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诗歌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诗歌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诗歌散文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想起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让我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

1985年9月10日,我和全国的教师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就在前几天,我领到了一张14寸“福日”牌彩色电视机购买卷,那是省政府按计划分配给各县,县里又按计划分配给各乡教师购买电视机用的,一个乡的中小学各两台。这一台是一个老师抽签中了,他不想买才让给我的。

不知过了多久,村子里又有人买了一部14寸的黑白电视机。即使是黑白的,那也是村子里的第二部。虽然没有彩色,但剧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于是,每天晚上,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又拥向这一家。这样,我家的拥挤现象基本上得到了缓和。我常想,要是村子里的人能多买几部就好了。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想起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让我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

1985年9月10日,我和全国的教师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就在前几天,我领到了一张14寸“福日”牌彩色电视机购买卷,那是省政府按计划分配给各县,县里又按计划分配给各乡教师购买电视机用的,一个乡的中小学各两台。这一台是一个老师抽签中了,他不想买才让给我的。

记得那天,一吃完早饭,我就到司前供销社百货商店,花去1020元,买了一台福建与日本合资生产的14寸“福日”牌彩色电视机,一口气用自行车驮回了家。 那是自解放以来,我们村子里的第一部电视机。吃过晚饭,我把电视机搁在大厅正中央的桌子上,开始播放。那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我们一家人刚刚坐定,就有附近几家邻居的一伙小孩子跑来,“看电视了!”听到喊声,大人们也来了。有的小孩子还跑到上村去叫亲戚,不一会儿,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厅里坐不下,就坐到门外院子里,凳子不够用,我们自家的人只好站着看。这一晚,全村七、八十个人一直看到十二点节目播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那种热闹劲,还真不亚于办结婚人家免费放一场电影呢。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天天如此.

不知过了多久,村子里又有人买了一部14寸的黑白电视机。即使是黑白的,那也是村子里的第二部。虽然没有彩色,但剧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于是,每天晚上,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又拥向这一家。这样,我家的拥挤现象基本上得到了缓和。我常想,要是村子里的人能多买几部就好了。

我的愿望,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正在一步步实现。党的富民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许多人靠勤劳的双手逐步富了起来。九十年代初,村子里已经有15户人家买了黑白电视机或彩色电视机,有的还买了洗衣机。这时,村子里的人不再聚集在一两家看电视,而是以邻居,或是以亲缘关系为原则,分散在十几家看了。原来那种一到晚上就挤满整个厅堂的拥堵现象,再也没有了。基本上是两三户十来个人坐在一个宽敞的客厅里,边磕瓜子边看电视了。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3

文/魏开敏

急性阑尾炎四“典型”

1.发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系反射性胃痉挛所致。

2.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即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部,阵发性加重,多系剧痛或绞痛。

3.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明显压痛,如果为化脓性阑尾炎,多有反跳痛和肌紧张。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凭借这几点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必要时行B超或结肠钡剂检查,以便更好地明确诊断。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三个“不典型”

对60岁以上老年人来说,由于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反应能力降低,罹患急性阑尾炎时常呈现三个“不典型”特点:

1.症状不典型 发病初期多以发热、呕吐、腹胀、腹泻为表现,多系钝痛或压痛,少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2.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腹型肥胖者多,厚厚的腹壁脂肪使患者压痛点易发生偏移,故麦氏点的压痛少见。

3.实验室检查不典型 据检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早期呈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的比例偏低,常不足40%。

了解“不典型”避免误诊

正是以上三个“不典型”的存在,老年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偏高,确诊时间也大多偏晚。特别是在发病早期,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急性胆囊炎等,延误有效治疗或手术时间。

老年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病理特点就是以化脓性改变为主,加之体质虚弱,易发生坏疽和穿孔,病死率高。所以,医生和患者都应了解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三个“不典型”特点,对疑似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B超或结肠钡剂检查,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手术和治疗。

幻听可能是脑垂体问题

湖南读者张先生问:前几个月,我大哥忽然行为很怪,常胡言乱语、幻听。于是我们就请神经科医生会诊,为他做了脑电图检查,发现有异常,送进了当地精神病院。但神经科医生并不认同“他患有精神病”的说法,说只是脑垂体问题,请问是真的吗?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许秀峰主任答:脑炎、脑垂体瘤、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发病症状与精神分裂症都比较相似,而且有些酒精依赖症患者发病也会和精神分裂症有几分相似。这些患者在发病的早中期,可能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淡漠、幻听、胡言乱语等。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4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 虚实 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5

高考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生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各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特殊的规定,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各个学校采用不同方式鼓励学生阅读,那么,现在的高中学生阅读情况怎么样的呢?20xx年暑假,本人对高中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高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内容和时间安排,并能根据现状给学校提出更好的意见。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

20Xx年7—8月,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江苏省东海县的五所高级中学(东海县高级中学、东海县第二中学、外国语学校、房山高级中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每校分别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了解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五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学生阅读动机和兴趣;2、学生阅读时间;3、学生的阅读种类;4、学生的阅读方式;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6、学生阅读中做读书笔记的情况;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8、学生阅读数量。

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72份,问卷调查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1、阅读兴趣和动机

阅读兴趣:A感兴趣70%,B一般24%,C不感兴趣6%

阅读动机:A增长知识,开拓视野48%,B娱乐休闲8%,C提高写作能力44%

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的时间

阅读时间段:A双休日24%,B完成学习任务后49%,C随时读27%阅读时间长度:A每周2小时内20%,B2-4小时56%,C4-6小时20%

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4%,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3、阅读的种类

