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经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经理范文1
一、注重学习,政治过硬。作为一名青年员工,我始终把业务学习和知识信贷业务放在首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信用社贷客部客户经理,必须具备正确的理念。所以我将别人逛街、娱乐的时间奉献给了书籍,我主要学习了《市场营销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等书籍。工夫不负有心人,天道无私终酬勤,我很快成长为信用社贷客部里的核心骨干。我在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中,被评为业务技术能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客户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而努力。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位学者说:真正的优质服务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对规章条例的机械遵循。为此,我对自己以争先、争优的模式进行全面提升,以形象占市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争创服务品牌,用优质服务吸引广大客户,有效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受到了客户的交口称赞。一名优秀客户经理,还必须善于坚持原则、维护信社的利益。例如:我在办理一笔贷款业务时,由于合同签订在央行加息前,款项发放在加息后,按有关规定必须执行新的利率。而客户以合同上已写明旧利率为由,不同意执行新利率。我据理力争,将之前双方共同签署的标明“按起息日执行浮动利率”的其他文件以及银行的利率管理规定作佐证,最终说服客户,不得不按久社的规定办。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心里始终将信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有理有节,使客户心服口服。
三、抓好优质服务,搞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我对所辖客户的日常管理工作井然有序,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并自行为所辖客户设立了台帐,定期走访,了解企业动态,随时关注企业风险预警。有一家企业原在我们信用社有贷款,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并且没有合理的资金需求规划,总是随时处于缺钱的状况,而该企业向当地各家银行贷的款项不少,却没能形成稳定的赢利能力。我感觉到该企业经营管理缺乏统筹规划,投资分期且风险较大,投资不能及时产生现金流,资金链紧张,使信社的信贷资产处于较大的风险中,因此我提出了风险预警,要求企业追加抵押物。事隔不久,这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因出事被执法机关拘禁,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出现了拖欠贷款现象。由于控制了该企业的抵押物,掌握了主动权,进行资产保全,使我们信用的信贷风险得以控制。
信贷经理范文2
一、2005年任职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2005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①、资产质量。2005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xxx亿元,不良率xxx%,比年初下降xx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不良贷款为xx亿元,实现不良贷款额连续五个月下降xx万元,完成计划幅度居全省第x位。
②、潜在风险贷款管理。今年我行法人客户锁定潜在风险贷款xx户,金额原创:亿元,至年末累计压缩xx亿元,处置率为xx%,列全省第x位。
③、信贷基础工作。全年按公司和个人业务,分别组建了信贷审查、核保及业务操作、授信管理、贷后管理和贷后监督、信贷档案管理五大业务操作与管理中心,信贷系统管理更加明晰;实现xxx系统和xxx两大系统规法管理与操作。
2、2005年主要工作内容
(1)构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体系,规范信贷业务操作。
根据总、省行改革的需要,今年重点抓了两项调整。一是改革法人客户业务传统管理模式,组建“信贷业务核保及操作中心;二是承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为严控信贷风险,我从员工岗位设置、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入手,设计工作流程,制定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操作。
①改革法人客户业务监督方法,全面推行“一对一“监督。在部内设置信贷业务操作与贷后管理监督员,通过“一人管一行,逐户、逐笔监督”的方式,对全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实行系统管理。先后x次组织大规模现场检查,下发《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和《加强管理工作意见》xx份,实现整改不规范操作问题xx启,推动了我行信贷业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
②实施个人业务审批与监督分离。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实行了审批与监督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控制了信贷操作风险。全年通过实施有效监督,实现对信贷档案入库不及时、抵押未登记等问题整改xxx余启,涉及贷款本金xx万元,全面规范了消费信贷管理。
③建立制度规范操作、监督行为。全年起草、细化信贷管理规章制度xx份。主要是:《xxx银行xx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xx银行xx分行消费信贷审查中心管理办法》、《xx银行xx分行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提取信贷档案管理的补充规定》、《2005年度公司客户信贷资产质量和潜在风险贷款压缩退出考评办法》、《xx银行xx分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及核保操作中心工作规则》等,全面加强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
(2)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全力清压不良及潜在风险贷款
为规范管理,我按信贷政策、经营需要、控制化解风险等要求,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作用,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
①对分析后确定的xx港务局、辽宁xxx有限公司、xxx有限公司等优质客户,以综合授信为主线,重新设计融资方案,研究消灭其潜在风险贷款工作思路,加强与省行汇报和沟通,通过实行多收少贷、制定规避信贷风险措施等办法,实现此类客户存量贷款向新增贷款转化,消除风险隐患。通过上述措施全年实现存量向新增有效转化x笔,金额xx亿元。
