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雨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只是个案,不能给中国整个大学生群体扣上不诚信的帽子。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警醒和反思。近年来,社会上各行各业出现的信任危机蔓延,在我们身边几乎充斥了各种不诚信的现象:有些商贩往馒头里添加洗衣粉,一些肉商不仅给猪喂瘦肉精还卖注水猪肉,更是有些人将避孕药喂给甲鱼鳝鱼!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欺骗行为频频出现,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大家也不再敢轻易扶起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路人甲”,担心因此惹上了麻烦和官司。凡此种种,失信的浊流,象瘟疫一样吞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说,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
诚信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话题已经不止一次的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那么,什么是诚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礼仪之邦,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墨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由此可见,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守信,就是讲信用,守诺言,言而有信。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在史册中熠熠生光,十分灿烂;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铸造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正如我刚才表述的许多例子,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关注“诚信”,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缺乏诚信的阴影。没有什么是比诚信危机更可怕的了,它就像是社会的毒瘤,终会让蔑视诚信的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它无声无息却充满了负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善良,更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丧失最后的团结精神。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正视诚信,重拾诚信之心吗?一个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它既是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又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2
在某个惬意的午后,我喜欢听秋天发出的各种声音。在这个越来越喧闹的社会中,给自己留一片安静之所。鸟叫虫鸣声让秋天更加有味道与活力,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如果说夏天是奔放热烈的,秋天就显得格外内敛含蓄。抬头望向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慵懒的躺在这张大床上,尽情肆意的玩耍。走到田野,你可以眼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本就是收获的季节。随处可见的是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希望。脸上满满的笑容,好像是给秋天披上了最华美的衣裳。这一年,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或者,出去看看北京的秋天,看看香山的红叶。那动人的色彩应该令人沉醉,身处其中,似乎把所有的生活琐事全都忘记。莫言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中提到,据说秋季的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的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是海上的云帆。多么美丽的画面,只有真正的走进北京才能感受到吧。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一种清冷的孤独感袭来。其实,此时的你无论走进哪所城市,秋天的景色似乎都大同小异,却又蕴藏着不一样的韵味。秋天,总是那么的安静,总是令人沉思。当落叶满地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正在终结,却又意味着重生。就像人生的旅程,有,就会有低谷,有欢笑就会有眼泪。捡起一片落叶,尝试着给它拍张照片,记录它最后的时光。生命的流逝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故乡的亲人。人生总会面临生老病死,这也正是它的无奈之处。可是,该来的总要来,叶子枯黄要落到地上才可以找到它最后的归属。
