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散文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亲的散文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亲的散文诗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1

爸爸,您总是用最平淡最朴素方式去表达您的爱,但您的爱却足够我受用一辈子。祝您爸爸节快乐!

燃烧的岁月,已将爸爸的青春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爸爸额头闪光,爸爸在我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爸爸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爸爸不论何时你都是我的拐杖,给我支课件下载*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深深的,直到心底。爸爸节快乐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爸!今天是爸爸节,你不知道吧?祝老爸身体健康,生意兴隆,股票变红!每当想起你我就无比的自豪,是你时刻在激励我不断奋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祝福你!

您常给我理解的注视,您常说快乐是孩子的礼物。所以今天,我送上一个笑,温暖您的心。您的眼光中虽有严厉,但更多的是温暖,是爱护。谢谢您,爸爸。

虽然男人原是铁石心肠,但只要他当了爸爸,他就有一颗温柔的心。爸爸,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深深的,直到心底。爸爸节快乐!

爸爸,今天是爸爸节,节日快乐哦。虽然,你有时很凶,但是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是吗?在这里祝你快乐,健康!每当想起你我就无比得自豪,课件下载*是你时刻在激励我不断奋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祝福你!

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爸爸,献上我的谢意,为了这么多年来您对我付出的耐心和爱心。爸爸节快乐!

年少的青春,未完的旅程,是你带着我勇敢地看人生;无悔的关怀,无怨的真爱,而我又能还给你几分,祝爸爸永远快乐永远我校花网*都会记得,在我肩上的双手,风起的时候,有多么温热;永远我都会记得,伴我成长的背影,用你的岁月换成我无忧的快乐!

您的付出、您的祈盼,只为我们的成长。谢谢您,爸爸,爸爸节快乐!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2

[关键词] 散文诗意电影 电影语言 艺术价值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03

“中国散文诗意电影”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诗电影,中国诗电影,散文化电影,散文诗式电影等一系列相关理论之上的。因为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这类影片进行权威性统一性的定义,故本文将我国具有某一种美学特性的影片定义为“散文诗意电影”,即:在叙事上采用开放性姿态,摒弃传统叙事手法,不追求因果关系结构,淡化情节,弱化冲突;在结构上不以严密的时间序列为线索,多采用松散、自由的框架结构;在情绪表达上化外在的叙事张力为内在的心理张力,强调节奏感在剧情推进中的作用及情感的表意作用;在艺术风格上着重意境的渲染,多呈现出自然含蓄的诗意风格。在这一界定中,“散文”强调此类影片的叙事和结构特点,而“诗意”则旨在突出影片对意境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此类影片在美学上一个最为显著的特性即为强调情绪而非情节对影片的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电影史,从早期的《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到八十年代的《城南旧事》、《边城》,再到九十年代的《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直至近些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香巴拉信使》等,都是散文诗意电影的代表之作。由此可见散文诗意电影是我国电影的一脉重要分支,其优良的传统和在当前的发展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及综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符号表达系统,即电影语言。不同于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这种语言同时诉诸于观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观感经验。本文即从电影语言入手,探究散文诗意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风格化特点。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因此这里首先讨论的是散文诗意电影的画面特征。单就电影画面本身来说,它和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歌和绘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和画并不是两门孤立的艺术,相反,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散文诗意电影也可以说是天然的诗与画的融合。这一点直接的体现在此类电影的构图方式上。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有过这样的论述“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1]正是以中国绘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为美学根基,我们可以看到散文诗意电影多用镜头的摇移和长镜头来体现中国画长卷轴的构图方式,从而消解了蒙太奇式的主观切割,也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幽远意境。

在影片《小城之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长卷式画面的灵活运用。整部影片是在一个横移镜头和俯瞰画面展现的颓废的城墙中开始的。不同于绘画,电影是由一系列画面构成的流动的整体,因此我国古典绘画中的这种散点透视和长卷式的构图方式表现在现代电影中,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摇移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这样的镜头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甚至在人物对话中也采用了这种缓慢移动的镜头运动。如章志忱初到戴礼言家的那晚,随着镜头的摇移,我们依次看到了唱歌的戴秀,凝望周玉纹的章志忱,床上病怏怏的戴礼言,端药给戴礼言的周玉纹。这一个画面依次交待了全剧五个出场人物中主要的四个人物,并在镜头的移动中隐含了这四个人物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压抑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意境。

