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前车之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前车之鉴范文1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后事处理;政策建议
目前,我中国己渐进式迈入老年化时代,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特别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内鳏寡孤独老人比例大有上升之趋势,对于这部分人的病老后事处理,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特别是这些鳏寡孤独老人逝世后所引发的巨额医疗费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前段时间在我集团就曾发生过此类事情,虽属个案,但笔者认为它极具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总结剖析,举一反三,认真思考。以对今后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事情发生经过
广州某国企退休职工、孤寡老人李女士因病(2010年6月29日)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医治无效死亡,欠下该院巨额医药费,总额80余万元中,个人应付部分达27万多元。因为欠费,医院拒绝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为此,死者家属多次上访,要求企业解决欠付医药费的问题,同时表明,李女士长期疾病缠身,积蓄耗尽,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无力支付因长期积累而应付于医院的欠款,并流露出将办理后事与清费绑处理的意图,一时间给企业和领导带来很大压力。
部门受理此事后,感到事态严峻,立即向分管领导作了报告。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紧急指示由办牵头,会同工会、企业实施调查,抓紧处理。主管领导还亲自主持召开了由所在企业退管办和集团公司办、工会、人力资源部共同参与的专题会议。对死者住院治疗期间费用和企业所做工作进行了梳理,按照现阶段国有企业对孤寡退休职工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明确指出:第一,解决死者的善后工作重点始终在企业,绝对不能回避,先要积极会同死者亲属将相关事实费用摸查清楚,有理有据妥善处理;第二,监护人和医院的责任不可推卸,费用责任首先要界定清楚,企业应迅速派人到医院调查。
据了解,李女士享年77岁,终身未嫁,退休后长期与姐姐及外甥共同生活,晚年多病。2008年开始病情加重,先后到多家医院治疗。2009年2月,转广州市某脑科医院,直至离世。期间,无论是决定转院,还是住院期间的整个治疗过程,都是由其姨甥等亲属作为监护人,办理用医、用药的相关手续。李女士患病或住院期间,企业也曾在不同阶段,特别是重大节日,均依规多次探望。
初始,企业希望了解医疗费用产生的详细内容,但医院先不是很配合,后经律师书面函告,据理相争之下,院方不得不提供医疗原始记录,根据这些存档资料显示,李女士住院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均经亲属签名确认。但按照规定,哪些是必须的医疗用药,哪些不是,短时间却无法区分。为此,领导再次召开专题研究会,确定处理李女士火化与解决拖欠医药费问题分开办理的原则。火化必须马上办理,医药费问题建议可通过法律途径后续解决。具体由企业致函,施压要求医院出具《医学死亡证明书》,尽快为死者办理后事。经交涉后,医院表示同意,事情有了转机。
当企业工作人员与亲属人共同前往医院,办理领取《死亡医学证明书》时,人因担心领取死亡证后,医疗费问题企业不理,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不领取死亡证,事情再次陷入僵局。
上级主管部门在分析事态的发展趋势后,认为可偿试主动与医院沟通,掌握解决事件后续处理的主动权。指示企业函告给代表人,明确表达企业的立场、态度,敦促其亲属尽快办理死者后事。又当面反复沟通,讲清现行政策、分析发展后果。终于说服了亲属,接受了从速处理遗体,减轻经济负担的意见。至于个人应付的医药费,均由亲属签字确认,理应承担相关经济责任,如有现实困难,企业可将协助家属通过合理途径争取救助。很快,李女士的追悼会在殡仪馆顺利举行。
2 主要经验教训
以上整个事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部门与企业紧密配合、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孤寡退休职工遗体处理事件问题暂告一段落。之后,医药费的问题在各方协调之下亦得到解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总结其经验教训至少有三。
2.1 领导重视,上下通力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发挥工作的诉求主渠道作用,冷静应对错综复杂的突发性事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老辞世,入土为安。就本案而言,尽快火化才是当务之急。集团公司领导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再由集团工会、人力资源部、办、企业间的紧密配合,分头督办,鼎力协调,解决问题才有了转机。
2.2 理清关系、科学决策,分步处置是解决矛盾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案不难看出,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就是欲将处理后事与清欠医药费捆绑处理,企业不付欠费,就将停尸下去,并以后事应由单位负责相威胁。采取葬、费分开处理的办法,不得不说是这次事件成功处理的最大亮点。一经实施,就掌握了主动权,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3 刚柔并济,坚持底线不放松
一开始,家属以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妨碍遗体火化。专案工作组迅速作出分析研判事态,主动与家属接触,摆明立场,亮出我们处置工的底线,那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条文规定为“红线”,会客观、公正地确定费用归属支付问题,彻底打消了家属的不合理要求。在后来的遗体运送殡仪馆,至火化等过程中,均未发生过激行为。
2.4 企业自查,关心孤寡老人工作仍有不到位的地方