②夯实信贷资产质量,清查贷款责任人。今年先后三次组织对管辖贷款进行质量认定,坚持标准重新划定出不良贷款xx亿元,为股改提取风险拨备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根据总、省行要求,对xx笔,金额xx亿元贷款,实施了信贷责任人清查,逐笔建立责任人档案、认真记录每笔贷款全过程风险控制情况。对剥离资产形成责任认定报告xx余份,在此基础上提出责任人处理意见,经报有关部门核准,为全行顺利剥离信贷资产做好基础工作。
③加强潜在风险贷款管理,消除风险隐患。为实现潜在风险贷款压缩目标,年初制定并下发了《xx银行xx分行压缩潜在风险贷款考核办法》,先后x次组织召开研究潜在风险贷款管理工作会议,召开x次特定风险分析会议,逐户制定、落实工作预案,分析解决影响工作进度的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指导清收、重新设计融资管理方案、腾出不良空间纳入不良管理等系列具体工作,全面推动了潜在风险贷款压降工作。全年分两阶段完成任务xx亿元,其中现金清收xx亿元、转化xx亿元、纳入风险管理xx亿元,实现压缩潜在风险工作全省排位第x的好成绩。
④规范消费信贷管理,努力提升其质量。自x月份接管消费信贷管理工作后,及时分析影响消费贷款质量症结,提出加强管理的工作意见。在组织查清、查实“批量还款”因素的基础上,严格信贷审查、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信贷基础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实行了《加强违约贷款电话、上门催收》、《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处置14种办法》、《加强违约20期以上贷款管理》、《按揭贷款合作商规范管理》等具体工作,通过有效地指导,推动了全行加强消费信贷管理,规避了信贷风险。
(3)完善分层次的贷后监督检查体系,查找贷后管理薄弱环节,全面整治贷后管理
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①加强新增贷款管理,建立逐笔跟踪、逐户控制、逐人负责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管,所有的贷款要求专款专用,专人专户管理,有效约束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全年共发出查询xx余条,提出风险规避措施xx条,措施落实后,有效地规避了新增贷款风险;贷后管理监督发现问题x户,均得到有效整改。
②加强xx和xx两大系统管理。全年发出《信贷业务监测通知书》、《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70余份;组织开展了xx系统移行勾对、实现移行成功率99%;在xx系统加注中小企业类型标注、加强了录入质量管理,实现误差为零的工作目标;人行咨询系统和特别关注客户系统被广泛应用工作中,人行数据传送率达100%;同时还保证了开展业务实现了信贷信息有效共享。
③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档案、台帐系统管理。一是严格落实信贷档案管理的各项规定,规范了权证档案出入库管理,全面实行了入库档案监督员查验,对重点客户由信贷监督员制定管理意见付诸实施的管理机制;对个人客户信贷档案重新复查,实现补充个人档案资料1000余份,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
3、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支持信贷业务发展的能力不足。对我行信贷业务发展不畅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可行性探讨与研究,提供风险规避措施的能力仍薄弱。
②控压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存在办法少、措施弱的问题,导致对不良贷款控压工作异常艰难。
③信贷队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信贷人员效益观念不强、遇事推诿、分析反映信贷风险工作不到位、办事拖拉等问题仍不能彻底根治。
二、2006年应聘申请
2006年我继续申请应聘市分行信贷管理部经理职务,如组织接受并同意我的应聘申请,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同志们一道积极工作;若组织不能接受我的应聘申请,我也坚决服从组织的分配,在其他岗位上也将恪尽职守,积极工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希望与寄托。原创:
三、2006年申请应聘岗位的工作计划
2006年若组织继续聘任我为信贷管理部经理,我将紧跟市分行工作步伐,努力在支持信贷业务发展,控压风险等方面积极工作。其主要目标是:①全面落实省、市行下达的消费信贷不良控制目标,紧跟消费不良贷款处置政策,适时启动大规模处置批量还款工作;②继续推进信贷业务规范操作与管理,全年实现零违规的工作目标;③加大支持信贷业务发展工作,对疑难问题做到有请必复,规范答复率实现100%。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继续强化贷后管理操作流程、监督责任制建设。在信贷业务上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信贷业务监督全面覆盖;建立风险识别机制,按月召开风险分析会议,通过预警、分析、决策、督导等方式,及时、逐笔逐项监督检查我行信贷业务开展情况,督促问题彻底解决,严把贷款管理关口;要严格执行信贷预警制度,对可能滋生的信贷风险,要早发现、早处理,消除隐患。
2、全力压控潜在风险贷款。2006年在做好防止新发生潜在风险贷款的同时,继续全面推行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建立《管理责任人档案》和《潜在风险贷款压缩退出考核办法》。并且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恪尽职守,明确工作责任与内容。市分行对即将到期的贷款做到提前三个月预警,并要求接到预警后全面制订落实处置预案报市行审议,逐户制定压缩预案,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企业,率先做好领导带头承包潜在风险控压大户工作,亲临现场督导工作。
3、加强消费信贷管理,清压不良贷款。原创:要发挥贷后管理中心职能,加强对存量贷款质量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存量贷款劣变和抵贷资产贬损。加大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督促处置方案的研究与落实,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思路,规范督导管理。对“批量风险”贷款实行锁定管理,专门监控。规范贷款清收处置流程管理,防范扩大风险。
信贷经理范文3
一、立足岗位,健全架构,促进发展
为配合全行实现抑制经营亏损目标,该同志充分发挥其信贷工作经验,广泛吸取新知识,探索工作新途径,立足岗位,为行内当好参谋,收到较好效果。
