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服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片段服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片段服饰

片段服饰范文1

斯蒂菲尔

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M.Stifel,1486-1567)在《整数算术》中指出,等比数列的各项与其指数所形成的等差数列的各项相对应: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4096 8192…

0 1 2 3 4 5 6 7 8 9 lO 11 12 13…

等比数列中两项相乘得出的项,它的指数等于等差数列中相应两项之和,例如64×128=8192的指数就等于等差数列相应两项的和,即6+7=13,等比数列中两项相除得出的项,其指数等于等差数列中相应两项之差,例如,2048÷64=32的指数就等于对应项的差11-6=5。

然而,同样的规则运用到像64÷512=1/8,就得到如6-9的减法,也就相当于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如0-3),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通过引入“荒谬的数”,按照此联系将两个数列向左边相应地延伸: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1/128 1/64 1/32 1/16 1/8 1/4 1/2 1 2 4 8 16 32 64 128…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负数的大小关系是按照分数的大小来确定的,倘若教师按照该对应法则讲授负数的大小关系,可能会解决学生关于一1>-4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纳皮尔(J.Napier,1550-1617)有效地运用这一关系发明了对数,建立了第一张对数表。

笛卡儿

20年后,笛卡儿(R.Deseartes,1596~1650)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在《几何》的第三编中,他把多项式方程的正根称为“真根”,负根称为“假根”,因为它们代表比无更小的数,方程x4+4x2-19x2-106x-120=0有四个根,即一个真根5和三个假根2,3,4(注:他没有使用负号)。

笛卡尔继续说,当一个方程的根未知,而希望每一个根都增加或减去某个已知数时,我们必须把整个方程中的未知量用另一个量代替,它比原未知量大一个或小一个那个已知数,于是,若希望方程x4+4x3-19x2-106x-120=0的每个根的值增加3,那么用y代替z,并令y比x大3,即x=y-3代入上式,原方程变为:y4-8y3-y2+8y=0。

这时,方程真根是8而不是5,因为已经加了3,笛卡儿认为,“……一个方程的真根的加大必使假根以同样的量减小;相反,真根的缩小会使假根增大……所以,给真根增加3,我们就使每个假根都变小了,原先是4的现在只是1,原先是3的根变成了零,原先是2的根现在成了真根1”,笛卡儿总结:“……增加比任何假根都大的数量,我们所有的根就都为真根。”

很显然,笛卡儿没有按照斯蒂菲尔的方式给负数排序,而是用“数量”来比较负数的大小关系,即认为-4>-1,这完全符合他对负数大小关系的理解,但不符合我们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原文译者最后在引文处加上一个注脚的原因,使之符合现在的负数概念,“……增加比任何假根都大的数量,我们所有的根就都为真根”。(注:这里的假根是指假根的绝对值)

牛顿

17、18世纪,人们逐渐承认了负数,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Newton,1643-1727)在《代数讲稿》中明确叙述了正、负数的加法法则,他写道:“……当负数的数量大于正数的数量,它们的和是负的,”同样地,在叙述关于多项式方程解法的命题时,他表述“最大的正根”和“最大的负根”时在括号中进行补充解释:“……就是距离原点最远的点,”牛顿用“到原点的距离”这个几何概念作为比较正、负数大小的方法,将正、负数都直接看成距离(即认为-4>-1)。

欧拉

瑞士数学家欧拉(L.Euler,1707-1783)在《代数基础》中虽然没有明确地界定负数的大小关系,但还是隐含地出现“现在0加上1我们得到一个正1,这就是说从无至一;从1可以继续加下去,这样就产生了一列数,称之为自然数”,以下是这列数的前几项:

0,+1,+2,+3,+4,+5,+6,+7,+8,…,无穷大,

但是,如果我们沿反方向连续不断地减去1,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负数列:

