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祭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祭父范文1

祭父范文2

3月3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举槌。其中“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专场拍卖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上拍让公众再次见识到藏家对精品的追捧。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20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此次拍卖估价为6000万至8000万港元。由于现存汝瓷极为罕见,除本品外,仅有六件均为私人收藏,因此该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一亮相,便引起现场激烈竞投。8位竞标者相持15分钟,拍卖由第一口价4000万港元开始,经过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美国归还秘鲁208件流失文物

秘鲁外交部4月10日向文化部移交了美国归还的208件陶类及纺织类文物。本次归还的文物总计208件,均为纳斯卡、莫切、帕拉卡斯、奇穆等不同文化时期的陶类及纺织类文物,其中200件由美国民间收藏家归还,5件为迈阿密海关在国际机场没收的走私文物,另3件是在非法寄往哥伦比亚时被扣留的。

英博物馆中国古董不翼而飞

英国媒体4月7日报道,英国达勒姆大学东方博物馆4月5日夜间遭窃,丢失两件中国清代艺术品:一只玉碗和一尊瓷雕。

达勒姆警方说,当地时间5日22时40分左右,一群窃贼进入达勒姆大学东方博物馆一楼,从马尔科姆·麦克唐纳陈列室偷走玉碗和瓷雕。失窃玉碗产于1769年,颜色翠绿,碗里有一首诗。瓷雕产地为中国福建省德化县,主题为七仙女乘船,表面覆有乳白色釉料,长和高均为30厘米。博物馆评估,两件失窃艺术品总价值将近200万英镑(约合320万美元)。博物馆馆长克雷格·巴克利说:“这两件展品……是(中国)清代瓷器和硬质石材制品的精致典范。”

范曾成为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年作品成交额9.4亿

“2012胡润艺术榜”日前公布:依据2011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的总成交额,排出了100名上榜艺术家。著名书画家范曾凭借一年作品成交总额9.4亿元的成绩排名第一,蝉联中国“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的头衔。随着收藏家口味的改变,上榜的国画艺术家人数首次超过了油画艺术家。在此次榜单中,很多青年艺术家也崭露头角。

国家文物局召开2012年文化遗产日暨年度重点工作新闻会

3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2012年文化遗产日暨年度重点工作新闻会,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就公众关注的热点文保事件及即将启动的《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进行了说明。

新闻会上,文物局首次明确提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李耀申介绍,随着文物收藏和艺术品收藏的活跃,大量资本和投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文物鉴定的需求较前几年也更加旺盛。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文物鉴定资格管理制度,鉴定资格准入和鉴定行为监管体系,也没有确立。鉴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受利益驱使随意开具鉴定证书的现象。此前媒体报道的“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系列的鉴定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今后,国家文物局将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文博行业道德制度建设,研究修订《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协调建立相关部委联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文物评估认定条例》。会同新闻、广电等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中国大规模道教文物展武汉亮相

4月8日,中国内地最大规模道教文物展——《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包括《老子》竹简、《黄帝四经·十大经》、腧穴针灸铜人立像在内的230件(套)珍贵文物悉数亮相。其中,近七成展品为首次对外展出。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纪潮表示:“此次展出的文物以先秦时期原始道教文物为主,从新石器时代的太阳人石刻一直到现代的齐白石《九桃图》画作,丰富的展品呈现出了原始道教的发展,以及道教的炼丹、祭祷等文化现象。”

据悉,今年正值明朝大修武当600周年,此次展览是武当山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增强广大观众对道教和道教文化的认识。

中国美术馆筹建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

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卷轴绘画保存修复学术研讨会”4月11日在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召开,围绕中国美术馆馆藏捐赠作品的保存修复项目的经验予以研讨,这也是筹建中的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的开篇之作。

此次研讨会围绕卷轴绘画保存修复这一主题,从中国卷轴绘画的保存修复现状、中国美术馆馆藏捐赠作品的保存修复项目完成情况,国外卷轴绘画保存修复状况与经验等内容展开讨论。

据悉,4月15日后,中国美术馆将在原“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的基础上甄选部分珍品,集中在五层展厅展示,并将展期延长至5月14日。

陕西宝鸡发现罕见西周青铜器“庚父丁尊”

4月4日,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村民在处理房屋地基时发现8件西周青铜器,其中带有手把的“庚父丁”铜尊在这一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不多见。

