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1

文。秦倾影儿

【壹】

诵多心经文,木鱼敲破,佛珠断落。

古亭已残破,人未去,苦等余生,却不知侯谁

苍茫人间几何,却邂逅恩怨纠葛

无奈俗世几多,怎知晓爱恨情仇

诸般因,诸般果,究竟谁对谁错

此般因,此般果,红尘谁与谁堕

倾世劫,情逝劫,天上人间无缘

纵使至死不渝,生死不弃,你怎许我繁华

忘却了,又能怎样,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交集的地方也落得一地残红,无人踏足

只剩一座破寺古庙,我苦守佛前,相求

百年后或许有你的回眸

【贰】

修佛入魔,关自在菩萨,

无觅因果,却无措折磨。

莫落残笺,执笔相携

归去何归,生死无别

青灯拂雪,怎解忧祸

人却怨,奈何?

燃魔焰,焚其心念尘劫

自叹息,笑尘埃蒙心智

人无缘,前世今生错过

回眸间,血泪流湿胭脂

断情伤,笙箫吹断亡魂

奈何桥,雪祭一世凉薄

彼岸花,幽冥夙愿皆落

渡魂船,渡去西方极乐

地狱鬼,嚎啕泣锥心破

……

你,自不要回头,一直走就好

如若,回头,便要受十八层的折磨

这些,我承受,我承受所有你的错

【叁】

这一世

若遇见,起誓用生命去惜

如此,怎敢再祈求遇见

大悲咒文,佛由相生

桃之夭夭,偏爱桃花

流觞幽蓝,抚琴伴月

琉璃砖瓦,霓裳舞落

君不见断剑泪痕胭脂死,君可知红颜白发为何逝

君不见断肠苦酒祭心悸,君可知醉倒霓裳人无依

回眸流血泪,素颜陌上荒,

白头染青丝,相思孤魂亡。

夜寐梦魇闯,骷髅沾露霜。

一腔热液流,心缠冰织网。

你说言词论墨,执笔挥毫,然后断章残句,诉尽惆怅

你说七弦奏起,笙歌伴萧,然后琴断曲残,舞落霓裳

你说的这些,不敢提及,痛之又痛

然后得那些,不敢再说,悲之又悲

错了错了

忘了忘了

罢了罢了

纵无人怜惜,赏识

也要至情至性此生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

多心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秦倾影儿

影子说:若没有你,我为谁倾尽所有

盼盼说:若没有你,我该有多寂寞呀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2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俗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何为相?相者,姿势也。练习书法,要胸张背直头端正并稍微向前倾斜,人体在站立之时,双脚要自然放开与肩同宽,两肩均要平直,使胸与肺有舒展自如的余地。书家在习字之时,因手腕着力运动笔管,往复伸屈,心搏犹如钟摆一样地自然运动,故上肢的运动,能与心搏配合尤著,就好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按摩。在书家的运笔过程之中,通过五指执笔,以五个手指反复运动来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于身体的活动能力,从而达到身体内在功能的调节;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大脑的新陈代谢;更有利于人体增强内部“老年素”的排泄作用。

展纸挥毫,斟酌推敲,常使书家全神贯注地思维和专注构思。医学专家证实,中老年人勤于思维,常动脑学习,会使大脑得到相应的锻炼,可以达到调节肌体功能和抗衰老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大脑组织的活力,增强记忆能力,这是书家保持思想及思维敏锐的一种练习方法。

练习书法,是一种动与静的运动过程,与体育运动中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锻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取得的锻炼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书家在展纸挥毫之时,人体配合默契,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甚至腰部也都相应地得到锻炼。在书写之时,心静手动,形神合一,心不外驰,专心致志,通过内外的协调作用,使血脉、气路、经络均得到疏通,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高强度的工作负担与周边环境的复杂,使人神经系统的正常运动招致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甚至还会殃及到心身健康。而在工作繁忙过后的空余之时,能抽些时间练习书法,吟诗作赋,绘画丹青,均能使人心旷神怡,使一天紧张的工作情绪得到调节,有益于自身的生活与健康,以此陶冶高尚的品格与情操。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3

互联网对思维的开化意义深远

相比无人机送快递,自动驾驶汽车,封测餐厅,互联网科技改变现代人思维的影响,更值得玩味。埃隆·马斯克说过:失败也是一个选项。"如果每个人都只做肯定成功的事,那你只能做十分稀松平常的事了。"敢想敢为,印证着每个互联网人的开拓精神,他让企业"想成为全球正能量中心"看似飘渺的目标,变得有可操作性。互联网的颠覆,远远比我们眼前看得见,未来想得到的更开阔。

