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词语搭配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1
[关键词]语义韵 词汇练习 初级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27-02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词汇教学离不开词汇练习的辅助,多样化地进行词汇练习是各阶段巩固词汇习得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级阶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词汇学习活动和词汇习得效果。因此,教材和教师应精心设计灵活有效的词汇练习题。
P.National认为词汇学习可归纳为三个活动:学习词的形式、词的意义、词的使用。[3]Scott Thombury认为掌握词语不仅要掌握词的字典意义,还应掌握它的搭配及蕴涵意义。[2]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词汇练习来习得。综观目前对词汇练习题的研究现状发现:1.教材方面,大多数汉语教材都偏重于练习词的形式和词的意义,而在词的使用方面的练习设计得较少,多以选词填空为主,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分工不明确。2.阶段方面,初级汉语对词汇的练习设计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复现性练习,理解性和运用性练习较少,[2]导致练习过程机械和生硬,习得效果不佳。3.技能方面,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缺少相应的词汇巩固练习,词语搭配和语用能力薄弱,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语义韵
语义韵表示超越词界的联想色彩。Sinclair(1987)认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能相互感染,关键词总是习惯性地吸收某些搭配词,当这些搭配词具有某一类相似的语义特征时,这个词也传染了这种特性,语境中便弥漫了一种较强的语义氛围,即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4]Stubbs(1996)将语义韵分为积极语义韵(positive prosody)、消极语义韵(negative prosody)、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或错综语义韵。语义韵研究通常有三种方法:基于数据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基于数据和数据驱动结合的方法。[5]
近几年,词语的语义韵研究开始应用于英语学习和练习。同样,语义韵也可以应用到汉语词汇的学习和练习中来,通过分析语料的搭配、语境、类联接,归纳词语的语义韵,以区分近义词,准确把握词语的用法。本文以有点儿和一点儿为例,试图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中应用语义韵来设计词汇练习题,以更精确地区分有点儿和一点儿。
二、“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义韵比较
“有点儿”和“一点儿”都是“a little”之意,大部分留学生难以区分二者。笔者在教《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十九课的“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法点之前,让初级汉语E8班的20个留学生做书上关于“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练习题。全对的有3位,他们区分两词的方法是:依据书本上的阐释,“一点儿”是右接形容词,而“有点儿”则是左接。“有点儿”多用于表达不如意的事情,“一点儿”则可以表达如意的或者不如意的。没全对的学生认为“有点儿”后既可接积极形容词也可接消极形容词,可见深层的语用把握不到位。对此,笔者加入语义韵元素来设计语义韵练习题如下:(以英语为媒介语)
(一)“有点儿”的语义韵练习设计
问题1:有点儿is used to express something is undesirable or dissatisfying,同学们看这个对吗?这个书包有点儿便宜。(不对)
请看以下来自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CL)里的语料:
1.老师有点儿不高兴;2.我觉得汉语有点儿难;3.我们的学校有点儿小;4.这件羽绒服有点儿贵;5.那个女孩儿有点儿胖;6.这份工作有点儿累。
问题2:“有点儿”右边的形容词有什么特点?(都是不好、不如意、消极的形容词,如贵、难等。)这表明“有点儿”右搭配词通常是消极语义韵词。
问题3:“有点儿”左边的名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客观的名词或代词,如爸爸、学校、汉语等)表明言者的评价都是针对客观事物而言的,无语义韵体现。
问题4:does有点儿add negative or positive adjective words?(negative, unpleasant or dissatisfying words)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有点儿”右侧搭配的形容词具有较强的消极语义特征,“有点儿”也沾染上了消极语义韵,使语境呈消极语义韵氛围,因此“有点儿”是消极语义韵词。
问题5:为了进一步巩固“有点儿”的习得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出含消极语义氛围的例子及生活语境,引导学生说出包含“有点儿”的句子,体会其搭配和语义韵。如:
1.六点回家的时候,地铁上的人____。2.上课时有些学生聊天,教室____不安静。3.食堂没有空调,夏天会____?4.老师的这件衣服穿了4年,现在____?5.爸爸工作____。
(二)“一点儿”的语义韵练习设计
问题1:这句话对吗:这件衣服一点儿贵,那件便宜一点儿。(不对)请看CCL中的例子:
1.这个书包太大了,给我一个小点儿的吧。2.老板,便宜一点儿怎么样?3.这件衣服颜色有点儿深,我要浅一点儿的。4.这双鞋大了一点儿,有没有小一点儿的?5.这个箱子旧一点儿,那个新一点儿。6.考试太难了,可以容易一点儿吗?
