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唱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唱教案

合唱教案范文1

目标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能力

目标学会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对比,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初步学会盐酸和稀硫酸的检验技能。

教育

目标通过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教学

重点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盐酸和稀硫酸的检验技能。

教学

难点盐酸和稀硫酸的检验技能。

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实验仪器、投影仪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复习引入

指示剂

[实验10-1]

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讲述酸碱指示剂

[活动与探究]

第49页

举几种常见的酸?

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实验10-2]

酸的用途

2、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10-3]

浓硫酸有腐蚀性

[实验10-4]

[实验10-5]

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延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且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3、酸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

(1)与指示剂作用

(2)与金属反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金属化合物反应

HCl+AgNO3=

H2SO4+BaCl2=

二、常见的碱:

引入:

1、几种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①白色、片状固体,极易溶于水,放热

②易潮解—做干燥剂

③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④有强烈的腐蚀性

(2)氢氧化钙[Ca(OH)2]

①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②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③制法:

CaO+H2O==Ca(OH)2

2、碱的化学性质:

(1)、跟指示剂反应

(2)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CaOH)2=CaCO3

+H2O

CO2+2NaOH=Na2CO3

+H2O

SO3+2NaOH=Na2SO4

+H2O

小结:碱有哪些化学性质?

引入

3、酸、碱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布置作业:课本:P58

目标:P50举几种常见的酸、碱的例子,引入课题

引导思考: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如何变色?是什么物质使之变色?

演示实验

实验,引导分析

提前分组,上课前准备好研钵、纱布、烧杯等仪器

及上述实验中的四种溶液

读名称

引导观察

简介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实验:

我们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

提问:为何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思考: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要进行这样的处理?为什么?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有关酸的化学性质?

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演示实验

引导讨论

设问:如何区分两瓶无色的溶液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

演示实验:

进一步问:如何区分两瓶无色的溶液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

总结

听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它们属于哪类物质?

展示样品

将氢氧化钠固体

放在表面皿上

做溶解实验

启发设问

演示实验:将鸡爪放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设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醒大家在使用NaOH时要注意什么?万一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展示样品

演示实验

指导,对比酸的实验

设问:实验室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补充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

(1)制作型煤时要在煤中加入熟石灰,为什么?

(2)建筑业上,砌砖、抹墙时要用熟石灰、粘土、沙子混合?为什么?

设问:你能根据碱的性质,说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哪些用途吗?

总结、对比酸、碱的化学性质,启发思考

演示实验

启发设问:酸、碱的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金属为什么能导电?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记录,讨论

分析出四种物质中,哪些是酸溶液,哪些是碱溶液。

提前按要求准备好植物的花瓣或果实,进行探究

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效果较好。

书写化学式

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阅读书51页

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阅读书53页

分组讨论

分析回答

讨论回答

思考回答

实验、交流

思考回答

完成53页表(2)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

第54页分组讨论、交流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练习,思考

观察,回答

观察现象

观察、回答

观察思考

讨论,发言

观察,回答

观察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回答,书写化学方程式

观察现象,讨论原因

充分讨论,回答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思考

观察现象

合唱教案范文2

苏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出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再出示一个长方形,问: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媒体演示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多媒体出示:姚明照片。问:他是谁呀?再出示篮球场,如果想知道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也运用这样的面积单位去量,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太麻烦了)所以有没有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以旧引新,激发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现实生活,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形,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说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设计意图:“猜一猜”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请每小组拿出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组合作摆出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由每组的小组长汇报结果,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儿童天性好动,在活动中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能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动作思维的发展,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

(3)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就是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师:我们简单地记为(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4)验证。

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仍旧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怎么想怎么拼,并填表。

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s=a×b(板书)

(设计意图:发现也有可能是错误或部分错误的,因此,发现后必须进行验证,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有拼面积相同的长方形到拼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3.小结: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你们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正确的,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在刚开始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篮球场的面积太麻烦了,现在你们能计算出篮球场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立即解决课始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又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更有首尾呼应之妙!)

2.抢答,求面积。

由(3)变化到(4),当学生答出3×3=9(平方米)时,教师追问:这个图形实际是个什么图形?(学生说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智力冲浪: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苏老师来考考你们:

(1)出示:手工课上,张老师要求学生在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你们知道剩下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吗?