前不久,马云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提道:阿里坚信商业帝国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坚持平台生态化发展。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融合,去商业化的思维不仅改变了交易观,也教会人以"无"的心态获取资源,为人处世。过去,你有一块地,种植的果实要依托销售卖给消费者,现在的模式是,你将成熟的果园免费提供给公关公司或餐会举办方,最后直接将新鲜的果实卖于来客,并赢得口碑。关键是,你有没有乐于分享兼具狡猾的头脑和直面失败的果敢。

平台生态化发展其实是"无"的境界,商业发展到某种众化的程度,就越来越接近哲学对于因果的论述。《心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意为人只有逐渐舍弃权欲,才能更接近真我追求的成功。看似需要争取的结果,或许舍弃小我反而赢得赌注,互联网给予了"放弃才能获得"这种时代思维模式的胜算。无论BAT、京东、小米还是特斯拉、Uber,亦或饿了么、黄太吉,商业体系成功称赞背后营造的思维探索,更值得社会生态系统考量。

但是,人类每一次的革命和变革,给史学留下的印象,绝非仅是生活从此和平,如此简单。互联网的产生和奔腾,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互联网这个顽皮的青年,负面情绪同样让人头疼。

想象下,你能连续离开手机多长时间?

互联网延长了无用的社交时间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成为当下恼人的社会问题和心理病症。《社会青年说》节目在论及各国居民对于网络的看法时,伊朗青年对中国最大的印象是,网路像病毒一般,侵入了国人的全部生活。于是,有人将手机比作人类的又一器官,虽略显滑稽,却形容的到位贴切。

伴随互联网改变生活而成长的一代,精神世界离"自然"越来越远。现代人将更多的时间留给网络,与植物、亲友面对面的相处,变得少之又少。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耐心和亲和力也在下降。而在与网络的相处中,人似乎变得暴躁易怒,网络暴力越发猖狂。无论科学家还是思考者,都在为年轻一代的表达力和察觉能力担忧。科学家发现,人们正在逐渐失去共情能力。而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如果社会变成一种仅通过机器维持的硬件系统,和谐将无从谈起。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重视睡觉、吃饭一样对待网络。德国的无线网信号很差,德国人没有喝咖啡时要上网的习惯,他们认为喝咖啡聊天就好。互联网让人们错觉地认为自己更加社交化,却忽略面对面交际能力的减弱。研究结果表明,比起以此吸引客流量,生活的狂热粉们更青睐反其道而行者,他们喜欢欣赏店内不提供Wifi的"豪言壮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科技翻新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同时,人们面对问题的角度与人情世故的心理状态,并不能在一次次自我世界的演练中得到完善,需经过人与人切实的磕绊中感悟,形成一种自我应对外界最柔软的方式,即性格衍生的自然而然。哲人说,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唤醒人类正视生命体本质的美,喜悦和爱与这种体会息息相关。欲体会更多的喜悦与爱,首先要去触摸一朵沾满露珠的花。

互联网颠覆了一代人的"旧"情怀

互联网像什么?一株蒲公英。落在哪块土地,都能生根发芽。但是,植物生长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自然界有其选择规律,人类社会亦是。

互联网在社会浅层次掀起的变化,无形中将生活节奏变相地调快。黑莓首席执行官程守宗在出席Code/Mobile大会时表示,如果黑莓手机在一年内还未实现盈利,将会考虑放弃手机业务。热热闹闹的手机市场,终于有人开始"收摊儿"了。国庆假期刚过,美团团购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互联网模式下的"优等生",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无论行业是否被颠覆,最后必定归于旧的轨迹行进。

行业内的领先者在各自迅速扩张后,最后选择融合。优酷、土豆,58、赶集,滴滴、快的是这样,今天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也是这样,纵使今后BAT融合,也不必感到讶异。不是市场太残忍,是企业最初的定位、后来的发展速度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早已注定了结果,根源是内向的,与市场风力或许并无多大干系。

回头看受众。传媒业被革新后,许多人选择刷2小时朋友圈,而舍弃看一份报纸。廉价的信息背后,隐藏着为此付出的健康、心理代价。手机的应用有多久没再用过,公众号的文章有几人能通读,不是在地图上记住一个地方的所有地标,就代表去那里走了一遭。微信说了一百遍感谢,不如亲自写封信寄过去,哪怕字迹潦草。

