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设情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设情境范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大风车》,你们想不想学啊?
生:想!
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
生:分组学习歌词,自学歌曲。
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重点分析出现的附点音符节奏。
师:组织学习反复学唱歌曲至熟练。
【案例二】
(听《大风车》进教室、按半圆型坐好、教室内布置各种风车。)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吗?你能把你了解的有关《大风车》节目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大风车》,你们喜欢吗?
师:组织学生做击鼓传风车的游戏,风车传到谁的手里,就要用附点音符节奏说一句话。
师:组织学生学唱歌曲。(过程略)
师:组织学生根据学习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风车的有关知识。
师:你们愿意自己创造一个大风车吗?(组织学生用动作、造型模仿大风车,边玩边唱。)
【案例解读】
案例一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本位,教师教学的目标单一。案例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创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教学的目标是多维的,不仅仅关注音乐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自主创造的意向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比较,音乐教学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情带学,以情带唱,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音乐学习。那么,如何进行音乐教学的情境创设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一、通过环境布置创设情境
1. 相对稳定的环境布置。即通过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来营造艺术氛围。
(1)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可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马蹄形”“秧田形”“半圆形”“莲花形”等,便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小环境里参与学习活动。
(2)设置音乐墙报栏和展板。把学生优秀的音乐作业展示在音乐墙,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卡通头像,表现突出的就可以在“小歌星”展板中出现。这些环境的布置,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成功的激励中踊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2.变化的环境布置。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课堂上可适时出现春天的鲜花、秋天的落叶、燕子的呢喃、喧闹的蛙鸣等变化环境布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音乐的熏陶,切实感受到音乐的生活性。比如在学唱《树叶儿飘飘》时,教师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各种“落叶”和一棵大树,还有南飞的燕子,忙碌的蚂蚁。学生一进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二、教师参与创设情境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往往也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1.利用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尽情参与,犹如身临其境。学习《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三只小猪分别用稻草、木头、砖盖房子的经过。当老师问到,如果遇到了大灰狼,三只小猪的命运会怎样呢?学生很快想到:老大、老二会有危险,老三会战胜大灰狼,不知不觉进入了歌曲的内容,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来。
2.利用律动示范创设情境。肢体语言是直观的,通过肢体的律动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模仿中达到情感再现。学习歌曲《保护小羊》时,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教师先示范,接着引导学生表演小羊走路、玩耍、嬉戏的动作,遇到大灰狼慌忙躲避和机智斗争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演,学生自然融入角色很快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并能富有情感地表演和歌唱。
三、利用多媒体的参与创设情境
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具有集音画于一体的优势。利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动画和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教师就制作了生动的FLASH课件,创设了歌曲中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情境创设三忌】
一忌:喧宾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创设的情境要真正做到针对全部学生,每一位学生。
二忌:生搬硬套,忽视课堂活动性和生成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要能根据课堂上的变化而及时调控预设的内容。
创设情境范文2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而且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有选择性地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例如,在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为了改变复习课教条式说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笔者首先对这一课进行了重组,把复习题目改为《和谐中国的文化名片——孔子,兼谈儒家思想的演变》。首先从“名片”着手,设计问题“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学生纷纷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播放投影“中国龙、春节、故宫、长城、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中国功夫、京剧”等学生熟悉亲切的精美的图片,最后引用中央电视台的调查结果——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这样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学以致用”环节,笔者又结合“汶川大地震”,设计了一组总理在灾区的照片,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被深深感动,教师趁机提问:“总理的言行和我们今天复习的儒家思想有什么联系吗?”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以民为本”“和谐社会”“民贵君轻”这些知识点很快被应用上了。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很容易缩短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 比简单的提问“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更加有效。
二、创设适当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历史课不等同于故事课,但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故事情境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特别是对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难以理解。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一天,王守仁与几位朋友在外面游历。有一位朋友指着山上的花问他:“阳明先生,你是大家公认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你说过‘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但山上的花自己开放,与你的心有何相干?不管你是否看到这些花,它们都在山中自开自落。” 王守仁回答说:“天地万物,莫不有理。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变得明媚起来,始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天地万物离开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另一个朋友打趣道:“哈哈!看来,我不认识的人,就如同没出生一样啦。”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创设适当的图文声像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范文3
一、案例
创设购物情境,引出进率。
(出示课件并配音。)
小明:小聪,小聪,你到哪儿去?