(2)一个长方形的稻田,长是40米,宽是长的一半,这块稻田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有利于全体学生都参与。)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合唱教案范文3

为保证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有权依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乙方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第二条 甲方实行销售准入制度,乙方进场交易应当向甲方进行登记,办理销售准入证,并交纳农产品质量保证金。农产品质量保证金应当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__________日内交纳。农产品保证金达不到约定金额的,乙方应当在______________日内补足差额。甲、乙一方或双方不再经营,甲方应当在30日内退还乙方名下农产品质量保证金的余额。

第三条 乙方对每批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应当具有原产地证明文件及合法机构出具的合法质量检测报告,经甲方核对无误的,可直接进场交易。

第四条 不能提交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文件及合法机构出具的合法的质量检测报告、乙方坚持要在甲方市场内交易的,甲方有权指定合法检测机构对乙方的农产品取样检测,样品由乙方无偿提供,检测费用由乙方承担,乙方应当予以配合。(一)若抽检合格的,准予进场交易;(二)若抽检乙方销售农产品有害物残留异常,甲方有权制止乙方出售与转移,并先行封存;(三)若复检后,确认乙方销售农产品有害物残留超标,由甲方监督乙方自行将其销毁,所有销毁费用由乙方自己负责;(四)乙方销售的农产品检测出有害物残留超标,发现首次,甲方将予以警告并公示(在场内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发现第二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休业整顿,一月内连续发现三次,甲方有权取消乙方场内经营资格并责成退市,由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五)乙方若对市场检测报告及处理有异议,可以向甲方上级管理部门投诉。

第五条 乙方有义务对被检出有毒有害物的农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及时与产地通报检测结果,必要时应立即停止经销该产地的货源。

第六条 在政府有关部门例行检测中,一个月内连续两次被查出不合格的,甲方有权取消乙方在甲方市场内经营资格,由此产生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同时,甲方有权对每一超标品种罚款叁仟元。

第七条 例行抽检的费用及罚款从农产品质量保证金中支付,农产品质量保证金不足以支付的,由乙方另行支付。

第八条 乙方经销农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有权取消乙方在甲方市场内经营资格,并予以退场处理:(一)农产品不具有原产地证明或检测报告,乙方不让检测的;(二)不交纳农产品质量保证金的或连续______________日未交纳保证金差额的。

第九条 国家农产品有害物检测标准修订后,甲方有权修改或增补本合同书的内容,并以书面形式公布或通知乙方。

第十条 甲方有权将乙方经营信息记入档案并对外公布。乙方有权向甲方索取被记录的信息。

合唱教案范文4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昨天宣布,备受关注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长安商场背景音乐侵权案在市一中院审结,以原告音乐著作权协会撤回对长安商场的起诉,转向双方和解结束了在法院的交锋。 

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诉称,长安商场作为一家大型商业企业,长年在其经营场所播放音著协管理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该商场这种行为属侵权行为,应支付侵权赔偿金等费用22万余元。 

长安商场认为,音著协无权就商场播放背景音乐收取费用。此外,音著协收费的标准是其于2000年9月制定的《使用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著作权许可使用费标准》,仅仅依靠自己单方制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更不符合《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且音著协本身就无权制定强制性收费标准。长安商场还表示,他们播放背景音乐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在诉讼过程中,原告音著协以原告、被告双方同意协商解决争议为由向法院书面申请撤回对被告的起诉。案件虽然审结了,但关于背景音乐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费问题仍会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合唱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施工现场 安全教育培训

1 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提高职工安全素养和安全技能、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的必要手段,建筑施工现场“三级”安全教育是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定要求。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安全培训教育是基础一环:大量的现场违章和事故验证,由于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部分施工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人对缺乏基础的安全知识、事故防范技能、风险防范意识,才造成了违章现象屡禁不止,最终导致了事故发生。因此教育培训工作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 现状

正是基于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部门规章及各地方政府的有关地方法规、规定均对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做出了详细、具体、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分别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要求“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分别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新设备,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006]第3号令) 第十六条规定了公司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第十七条规定了项目部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第十八条规定了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而且还规定了各类培训的时机、各级培训的具体时间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项目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培训时间缩水,达不到规定要求;培训内容教条单一,无针对性;培训教育仅限于开工或年初,施工过程中新增人员未接受教育,不能达到全员接受培训教育的要求;将教育培训三级并为一级,缩减培训课程;更有甚者,不组织培训直接将试卷发给工人抄写,完善资料。总之,在大多数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形式重于内容,实际效果极其有限,没有达到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的目的。