这个时代,情怀太多,可惜参杂过量的商业意图,我们被赋予无用的情怀和旋。一封信、一张启程的车票,旧情怀还是值得被保留。日子久了,可能会越来越喜欢慢音乐,精致的音符里萌生了渴望的冲动,你能听到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听说音乐人陈升,曾为了达到心中的完美,通宵录歌,几个人喝的酩酊大醉,然后一遍遍的撕心裂肺。文章,还是喜欢那些带着些温度和幼稚语调的。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吸引了眼睛,却无法撞击心灵的共鸣。我们生产信息为什么?如果是为企业服务,完全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因为这样的媒体,结局已被写好。

结语: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4

在甘肃和新疆交界的莫贺延碛戈壁——史称“八百里流沙”,玄奘法师在这里经历了追杀、背弃、迷路、彷徨、生死,最终立下铮铮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尽管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但依然心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伟大升华。

玄奘之路第八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比赛路段就设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上,因此生命在此有了更重要的意义。玄奘之路创始人、北京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向东在比赛启动仪式上以“生命”为主题的致辞更好地诠释了“来戈壁吃苦吃沙子”的行动,就在于了解生存与生活的意义。

“为了戈壁挑战赛,有戈友最终倒在了路上,所以珍爱生命不来自高级的装备和物资保障,而来自最基本的生命常识。在出征前我们要为倒下的戈友集体默哀30秒,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我们自己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他们的灵魂将和我们一起走在这条路上,告诉我们清醒地认识生活,主动地选择生活的态度。” 曲向东说。

“魔鬼”赛程

在全程112公里的徒步穿越路段中,有着各色地貌如小雅丹、小沙漠、砾石戈壁、盐碱地、山地,胡杨、骆驼刺这些并不耀眼的植物在这种环境下有时显得格外可爱。第一天的体验路段有28公里,而参赛队员加上亲友团近两千人的长龙队伍,伴随着激昂的口号,顶着风沙浩浩荡荡地从塔尔寺遗址出发。

似乎老天爷要给所有来到戈壁的人一个“下马威”,队伍出发没多久,戈壁突然变天刮起大风,瞬时风力达到八级,有时一阵狂风后能见度不足五米,所有人只能把自己包裹得更严密,顶着狂风前行。喝水、补充食物变得异常困难,一口水就一口干粮和着一嘴沙往肚里咽,大家也第一次领略到了戈壁的残酷与威力。

当夜在六工城遗址宿营,又下起了中雨,在当地年降雨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气候条件下,能赶上一场雨,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有参赛队员感叹:“第一天的八级风沙加上一场雨水,戈壁对我们真是不薄,一下送上两份礼物。”

随后三天的正式比赛平均长度在30公里左右,地形地貌各异,挑战难度增大,而且阳光直射,戈壁地表温度近40度,令所有人感到酷热难耐,中暑、受伤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中欧商学院拿了近几届挑战赛的冠军,实力雄厚,但此次比赛他们感受到了来自长江商学院等院校的强劲挑战。此次参赛队伍创纪录地达到了20家,观摩院校3家,不仅是内地,还有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著名大学的商学院。而平均每天30公里的比赛路段,实力强劲的前几名队伍用时均只有三个多小时,平均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意味着这些队员是以跑马拉松的状态在比赛,其速度之快让裁判团队也异常惊讶,可见各商学院队伍准备之充分。

坚持还是放弃

在戈壁上对自己好一点是被允许的,但你仍然无法阻止两样东西的到来——脚泡和羊肉汤。一天赛程下来,比赛队员第一个想去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宿营帐篷,而是医务室的帐篷,因为要尽快挑破脚上的水泡,进行简单处理后为明天的比赛做准备。同在一顶帐篷下,各队队员第一句问候语都是“今天几个?”用队员的话来说就是水泡“一两个不算事,三四个才起步,五六个有成就,七八个就别走路。”有时候因为人多还要排队,碰上个别腿脚受伤严重和中暑需要救治的队员,大家只能回到各自的营地依靠队友来完成这一项痛苦的工作。