问题2:“一点儿”左边的形容词有什么特点?(可以是如意的,也可以是不如意的,是中性语义韵或错综语义韵。)
问题3:再看“一点儿”左边的名词有什么特点?(都是中性名词,如衣服、箱子等。)因此左边名词无语义韵体现。
问题4:does一点儿add negative,positive or neutral adjective words?(neutral words)通过分析“一点儿”的左右搭配词,发现既可是积极形容词也可是消极形容词,呈错综的语义韵。笔者用Sketch Engine证实了“一点儿”无明显的语义韵倾向,学生由此得出“一点儿”呈中性语义韵。
问题5:“有点儿”“一点儿”与形容词搭配的位置一样吗?(不一样,“有点儿”右接形容词,“一点儿”则是左接,且常伴随一个相比较的分句。)为进一步鲜明地区分二者,巩固学生对两词的理解和使用,教师可提供紧贴生活的例句,利用语义韵的不同来设置比较词汇的练习如:
1.这条裤子( )肥,有没有瘦( )的?2.苹果( )贵,可以便宜( )吗?3.这双鞋( )大,我想看看小( )
的。4.这本汉语书( )难,那本容易( )。5.这辆车( )旧,那辆新( )。
通过引入语义韵来设计“有点儿”“一点儿”的比较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归纳例句的特点,让学生自主发现、探讨二者的差异,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法甚至语用差异,恰当使用二者。Sinclair发现英语中有很多词如cause等具有语义韵。汉语中同样也有一些词具有语义韵,如洋溢、摆脱等。目前汉语的语义韵研究日渐深入,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语义韵进行引导探究式教学,设计区分近义词、完型填空的词汇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典型搭配和使用语境,精确区分近义词,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自主语用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利用语料库丰富的语料和词语搭配信息,引入语义韵设计教学和练习来区分“有点儿”和“一点儿”,得出“有点儿”呈消极语义韵,“一点儿”呈中性语义韵,考试结果表明学生习得效果较好。因此,教师可根据各阶段学生水平设计有关语义韵的词汇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归纳词语的语义韵,以区分近义词并准确使用词语。编者可在教材中加入语义韵元素设计出有效的词汇练习题,初级阶段多提供自然语境引导学生使用词语,中高级阶段可在词义辨析和完型填空练习中引入语义韵,引导学生熟悉词语的典型搭配和语用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海员.语义韵研究在词汇练习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Thombury.scott.Teach Vocabulary[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National 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卫乃兴.词语学要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7).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2
一、字音
字音方面通常考的是声母、韵母、声调,还有就是音近字、多音字。这些东西看起来庞杂无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平时多积累,也就是利用平时零散的时间不断地练习,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出现的误读字(音近字、多音字)要特别地加强记忆和巩固,这一看似很难的板块很容易就能攻破。
二、字形
字形方面主要考的就是形近字。做好这类题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平时的零散时间经常不断地练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因为它的形相似,有时音也相近,所以,我们要从它们的形入手,考虑它的含义,从它们的词义去推断其字形正确与否。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熟记《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因为这100个别字是近10年以来出错频率最高的。做到了这些,那么,解答字形一类的题目,就不容易出差错了。
三、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的辨析在学生眼中是很难的。首先看实词,实词的辨析主要是分析词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语素上分析。因为两个词含有的语素,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我们在辨析时,一定要重点分析不相同的。二是通过组词或者找出它们的反义词来理解和分析。三是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辨析。四是注意运用排除法,将容易辨析的词语先行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其次看虚词,虚词的辨析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句子的关系入手,选择恰当的关联词。二是看句子中的关联词是否搭配。
四、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题就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感彩。弄清成语的褒贬性质,切莫褒义贬用,也莫贬义褒用。二是成语含义。弄清成语的真正含义,切莫“望词生义”。三是词义轻重。弄清词义的轻重,切莫用词失当。四是一语多用。弄清成语的多层意思,不同语境相同运用。五是形容对象。弄清成语描述的对象,特定对象特定描述。六是语体色彩,弄清语体色彩,不同语境不同运用。七是搭配恰当。弄清短语或句子中搭配的成分,搭配应恰当,不能相互矛盾。八是合乎习惯。弄清其在实际运用的使用习惯,不能违背。总之,成语题的准确率与积累和经验分不开,甚至取决于积累和经验。只要注意在平时里用那些零散的时间多记就行。