0,-1,-2,-3,-4,-5,-6,-7,-8,…,无穷大,

欧拉认为,“……由于负数被看作负债,……因此我们可以说负数小于一无所有”,他没有阐明负数列中的大小关系,但是,下面这句话足以证明欧拉关于负数的大小关系与我们的不同:“……代数量可以从零的两端按照任何比例增加到无穷大(即认为4>-1)。”

波尔查诺

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Bohano,1781-1848)在他的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定理的严格证明,后来这个定理以他的名字命名(1817年),定理如下:

定义在闭区间[a,b]上的两个一元连续函数f(x)与g(x),若f(a)g(b),则闭区间[a,6]上必存在一个x,使得f(x)=g(x)。

波尔查诺在对a,b的取值情况进行分析时,揭示了他自己关于正、负数大小关系的看法:“为不失一般性,不妨设a,b异号,即a0,那么根据已知函数f(x)与g(x)是连续的,对所有的x,若x

关于几何级数的收敛性,波尔查诺认为:“级数a+ae+ae2+ae3+…的变化是通过变量e来决定的(e≠1),如果e>±1级数就会越来越大;如果e±1相当于e+1,不等式e

无独有偶,阿贝尔(Abel,1802~1829)在关于二项式级数收敛性的论文中也有类似的错误,不等式x

阿纳尔德与卡诺

源于对负数的偏见,使得人们对负数的大小关系还存在极大的反对意见,在英国和法国,排斥负数的倾向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阿纳尔德(Amauld,1612~1694)在给Prestet的一封信中提到,按照比例,如果1:3等于4:12,那么1:(-4)也一定等于(-5):20,但是他怀疑,上式的结论,因为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比,怎么能等于较小数与较大数之比呢?

卡诺(LCarnot,1753~1823)在《几何位置》中否认-负数具有大小关系,所持理由是“从这一想法中可以推出很多悖论甚至是荒谬结果,例如,-322,这就是说,两个不等量的平方,大数的平方会小于小数的平方,这显然与数量概念相矛盾”。

一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尝试用现在的符号表示负数,到20世纪初渐渐为一些数学家采纳,负数概念在学校代数课本中使用,20世纪初,F・克莱因(F.Kline,1849~1925)在思考数轴图时评价道:“……负数作为今天所有受教育人士共有的知识……(这)主要归功于温度计的普遍传播。”

片段服饰范文2

【关键词】微螺钉型支抗种植技术;片段弓修复技术;老年安氏Ⅲ错牙合;疗效;投影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93-02

安氏Ⅲ错牙合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老年安氏Ⅲ错牙合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上下颌骨发育不协调从而引起面部形态以及功能等,该病会造成患者面部出现凹陷[1],下颌前突以及面容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人体的正常机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及危害,一般会影响到患者的性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常规治疗安氏Ⅲ错牙合的方法为片段弓修复技术,但治疗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采用了微螺钉型支抗种植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采用正畸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片段弓修复技术治疗,首先进行基础处理,将方丝弓托槽粘结于错牙合位置处,将托槽的位置进行调整,要求托槽的槽沟保持于同一个水平面之上,然后使用0.50mm的正畸钢丝按牙弓形态制片段弓,若没有任何阻力则顺利置于槽沟之中,结扎弓丝。观察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技术治疗,具体方法为:首先如同对照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基础处理,然后将已经准备好的微螺钉种植体植入至原错牙合之中,使用螺刀在游离牙龈以及附着牙龈的临床界线处将种植钉植入其中,应注意将植入骨内深度≥6mm,最后将咬合关系进行精细化调整。

