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嫂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嫂嫂范文1
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为“三农”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旧县乡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努力服务本乡经济建设。现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提出今年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目标与任务
(一)扫盲工作
全乡文盲人数104人,计划今年青壮年脱盲人数25人,使全乡文盲率由原来的1.01%下降为0.7%。
(二)技术培训
1、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使9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科技。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个和“科技兴农”重点村2个。
2、建立完善办学基地。乡文技校按省定“八有”标准努力创建,争取申报县级示范文技校。
措施与要求
(一)扫盲工作
1、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2012年继续巩固“对县督导”成果,进一步做好“控流堵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特别是未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辍学,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把“控流堵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村、乡妇联、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建全扫盲责任制度,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到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滋生文盲的土壤。
2、各村分管教育的干部对本地扫盲工作负主要责任,相应制定扫盲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负责制定本地扫盲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筹措和管理本地教育经费,组织力量开展扫盲。各村要组织动员本村的扫盲对象接受扫盲教育,为扫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各村要根据文盲人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机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定点定人包教包学的教学方法,保证脱盲。扫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每年不定期进行教案、教学进度、学员出勤、学员作业、学员测试等项目的检查,以保证学员的脱盲质量。
4、各村要根文件规定,依法保证成教经费到位,用于我乡的扫盲与成人教育工作和改善文技校的办学条件,扫盲经费实行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二)技术培训
1、要明确技术培训的责任性与紧迫性。分管领导与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各站、办、所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培训规划,配好专业技术讲师;乡科技副乡长和科特派工作站具体实施培训计划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文技校档案管理负责人及时妥善做好管理和资料建档工作。
2、村级文技点应根据调查摸底项目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根据项目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3、培训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课堂教学和现场结合为主,辅之以巡回讲座、科技影、像,科技专栏和科技咨询等形式,以农副业新科技、小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农户排忧解难,让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利脱贫致富。
4、培训以家长和回村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调查项目人数落实到户到人,每期培训保证人员齐全,师资到位,资料丰富,整体效益高。加强“归口”培训办学工作,协调各乡办站、所,无偿地为培训技术班提供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5、为保证“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在“科技兴农工程”中发挥整体效益,乡文技校积极及时地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举办相应的专业培训班,尽力尽早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各村要加强对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重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重点联系,做好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
(三)文技校工作
1、按省定“八有”标准建立完善乡文技校建设,并纳入乡政府年度考评。
2、加强文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编制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选拔素质好、高学历、懂管理、懂技术的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乐于从事成教工作的教师充实成教教师队伍。
乡村嫂嫂范文2
1、他一听便眉飞色舞起来,指出她在撒谎。
2、谈起过去辉煌的战果,全队的人没有不眉飞色舞的。
3、杜洛埃眉飞色舞地献着殷勤。
4、老鸨见我没把握,眉飞色舞道,老娘我年过半百,又是吃素的,今天就以菩萨的名义和你击掌为誓!
5、哥哥知道嫂嫂怀孕的消息后,常常不经意流露出眉飞色舞,喜孜孜的神情。
6、只要一聊到旅游话题,她就变得眉飞色舞,一副欲罢不能的表情。
7、每每提起她的学生,总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8、如果希特勒有机会在过去的一年里和我们共同度过许多场景,听到我们这个论坛的辩论,尤其是有关锡安主义的这场辩论,他一定会眉飞色舞。
9、我惊喜地望着他那副眉飞色舞的神情。
10、那个女孩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在西藏的经历。
11、我的大多数朋友住在市内,然而一提到乡村,他们就眉飞色舞。
12、眉飞色舞,咱们迎迓新年到。
13、他那对黑眼睛眉飞色舞,仿佛觉得眼前这整个局面倒很有趣,仿佛这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和一派恐怖的火光只不过是吓吓小孩子罢了。
14、笔者虽没有在视频上看见潘的表情变化,相信其眉飞色舞,皮笑肉也笑。
15、蒂纳和夏洛特是最好的朋友,听作为蒂纳的妈妈眉飞色舞告诉他们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16、上世纪40年代的杭州人举办集体婚礼,()穿着西服的新郎是怎样的眉飞色舞?