小聪(手里拿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小明:你拿这么多1角钱去买东西,很容易丢的。
小聪: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师:谁来帮帮他?(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把10个1角钱换成1元。
小聪: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
师:1元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
(板书:1元=10角。)
片段二
创设问题隋境,巩固进率。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溜溜球,是用一元钱买来的,如果是你去买,你准备怎么付钱?
(小组合作,用你钱袋中的钱摆一摆,然后汇报交流。)
生1:可以付1元纸币。
生2:可以付2个5角。
生3:可以付10个1角。
生4:可以付5个2角。
生5:可以付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师:噢,同学们真爱动脑筋,1元钱有这么多付法,那么老师想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付呢?
生:因为它们合起来都是10个1角,10个1角就是1元。
二、反思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由此,新课标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努力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材料和环境。
如何利用好新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上述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1.创设故事情境。《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播放动画等形式,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使用性、愉悦性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片断一这一环节中,我就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模拟购物动画画面,这幅画面富有极强的现实生活的气息,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紧接着动画中的人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从而迅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创设情境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演绎精彩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语文能影响人的一生,学好语文特别重要。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体验语文学习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思维习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小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用微笑与学生交流,改善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开阔小学生的语文视野,让语文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让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释放,不断展现课堂生命力,以最佳情绪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图片具有动态、声音和图像等直观性,能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本的探究兴趣。图片配上悦耳的音乐,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欲望,激感,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巨大作用。教师在出示图片时用巧妙的语言设置一个悬念,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神经,让小学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关注文本,自主探究语文新知。例如:我在教学语文S版四下《鸟的天堂》一课时,简介作者巴金之后,运用课件出示文本插图: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河道变窄了,茂密的大榕树横卧在水面上,枝繁叶茂,一簇簇榕树叶伸到水面上。众鸟纷飞,啾啾鸣叫。同学们看到这么苍翠茂盛的大榕树,听着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噻”的声音,学生被图片内容吸引,兴趣浓厚,注意力特别集中。听到这群鸟齐鸣的声音,你们想到什么?请大家说一说。学生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我好想去看看。有的说我想知道那是几棵大榕树。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文本,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发挥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课文。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化静为动,点燃激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探究兴趣。多媒体融声、光、电、形于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如身临其境,诱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小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脑、耳、手、眼并用,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在生动活泼的画面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把抽象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活生生的动态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特别快乐,从而主动讨论、亲近语文。例如:教学汉语拼音“a、o、e”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动画,伴随欢快的音乐,一只美丽的大公鸡飞到栅栏上,火红的冠子、油亮的脖子、花色的外衣、金色的脚趾,“喔喔喔”地叫着,太阳绽开了笑脸,向日葵吐出了花蕊。学生欢呼起来:“好漂亮的大公鸡啊!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啊?”孩子们惟妙惟肖地模仿起来,有的还夸张地伸长了脖子,课堂由静变动,热闹极了。这时,课件上的公鸡张大了嘴巴,嘴里吐出了拼音字母“o”,学生一起和大公鸡学习单韵母“o”。孩子们在愉悦中学会了韵母“o”的发音,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课堂活泼互动,学生没有倦意。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和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内心不断荡起情感的涟漪,与课文和谐共鸣,课堂活力四射,化静为动,提升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良好。
3.放飞思维,张扬个性
小学生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设置一些能促进小学生多向思维、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问题,鼓励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独立探究,为学生提供驰骋思维、张扬个性的广阔时空。采用媒体辅助的激趣方法,让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深入研读文本,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会小组合作,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从小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恰当运用多媒体,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主旨,拨动学生的语文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问题的解决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动画,学生兴奋极了,高兴地说:“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啦!”迅速调动小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学生好想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过。教师鼓励学生在文本中找答案,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之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飞回了自己的家,哥哥姐姐们羡慕地喊道:“好漂亮的一只白天鹅啊。”鸭妈妈也出来观看。丑小鸭说道:“妈妈,我是您的孩子丑小鸭呀!”妈妈呆住了,疑惑不解地问:“真是丑小鸭吗?”丑小鸭跟鸭妈妈讲述了自己变成白天鹅的经过,哥哥姐姐们高兴极了。丑小鸭对大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大胆地想象,课堂充满了灵气与活力,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降低教学难度,唤起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教训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回味无穷。
总之,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启迪思维、解决疑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江挺瑜.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J].海峡科学,2011(04):96-97.