1、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形成以制度规范操作、监督的制约机制。今年年初以来,***同志先后组织起草下发了《法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信贷员工贷后管理不良积分制度》、《****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审查委[网文章-员会工作规则》、《***分行消费信贷审查中心管理办法》、《***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提取信贷档案管理的补充规定》、《公司客户信贷资产质量和潜在风险贷款压缩退出考评办法》、《***分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及核保操作中心工作规则》等有关制度、规定共16项,有效加强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为我行信贷业务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抓好信贷基础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注重对基层行的工作指导以及问题的解答,在推广新知识、新业务上,能够首先做到本人熟知,以带动全行推广;同时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调查与分析,全年共组织参与撰写钢铁行业、汽车配件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开发区贷款等有价值的调查分析报告60余份,有力地指导了我行公司业务开展,为本级行经营决策当好了参谋,也为上级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创造了条件。
3、定期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对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的形式,及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规划,并以《信贷管理工作会议纪要》、《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等方式通知问题相关行,限期落实整改。一年来共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会议8次,下发《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62份,均收到较好效果。在业务指导方面,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有请必复”工作制度,全年共答复各支行报请的信贷管理难点问题46启,答复率100%,有力地推动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
二、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勇挑重担
1、严格信贷管理,遏制滋生不良。年初以来,***同志通过从信贷基础工作抓起,在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础上,实行了含法人、消费业务全口径统一规范管理,组建了“信贷业务核保及操作中心,全面推行信贷“一对一“监督,实行了大客户分析制度、风险预警、提示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信贷资金正常运行症结。全年共组织下发《加强管理工作意见》25份,实现整改不规范操作问题24项,构建了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为防范信贷风险,在XX年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资产质量认证,先后三次开展质量分类,对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下达清收处置计划,查清、查实责任人,赋予必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全力压缩潜在风险贷款,进一步夯实信贷资产质量。***同志针对贷款剥离后潜在风险贷款日益显露的现象,及时组织全行进行潜在风险贷款阶段式排查,加大压降工作力度。期间共锁定潜在风险贷款**户,金额**亿元,截止2011年年底已实现压缩**亿元,处置率列全省第*位。对暂时无法收回和消费信贷存在批量还款问题的**亿元贷款,开展了管理责任认定,逐笔制定了处置预案,将其列入不良贷款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信贷资产质量。
3、实行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为推进信贷资产精细化管理,下半年着手组织对剥离后的**户企业,金额为***万元的贷款全面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根据总行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规定,结合客户实际情况,从规避信贷风险入手细分客户,适时划定支持、维持、压缩、退出四个类别,按不同贷款方式和形态,逐户、逐笔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规范消费信贷管理,夯实资产质量。消费信贷实行统一后台管理后,***同志立即着手组织资产质量清查。按总省行要求,及时将具有违约和批量还款特征的贷款***万元转入不良贷款管理,并采取了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规范催收、风险、依法诉讼等13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措施,仅下半年即实现清收任务***万元,清收处置率列全省同系统之首。
5、组织好信贷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提高信贷员工素质,***同志认真组织制定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协调相关专业,确定主讲人、审定教案、制作幻灯片,全年共组织两期由支行信贷主管行长和市行相关部室人员参加的信贷管理脱产培训班,向参加培训的信贷人员讲解了《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与管理》、《信贷审查要点》、《客户财务报表解读与分析》、《客户评价规则》、《统一综合授信申请与审查》等信贷业务涉及的内容,及时下发新业务幻灯片和讲义四套,开阔了信贷员工业务视野,推动了信贷人员学知识、比干劲氛围的形成。
三、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
信贷经理范文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管理制度,分级确定存款和贷款总额,存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差额包干的原则和办法。
2.1985年,人民银行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制度。
3.1988年针对我国财政赤字的剧增及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货币发行大大超过经济运行正常需要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信贷规模管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制度。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治理经济过热,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运用贷款限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总量、调节信贷结构,出现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结合对陕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授权授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集中信贷审批权,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据调查,国有金融机构县级行一般无贷款审批权,地市级分行根据其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及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如工商银行西安营业部最高单笔审批权可达0.7亿元,铜川市与商洛地区单笔审批权为0.2亿元,个别行由于历史原因未被授予审批权。同时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贷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