17、最近小琪总是满脸笑容,眉飞色舞,准是好事近了!
18、她眼睛闪光,眉飞色舞,仿佛她是个年轻女子。
乡村嫂嫂范文3
一、盐亭诗歌文化的另一种呈现
西陵古地盐亭,是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人类文明始祖、华夏母亲嫘祖就出生在盐亭。在唐代,一代鸿儒、李白之师赵蕤也出生于此,天子几次下诏而不入朝,硬是在盐亭隐居一世。北宋诗书画大师文同亦为盐亭人氏,他擅诗词、工书法,开水墨画入诗的光河,为写意墨竹的鼻祖。而在当代,著名诗人王尔碑先生、旅居国外的廖亦武先生、著名作家冯小涓等都是盐亭人,在他们身上都流淌着盐亭人的血液。
这么多历史文化人物在盐亭出现,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开平的诗歌创作,来解读这本《寄回风中的牵挂》时,就会发现这些从盐亭这块土地上自自然然、土生土长的诗句,是如此的打动人心,可以说,《寄回风中的牵挂》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诗集,从装饰设计到诗歌文本,都显得大气、灵动而厚重,在全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浩如烟海的诗集出版物当中,王开平这本诗集是一本可以立得起、站得住的诗集,是一本脱颖而出的诗集。
它的出版面世,也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有一种内在的、难以割舍的必然联系。它不仅是盐亭诗歌文化的另一种呈现,而且是一种地方文化基因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种同祖同宗的血脉相连相依,正如他所言:“盐亭,是我的家乡,这是一个被生命、被诗歌缠绕的小城……我热爱盐亭,盐亭是我写作的根据地。”
二、发挖苦难中的大爱与真情
我和王开平相识已二十余年了,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叶,我刚从鲁迅文学院第四届作家班学习归来,工作上又刚刚调入《星星》诗刊作编辑不久,开平从当时那个交通闭塞、路途遥远的盐亭来成都川医华西口腔医学院学习,顺便来《星星》诗刊约我中午小聚。秋冬季节,成都的天空常常是暗无天日,那天又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两个边饮酒边谈诗,而下酒菜就是他带来的一叠厚厚诗稿,因为诗歌,因为梦想与酒,点燃了两颗青春荡漾的心灵,那场景真是左一杯,右一杯,喝得诗歌满天飞!
转瞬二十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而开平的诗歌创作也日趋活跃,你看他头发越写越少,而那些分行的文字却在诗坛越长越茂盛,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诗集就更加让我们牵挂,让我们神思游荡、刮目相视!
王开平的诗歌创作,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作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苦难意识,二是作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乡情怀。
苦难意识主要表现在他写汶川大地震的组诗《一个刺痛中国的名字》、《疼痛中国》,以及写甘肃舟曲县泥石流之灾的组诗《舟曲,别哭》,写青海玉树地震的组诗《玉树悲歌》等等篇什中。
对于苦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所谓“苦难意识”,是人生意识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着重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在其中的生命态度及人生情怀等问题,苦难意识常常通过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表现。表现苦难,寻求苦难的解脱,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之一。开平也不例外,尤其是自己置身于盐亭,置身于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他目睹了太多的苦难与死亡,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与千疮百孔,“北川老城,一位瘫痪在床的父亲/残废变异的沉默,没落的街区/荒弃小径上存留着梦幻般远游的少女/还有那些腐烂变质的体温”(《北川老城》),开平诗歌不是停留在浮华的现实苦难表现,而是潜入深沉的人生底蕴,探求苦难的深层意识,“还有那些野生的植物,被风雨吹打后的或欢笑/长跪的人们高举着双手,却无法触摸亲人的魂魄”(《一个刺痛中国的名字》),以现代诗歌精神为视角,挣脱非常化和现象化的“樊笼”,上升到审美化和艺术化的层面,诗人不停地在反思苦难,直面苦难的追问:“女儿啊,石头下共生共存的家园里/那儿,可有你们明亮的学堂”(《在北川中学废墟前所想》)。