纵观社会,对鳏寡孤独老人的光照仍显欠缺。逢年过节,虽然有关部门上门送粮油、衣物、金钱等进行慰问,但对于孤寡“空巢老人”来说,这种关心仍然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企业同样存在类似情况。特别是当这些老人因病住院,医疗费用情况的服务与监管尤其欠缺,更没有提供一个便捷的服务平台和有效的监管制度。
3 几点建议和思考
李女士走了,企业与她的亲属代表人之间的医疗费矛盾业已平息和顺利化解,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特别是事件的激发和整个处理的过程,也突显出国营企业,在特殊人员管理工作上、新的动态跟踪方面暴露一定的缺陷。为此,归纳本案例各参与人的意见和工作,提出企业对特殊人员管理的如下建议:
3.1 鳏寡孤独老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深思与重视
从这位老人离世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关爱鳏寡孤独老人的后事,实质上又是体现一个时代的人文关怀问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历程,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养儿防老一说,这并非是一种封建残余思想。天下没有不死之人,生命有开始,也就势必有结束,亦属不争的历史事实。对其死亡之后的丧葬情结是人所共知的。扩展说去,现在有儿有女的“空巢老人”己在社会上大量出现,鳏寡孤独疾病终生已成人生历程难以避免的遭遇。他们的后事不能得到妥善处置,这也不能不说是个社会问题。因此,关爱老人,从容处理好他们的后事,应是我们整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要让那些无儿无女、本身就缺少了爱的鳏寡孤独老人要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话说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就颇为艰难。更需政府民政、保险、社会养老机构等,统筹兼顾,相互协调。从现在起,着手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
3.2 企业应参照政策、量力而行、谨慎从善、统筹从早,做好特殊人员(孤寡退休人员、患1―4级精神病退休人员)(下同)的管理工作。
3.2.1 根据现有政策(《广州市关于关闭、破产企业特殊人员安置费用有关问题的通知》),非计划内关闭、破产企业的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时,企业(或投资主体)应一次性向退管机构支付12万元安置费。司属企业因为没有能力而未移交社区管理的特殊人员约100人。而现行政策对已纳入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区街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有救助的专项政策(《广州市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的实施意见》,对未纳入区街社会化管理的仍由企业管理的特殊人员未有救助的政策。企业只能参照政策、量力而行、谨慎从善。
3.2.2 鉴于现阶段对未纳入区街社会化管理的特殊人员仍由企业负责管理,企业有必要结合实际,针对特殊人员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对每一个特殊人员建立专项档案,掌握每一个特殊人员详细的基本情况,包括亲属情况、联系方式、资产状况、法定监护人等,为控制管理风险,防范企业承担不合理费用做好基础性工作。
3.2.3 考虑到当事人(特殊人员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因为习俗和心理的原因,往往忌讳提及、安排后事;现阶段对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一般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使管理工作可控、可行、有据可依,在当事人清醒状态下办妥相关手续是工作关键。如机床工具公司现在采取的《入住托老院申请》―用于职工本人自愿申请入住托老院(含家属意见);《承诺书》―用于法定监护人委托企业全权处理特殊人员一应事宜;《委托书》―用于法定监护人委托企业全权办理入住托老院事宜等。
3.2.4 实际操作的经验教训显示,特殊人员的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除了上述的申请、委托,让特殊人员本人或其合法监护人了解相关规定,并明确各方在特殊人员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上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防范纠纷的有效手段。实际操作中可试行让特殊人员本人或其合法监护人签收《告知函》,并声明懂得和承担告知的权利和义务。
3.3 依靠政府,运用社会福利资源,做好特殊人员的管理工作
3.3.1 我国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各级政府已对社会特殊人员的安置有规范的工作要求,国企也在经济改革中加快淡出社会管理功能。因此,企业要紧随社会改革的进程,将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这是企业要创造条件完成的利国利企利民首选。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将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在现阶段双线管理退管工作的架构下,应主动与社区退管办加强密切联系,在社区的支持下运用社区的公共资源,解决企业的特殊人员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在目前不失为是一种较好、较省的权宜之计。
3.3.2 特殊人员较多的企业,有必要建立单位与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精神病院)间的有偿服务合作关系,如广州某机床工具公司等就主动联系了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托老)和广州白云精神康复中心(精神病),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基础设施,速成和构建本单位特殊人员的安置保障工作。
4 总结
前车之鉴范文2