五、病句修改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不乏语病的检测题。《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和修改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做好这类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考查的题目类型来看,病句修改的类型有:①对句子进行是否有语病的判断。②让考生在原来的句子上进行修改。③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正确与否。④让考生对病句的修改正确与否进行判断。
第二,我们要具体看一下考查的知识点。①语序不当。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定语置于状语的位置,状语置于定语的位置,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主语和宾语倒置,分句的顺序颠倒。②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必要的附加成分,缺少关联词语,缺介词。④赘余。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附加成分多余,关联词语多余。⑤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句杂糅。⑥表意不明。指代不明,句子歧义。⑦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交叉,强加因果,多次否定引起混乱。⑧对应不当。前面有正反两面的词语后面只有一个方面的词语。⑨偷换概念。
第三,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方法。我们不要求考生死记病句的类型,但一定要学会找出病因,并加以治疗方可。辨析病句的方法有:①语感审读法。即对句子细致审读,从感性上觉察语句的毛病。也就是说,按习惯的说法审察一下读起来是否别扭,如果别扭,那么别扭之处便是病灶。②紧缩法。即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剩下句子的主干,看一下主干是否有毛病,主干若无,再行审视枝叶部分。③造句类比法。即按照原句的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有无问题便能一目了然。④逻辑分析法。即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这类病句往往从语法上找不到毛病,所以必须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因为病句的辨析常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所以,还要特别留意句子中的介词、程度副词、两面性的词语、指代性的词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并列短语的句子、句子中的“是”字、特殊短语等等。
修改病句的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增(成分残缺的)、删(赘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但有一点必须告诉大家:修改不是再造,修改时一定不要改变原句的本意,能调整的决不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修改也需简要、高效。
六、语言连贯题
所谓的“连贯”,指的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要同一,句序要合理,呼应自然。语言不连贯属于语病的一种,只是没有“病”得那样严重而已。我们只要勤于思考,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调整,语句就会变得简明、通顺。这类题型的能力层次为D级,属于较高层次的“应用”类,它的知识点较为隐蔽,因而做起来比语病修改要困难一些。
解这类题目要做到:一是话题的同一性,即陈述的对象要一致。二是行文的照应性,即行文的结构和内容上,要做到前后呼应。三是格式的一致性,即注意句式的结构要相同。四是分承的对应性,即在行文中,前面提出几个并列的方面,后文也要按照前文提起的顺序,依次加以表述。五是事理的逻辑性,即在行文中要遵循逻辑(包括生活的、自然的、思维的)。六是风格的趋同性,即行文中前后的语言风格或平实,或生动,或庄重,或简约要趋于同一。此外,还有情景氛围的特定性,事情的先后顺序性,叙述角度的同一性,叙述交代的周到性,行文围绕中心性,音节的和谐性,语言的习惯性,意境的一致性……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只要将上述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到了,就肯定不失分了。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3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4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12-01
研读文本,发现2008年6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6次印刷的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后的练习――“词句积累”,用词欠妥。
部分“词句积累”练习的编排内容,不是词语,就是句子。例如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4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全部是词语:
词句积累。
哑然失笑 愤然跃起 猛然冲去 豁然开朗
依然如故 井然有序 悠然自得 蓦然回首
截然不同 戛然而止 怦然心动 恍然大悟
同册书第17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内容全部是句子:
