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1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4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创新,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创新,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因此育人成才应从小做起,为幼儿创设创新机会,提高创新能力。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假如对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话,就等于给他加上了镣铐,会使他变得畏缩、消极、无进取心。”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要求与禁锢,而是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孩子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循序善诱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创新。

一、优化培育环境,营造培养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环境教育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不能选择回避的场所,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一)创设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教室环境

在教室中设置“流动”画、抽象画、问题树、无结局的画。让孩子自由想象,涂鸦,画未来世界、画恐龙、画外星人……这样的环境中隐含了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创设以“活动区域”为主的环境,发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探索世界和科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大量的观念设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二)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幼儿园、家庭、社区都要营造一种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的心理氛围。老师积极参加各种业余进修,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中外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创造空间,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突出孩子的特长。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充分尊重、宽容、期待,使他们敢想、敢为,能极大地发挥潜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独创性、独特性。

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引导

首先,从孩子好奇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新鲜的材料以思考。有了新鲜的课例、新鲜的提问、新鲜的操作材料,许多孩子往往能提出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主题“好奇的蜗牛”,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便提出并解决了许多知识点,印象深刻。

其次,从孩子好动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去想象创作。孩子天生贪玩,提供足够的甚至有余的材料,让幼儿不受限制,自由地去操作。比如用盒子来做船,告诉孩子美工区里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装饰盒子船。孩子们一听,便做出各种各样的船,还告诉我这是什么船;在粘粘贴贴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再次,根据孩子好胜的特点,设计竞赛的游戏规则,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只要老师一两句激励的话语,许多孩子就能争先恐后地去动脑筋动手做。比如,游戏时让孩子们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我说了一句:“看哪位小朋友学得最像,看谁是交通工具大王。”孩子们个个鼓红小脸蛋,学声音;有位小朋友学了各种汽车的声音,还说了是轿车面包车卡车的声音。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是一个大目标,设计新鲜活动有竞赛性的问题来启发幼儿,吸引幼儿,在玩中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好语言教育的平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1、利用儿童文学,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从儿童文学中仿编、续编、改编,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可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深知创新意识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环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时代需要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其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在各种场合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造活动之中;让偶发的火花成“燎原之势”,对幼儿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应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从素质教育的体制中开拓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幼儿的手脑能力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发现和培养幼儿创造性才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去从事各项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范文2

党的十做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既是对教育发展理论的新探索和实践的新尝试,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不断再超越,教育现代化由此成为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先导旗帜,是促进内涵发展的先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是促进和保障保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为我们新世纪的小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较高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教师要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转变观念是前提,是关键,要着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要勇于实践,敢于实验,深入探索。

1. 转变人才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校长聘教师看考试成绩,学生家长眼睛盯着学生的分数,教师也认为学习好就是人才,培养高分低能的“人才”。事实上,“人才”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专长的人,他应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仅仅注重少数学生、注重分数,是一种不完全、不公正、不平等的教育。为此,我们要培养多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2. 教师要勇于创新。教师要有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心态。教师在字、词、句、章教学环节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就禁锢了教师的创新,导致学生也很难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用素质教育打破农村教育落后的陈规旧习。

3. 勇于实践,不断实验。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识字教学,要大胆创新。把识字活化,运用到写作中去,大量识字,提前写作。我们在教学中把识字与应用相结合,写作中提高识字率。收集整理学生作文,编成集子,推动学生意识的发展。实验中,学生不是试验品,而是实验的主人,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延续。

二、培养创新意识,强调“四化”

1. 教学民族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最大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利用学生的情感力量,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挖掘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2. 实践创新化。创新,要让学生质疑,要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因为意识支配行动。在质疑时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讨论来明辨是非。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光怪陆离的,要因势利导,诱导疏通。用发散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方式启发化。无论是质疑能力的培养还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其正确的途径应是启发性教学。这里的启发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疑难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