正是摇移镜头造成的这种类似古典长卷的绵延不绝的画面,精妙的传达出了散文诗意电影所追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种叙事上的间断成就了情绪上的连贯,从而使影片张弛有度,气韵生动。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画面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景别的运用上,而这自然也成为了散文诗意电影诗化表现的一种体现手段。基于电影语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镜头中的全景(大全景)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而特写镜头则近似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因此,我们就以全景和特写这两种景别来论述散文诗意电影画面中的意境感。

说到全景镜头对意境的展现,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由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在这部影片中,黄土地和黄河常常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之上,充当了叙事的主角。而黄土地与黄河丰满形象的塑造则是靠全景镜头来完成的。在这种全景镜头里,黄土地的形象是荒凉而沉重的。天空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而人物则以一种更为弱小的姿态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是有语言的,人们从这一片静态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古老的传统,是某种不可更改的力量和庄严。和黄土地凝重的静形成对比的就是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动。虽然对黄河水的表现运用的也是全景镜头,但导演却有意回避了渲染黄河水的一泻千里,而是拍这条浩瀚大河的局部,这样就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加了一种温暖感与亲切感。于是,这片土地变得荒凉却不冷漠,沉重但不哀怨。可以说,这种静态镜头、凝固式的视觉感受成为了《黄土地》标志性的镜语方式。而从影片对黄土地和黄河的全景展现上,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对古老土地、古老文化的关注与审视。

与《黄土地》中的全景镜头形成对比的是《城南旧事》写镜头的运用。因为这是一部以英子的视角表现童年记忆的影片,所以英子的“眼睛”成为了影片重要的表现意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本片描写英子眼睛的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双纯真的眼睛,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英子的内心,体验到的是英子真实的情感。例如英子在街上看到昔日的朋友小偷被抓走的时候,镜头里出现的始终是英子的一双眼睛。但这不是一双普通的眼睛,这其中包含了疑惑、懊悔、不舍、伤感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感情是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这一双眼睛足以道出英子内心丰富且复杂的感情。正是这双眼睛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精妙的传递出了一种画外之音,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

除了画面本身的构图与景别,电影中的色彩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意工具。正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用墨的浓淡重浅来传达意蕴一样,电影也可以用色彩来完成对诗意的追求。任何颜色都是有着特定的表意作用的,因此,每种颜色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而一部电影颜色基调的选择也势必是导演主观思想意识的一种外化与流露。在张艺谋担任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就成为了影片诗意的重要体现因素。本片对色彩独具匠心的应用体现在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处理上。在这部影片中,现实生活以黑白的影调呈现在银幕上,相反,回忆却是以一种饱满的彩色展现的。于是,现实的哀伤与回忆的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现实中,父亲的去世令母亲的生活陷入了彻底的黑暗,相伴走过大半辈子的人就这样先走了,带走了母亲生活的一切色彩,生命只剩黑白。可在回忆中,一切都是那么鲜亮。各种色彩以极高的饱和度出现在银幕上,比如母亲的红棉袄。在这里,颜色也是写意而非写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实更适合用灰暗的色调表现,但当时的感情确是鲜活的,是纯真的,正如这些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正是这种色彩的应用,使影片弥漫着一种浪漫的诗意。

以上简要分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如何利用画面造型元素体现独特的诗意,下面来看一下声音这一元素在影片追求意境上的作用。电影是一种影像——声音的综合性媒介手段,因此声音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同画面一样极其重要的因素。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包括音乐、音响和人物语言这三个方面。音乐在电影中最主要的作用即情绪的渲染,而在有些电影中,音乐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电影叙述的角色。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音乐《骊歌》。在二十年代时,《骊歌》就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学堂歌曲,而《城南旧事》中对此歌的重复性表现更是使这首歌再次获得了流行的生命。在影片中,这首歌以不同的变奏形式贯穿了整部影片。它是英子对于童年一份珍贵的记忆,同时也是英子内心世界的含蓄表现。在不同段落的歌声渲染下,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从而也获得了逐次增强的情感冲击,直至与影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成功的音乐的使用,才使得本片在视觉、听觉的双重空间中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记忆中的童年,也才使影片有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境。