但有个别“专家”在酝酿论证取消历史科代之以所谓“社会科”。若果真如此,这将对历史教育造成怎样的严重危害?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历史教育“明智”功能的削弱,将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时间上纵贯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过去是现在“前身”,现在是未来的“蓝本”,今日中国是昨日中国的发展,今天之世界是昨天之世界的演变。西人说: “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递给儿童,若没有历史学,老人也如儿童”②。以前人为鉴,避免重蹈其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获取其教益;从而在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保持警醒的头脑,能够趋利避害,择善而从。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世界,历史的借鉴功能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表现在历史教育方面,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如美国,“中小学历史教学以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为准绳,历史课每周有五课时,中小学安排相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拥有极其丰富历史宝藏的中国,却有些人要削弱甚至取消中学历史教育,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
前车之鉴范文3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就已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时隔40年之后多数拉美国家仍未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目前依然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难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曾为欧洲殖民地的拉美国家,资源丰富,背靠美国大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早在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就陆续踏上了现代化之路,阿根廷和智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高于当时的一些欧洲国家。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智利、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人均GDP就已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却后续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国际经济陷入萧条,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980年至1990年间,拉美地区年均GDP增长仅为1.2%。
21世纪初,全球大宗商品繁荣带动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仿佛看到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但是,随着此轮大宗商品周期的结束,这些国家重新出现经济衰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多数国家人均GDP,继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至今仍没能跨过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33个经济体中,85%的国家都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且“滞留”的平均时间达到37年,有学者因此也将“中等收入陷阱”称为“拉美陷阱”。而当年曾与拉美国家比肩的法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则于1979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超越中等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之列。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滞留的时间,韩国和中国香港为18年,日本和新加坡为19年,而拉美国家普遍滞留时间达40年以上,其中阿根廷达到53年,且至今仍看不到走出“陷阱”的希望。
创新不足、改革滞后
拉美国家为何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脱身?
有学者认为,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创新不足、社会矛盾激化、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和体制变革严重滞后等是主要原因。
多数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沿用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以发展本国工业产品替代从欧美进口制成品,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但这种长期内向型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外贸出口减少,投资不足,资金短缺,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仍然继续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
同时,进入中等收入以后,拉美国家普遍遇到了技术创新的瓶颈。由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在中高端市场上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又无法与高收入国家抗衡。
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而这一时期,拉美国家普遍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
