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小年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小年风俗

过小年风俗范文1

农历二十三过小年,各地的风俗不一样。北方农历二十三有吃饺子的风俗;山东鲁西地区吃粘糕;广西武宣、桂平等地的人们都有制作年糕的习俗;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

1、北方农历二十三吃饺子,上菜时,饺子应该放在桌子上。另外,民间有句话叫“饺子比好吃的好吃”。春节期间,饺子是不可或缺的食物。

2、山东鲁西地区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歌。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家家户户蒸、吃粘饼的日子,意思是粘在灶王的嘴上,让他说天上的好,说人间的不坏。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他们甜而壮,入口软,意为“年年高”。

3、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广西武宣、桂平等地的人们都有制作年糕的习俗。年糕是以糯米粉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为配料,放入模具中做成圆形,然后高温蒸熟而成。味道独特,有“圆圆”的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过小年风俗范文2

福建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会挂灯笼点红烛、祭祀祖先、放鞭炮、玩烟花,福建人从祭灶这一天开始,打扫到腊月二十九,名为除晦,而在正月里则尽量少动扫帚。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来源:文章屋网 )

过小年风俗范文3

“腊八节”。腊月初八,户户以五谷杂蔬煮腊八粥,人称“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吃后盛一碗,让小孩拿着砍刀,将房前屋后的果树隔上一道口子,喂进腊八粥,边喂边念:“今年喂腊八,明年结的鼓爪爪。”以示来年果树丰收。也有的地方留一碗到除夕日给当家人吃。

“过小年”。过小年时,是腊月二十三日晚,每家都烙饼祭祀东厨司命。晚餐后洗净锅灶,点燃蜡烛,焚香烧纸,叩拜灶君,禀其回天宫后,向玉皇大帝多讲人间善事,来年以降吉祥,常称“司命爷上天,好话多说。”除此之外,人们还买了很多好吃的,高高兴兴的先庆祝一番。过了二十三,大家把鱼,肉,鸡,青菜,年糕……都预备充足,为新年做好打算,而且还要进行一次全方面的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节”。也称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中午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吃“团圆饭”。门外张贴红对联,以示红红火火,还要贴“福”,“福”还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还要穿新衣,燃放鞭炮以示庆祝。马路上,玩的玩船,舞的舞狮子,热闹极了。晚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生火取暖守岁通宵。在晚间12点整时,在外面点燃以经预备好的烟花炮竹,来庆贺新一年的到来。春节是郧西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关着门,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大约到8点钟,全家人一起出去给老辈拜年,这是小孩最喜欢的了,因为拜年不仅可以再大饱口福一次,还可以领到老辈们给的红包。拜完年后,则在老辈家吃上一顿饭,并互相祝福。我们小孩子就凑在一起玩游戏,放鞭炮。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有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在此期间,全县各地举办各种文艺节目,玩艺儿以示庆祝。也是过年期间人们主要的集体活动,有很多节目:舞狮子,玩龙灯,玩采莲船,竹马,蚌壳,凤凰,高跷等等。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吃完元宵,一家人一起出来猜灯谜,猜对了,就送一个吉祥娃娃,别提有多热闹了!

过小年风俗范文4

邯郸——除夕扔愁帽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过小年风俗范文5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读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过小年风俗范文6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通过本组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到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也体会到了作者是怎样写出民风民俗特点的。本次口语交际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了解到更多的民族风俗习惯,在交流中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过程和方法: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广阔的地域,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我国特有的民俗民风。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调查、访问等方式走近民俗民风,对其多一些了解,触动他们敏感、易动的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快表达,在表达中感受家乡风俗迥异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学生们会因了解而感动,因感动而表达,因表达而热爱更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本地及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2.准备相关的图片。

教学实施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一)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回顾课文

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盛开在祖国的大地上,古老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刚刚结束的这组课文里,我们同作者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同学们,你们从中了解了哪些民风民俗?

(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

(二)激发兴趣,共同交流

师: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呀!刚才大家所说的这些只是我国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所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设计意图:单元课文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范本,在课的伊始先利用多媒体欣赏歌曲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再凭借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扶教材这把扶手,登上口语交际这具楼梯,会更容易一些。]

二、畅所欲言,感受民风民俗

(一)全班进行交流

师: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对课外阅读、实地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多种渠道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进行了交流,现在就请各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参加我们全班的民风民俗交流会,让我们每个人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1.课件出示交流会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可进行交流互动,对发言人进行提问。

(4)评出最佳发言者。

2.各小组的代表上台作介绍

(生进行交流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第一组:介绍襄阳的传统节日

春节:进入农历腊月,吃腊月初八的“腊八粥” 杀年猪 办年货 过小年“扫扬尘” 过除夕(贴对联 生火盆 吃团年饭 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吃铰子 拜年(给压岁钱)

元宵节:闹元宵 挂灯笼 猜灯谜 吃汤圆 放孔明灯

二月二:“龙抬头”要剃头

端午节:插艾叶 吃大蒜 吃粽子 赛龙舟

中秋节:赏月 吃月饼

第二组:介绍襄阳的传统戏曲

襄阳花鼓 山锣鼓 火居道音乐

第三组:介绍襄阳的特色饮食

早上习惯在街边吃牛肉面、牛杂面、豆腐面、炸酱面、 酸辣面、 胡辣汤、油尖,喝黄酒

特色小吃:宜城大虾 襄阳夹沙肉 金刚酥 缠蹄 孔明菜 路边麻辣烫等

第四组:介绍襄阳的民间工艺品

绣鞋垫 根雕 竹编 谷城藤编

第五组:介绍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

(主要是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再上老师在课堂上帮他们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归类,有了这些材料,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有话可讲,同时再配上课件,音、图、像集于一体,图文并茂,有理有据,学生交际起来也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完成本次训练的内容及目标。]

3.评选最佳发言人

三、总结升华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师小结

我们的家乡襄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用行、礼仪、传统节日、特色文艺、民间工艺等处处显示着文化的魅力。当然,我们伟大的祖国,56个民族,不同的民间习俗,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更是妙趣横生、魅力四射!这堂课,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一展示出来,建议大家课下到电脑上浏览一下,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总设计意图: ]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口语交际训练之前,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俗民俗,这己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在课堂上再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汇报,加上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了"说话"的积极性,降低了"说话"的难度,提高了"交际"的准确性,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