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散文教学;听写法
笔者以为课堂中适当的使用听写法,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思考如何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现时性的优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我们发现听写的完成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语言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然后听话人要理解,暂存记忆中,写在纸上。这些步骤涉及辨音、理解和记忆,这里不仅有同音异义词的辨别,表层到深层或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还有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共同作用。听写是一个由诸因素参加的积极主动的语言操作过程,可视为一种综合性技能,融接受性与表达性技能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听写法不失为一种促使生成性教学资源产生的好方法。
因此,笔者尝试将听写运用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探究在散文这种文体中,教师如何运用听写法来应对学生在语篇段落学习理解方面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寻找散文教学应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真实呈现学习的起点,笔者在试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没有事先布置预习作业。主要的教学模块有2个,第一模块是听写课文中的句子,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在写景状物上的特点。第二个模块是听写“仿句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仿写理解写景状物意在表达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从课堂的实施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听写的内容,善用学生在显性和隐性听写任务上的错误,关注学生在连续性听写任务上的状态和表现,就能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用听写内容,发挥生成性资源非预期性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生成性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预期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如各种物质性资源具有可预期的特点,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生成性教学资源则与此不同。生成性资源不是事前计划和设定的产物,而是在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只有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选定恰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巧设听写内容,一方面使听写的内容能符合教学目标细化的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听写反馈的非预期性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即教师根据可以根据听写的结果评估教学预设起点的吻合度,更有效地进行推进教学。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散文教学的难点,目前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散文的体例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就《紫藤萝瀑布》而言,咏物抒怀是其体例上的主要特征。再加上散文不比文言和诗歌,篇幅较长,所以听写的内容不宜过长。因此,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两句话作为听写内容:第一句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第二句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样选择的依据是,笔者将《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析语句明晰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通过仿句练习明确咏物抒怀类散文的特征,即状物须紧扣景物的特点展开,状物要为抒怀服务”。因此,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实际上是如何“写景状物”的两句范例,暗含了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比如,状物要写出物的特点,状物应言之有序,修辞要紧扣物的特点。听写的内容按正常语速诵读2遍,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略有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写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这些语句在内容理解和形式表达方面的把握程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发学生互相评点听写中的错写、误写、妙写,为达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初步写景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要有一定的观察角度”提供依据。
为了能符合细化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还需再度开发听写内容的教学资源。在《紫藤萝瀑布》中,由于笔者所选择的听写内容具有范例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范例所具有的学习支架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并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提示,从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仿句情况评估这一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教师可以提供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和“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通过评点,启发学生在使用修辞手法时,如果能斟酌动词,就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的特点,从中加深学生对写景状物方法的理解。总之,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听写内容为源点,做相应的细化和深化,直至达成本堂课总的教学目标。
二、善用听写错误,发挥生成性资源内源性的特点,为准确诊断学情提供参考
生成性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内源性。生成性资源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这类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较之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潜隐性和内生性。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或理解障碍,对某一问题潜在的独特见解或错误认识等,只要被有效地外化和显化,并被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就可以成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若能积极、巧妙地加以发挥和利用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误解、错解,就能准确诊断学情,提高课堂效率。
(一)借助显性听写任务,精准辨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显性的听写任务是指要求学生完整的书写教师口述的所有内容,笔者所指的显性听写任务排除简单的词语听写。当课堂上使用句段式听写任务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遭遇的难点会即时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听写会直接呈现出“难点”为什么会是“难点”的原因,这就是诊断精准性的体现,也是最让教师着迷的地方。在《紫藤萝瀑布》的听写环节里,笔者请了两位语文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上黑板听写。两位同学的听写有两处错误相同,一处是都把“终极”错写成“中脊”;一处是“忍俊不禁”,女生写成“忍峻不禁”,男生写成“冷俊不禁”。问学生为什么会写成“中脊”,学生说没想出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先按读音写词语。至于为什么男生会写成“冷俊不禁”,连读音都写错的原因,男生说没听清楚。果然,男生在语句听写的过程中,先不说正确,就是把听到的句子写通顺都有点困难。由于笔者是在散文教学中第一次使用听写,而且听写的句子按正常语速只读两遍,在听写的过程中不间断的有学生嘀咕没听清楚,因此听写的环境相对不是特别安静。最终听写结果,女生两个词语写错,标点中该使用分号的没有使用,此外全部正确。男生除了有女生的全部错处外,还缺少句子间的几个虚词。由此,教师可以判断,造成学生对语句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的原因,极可能是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够和词语的积累不足,像“终极”可以从上文“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来猜测,像“忍俊不禁”可以从后面的“笑容”一词得到启发。此外,更值得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词语的积累往往是在课堂的讲授、自发的阅读、日常的交流中慢慢积累的,学生若没有良好的的注意力品质,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恰恰是教师需要着力培养的学习品质。
(二)借助隐性听写任务,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
隐性的听写任务是指教师对学生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口述的说明,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他们对口述内容的理解。在《紫藤萝瀑布》中,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隐性听写任务,口述仿句要求“请根据两句例句所给出的观察视角和修辞手法,请学生任选一句进行仿写”。结果笔者在学生仿写时巡视,发现有不少同学对仿写的要求不够明确,所写的句子要么角度杂糅、不清,要么没有使用修辞,这说明学生在听记任务要求的时候不够专注和仔细,没有养成随时记录要点的习惯。于是,笔者适时提出四人小组交流的要求,以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传阅自己的仿句,从观察视角、修辞手法的角度书面点评组员的句子,觉得不错的句子打钩,打钩最多者全班展示。进入班级交流的仿句有4句,分别是:①那一串串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大片大片地淡紫色,像是一片片轻柔的面纱,虽然淡雅,却又让人难以忘怀。②紫藤萝就像一串串挂在空中的密密麻麻的葡萄。③每一朵淡紫色的藤萝,小巧玲珑,就像一只只停在花杆上休息的紫色蝴蝶。④远看藤萝,只见一簇簇淡紫色从空中垂下,像轻柔的帘子,在风中飘摇。经过师生们的初步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发现存在这些问题:一是观察角度不够明确,像②句;二是比喻的使用比较牵强,像①句中的喻体“面纱”就显得不够贴切了。笔者通过学生的佳句反馈,发现学生在修辞的使用上存在困难,未能完全掌握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恰恰应该是景物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本体和喻体相似就可以了。此外,学生在使用比喻或者拟人这类修辞的时候,往往没有留意斟酌动词就可以使修辞格更加形象和生动的问题。于是笔者出示了与听写内容一致的其他范例,同学们通过朗读发现巧用动词,就能很好地展现景物特点,比如把③句里的“停”换成“挤”,④句里的“飘摇”换成“摆动”。