开平还通过苦难来抒写人的人格尊严、道德理想,面对苦难的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激情。在苦难面前始终强调人的顽强生存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他在诗行中融入了一种生命意识。同时,开平用一种对生活的质朴而博大的爱,来包容苦难,超越苦难,超越苦难的救赎,因此在许多诗篇里又融入了爱的情怀,这种爱――人间大爱,这种情――人之真情,更是诗人用泪水与心血铸就的一系列汶川、舟曲、玉树等有关“灾难”的诗歌,来唤醒人们面对那一场场灾难之后的血性、亲情和力量。
三、故乡情怀的躬耕与状写
王开平诗歌创作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从《寄回风中的牵挂》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故乡情怀。这种故乡情怀主要源自于诗人的一种乡土情结。我们知道,乡土情结的确切含义是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如童年生活的感受,亲人邻里之情和故乡的山水风物习俗等等,而童年的烙印又是乡土情结的源头。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都有一个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往往离故土越久越远,就体会越浓越深。
随着时光流逝,地域的变迁,故乡的遥远,那些情怀与情结就会在心灵深处慢慢发醇,慢慢酿造出一首首乡土诗,一首好诗的孕育产生,就像十月怀胎,就像凤凰涅,无疑会付出极大的心血和艰辛的。王开平的乡土诗,富有乡村泥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他写王家坪系列的乡土诗,写童年、炊烟、蛙鼓蝉琴、老屋古树等等,“那一天,先生说,王家坪可以是那一个世界的城市/于是,祖父母埋在这里,二爹,二奶也埋在这里,/母亲埋在这里,堂嫂嫂也埋在这里”(《故乡,安魂的家》),于是,王家坪成为了诗人追忆故乡情怀的一种附魂的载体,“被风吹动的王家坪,每一粒土籽都滋生着亲切。”
真正意义上的乡土诗,从泥土中来,游离都市,又回归乡土的本源。开平的乡土诗更是如此,它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就乡土写乡土,像农人锄地一样单纯地怀乡咏物,诗人毕竟离开故乡一二十年,城里忙碌而又紧张的快节奏生活,与童年、青少年记忆中乡村生活的“漫”形成强烈心理落差,于是现代生活所烛照下的乡村故土,就成为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彼时彼地的王开平,已经以一个现代都市人的视角来审视乡村,解读乡村,反思乡村,“叩问人生啊,为何死亡的索要如此匆匆/生命的待遇,远不如青山绿水般优厚/为何,不伸出一条宽广的道路,让青春通过”(《叩问人生》)。
开平的乡土诗,像庄稼一样质朴,像泥土一样厚实,他是用心灵用生命用灵魂去感知每一寸乡土,去领悟每一份亲情,这在他写亲人的系列诗篇中,写他父亲母亲,他的老哥、碧蓉姐姐、娟妹等诗行间,都怀有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对亲情的一种尊重与敬畏,“这个季节有很多生命,被突然掐断/那掐断的生命,竟比秋天还高,还远,还重/还幸福……/谁能掂量,生命到底有多重”(《生命之重》)。开平总是以一种生命直觉的方式,深入到生活的细部,体味乡村的苦难与沉重,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那时,家园的意义离我很远/很想将所有,变成掌中的积木/但,穿过城市夜之后,才知道/家园啊,这斑驳陈旧的门,依旧为我而开”(《灵魂有屋》)。
乡村嫂嫂范文4
走过岁月的痕迹,看过世态炎凉……也走过了多思、多彩、多梦、多泪的季节,岁月是我宛如轻轻的相拥的河,汇入人生的彼岸,汇入时代的浪潮——
中年的女人像秋天的一株白杨,抖去纷繁的绿叶,露出树干上智慧的双眼,独自分享生命的意义——最近心里很郁闷、我们是企业养学,这年春季开学农场下发文件,五十岁的教职、员工可内退、工资只有百分之七十﹔哎!人生就是如此,匆匆几十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平时紧张忙碌惯了,听惯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每个早晨升国旗时那嘹亮的国歌声,咋不上班心里空落落的、好烦躁,我们这代人咋啥形势都让我们赶上了,这不老不少闲下来不是太无聊了吗﹖就这样在家呆了几个月,抽空看会书外、出去逛逛街、家务。。。慢慢这半年一边调整心态,一边思考着不能就这么了此一生__有一天接到了老家同学打来电话﹕“老同学不上班了、回来看看吧,你也有七——八年没有回来了、我们都想你了”是呀!我也向你们啊!那电波传来的问候,是我倍感亲切和温暖。
一周后屋便起程去往家乡,一路旅程、一路风光,好多年没有出远门了,我坐上了奔驰的列车;瞭望祖国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是多么灿烂与辉煌!
