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诗歌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2
关键词:现代诗歌 鉴赏 高职考
一、现代诗考题及鉴赏方法
现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评价范畴,是高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近五年,浙江省高职考大都以现代诗的题型出现:2012年的考题是覃子豪的《追求》、2013年的考题是卞之琳的《雨同我》、2015年的考题是梁宗岱的《散步》、2016年的考题是姚益强的《纤夫》。可以说现代诗鉴赏题型在浙江省语文高职考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型。
现代诗鉴赏题的考查内容有很多,但大多围绕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诗歌内容、炼字、诗歌情感、诗歌意境等展开。不同的诗歌鉴赏题中,学生通常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和题干要求作相应的解答。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现代诗鉴赏的研究,发现诗歌鉴赏题其实存在的一定的鉴赏规律:按不同诗歌类型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简单讲就是找准诗歌鉴赏的突破口,这样的鉴赏方法能有效提高鉴赏题的准确性。这些鉴赏方法主要有:语言突破法、意象突破法、情感突破法、表现突破法、修辞突破法等。
二、现代诗鉴赏方法例谈
按照上面介绍的鉴赏方法,笔者作这样的归类:叙事类诗歌因其内容丰富、意象深刻等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哲理类诗歌因其富含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情感)等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微型诗类因其简短精悍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即“语言突破法”、抒情类诗歌因其深沉地展示诗人的情感也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等等。需要指出,这里不同类型诗歌运用的不同鉴赏方法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一首现代诗歌可以多种鉴赏方法并用,主要还是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内容。
1.叙事类诗歌的鉴赏
先来看2013年浙江省语文高职考题《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放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题目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第一节不仅表明诗人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B.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表现了诗人对万物的关心。C.结尾,诗人突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D.这首诗构思精巧,先由某一点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
这首现代诗从内容上分析,是一首叙事为主的诗。这种诗歌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对于这类诗歌的鉴赏通常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从现代诗歌的表情达意看,意象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该鉴赏方法的直接依据。现代诗歌的作者多通过诗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人教版高一课本中郑愁予的《错误》(现代叙事诗)因意象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诗中运用“莲花”“东风”“柳絮”“春帷”等多个意象。通过意象内涵分析得知,这些意象具有“思念”“感伤”“愁绪”等特点。作者就是借助这些特征性的意象表达了闺中女子等盼归人的情怀。《雨同我》的鉴赏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作者在诗中以“雨”作为意象,这里的“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人世间的风雨――数不尽的磨难与烦扰的困顿,作者通过这一意象真切表达了对友人和事物的关心。答案C项中认为“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这样的说法不正确。“意象突破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要学会善于分析诗歌的意象,它是一个很好的鉴赏突破口。
2.哲理类诗歌的鉴赏
哲理诗深蕴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他对生活和社会睿智的思索和深刻的体悟。2015年的高职考选择了梁宗岱的一首小诗《散步》在生命的路上,/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一刹那便模糊了。/只有忧郁时的脚印,/却沉重地永远地镌着。题目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一二两行把人的生命过程看做一条道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迹。这样“路”和“脚迹”就具有了象征意义。B.诗歌将“快乐时的脚迹”和“忧郁时的脚印”对照着写,流露出偏爱后者的感情,表明诗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认为“忧郁”比“快乐”更有价值。C.作者要否定的是轻佻虚浮的人生,主张珍视人生的苦痛和忧郁,充分感受生命的复杂和深度,让生命获得“分量”。D.“刹那”和“永远”“模糊”和“镌着”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主张人应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的人生观。
哲理诗蕴含诗人对人生或其他事物的看法,观点中深寓着诗人的情感。对这类诗的鉴赏可以从“情感突破法”入手。梁宗岱认为“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在诗中对轻佻虚浮的人生脚迹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只有忧郁时的脚印”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的脚印才能刻写不一样的人生。那么就应该思考,这里的“忧郁”是指意志消沉、颓废放弃,还是随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呢?作者已经在诗中表明了他对“忧郁”脚步的态度,“沉重地”但是可以永远地“镌着”。进一步思考,我们得出,他所认为的“忧郁的脚步”其实是要让自己进行深沉的思索和清醒的反省,在思索和反省中让人变得更加睿智,这样的人生脚步才能赢得人生的永远。
把握哲理诗中诗人的情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如汪国真的哲理诗《假如你不够快乐》,鉴赏时可以从把握诗句中乐观向上的情感入手,这首诗体现作者乐观向上情感的诗句比较明显。
3.微型诗类诗歌的鉴赏
2016年的高职考题选择了微型诗,姚益强的《纤夫》:一声高亢的呼喊/拉直了/嘉陵江曲折的岸/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以极其凝练的手法,写出了嘉陵江纤夫的形象,使诗达到了高度的真实、高度的浓缩。B.本文把嘉陵江号子的“呼喊”与“拉直”的纤绳链接起来,由听觉转换为视觉。C.本文把“拉直”与“曲折的岸”结合在一起,造成“紧绷的纤绳”与“拉直的岸”二者意向的叠加,通过想象的激发,已经跃然而出,诗趣奇妙。D.“拉直了/嘉陵江的岸”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尽了纤夫的艰辛,歌颂了纤夫的伟大力量和阳刚之美。