三、重用听写反馈,发挥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为促成学法指导提供蓝本
生成性资源再生性的特点也不容忽视。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学人力资源,生成性资源属于后者。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可进行循环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资源。课后笔者回收了进行听写练习的练字方格纸。之所以选用练字方格纸,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学区的学生书写习惯和规范普遍存在问题,但是当练字方格纸的正面承担起完成显性的听写任务、背面完成隐形的听写任务,成为学生完成多个听写任务后的学习过程记载纸后,又生成了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这都为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提供了蓝本。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促进个别辅导辨明方向
我们一般会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或考试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但这种针对。
学生个体的学习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延时性和模糊性,而课后回收听写纸就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较为准确地判断、甄别学生个体在听课过程中暴露出的习惯、方法、能力等具体的学习状况了。在上课中,在笔者要求学生以这样的句式品析听写的两段话“这是的紫藤萝,我是从(词语、修辞)中感受到的”的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时我发现一男生朱某手里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教鞭”和后排的男生挤眉弄眼。为了不影响课堂进度,我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喜欢这根教鞭,送给老师吧”就带过了。旁边的女生立马小声说,“老师这是听写纸折的。”当时,笔者突然意识到以往对男生朱某学习问题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先前的判断是该生的识记型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书面表达不够清晰和准确,但是上课能踊跃发言,思维敏捷,如果能关注落实孩子的基础知识,该生的语文学习应有较大提升。但是通过纸教鞭一事,笔者意识到更严重的学习问题可能是注意力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无法通过提问这样的方式来关注他的学习状况时,他的学习有可能是失控的。假若能通过听写练习纸追踪、监控、评价他的课堂听课状况,可能会对他的学业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课后整理听写纸的时候发现,有4位男生没有上交听写纸,经调查发现原来都是去折纸教鞭了,而这4位男生的学习问题都基本类似。
(二)发挥听写练习的示范作用,为促成学法指导搭建平台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写练习纸展示,也许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利平台。有选择地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听写纸是一种方式,或提供佳作作为示范以资鼓励,或出示错处揭示原因以求改进。不论是范例或是错例,教师都应以赞扬、鼓励语言加以书面肯定。有选择地在教室固定的展板中展示听写纸,并在听写纸上附上有教学意图的点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整理《紫藤萝瀑布》听写纸的时候,笔者选择在教室展板中展示的听写纸分两类。第一类是显性听写任务完成最佳者,选择的标准是书写符合规范,比如能空两格书写,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修改能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因为听写纸的正面是练字方格纸,所以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书写规范方面的要求。第二类是隐形听写任务完成有特点者,选择标准是在观察角度明确的、喻体比较新颖的、动词使用有新意中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者,教师附上的点评意见突显的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展示的听写纸,通过阅读教师的点评意见,潜移默化习惯和学法的形成。
四、结语
《紫藤萝瀑布》是笔者第一次有意识地通过听写法来自我评估对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实践下来,经过整理和反思,笔者对听写法所引发的生成性资源所具有的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生成性资源即取即用的现时性的特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由于生成性资源的这个特点,这些产生于课堂讨论或活动过程之中,往往源自学生直接的认知需要,逼迫教师需要积极提高教学智慧,主动应对。同时笔者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比如,怎么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选择合适的听写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笔者认为《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又比如,如何根据听写的反馈,及时、精准地诊断学习难点,甄选共性问题,筛选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适时地融入教学现场,笔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还是捉襟见肘的。又比如,如何通过听写纸的范例点评展示,形成系统的学法指导,笔者还没有做过有计划、有序列、有重点的考量。
参考文献:
[1] 刘双.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写技能[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3.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2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部分学校唯师独尊,唯书至上;教师上课追求“严谨、有序”,以灌、问、练代替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灵性、思维被扼杀,讨厌语文,学不得法,成绩欠佳。
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顺便实施新课程,必须认清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主体相对客体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互为认知对象。因为,要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教师主导的有效度,教学活动的效益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依据新课标,怎么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主体的学习观。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充满生命活力的、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书本的奴隶。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展现个性,标新立异。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成功是最好的动力”,如果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成功是最好的动力”,如果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学好语文便指日可待。少年赵雪峰考入清华附中时,中考作文得了零分,一句话也写不出。翟暾老师坚信他能成功,亲近他,引导他。他从被动练日记到主动编剧本,加入文学社后发文著书,他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后来成了著名作家。
其次,教师要树立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应提倡学生自主、自悟、自得学习。如: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语文实践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真正把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要重在鼓励,妙在启发,贵在引导。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着大家共同关心的“疑”与“惑”来“导”。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的疑点。教师可联系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紫藤萝的命运,从稀落到毁坏,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离开这一疑点,便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的“导”。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本身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先说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仅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每学年作文不少于14次,其它红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单元后都设计“口语交际”。语文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一一落实到位。