词句积累。
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嘎吱嘎吱,这时船夫在划桨。
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毋庸置疑,教材编写者安排“词句积累”练习的初衷,是想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借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也要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好的句子,丰富自己的大脑,扩大阅读视野。
然而,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212页,看到“词句”一词解释为:“词和句子;字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第215页, “词句”一词解释为:“词语和句子;泛指文章的语言。”综合两种权威版本词典的解释,“词句”可以理解为“词语和句子”之意。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能够单独成句或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的语言单位;词组(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和句子中间有较大停顿,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
因此,本项练习可以做这样的修改:1.词语积累,栏目下全部编排词语(词或短语);2.句子积累,栏目下全部编排句子;3.词句积累,栏目下编排词语和句子。如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8页的“词句积累”练习已经作证了这点:内容安排了词语和句子。
词句积累。
匆匆 挪移 头涔涔 轻轻悄悄
默默 徘徊 泪涔涔 伶伶俐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5
汉语拼音
一、复习要求。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正确拼读音节,并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难点的把握,区别形近易混的字母;熟练掌握<的省写规则;由于受南方方言习惯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准确发音。
二、复习建议
(1)汉语拼音基本内容的学习在低年级就已完成,到高年级时有回生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进行复习。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对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音节练习发音,并带上声调练习。
(2)根据本方言的特点,把握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和难点。如声母中平、翘舌之分;韵母中前、后鼻音之分。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应反复拼读,适当记忆。
(3)对多音字应适当疏理。并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复习。
汉 字
一、知识概要
1.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用硬笔、毛笔写楷书。
5.培养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一)培养兴趣,发展能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辨别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多义字,消灭错别字。要让学生学会识字方法,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设计一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可开办“错别字诊所”,让学生搜集、整理、纠正同学作业中、牌匾、报刊、广告中的错别字;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些识字写字的游戏、竞赛活动,切忌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打好基础,熟练掌握
1.笔画、笔顺。写字时,从落笔到提笔,不管中间拐几次弯,始终连着的,就是一笔,或叫一画。笔顺是书写汉字笔画的先后顺序。回想常见的笔画有哪几种?常用的笔顺规则有几项?各指什么?
2.偏旁、部首。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宇的上下左右等各个部分叫偏旁。把相同的偏旁排在一起,称作部,这相同的偏旁就是该部的部首。“包”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可变成哪些字?“木”字加上不同酌偏旁可组成哪些字?
3.间架、结构。字的各部分比例大小为间架,字的部件组合方式为结构。合体字最基本的结构有:上下结构(思),左右结构(相),半包围结构(凶),全包围结构(国),品字形结构(轰)
(三)熟悉规律,灵活运用
1.字音。汉字应厨规范的普通话来读。辨别多音字的读音是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多音字一般都是多义字,所以要先看它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再确定它的读音。如:“这种方便面很便宜。”这句话中的两个“便”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2、字形。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汉字大多又是形声字,当形旁相同时,字义与某类事物相关,如带“山”字旁的字与山有关,带“穴”的字大部分与洞穴有关。当声旁相同时,字音相近,如“消、销、逍、霄’都读xiao.
