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景抒情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1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2
一、记叙文
记叙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这样的文章叫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必须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某种思想感情等。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对策:一是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二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三是将思想蕴涵在描写之中。
记叙文写作的标准:一是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二是有一个波澜起伏的故是事是,三是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四是有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场面描写。
当然,高中生写记叙文宜写复杂的记叙文,不能停留在一般记叙的水平上。
二、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明确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再次,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深刻、周密,且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写议论文正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要写议论文。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地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
三、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的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抒情、议论,但要依附于事件、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性,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描述人物也只是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样式。它注重依事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结构线索,通过形象思维展开艺术联想,将生活的片段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常常以象征、隐喻和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来吸引读者。
3.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一种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样式。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作这类散文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安排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4.议论散文。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从而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创新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讲究文体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文体创新;相反,如果考生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会更讨阅卷者喜欢。高考作文创新文体大致分为两大类:应用文和文艺文。应用文主要有书信、日记、访谈录、辩论词、书序、说明书、广告、合同、广播稿、启事、招标书、会议纪要、诊断报告、成果报告、申请报告、实验报告等。文艺文主要包括适合于编故事的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适合于抒情的诗歌、散文诗,以及适合于设置矛盾冲突的剧本等。
文体创新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相关文体知识作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进行文体创新,切忌为形式而形式。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创新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自不量力,弄巧成拙。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而是眼高手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创新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如有的考生选用诗歌,在形式上也按诗歌的要求分了行和节,但只是把记叙文的内容分行排列而已,既无节奏,也无韵律,更寻不到意象,探不到意境,纯粹是游戏之作。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3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阅读教学;备考;中考;常规教学;复习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类阅读要取得高分,语文教师在备考策略上就要更新、更细、更系统、更行之有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想让学生做到“出则有法”,教师必须“入而有方”。备考文学作品类阅读,应有科学的态度、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步骤。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复习中读之有法,又如何进行阅读备考训练呢?
一、理清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型、考点和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类阅读题考点包括:其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其二,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景与形象;其三,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其四,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五,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考生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的途径熟记知识要点。知识要点可概括为“词、句、段、篇、题、法”,具体而言就是:词语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句子的含义、作用,段落的作用、内容归纳,篇章布局,标题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描法等写法。这些就是考点所呈现出的考试题型。