2.贷款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行业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和一些中小企业等,而投向信息产业、交通、能源、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及学校医院等。
3,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一般银行内部都有授信的最低信用等级要求),增加了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4.建立“绿色通道”,区别对待“好”、“坏企业”。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重塑银企关系,根据银行业的“2-8”规律,为优质黄金户建立了“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随到随办”的优质服务;且对优质黄金客户进行公开授信,从而在信贷资金配置上形成“好企业驱逐坏企业”的良好趋势。
5.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职责进行分解,建立起各层次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审贷会一周一次,一般7天可获得贷款)。由贷款审查委员成员对每笔贷款提出意见记录在案,作为贷款出现风险后应承担责任的凭证,并明确了贷款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
1.这是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变化下的必然选择。符合金融体制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要求,符合金融增长方式由过去简单的规模扩张向集约经营提高效率转变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竞争的要求。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增长方式决定金融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转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粗放式“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质”的提高,这种变化决定了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相关统计显示,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同期新增贷款增长11%,新增贷款增长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个百分点,说明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3.银行信贷基本满足了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有效贷款需求指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贷款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对信贷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趋势。(1)企业现处在所有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整个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工业景气监测的149户大中型企业报表显示,亏损企业78户,若再加上那些“微利”边沿“摇摆”的公司,将达100多户;宝鸡市259户企业,AA以上的只有35户,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决定了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2)物价指数下降。统计显示,近几年陕西省的平均物价指数增长-1%左右,物价在低位运行使企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提高,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贷款需求。
4.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大体平衡。银行的资金运用总量根本上还受到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控制。2002年7月,陕西省信贷收支报表显示,各项存款2478亿元,各项贷款1938亿元,若剔除邮政储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因素,陕西省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大体平衡,基本上不存在金融资源调出的现象。
5.银行努力扩大信贷有效供给,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增量移位”和“信贷集中”来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提高。“增量移位”就是将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行业)。“信贷集中”就是将信贷投放到效益好的地区。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新技术、能源、交通、纺织和院校医院等行业及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说明银行风险意识和利润约束明显增强。
(三)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局限
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一级法人体制和内部控制,增强了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规范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和增强了金融服务效率和功能。但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1.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集中上收信贷审批权,相应收缩了基层支行的授权授信权限和额度。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审批权与风险责任的不对称,会使基层风险有向上转移和聚集的危险。