回头看看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是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国家以振兴民族产业、提高国民生活为方针,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处花坛锦秀。我次出来看看、开了眼界也放飞了心情。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旅程到了家乡,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俩个同学早早在车站等候,虽多年不见但在攒动人群中远远就认出来了,岁月蹉跎,改变是容貌、不变的是真情!我们都已不再年轻,生活的酸甜苦辣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眉宇之间。
几个同学在饭店准备了丰盛的午餐,那久违的乡亲、开心的谈笑伴随着悦耳的旋律回荡在天空、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吃饭中突然有个同学提出个问题:“现在是经济体现价值的时代,我们也琢磨琢磨干点啥,看看有啥生意可做﹖”好啊;我们也学着做个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谈各自的看法,我们这几个在县城里的同学从政从商,谈起当前的形势那是滔滔不绝,我整天跟孩子们打交道。听着他们讲云山雾罩,坐在他们之中我很尴尬的样子﹔小敏说:“你们东北是不是到了秋天有大量的黄豆”,是啊,北大荒主要的粮食就是黄豆,每年到了秋季、好多南方的商人都聚集在北大荒成车皮往南方运输,“好;我们就来琢磨这生意,我在这里联系油厂、你回东北组织黄豆……”她说着我只是牵强的笑了,不想喉咙痒痒咳喘起来,小敏;附在我耳边说;“你咋这么反感做生意”,不、不、不是反感而是根本就不懂,大家七嘴八舌一番,理论一番、计划一番,谈到兴奋时;坤子;拿起酒瓶每个人给满满的斟上一杯白酒;“为老同学归来干杯,为友谊万岁干杯。”我是不会喝白酒地,这次说啥也得喝了这一杯、谢谢大家了,一杯浓香的泸州老窖、红了脸庞、醉了心扉_
在同学家稍住了一天后,回到了养育我的村庄,这里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再也看不到低矮的房屋、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二层楼房,村村通公路,家家电视电话,丰衣足食。叔叔婶婶、哥哥嫂嫂们知道我这个远道姑娘回娘家了,纷纷围拢跟前;叙常道短、满面的喜悦;金秀哥说着说着激动起来;“党的政策好啊!党的政策好,开天辟地头一回农民不交公粮、不交地租反而国家还给补贴,老了老了我遇上了好政策、好年景,咱农民也实现了黄粱美梦啊!”说到激动处上了年级的金秀哥口水顺着络腮胡而流下,那幸福的心情、那满院子得欢声笑语荡漾在空中,甜蜜在心间……。
在家住了一周,带着亲人的不舍,更带着同学们的重托回到了北大荒,金秋十月正是北大荒丰收的季节,田野里热闹非凡,金灿灿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在微风的吹拂下似玲儿叮铛叮铛在摇响,好一个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景象……