4. 学法自学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应当改为“一日会学,终身受用”。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不须教,学是为了自学。教师授之以法,学生感悟自学方法,学会去发现问题,去自己解决问题。

三、把创新能力放到阅读中去

大量识字应提前读写,扩展视野后加大阅读量,从阅读中产生创新意识,从阅读中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范文3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说过: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创新之天性,欣赏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能,保护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权。幼儿是很有思想,很有想法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过于明确,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思想和想法。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力的开发已成为创新教育的瓶颈。为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不断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与实践。

一、创新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美国学者认为创新是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日本学者认为创新是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的问题。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活动,其实质是问题解决。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创造他自身从未见过的方法或结论也就是创新。而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二、教学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实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人天生具有积极探索周围环境的需要,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创新是所有个体天生即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发挥,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探索为手段、实践操作为载体、发展为目的宗旨,建构并实践了三大教学策略:

(一)多渠道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再创造”活动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亲密伙伴,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树立“学生思维无”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的心理自由,充满信心地参与新知的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开放时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氛围。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开放教学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开放教学思路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大胆地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与发展。开放教学思路还包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必须为每个学生考虑,使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学习材料具有生活性,学习问题具有变化性,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符合他们独特的个性。

案例:《相似三形的复习课》

一开始上课我就不声不响地拉开一听可乐狠狠地喝了几口,便问学生大约还剩几分之几?有个学生上来看了看,猜了一个大致的结果,我便问,你肯定吗?他摇摇头笑笑。接着又一个学生拿了支笔走上来毫不犹豫的直去,再拿出来用尺子测量一下,得出了较准确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实际操作时可能插不直或是插不到底的边上,有的口还不是在盖的边上,也可以测算出来吗?

创新结论:一个装有一定量液体的不透明容器不论是何形状,如果一根直棒能插到底,那么容器内液面的高度与容器的高度比就是直棒浸湿长度与插入容器长度的比。

2、开放教学时空

开放教学时空就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时还可以将学习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难度或类别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解答,或把空间延伸到课外,进行某些社会实践。课本中很多问题(出租车的付费、银行利息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峰谷电费用、商品让利促销、物体高低远近测算等等)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常识往往只能强记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实地测量等。

案例:在一次实践活动课中我安排学生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要求他们自已设计测量方法,工具不限,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学生的方法就远远超出我的预设,他们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很多人的首选方法是不用相似的。最后一种方法是由一个练习题想到的。

3、开放作业设计

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赖于开放式的问题设计,让叙述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决策略灵活化。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上课不同学生的不同反馈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更有效

地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学习更有兴趣与信心,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挥他们的优势,拓广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三线合一”作业设计:

(1)如右图,ABC中,D为BC边上一点,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①如果AB=AC,∠1=∠2,那么 ;

②如果AB=AC,ADBC,那么 ;

③如果AB=AC,BD=CD,那么 。

(2)如(1)中图,①∠1=∠2、②ADBC、③BD=CD,从中选择两个作为条件能得到AB=AC吗?

(3)如(1)中图,当AB≠AC时,三条线段长度有何关系?

对于(3)我原来只是希望学生明白对一般的三角形“三线合一”并不成立,并能通过画图探索三者之间的长度关系。没想到有学生真的创造了新的结论:

三角形某边上的高h和中线m及对角的平分线t满足h≤t≤m(当且仅当三线合一时取等号)。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三线满足:2mh2=mt2+ht2 。

(二)激励学生人人求新、求异、求变,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特见解,即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时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一方面鼓励学生去质疑,一方面重视变式教学及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得到训练与提高。

1、尊重学生想法,创建畅所欲言的氛围

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可以造就创新型人才。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才敢于去想,敢于去说,敢于去练。老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任何奇思妙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任何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否则学生只会照着课本或老师的方法与思维去学习,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学生只有在身心放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才能把心理强调到最佳状态,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发出无穷的灵感与创新。

案例:七年级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中例3:

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石,形成一个边宽为3米的正方形框(图中阴影部分)。已知铺好这个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接缝忽略不计),问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长是多少米?