微型诗属于现代诗,字数极少,抽象程度很高,这类题型的解答可以从“语言突破法”角度入手。因为它的字数少,而作者要在极少的字数中表_自己的思想肯定有一些重点字词或句子,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好比诗歌的“诗眼”,简单讲,就是诗歌中最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言语或句子,而这个“诗眼”就可以作为鉴赏的突破口。如耳熟能详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通过“黑夜”“黑色”“光明”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强烈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这种鉴赏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中较为广泛,这也是诗歌本身的语言特点决定的。《纤夫》整首诗除标题外仅17个字,诗歌里塑造了恶劣环境中背负纤绳、艰辛劳作的纤夫形象。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让读者感受别样的言语或诗句,如“高亢”“拉直了”,“高亢”一词表现了纤夫们高昂的精神状态,“拉直了”是虚写,是一种艺术手法――夸张。仔细想想“嘉陵江曲折的岸”怎么可能通过人的力量去拉直呢?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主要目的是赞美纤夫的阳刚和力量之美。很显然,答案D中“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对,从语言突破法角度,我们得出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同类型诗歌的不同鉴赏
结合上文三种分析方法例谈,我们发现不同类型诗歌确实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但是同类型的诗歌鉴赏是否只能运用同一种鉴赏方法,或是可以与其他鉴赏方法并举?这要结合具体考题内容,如2012年的高职考题《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在苍茫的夜里/一个健伟的灵魂/跨上了时间的快马。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起首两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了现实境界。B.“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两句,对星斗临空的景象作了传神的静态描摹。C.“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两句,既是一幅诉之观赏的图画,也是一曲诉之听觉的音乐,留下了供人联想的广阔天地。D.“跨上了时间的快马”暗写一个“追”字,和前面的“一颗星追过去”的“追”,一起表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生命题: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覃子豪《追求》中的意象与《雨同我》不同,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大海、落日、夕阳、星、海风、黑夜等。按前面的叙事诗运用“意象突破法”,在这首诗歌分析时要注意对不同意象进行不同的鉴赏:ACD三项分别对应意象“落日”“海风”“快马”,并对这三种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作了解读,B选项中涉及“星”这一意象,“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动态描摹让寂静的夜空瞬间有了灵动之美,也让人感受到生生向上的力量,这里还暗含作者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追求的主题。所以B项“静态描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这是从“意象突破法”的角度解题。
再看B项,题干中有“静态描摹”,通常在诗句中出现“静态”“动态”或“动静结合”等,这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考查,我们在鉴赏时应考虑是否可以运用“表现突破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高中阶段常涉及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渲染、象征等等,这首诗的鉴赏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有时候同类型诗歌鉴赏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这也拓宽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再看2016年的语文高职考题,上文已经用“语言突破法”对该诗歌进行了分析,但是不是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呢?结合该题选项,我们发现D选项中“拉直了/嘉陵江的岸”题干表述为“比喻”的修辞方法,修辞方法也是诗歌鉴赏考查中常见的一项内容,现代诗除象征、对偶、双关、反复常用手法外,还有比喻、拟人、夸张、顶真等修辞方法。在答题时我们应灵活地联想到是否可以运用“修辞突破法”来解题。
三、小结
以上是对近五年浙江省高职考现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方法的分析。现代诗歌鉴赏的解题方法除上述提到的五个突破角度外,结合具体诗歌鉴赏要求还可以从背景突破法、主题突破法、比较突破法入手,虽然这三种方法在现代诗鉴赏考查得较少,但是我们也必须熟记,以便在鉴赏时作全方位考虑。背景突破法主要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时从诗歌写作背景入手,从而对诗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主题突破法的要求较高,要求我们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题,然后在主题的框架下对诗歌的细节进行分析把握。比较突破比较特殊,通常是两首诗歌的比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多个考查内容的对比,这类题型考查的难度较高,一般较少见。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光潜. 《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 朱自清. 《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 王克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 王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7] 顾冠群. 《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4
谁还需要礁石,谁还会
在急流中苦苦挣扎
寻找遥远的彼岸
当这样几行字出现在眼前时,也许你只是匆匆一瞥,可如果我要告诉你这是出自一个两年来语文考试从来没及格过的学生之手时,也许你的心里会有过一丝讶异;而我要告诉你,这一段文字的创作,出现在我们的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和它一起出现的,还要很多很多。当它们一起出现时,仿如夜空中一颗又一颗的星子,眨着稚嫩的眼,在向我微笑。
在他们的微笑中,我有一种想法━━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其实可以热热闹闹而且行之有效地教一教。
(一)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历年中考,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力,分值至少在6分以上。对语言的品析,是阅读文学作品的重头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如此。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富仁教授说:“诗词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更没有戏剧的舞台演出,我们在诗词中接触的几乎只有词言,我们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是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我注重对诗歌语言进行品味锤炼,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到诗歌的内涵,揣摩其中的意蕴和情味。如《雨说》一诗中,在品读“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这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笑弯”“笑出”“笑斜”这几个词语,经过反复的揣摩,学生体味到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出柳、石狮子、燕在雨中欢笑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春雨带给大地的生机和快乐,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情趣。如《蝈蝈和蛐蛐》一诗中,在品读“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这一小节时,我设置思考题:为什么用“弹起”?可以换成“响起”吗?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体味到“弹起”这个词用得妙,有跳跃感,形象地写出了在宁静而寂寞的冬日里蛐蛐声音的活力和欢快,更好地揭示了本诗中作者所着力赞颂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一主旨。
