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癌范文1
有报道称,嚼槟榔与口腔癌发病有密切关系。原因有两个:一是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的亚硝基是致癌的化合物。其次,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为何嚼槟榔与口腔癌发病有密切关系?口腔癌与什么因素有关?请看本文汇集的医学专家的观点——
7月14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槟榔与口腔癌发病有密切关系。报道指出,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槟榔列入“黑名单”,与烟酒、砒霜等同列为一级致癌物。
报道称,致癌原因有两个:第一,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的亚硝基,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其次,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印度是世界槟榔消耗最大国,口腔癌发病率也居世界第一。在印度,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已被要求贴上明显的有害警告标签。但在我国,槟榔生产销售无国家标准,只有湖南制定有《湖南省食用槟榔地方标准》。被世界列为一级致癌物的东西,在中国依然作为食品在销售,对其致癌现象没有提及,也无警告。
“槟榔致癌是国际公认的。”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于大海博士谈到嚼槟榔的危害时,十分肯定地说,“槟榔含有槟榔碱的成分,对牙龈有刺激作用。如果长期嚼槟榔,在反复慢性的刺激作用下,最常见的损坏就是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出现口腔溃疡。在慢性口腔溃疡的基础上,可能会引发癌病。”于大海博士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匿性 、与咀嚼槟榔有关的口腔疾病 ,属于口腔癌前状态 ,癌变率高达 7.6%。
“嚼槟榔致口腔癌,医院也接到过这样的病人。”于大海博士说,“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曾经也接到过由于嚼槟榔致口腔癌的病人,不过这样的病人不多。一般是湖南人和海南人比较喜欢嚼槟榔,这跟他们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
三〇三医院口腔中心主治医师黄宗新介绍:“长期嚼槟榔的确会提高患口腔癌的概率,因为槟榔比较硬,经常嚼槟榔会对口腔黏膜造成伤害,有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生癌前病变。”
口腔癌范文2
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70岁成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舌、牙龈、腭、上颌为常见。常向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现远处转移。可引起局部组织溃烂、疼痛、张口受限以及睡眠差、营养不良等,因此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郁闷、情绪不佳直接影响术后愈合情况。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共进行此类手术1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舌癌8例,口底癌2例,唇癌2例,均行病害扩大切除加下颌骨方块截骨加双侧舌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加气管切开术,术后入监护室监护7~10天,其中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准备:口腔科专业护士应与医师一道参加术前病例讨论,充分了解手术的方式、麻醉方法及手术过程,制定护理计划,对症施护,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期。
2.1.2 患者的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恐惧感,甚至悲观失望,担心手术效果不好。对此,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向患者做细致的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可能出现暂时的张口受限,语言、咀嚼功能障碍等现象。
2.1.3 术前观察病情:较大的口腔癌患者,有可能术前就有堵塞咽腔引起的呼吸不畅。因此术前要密切观察病情,多巡视、观察、询问,保证患者排除手术禁忌证,以较好的身体状态接受手术。
2.1.4 术前口腔准备:由于术前进行了化疗,局部抵抗力下降,为了预防术后伤口感染,促使伤口愈合。生活能自理的患者除督促保持口腔卫生外,还应给予漱口水经常漱口。病情重的患者由护士做口腔清洁,可用棉签或口腔检查镊夹持棉球清洗,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2.1.5 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皮肤准备,用肥皂水清洗面部并剃除术区毛发,同时还应剪除鼻毛。需做皮瓣转移的皮肤区用同样方法处理。如果需用前臂皮瓣整复舌癌术后缺损,则要避免在前臂进行注射,以免影响皮瓣的制取。
2.2 术后护理
2.2.1 对护理环境的要求:空气消毒,房间保持一定的湿度,尤其对转移皮瓣者,使用空气湿化器。
2.2.2 术后:全麻未完全清醒前应取平卧位,头偏向健则。行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者,可向患侧卧位,以利引流。口内植入皮瓣者,清醒后取半卧位,床头抬高15~20度,以有利于呼吸及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2.3 呼吸道观察:口腔癌手术的特点是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术后局部反应重、易发生水肿、血肿阻塞呼吸道。在72小时内须严密观察呼吸及病情变化,即使已行气管切开也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有无烦躁不安的表现,平卧时呼吸是否自如,有无缺氧症状。
2.2.4 颈部负压引流的观察: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和保持负压状态,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数量、颜色和性质,24小时引出液超过300 ml以上,颜色鲜红,则考虑术区是否有出血,须立即报告医生做出处理。