有人会说,秋天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季节。此时的心灵比以往更加容易沉静下来。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独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将内心最炙热的渴望与理想放入其中。顾城也写下一串串关于秋天的诗行。他在《水泡的想象》中说,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秋天的雨很小、很细,缓慢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小孩子还是喜欢在水中追逐打闹,全然不顾及大人早已生气的模样。漫步在雨中,听秋天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傍晚,仍旧有一丝凉意。披一件外套,可以尽情享受燥热夏季过后的清凉。
自古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总会认为秋天是悲伤的表现。它或是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或是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或是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但是,又有许多人对秋天无比钟情。程颢的“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水、溪流都让整个秋天明朗起来。除此之外,姜夔的“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连秋天的雨诗人也是喜爱不已。不用理会人生其他的纷纷扰扰,只管安安稳稳的睡一觉就好了。季节的交替总是伴随着逝去与新生,即使内心感伤,却仍要保持向上的力量。因为,秋天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令人沉醉其中。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3
今天又是“五一”劳动节了。现在正是“五一节”的第一天,也就是五月一日。此时是十点过六分,窗外湿淋淋的,正飘着毛毛细雨。
五一节劳动节,劳动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国家规定,今天放假。从去年开始,取消了“五一”长假。
前段时间,好多地方,好多人主张恢复“五一”黄金周,广东还出台了方案,后来国务院下来通知,“五一”黄金周成了泡影。
其实,恢复“五一”黄金周也没有必要。倒是有好多的人,希望设立“端午”黄金周。因为,端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民间普遍过节,有着爱国的特定意义。如果设立“端午黄金周”就非常有的意义了。
从去年起,也就是2011年起,国家把端午、清明、中秋确定为节日并规定了放假,从而,肯定了我国的民间传统的节日。这是把国家的意志吻合于民意的体现。
多年来,对于节假日:过年、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国家尽管设有明文规定承认,除过年改为春节承认外。尽管这样,中国老百姓仍然自己要在这个时间庆祝 自己的节日。元旦、五一、十一等,尽管是国家的意志,但是,中国的老百姓的民间,这些节日仍然十分冷淡。可以说,没有几个老百姓把阳历年、五一节、国庆节 当做重要的节日,没有几个老百姓过这些节日,没有几个老百姓庆祝这些节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就不同了,老百姓把这作为自己的节日。年过就更不用说了,是普天下同庆。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在我们的乡下看不到一点节日的影子:人们照样与平常一样,该做什么做什么,该忙什么忙什么。劳动节对于农村劳动的人来说,对于乡下农民来说,他们仿佛没有一点感觉。对于城市的人来说,我想,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吧?
昨天,我们专门去老家看望了八十四岁的母亲。母亲是一个劳动者,一生务农种地。在五一劳动节前去看她,不是我的有意安排,我根本没有想到要把母亲这个普通劳动与五一劳动节联系在一块。
母亲回老家去两个多月了。前几天,侄儿打电话来说:“祖母的腰杆痛,端水扭着了。”昨天进城有一点事,加上女儿也回来了,就这样我们奏巧成了一次专门去看望母亲的事,专门开了车一个,一行五人。
回到家里,看到我们,母亲自然很高兴,看到母亲好转的身体,我们也高兴多了。听哥哥说:母亲念了几次了,说我还没有去看她。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4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内容真实且贴近生活,形式自由灵活,语言优美精练。我们在欣赏散文时,既要细心体会它的内容,也要认真地品味它所用的形式。下面,我谈谈散文欣赏过程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诵读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精练等特点。欣赏散文,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散文的欣赏中,我们要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采,这样才能进入它的语境之中,去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描述与感悟。
二、善于想象和联想,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
文学创作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在文学欣赏中同样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读者在赏读散文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去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朱自清的散文 《春》,作者用独特的构思,把抽象的“春”用五幅画的形式展示在读者的眼前,使人如临其境。在写春草时,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欣赏时,我们充分地展开想象,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从而就会很好地体会到“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