二、抓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
在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确认体裁、把握方向。要让学生认识并熟知体裁,对于文学作品要能够正确区分小说和散文,这样,答题时才能把握答题的知识要点与答题方向。以散文为例,主要包含写人叙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要抓住两个要点:人与事。写景抒情散文要注意以下要点:写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怎么写景的;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借鉴经典,用好教材”,借助的经典篇目应该是学生最熟悉且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文本。每篇经典篇目,都要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训练。另外,也可以对经典篇目进行“单项多篇”训练。比如,对《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前后变化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为例,要指导考生抓住“抑笔”与“扬笔”,从而体会曲径通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类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四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与巩固训练
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石。只有让学生从经典教材中汲取营养,再去课外文学文本的阅读中感知体味,才能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首先,阅读训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训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要针对训练要求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并把题型分为:文章标题类、表现手法类、语言赏析类、感悟体会类、主题情感等。进入总复习阶段,教师要重视“研究题型,设计专题”,有效的答题指导是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设计专题。专题化设计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类题型的规律化训练,让学生做到审一道题就明确一类题,举一而反三。专题化设计分为:语言赏析专题、人物分析评价专题、开放性试题专题、审题归纳考点专题等。其中,开放性试题又分三大类:其一,想象类。紧扣文章中心,合乎人物身份,合乎当时场景,特别要注意人称的把握。其二,感悟类。抓住文章中心,注重提炼文章观点。其三,评价类。人物行为评价题:紧密结合原文,体现人物性格。语言理解评价题:抓中心句、主旨句,抓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议论抒情表达观点的句子,通常在情节处或文章结尾处。观点评析题:分析文章中心,紧扣中心推理答题:要么赞成,要么不赞成,注重结合文本。再次,试题设计,试卷分析。试卷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r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学情设计的试卷是检测学生、鼓励学生的一剂良药。在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作业或小测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要做到直击考点,查缺补漏,注重答题规范化训练,用好语文学科专业术语,语言准确到位。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类阅读备考,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强化答题技巧;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答题习惯,例如勾画重要信息的习惯、筛选题目关键词的习惯、根据分数分点答题的习惯;三是加强相似题型的比对,积累答题经验。只要有效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型考点,做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寻找符合考生学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之有法,在阅读过程中学出自我,享受愉悦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创造条件,精选有代表性的文学阅读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加强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教师只有“入而有方”,学生才能“出则有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4
《为你打开一扇门》
阅世 浏览 徘徊 诠释 憧憬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冰心诗四首》
妄弃 倘若 惊羡
《安恩和奶牛》
腼腆羞怯 七皱八褶 撂在 木屐 锃亮 瘦骨嶙峋
翩然起舞 熙来攘往 嘈杂 卸货 蹭着 翕动
反刍 找茬 臀部 瑕疵 粗粝 挑剔
锱铢必较 惶惑 踌躇不决 斑驳 死乞白赖 窘迫不安
《往事依依》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徜徉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目睹
走投无路 身历其境 阴晴雨雪 风云变幻 美不胜收 活生生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雕镂 油然而生 感慨万端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镌刻 信口 谆谆教导 受用
《幼时记趣》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十三岁的际遇》
抽屉 稚气十足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四处迸溅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积攒 沉淀 骤然 呜咽 迷离
涉足 絮语 安详 摒弃 争辩 犀利
一视同仁 怪僻 谈笑风生 古朴凝重 另一番 纵然
安恬 撷取 一届 抚慰 惆怅 小立
二、了解下列文学常识
1.《为你打开一扇门》的作者是赵丽宏,当代著名作家。
2.《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3.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4.《安恩和奶牛》的作者是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长的旅途》《冰河》《船》等。其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
5.《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
6.《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作家。《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