诗歌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提高了,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中考试题中,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语言品味的题型必不可少,这对于学生来说,自然一举多得。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感悟诗意,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是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中这一系列的意象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我们学习现代诗歌,同样必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感情。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意象、意境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怎样的方法更乐于为他们接受?那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近诗中的画面,去与诗人交流。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现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许多老师常常在诗歌的朗诵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而我不止于此,更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去描写出这样的画面。如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我让学生试着用笔描绘出诗人想象中的“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景象。脑中的想象是虚的,而笔下的文字是真实的,学生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描写出了怎样的画面,不仅表明他对这首诗的解读有多深,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景物描写能力。
(三)进行仿写训练,培养诗意,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仿句训练,是中考常考的语言运用题之一。现代诗歌节奏明朗,常常借助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表情达意,语言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极富有音乐美。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星星变奏曲》一诗的学习中,在拓展部分,我当堂进行仿句训练,要求学生用“如果――谁不愿意――谁还会――”进行仿写,表达出内心的企盼。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很快地完成了仿句训练。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现代诗歌教学法;运用策略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提供依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诗歌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不高,教师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在教学中将诗歌层层分解,导致诗歌语句脱离了诗歌的整体语言环境,使诗歌缺乏美感,使学生缺乏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其次,朗诵是诗歌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诗歌朗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而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注重诗歌教学的速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第三,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教师只讲解诗歌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含义理解不够,更无法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意图,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诗歌审美与鉴赏能力
由于学生对作者的诗歌创作意图与创作背景难以掌握,而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具体意境。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资源中搜集有关作者创作年代与创作背景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意图与诗歌产生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诗歌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创作《沁园春・长沙》时在其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资料可以以影视作品、历史记载的形式出现,教师将从网络资源搜集到的诗歌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播放,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的领悟,对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诗歌朗诵竞赛,培养学生诗歌朗诵意识
诗歌朗诵是诗歌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将诗歌的具体含义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表达出来。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并朗诵诗歌。例如,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班级诗歌朗读比赛,诗歌朗读的内容由学生设定,教师给学生准备时间,朗诵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诗歌,也可以将朗诵内容开放到课外诗歌,只要是学生喜欢并能够充分表达其诗歌内涵的内容即可。教师找一节自习课作为诗歌朗诵比赛时间,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带衬托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学生先确定比赛内容并加强练习,对自己选定的诗歌深入了解,并在比赛过程中通过朗诵将诗歌的创造意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自主意识,对提高诗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创造写作机会,加强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写作机会,培养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例如,在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再别康桥》进行仿写练习,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可以根据徐志摩先生的作品进行模仿,简单的模仿写作使学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此外,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写作手法之后,对诗歌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诗歌创作。