第二天我宴请了几位好朋友、争取了他们点意见看这事情是否可行,我没想到大家都非常赞同、也很支持,我怎么想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说都是天方夜谭,那是男同志才能办到的事情,女人家总觉得不合适,几十吨的火车皮、大额的资金周转我想想都头痛,可老家同学们的期盼、嘱托又不好推脱,思想很矛盾啊,和家人商量商量再说吧;没想到刚和家人说起这事情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嗨;也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还是我性格中的倔强、不认输,我决定要努力一次,再奋斗一次,去书店买了两本书(法律常识)(商业常识)大概了解一下,这年冬季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运作,粮油公司的朋友帮我去火车站请车皮,我去连队组织黄豆、在这里几十年了熟人熟地,总归心里还算踏实、雇佣了六个装卸工人、一辆汽车,驶向附近的二十六连,十二月的北大荒秋风潇潇分外的凉爽,自己暗下决心无论多少困难、吃多少苦一定要做成这件事情,不单单是挣钱多少的问题,对于我来说:也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这么大个事情一旦搞砸了那可不是个小问题;表面看来我很镇定、其实我心里一直很忐忑,必定同学们凑齐这么多资金可不容易,想着想着车到了二十六连先到曹师傅家看看黄豆、质量也不错,大概有三十吨左右以市场价格与他谈妥了,这就招呼工人们订好磅秤、以一麻袋八十公斤为标准,安排一个姓林的师傅当头头,有装麻袋的、过秤的、封口的、装车的,这切师傅们都是行家,林师傅让我看看秤是否标准;哎,我很尴尬、不会看这种磅秤,林师傅取笑说;“还当老板呢,连秤都不会看”,他平时姐长姐短叫着、我就叫他教我,必须得学会呀,要不咋做生意我必须得尽快掌握这一系列程序,事情办到这种程度只能往前走,一车十八吨的黄豆俩小时就装好了,林师傅又教我上车清点数目以免出差错,清点完数目、付了钱,接着就运往火车站,到了车站就去找铁路上的朋友,我心里直发慌没有办过这中事情、不知该咋说,从手提包里拿出了在家买好的云烟散发给工作人员,没办法这年头就这样、想要顺利的办好一件事情就得如此……看着车站里一批批粮食,一个个商人我简直是幼稚的很,需要懂得东西太多了,第一次置身这商海之中看得我眼花缭乱,感慨万千。就这样用了一周的时间组织了两车皮的黄豆、一百二十吨,每到这个季节、粮商们最头疼的是火车皮问题;请客送礼啊,总算在第十天请下来了。下午四点钟准时装车火车,我得站在站台上看着这一百二十吨黄豆装完、封好车皮才放心啊,纷飞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凄厉的北风不时的刺痛我的脸,站一会就得活动活动要不会冻得人受不了,那也得坚持。四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车皮总算装完了,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剩下只有等待黄豆到了油厂看情况再说吧;我第一次做这么大滴生意,内心有说不上来的感慨——
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人的思想与意识也要在社会中、学习中不断的进步!在家等消息的这几天,我也总结总结这次运作的经验;第八天的时候同学打来了电话;黄豆顺利到达油厂,验收合格,天啊;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总算平静下来,算算账两车皮黄豆除了各项费用外,还剩余我平时大半年的工资。初次尝试着做生意、没出什么差错收获、收获!高兴呀,那个心里美呀!
当下我又组织人和车开始做起了南北运输黄豆的生意……
二零零九年——二零一零年两个冬季陆续做了几批粮食生意,虽然有时候很苦很累,但充实了自己、历练了心智,从中也收获了上班几年的收入,后因粮油加工业的不景气及各种缘故、就没有继续做下去,谈不上什么成就;也是一生当中的一次历练、一次超越,更是人到中年的一次奋斗!