而在人物语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多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如《小城之春》、《城南旧事》、《青春祭》、《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草房子》、《暖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画外音的形式是一种小说式的语言,而它之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于散文诗意电影中,也是由这类影片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诗意电影表现的多是细腻的情感,是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但这类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寡言的,语言不是他们宣泄情绪的主要工具,于是画外音就成为了他们与观众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像海德格尔的论断:自然语言由于与人的亲近性而具有一种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活动的特殊表现力。因此,这种画外音形式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语言对于人的亲近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画外音这种形式也更利于表达影片意境。画外音带来的多是一种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而回忆本身就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过去的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一种诗意化存在形式。因此,主人公通过画外音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夹杂着怀念和感慨的朦胧的诗意感。

综上所述,对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运用形成了中国散文诗意电影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注释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0.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3

2.盛夏早就收拢了鲜艳的口唇,那些蓊郁的树木,凋零了多余的手势。叶子,呈现出如此的沧桑!它们一片一片地飘落,在金黄的舞蹈中,犹如一群蝴蝶正穿过一个梦。它们重返家园,以枯烂与时光对抗!这大概正符合大自然的意志罢。但也有例外,你看枝干上的那片叶子,怀抱冷意,像秋天的最后一颗牙齿,死死咬住秋不放……

3.村庄,散散落落,默默无语。倒像一幅巨大的白描。偶尔飘出几缕炊烟,与外乡人打着似曾相识的招呼。河边的小草穿上黄马褂,单单薄薄,风中的心事颤颤悠悠。一株秋后的小白菜,在田垄边上绿得那么单纯而又无所顾忌。到了夜晚,仿佛依偎在月亮的臂弯里,正舒展她的爱情……

4.秋天的夜色,有些不着边际。像树木一样的农家人,秋夜里像树木一样站着做梦,他们的梦就更加枝繁叶茂……这个季节,好多事物,有的消逝了,有的还留在原处。但它们都有过不同寻常的搏斗与挣扎,它们的根始终在黑暗的天空中行走。

5.秋色深深。风,在无声地摇曳,星,在淡淡的云间颤抖。岁月的罗盘,始终绽放着一树永开不败的怀想。秋天,如同一个天才的金匠,辛劳而出色地打造出成千上万枚纯金饰物。堆满大地的梦乡。天是空的,地是实的。土地有一种不事喧哗、默默奉献的本色,有良家女子般朴素温存的质地。自古及今,无论厚土或是薄地,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

6.我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孩子,进城几十年就变得目光短浅了,望不到那远处和秋天。但我知道这个时候,老家的一挂挂玉米棒子和一串申红辣椒,正爬上低矮的屋檐。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故去了,我亲眼看见爷爷总有忙不完的事。整整一个秋天,爷爷总爱在一块掉了牙的磨石上蹭岁月的锈。镰,那把饱经风霜的老骨头,让爷爷越磨越瘦,像故乡的下弦月。多少年了,只缺不圆……而爷爷就握着这把镰,把身子一弯,就搂住了大片的田野,搂住了深浅不一的日子……

7.当我写下立秋,处暑已开始计划对万物发动总攻。山寒水瘦,水矮下去了,被淹没的石头现了出来。当白露经过天空,云让开一条宽阔的大道。当我写下秋分。藏在落叶下的寒露,正细声细脚顺着裤管往上爬,爬到肚脐眼儿,我没管它。爬到喉咙口儿,我轻轻地咳了两声,正想把它吐出来,霜降就已经爬到我的头顶了……

8.现在,秋色着实有点深了。深得透过霜,一层薄薄的皮肤,就摸得着冬的骨头了。霜那么厚,不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停了没有?反正,一颗心不能停,一颗心还得赶路。我的老家在松嫩平原上,那里没有大山,只有一些土冈和丘陵。到了落雪的季节,雪将抹平一切事物的差异,填满寒冷的裂缝……那时,寒冷拥抱着寒冷。就是温暖!