2.2.5 移植皮瓣观察: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正常皮瓣颜色与供皮区颜色相一致。如皮瓣颜色变暗、发绀,则说明静脉淤血,如灰白色,则提示动脉缺血,应及时探查。包括皮瓣温度,血液充盈情况,针刺出血状况等。
3 健康指导
3.1 向患者介绍手术后护理措施,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手术计划,术后及时告知手术效果,鼓励其大胆咳嗽、排痰,进行适当的活动,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
口腔癌范文3
关键词:口腔癌;护理干预;卫生行为;并发症;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①符合口腔癌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②年龄>40岁;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疾病病例。
1.2一般资料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口腔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58.4±2.6)岁;癌症类型:硬腭癌16例,口底癌10例,舌癌10例,牙龈癌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0岁,平均(60.2±1.9)岁;癌症类型:硬腭癌15例,口底癌11例,舌癌10例,牙龈癌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遵医嘱给药、预防并发症等措施,辅助必要的术后健康教育,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或护理人员或专业心理医师对患者进行口腔癌手术、卫生习惯等相关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实施以上护理的同时,按照本院制定的《行为认知手册》强化患者的卫生行为认知干预,每次大约持续35~50min。在开展心理护理前要营造合适的沟通环境,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性格、疾病认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在详细沟通过程中摸清患者的心理认知问题、处事方式、卫生习惯误区等,根据了解情况,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不良反应及治疗方法、治疗用药等知识尽可能的告知患者。此外,清晰告知术后护理对于促进病情恢复及预后改善的重要性,由此导入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恢复时间及效果的重要性,使患者在此环节下强化对卫生习惯的正确认知,并由此形成积极正向的认知导向。引入家庭因素,发挥家属的监督作用,督促患者进行行为轨迹记录,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对不对的个人行为进行监督矫正。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对口腔卫生、洁牙及刷牙等行为的依从性情况,完全依从:严格遵医嘱执行洁牙、刷牙,严格执行口腔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在出现停、换药前及时告知医师,并定期进行复查;部分依从:口腔卫生、洁牙及刷牙等行为能部分遵从,偶尔口腔卫生习惯,不执行洁牙、刷牙;完全不依从:随意更改医嘱,主观随意性强,不按期复查。(2)于术后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满意度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差。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
两组护理后,“完全依从”比例均较护理前明显上升,观察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完全不依从”较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依从”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体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12<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感染1例,皮瓣坏死2例,皮下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10.00%;对照组感染5例,皮瓣坏死4例,皮下积液3例,并发症发生率30.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口腔癌范文4
关键词:口腔癌;心理干预;生存质量
国内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癌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3%,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1]。约1/3的口腔癌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以中晚期癌肿患者为多[2]。疼痛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为探讨心理干预对口腔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我科于2012年3月~2013年5月对93例口腔癌住院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93例住院手术治疗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8.5岁。舌癌14例,颊癌9例,牙龈癌9例,上腭癌7例,口底癌4例,唇癌4例。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6~84岁,平均年龄57.9岁,舌癌13例,颊癌10例,牙龈癌9例,上腭癌6例,口底癌3例,唇癌5例。两组患者均意识清楚,在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疼痛程度测定 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前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第4版(UW-QOL V4.0)[3]进行问卷调查,对疼痛指标进行计分测定。疼痛指标分值根据程度不同,从0分(极严重,不能控制)~100分(根本没有疼痛)而计分。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资料均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以M表示,两者间比较以非参数秩和检验。