创设情境范文5
关键词:企业及其作用课例
[课后反思]
一、主要优点和特色:
(一)教学设计好
1.整体设计新颖,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解决全课的知识点。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及活动是:(1)进行著名商标的猜一猜活动,由此导入本课。(2)让同学分析市场上有谁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归纳出市场主体的含义;(3)分析市场主体中的企业与其他非企业组织的不同,从而概括出企业的含义。(4)通过层层深入的四个设问,①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②怎样建立这个企业?③如何经营发展这个企业?④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归纳出企业建立的条件与程序及企业的作用。解决重点。再由企业的作用推出企业的地位。再以学生设想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产生的某一个经济纠纷为例,引导去学生分析得出法人的概念,然后结合法人要求与企业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企业法人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5)小结并请同学谈启示。整节课,学生们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企业。这样的思路及活动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培养了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
2.打破课本知识体系,重新进行组合。课本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是:企业的地位―企业的作用―企业的建立―企业法人的概念。而本次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上,围绕一个中心“怎样办企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问题“办什么―怎样建立―如何经营―经营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这四个问题层层紧扣,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同学们回答;然后根据同学们回答的四个问题,依次归纳出企业的建立―企业的作用―企业的地位―企业法人的概念这几个知识点,从而将课本知识呈现的顺序打乱。这样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材知识的顺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习惯更加吻合,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使学生参与更加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构建和掌握新知。这也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教育理念,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整节课的资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在重点知识的解决上,都是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设问,让学生临时生成课堂资源,再让学生对这些来源于自己的课堂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最后获得新知。材料来源于学生而又用于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在积极参与中,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地构建新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某些小节上体现的教师的机智和较高的应变能力。详情见“自我点评”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在备课、上课时,我比较重视的是整体思路,对一些细节的把握得不够,讲得不够细致,明晰。比如在难点“企业法人”的突破上,没有对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就简单地得出概念,易给学生造成模糊。
2.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我有时做到了,有时却忽视了。
3.在应变能力方面,特别是对待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的利用,在问题设置的梯度上、启发学生归纳知识上有时反应不过来。如在企业法人的概念的难点突破上,感觉很混乱。
4.在这节课中,过多地注重学生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而有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上的教育,没有及时进行价值观和良好意识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的设想
1.注意对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把握好细节,讲得细致,明晰一些。
2.在平时的课堂中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遇到学生答复比较精彩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评价。
3.针对自己的弱点,在平时上课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创设情境范文6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06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主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其学习需要。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科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作为引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提出问题――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要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开发思维、建构知识、自主探究、培养意志和情感的平台。因此,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的现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提问。如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叠一只纸船,里面放些水,用酒精灯烧,过一会儿,纸船上面出现了“白汽”,纸船里的气泡越来越大,但纸船却安然无恙。学生很快便议论开了:“纸船也可以烧水,是为什么呢?包含着哪些道理呢?”这就为研究“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知识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情境中认识到问题,并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启发积极思维
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善于模仿的特点。于是,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处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就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引发其进行“大胆的提问”、“丰富的联想”、“聪明的假设”等。这可以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如在“PH值”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纸(预先浸过酚酞试液),然后在上面滴加碳酸钠溶液,白纸上竟然显示出几个鲜红的大字:同学们好!教师设疑:是怎样变出魔术的呢?