本次发现的器物总计8件,其中青铜鼎、簋、尊、卣、罍各1件,陶灶1件、陶罐2件。经初步鉴定,5件青铜器打造时代为西周早期,3件陶器打造时代为汉代。其中,一件铜尊通高26.5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1厘米,腹部饰夔纹,尊身下部有一兽首錾,圈足内侧铸有“亞”字形边框的族徽和“庚父丁”铭文。“錾”是器物上供人用手把握提拿的部分,带有手把的铜尊全国鲜见。

这批出土文物是宝鸡市渭滨区三十多年来出土规格最高的器物,对研究渭滨区商末周初历史、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祭父范文3

1、可谓意思是:可以说是;可以称为。

2、出自:先秦 孔子《论语·学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释义: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3、茅盾?《子夜》一:“吴老太爷真可谓有信仰,有主义,终身不渝。”

4、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释义:祭足真可说是料事如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祭父范文4

1、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2、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

4、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弟子规》

6、长幼有序。——孟子

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8、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0、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11、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弟子规》

12、没有能比那欣赏自己怀中所抱婴儿母亲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没有比被众多儿女们围绕着的母亲更感受被敬爱的人。——约翰·歌德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5、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弟子规》

16、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7、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1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9、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20、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21、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22、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省心录》

2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4、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2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27、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28、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2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3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

33、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34、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3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36、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孔丘

37、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38、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39、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4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1、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4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4、不论我现在是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亲。——亚伯拉罕·林肯

45、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4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4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4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0、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孝经》

51、在幼童的心和口里,母亲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威廉·柴克莱

5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53、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54、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弟子规》

5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56、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7、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58、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59、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60、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6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2、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63、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6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65、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6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67、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9、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孔丘《春秋》

70、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71、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7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祭父范文5

关键词:论语 孝 思想内涵 当代价值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详细记录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可称为“诸经之慧眼”。在《论语》一书所涉及的儒家思想中,“孝”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论语》之“孝”的内涵

《论语》一书中,有关“孝”的内容一共出现了26处,分布于“学而”等11个篇章中,其中有14处直接出现“孝”字,其余12处是未见“孝”字而与“孝”有关,下以表格示之:

由表格可以看出,有关“孝”的内容在《论语》中占有一定的篇幅。经笔者分析,《论语》之“孝”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关于“孝”的词汇意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这就告诉我们,“孝”在伦理方面的一般意义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而别无他意[2]。而在《论语》中,“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是成己之方,对个人行为有一定的要求,涉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同时对于君主来说又是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表现出一种由个人到天下的道德修养进程。笔者现将《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分为两组,以此为《论语》中“孝”之思想内涵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这两组中,一组内容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19处,另一组则有关为政治国之策7处。(具体附录于文后)

《论语》之“孝”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行为这一方面,而涉及为政治国之策这一方面较少。当然两组也有重合之处,意义并不是彻底分离的,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3]中的“慎终追远”既有关个人修养行为又有关为政治国之策,君主与一般的士人一样,也是个体,也要注重有关“孝”的个人行为修养,进而才可以推之天下。

我们且来分析两组内容之要义。首先,在与“孝”有关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内容中,将“孝”看作是个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并且提及了不少与“孝”相关的具体行为准则,从理论到实践要求个人注重“孝”这一重要美德。从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论语》之“孝”对于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

一是理论上理解何为“孝”及“孝”对于个人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性。这一方面,点出了“孝”与“仁”的关系,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页)而“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这样就彰显了“孝”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正如另一部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

二是行为上要求敬爱奉养父母。具体如物质奉养,这是孝道的基本,但也是最浅的一层,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篇 第14页)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第15页);又如情感慰藉,这是高于物质层面的行孝之道,是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关怀,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第40页)“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第14页);再如怀念父母之恩,奉之以礼,如书中所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第13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第40页)“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第199页)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儒家还有一本专门阐释“礼”的经典――《礼记》,儒家思想认为只有经过礼,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而“孝”作为“仁”之本,自然要受到礼的规范,“礼”是行孝的准则和方式,在日常生活、父母之生日及丧祭时都要注意,严守礼节,则达于“仁”可期也;再如无改父道,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第7页),但从义不从父,父母有错时,要及时纠正之,但不能使其怨怒,也不能对其怨怒,故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40页)。

再者,与“孝”有关的为政治国之策的内容,将“孝”由个人与家庭拓展到了国家天下,往往将“孝”看做是道德风化的一部分与其他道德标准并提,是以仁德治国(用现在的言语说即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对“仁”和“礼”的重视,因此当“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论语・尧曰》也提到:“所重:民、食、丧、祭。”(第202页)将“孝”用于为政治国,是将“孝”由个人推向天下的必经之路。