2.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和实施规则,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增强了信用评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道德风险的发生。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只考虑了全国各行业的统一性,却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达到全国平均授信“及格线”以上较难,这种做法明显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在政策制订上“歧视”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出现不同级别的现象,也易引起授信混乱。如宝鸡卷烟厂,工行评其为AA级,建行却评其为AAA级。
3.可能造成对集团企业和关联企业授信失控。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集团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将同一集团内各个企业的授信纳入统一的授信额度内,核定集团总的授信额度,防止借款人通过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多头互保套取银行资金,防止对关联企业授信的失控。但调查发现,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对极个别好企业公开其授信外,对其他企业的授信额度基本上相互之间保密,这就为某些企业多头开户获得多家银行授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关联企业关系相当繁杂,很难理清。如陕西某仪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被陕西某上市公司(B)控股,陕西某电子公司(C)又是B的母公司,现陕西某集团(D)又成为B的第一大股东,要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增加银行的“鞋底成本”及时间成本,但若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其授信,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授信失控。
4.授权授信的弹性不足。主要表现在:(1)授信额度大小与企业实际额度需求有差距。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存货、应收账款较大,资金运营能力不强,企业往往“消受”不起银行对其的授信额度。而对一些现金流量大、季节性强、但净资产小的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批发企业的授信额却“不够吃”。(2)授信期限设定与企业实际资金周转不匹配。各商业银行的授信期限一般为一年。若某企业生产周期超过1年,一年后就要重新核定授信额,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管理费用,而且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及财务指标也不同,这将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的准确性。而若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高,资金1年周转可达2—3次,实际使用的资金额将远远超过授信额,致使银行丧失可能争取到的增量授信业务带来的利润。(3)实际授信形式单一与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化的矛盾。实际授信形式主要是贷款,而企业需求除了贷款外,还需要如开立信用证额度、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等业务品种,这显示商业银行对现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进一步的金融创新。(4)贷款审批权上收,基层行的贷款上报审批环节增多、路径增长、相对延缓放贷速度。(5)授权授信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刚性约束,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必然造成信贷员“怕贷”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种只有约束缺乏激励的机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这种防范是被动和不进取的),但无疑不利于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5.造成局部信贷膨胀与局部信贷紧缩。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商品的“嫌贫爱富”天性,导致授信对象“趋同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授信地区“发达化”——经济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和统一的行业贷款指导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致使授信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在同一地区,更多地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些城市;在行业上,更多地集中于某个或某些行业。这种“局部的信用紧缩”和“局部的信用膨胀”必然不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尤其会导致西部的县域金融服务萎缩。
(四)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完善对策
1,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企业、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演好“金融顾问”角色,协调好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授权授信业务及降低谈判成本和摩擦费用。
2.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使基层行掌握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在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允许的前提下)。
3.建议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因素。