1.3 摄片分析

将治疗前后患者头颅侧位片加以拍摄,以SE,ptm连线作为垂直基位(PV平面),以第一恒磨牙冠中点作为测量中点,测量出治疗前后测量点至PV平面的线距,作头影测量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摄片出现的变化。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上下牙列牙齿排列较为整齐,上下中线居中对齐;有效:上下牙列牙齿排列基本保持整齐,上下中线基本保持对齐的状态;无效:上下牙列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中线未出现任何对齐情况[3]。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磨牙长轴、线距变化情况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后投影测量结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后投影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老年安氏Ⅲ错牙合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单一因素为下颌后缩,一般上颌骨处于正常位置。对此,在Ⅲ错牙合早期的治疗与控制生长时,一般可以使用功能矫治器促进其下颌的发育,同时也可以使用口外弓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而口外弓更能有效地对牙合垂直方向上的生长情况加以控制。推磨牙远移的较好时机应该选择在混合牙列期或者恒牙早期,特别是上颌第二 磨牙未萌发出的状态为最佳状态[4]。老年安氏Ⅲ错牙合患者容易出现面部凹陷,对老年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5]。因此,应该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老年安氏Ⅲ错牙合的方法或途径。

根据安氏Ⅲ错牙合自身的特点,其临床治疗只能通过正畸治疗的方法加以改善,安氏Ⅲ错牙合在临床上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主要临床表现为[6]:正貌上唇唇态松,下唇紧,且口角线较为平直;侧貌主要表现为上唇位置向后缩,颏部向前突出,且下颌角度较大。),患者以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正畸目标为改善软组织侧貌及上下唇关系,纠正前牙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上下牙弓中线与面中线对正。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安氏Ⅲ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微螺钉型支抗种植技术与片段弓修复技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传统的片段弓修复技术也能够有效地纠正牙合关系,但仅能对牙弓病变片段进行修复,难以保证牙合关系的稳定性[7]。微螺钉型支抗种植技术将微螺钉与支抗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加明显[8]。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通过对磨牙长轴、线距以及投影变化等能够反映老年安氏Ⅲ错牙合治疗效果的参数中,也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片段弓修复技术。

综上所述,微螺钉型支抗种植技术治疗老年安氏Ⅲ错牙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的片段弓修复技术,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Andre B,Dirk W,Stefan K et al:Load related implant reaction of mini implants used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J]. Clin Oral Impl Res,2009,16(2):473-479.

[2]宋立群,张明辉,高宏,等.前方牵引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16 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18(5):395-396.

[3]范建谊,叶湘玉,周洪,等.Angle Ⅲ 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18(3):244-247.

[4]张扬,张丹,冯翠娟.微小种植体正畸支抗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9,14(3):281.

[5]兰泽栋,林珠,龙红月,等.支抗种植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8(2):57.

[6]王爽,丰培勋,陈曦,等. 骨性安氏类错牙合Ⅲ的家族聚集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10):622-624.

片段服饰范文3

本文结合一节低年级优质课中的教学片段,分析和探讨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该节课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一首关于夏天的小诗:

On summer days,

The sun is hot.

I eat ice cream.

On summer days,

The clouds are big and white.

I like to swim.

On summer days,

I like to play every day.

一、利用新颖的游戏活动,凸显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乐于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新颖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由、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合作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和锻炼语言的技能。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新颖、有趣、易操作、高效益的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一】

课堂伊始,教师就组织开展Say What You See的游戏。首先,教师通过PPT逐个呈现动物类单词(见PPT1),请学生大声读出来。

接下去,师生开展如下对话:

T: Can you find a hiding word here?

Ss: Yes.

S1: Cat.

T: Could you please come to the front and show us the word “cat”?

S1: OK. This is “cat”. (学生快速跑到前面并用手指出隐藏着的、竖着的CAT单词)

T: Wow, great! Good for you. You are right. What else can you find?

S2: Animal.

T: Great! That’s the hiding word. Let me show you the hiding word.(教师通过PPT凸显单词ANIMAL,见PPT1) It’s “ANIMAL”. These words here are all animals.(教师指着PPT上所有的单词) 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

S3: Snake.

S4: Rabbit.

S5: Lion.

......