3、字义。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一是查字、词典,二是结合语境理解。如:你说的有道理,我算服了。“服”字,通过查字典知道,它有衣服、吃、担任、信服等多个义项,那么,在这句话中‘服’字是什么意思?就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4.查字典。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字义时,用音序查字法。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字义时,用部首查字法。 以上知识规律,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要机械照搬。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纠正错别字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复习建议
1.音近字、形近字
⑴复习部首的基本表义知识。
⑵帮助学生建立字义与词义的联系,从而正确组词。
⑶进行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练习。
2.改错别字
⑴查找班级中常见的错别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练习。
⑵组织自改、小组改错字的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改错字的积极性和能力。
⑶作业设计灵活多样,留出空间,让学生主动查找自己习惯性错误,真正达到不写或少写错字。
3.查字典
⑴查字典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能力,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能。因此,应学会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复习中应结合学生的情况经常运用,逐步 养成习惯,但不必过多的进行专门的练习。
⑵ 查字典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部首及选择解释。对此应结合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作必要的练习。
词 语
一、复习要求
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复习要点
1、掌握学过的常用词。
2、辨析近义词的反义词。
3、学习解词的方法,掌握解词的规律,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正确搭配词语,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5、能把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
6、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三、复习建议
词语复习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对常用词语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应采用各种形式 让学生进行运用。写近、反义词,选词填空是常见的形式,还有造句,联词成文,词语搭配等 都应当让学生进行练习。
1.多义词
⑴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
⑵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中提高学生解词水平。
⑶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2.成语
⑴依据教材,回忆并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成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以语文活动课形式,交流课外学习的常用成语,并达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⑶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兴趣,如:成语竞猜、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游戏性练习。
⑷可以利用教室中的板报和学习园地,辟成语学习的专栏,由学生编稿、组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句 子
一、复习要求
1、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几种常见的句子,会理清词序混乱的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扩写、缩写句子。
2、会用学过的常用词语句子,要求含义正确、意思明白,结构完整。
3、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4、能辨析修改比较明显的病句。
5、能认识比喻句(只要求掌握明喻),能认识设问句、反问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只要求从感性认识)
6、能变换几种常见的句型、句式。(其中“把”句句和“被”字句互换,只作为练习内容)
7、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二、复习要点
1、句子的基本结构。
2、常见的句子。(陈述、祈使、感叹、疑问)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4、理解句子的含义。
5、造句,修改病句,扩句,缩句。
标点符号
复习要求及要点
词语搭配练习范文6
关键词 词汇识别,汉语,搭配,近义,词序。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单位,每种语言的词汇都极为丰富,每一个词又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语言材料,母语者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准确的理解和产出。这不禁使我们发问――人类大脑究竟是运用怎样精密的机制来完成这一系列复杂加工的?词汇知识又是如何存储于人脑中的?需要承认的是,母语者极快的词汇加工速度使得人们对词汇知识存储和加工的研究存在很大难度。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均会影响词汇的加工,因此,对影响因素的考察不仅其本身有重要价值,还可以作为我们深入探究词汇的记忆方式和加工机制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语境因素对词汇识别的影响这一视角切入展开研究。
语境因素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该因素的考察主要在词汇关系层面和句子层面两个方向上展开。相较而言,后者的研究成果更多(任桂琴,韩玉昌,于泽,2008;任桂琴,韩玉昌,刘颖,2012),然而,词汇关系层面对词汇识别的影响是更为基础的,很多看似由句子层面带来的影响其本质仍涉及到词汇关系层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将围绕词汇关系层面――即以某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词对对词汇识别的作用展开探讨。在这一问题上,广为探讨的理论模型为扩散激活模型。该理论认为,人脑记忆中存在扩散激活,对某一词的激活会促进临近词的激活。Meyer和Schvaneveldt(1971)首次运用词汇判断任务为扩散激活模型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若所呈现的两词有联想关系,则被试做出肯定判断的反应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及后续的一系列研究均是在词义的联想关系这一层面上展开的,然而部分研究却对这一关系提出质疑,指出被试之所以对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在判断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是因为这两个词语在语言使用中频繁共现,从而导致二者有较强的词汇联结,而并非是因为其意义有交叠(Trevor,2008)。也就是说,共现关系可能是语境影响词汇识别的更本质的因素。在语言使用中,搭配关系即是一种典型的共现关系。Kjellmer(1987)指出,在各种语境中。搭配是在话语中大量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分。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搭配关系展开研究。