3 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3.1 从实践来看,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的教育人员大多是项目负责人、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这类人员熟悉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本项目施工工艺特点、本项目主要危险源以及主要管理措施、熟悉本项目施工情况,但缺少的是教育方法和相关技能,同时由于是兼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培训教育内容和形式单调、重复、缺少针对性是不争的事实。项目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就是具体从事项目实际施工的人员,对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来说,常年从事单一重复性工作,接受单调、重复的安全教育培训,很少有人去关注培训的内容。恶性循环导致了双方共同走过场的默契。

3.2 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公司与项目部普遍采用经济绩效考核的办法对项目部进行管理,项目部与劳务人员大多是合同关系,而劳务人员报酬大多采用计件工资或定额包干,如此,公司和项目部对劳务作业人员无绝对的组织控制权力,工人流动性大,现场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的时间、资金难以保障。又由于建筑施工的特点,工程施工不同阶段施工需要的人数、工种均为动态的,也客观上增加了安全教育培训的难度。从而导致了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均大幅缩水。

3.3 由于上述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项目部又不得不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因此,走过场、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就自然盛行起来。

4 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方法

4.1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际困难:在安全生产管理资金中明确教育培训的实际费用来源和数额,并制定管理办法,保证教育培训人员和接受教育培训人员的工资劳务支出,保证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在公司范围内组织培训教育人才,编制教材范例,指导项目部适合编制本项目部特点的培训教材,收集整理各种项目施工、各施工阶段、各项目所在地区特点的案例工项目部培训选用,制作视频教育素材供项目部选用;增强服务意识、配置专门人才,能根据项目需要随时提供公司级教育培训。

4.2 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应和技术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专人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力,明确奖罚措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充分了解本项目的施工特点和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劳务作业人员来源和特点、所处地区施工特点、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培训教育计划,编制针对性培训教育教材。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本项目施工内容,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分季节、分阶段组织培训,切忌一次性培训贪多求全,保证培训内容易于被工人记忆、掌握,确保培训教育效果。注意尽可能采用视频资料、运用多媒体形式增强对被培训人员的吸引力,增强培训教育效果。注意收集本项目施工内容近似的、本公司发生过的或本地区发生过的事故案例,尽可能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现事故发生经过,力图以震撼效果引起被培训者共鸣。从而增强培训教育效果。注意针对劳务队伍来源,结合其施工、生活特点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如:在工地住宿人员需重点强调生活设施安全知识,工地外住宿人员要重点强调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知识及项目所在地区的交通特点。

必须坚持进场工人先接受教育培训再上岗作业的原则,坚决杜绝未经培训教育上岗作业的情况发生。培训要特别注意施工阶段的特点,比如,地下施工阶段、地上施工阶段、高层施工阶段,同一工种在不同施工阶段作业要分阶段进行培训教育,保证作业人员掌握各施工阶段不同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和安全防范技能。同时要注意针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按不同季节进行培训,保证接受培训人员了解本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特征和可能产生的危险源和防范措施技能。班组教育应保持日常有效,针对每天不同的施工环境、现场工况,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事故防范技能的基本方法,保证施工作业人员接受针对性强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和工资收益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防范进行针对性教育是提高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安全生产中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安全理念培训,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丽.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1(07).

合唱教案范文6

关键词: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04-04

2008年同志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三角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高地,大力推进长三角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形成泛长三角合作区,是促进东部与中部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因此,同志提出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问题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泛长三角区域概念的提出与范围的界定

“泛长三角”是相对“长三角”而言的。关于“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在学术界最早是2002年4月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蓝鲸管理论坛上由专家提出的。专家们认为,以往长三角多指上海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城市,带有区域不稳定性、行政不对称性、目标不确定性,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或是最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此,专家们提出了泛长三角经济区概念,即“3+1”模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专家们认为,泛长三角经济区克服了长三角的缺点,具有地理发展的延展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梯度性[1]。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无锡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徐长乐先生发表文章,认为泛珠三角模式的付诸实践,给正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长三角带来了启示:从长江经济带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讨与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长江上中游区域合作的大计,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根据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仍以“15+1”个城市利益主体单位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浙江金华、安徽马鞍山和江苏苏北等市要求加盟长三角,长三角区域外延有待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15+1”的狭义长三角应当逐步淡化,取而代之并应进一步强化的将是以江浙沪三省市为合作主体和更高行政级别的经济合作交流模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加强长三角与长江下游省份安徽的战略联盟,通过与安徽省全面合作、地区互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共同打造以申、苏、浙、皖三省一市为合作主体的“泛长三角”,形成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新态势[2]。