教师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图书馆、查互联网、放月球录像、登天文台观察,还可组织交流、讨论、展示、表演、欣赏、评价、研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脚,使读书、答问、练习的单调形式变成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接着大世界,在活动中丰富视野,在开放中增强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验生活,感情真谛。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积累、发展、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地解读语文学习。生活体验愈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如学习《第一次真好》,让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来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感悟这“第一次”给自己带来的灵醒,不少学生才会讲出“第一次”的许多精彩,同时就会培养语文理性思维能力,进而增添语文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程不是既定的文本,而是有待于师生共同建构和开发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并不断挖掘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如课本书籍、电视报刊、网络资料、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时政事件等等,我们的许多旅游景观城乡建设文化也是有待开发的理想的语文教育资源。
再说加强语文的综合性。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了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也应从上述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并全面实践课程目标,不能偏废。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目标就是:A、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B、揣摩词语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C、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D、体会作者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学时要紧紧围绕这四个目标,缺一不可。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文本研读
关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学、文章学、语言学学界各有说法。刘锡庆教授曾对散文这样界定:“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由此观之,散文应该具有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将“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复强化,但真正的散文经典往往是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的,这是封闭的“神”所无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散文概览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古而有之,或骈赋碑铭,或序跋笺疏,或奏议策论,或题款尺牍,皆洋洋洒洒,读来朗朗如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壮观。较之古代散文,近现代散文作为教学“例子”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比重还偏大些。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篇目来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如毕淑敏、余秋雨、张抗抗等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虽几经修订却仍被作为保留篇目,可见其价值并没有褪色。由于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选文也考虑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选入的散文作品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可以进行审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应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设计理论上来。R.M.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和系统过程”,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自1987年钟启泉等教育学界人士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上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也相应丰富起来,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影响深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在学生习得性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那种教师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 和“讲什么”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 计划) 活动,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或者说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三、文本研读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散文,是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性表达,有着思维的广度与阔度,对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自由,值得我们对其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故而我们在散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兼顾散文多元化的特点进行文本探讨。
(一)亲近作者及其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心雕龙》中关于情随事迁的说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闲谈的桥梁,走进作者及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是品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创作之初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与读者如朋友般闲谈的结果,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将散文比喻为与朋友的闲谈、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与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萝花花开花败的心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父亲的来信那一段:“我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22年前写的《背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解读,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鲁迅写《风筝》,文章中写“精神的虐杀”一事是否有资料佐证,这些都需要回归作者的时空,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些散文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在作品当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表达的是作者或憎或爱、所思所想,或慨叹命运,或追问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思,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个体情怀性可以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内心的共鸣。
(二)个性表达,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创作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在其结构的精妙。如对“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但奇怪的是,参观了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之后,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蜜蜂赋予其人格化,让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为题,开头点出了父亲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写父亲送别儿子的背影,而是先从徐州、扬州、南京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籍、还了亏空等等悲凉之事,时间由远及近,且多次蕴酿悲凉的气氛,由此铺垫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细腻的笔触里,作者对父亲的真情实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特别是后两处将父爱子,子惜父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写作结构可谓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三)自由抒发,咀嚼语言的不寻常味道
散文的语言是闲散悠闲、灵活自由的,细细咀嚼,会有不同寻常的味道。如《散步》中开篇即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每个人的后面加顿号,而使用的是逗号,这是怎样的情感抒发?我们知道,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其主语是要分开的,用逗号就更能突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显现了人见中年,责任重大,这也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笔。就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还有《背影》中的语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作者为什么要突出“他给我做的”?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气息不浓的场景写得轻盈而欢快,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个“卧”字将济南雪景图写“活”了。