戈壁的夜晚来得特别晚,晚上九时以后天才逐渐变黑,但晚餐却是所有人翘首以盼的,而榨菜和羊肉汤则是必不可少的,不管喜欢不喜欢西北羊肉的膻味,所有人都不会拒绝组委会的好意,补充能量才最关键。

虽然脚泡和羊肉汤让所有人无法拒绝,但“坚持还是放弃”是可以选择的。让本刊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三天比赛中途的一个打卡点,一位复旦大学商学院A队的女队员,一瘸一拐地小跑过来,原来是膝盖扭伤,但本队的队医还没到达打卡点,这位40岁左右的女队员只得请求其他队伍的队医帮她处理伤情,她一面道谢,一面自责埋怨因为自己受伤拖累了团队的成绩,内疚得快哭了出来,一番治疗处理后,她又绑好绷带继续追赶队伍,让打卡点的所有人唏嘘不已。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的只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强烈信念与意志。

中欧商学院A队队员张宏杰就告诉本刊,为了比赛他准备了两年,来到戈壁就是为了挑战自己,不仅是战胜对手,更想获得战胜自己的体验,这些只有通过努力完成比赛才能感受到。

面对连续四天的艰苦赛程,张宏杰说,在感到身体条件无法支持下去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有一个想法,是坚持还是放弃?选择后者很容易,但如果坚持下来了你就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而真正美丽的风景只有在你冲过终点才能体会到,对这个过程要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它的最大的魅力。“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不是终点的终点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戈壁。”有人这样总结。最后一天的冲刺比赛,当一位浙江大学B队的男队员冲过终点那一刻,他放声大哭,当队友扶着他坐到帐篷里时问他想要点什么,他只说了一句:“我饿,我想吃方便面。”话一出口,当场把大家笑翻了,但队里并没准备方便面,只得四处讨要,终于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位队员说,早起没有胃口吃得不多,前几天体力透支比较严重,但没想到最后冲刺体能到达极限,差点饿晕过去。“那时我就在想,我一定不能倒在途中,倒下去就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只有跑到终点才能吃上东西,我脑子里全是方便面和火腿肠。”

有时目标对人来说就这么简单,支撑意志力的可能除了高尚的信念和勇气以外,还有最淳朴的生理需求。

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侯斌作为厦门大学商学院的队员,左腿穿着义肢,拄着手杖在戈壁上行走了26多公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参加比赛,比前两次走的路程都要长,这也使得他的左腿被义肢磨出了不少血泡。他感叹道:“人生有无数的目标,戈壁只是浓缩了其中的一段,虽然我无法走完全程,但我实现了对自己的挑战,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让我很满足,浑身都有梦想!”

与侯斌一起来到戈壁,并不是商学院学员的周宝林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作为邦德教育集团的CEO,十几年前因为车祸他的身体高位截瘫,使他一度对生活、运动失去了兴趣,在侯斌的鼓励下,他坐着轮椅来到了戈壁,同样体验了戈壁之旅,让他对生命、对生活、对事业有更新的认识和更多的激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5

小时候,对佛的敬畏到了极限,以为佛就是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天上注视着我们,所以不敢存一丝坏心,做半点坏事,唯恐受到佛的惩罚。这种教育泯灭了我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天性,但可喜的是,在这种教育中,我的内心深处保存了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善良。

上学后,又被灌输了信佛就是迷信的观点,所以回家看到太姥念佛,心中很是害怕。怕太姥念佛被人发现而影响我的进步,又怕得罪了佛而良心不安。

直到长大成人后,过了许多年,读了许多书才明白:“佛”不是神灵,也不是万能的。“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言之,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潜心修炼,每个人都能立地成佛。

然而,修炼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佛法是心法,断然不可心外求法,一切修行从心开始。如果不修心,纵然懂得再多佛法也无济于事。而且,修行还靠悟性。

台湾作家刘庸在《点一盏心灯》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小尼姑,遁入空门多年,暮鼓晨钟,经念得越多,心中的个念反而增加,她问师父怎么办,师父说:“点一盏心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了,尼姑庵远近驰名,灯火辉煌。小尼姑成为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她做一桩功德,点一盏灯,但点的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越多。无论灯放在哪里,就是将很多灯把自己团团围住,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困惑了,却没有师父可问,因为师父不在了,她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在她临终前终于通悟,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她点了一盏心灯!