之后,教师用同样的方法,通过“教师逐步呈现单词——学生寻找隐藏单词——自由说出同类单词”的步骤,进行了颜色类、服饰类等单词的复习,最后综合性地呈现与夏天有关联的单词T-shirt, sun, swim, watermelon, dress, ice cream,让学生发现隐藏的单词summer,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课话题。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利用Say What You See的游戏,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呈现的单词、观察寻找隐藏的单词、讨论交流同类的单词,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相关单词,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复习效果十分明显。在游戏的最后阶段,教师先呈现服饰类单词,询问学生“哪两种服饰是属于夏天的”,自然引出T-shirt和 dress单词。接着教师再补充与夏天有关的单词sun, swim, watermelon,ice cream,让学生在其中找出隐藏着的单词summer。教师巧妙地运用游戏,有效、流畅地导入本课话题Summer,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了解了与本课相关的重点词汇sun, swim, ice cream,为新知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巩固操练部分,教师再次利用Say What You See的游戏进行课堂巩固活动。相同的游戏,不同的呈现步骤,不同的训练要点,收到了同样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将本环节的游戏内容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学生在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迅速捕捉逐个课件上徐徐飘过的白云上的英语信息,大声喊出英语。在这种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尽情释放自己的表现欲,游戏活动的再次巧妙利用提高了新知巩固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创设多样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活动的自主性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会促进学生未来学得更多、更好、更有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大组商讨、多组互动、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独立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

【教学片段二】

在学习小诗文本环节,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仔细品读小诗,找出小诗题目”的学习任务。之后,师生交流如下:

T:Hello,boys and girls. Have you got the name of the poem?

S1:I like summer.

T: Good idea.

S2: I like ice cream.

T: Maybe.

S3: Summer.

T: Maybe you’re right.

S4: On summer days.

T: Good. It could be the name.

S5: I like to swim.

S6: Every day.

...

T: Thank you. You have great ideas. I think the best answers are “Summer”, “I like summer”, and “On summer d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peating part,boys and girls.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t is “On summer days”. So the best title is ...

Ss: On summer days.

“新知呈现环节是学生感知、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宫文胜,2009)教师在小诗文本的呈现环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相对自主的课堂活动中,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表现文本。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得到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升。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教师的适时帮助,小诗文本学习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在“找题目”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来探寻文本题目。正是在这种阅读和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捕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得到初步锻炼,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而后,在“学文本”的环节,教师依照文本的段落顺序精心设计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课堂活动,即“跟着老师学”“小组一起学”“自己独立学”,在递进式的学习任务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丰富语言的表现形式,彰显课堂活动的灵活性

英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 多样,丰富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能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片段三】

教师安排Let’s Chant and Sing活动,语言内容是在原先的小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丰富与扩充(见PPT2),并将小诗形式转化为歌谣和歌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再次学习、巩固和拓展新知。

本环节,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下:

T: Now it’s time to chant. You see, this is a rhyme.

Ss: Ah...(学生看到如此长的歌谣感到惊讶)

T: Oh, so many words. Don’t be afraid. Listen to me first.

(教师边拍手打节奏,边示范朗读,学生也试着跟着老师一起读)

T: You see, you can read it. You did very well. This time you say it in your groups.

接着学生在组内朗读歌谣,教师选几组同学表演。

T: You did a good job. Actually, this is a song. You can sing it. First, listen to me. (教师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Do-Re-Mi》的曲调将歌谣唱了出来)Do you like it?

Ss: Yes.

T: Now it’s time for you to sing.

接下去进行学生组内练唱、小组表演唱、师生齐唱。

【教学片段四】

本环节教师安排Try to Say活动,要求学生利用PPT上提供的语言框架并结合图片(见PPT3)模仿课文说一说夏天。

教师首先给学生做了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准备,最后请几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描述夏天。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精彩。

巩固拓展部分“活动的设置应该基于课文,源于课文,但是更应该高于课文,广于课文,深于课文,活于课文”(林丽,2011)。本环节,教师将小诗文本进行适度的丰富和扩展,形式上由小诗变为歌谣再变为歌曲。虽然一开始学生看到改后变长的文本内容有畏难情绪,但由于学生在新知环节学得扎实有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很快便说出了歌谣、唱起了歌曲,学生在知识扩充、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活化了学生的语言知识,促进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片段服饰范文4