(四)情感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蕴含着“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绵绵情感。散文教学设计应该从散文的情与境出发,让学生仔细品读其中情感。但现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学设计往往乐于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作教学延伸,品读作者的感情,这种“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课文之外”,“走到了语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记叙类散文,要把握文章叙述时间、地点的转换及其串连的线索;抒情类散文,要把握文章优美意境的书写,从文字中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吟诵涵咏就应该出现在教学设计当中;哲思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与理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文学理论关注接受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强调读者的个性化创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并不是单纯对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图的传递,而是对散文个性化表达的再创造。对散文文本的探讨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期待来日再述。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
[2]乌美娜. 教学设计模式简述[ J] . 外语电化教学, 1987, ( 2) .
[3]钟启泉. 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宁. 谁是教学设计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4
一、依据教材,找准培养创新思维的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读教材,细心钻研,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体作法是:
1.联想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利用相关相似事物联想,进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敬畏生命》一课,作者无意中看到空中飘着的白色纤维并又观看其规模宏大、壮观景象感悟出生命的本质。讲课时给学生举螳螂繁衍后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联想,这样既扩大了其知识面,又激发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2.走进作品,扮演角色
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联系背景体会作品中的角色特点。在扮演作品角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习《小桔灯》一文,教师让学生假如自己是作品中的“我”,想象在初遇小姑娘,探望小姑娘,离别小姑娘时,对小姑娘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研讨,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模仿作品,再造想象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描写了花的衰落及繁盛的景象,感悟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学生理解作品思路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找出其特征,然后展开联想、想象,写出感悟。在对事物观察、想象、感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续写课文,激发想象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让学生续写大典之后的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文画结合,挖掘创造潜能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读、所感,用绘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描绘的画面。如讲《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爱莲说》等课文,让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画出文本描绘的图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6.补写空白,促进想象
找出文本中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孔乙己》,结合孔已己的身世,面部情态,想象孔已己遭到嘲讽时的心理。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思维发展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保障。因此教师教学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做法是:
1.激发兴趣,促进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由故事入手导入新课;由和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导入新课等。
2.时间保证,促进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展开思索。
3.积极引导,促进想象
由于个性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不足,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展开想象。
4.鼓励质疑,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安排质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研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怀疑的能力,善于思索的习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由于受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有时可能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异想天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积极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保护学生萌发的想象之萌芽,同时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三、课外阅读,迁移训练
课堂的训练是有限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迁移训练。如:找与课内内容或写法相联系的课文进行迁移训练。看名家名篇并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练写随笔,感悟生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观察生活的现象,并描述生活现象,再对此现象作评析。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设计 教学策略
相当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采用提问法的教学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出现的诟病是“动不动就提问”,或是提问的问题“浅、杂、多、乱”和“无用”――虽然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形,但以语文课堂教学尤甚,令学生生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效益。那么,正确、科学和合乎初中语文课程理念的问题设计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二、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三、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⑴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⑵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⑶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
五、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6
一、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
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名家教育家在经验中得出真理,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关注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找准备课最佳契合点
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备课不仅仅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好资料。有经验的教师会整理这些问题,将浅易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再提交班级集体讨论,形成重点问题。
如赵富良老师执教《紫藤萝瀑布》,就很好地找到备课的契合点。课堂上放映了一张张注有学生名字的幻灯片,有优美语句的摘抄,有对句子的理解,呈现了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们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赵老师放下教学设计“理想化”的姿态,真正从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呈现。从赵老师的这一教材处理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正因为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引用课外资料
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说过: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段话,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广东碧桂园学校谢飞燕老师执教《武陵春》,W生在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能说出其中饱含着丈夫之死等变故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表现出来的心头之痛。谢飞燕老师引入一段有关文字资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段资料弥补了学生生活阅历浅的不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完这段佳话,对比往昔,也体会到清照内心的空荡无依了。教师可将课文教学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践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学习乐趣。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也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