解读:

我曾经给林柏松的散文诗集《闲聊波尔卡》写过一个评论,副标题是:关于《闲聊波尔卡》的十句话。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没有谁会像你那样深刻、痛彻地解读生与死、爱与痛、理想与现实;没有谁会像你那样。冷峻、决绝地把自己洞穿,把自己照彻;也没有谁像你那样,在低处、在暗处、在痛处,张开羽翼无声地、隐秘地飞翔,不知疲累,不问归途……风雪之中的一棵松。孤独。傲岸。坚韧。执迷。独自燃烧。孤单飞翔。”他曾经是个军人,被北国的严寒冻坏了腿脚。然而。他仍然达观地自嘲自己为:“职业生病,业余写诗”。这首散文诗,虽然比那本散文诗集里的篇什要明快许多。但仍然掩饰不住他对秋天、对生命的深深思索。逝水汤汤,流年匆匆。岁月之河川流不息,让我们永远祝福他吧!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4

这是一个村庄。越过无数个

夜晚和黎明后,泪流到尽头的地方

我渴望被它刺痛,滴出黑色的咸咸的夜

那里住着我的父亲和母亲

住着黑色的土地和高高的山冈

走出来了。我是一只风筝

那根线还系在它的枝桠上

无数个夜晚,当笔从阳光伸展

炊烟从梦里升起

踩着骨头的便是河流的声音

一支短笛,挂在老屋的暗角

沉睡着。层层麦浪像潮水般涌来

提着罐子汲水的农妇

头发凌乱,村庄的小径

深一脚,浅一脚

许多年了。一轮明月

草垛里,虫鸣让我迫不及待

青草的唐宋里笔墨龙飞

风雨响彻躬了半个世纪的桥

那里的人们依旧随和、朴实

我的脚上沾满泥巴

小周村,无数个夜晚的答案

我读懂了它,它却读不懂我

站在田野上,几朵野花飘来暗香

我打开书房躲在暗角的蝈蝈

让我泪如雨下

许多年后,我仍然记得

《小周村之二 》

有时,我会把它的容貌记起

很被动的,当父亲的家信从天空飞来时

像被针扎一样,让我知道还有疼痛这个词

它的故事很少,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我喜欢它春天的颜色

离家上学的那天是秋天的一个黎明

我不喜欢凄凉的美

孤独时,我会记起那个家

我曾经感到伤心感到温暖感到冰冷感到美丽的家

村庄很小,炊烟很美

《小周村之三》

我背着包,踩着泥土路向前走

两边是麦田,油菜花开得正旺

前面就是小周村

村子很小,几百户人家分散地很均匀

偶尔有几声犬吠

几朵月季绽放着春天的心情

村子里都有压水井,抿一口井水

是一种清凉的甜,没有喧嚣

炊烟依旧升起

石榴树下,几只母鸡带着小鸡找食

母亲的吆喝

让我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活着,让心灵温暖》

这是腊月的高空

天蓝的发白,妇女们晾晒着衣物

那条公路继续绵延着起点

高大的杨树如同一柄利剑

我热爱这个村庄

每一个人,每一种植物,每一句方言

刺痛旷野的呼喊

总有几个人在路上来来往往

冰上的划痕让时光倒转

书架上的书渐渐泛黄,母亲

手中的针和线,每一次都会目光均匀

活着,真的应该让心灵温暖

《三月》

三月的风躲在桃花的眸子里

看月光下的玉兰花,花开花谢

风是原野里的情歌

裹挟着泥土的香味

打开村庄蒙胧的炊烟

三月的雨藏在油菜花的涛声中

梦是凌乱的记忆,麦苗柔柔的绿

打湿乡村石桥村民的足迹

一些黄晕的光

温暖屋檐下麻雀的回声

三月的风雨是春天的筋骨

一场淡蓝色的战争静穆于

大地的宽容和河水的宁静

海棠花开了,芦苇扬出青韵

青草化成流云,远嫁四月的晚霞

《清晨,最先醒着的是炊烟》

寂静,像一位失眠的王子

清晨,微微睁开泛红的双眼

他看到了什么?一边田地里疯长的高粱已过中年

大豆饱满的多么迷人

最先醒着的炊烟青蓝色的腰身

摆出黎明的曲线

和许多植物一起醒着的还有

院子里父亲磨镰的声响

喇叭花依旧沉睡含苞的梦被暖风吹了又吹

等待最后一声鸡鸣太阳就溢出早霞

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羊群中的最后一朵白云

已被秋风接走,涨了又涨的河水

仍感口渴,母亲的菜园

萝卜睁开双眸静盼霜降

清晨,最先醒着的是炊烟

许许多多的乡亲踩着朦胧上路

这秋天的原野,这丰裕的祖国

一亩玉米需要采摘

一片稻谷需要收割

《月光茶》

将今晚的月光摘下,放入杯中

沏上一壶月光茶

水是天山的溪流,这样的夜晚

饮一口,醉倒在天蓝色的绿荫下

这温暖的茶香,从目光中浸入

穿过所有的语言,直至骨髓

月光在杯中发福

触摸杯身的手指略感微凉

那水中盛开的莲花

今夜流泪,该为谁伤心?

月光渐渐融入溪流

随波而逝去,在丛林中

一声痴情的鸟语坠入流水

闪闪的银光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5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品味郭沫若这首含蓄深沉的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妙语品味】