此外,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进入了世界公认的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尽管经济依然保持平稳的发展但过去30年主要以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未来有可能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减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有所加大。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着年均10%以上增速。而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2015年我国GDP增长仅为6.9%。从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
尤其是目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去产能任务艰巨,过去30年主要依靠工业高速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世界银行预测,2016年-2018年,中国GDP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将分别为6.7%、6.5%和6.3%。而经济的减速无疑会加大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
其次,科技创新难度将进一步增大。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产品、技术、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科技进步。但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缩小,加之西方国家严格控制向我国出口技术,使得我国引进技术的难度不断加大。而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受到人力资本条件和体制机制制约,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有统计结果显示,作为衡量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过去3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出现明显下降,今后要保持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趋势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第三,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1-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2%。但金融危机后,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下行风险增大,全球贸易低迷,我国外贸连续4年未达到预期目标,2015年甚至出现7%的下降。目前,我国外贸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0%,而且风险和成本在逐年扩大。在全球经济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明显减弱,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也将明显加大。
因此,未来我国将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如何积极加以应对,并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十分迫切又任重道远。
前车之鉴范文4
日本的经历大概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
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过后的几年里,日本的资产价格从昂贵发展到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令人眩晕地飙升至39000点。当时尽管西方世界在股市崩盘后一蹶不振,但日本经济显然轻松地就返回了正轨。日本企业凭借它们的高市值,收购了一批值得炫耀的外国资产,日本银行则拥有全球最高的信用评级。
那时的日本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其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财政状况为宏观政策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使得任何形式的经济放缓严格来讲都只是暂时现象。日本银行适时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则发起充满爱国精神的放贷狂欢,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这一切听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没有错,同样的情形在今天的中国正在显现无遗。而日本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后的20年里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推出了18万亿的救市计划,规模之大足以令世界触目惊心,中国经济轻松回到8%的增长水平,似乎中国经济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去关心出口下降只是暂时性的冲击呢,还是持久性的回归。
中央银行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发起放贷狂欢,国际游资火上浇油,一时间,流动性泛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不仅股价、房价暴涨,大蒜价、辣椒价一切可以成为资产的产品的价格也都轮番暴涨。同时,中国资产市场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2008年顶峰时期,上海股市市净率超过了7倍,远远高于1989年日本股市的5倍。经过过去22个月的动荡,这一比率已经降至2.7倍,但依然是世界第二高水平,仅次于印度。市盈率在2008年的顶峰时期超过了30倍,到今天依然处在20倍的高位。
前车之鉴范文5
【关键词】汽车车身 冲压件 质量问题