【关键词】音乐;课堂;简约;丰满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教学过程: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课例: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教学片段: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意境,这种意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场景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例:人音版第九册演唱曲《白桦林好地方》教学片段:上课伊始,课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桦林,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眼前这一片白桦林。接着教师引导:“当微风吹起,树叶唱起了一首轻柔的歌。”教师引导学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聆听着树叶轻柔的歌,大麋鹿向我们跑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声音。教师继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了泉水、马的声音,并进行了三种声音的乐器合奏。此教学片段设计巧妙,一方面,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声音的高位训练,使发声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学唱歌曲的难点旋律,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表达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

片段服饰范文5

想到自己第一次执教《多彩服饰》时的情景,上网搜罗了一大堆资料和图片,还借了一套藏族服饰,以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感知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然后让学生将搜寻到的少数民族服饰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了解和回顾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尔后,扩展到认识全世界各民族的服装,又重点讲解与交流了大和民族的和服、阿拉伯民族的长袍、中华民族的旗袍,让学生谈感受。最后又了解各国着装的风格和礼仪。整个课堂采用了许多的素材,手段不可谓不多样,形式不可谓不丰富,氛围不可谓不热闹,但服饰还是服饰,文化还是文化,礼仪还是礼仪。难道是图片选得不够精美?还是教具不够典型?抑或是教师不够亲切?细细一想真是因为这些吗?2011年版品德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 面对我们的孩子,灵动的目光,渴望的眼神,而我却给了他们别人的东西。让他们隔着玻璃看东西,他们会有真实的感受吗?要想他们受到感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教学课堂会有实效吗?

鲁老师的课例《多彩服饰》,以感性、真实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素材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给了我许多启示,也给了我思考。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我们要怎样筛选和利用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呢?

一、立足生本,精心开发本土素材

课堂中,我们面对7~12岁的小学生,他们纯洁、天真,但我们能说孩子们是一无所知吗?当然不能!小学生是带着他们从生活、学习、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和思想走进课堂的,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小学品德课程中可以选择和利用的资源又很多,所以,我们老师就要把好关,选择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素材(当然要考虑教学成本),选取与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经验相符的教学素材,并加以整合利用。

【案例1】《可爱的家乡》(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学生的心中是灵动的。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提供的实例,客观地讲解,无法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要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更是对牛弹琴。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撷取带有本土特色的素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所以,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一课时,老师先在课前布置作业:老师要同学们帮个忙,有几个外地亲戚来新昌做客,老师可以带他们去哪些地方观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帮老师的忙,同学们个个积极,位位活跃,上网找资料、将拍下的景区照片送到老师手中,搜寻相关的传说故事……学生的热情全面点燃。课堂上,学生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风光旖旎的4A级景区――大佛寺。站在千年古刹中,耳听浑厚的钟声,同学们的心一下子静下来,按捺下纷杂的心绪,用最虔诚的心去领悟佛所赐予我们的智慧,感受佛学文化的熏陶。师生一起登上川岩十九峰,凭栏远眺:只见那嵯峨黛绿的群山,满山蓊郁的树木与湛蓝的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近处,农家良田千顷,尽收眼底……同学们纵横山水,吟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悟家乡的美丽与繁华,同学们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赞叹:“家乡真美!”感到身为新昌人,真是件自豪的事。

二、拓宽平台,多元策略选取素材

新课标要求,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需要解开教材的束缚,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采用多元策略,充分拓宽平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素材和策略,才能让教学目标最优化。