可见,《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体现出一个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天下的系统,显现出“孝”和“仁”、“礼”的密切关系,指向“仁”的核心思想,要求个人注重“孝”的修养,要求君主以身作则,善诱民众。

二.《论语》之“孝”的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然而他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页)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将《论语》所有谈“孝”的内容归纳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仁”是“孝”的指导思想,而“礼”是行孝的准则,一个涉及理论,一个涉及实践,而都指向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之“孝”,有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太过保守,不切实际,如严守礼节之“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篇第188页)等,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地方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仍是颇有启迪的,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第一,强调“孝”之美德的修养及“孝”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将“孝”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第2页)认为“孝”是最根本的美德修养,只有具备“孝”之美德,才能向着“仁”之目标前进。《论语》之“孝”注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亲”一面的孝道,强调子女要善事父母,认为其具有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可见“孝”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入世的孔子亦常将“孝”与“忠”联系在一起,认为忠孝是士最根本的修养,如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92页)《孝经・广扬名章》中亦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5]“孝”也是君主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微子篇第198页)意思是君主不要怠慢亲族,不要被大臣抱怨没被信用[6]。这样看来,在孔子眼中,为人臣者只有孝才能忠,为人君者只有孝才能治理好天下。这样的看法虽然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从历史上看也不无道理,放于现今社会同样受用。子女孝敬父母而得家庭之和睦,个人的修养也会有所提高,更易闻达于世,而能光宗耀祖,是以尽孝;子女尽孝使家庭稳定和睦,这样才能有社会的稳定和睦。

第二,使“孝”的具体内容更为丰满。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孝”不仅要求子女怀念父母之恩,从物质上奉养父母,使之衣食无忧,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愉悦,以礼事之,使之身心舒畅,不让父母过多担忧自己,还要求子女在父母死后也要尽孝,重丧葬之礼,为自己的后代做好表率。是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14页)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第14页)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40页)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13页)《论语》之“孝”,要求子女真心实意地对待父母,更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更吻合人的情感与理智。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了孝,才有可能把它转化为一种品质,才可以更稳固地实施下去。对于当代社会,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孝道仍然颇有启迪,他时刻为我们敲着警钟,告知我们,不可弃生育自己的父母于不顾,甚至打骂父母,而且并非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既是尽孝,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使父母身心愉悦,颐养天年。

第三,将“孝”由个人、家庭推向了社会,用于为政治国。《论语》之“孝”,不局限于个人与家庭,孔子及其弟子还将“孝”推向了社会,使其具有政治内涵,把其视为为政治国之策,认为“孝”具有使天下归顺的作用,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故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曾子亦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第6页)历史上,不少君主如汉文帝、清康熙帝等,将“仁孝”作为其治国之一,君主也做了很好的表率,国家因而得以趋于安定,民风得以趋于淳厚,“仁”则可期也,应了孔子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篇第2页)现今我国政府关注“中年空巢”,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并将“孝敬父母”纳入法律,以此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孝”这一美德的重视与提倡,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义,也在某个侧面体现了孝的政治功用,同时这也展现出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的魅力。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论语》之“孝”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其独到之处,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至现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孝”之思想仍然闪耀着温情的光辉,对当代社会颇有启迪。虽然《论语》之“孝”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无论如何,其“孝”之思想确实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不可否定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下去。

附录:

《论语》之“孝”两组内容一览:

1.个人修养与行为: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2页)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4-5页)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5页)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7页)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13页)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14页)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14页)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15页)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40页)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40页)

(11)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第40页)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40页)

(1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论语・子罕》第92页)

(1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第111页)

(1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139页)

(16)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188页)

(1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199页)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第202页)

(1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第202页)

2.为政治国之策:

(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6页)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第20页)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第20-21页)

(4)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第84页)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子路》第140页)

(6)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论语・微子》第198页)

(7)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第202页)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3.

[2]程碧英.《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6―1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4]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

[5]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31.

祭父范文6

1、《侠女十三妹》的结局:纪贼罪恶多端,终于被十三妹结束了性命。夕阳下,十三妹告祭亡父在天之灵,了结心愿,骑上骏马奔向远方。

2、《侠女十三妹》讲述了清朝雍正年间,何玉凤全家被纪献唐所害,她强忍悲痛,遵父嘱托携宝刀乘乱逃出,避祸于深山密林之中,拜邓九公为师,取艺名为十三妹。一番争斗,罪恶多端的纪贼,终于被十三妹结束了性命。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婚礼策划案例

下一篇农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