佛法中总是渗透了禅意,而禅意又通明着哲理。因为禅和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维。

所以我在追根溯源中,发现了一些古代诗人的诗作中,许多都充满禅意。而这种现象,在唐代诗人的诗中最为明显。如,陈子昂的:“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孟浩然的:“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王昌龄的题僧房:“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诗中禅意更突出者,当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的王维。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又因唐玄奘和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诗人王维当时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

王维在诗中信手拈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的首句中说明自己中年以后信奉佛法,晚年在终南山安然隐居。落笔精炼自然,超脱世外之情溢于诗中。再看尾句,独寂无声之处偶遇林叟,谈笑间而悠然忘时。更将诗人的洒脱、无牵无挂之境推到极处。诗人“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尽显诗情画意之中。

王维深谙佛法,诗句的禅意自然而然,无一不表达出诗人的心声,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再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来且落。”深涧中的芙蓉花,寂寞地开放,不待人识,自足自在;开也罢,落也罢,顺其自然。诗佛通过禅修多年,已悟此理。而通诗没有一点禅语佛句,却能将禅心淋漓尽致地表达。短短二十个字,清晰地表述了禅的意境,人称是一首“以禅入诗”的绝佳之作。

佛法中的禅意,蕴涵的哲理,还源于人各自不同的领悟。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黄梅开坛讲学,准备在500弟子中挑选一位继承人,他就对徒弟们说,你们下去作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作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他半夜起来,满怀信心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当时是厨房里的火头僧,他知道后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慧能是个文盲,不识字。他听别人念完这个畿子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作了一首畿子,央求别人帮忙写在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觉悟,世上万物皆空,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因为“空”就是佛的最高境界。

弘忍看了这个畿子以后,便把衣钵传给了他。10年之后慧能又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成为少林六祖。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范文6

关键词:中国隐逸文化;吴镇;艺术风格

元代前期以赵孟\及其影响下的名公大臣、翰林学士为主流,赵孟\追求复古风尚,提倡魏晋风度,但赵氏官位显赫,他的艺术创作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贵族的色调。以1352年为界,元代后期朝败,皇室争权,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混迹市井,情寄书画聊以。元代后期的吴镇、张雨、倪瓒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高士,他们的艺术创作都能不落赵氏流派之樊篱。隐士们矫矫不群的气质,简逸朴实的风格,用笔酣畅率意,孤傲的个体精神尤显。这种精神也是对中国文人特有的隐逸文化的发展,隐士书家在元代书坛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反映元代书法风尚不可或缺的一脉。

元代隐士和中国隐逸文化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隐士这一角色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他们有着不同时人的高洁品格、学识渊博、恬静淡然归隐山林。隐士们创造了山林文化,对中国诗、书、画、印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他们还以自己独特的言行举止流芳百世。

隐逸文化思想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孔子,孔子是以一种超世思想实践其积极入世的主张的。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孔子隐逸思想是超世的也是入世的,他的目的都在于“守道”,无论是隐还是仕,都须“志于道”。

隐逸思想的另一根源是老庄思想。要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中,保持人格的自由独立尊严,就必须隐。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卷三十六《庄子传》

故而我们可知这种隐逸思想根源于儒道两家,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知识分子在认为时局不利于仕途政治时就会自动选择一种不仕的隐居生活,随历史发展这种隐居不单是指位居山林与山气野兽为伍与外界隔绝的,逐渐变化为市隐和朝隐等更多形式的隐。论及元代,陈传席在《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中总结元代隐逸思想:

“元代士人的隐逸是一种对社会的整体性的退避。元人的隐几乎囊括了历史上所有隐的类型,有迫不得已的隐,有仕隐兼可的隐,有隐不绝俗的隐。与元代经济生活、世俗生活相联的是元代隐士身居尘世而精神超脱,无意人世却隐而实俗的隐逸生活。”

通过陈传席的解释我们可知道,元代隐士的隐逸是社会性的,乃至于身在朝廷,心却向归隐。在元代产生巨大影响的赵孟\也经常有辞官归隐山林的愿望,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也是先仕后隐,还有且隐且仕的王蒙等。元代以后的隐士很少终生隐居在深山,他们大都混迹于世俗小巷,既有庭园之隐,也有吏隐,有市隐,也有朝隐。元代社会的特殊性和知识分子隐而不绝俗使得元代隐逸之士借助元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抚慰苦闷、压抑、无奈、闲适的心。元代隐士平时的生活也是清闲的,他们游荡于山水之间,寄情山水书画。为了表现自己的脱俗,元代隐士书家的风格不拘时风,上追古人,品逸高格。元代大文人很少有不会作书作画的人,赵孟\、王冕、倪瓒等都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大画家。一人身兼多样是元代独有的特点,所以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加上文人们喜好交友往来,有的自画自提,有的互题、复题等多样。