冲压作为整车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因此作为生产过程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品质的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加快技术的更新,提高模具生产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1 车身冲压件质量控制
1.1 完善工艺流程及模具设计会签工作,提升设计质量和工艺质量
(1)工艺人员深入模具制造地及冲压件生产现场,了解模具制造工艺和后期生产操作要求,以便在图纸会签时能全面的提出设计问题点,将问题消失在萌芽阶段。(2)聘请专家进行图纸会签,同时培养年轻骨干,做到后续资源充足。(3)引进国外先进的冲压工艺和模具制造技术,转化后引用到公司新项目中,如联合安装和多工位模具工艺等。(4)设计面向制造,制造反馈设计,设计工艺/模具评审时,制造人员参与评审。设计及制造人员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调试、正常生产过程中不断建立经验教训和知识经验库,后续运用到新的产品项目冲压件质量控制中。
1.2 加强模具制造过程监控,保障模具制造质量
(1)图纸会签过程:加大过程控制力度,严格按照技术协议要求进行会签。(2)模具制造过程:增加铸件的验收环节,同时制定铸件、机加工及钳工装配标准,以此来提高模具制造过程的管控力度。(3)预验收过程:严格按照技术协议要求的冲压件符合率来对模具进行验收,在保证符合率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再对模具的结构进行验收,绝不放行任何有问题的模具回厂。(4)技术中心冲压科工程师与车间模具工程师蹲点跟进,更好更快的解决预验收问题。
1.3 提高冲压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前期冲压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生产线是手工线,上下件全凭员工手工操作,常常由于制件摆放不到位等人工操作因素,造成冲压件精度不稳定,一致性不好,影响冲压件质量。另外目前冲压生产现场未封闭管理,清洁度较差,也造成制件质量不稳定,由于粉尘等造成制件坑包,为解决此问题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案:
(1)改造冲压生产线,采用自动化生产,既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冲压件质量。(2)将冲压生产区域厂房实施封闭管理。(3)冲压车间采用环氧地坪,减少地面油污和灰尘对冲压件生产的影响。
1.4 机械设备质量控制
机械设备是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使用功能的发挥。产品机械设备是指产品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包括运输设备、吊装设备、操作工具、工装模具、夹具、测量仪器、计量器具以及产品安全设施等。产品机械设备是所有产品方案和工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使用和合理选择产品机械设备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1.5 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包括工程材料和产品用料,又包括原材料、在制制件、成品制件、构配件等。各类材料是工程产品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达到标准。所以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
1.6 方法控制
产品方法包括产品技术方案、产品工艺、工法和产品技术措施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依据规范的工法和作业指导书进行产品,必将对组成质量因素的产品精度、平整度、密封性、清洁度等物理、化学特性等方面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
2 车身冲压件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2.1 强调团队合作
在汽车制造业中,汽车制造工程比较大,完全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从产品的设计到后期服务,其中包含很多专业知识。产品制造过程中设计与装配、维修、使用、回收等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就形成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大家协同工作,利用信息化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最优化的完成产品的生产。
2.2 强调设计过程的同步性
同步性包含两个含义:(1)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由相关人员监督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协调工作。(2)在产品设计之初,设计和布置产品工艺和模具造型,利用最初形成性和可制造型的计算机CAE仿真分析,根据分析数据制造样件,这种制造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时间。
2.3 强调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性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系统性,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把图纸设计、三维数模设计、产品制造的可行性、产品的可装配性进行统一考虑,在充分分析后才能进行实施。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传统工作方式出现的弊端,提高工作效率。
3 车身冲压件调试过程质量控制
3.1 调试质量评估
模具全工装出件开始便要进行冲压件尺寸及表面评估,IV及OTS前期评估主要作为模具研合率等基础工作的验证,同时识别潜在主要模具结构及质量问题。OTS全工装零件用于造车后,每个阶段选取1~3台车,冲压件表面及尺寸不做任何处理,经冲压尺寸及表面评估、车身audit、涂装audit和整车评估,充分识别各阶段冲压件对后工序的影响。
3.2 调试质量问题跟踪
整个模具调试过程,模具质量问题会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但不可能把每个问题都立即解决,因此,每个阶段的问题解决会存在侧重点。在OTS阶段,模具研合率,模具结构,重要模具设计问题均需要解决或锁定,冲压件尺寸需达到设定要求。模具回厂后,NS阶段,冲压件尺寸存在波动,调试后达到回厂前状态,后工序尺寸匹配及整车表面问题需重点解决。S阶段,尺寸基本锁定,冲压件模具整改侧重整车评估问题和生产线质量效率爬坡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囡囡.车身制造尺寸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 胡星星.基于KBE的车身覆盖件冲压同步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4.
