化倾向

目前,高职教育界和参与企业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知存在主观的偏差和客观的不足,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操作上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和随意化倾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我国目前推行的工学结合模式根本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验证成功的工学结合,无论在理念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上都只是学到点皮毛,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也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工学结合形式上做的比较好,要什么有什么,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但实际上是高职院校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和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简单直接的推给了企业,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配合和衔接,企业在整个过程中毫无主动权和主导地位,也就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配合学校搞好教学和技能培训。

(三)工学结合的层次还停留在表面

前面原因分析中已经多次提到,正是由于国内在实践工学模式的时候未能深刻领悟工学结合的精髓和本质,导致目前工学结合的层次还基本停留在表面上,看上去很漂亮,其实是花拳绣腿不堪一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内容编写、教育方式改进等工作中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和作用,表面文章做的足,实际功夫未到佳,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企业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实用性的指导,工学结合也就成了摆设。

二、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1.尚未有健全的工学结合支撑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中,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修改修订完善中,因此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文件或者法律条文目前并未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也尚未成形。没有颁布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整个社会环境未能重视职业教育以及在职业教育投入上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等等。

2.未能有效解决国家工学结合管理体制的统筹与协调问题。目前我国存在多种行政体制并存,多个管理部门掐架,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按行政级别来划分应属于教育部管辖,但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细胞又分属于各行各业的管辖或者各个部委的管辖范围内,两者出现多头管理,无法统一意见。因此存在管理协调困难,工学结合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和壮大举步维艰。

(二)高职院校方面的原因

1.学科本位观的限制。高职院校在教改前大部分都是中专学校,本身先天缺乏高职技术经验和积累,因此此类高职院校本身就不具备实践技能培养的师资力量,让其承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只能做点表面功夫,实际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学生很难独立应对岗位事务。

2.高职院校的主体行为错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势单力薄、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因为其没钱没投资就没法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和保留优秀的师资队伍。出于实践工学结合,就需要建设培训场地,购置培训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工资等等,这些都是涉及资金问题的特大问题,国家又不给钱或者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就必须积极地去寻求合作伙伴,需求投资方、合作方。但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在企业利益未实现之前,企业是很难有动力和意愿参与工学结合的,因为工学结合是长久合作才会有利于双方,如果企业短视,仅仅考虑眼前利益,那企业自身就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在工学结合上,从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错位、易位等原投资设想时未曾想到的后果。

3.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工学结合也好,全日制教育也罢,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教师又是重中之重,没有优良的教师授课就没法保证教学质量和实践质量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水平普遍偏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4.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无论是职校教育还是其他教育,目前国内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依赖于考试,但是考试往往只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某些方面,不能完全反映其全部优点,特别是实践技能更加不可能通过考试体现,因此在考评过于看重考试的前提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将书本考试列为重点,对实践操作就往往敷衍了事,这么做是完全不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也是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目标的。

(三)企业方面的原因分析

1.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目的是获得持续稳定可靠优良的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员方面基本相对稳定,企业倾向于保持目前状态,且实习学生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业务技能都不如现有职员。从企业角度讲,其有理由抗拒或者消极应对实习学生。

2.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外在约束不够。工学结合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符合你生产经营和发展目标的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各类人才随处可见,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投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去搞工学结合,从成本角度来讲,企业是不愿意的。但是这种不愿意企业可以随时作出而无需受到惩罚,这就涉及我国法律制度问题,目前这方面法律尚未明确,因为对企业的外在约束也是非常有限。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和重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经济增长需要的体系和机制,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更多地是需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技术人才,对于低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低了。因此尽快建设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工学结合全员参与理念

观念是一个人在头脑里固有的看法,一个人一旦形成观念则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观念的形成对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非常重要。高职教育,特别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要符合国情,符合民意,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就必须让整个社会都清楚理解认识什么是工学结合,它的特点,它的优势,它的本质,它能给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带来哪些好处等等,这些必须通过社会舆论加以推广和宣传,将工学结合的核心和本质讲透,理解清晰,运用合理。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各级人士的努力和传播,也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无法形容了。我国的工学结合发展太慢,开展工学结合的学校少之又少,力量薄弱,更需要政府机构的引导扶持。高职教育与企业本身就密切不可分,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等因素,让企业去承担工学结合的成本或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讲目前还不现实,此时作为国家管理机构的政府就应该出面来维护工学双方的权益。政府应在高职教育方式上有所作为,在具体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和优惠,在制度制定和政策引导上花大力气办实事,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制度的创新来保证各参与方公平公正的获得各自所需,使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迈上新的台阶。

(三)市场驱动

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本质上说,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相应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工学结合就必须要切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就必须服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的发展是必定跟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它不可能超前。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它不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只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过自由竞争来配置资源。

(四)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

前面讲到工学结合的主体是高职院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有着先天的师资优势的技能知识储备。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多方位全动员的发挥自己优势和主题地位,重视培养引进双师队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就业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和长期友好发展,在高职院校和企业间建立起互通有无的信息沟通平台。一是按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二是校企双方要有效落实教学计划;三是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四是要加强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精巧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学生没有实训基地进行实操练习,又如何谈得上跟企业需求接轨呢,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具备合格的经营场所;五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六是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工学结合。

(五)企业要积极参与

企业是工学结合的主导者,在整个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没有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那么工学结合模式就不可能。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工学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学校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才能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调整专业,使得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企业要为开展工学结合搭建好平台;二是企业要和高职院校签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协议;三是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四是企业要切实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五是实训考核要以企业考核为主。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考核将以企业考核为主,同时兼顾学校考核的双考核制度,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表现给予考评,学校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和在学校的答辩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四、结论

由上可知,文中所构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调控、市场驱动、院校主体、企业参与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宏观调控,在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得到了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既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又在企业通过培训掌握了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多面手和实操员,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自身素质提高增加了机会,同时通过劳动还能获得经济报酬,解决部分经济问题和生活问题,一举多得。这样的联动,使得政府、企业、学校都积极参与,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多方共赢。在现实教育中具有很大的可执行性和复制性。

参考文献:

[1] 李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条件[J].教育与职业,2013

[2] 何景连,侯宪君,赵春霞,赵婧.深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9)

[3] 冯仰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4] 弋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5] 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