2干预方法与干预内容
2.1干预方法 干预组患者,责任护士及时评估患者病程中疼痛程度及性质、持续时间等,了解心理行为特点,由责任护士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按常规的手术治疗和护理。
2.2干预内容
2.2.1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除一般情况外,护理人员还应了解患者对疼痛反应的精神状态。关心照顾患者,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身感受,理解并鼓励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
2.2.2帮助患者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患者家属及朋友对疾病态度,指导他们在心理、经济等多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同时给予肿瘤知识、手术意义、方式及术后放化疗、护理、预防、愈后等相关知识讲解,指导他们在患者病程中各阶段给予患者温暖和鼓舞。
2.2.3营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注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饮食、睡眠活动受影响的程度等。讲解术前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对手术的影响,多与患者沟通,介绍手术医生和成功病例,用积极的语言交代术中、术后接受的治疗和可能承受的痛苦。如需气管切开、留置鼻插管和限制舌体运动,术前宣教告知术后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术中留置引流管、导尿管等术前向患者说明,使其麻醉醒来不致害怕。术后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效果,介绍术后护理措施,使患者顺应治疗和护理计划。
2.2.4帮助患者缓解疼痛①疏导和安慰 主动关心陪伴患者,倾听其主诉,消除其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②分散注意力 让患者听音乐、静坐、行节律性呼吸,按摩和热敷疼痛的部位,增加娱乐活动等,充实患者的生活,减少患者独自面对疼痛的时间。③指导患者放松身体,减小肌张力从而减轻疼痛。④癌肿患者疼痛常发生在下午和夜晚,对于疼痛性质明确的患者,在疼痛未发生之前,及时给予口服止痛药和镇静药。⑤亲情护理,与家属交谈、介绍病情,提出指导性意见,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允许家属探视患者,让他们在陪伴患者的同时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3结果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术后疼痛指标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4讨论
癌症是一类病死率极高的恶性疾患,疼痛是困扰癌症患者的问题之一。口腔癌患者疼痛的原因有:①口腔癌本身引起的疼痛,因肿瘤浸润至上、下颌骨,颅底及椎体旁引起剧痛。②癌肿侵犯邻近的神经根和神经丛而致浸润压迫引起的疼痛。③肿瘤异常代谢的产物压迫,堵塞邻近的淋巴管和血管使之缺血,缺氧而引起组织坏死疼痛。④癌肿手术治疗致痛。⑤因癌肿的压迫、浸润、炎症使痛觉阈降低。
患者的疼痛不仅与肿瘤、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老年口腔癌患者痛阈升高,敏感性降低,并表现出痛觉减退、痛觉异位,对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表述不清楚[4,5]。患者的恐惧、怀疑、焦虑、绝望等心理活动会加重疼痛程度[6]。
癌症患者疼痛程度与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心理干预能够降低癌症患者疼痛[8]。口腔癌患者不仅仅因为疾病的改变而发生心理变化,还要承受肿瘤手术后引起的颌面部各器官功能障碍及外表改变的心理负担,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个体化设计,引用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提供所需信息和帮助,有针对性的提供直接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生存价值,激活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疾病和手术,促进了手术后机体康复。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中疼痛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减轻。
总之,心理护理在口腔癌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要有的放矢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减轻疼痛状况,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卓贤露,吴睿,宋字峰.31例口腔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1396.
[2]李健珍,李丽,成琳.口腔癌疼痛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91-92.
[3] Bundgaard T, Tandrup O, Elbr?nd O. A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oral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3,22(1).
[4]李黎,李京花.口腔癌症患者的心理调查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12):1404.
[5]毕小琴.老年口腔癌患者疼痛的护理评估和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2.
[6]贺婷,张美芬.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与疼痛信念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909-911.