1.向学校要素材

【案例2】《“问号”之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校园是一本活动的德育教科书。会说话的墙、会唱歌的花草、会做梦的小鱼,都是最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我们学校袁老师在执教《“问号”之歌》时,就先和大家分享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视频故事和图片资料,了解到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像同学们一样好问,并且仔细观察、动手实践,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出示了同校小发明家五(4)班吴启翌的照片,问:“孩子们,现在你又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呢?”这是一个和自己同校、同龄的孩子,同学们的问号匣子纷纷打开,一个个小问号不断抛出,都想认识这位同学。教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位和他们一样爱观察、爱提问的同龄人,接着又播放了启翌发明新型铅笔盒的过程介绍视频。启翌从“铅笔盒里的铅笔为什么容易断”开始思考,并想办法解决:“有什么办法能让铅笔不断?”他思考着,观察着,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包苹果的网、双面胶、棉絮……但不是麻烦就是不实用。他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在前面的基础上改进。最后他采用了压的方法,在铅笔盒盖内加上一块海绵,紧紧地压住铅笔,让铅笔不能动弹,铅笔自然就断不了了。启翌的发明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好奇是科学的种子,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动手实践,你也可以成为小小的发明家。身边的小小发明家可触可学、有血有肉、可感可爱,一下子让孩子感悟到发明就在身边,一下子和发明家拉近了距离,唱响了心中的“问号之歌”。

2.向家庭要素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学校是品德教学素材获得的良好平台,但仅有学校和老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3】《家乡的变化》(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

执教《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我着眼于“变化”二字,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爷爷奶奶们的生活经历就是一本活教材,孩子们从爷爷家的泥结构房、木结构房和自己家的砖结构房中,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爷爷奶奶的结婚照、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和哥哥姐姐的结婚照中,感受到人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教学之前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找到了家乡的巨变,这才是有效的情感,才能给他们以启迪。

3.向社会要素材

【案例3】《多彩服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在浙江省品德优质课上,嵊州市的参赛老师魏东曲在课堂上穿旗袍上课,又让学生穿上自己最喜欢最漂亮的服饰上课,在课前播放了大量的老师着多彩服饰的婚纱照,以及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参观杭州的丝绸服装市场的照片。这都是从教师和学生自己身上找资源,巧妙地把文本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这堂课践行了课标提出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理念,真正让学生从文本走向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社会。

三、且行且思,创新形式重构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生活内容逐渐丰富,能被品德与社会课程选用的资源、素材可谓天上的繁星,不计其数,而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教学素材,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堂也在不断地改革,而我们如何利用更多的形式重构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灵动、课堂更活泼,这是我们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1.电影,为品德课程打开一扇窗

历史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惨痛的历史悲剧让孩子们感到陌生,宝贵的历史经验让孩子们从何处找寻?深深的爱国情怀能否再度被激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陌生,就无法感知。因为无法感知,就无法体会。因为无法体会,就无法激情。因为无法激情,就无法立志。这一连串的问题,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对众多的教学素材进行创意开发和利用。电影片段的开发和利用,为品德课程打开了一扇窗,让课堂中的素材呈现瞬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层次。学生能够从影片素材中,捕捉到教学内容新的信息和新的生长点,促使他们的品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案例4】《圆明园在哭泣》(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当学生从内心深处为圆明园赞叹时,如何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对清政府的痛心,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中导入电影《》片段,让学生们感动、震撼后,老师又将学生从虚拟的情境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亲历教学后得到新的认识。“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

2.绘本,为品德课程增添一抹亮彩

近年来,绘本逐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读物,绘本走进了语文课堂,走进了英语课堂,那它是否能为我们小学品德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优秀的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有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老师们不妨尝试开发和利用绘本,激活绘本的德育功能,进而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5】《我不胆小》(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老师采用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明白胆小的不良后果,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但真正要培养学生勇敢的优秀品质,还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习得、体验、内化等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绘本不怕“哆嗦”的特点恰恰与品德培养的特点不谋而合。老师推荐学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从绘本不断反复的语言中,体会鳄鱼和牙医胆小的微妙心理;还推荐学生阅读《胆小的老鼠》,让学生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感受到胆小老鼠的成长,他们发现:有些事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没有去尝试,只要大胆尝试了,有了第一次成功,以后就再也不怕了。