结果学生想到很多的方法,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课本中的方法完全不是学生的首选,其本上排在倒数第二三位。

2、训练发散思维,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发散

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把条件颠倒、把过程颠倒、把位置颠倒、把观点颠倒,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通过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去探究问题、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已知:AB∥CD,E是两直线间的一点。

证明:∠AEC=∠BAE+∠DCE。

结果学生的方法真是“精彩纷呈”。如图仅列举学生添加一条辅助线的方法。

3、培养创新精神,开发敢于创新的潜能

创新精神指人们对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的精神状态,也即乐于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一种对新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勇往直前,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倡导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注重“做数学”与“论数学”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话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把操作和思维相结合,在边动手边思索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要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交互作用的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1、操作与思维相结合,在操作中感悟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和思维是联系的,切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根据自身的认识能力,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链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状态。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使操作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操作与思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案例:杭州建兰中学一位老师观摩课的再现

现有各种形状的公园若干个(如右图),正多边形公园的各个顶点处均设置有各具特色的亭子,现要在公园内设计道路,使从每一个亭子出来可以走到任意另一个亭子(不经过其它亭子),并且道路要尽可能短,哪家公司设计出的道路最短,哪家公司就中标。现在你们就是设计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成设计公司,比一比谁的公司会中标。

在本案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题目可以模仿,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因此可以吸引人人参与,只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去设计,都有自己的方案。如图,在众多的设计中只有少数是中标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主地去比较,去发现,去感悟其实垂直不一定是最短的,对角线也不是最短的,最终通过实验、探究、对比、才能归纳出解决的策略。

2、操作与交流相结合、在操作中表达

动手操作需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中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因此只有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三者的共同提高。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 6.4 梯形(2) 》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拼图操作来说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让学生交流他们各自的思路与方法,结果他们的方法大大出乎的我预料。在展示成果时学生总结性地发言:

A:既然等腰三角形可以剪成等腰梯形,那么等腰梯形是否也可以剪成特殊的图形呢?我试了试,发现可以拼成前面刚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于是就可以证明了。

B:除了剪开,还可以剪了后进行拼接,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

C:除了剪与拼外,以前还学过“扩张”的方法,把等腰梯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还可以补成大的三角形,只是很难证出来。

D:既然可以把一个梯形进行剪拼补,那么把两个拼起来也是可以的。

通过我们的的教学研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激发了创新的意识与兴趣。实践证明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逐渐地变得很有想法,他们已善于观察与联想,习惯采用类比思想与发散思维,敢于猜想,经常把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引伸,推广,提高了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操作中,在思索中,在交流与争论中经常触发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孙晓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创新意识范文4

1 创设情境,萌发创新激情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用在教育上要点之一便是宽容和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求问题的兴趣,萌发创新的激情。

如教学《鸟的天堂》,课堂伊始,放段众鸟齐鸣的录音,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完后,紧接着让学生谈谈:听了录音后你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水里游的也是鸟,真是鸟的乐园”。有的说:“啊!鸟儿叫的真动听,真美!”……众说纷纭,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课方式,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融。

2 以趣激情,鼓励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想象。”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优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描写,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关联的表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如《一只小鸟》这篇课文是冰心的佳作,其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情境特别美。由于我选配了一曲动听的鸟鸣曲,加上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闭目欣赏。听后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那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葱绿的大地,茂密的树林,还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正在唱着一首动听的歌”。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鸟的欢呼:啊,多么美的景色,多么好的环境啊,我要放声高鸣!”……学生的想象如此丰富,说明通过朗读,学生已对文章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无拘无束的展开。