“元季人生,亦借绘事以逃名,悠悠自适,老于林泉矣。”――《墨井画跋》正是元代隐士文人真实生活的反映。

吴镇生平传说与交游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公名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魏塘人。书学怀素,正行体书,古宕有风格;画山水师巨然,而自成一家,尤精竹石墨梅。公性狷介,屏远贵势,居恒喜与山僧衲子游,遇得意处放笔作石竹、梅花。”――清吴升《大观录》。

吴镇布衣终生,终身不仕,是个真正绝对的隐士,他拒绝和官员接触,结交多为方外之士,吴镇在恪守士人文化操守方面做得最为自觉,也最为彻底。清代方薰评论吴镇说:“萧然环堵,饱读诗书,饥则卖卜,画石室竹,饮梅花泉,一切富贵达利屏而去之,与山水鱼鸟相狎,宜其书,若画无一点烟火气。”正是吴镇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吴仲圭平生喜与僧道隐士交游唱和。据倪瓒记:“元初真士尝居嘉禾紫虚观,好与吴仲圭隐君游,故得其诗画为多。”仲圭也爱同文人逸士交酬往来。传说仲圭喜《易》,见到倪瓒后次韵三首并把诗题《耕云东轩读易图》上。耕云为倪瓒的好友,喜欢读《易》,恰与吴镇嗜好相同,他求仲圭作画,故两人有了诗画唱和的机会。吴镇其中二首诗次韵道“:高人相对东轩下,竟日曾无市朝言。几卷图书几竿竹,天香冉冉泛芳尊。云林点笔染秋山,往道荆关今又还。别去相思无可记,开缄时见墨纤纤。”

梅花道人超尘脱俗的品行表现为一种游戏作风。另外,从他的隐居之庐取名“笑俗陋室”,还可以看到他那嘲俗的态度。

董其昌《容台集》记载:“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阖然,妻子顾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相传吴镇与当时著名画师盛懋是邻居,每日到盛懋家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更不惜以千金求画,而吴家则门前寥寥无一人。其妻以此笑之,吴镇淡淡答道:“二十年后不复如此。”后果超盛懋,自成一家。

吴镇戏墨说

由历代文人典籍记载,吴镇书学怀素,善草书。吴镇遗留到今的墨迹书法作品有《草书心经》和散记于吴镇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书法,这些书法作品大都是以草书书写。历代书家书写《心经》时无不沐手虔诚追求一种严谨内敛的气息。吴镇以草书书心经,实属罕见,他书写时笔间飞逸流纵,气象万千。

刘墉《草书心经卷》跋语:

“梅道人书颇有萧淡之致,追步唐贤。”

永w在跋语中说:

“此卷与《竹谱》中草法不类,饶有旭、素之致。”

明朝的李日华在《六研斋三笔》中云:

“梅道人书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

吴镇题画诗中的草书风格与《心经》中的风格稍有不同,他的题画诗草书增添了一些萧散的古意,少了一些张狂之气,类似怀素《圣母贴》一类风格,可见吴镇也追踪晋人的遗风,草书入画,逸笔了了这都可以看出吴镇戏墨的心态,只是单纯的书自己的心经,不与时俗。

吴镇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以戏墨自聊,在其墨竹、山水图轴的题跋中经常会看到,自题于竹谱:

“写竹之真,初以墨戏,然陶写性情终胜别用也。”

“聊写此言相娱嬉”――《竹谱》《梅花道人遗墨》

在这些竹谱题跋中我们经常看到“戏墨”这样的词汇,这种游戏戏墨表达了吴镇即兴挥毫创作的态度,且能摆脱世俗羁绊,以优游从客的游戏心境创造出一种心物交融的艺术境界,神与物游,这也正是儒道传统隐逸文化的体现。

在吴镇题画诗中落款题词也经常出现戏墨一词:

“挺挺霜中节,亭亭月下论。识得此中理,何事可客心。至正三年七月望日,梅道人戏墨。”――吴镇《枯木竹石图》题画诗

“目断烟波清有无,霜雕枫叶锦模糊,千尺线,四腮鲈,诗筒相伴酒壶J。至正三年冬十月,为信卿戏作《江山渔乐》四幅,各题以歌辞,梅花道人书。”――吴镇《江山渔乐画》题画诗