嘉容在《新时代论坛》上的文章《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是比较早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关于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文章。该文针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试点问题,提出了泛长江三角洲及其区域发展规划的理念和构想,并对泛长三角及其规定性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文将泛长三角范围界定为: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和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一部分或者上海和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所构成的长三角是泛长三角的第一层级;包括安徽和江西的一部分在内,是泛长三角的第二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一部分以及安徽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是泛长三角的第三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及其以外地区,包括重庆、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则可能构成泛长三角的第四层级或者空间层级。这样一个递进的和渐变的空间地域结构,就构成了泛长三角经济区域概念。

2008年7月中旬,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十七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7月25―26日由苏浙沪三地社科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和台湾的专家都参与了此次会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合作”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在学术界关于泛长三角的各种讨论中,根据上海会议上所通过的《泛长三角合作发展建议书〈讨论稿〉》的建议,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先将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六省(市)列入泛长三角合作区域;同时把在长三角投资活跃的台湾也纳入这一范围,形成“6+1”格局。除了“6+1”之外,泛长三角格局尚存“3+N”的动议。其中,“3”是指沪苏浙一市两省,“N”是几则说法纷纭――N是2,那就是安徽、江西;N是3,即应加上福建;N如果大于3,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重庆都可能在其列。

笔者认为“6+1”的提出,以这些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在这种格局中,同时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行政体制,即参与省市的行政区、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台湾,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难度较大。作为“3+N”概念,即苏浙沪加上沿着长江溯源而上的沿江省份,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划分区域范围过于庞大,经济形态过于繁杂,且超出目前长三角可能辐射的半径。泛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泛的要求是既超出原有的范围,但是受一定规律的约束又不能无限扩大。具体说就是这些区域内部之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具有经济要素的组合优势、经济成长的后劲优势、交汇融合的环境优势等,客观上具备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条件与潜在条件。因此,从推进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下泛长三角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构成比较合适。即采取“3+1”区域合作模式,由东部地区的苏浙沪二省一市和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共同构成。

(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大现实意义

1.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008年8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在说到长三角的方向、功能和要求时指出,长三角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这也是对同志关于泛长三角指示的具体落实和推进。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但与国际上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这里的区域太小,辐射带动性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7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6%,GDP占全国的18.7%。即便与国内城市群相比体量也处于较低的地位。京津唐地区面积是长三角的1.7倍。泛珠三角地区9省的人口、GDP占全国的1/3,土地占全国的1/5。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通过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实施,使之成为全国发展动力源,不仅对该区域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部与中部区域合作,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很好的措施。泛长三角地区内,一方面,东部苏浙沪二省一市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部的沿江地区又具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处于经济崛起之中。特别是安徽省可以发挥“居中靠东”的优势,做好“左右逢源”的文章,有效地改变“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和局面。长三角则可以利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带动周边的中部地区经济走向繁荣,同时在合作中求得自身发展,进而起到在区域合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3.有利于促进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为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一批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只有在核心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更好地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而大量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迫使核心区要有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填补。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合理的区域分工,使价值链均匀分布在合作区内。核心区向产业的高端发展,把中低端的产业向周边扩散,推动周边地区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把各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好是通过把区域一体化的分工深入到产业内部,即相互之间形成围绕统一产品进行研发、生产、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分工模式,由此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又有利于统一利用品牌、人才和技术等稀缺资源,还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水平[3] 。而在这方面,目前全国还没有成功的典型与案例,泛长三角“3+1”模式将在全国的区域分工与产业升级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在合作区域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发育的延展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梯度性和区域文化的相通性。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区域分工合作具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一)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企业资源市场扩展与安徽省有参与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是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当前长三角迫切需要在中部地区开辟新的发展腹地。长三角地区在经过多年的扩张和大发展之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各类企业都达到了相当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已经到达相当紧张的程度,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移促进机制,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更强的大后方作为支撑,其对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中部地区的安徽省虽然各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与东部长三角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已基本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的优良条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目前,安徽省外投资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苏浙沪。当前,中部的安徽正在成为长三角需要开辟的新腹地。安徽省已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黄山等城市已程度不同地与长三角融为一体。