三、文章体裁分类
从文章学的角度记叙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文立论文驳论文应用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务而写作的具有
应用文: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从文学的角度诗歌从体例上古诗(又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新诗(又叫“现代诗”“自由诗”等)从内容上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喜剧悲剧
四、理解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度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吾忘持度(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而而置之其坐(表承接,然后)而忘操之(表转折,但是,然而)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
其先自度其足(他的)遽契其舟(那)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常蹲其身(自己的) 之至之市(去,到……去)而忘操之(它)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昂首观之(代这种景象)项为之强(这样)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5
“无型”,并不等于说散文不需要任何结构体式。恰恰相反,“无型”的真正内涵意味着散文是以所有称得上是结构的体式(除诗歌以外)作为自身文体的结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结构的宏阔开放性理应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无型”,同时也意味着散文结构没有一定的范式可循,意味着没有哪一种结构体式称得上是“正宗”的散文结构。质言之,在结构体式上,散文所推崇的是一种无定局、无定法甚至无定体的开放性的大美境界。这种开放性的大美境界的形成与确立,缘于行文布局的两个特性:舒卷自如与散而有序。
散文结构虽然总体上“无型”可循,崇尚“变型”,但结构体式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具体特征。倘若我们以写作对象作为寻找的依据,便会发现散文的结构体式有下列几种基本特征。
一、写人寄思——辐射式的广度美与特写式的点睛美
散文写人,若以是否与作者有亲缘关系为标准,则可分为忆亲体与怀友体两大基本品类。但不管是忆亲还是怀友,都必须以人为主体行文布局。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散文写人不必像小说那样以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只需写出人物经历的片断,点示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写人如果拓宽广度,便形成一种“辐射式”的结构体式,即以轴心事旁涉其余,几尽囊括人物的一生。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滔滔近万言,从遗体告别落笔,旁涉受难、重病缠身、临终诀别、往事忆想等辐射领域,处处扣住“怀念”,又处处扣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走笔。这种作品,由于浓缩了人物几十年的生命光辉,涉及广泛,表现多样,读来自有一种人生厚重感。
写人如果推进深度,便形成一种“特写式”的结构体式,即以特写镜头突现典型事例,反映人物闪光的思想品质。比如章武的《武夷山人物画》数千字写活了三个人物:撑排人的以身殉职、扫径翁的自强不息、导游女的博学热忱。三个人物如浮雕般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其后的支撑,正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能突现人物闪光思想品质的典型事例。
二、叙事串珠——因果式的线脉美与递进式的层次美
散文叙事,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见闻,从中抒写自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事因人生,人必做事,叙事必然要记人。因而,散文叙事的关键首先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主次关系,其次在于妥帖安排叙事的结构体式。
叙事如果注重前因后果的交代,行文布局便出现“因果式”的结构体式。不管是先因后果、先果后因,还是果中有因、因中有果,都必须讲究线脉的清晰呈现。
叙事如果分别记述相互联系的几件事,行文布局便出现“并列式”“递进式”或二者交错的结构体式。此时,几件事孰先孰后的次序安排,切莫等闲视之。比如梅洁的《童年旧事》,先集中笔力分头叙写做手套、打布球和“喊名字”的风波,铺展性地编织起一个让人留恋也让人忆念的童年旧事轮廓;再递进到成年后重逢情景的勾勒,从中碰撞出对世迁、人生易逝的无限感慨。
三、借景显意——方位式的次序美与对比式的映衬美
借景色的描绘、环境的描写,明确或含蓄地表露对人生的认识和见解。在这种写景散文中,占据作品主体篇幅的是对景色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描写,但它们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作者表达人生认识的载体。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显意。
借景如果按照空间次序的不同依次描摹,便形成所谓的“方位式”的结构体式。借景如果按照时间先后的不同比较区别,便形成所谓“对比式”的结构体式。比如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先以“方位式”结构总览秋意如何一天天浓起来了:寺门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寺庙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其后以“对比式”结构,从容叙写石塔前的柿子树和假山上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但高耸的老柏和松树,“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细致的描绘,多角度的比照,形象地点示出“秋色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这一主旨。
四、托物遣怀——情化式的辅助美与象征式的寄寓美
借托某一具体物象构思成文,从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托物象必须有细致逼真的描摹,而且能够确切地寓托作者的观点或见解。情因物生,物因情显,情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结构与布局的关系。
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只是起着辅形象的作用,只是成为抒志的一种背景和前提,便形成“情化式”的结构体式。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占据着主体性形象的地位,而且是按照艺术创造的需要进入作品的,寄寓着作者审美观照中的自我肯定和确认,便形成“象征式”的结构体式。
五、缘情布线——起伏式的跃升美与交互式的化合美
情志是抽象无形的,必须投情于人,寄情于事,抑或融情于景,铸情于物,则形成上述所论的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咏物散文。但有时情感提升于人、事、景、物、理之上,成为泼墨的主要对象,便创作出较为纯粹的抒情散文。此时,缘情布线便成为结构谋篇的主要特点。