3.微信,为品德课程注入一股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QQ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微信的出现,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微信让我们丢弃电脑,离开办公桌,随时随地就可以与人交流,获取信息。通过对微信深入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必要在坚持传统社会与品德的背景下,更好地应用微信这类媒介,取长补短,使微信对小学生的社会品德培养发挥出正面的作用。

【案例6】《神奇的电话》(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片段服饰范文6

之前浏览过她的个人网站。是怎样一个敏感的女子呢?顾盼生姿的眼神,婀娜轻盈的姿态,全然是自得自赏的风雅。画面漂亮,太漂亮。多是油画作品,也有些色粉。构图一丝不苟的,色彩浓郁得快要化不开。微风、午憩、怒放、小黑裙、甜蜜的八月、白日梦、金色的……这,是一个人的良辰美景么?看得出,曦的师承复杂却又简单。说复杂,她的艺术履历让人艳羡,俄罗斯美国法国一路走来,大师们的养分岂是一时一地能道尽;说简单,因为潘曦的选择以唯美为宗。学院派打好的底子,又放松了画自己,哪有不养眼的呢?画面轻松乃至还有点点慵懒闲适,那曲调,又似是浸了古典诗词歌赋,赏春吟雪时候,隐在奢华背后的自在闲雅。

油画也好,绢上新作也好,观者很容易被唯美的画面吸引,而忘却艺术家的本来意图:材料的实验。八年留学生涯,让潘曦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材料,并对材料一直充满好奇。她说:画家的心跳会随着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节奏。偶然的机会,潘曦遇到绢,对它透明、光泽的质感一见钟情,以及那质感带来的一种温暖又华靡的意象。她开始在绢上作画,并一发不可收拾。绢的便捷,又恰好让她能边画画边和一对美丽的三岁大的双胞胎儿女在同一个空间共处。儿子说:妈妈,你画画的时候最漂亮。她感动,绢似能读懂。绢这材料在她手里空灵起来。生活中潘曦本来就漂亮,服饰到她手里都自有一番风味。这独到的眼光如今自然而然渗到作品中去了。作为画面主体的丝绸或蕾丝质地的衣裙与作为画布的绢不谋而合,彼此通透轻盈,可谓是恰到好处。那影影绰绰的人影,因此更让人浮想联翩。

材料实验背后充满了隐喻。绢的传统与历史意味不言而喻。但画家偏偏避开传统的工笔画方式,选择水彩水粉颜料,又采用油画技巧在绢上自由创造,传统材料的空间与生命又一次得到有效的拓展。画家的意图不止于此。潘曦笔下的绢充满了性别的隐喻。翻开历史,它是布满工笔仕女花鸟虫鱼的绢,即便张萱或周笔下的贵族女子依然离不开男性观照的视角。潘曦选择绢,选择自己观照或女性观照的视角,不动声色地传达女性与生俱来的审美特性。这选择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又是她的慧心与灵性所致了。

没有政治意识、历史关怀或其他宏大主题。她描绘生活,却将生活拧干了忧伤给你看。这被描绘的生活既是真实又是幻梦,或者蝶与人常常在逍遥中相遇便忘却了梦幻与真实的距离吧。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经验,尤其是美好的个体经验,是她永不厌倦的主题。不要流行符号,不屑观念魔法,她乐于与我们分享生动、直接的生活。谈话时,每当遇到好听的词语,她便不自觉地有所触动。如果让潘曦来主编汉语词典,她定会把那些脏话废话全部删除,只留下最动听的一半。画画时,她用华美丰赡的语汇来表达,性感是从骨子里开出的花朵。

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正适于这样的艺术家:叛逆时独自行走天涯,作画时丰厚阅历借直觉汨汨而出。谁知道,这娇小身躯里蕴藏了多少大能量?不过,她的绢上实验,她坚持的女性观照,她分享的私人生活,又何尝不是只属于潘曦的自言自语呢?她用以表达的词汇与语法又常是片段式的:经常破开完整的结构勾勒一个生活片段或人物局部,片段后自言自语的眼神与心境仍带着许多疑问。

上一篇老师的手

下一篇月光下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