口腔癌范文5
目前,口腔癌的治疗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为“癌后治疗”往往为期太晚,能否采用一种方法将癌变过程阻断在癌前阶段,即“癌前治疗”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课题。随着对癌变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多步骤癌变和区域恶化两个学说的确立[1,2],肿瘤的化学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76年Sporn等已将化学预防定义为:用化学药物阻止或逆转癌前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方法。80年代以来,人们对维甲酸(retinoicacid,RA)类化合物预防口腔癌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A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有肯定的预防效果,它能抑制口腔白斑癌变[3~8],并能有效地降低头颈癌治疗后第二原发癌的发生[9,10]。
1 口腔白斑的治疗
口腔白斑属癌前病变,癌变率为0.13%~6.0%。在美国进行的调查中发现,257例口腔白斑患者经平均7.2年的随访,其鳞癌发生率为17.5%(45例),平均恶变时间为8.1年,且最初诊断为发育不良的22例中有8例恶变(36.4%)[2]。因此,积极治疗口腔白斑是减少口腔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已进行的维甲酸类化合物治疗口腔白斑的临床试验主要有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两种给药方式。
1.1 诱导治疗 Hong等[3]用13-顺式维甲酸(isotretion,13-cis-retinoicacid,13-cRA)首次对口腔白斑进行了随机化试验。将44例经活检证实为口腔白斑的患者随机纳入1~2mg/(kg·d)13-cRA治疗组或安慰剂组,治疗3个月,而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24例中有16例出现了反应(67%),而安慰剂组20例中只有2例(10%);另外,治疗组中有13例发生了发育不良逆转现象(54%),而安慰剂组中只有2例出现逆转(10%)。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大部分病人在治疗停止后2~3个月内病损复发,提示需继续进行化学预防。
Han等[4]评估了4-N羟羧基维甲胺(N-4-hydroxycarb ophenyl retiamide,4-HCPR)诱导口腔白斑缓解的效果。61例口腔白斑患者被随机分入4-HCPR0.04g/d口服或局部涂布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4个月,结果30例安慰剂组病人中只有5例(16.7%)出现部分反应,而31例治疗组中有27例(87.1%)出现较大反应,其中6例完全反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国内孙正等[5]用0.04g/d维胺酸口服加0.2%维胺酸药膜粘贴患处治疗口腔白斑50例,疗程8~12个月,获得了84%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治疗组3例临床治愈后的原病损病理检查结果发现,上皮均已接近正常粘膜,上皮下方淋巴细胞增多。说明维胺酸治疗口腔白斑有效,且部分病例可逆转为正常组织。
1.2 维持治疗 Lippman等[6]首先对70例经活检证实为口腔白斑的患者进行了13-cRA0.0015g/(kg·d)三个月的诱导治疗,结果有66例可进行评价,其中59例病损缓解或稳定,然后随机将他们编入β胡萝卜素0.03g/d治疗组或13-cRA0.0005g/(kg·d)治疗组,行维持治疗9个月,计53例可以评价,13-cRA治疗组24例中有22例对继续治疗有反应或病损稳定(92%),而β胡萝卜素治疗组29例中只有13例对继续治疗有反应或病损稳定(4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
Chiesa等[7]将115例行口腔白斑切除术后的病人随机分入4-N羟基维甲胺(4-N-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0.2g/d治疗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年,结果安慰剂组有29.3%出现局部复发,而接受4-HPR治疗局部复发约为0.9%。
Costa等[8]将153例行口腔白斑激光治疗术后的病人随机编入4-HPR0.2g/d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52周,结果病损复发、新生风 险率在对照组为30%,而治疗组只有6%。
虽然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维甲酸类化合物可缓解和稳定口腔白斑,但必须认真客观地评价这些结果。
RA虽能控制和逆转多数口腔白斑,但仍有部分口腔白斑RA治疗无效。如何将RA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手术、激光)有机地结合,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探索。此外,长期使用RA,某些病人可产生严重的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唇炎、高甘油三脂血症、肝功能损害等[2,10],因此寻找疗效好、副反应小的维甲酸类化合物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的研究表明4-HPR有望成为最有潜力的化学预防剂[8,11]。一些实验和临床前期研究将维甲酸类化合物与其它化学预防剂联合运用(如:VitA+β胡萝卜素、4-HPR+β胡萝卜素)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尚需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12]。
2 第二原发癌的预防