阅读种类:A作文选30%,B故事书3%,C影视娱乐10%,D中国古典名著15%,E童话寓言、卡通类2%,F武侠小说11%,G报刊杂志1%,H诗歌散文15%,I言情小说5%,J外国名著8%

从阅读种类看,喜欢看作文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诗歌散文的人数多,其次是影视娱乐,外国名著、影视娱乐、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人数也有一定比例,但对报刊杂志、故事书、卡通等涉猎几乎为0。从这里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阅读多数从高考实用上考虑,以及与年龄特征相关的书目有一定的阅读。

4、阅读的方式方法

阅读方式:A随便翻翻8%,B应付式15%,C偶尔记笔记37%,D认真做笔记40%

有无计划性:A有计划30%,B无计划70%

从阅读方式上来看,学生阅读存在很大问题,能够认真做笔记的不到一半,这对实际应用还是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而且阅读习惯也不利于牢固掌握阅读的内容。

从有无计划上看,更是让人担忧,对于阅读有很高要求的高中来说,无计划阅读很难掌握相对较多的阅读知识的储备。有无计划地阅读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5、阅读数量

阅读数量:(一学期阅读量)A10本以上0%,B5-10本6%,C2-4本69%,D1本20%,E0本5%

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为0,还有5%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这与《新课程标准》一学期阅读要求相距甚远。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调查中发现,阅读5本以上的只占20%,阅读5本以下的占75%,一本都没看过的占5%。从这里也看出学生阅读的量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要求。

6、阅读书籍来源

阅读书籍来源:A自己买50%,B向别人借30%,C学校图书室20%从阅读书籍的来源看,学生有自己购买书本的条件。(面试网 )

7、他人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A父母40%,B老师38%,C朋友20%,D亲戚2%

从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看,教师的影响仍然很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但多以应对高考为目的,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方面的书籍较少。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且阅读量不足;3、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单一,无选择性;4、自主地会做笔记的学生较少;5、学生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卡通类娱乐杂志及影视作品的比例大,而对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刊类涉猎较少。

五、反思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够宽,阅读的也仅限大纲中规定的书目较多,极不利于学习,如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校对阅读重视程度不够。从调查的几所学校看,只有东海高级中学和房山高级中学有学生阅读课,其他学校并没有设立学生阅读课,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而超强的高中学习,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又怎么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呢?

2、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教师比学生更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师为了完成指标,让学生扎进作业堆,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对语言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在策略上取胜的意识。不会留些空余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更没有心思指导学生看课外书。

3、电视、音乐等视听媒体的冲击。现在的网络、电视、随身听等图像、声音式的装备让学生失去了对文学的喜爱。他们从小就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强加于自己的一项任务,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面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又该如何呢?

首先,学校尤其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苦教、苦学为讲究策略的巧教活学。要让我们学生有阅读的时间,要相信我们通过阅读能从书本中获得知识。

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课外读物,挤出课时指导读书,开展读书交流会,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6

教学多媒体具有能记录、存储、再现事物音像信息,能对记录和存储的教育信息进行编辑、加工,有助于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等传播特性。因此,在现代教学中,也可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如配乐朗诵散文和诗歌,美妙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诗文创造的美的境界,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陶冶;播放有关影像资料可以再现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特别是有些知识性强的说明文,用影像来介绍并配合课文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选择,不要为了赶新潮而滥用。

在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时,对于多媒体图像的使用就应慎重。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送信息、反映生活、传达感情的,文字的内涵其丰富性、广泛性、深邃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不是镜子,不是照相机、摄影机,它所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是以意象为存在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审美经验世界。如果在教学中要制作课件,就不要简单从事,一般可以不必去做,引导学生多读精读,进而理解,特别是诗歌散文。比如初中一册语文课本中选了朱自清先生《春》这篇散文,教学时,大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把课文描绘的情景理解成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看到的无非是碧绿如茵的草地,可以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的画面;可以看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的海洋;可以看到因轻风吹动而摇曳的花枝,颤动的小草,也可以看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景……但是,从影像画面上很难领略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钻”这些词的妙处;难以从画面上去感知到,“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中“赶趟儿”的情景;难以嗅到花的“香味儿”,还有“轻悄悄”“软绵绵”“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还有“他们的房屋在雨里默默着”中的“默默”。这些精美的语言,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咀嚼品味,是多媒体影像根本无法传达的。在教学中,学生感知春天的美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目中,春的形象,春的色彩、声音、春的气息味道质地……一万个学生(读者)有一万种理解,阅读欣赏作品的目的,也在于唤起学生自己对春的感知和联想,而多媒体则将学生的思维约束在影像作品制作者个人或少数人所经历的那一种境界中,这种局限性太大了。

再比如诗歌的教学,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许多诗词文字简约而意蕴丰富,如果要制作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也应视情况而定。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图像完全可以展示“沙漠”的“大”,“孤烟”的“直”,“落日”的“圆”,但“问边”的朝臣那种苍凉、悲壮的心境却难以传达;《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用画面展示“曲径”“禅房花木”,但却难以传达“幽”“深”的意境。

现在各地的教学活动中,凡有条件的都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献优课”“竞赛课”更是无课件不行,因此,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有粗制滥造的现象,画虎不成反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