乡村嫂嫂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由于住房、教育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到城市一起生活,直接导致一大批未成年的民工子女被留在农村,从而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农村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很严重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类型
1.“留守儿童”概念的变化
最早提出“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指的是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留守于国内,由上一代帮忙照顾抚养的儿童。
广义上的“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包括了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出国的留守儿童及父母外出经商的留守儿童等儿童群体。
狭义上的“留守儿童”专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况。然而,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等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知识文化的局限,“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难以“举家进城”,产生了抚养子女的难题,最终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让亲戚朋友代为照看,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群体。因此,如今的“留守儿童”不单单指父母在国外,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的儿童群体。其涵义已逐渐演变为专指农村父母双方或单方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由长辈代为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本文所阐述的“农村留守儿童”仅限指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基本可以将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代监护”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即隔代监护;第二种类型是“上代监护”型,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对其进行监护,即上代监护;第三种类型是“同代监护”型,也即是父母双方进城务工,由未成年子女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代为监护,称为同代监护。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成才的根本,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双方常年外出务工,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导致留守于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隔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大部分父母将子女交给祖辈们代为监护和教育,形成了“隔代监护”型的“农村留守儿童”。
一方面,“隔代监护”中的监护人是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的差距导致两代人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年人思想一般都比较固执,也不懂得沟通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要;而儿童年龄小,思想十分活跃,喜欢追求新鲜、刺激事物,不理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用苦良心。双方观念上的差异使沟通难以进行,导致了代沟的产生。家庭沟通对儿童的性情爱好、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及为人处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居两地,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间又存在代沟,难以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影响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另一方面,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监护人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隔代监护中,大多数监护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的老年人,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其时展的需要,只能从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而对他们的学业常常是有心无力,难以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指导或给予有效的帮助,更不用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久而久之,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赶不上其他同学,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限制也导致隔代监护中易产生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祖辈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祖辈们认为,孩子是家中的独苗,只要自己尽最大的能力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对他们言听计从,就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加上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导致难以指导儿童学业而产生巨大愧疚感,因而对留守儿童更是溺爱有加。一味地溺爱,对培养儿童良好品格和生活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溺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爱的泛滥,降低了他们对爱的感知运用能力,使他们不懂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久而久之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对儿童的成长成才造成莫大的隐患。第二个极端是,祖辈对留守儿童过分严厉。祖辈们既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年迈体弱仍然必须承担家中的农活和家务活,同时又受到儿童父母的千万嘱托,担心如若未能照顾好儿童而受到他们父母的责怪,因而对儿童的管教过于严厉。生活上的压力和责任“使得他们往往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去足够的耐心,在教育孩子上只是简单地采取打骂这种最严厉的、在他们看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适度的鼓励和关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潜能。而一味地打骂只会让原本就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更加孤独,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2.“上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将未成年的子女交给他们的同辈人,即儿童的上一代人代为监护,形成“上代监护”型的留守家庭。上代监护中的监护人,大多数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年龄相当,因此,与留守儿童在沟通方面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但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上代监护”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交代不明确。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片面认为只要孩子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因而当父母将孩子交给亲戚朋友代为监护时,只是模糊地交待监护人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没有要求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与情感变化。而代监护人也担心如果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过于严格,儿童的父母会责怪他们。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或出于无奈,或力不从心,总是存在较大顾虑,往往采取消极被动的策略”,不敢“得罪”他们,监护也就只停留在保证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起居上。
第二,代监护人在精力上、情感上都较倾向于自己的孩子。代监护人家中也有自己的孩子,在精力一定的情况下,必须同时照顾几个孩子。监护人肯定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代为监护的孩子“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感情上也或多或少都会倾向于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就有所欠缺,也少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这使得留守的儿童难以感受家庭的温馨及长辈的关爱,更难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与家庭中年龄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孩子在遇到烦恼不能向长辈倾诉,得到长辈的开导;在遇到挫折不能得到及时的安慰,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容易“使他们心理失衡、情感脆弱、消极孤僻、自暴自弃等,此种情况恶性循环,时间久了就将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第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管过于松懈。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辨别能力较弱,难以对事物的对错做出正确的判断。儿童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管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上代监护人难以全身心地照顾留守儿童。由于需要同时照顾多个孩子,“上代监护”型的家庭也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保证家庭的温饱,监护人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繁重的农活上。忙于生计的时间延长,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也就随之缩短。监护人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管教,又从何谈起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呢?这种重养轻教的放纵型家庭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