如在“白磷燃烧条件”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拨:白磷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在水中不通氧气,白磷会燃烧吗?引起白磷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在丰富的背景材料下,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3. 引导正确思想
科学作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自然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科学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讲述:自从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但均无结果,大多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经过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故事创设的情景,教师及时提问:当时,法拉第做了什么样的实验使磁能生电的呢?从法拉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树立科学的态度,培养进取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量力性
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酶”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能是磨碎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直到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佰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子里,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10个小时,他发现笼内的肉块不见了。问:“肉块怎么消失了?”“这个消化过程是什么消化呢?”然后继续追问:“是胃液中什么物质把肉块消化了呢?”
资料: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胃的消化之谜。
以上利用酶的发现史导入,在故事讲解中引入学生刚学的知识:“胃的物理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铺设了学习酶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设计问题情境,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趣味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界线”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收到中国小朋友的邀请,请他到中国过“六・一”儿童节。他想,我在5月31日晚上出发,在飞机上美美地睡一觉,经过一夜的飞行,正好可以在6月1日早上赶到中国过节,睡觉、休息和过节三不误,岂不美哉?飞机经过一夜的飞行,第二天他来到中国后,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下,教师说:“这个美国小朋友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已经是6月2号了。那么,美国小朋友的‘六一’到哪里去了呢?”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描绘、图象的演示、动化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生活性
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环境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三块分别蘸有墨水、可乐、咖啡的布料。请同学们比一比,谁洗的又快又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物质的溶解性,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蔗糖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科学贴近生活。
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科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通过实验,巧用实验创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教学是科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认识科学的窗口,实验中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现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从容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教师演示:把一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薄薄的一张纸片竟将满满的一杯水托住了。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猜猜这是为什么”、“方向如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猜测,设计实验。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生,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复习,在复习中产生情景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复分解反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让学生回忆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并要求举出酸与碱、酸与盐的化学反应各一例,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与以前学的另三种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有何区别?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推进到新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 通过科学史,在历史中产生情景
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在学习科学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习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史是以时间为维度,再现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讲述科学与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它特有的历史意识,甚至加入了某些文学性的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献身科学的激情。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1)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学生实验设计、验证。(1629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结论:“植物的食物不是来自于土壤。”学生对结论评价。(2)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产生氧气)。(3)1864年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并产生淀粉(柳苗的生长之迷也揭开了)。
通过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变迁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创设丰富的背景材料。
4. 通过实例使情景更生动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认为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诱发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激活他们的思维,运用多种途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在“杠杆”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先设置一个问题(或任务):现有一半埋入土中的大石块,你如何将它从土中挖出来?(可以借助工具)这时,学生们顿时就议论开了,他们通过日常经验思考,回答出许多可行性方法,当然,不乏铁棒垫上小石块(既杠杆)的方法,进而从中引出新课题,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实物展示几种常见的杠杆,启发学生归纳出杠杆概念,同时又为杠杆原理,即为什么能较容易地将大石块挖出来的问题探究埋下了伏笔,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真实任务的情境中。
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明天,学校举行班级拔河赛,大家想不想在拔河赛上多一份获胜机会?拔河比赛时,仅仅靠力气大小就能定胜负吗?不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有力的帮手――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摩擦力。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利用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新现象的同化和对新知识的建构,防止因任务复杂而影响学生的认知迁移。另一方面,要考虑任务情境的可操作性,应使理性知识能以感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只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一定会发挥其主观(下转第19页)(上接第7页)能动性,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达到学生自己提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建构注意理论用语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