4.增强授权授信的弹性,建立科学的调整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主要依据国家的货币政策、当地的经济金融状况、金融机构的行为管理能力与经营战略,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做出调整。(1)根据效益好坏和风险大小,赋予县(市)支行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权;(2)对各地收回再贷的资金,可留在当地周转使用;(3)适当下放中长期贷款权限;(4)适当增加授信形式。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应在“三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贷款权限,根据不同辖区经济发展和客户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授权,对信贷资产质量高的分支行、地区和讲信用的客户,应扩大其贷款审批权和贷款额度。
5.建立授信激励机制,完善授信责任制。国有商业银行(1)要对信贷风险重新认识。众所周知,有贷必有风险,风险度为零的贷款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贷款,只要放贷,就有收不回的可能。(2)应意识到,不同区域贷款风险不同,尤其是西部经济基础较薄弱,风险度较大。因此,科学认识信贷风险是制定授信责任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风险的划分标准以及完善责、权、利对等的约束激励机制,改变现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的做法,增加一些对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的激励措施,如增加绩效工资比例,也可考虑对于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完成银行下达的收本收息额目标后,按收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激励。新的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复合型的客户经理队伍,也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树立新的信贷营销形象。
信贷经理范文5
一、信贷业务开展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我行为了促进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都在总结分析信贷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下一年度的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为使年度信贷发展规划制订的更加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行通过信贷主管会、信贷调查、信贷运行分析、内审检查等多种方式征求对信贷工作的意见、建议,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精心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明确年度信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措施,使信贷工作意见成为年度信贷工作的“总抓手”。
我行立足于服务区域客户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为使信贷产品更加符合客户差异化需求,我行在产品设计时注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力求产品特色化、操作简便化和风险可控化。该行设计推出“润丰惠万家”社区居民贷款时,考虑到社区居民居住集中,具有一定的地缘、人缘、亲缘关系和用款急、散等特点,将社区、居民信用评定因素进行科学分类设定,对评级授信指标进行了量化,在此基础上实行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审批的“三集中”模式,体现了严授信、宽用信的信贷特色和阳光办贷、效率提升、风险可控的目标。
对各类信贷业务要求必须按照“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程序办理,对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贷款也一并纳入统一评级授信;针对公司类信贷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分别制订了相应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指引;在信贷业务创新中,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每项创新业务均制订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实现了一业务一制度、一制度一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用信审批效率,明确了业务的受理、审批、监督等相关流程的“明白纸”,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实行阳光办贷。对新制度、新办法、新流程,该行制定一项、培训一项、推广一项,从根本上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行为。
一是改进贷前调查环节管理,推行“五查四看一走访十确认”制度,即查互联网、纳税凭证、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银行账户、央行征信系统,看经营要件、账务与实物、生产设备、生产现场,走访工商、税务、电力、同行、当地干部与居民,确认产品合法性和竞争力、市场销售是否良好、经营是否正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信用状况、经营资质、账务真实性、是否有生产能力、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企业负责人资信等。二是严格执行“面签声明”制度和“签字样本”制度。三是严格对贷款出账进行监控。四是严格进行贷款到期前催收,对催收方式、时限、频率、评价等作出要求。五是完善贷后管理,对信贷档案实行“四色分类”法管理。
队伍建设精细化加强和改进信贷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订了信贷人员有序、有效补充的计划;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学习、教育力度,使培训制度化,并建立积分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严格落实信贷人员工作日志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道德风险;严格信贷人员交流制度,对在同一网点同一岗位连续工作三年的信贷人员定期进行岗位交流;对信贷人员绩效评价进行精细化管理,力求责、权、利的统一,个人业绩、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企业经营相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工作素质
我行为全面提升信贷从业人员合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针对近年来信贷新产品层出不穷、信贷管理制度变化较快,文件办法类多量大、设计分散的特点,由市分行信贷管理部组织人员就实施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编写了《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资料》,涉及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所有信贷业务制度和目前农行开办的所有信贷品种制度及操作规程,作为全行信贷人员业务操作的工具资料,发至每个客户经理。为抓好此次培训,行拿出3天时间专门对支行分管信贷业务前台副行长、信贷前后台部门经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