3.“同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类监护人与其他两类监护人相比,具有年纪轻、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共同语言,而且文化水平也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业。然而,由于监护人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及经济状况等条件的限制,“同代监护”型的家庭也存在诸多问题。同代监护人也可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监护人,即哥哥或姐姐;另一类是年龄比留守儿童较大、已成立自己家庭的监护人,即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
首先,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同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尚小,缺乏监护能力,客观上难以履行监护职责。而且他们还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解决能力十分有限,更难以在儿童面前树立家长的权威。因此,即使监护人有心想履行自己的监护责任,大多数情况下留守儿童也不愿意服从其监管。
其次,已成立自己家庭的同代监护人。相对来说容易与留守儿童相处,也具有一定的监护能力,而且在留守儿童面前有一定的权威。然而,这类监护人由于自己家庭成立不久,孩子小,需要花较多的精力照顾幼小的孩子身上,同时又承担着的家务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虽然这一类的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有共同语言,但由于其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花在其他事务上,“也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与部分上代监护人一样,只是义务式地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忽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再次,同代监护中存在监护权不稳定的隐患。同代监护人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年轻力壮,普遍希望能够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会外出打工,随意将留守儿童独自交给其他亲戚或将其独自留在家中,造成“无人监管”的情况。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基本生活失去了保障,很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无亲人在身边照顾;行为上获得了“绝对自由”,即使参加了一些危险活动的时候无人阻止;学习上也失去了动力,沉迷游戏、沉迷网络及打架斗殴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已大大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哥哥嫂子或姐姐姐夫等同代人也要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感到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留守儿童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深入地分析不同监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殊的监护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状况,需要其所在的家庭、学校、政府的高度关注,并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部环境的具体对策
① 父母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应树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意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外出打工时,应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保证完整家庭模式的正常运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在条件尚不成熟,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也应努力创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缺,例如常打电话回家、节假日争取回家看望孩子,“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关爱的幸福”。同时,父母应改变对孩子的愧疚心理,不应该以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来平衡对子女的愧疚心理,而应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与抚慰,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
② 父母应积极寻找有责任感的监护人
父母在外出打工前为子女寻找代监护人时,“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不是随便任何一个亲戚或朋友就能够承担起对儿童的监护。代监护人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敢于承担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任务。监护人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尽到了责任,可以不再过问了,父母必须常与代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积极寻找机会与子女交流,与代监护人共同做好监护工作。
③ 代监护人应勇于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积极承担起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积极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氛围,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寂寞。孩子的父母既然将子女交给了某一监护人,就说明了对监护人的充分信任,父母也会理解代监护人严厉的管教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监护人应该严格管教儿童,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指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外部环境的具体对策
① 学校、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为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建立档案,以便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掌握这些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当他们在某方面出现问题时,学校能够及时与儿童的监护人或父母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保证儿童的成长。
此外,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帮助,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多留意在校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变化,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业上、情感上的需要,尽可能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业上更多的帮助,情感上更多的理解。
② 学校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设立校本课程,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课程决策自。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农村中承担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有针对性设置特色课程,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例如,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设立道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让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必过多担心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让农村的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儿童一样快乐成长。
③ 政府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
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迫使农村年轻劳动力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以获取较多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然而,我国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又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一起生活的可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儿童能够生活在一个完整并能正常运转的家庭模式中。因此,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闲时的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就能够找到工作,同时也能照顾到家中的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应逐渐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消除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的城乡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里人能够共享各种社会资源,让农民工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能够共享一片蓝天,共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37.
[2]邓纯考.论广义与狭义的留守儿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8-11.
[3]课题组(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N].中国妇女报,2005(6).
[5]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385.
[6]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4):13-15.
[7]赵媛.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方向[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4.
[8]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7):142-143.
[9]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208.
[10]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95.
[11]丁连信主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132.
[12]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