抒情散文描绘情感的走向,如果先铺设若干情感层次,而后推出一个情感,便形成“起伏式”或“递进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明显运用抑扬、褒贬、直曲、疑解等手法,便形成“交互式”或“并列式”的结构体式。
六、寓理述义——情理式的交织美与形理式的互衬美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说理散文中。在这类散文中,如果把哲理思索交融于情感流程,便构成“情理交织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把哲理思索渗透或借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便构成“形理互衬式”的结构体式。
散文结构体式的基本特征尽管有如上的具体表现,但从艺术美学的形态上加以辩证考查,则大抵只有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这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1.开放自由美
散文贵“散”,其思想情感、境界旨趣要凝聚,取材章法和笔法却可多样开放、自由灵活,在结构上表现出开放自由美。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对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要求最高。而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除了表现在立意选材、遣词造句、技法运用上,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结构体式的选择与构造上。结构虽然是艺术的组织化,是美的造型,但实际上“结构不止于结构,既体现文体,也蕴含意味,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周冠群《结构的痛苦》,《散文》1988年第8期),也即结构是以特殊方式对内容的参与,其本身就包孕着某种意味,标示着创作主体的心迹所向。结构的这种潜在特性,在散文文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促使创作主体发挥出最佳的营构主动性,这就是散文结构之所以享有开放自由美的原因所在。散文文坛上公认的所谓冰心的“小诗”体、丽尼的“独语”体、杨朔的“诗化”体、秦牧的“杂文”体和刘白羽的“政论抒情”体等的出现和存在,即雄辩有力地证明散文的结构体式最能“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最具开放自由美。
2.有序凝聚美
如果说开放自由美是从面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全局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那么有序凝聚美则是从点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局部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散文结构体式的有序凝聚美既然是一种局部考查,便允许局部之间存在不同的美质区别。具体言之,理念结构一般构思立意精巧有方,行文布局缜密有致,技巧手法森严有度,处处给人一种匠心细腻的感觉;情绪结构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行云流水、无迹可循的感觉,但实际上不管是情思蜿蜒曲折,还是激情纵横直泻,都有一条情感内控线或明或暗地黏结起结构布局的急缓行止,也即理念结构和情绪结构内质都具备严谨美、秩序美和法度美,只不过前者明显,后者隐蔽而已。
但若从传统散文观上去考察,有序凝聚美则主要指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表现特色。这已经被许多文章论述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借用散文的结构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和体味其结构特点时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如上文所言,主要有两类。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两类形态之美。如上文说到的开放自由美,是散文结构美的重要体现。散文贵“散”。散文的美,美在自由,取材灵活,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世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情冷暖,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如中学课本所选的《风景谈》《天山景物记》《故都的秋》就充分反映了这个特点。在这三篇散文中,材料很“散”。《风景谈》在介绍延安“风景”之前,先写到了“猩猩峡外的沙漠”;在介绍“石洞雨景”时,又写到了大都市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天山景物记》中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上的云霞、歌声,还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及天然湖与果子沟,天上、地下,动物、植物,动的、静的,真是应有尽有。它们虽都属于天山所特有,但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入了作品。这些还能说不“散”吗?但是这些“散”的材料就像海洋沙滩上的贝壳珠粒,色彩斑驳,大小不一,放射出自己奇特绮丽的光芒,既让学生体会了开放自由美的内涵,又丰富了文章的内蕴和意境,使学生产生美的联想、获得美的感受。
散文的结构特点,上文也作了详尽说明。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也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结构的美学效果。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开篇写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果中有因(能进入复试是初试成功的结果,复试失败则必有原因),也为下文线脉的展开设置了倒叙延伸的悬念;后写苏林教授亲自实地调查,决定破格将其录取,这是因中有果(助人熬夜影响复试是因,弄明原因被录取是果),也水到渠成地解开了篇首的悬念。这里运用了“叙事串珠”中的因果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线脉美。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循着一条严谨有序的构思轮廓延伸成文:在路上—观荷塘—赏月色—望四面—惦江南。视点随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点到面,或由近到远,或由下到上,或由实到虚,有规律性地变化着。作者所选之景,虽然处处皆静,却更能反衬出内心的“颇不宁静”。这里运用了“借景显意”中的方位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次序美。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6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阳光的味道
文/周伟
阳光下的奶奶,总是一脸阳光地坐在禾坪上,看着她那禾坪前的瓜蔓引蛇一般爬上瓜架,攀绕,慢慢地绿了一片,然后,一朵小黄花开了,又一朵小黄花开了。
不几天,那一朵朵多好看的小黄花,一朵一朵地不见了。我找来找去,只见瓜架下凭空多了好多长长短短的青色的嫩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一律悬挂,如漫天挂满了纺锤和棒槌。
我在瓜架下走来走去,或看或摸,或量长短,或比画大小,或做上记号。忽然,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便向阳光下定坐着的奶奶着急地问:“奶奶,你看你看,为什么它一出生就满脸皱纹,疙里疙瘩?”