2.安徽省具有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要求。安徽省的最大特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与长三角相比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则比较稀缺,而要实行丰富资源与稀缺资源的置换,从分享苏浙沪经济繁荣中获取比较利益,只有参与到发达地区的市场分工中去,才能得以实现。苏浙沪具有向其他省区转移和扩散劳动密集型甚至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业的要求,而安徽也具有接纳这种转移和扩散的需求和能力。同时,这种需求和能力正由被动式转向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繁荣的主动创新方式。安徽省在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中正在抢占先机,争取率先发展。2008年8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苏浙沪开展为期七天的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中,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分别与苏浙沪两省一市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座谈会,共同探讨安徽与两省一市交流合作新途径,全面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目前安徽省一些城市已经行动起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去。例如,靠近浙江的宣城市,90%以上的省外投资来自苏浙沪,85%以上的农产品销往苏浙沪,80%以上游客来自苏浙沪,70%以上的劳务输向苏浙沪。

3.资源的优势互补是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经济基础。安徽省与东部的苏浙沪相比,在土地、森林、矿产、劳动力和水资源等方面具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苏浙沪自然资源禀赋缺乏,而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则具有相对优势。苏浙沪所稀缺的正是安徽所丰富拥有的;而安徽所稀缺的,也恰是苏浙沪所丰富拥有的。东部的苏浙沪与中部的安徽省在资源优势上有很大的互补性,这就奠定了泛长三角实现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而且也决定了各自在泛长三角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

(二)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有利条件

1.天然的地理人文历史联系为区域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区位条件。虽然安徽是中部的成员,但却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那就是居中靠东,具有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地域上要连成一片。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同属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连绵,民情相通,历史传统一脉相承,文化习俗合而不同,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延绵起伏的江河原野平川,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积淀,深沉厚实的血缘亲情连结,紧密交往的经济文化关系,形成了“3+1”区域合作模式的地缘优势。这种天然的地理人文历史联系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2.经济的层次性差异性特征形成了区域分工合作的经济社会条件。泛长三角区域内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和平原,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老区和库区;既有代表产业发展先导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有还处于较落后水平的一般种植、简单加工、初级开采等传统产业。泛长三角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特点明显。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结构形态多样,市场发育参差不齐,物质技术基础各异,生产力呈明显的多层次性,地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有这些,为泛长三角区域多种形式的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分工合作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历史机遇。国家战略意志是区域合作的最终导向。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东部沿海许多企业已受到严重冲击,曾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多年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走内源型经济增长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协调东中西地带互动发展,形成强大的国内需求,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泛长三角经济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实力最强、势头最好、前景最优的区域。泛长三角仅涉及三省一市,且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广阔平原和丘陵地带,这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容易形成庞大的国内需求,加快建设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这将给“3+1”区域合作提供难得的社会历史机遇。

安徽省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交通十分便利,腹地市场广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长三角梯度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是长三角产业转移最为有利的承接地。与苏浙沪相比,安徽省的环境容量和市场潜力有一定空间:煤电、冶金、建材、汽车、家电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之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可以在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1.打造泛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为安徽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长三角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仅上海市每年农产品消费需求就高达1 000亿元,其中约有800亿元农产品要靠外地输入。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动植物品种多,粮食、棉花、油料、肉类、茶叶、淡水水产、蚕茧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且紧靠长三角,鲜活农产品销售半径小,运输成本低。安徽是长三角重要的“菜蓝子”供应来源,每天超过200吨水产品、400吨蔬菜等销往长三角,常年生产的生猪、牛羊等40%以上销往长三角。据统计,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打造泛长三角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在长三角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3 000万人,安徽70%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2007年安徽跨省外出务工1 000万人,其中有760万人流向长三角,仅在上海的就超过210万人。随着长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每年需求增幅约在70万~100万人。上海市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安徽等地,已达400多万人,超过本市从业人员的1/3。安徽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因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使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的新情况,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优先做好对需要培训的返乡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维权等方面的培训,为他们外出再务工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打好基础,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用工企业联系,争取务工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再务工提供服务。随着长三角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劳务输出基地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

3.打造泛长三角能源原材料基地。长三角煤炭、原材料等资源缺乏,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和30%的电力需求需要从外部调入。安徽历来是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基地,安徽34%的煤炭输向长三角。2007年,安徽向长三角输出煤炭3 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安徽11%的发电量输向长三角。2007年安徽省向华东电网输出电量107亿度,2008年预计达到300亿度,同比增长180%。“皖煤东运”、“皖电东送”在为长三角提供巨大能源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安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安徽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4.打造泛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安徽省建设泛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能减少相互竞争、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由2000年的803家增加到2007年的2 404家,主营业务收入由363亿元扩大到2 232亿元。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奇瑞、江淮、星马、昌河等知名品牌;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20.5%、14.7%和7.6%,均居全国前列。因此,安徽省依托现有众多知名企业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泛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上一篇迷宫教案

下一篇泥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