区域恶化观点认为:暴露于致癌物的整个上皮区域都有较高的恶化倾向。第二原发癌(second primary tumors,SPTs)是指具有不同组织学类型,距第一原发癌2cm以上或第一原发癌诊断后3年以上出现的肿瘤[2]。据估计头颈癌治疗后SPTs的发生率在4%~7%之间[12,13],有必要进行化学预防。
Hong等[9]观察了13-cRA预防头颈癌治疗后SPTs的发生情况。103例经放射和(或)手术治疗后的头颈癌病人被随机地编入13-cRA(每日剂量0.05~0.10g/m2)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12个月,经32个月的随访,49例治疗组中的患者仅有2例(4%)发生SPTs,而安慰剂组51例患者中有12例(24%)发生SPTs(P=0.005)。55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安慰剂组中16例(31%)发生了SPTs,而治疗组中只有7例(14%)发生SPTs(P=0.04)[10]。
3 rA反应性与生物标志物
口腔白斑和头颈癌治疗后SPTs高危人群对RA的反应不一,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某些生物标志物水平的高低与RA反应性有关。研究和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估计RA的治疗效果,预测口腔癌的发生情况,为进一步评价新的化学预防剂提供标准[2,12]。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核维甲酸受体β(nuclear retinoic acid receptorβ,RARβ)、RA代谢水平及癌基因P53等。
RARβ表达降低可能与口腔癌发生、发展有关[13,14]。RA对肿瘤的预防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RARβ基因转录表达,进而抑制和逆转癌变过程而实现的[14~16]。RARβ水平与RA反应性有关,Lotan等[15]用13-cRA治疗口腔白斑研究中发现,对RA有反应的病人中82%治疗后RARβm RNA表达增加,在治疗后RARβm rNA表达增加的患者中有69%对RA有反应。可见,RARβmRNA表达水平与口腔癌前病损对RA的反应性有较好的一致性。
VitA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防止非角化上皮细胞角化,RA可以逆转因VitA缺乏所导致的鳞状化生[14],检测组织内RA水平及代谢状况可以估计其反应性。Xu等[17]用抗RAmAb检测24例口腔癌前病变发现,13-cRA治疗前10例表达阳性,而治疗后22例表达阳性,并与治疗前后RARβ表达水平呈平行关系。Takatsuka等[18]对15株正常和肿瘤细胞系的RA代谢研究发现,所有9株对RA敏感的细胞系其RA代谢活性都非常高,而6株对RA抵抗的细胞系作用76h时尚有60%的RA未代谢分解。
口腔癌范文6
[关键词]颈阔肌皮瓣;口腔癌;缺损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1554-02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s for defects of 28 cases of oral cancer
SHEN Yong-dai,WU Sen-b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s(PMF) for repair the defect by oral cancer resection.Methods28 patients with oral cancer underwent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of intraoral defects using PMF.In 28 cases,5 cases were transversal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s(TPMF)and the other 23 cases were vertical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s(VPMF).ResultsIn the 5 cases of TPMF,4 cases survived totally and 1 case partial distal necrosis.In the 23 cases of VPMF preserved facial artery and vein,22 cases survived completely and 1 cases had partial necrosis. ConclusionPMF be alternative option for reparing the defect for oral cancer resection.
Key words: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oral cancer;defect repair
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难点。既要考虑肿瘤治疗彻底性,还要考虑修复简便与安全性。颈阔肌肌皮瓣位于胸廓上部至面中区域的四边形肌肉,由颈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质软而薄,解剖标志明显,易制备,供区创面可拉拢缝合,可修复颊、唇、舌、口底与咽旁软组织缺损,自报道以来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28 例颈阔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资料,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我科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39~75岁。该组病例中颊癌术后缺损14例,舌癌术后缺损8例,口底癌术后缺损6例;其中使用纵向型颈阔肌肌皮瓣23例(肌皮瓣最大为6cm×4cm,最小为4cm×3cm),横向型颈阔肌肌皮瓣5例(皮瓣最大为8cm×5cm,最小为6cm×4cm),修复的缺损部位主要为颊部、舌部及口底。