奶奶呢?她也只是笑,边笑边摸那瓜,一遍又一遍。布满皱纹的瓜,竟在奶奶的手上很滑润,有光泽,好听话。
我从奶奶手上把瓜拿了过来,说,它肯定委屈,准是那一朵小黄花早早地谢了,它心里烦啊,苦啊!奶奶的笑僵了一下,我瞬即看见苦瓜的皱纹在她的脸上闪了一下。
我的猜想,不久便得到了证实。奶奶摘下那瓜做莱,一片刚夹到我的嘴里,我就嚷了起来:“苦,苦死了!”从此,我再也不肯吃苦瓜。
后来,有一回,奶奶拿一个红辣椒糖逼我就范。奶奶笑着看着我,说:“多呷几片,然后,回味回味看。”奶奶手中的红辣椒糖还在我眼前晃荡。我夹了一片又一片苦瓜,放在嘴里。我想那时我是闭了眼的。味还是苦。当苦味渐渐淡去时,一种微凉并略带甘甜的味儿便升到了舌尖、口腔,随后就觉得清爽、痛快和惬意。肉厚脆甜,味道清香绵长。奶奶说,别看它有些苦,能除邪热,解劳乏。我并不管奶奶说的,只是想着,这瓜,以苦味得名,能食能医,只是苦了它自己。
奶奶对苦瓜情有独钟,变着法儿给我烹调苦瓜:素炒如青菜,油煎如荤菜,还可以熬成苦瓜瘦肉汤,苦瓜炒鸡蛋……最妙的要数苦瓜肉丸:将苦瓜切成一寸长的筒块,挖去瓜瓤,放入沸水中用旺火煮至半熟时捞出沥干水分;再将瘦肉剁烂,加入葱花、盐,掺入薯粉,拌和作馅;把粉团肉馅塞入空心的苦瓜筒块中,再入油锅煎;待筒块两面的粉团肉馅略呈黄色时,掺入汤、姜、大蒜头一并煮熟,起锅前放盐与味精。苦瓜清爽,瘦肉鲜嫩,色香味美。
此后,我更是日日都要去瓜架下看那些宝贝疙瘩了。奶奶依旧天天坐在阳光下的禾坪上。瓜架下的瓜一日日变大,青皮愈来愈黄了。
有一天,我看见了一条瓜裂开了很大的口,露出了里边的红瓤。我马上摘下,立马送到奶奶面前。奶奶随着裂口把瓜完全撕开,露出更多更漂亮的红瓤里子。奶奶撕了一块红瓤放到我的嘴里,笑着看我,说:“你尝尝看。”我不敢大嚼,只是用舌头舔了一下,竟然很甜!
我不禁替这瓜感叹:想不到,它在最后竟是以爆炸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鲜艳和甘甜!
我发觉自己在太阳光下迅速成长,当然这成长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在味道上的成长。我对味道愈来愈有感觉、有经验了。
比如对苦瓜,我就慢慢体味出苦味之后,着实可去烦、消渴、通便、清心、明目、益气。更有感动处,苦瓜是苦的,情爱是苦的,人生是苦的。真正体味出,总会苦尽甘来。
许多年后,奶奶被葬在了她的苦瓜架旁,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那天,我才完完全全地知道奶奶是个苦了一辈子的人。她儿时父母早亡,8岁起给人做丫鬟、帮工,后来嫁给地主做小老婆……
在大伙的印象中,奶奶总是坐在屋前的禾坪上,一脸阳光地招呼着来来往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搬个凳子,要你坐;端杯茶水,要你喝。带个东西捎个口信,她都代劳,且负责得很,从不出错。下雨天,她要借把雨伞给你;炎炎夏日,她要借顶草帽或斗笠给你,随你什么时候来还。碰上吃饭的时候,算你有口福,一定邀你入席。缺个油盐酱醋茶,娃儿读书还差几个学费钱,大多都找奶奶借……仿佛奶奶总是一个有说有笑的“观世音菩萨”,带给别人的尽是欢乐和甘甜。
那天,我回到了老家,走在苦瓜架下,我看见一朵小黄花开了。
离开苦瓜架旁,我好像忽然听到一句:“天燥热,来碗苦瓜拌稀饭!”这是奶奶的声音,好亲切,好温馨。
(选自《散文百家》)
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