在写“春风”时,作者通过触觉写道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把母亲的手抚摸着的那种感觉感受出来,从而体会到“春风”柔和、亲切与温暖的特征。
三、深入情感体验,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散文的欣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喜怒哀乐,从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激发强烈共鸣反应,才能深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如读《记承天寺夜游》,为了理解在作品中的情感,我们可以与作者换位,假如我们就是作者—— 一个被贬之人,我们的情感会如何?在深入情感体验中,我们方能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感情的微妙而复杂: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甚至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心灵如月光般空明……
最后,在欣赏散文时,抓住其中的名句(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这样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5
江沅
在读书笔记PPT营的小组里与大家讨论了三个关于读书的问题,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效率这事我不太能说出一二三,没有特别注意过。感觉读书主要和动力与需求有关
有读的动力,如某本很喜欢的小说,就可能一个晚上从头读到末不想停;有读的需求,如专业或工作需要,便往往效率很高能直取所需;关键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好书,不是当下最高需要,也不一定最想读。我偏爱把它一直放在枕边,kindle也装着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有状态了想读了,就读。"保持想读书的心情"在我看来就是最能提高效率的事,"带着想读书的心情读书"就会能读进去
心情之外,就是眼到、手到、心到、有时还要口到,要随时随地能提问,能代入进去看,也能把文字代到自己身上看
看文学作品,代入又出来,尝试去走一遍作品中的人生;看社科,要提问,看到书中给出一段推导,自己学着做结论,看到书中给出一个结论,自己试着再推导新的东西,有时翻过页会惊喜发现自己的推导和前人研究成果一样,这就是把这块儿理解的还行了
然后手到是很提高效率的,一边看就一边做笔记,比如读《精进》时,我习惯是读到一段新的方法,就在旁边写下"把这个方法应用在我的xx学习中就是xxxxx"这样,那这本书,一遍读下来效率就感觉不错
2.制作读书笔记PPT有哪些目标
我自己的目标主要是分享、交流与致敬
分享,比如读吕思勉的书时,很想把其中的知识做成PPT,帮助很多"不好读古文"的朋友一起接触这些知识,但我自己暂时没吃透,只能先多读再说。交流,与书评差不多,看别人对书的理解,看别人对我的理解的理解,很有趣。致敬…比如遇上自己很喜欢的书,感谢作者写出来了,就会想能不能干点什么,其实分享的目标也就带有致敬的意思
这里扩展一下,说到写书评。我偶尔做PPT,更多写书评,但自己的读书笔记远比输出书评多几十上百倍。感觉PPT与书评是比较具象而理性的,输出时会带有较强烈的"希望别人能看明白"的目的;而读书笔记是抽象又感性的,写的时候心情是"不用给人看,只要画留下我想要的".所以我建议读书试着写书评,多了以后会体会到给别人的和给自己的不同。很是有趣
3.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事前准备:
一、在家中所有可能会用上笔的地方都放上纸笔方便拿起就可以用
二、身边手边一定有记事本,想写的都会写上去,绝不空手看书
读书中:
三、划线,波浪,中括号,大括号,各种自己习惯的重点分层
四、和上面说到的手到一样,在自己的书上(或者便利贴,载体无所谓,写下随时随地的思考
五、通读完,隔段时间再来翻看誊抄笔记,通读是为了整体把握,隔段时间是为了看还想抄的是真正的我吸收的
六、诗歌之类可以直接只抄喜欢的简单的体会语言之美
读书后:
七、记下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好书;做了笔记记得回头看不然会忘
八、读过之后写书评,长短无所谓,一句话也行,一万字也可以
其他有趣的习惯:
九、记录开始读的时间和结束时间,甚至每段笔记后随手跟个时间,很有趣
十、记录已读列表,偶尔看看
十一、巧用复印与扫描
十二、学会撕杂志
江沅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6
我,有着普通大众的心态,但又摒弃不了自己的慵懒。虽然会回顾,也会规划,但更多的时候,是内心的默默嚼着,在各种公共交流平台里面,很少会看到我虔诚而庄重的“告别”或“迎新”仪式。但时至今日,我心里已经沉淀了些言语,并且想要一吐为快。
2015年,我想我没有辜负岁月,也没有辜负自己,更没有辜负生活。这一年,和同事一起为工作合力奔走,闲暇时间为自己的健康而锻炼,也或者给不在身边的亲朋去一通电话......零零总总,都是些波澜不惊的小事,但如果要细细回忆,总感觉点点滴滴都是温暖而充实的存在。确实没有轰轰烈烈,但随着工作的磨练和心智的成熟,已经真正理解了人生七字真言——平平淡淡才是真。
成熟不是苍老,2016年的未来时光里,惟愿自己更为成熟。一度想要的是“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生活,觉得人生短暂就该如此;但随着时间推移,心境慢慢平和,曾经的血气方刚变得温润如玉,我想这也未必不是一种收获和成长。同时也曾开心了狂笑,伤心了恸哭,喜怒哀乐皆形于色。2016,就让岁月和历练,赐予我优雅从容、淡定谦和,让心态不再浮躁,行事更为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