“陂塘水暖芹吐芽,橡摇软绿啼乳鸦。晴天白日清画水,绕篱开遍荼蘼花。竹窗无尘几研复,熏炉袅袅行青蛇。懵腾睡眼开复合,松涛沸鼎浮葭葭。人生营营不厌足,闲业虚誉贤浮f。佳时良遇不易得,汲汲万里徒尘沙。江湖贱贫不足道,彭泽杨柳东陵瓜。慨然长啸谢绮角,紫芝晔晔同蒿麻。清酤尘爵宽献酢,勿近局促生吁嗟。梅老戏墨。”――吴镇《墨竹》

戏墨一词乃的产生是士大夫在书写用墨的用语,起于一时之兴。

“戏墨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之流,大有廖廓。”――清吴升《大观录》。

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也对戏墨一词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吾国绘画,虽自晋顾恺之之白描人物,宋陆探微之一笔画,唐王维之破墨……多倾向于幽微简远之情趣,大适合于水墨简笔绘画以为消遣,故神宗、哲宗间,文同、苏轼、米芾等出以游戏之态度,草草之笔墨,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其所向,取其意气神韵之所到,而成所谓墨戏画者。”

潘天寿的解释对于吴镇也是适宜的,吴镇对于艺术创作以游戏之态度,源自于儒道家心境自然,心手两忘的思想。“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无挂碍,以游戏的放松心态去面对世界。吴镇《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以求意全,不求形似,注重写意对象的神韵。吴镇题画诗内容也反映了他戏墨思想,比如“桃花水吴镇渔父图,暖五月春。一夜轻舟寄此身。时醉酒,或垂纶,江南江北适意人。”表现其悠游自得的生活。又如吴镇曾在《草亭图》题诗曰:“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这首诗充分反映隐士之情趣。在吴镇的生活与创作中他摒弃了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独自生活在他的世界里。

渔父情结

吴镇绘画中最有影响和最具特点的是他的山水,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是有山僧道人气”。吴镇众多山水画中经常出现“渔父”(以及农夫、樵者)的形象,他常常以渔夫自比,表现了其孤静归隐的内心,是他心灵的写照,也可见其受隐逸文化影响。渔父形象的出现及确立是中国隐士文化的独特现象,他们一经出现,多给士人以开启茅塞的教诲,使那些贤人志士不得不重新检讨自己的处世原则和价值取向。在吴镇佛本渔父图中表现了十五个渔父的形象,这些形象或持竿垂钓,或瞩目长天,或抱瓮醉倒,或伏浆酣眠,画中舟船、人物以笔墨勾勒出轮廓,淡墨晕染。山石皴擦集合披麻和斧劈二法,人物船只背景远山渲染出薄雾依微的效果并稍加皴擦,其情其境,给人的感受是在自由懒散之中透露着孤寂,每个动作都是吴镇的写照,表示了不同的心情。《渔父图》绢本中,起手处列有石块水草,其后有一渔父坐船垂钓,远处是连绵山丘,高山隐隐在望。吴镇在这幅画中自题:“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回腮鲈,诗简相对酒葫芦。”画中诗、书、画互相映发,表达出抗怀孤往、烟波垂钓者的心态。另一幅《渔父图》也类似,近景为平缓山坡,两颗树相互映发,山丘凹处,有个草坪。山丘后生几排水草,隐者坐于渔船,远景则又是一片远峰,苍苍茫茫。题诗一首:“西风潇潇下木叶,江上青山愁万叠。常年悠优乐竿线,漾笠几番风雨歇。渔童鼓ね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玉壶声长曲未终,举头明月磨青铜。夜深船尾鱼拔刺,云散天空烟水阔。”吴镇《秋江渔隐图》轴,下方一个坡滩,三株松树,左边有高岭丛树,右边衬有低矮远山,构图呈“上”字。笔墨湿润而雄厚。画面右上自题:“江上秋光薄,枫叶霜林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东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吴镇渔父主题实质上是隐士的一种人生选择和情感归结。

从以上渔父图诗与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吴镇作为一个真正隐者,他将隐者的人生操守与烟水山岚有机地融会成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独具隐士之气。(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清]吴历.墨井话跋[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陈传席《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

上一篇助人为乐

下一篇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