及省分行驻襄樊分行审计办、市分行信贷前后台部门所有人员共计190余人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通过幻灯播放、现场演示等手段,重点讲解了信贷基本制度、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个人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三农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贷后管理组织架构与日常操作、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操作与管理等,并现场进行了考试。我行为了强化信贷运作过程管理精细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作法:
一是细化客户准入。利用cms对主要行业信贷客户分区域、信用等级、客户规模等进行分析与公布,严禁准入达不到上级行规定行业标准客户。
二是细化贷前调查。既注重对客户财务数据的核实,也核实一些非数据性的情况,如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信用、社会地位变化、环保信息、诉讼信息、第二还款来源等影响贷款按期足额收回的其它因素,在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三是细化信贷业务网上作业。上收支行除低风险信贷业务外的所有法人客户用信业务,全面实施网上单轨作业,对法人客户低风险信贷业务由各行有权审批人在支行层面实施网上作业,提高办贷效率。
信贷经理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衰退 预期 信心
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金融市场动荡、交易规模下滑、失业率上升,原本写在书本上的景象正呈现在我们面前,衰退背后是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悲观和无奈。走向复苏需要信心,但信心无疑是今天市场上最稀缺的东西,历史上有关危机过后经济萧条的描述让悲观预期成为此时行事的基础,因为人们相信这种判断是理性的。然而单单基于过去预测未来属于适应性预期,只有最大限度利用所得到的信息做出行动才是理性预期。本文置身充斥消极情绪的环境,分析经济周期自身属性与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以期提升市场信心,实现中国经济的尽早回暖。
一、市场悲观预期蔓延加剧全球经济衰退
过去一年多来,全球经济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挑战,自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完成由虚拟经济领域到实体经济领域、由发达经济体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蜕变,演化为一场世纪性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环境、市场概况以及面临风险的看法,严重挫伤了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乐观态度。悲观预期,令经济效率源泉的自由市场运行的流畅程度大大降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全球经济快速恶化正是交易伙伴间信任关系的断裂,市场体系内部信用崩溃的表现。
1.悲观预期促使金融机构纷纷“去杠杆化”
全球金融危机让金融机构脆弱性暴露无遗,此前已有一些机构由于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付出惨重代价(见图1),为了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机构纷纷降低杠杆率,防止陷入破产的绝境。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归入商业银行体系,投资银行传统的约30-35倍的杠杆比率将逐渐向商业银行十几倍的杠杆比率转化。与此同时,对冲机构破产与大幅度削减杠杆比率也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杠杆率大幅降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行为不仅造成金融市场混乱,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流动性高度紧张,预计全球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累计损失将超过50万亿美元。同时“去杠杆化”行为会导致信贷萎缩,影响投资和消费,波及实体经济,在更大“去杠杆化”规模发生之前,金融市场难以恢复正常,实体经济稳定和复苏遥不可及。
2.信心不足引发投入要素价格大幅跳水
受预期需求和产出下行的影响,国际能源、金属矿石、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经历剧烈波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跳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2008年初90美元/桶攀升至年中147美元/桶,年末又大幅降至44.6美元/桶。农产品、黄金、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经历了相似的调整。次贷危机显现之后,各经济体也纷纷下调了其国内利率水平。为了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力度,美联储多次降息,联邦基金率自去年年初的4.25%降至0%-0.25%,降至历史新低。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纷纷采取协调行动,推动数轮大幅联合降息。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水平也呈现出下滑趋势。由于预期消费水平降低,企业主正在压缩产出、裁员或降薪,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时候,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谨慎行事。
3.市场悲观态度弱化了政府干预的效果
市场信心与政府干预存在微妙的关系,此前美国政府对贝尔斯登的救助曾一度使危机趋于平缓,但此后拒绝援助雷曼兄弟的战略性失误,令危机全面升级,此前暂时重建的信心最终随雷曼兄弟的烟消云散。丢失信心的市场呼唤政府的介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的救市计划,减息、注资、推出扩张性财政刺激计划等等。政策效果地释放离不开市场主体的积极配合,但在悲观预期的环境中,市场对于刺激政策的冷漠会弱化干预效果。例如,之前美国政府向银行系统注资来迫使银行解除拆借限制,但是银行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仅仅遵循自身利益行事,银行间融资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又如,美国政府希望建立公私合营投资基金购买问题贷款和证券的计划很可能也是一厢情愿,毕竟当前“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很难激发私人资金介入这一领域。