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机会,在课后作业中给学生布置字数较短的短小诗歌创作,并将其创作结果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诗歌写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石耀华,赵彩丽.试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内容的现状与出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现代诗歌鉴赏范文6
关键词 激趣 诵读 锤炼 审美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翻开崭新的语文教材必修1,跳入眼底的依旧是现代诗歌单元位居目录之首,收录的是最经典的四首现代诗:的《沁园春 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和徐自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面对教材,心中难免升起种种疑问:现代诗歌并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什么却把它们放在初高中衔接的第一步呢?这几首诗歌的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何作用?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又有何重要意义?
纵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阅读与鉴赏”是语文的主体内容,收录的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品味与鉴赏,还是对思辩性较强的伦理文章的思考和领悟,还是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的就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现代诗歌单元的语言不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的范本吗?所以,笔者就试图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这个角度,探究诗歌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文字入手,品读出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展示的意境、表达的效果、体现的语言风格。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现代诗歌,情感丰富直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以唤起他们阅读鉴赏的兴趣。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歌前,先播放唐磊的歌曲《丁香花》或《雨巷》改编的歌曲,在缠绵忧伤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营造出的忧郁恬静的氛围,教师再深情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品味,学生就可以在音乐声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初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
2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心灵
诗如其人。品味语言,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从创作背景出发,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搜集作家的基本资料、个人遭际、创作背景等,在课上交流。“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心”才能更好品味他们的“言”。如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让学生查找关于徐自摩的资料,有的学生找到徐自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的婚恋故事的一段资料,认为他是一个感情极不专一不负责任的人,继而对他写的诗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有些学生则查阅资料找到了徐自摩思想性格、爱情追求与他的政治理想的密切关系及成因。像“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思潮对徐自摩产生深远影响,他对“爱、美、自由”政治理想的追求等如何表现在诗歌创作和爱情寻觅中。有的学生甚至了解到是康桥蕴育了徐志摩的美好政治理想,理解了他追求林微因,陆小曼的美其实蕴育了徐志摩终生不忘的理想爱情。母校、理想、爱情,就是徐志摩人生追求中“爱、美、自由”的化身。但回国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使他的和平自由政治理想破灭。了解了徐自摩这么多,自然就能理解《再别康桥》,能理解诗中徐志摩不仅是在告别母校,也是怀着无奈和心痛告别理想和爱情。
3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感情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诵读的作用之大。现代诗歌教学,也应这样反复诵读,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例如的词《沁园春 长沙》内容是现代的,形式却是传统的,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极强。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首诗语言的音乐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和《雨巷》,这两首诗作为音乐美,语言美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诵读《雨巷》时可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诵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在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反复的诵读中,诗意不言自明,语言的内涵也能理解。
4 锤字炼句,探究语言魅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仔细品味,推敲锤炼。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咀嚼、揣摩,通过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方式,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歌中对意象的描摹极其生动传神,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一个“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一个“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一个“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又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两个动词“击”和“翔”的使用,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字来体会它的妙处。
5 联想想象,学会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