3 质疑诱思,引导求异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而创新教学则能有效的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一题多思,一事多想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己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了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造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教学《一只小鸟》的结尾一段时,许多同学读到”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似的飞来,接住小鸟,铘上巢去……。”都认为小鸟已经死了。因为下文又说:“孩子们想要听它的歌声,已经不能了”。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大门被一下子打开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小鸟并没有死,只是它的腿受了伤,然而由于它伤心过度,所以再也不愿为人们唱歌了”。听了这个同学的独到见解,教室里先是寂静一片,既而却议论起米,有的同学甚至还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新意的答案出来了。一个男生大声地说:“我也觉得这只小鸟并没有死,只是那残忍的子弹把它的眼睛打伤了。那血是从它的眼里流出的,由于它再也看不到大地上那美好的景致,所以不愿唱歌了,整天呆在窝里,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想象,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显现出思维的多元性,从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因势利导,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这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中,那个掉剑人到岸后是否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去办,这么办能否捞到宝剑,文中并没有交待,此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大胆的想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寓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深红色胸脯的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但课文没有正面写,这就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这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编一个故事,讲一讲”。从而培养了同学们思维的创造性。

5 质疑诱思,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新培养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去解释,让学生充发表自已的意见,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交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假如你是这位教师,对这位船员想说什么?②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下课后你对这位船员想说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教师寻找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现式的逆向思维,不管是让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给予归纳作答,都是对学生进行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创新意识范文5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所提供的信息的各种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笔者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设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新课开始时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设问:“哪个圆的面积大?想一想,圆的面积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凭直觉得出“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教师隐去一个圆,在另一个圆上画出一个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又问学生:“你能猜猜圆面积大约有多大吗?”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启发,作出了各种猜测:圆面积小于4r2,大于2r2,为3r2左右。

二、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创新火花

有时在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改动,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样的解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例如:苏科版第七册教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怎样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实践经验,有的想到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一侧剪出一个图案,展开后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想到扎眼――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一侧用大头针扎出一个图案,展开后得一个轴对称图形。

一个小小的改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舞台。

三、分析解题过程,培养批判思维

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要实现这一否定与超越是不可能。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已经做好的,即使是对的,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更何况有时是错误。我们只要善于从批判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就可以加以改正、改进、发展,进而创新。下举一例即可说明。

例:已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右边,表示数b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且a绝对值大于b绝对值,试比较a、b、-a、-b的大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不易想出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在数轴上标出数的点,然后启发学生能否把表示-a,-b的点也表示在数轴上?若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很快能根据相反数的性质在数轴上标出表示-a与-b的点,位置关系就确定了,数量关系也随之确定,学生对此易于掌握。

四、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议论,动手操作学生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剪了一张梯形纸片,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过剪开对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两条高都是梯形的高。可得梯形面积=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还有一组先把梯形上下对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按照上图所示,剪下阴影部分,并拼成一个三角形。从上图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补拼成三角形。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原来梯形面积的大小没有变。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合作操作,学生既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五、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引导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特点,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担负着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又加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师生只有全面配合、积极试验、逐步渗透,才能教学相长,从而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民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创新意识范文6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通过谈话激趣、实例激趣、电化辅助激趣、学生讨论生趣、实践体趣、提问诱趣等。教师精心设计,用生动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问题中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去讨论、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

1.2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先学后教”即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和恰当的情境,提供观察、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潜能、思维,从质疑、到问难、再到创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先教后学”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游,这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安排,同时还要教师耐心地予以解答,保护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才能使疑问和创新联系起来。

2 在归纳、类比、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想是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是创新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对定理、法则、公式的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模式,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挖掘那些适合于归纳、类比、猜想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另外,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在发现某些结论过程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猜想、创新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 多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可利用条件开放性或结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充分利用一题多解题、一题多变题,启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多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主要是有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对公式、定律、定理、公理的不同运用等。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例如,在习题课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探究性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都想发现与众不同的独特方法。经过我们较长时期的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尝试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发展。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上一篇杨贵妃传奇

下一篇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