例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这三段是诗人对风的呼唤,由风的咆哮联想到洞庭湖、长江和东海的咆哮。“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诗人运用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暗无天日”“睡着”“沉在梦里,都死了”等词语,形象地点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句式短小,节奏紧凑分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用连用几个“至少”“可以”构成排比句式,烘托情绪,增强了语言的气势。“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构思新奇,极富美感,显示出屈原摧毁黑暗势力的决心。

例2: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着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诗人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因为他们只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黑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一个反问,一个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蔑视。“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诗人用变换的句式、递进的情感,向我们一步步揭示了罪恶的黑暗社会,声调铿锵有力,气势慷慨悲壮,鼓舞人心。

例3: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眼泪是懦弱者的表现,没有眼泪,勇敢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则是强者的表现。雷霆、闪电、风暴等是不可抗拒的荡涤旧世界、改变现实的伟大力量。其中,“没有”“只有”等词语的反复使用,鲜明地表现出诗人顽强的斗争性格。此外,拟人兼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表现出诗人对风、雷、电难以遏制的赞颂之情,他要通过它们伟大的力量,把这黑暗中的一切完全摧毁。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那灰沉沉的夜晚,一座染成银白的小屋子里飘出一丝丝橘黄的光亮,为死寂的天地带去一种感动与温柔,一份温馨与关怀。一位如雪般聪慧的姑娘注视着飞舞的雪花,万般灵性在她闪闪泪光中显现,天地为之动容。她是大地的女儿,是那个曾经用孤魂幻化而成的雪精灵。她用无数雪的生命创造了躯体,默默地担当着大自然赋予的神圣使命。而明天她将消失,因为当金色的光芒升起时,她将结束这一切,而灵魂将升入天堂,找到它最终的所在。

她珍惜着眼前一切,静静地等待灵魂的升华、命运的结束,冰凉的泪水诠释着她的不舍,唇角的笑意显现着她的神圣。(谢鸿桔《雪魂》)

选段中的“她”指代的是谁?作者是怎样进行描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相关资料,赏析下面这首诗。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片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节选自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6

关键词:爱;冷漠;快乐;孤独; 沉寂;飞升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05-02

一、初见雪――是“爱”还是“冷漠”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是鲁迅散文诗中的名篇,较《野草》中的其他文章而言,它显得较为亮色和轻盈,少了一些颓废和黑暗。翻阅鲁迅的这本散文诗集《野草》,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起伏比较大,书中文章的总体色调是黑色。长期以来,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野草》的研究基本都沿袭了社会学解读的窠臼,他们的研究观点一般包括鲁迅的战斗精神,对鲁迅所描写的雪刻板的映射出一个战斗者的形象。《雪》是一个独特的仅属于鲁迅的文本,是鲁迅散文诗中的名篇。而作者是否真的只是为了描写一个战斗者呢,抑或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心态?