前车之鉴范文6
关键词:动车;制动系统;故障;维修;
中图分类号:U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引言
随着动车组大规模推广使用,部分动车组设备已经进入故障多发期。故障排除系统智能化设计,为动车故障的排查和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在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仍需要随车机械师通过携带终端查找常见故障,以便降低动车故障发生频率,为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帮助。动车组制动系统是动车机组中技术含量最高、对列车安全运行影响最大的技术装备之一,下面以制动系统为例说明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在随车过程中遇到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
二、动车组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
动车制动系统常见故障有制动控制装置传输不良、制动控制装置故障、制动控制装置速度发电机断线、制动力不足、制动不缓解、监控显示器显示抱死、列车紧急制动不能复位、监控器等控制设备无电、压力表显示总风压力低于590kPa等。
(一)制动控制装置传输不良(故障代码052)。当光连接器连接插头松动,接触不良或终端装置接口板卡出现故障时,制动系统装置就会出现传输不良的的故障,导致在检测时制动力不足,出现此故障时,可能导致紧急制动,但不影响运行,随车机械师可在列车运行的状态下进行故障排查和处理。处理措施:在MON监视屏上“司机模式”页面,触按“光传输状态”进入MON“光传输状态”页面,确认故障车位置。前方停车站停车后,随车机械师在故障车运行配电盘进行制动控制装置NFB断开再投入操作。通知司机,确认故障是否恢复。司机在MON监视屏“司机模式”页面,触按“光传输状态”键,进入“光传输状态”页面,确认故障恢复情况。若传输恢复,正常运行;若故障未回复,随车机械师与司机在《动车组司机手册――非正常情况处理概况记录表》上签字并注明“×号车出现制动控制传输不良(052)故障,无法恢复。”维持运行并报告列车调度员。
(二)制动控制装置故障(故障代码059)。当制动控制装置本身发生故障时,制动力下降,无法进行滑行控制,由于NFB断开,可能导致紧急制动,在操作时要注意。处理措施:维持列车运行,随车机械师确认故障车厢号后,进行故障处理,并通知司机确认故障恢复情况。若恢复,可继续运行,若无法恢复,则应到故障车厢运行配电盘关闭紧急阀门(红色)、供给阀门(白色),闭合紧急短路NFB,断开制动控制装置NFB,切除该车制动系统(关车门)。填写故障手册后,报告调度员。
(三)制动控制装置速度发电机断线1(故障代码060)。当制动控制器的速度发电机信号反馈线断开或发电机出现故障时,无法进行滑行控制,司机司机操纵台故障显示灯“转向架”灯点亮,表面制动控制装置速度发电机断线1故障产生。处理措施:司机快速制动停车;报告列车调度员:停车地点、时间、原因;随车机械师在接到故障通知后立即到故障车厢,停车后下车到相应轴端检查速度发电机引出线、速度发电机及连接插头,并做相应处理。完后上车确认故障是否恢复,并通知司机是否能正常运行,若无法恢复则需切除该车制动系统(关门车)。断线2、3、4故障除了方法同上。
(四)制动不足(故障代码123)。引起制动不足故障的原因较多:电路故障、制动管系泄露、EP阀故障、检测传感器故障、BCU故障、UBTRTD继电器故障等都可能引起制动不足。若出现制动不足时,引起制动力下降,应紧急制动动作。处理措施:停车报告列车调度员及随车机械师:停车地点、时间、原因后,按压操纵台正面的紧急急复位按钮,复位后进行制动系统试验。随车机械师接到报警故障后到故障车运行配电盘操作紧制动NFB、制动控制装置NFB,断开投入后,通知司机检测是否恢复。若仍无法恢复则应运行配电盘关闭(红色)紧急阀、(白色)供给阀门,闭合紧急短路NFB,断开制动控制装置NFB,切除该故障车制动系统(关车门),处理完毕,通知司机。填写相关故障记录表。
(五)制动不缓解(故障代码153)。制动不缓解故障是指缓解列车制动时,制动缸(BC)压力残留40kPa以上。故障原因主要是.BCU故障、中继阀、EP阀故障和传感器故障。这种故障会导致紧急制动,关门车会引起列车制动能力下降,在操作时需要注意。
处理措施:司机快速制动停车,报告列车调度员及机械师:停车地点、时间、原因,同时确认故障车辆的制动缸(BC)压力值。当故障车制动缸(BC)有制动压力时,通知随车机械师。随车机械师到故障车厢运行配电盘操作制动控制装置NFB、再投入,处理完毕,通知司机确认。若故障无法排除,应运进行配电盘,关闭(红色)紧急阀,(白色)供给阀门,闭合紧急短路NFB,断开制动控制装置NFB,切除该车制动系统(关门车)。
(六)抱死1(故障代码151)。当速度传感器出现断线,PCIS防滑阀故障,CI与BCU信息传输故障导致再生制动与空气制动同时发生和BCU内部滑行,抱死检测控制错误时,司机操纵台故障显示灯“转向架“灯点亮。处理措施:随车机械师接到故障通知后立即到故障车厢,停车后,随车机械师下车检测抱死车轮踏面状况及测速发电机连接情况。检查处理完毕后,通知司机确认。司机查看故障是否恢复,若无异常,通知随车机械师上车,并进行制动系统试验,确认制动正常后,继续运行;若确认车轮踏面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时,应立即报告司机并提出具体的限速要求,司机汇报列车调度员,按其指示运行。随车机械师与司机《动车组司机手册-非正常情况处理概况记录表》上签字并注明“车轮踏面故障无法正常运行,限速XX公里/小时运行”。若同时有制动不缓解的故障发生,应按制动不缓解的处理方法处理。
三、结束语
动车组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列车故障处理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加,作为新时代的机车维修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技术和维修速度,以确保动车组的绝对安全。
参考文献:
[1]曹宏发,乔峰,温熙圆等.和谐号动车组制动系统故障再现及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1,31(5):43-47.
[2]李万新,章阳,林荣文等.和谐号动车组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安全措施[J].铁道机车车辆,2011,31(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