1.2 皮瓣制作方法:依组织缺损的部位与范围设计纵向型、横向型颈阔肌肌皮瓣[1],皮瓣设计切口与颈淋巴清除术切口相延续。横向型肌皮瓣其蒂在后,蒂部不超过同侧的胸锁乳突肌区,翻起的肌皮瓣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再行颈清术。翻瓣时在颈阔肌颈浅筋膜深面,切勿损伤颈阔肌,尽量保留颌外动脉及面前静脉。纵向型者尽量保存颈外静脉,本组病例肌皮瓣的长宽比控制在2:1以内。皮瓣远端皮缘同颈阔肌也可不缝合固定,很少有分离。避免挤压皮瓣,如经隧道转入口内修复缺损,需去除紧贴组织面修复的部分表皮,如下颌骨方块切除者,骨缘需磨削平整,以免影响肌皮瓣血供。术后颈部术区仅作负压引流。
2结果
本组28例中2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有2例肌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无完全坏死者。这2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者,部分坏死的远端肌皮瓣经过修剪清创后创面II期愈合。治愈之后皮瓣远端出现轻微瘢痕疙瘩,均为颊部修复病例在口内出现。在2例部分坏死病例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无吸烟史。术后张口度均正常,颈部供区瘢痕隐蔽,外观基本满意。颈部运动受限不明显。
3讨论
3.1选择颈阔肌肌皮瓣的必要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进步,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遗留的缺损修复,可供选择的方法比较多。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全身基础疾病、血管条件等因素,有时游离皮瓣修复难以保证质量。因此,颈阔肌肌皮瓣仍有其应用的必要性。该瓣可修复耳部、腮腺区、颊部等缺损,并能获得满意的美学效果[2]。垂直皮瓣多用于颊部缺损,而横向皮瓣用于口底及面部缺损修复,一般适于小中型的口内或面部缺损修复[3]。
3.2颈阔肌肌皮瓣的血供与成活因素:颈阔肌肌皮瓣的血供具有多源性,颏下动脉、颌外动脉、颈横动脉等供血,保留颈外静脉,成活率高;横向型者旋转半径小,适于修复口底及咽旁前份组织缺损;纵向型者旋转半径较大,适于修复颊部、舌部、下唇与口底缺损;Nobuaki等[4]认为该皮瓣供血动脉分支仅穿过肌层进入皮下及皮肤,故肌层血供靠动脉的细小肌支,须将皮瓣深面的脂肪结缔组织一并翻起以保障血供。术前放疗、根治性颈清及结扎颌外动脉为该肌皮瓣的禁忌症。
本组有26例术后出现较轻微皮瓣淤血和肿胀,I期愈合,口腔功能无障碍,为静脉回流不畅所致。1例部分坏死皮瓣,由于皮瓣折叠部缝合较紧,另1例则是腮腺导管排出的积液压迫所致。本组病例均保留颌外动脉与面前静脉,皮瓣成活。同时保留转折处去皮后的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经颌下进入口腔时以免肌蒂受压,皮瓣与缺损处缝贴合即可,以免影响血供。术后负压引流通畅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于舌癌的修复,皮瓣反折转入口内之后,蒂部会受到牵拉压迫而影响血供。必须用磨钻打磨下颌骨方块切除后的边缘,留容纳蒂部的空间。
颈阔肌肌皮瓣尤其适于颊粘膜中小型缺损修复[5]。修复组织量适中,形态良好,颈部瘢痕不明显,约37%出现并发症,颊部并发症以血肿常见[6]。主要包括需再次手术,或皮肤缺损或坏死。术后并发症与年龄、性别、术前放疗无关,与受植区和肿瘤分期有关。其中男性颈阔肌较为发达皮瓣易成活。在颈清除术中,保留颌外动脉和面静脉则成活率更高一些[7]。
此外,颊癌术中若切除波及腮腺导管,反折后的皮瓣夹层会有残留腮腺导管排出的积液,给予小剂量的放疗,使腮腺萎缩,皮瓣愈合。肌皮瓣菲薄,修复后外观较为理想,体胖者则显得臃肿。综上所述,颈阔肌肌皮瓣是修复口腔癌术后小中型缺损的较为安全的一种选择。
注:沈永岱现在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颌面外科工作。
[参考文献]
[1]苏 彤,刘 冰,胡砚平,等.不同类型的颈阔肌肌皮瓣存活情况的临床分析[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4):259-261.
[2]Puxeddu R,Dennis S,Ferreli C,et al.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kin defects in the head and neck[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46(5):383-386.
[3]Peng LW,Zhang WF,Zhao JH,et al.Two designs of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oral and facial defects following cancer surgery[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34(5):507-513.
[4]Imanishi N,Nakajima H,Kishi K,et al.Is the platysma flap musculocutaneous? Angiographic study of the platysma[J].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5(4):1018-1024.
[5]陈伟良,王 科,王永洁,等.横向颈阔肌肌皮瓣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颊黏膜癌术后缺损[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6):431-434.
[6]Szudek JS,M.Taylor.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latysma myocutaneous flap for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33(7):6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