首先分析《雪》的写作背景:1925年1月1日, 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于深夜思维交集,写下了《希望》,这时候的他被萦绕在“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之中。18天后,鲁迅写下了这篇充满了美和超脱自我精神的散文诗《雪》。

理解《雪》的深层意蕴,必须从文本中找寻作者的自身的痕迹。《雪》结构清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这三个部分的描写鲁迅所给予的篇幅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分析第一部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这里第一个疑问:为何对于暖国的雨,作者就一笔带过,而将绝大部分的篇幅留给下面的两部分;其次第二个疑问:鲁迅想描写的是雪,为何不直接写暖国的雪转而从暖国的雨开头。这是文章第一段的头两句,同时也是文本中关于暖国的雨的唯一论述,通读全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暖国的雨或雪是存在一定的不屑态度。文中用了“单调”、“不幸”来间接的称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写暖国的雨正是为了和末尾雪化成雨形成对照,这里作者也隐隐的将暖国的雨和雪做了对比,作者对雪花的描述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这一系列的形容词,相比之下雨的特征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无力的、柔弱的、单调的、不受人重视的特征。鲁迅在这里对暖国的雨使用的是不屑的态度,而不是肯定或者否定,相比这两者,不屑更是能突出作者的态度,因为那雪无足轻重,这比否定更加的具有艺术效果。所以对于暖国的雨,是“爱”是“冷漠”经纬分明。

二、又见雪――是“快乐”还是“孤独”

与论述暖国的雨文字的稀少相反,鲁迅浓墨重彩地对江南的雪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在这部分中,主要描写了美丽的雪景和小孩“塑雪罗汉”的趣事: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远不同于对暖春的雪,显然此时作者的心情明快了许多。“滋润美艳之至”、“青春的消息”体现作者心底隐约的喜悦与开朗,“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丰富的色彩描写透露出作者细腻观察的心思,结合对蝴蝶、蜜蜂的释解,让整篇文章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接下来对儿童堆罗汉的描写也生动了描绘了一个美好、平静、快乐的场景。在此时作者笔锋一转,“但他终于肚子坐着了”。前面的描写都很流畅,为何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转折的语气。“但”、“终于”是在向我们强调着什么吗?当独自一人坐在雪堆里,任凭晴天、寒夜的不断侵蚀,雪罗汉是孤独的,被动的,而最后的结果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他被孩子们创造出来,最后却孤单一人,而终有一天,他也会在气候的回暖中消失在雪的世界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喻,我们不妨联想《野草》当时的写作背景:当时适时“五四”退潮,鲁迅在后来的《〈自选集〉自序》中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线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当时的鲁迅的心情就如同那被抛弃的孤单的雪罗汉,迷失了方向和希望。他被创造出来却因各种外界的原因被不断的分裂,“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也隐隐的象我们流露什么都不是的现象。这里作者的心情又开始变的低沉和忧郁。

三、朔方的雪――是“沉寂”还是“飞升”

第三部分朔方的雪花。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一次波动,“但是”一词的使用表明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目标,燃烧起了希望: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的特别是:永远如粉、如沙、不粘连,这区别于江南的雪,同时它在晴天、旋风下蓬勃的奋飞,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一种激烈的跳动的美。这里的雪已经与江南雪被动有明显的不同,朔方的雪主动的迎接挑战,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改变。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前面描写的笔法是松弛的、惬意、散漫的,到了这里,笔触顿时变的富有张力,行文中感觉出作者惯有的斗志。雪花在阳光下,如同保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太空最终化为雨的精魂。在雪与阳光、旋风的斗争中,作者似乎也达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

黑格尔曾说:“一般的生命辩证过程,即出生、成长、死亡以及从死亡中再生,向真正的象征形式提供了适合的内容;因为在一切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领域里,都有一些现象以这种辩证过程为它们的存在的基础,因而可以用来阐明暗示这种意义,因为在这两方面(现象和意义)之间实际上常有一种是在的关联。”在他看来,死亡-再生的过程的超越性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扬弃,是超脱自我的普遍现象。雪的产生、消融和变成雨的降落,无疑也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扬弃和升华。在鲁迅的笔下,雪的升华似乎也带动着作者此刻心态的一种自我超脱。

孤独的雪在激烈的战斗中,成为死掉的雪,化成了雨水,但成了雨的精魂,变的更加的强大。这让我想起了“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故事,而在“失望”与“绝望”中徘徊的鲁迅,文章中两次“但”的转折也似乎向我们宣告着他已在“黑暗”的迷宫中找到了希望的“出口”――朔方的雪。

参考文献:

[1]李振峰、王硕.精神的涅飞升与生命的超越性指向――重读鲁迅的散文诗《雪》[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