二、客观审视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走出困境的过程,伴随着市场信心的重建,如果在经济衰退时一味强调不利因素,无视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就会让悲观预期拖延经济复苏的时间。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中国没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定局。正因如此,中国更加需要客观审视此次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为市场主体重建信心奠定基础。
1.经济周期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内在合理性
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尽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治愈衰退,衰退总会在一轮繁荣过后不期而至。立足经济周期视角,当前经济衰退与8年前美国互联网泡沫危机有极为深远的联系,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激活了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令经济很快复苏并趋于繁荣,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并非经济自我调整后健康机体,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个泡沫,并且比此前的互联网泡沫更大。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造成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乃至全球不可避免的陷入衰退,事实上,今日的严重衰退正是一场姗姗来迟的衰退。
2.外部与内部原因致使中国经济增速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自2008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此后四个季度渐次回落,至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降至6.1%(见图2)。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冲击了深度参与美国金融市场的经济体,随后波及了高度负债和依赖外部融资的经济体,最后影响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由于存在资本项目管制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的程度远远低于欧盟、韩国、冰岛等经济体,但是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转化,中国由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而成为危机损失的被转嫁方之一。与此同时,在危机来临前的一年多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趋于紧缩,为了医治久久不能平抑的经济过热,多次提高利率、调高准备金率、加速货币升值甚至直接控制信贷规模和流向,也给经济增长不小的内在压力,但是随着政府转向扩张性政策的出台,来自政策方面的压力转变为增长的动力。
三、保持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力量源泉
温总理指出,在经济困难便面,信心与合作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来自于国内经济增速快于发达经济体和同类型国家的事实以及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实施。
1.中国经济增速快于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四国另外三个国家
外部冲击和此前紧缩性的政策冷却了一度过热的中国经济,但是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自2008年第三季度,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纷纷出现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金砖四国的另外三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在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了6%-7%的增长速度,而中国同期增长速度达到9.9%。从投资和消费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提高。2009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消费增速趋于平稳,200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未来,消费依然是GDP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2.中国政府具备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出手快、出拳重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捍卫经济增长的决心与信心。去年11月份,国务院宣布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政府筹措1.2万亿,其余来自配套贷款和自筹资金。投资方向集中于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中国政府家底厚,国有经济部门资产规模大、质量优的特点保证了中国政府有能力落实刺激计划:第一,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增至19460亿美元,过去的5年时间中,财政收入一直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30%左右,银行和社保基金的隐性债务大幅降低。第二,国有经济部门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3%左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增至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近60%,且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降至7%左右。随着各项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实,刺激计划已初见效果,自2008年12份至今,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并与2009年3月一举突破标志着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点的50点关口,达到52.4。
参考文献:
[1]吉尔•福斯乐.2009:全球经济预测与展望.国际金融研究,2009.2.
[2]黄益平.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