对于词语间的搭配关系,Firth(1957)首先提出“搭配”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词与词共现的特征,指出搭配关系是词与词间的组合关系,且体现了一种相互预期。Mitchell(1975)则将词类、句法、意义等因素纳入到了对搭配关系的考量中。Sinclair(1991)提出了语言使用的“惯用原则”,即语言使用者拥有大量的搭配词组作为其语言使用的备选材料。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将高频搭配界定为符合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且在语料库中呈现高共现率的词对。对于语言中的搭配关系,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计算机识别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或基于语言本体的研究(王霞,2005;程月,2007;Kennedy,2003,2005;辛平,方菊,2012;丁继亮。2012)等几个方面,然而其却不能揭示母语者对搭配信息的认知方式。本研究将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切入,对搭配信息是否影响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进行考察。
Hoey(2005)从认知视角指出,如果单个词的启动效应的发生与另一词发生联系,则建立了搭配关系。Ellis,Frev和Jalkanen(2009)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在被试的上下视野同时呈现互为高频搭配关系或非搭配关系的词对。研究发现,词汇识别对高频搭配敏感。Ellis等由此认为,词汇识别加工受语言使用定搭配经验的影响,因此高频搭配比低频搭配更易识别。与之相似的是,Durrant和Doherty(2010)运用启动任务发现了高频词汇搭配的启动效应,证实了语言使用中的搭配关系对词汇识别的作用。然而,前人对搭配信息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上的考察均是在英语中展开的,对于词汇识别对搭配信息的敏感是否具有跨语言一致性却鲜有关注。本文将对汉语的搭配关系进行研究,考察其是否影响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Ellis。Frey和Jalka-nen(2009)发现,若两词仅在语义上相匹配,却并未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呈高频搭配,那么词汇识别并不能得到促进。Ellis等由此推测,流畅的词汇识别只与记忆特定的词汇搭配密切相关,而在这一加工层面上并无自上而下的语义作用对其产生影响。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考察。在本研究中,对搭配信息的考察除高频搭配(如:采取-措施)和控制组(即无关非搭配,如:开设-措施)外,还引入另一水平,即与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互为同义/近义关系的词语与原搭配中的宾语组成的词对(如:采用一措施)。这一关系在下文中将用“近义非搭配”来指代。
对近义非搭配的考察有重要意义。首先,其能对母语者在词汇识别的过程中对高频搭配的敏感程度和特异性程度有深入认识。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形成高度干扰的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究竟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若更接近于无关非搭配,则表明母语者对高频搭配的敏感程度高,特异性强,加工中不易受到干扰。第二,对近义非搭配的考察能对搭配关系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中是否有语义作用的参与提供证据。若有语义作用的参与,那么与无关非搭配相比。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应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因为同义/近义词间语义上的扩散激活会使近义非搭配词对之间的联结强于非搭配词对之间的联结。若没有语义参与,那么近义非搭配则应与无关非搭配一致,不对词汇识别产生促进作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假设支持后者。
此外,由于搭配是由词与词组合而成的。那么在搭配词对中,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即组成搭配的词语的顺序,同样也是搭配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Koriat,1981)在对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的考察中,发现语义启动效应的发生可能是双向的(如词对lamp-Hght当lamp作为启动词先于目标词light呈现时,被试对light能够更快地识别;而当light在前时,light也能启动lamp),然而这种情况何时发生却并未得到确定,且启动程度上也有可能存在差异(McNamara,2004)。那么,对于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来说,这种可能存在的双向启动效应意味着其在心理词典中呈现怎样的存储模式?而对于本研究中所关注的搭配,互为搭配关系的词对之间又是否有类似的双向效应?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仅能够让我们对搭配内部词语顺序的作用有深入认识――即在搭配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中,词序是否发挥作用;更能为我们深入探究组成搭配的词语在母语者心理词典中的存储模式提供重要依据――当搭配以逆序形式呈现时,若词汇识别不能得到促进,我们则推测,词汇搭配可能是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储存和提取的,因而当形式上发生改变时,原搭配不能得到有效提取。而若词汇识别在逆序呈现时能得到部分的促进。那么我们则倾向于认为,组成搭配的两词在心理词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分方向的联结。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汉语中,高频搭配是否能促进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词序因素是否影响搭配中的词汇识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学生33名,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其中男性16名,女性17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3×2的被试内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搭配因素和词序因素,其中搭配因素分为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词序因素分为正序和逆序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将实验材料限定为汉语动宾搭配,以对搭配类型本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控制。实验材料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频搭配词对,如:采取-措施、干涉-内政、改善-条件、坚持-原则、增强-意识、表示-感谢等,该组动宾高频搭配的选择标准是:(1)运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两词间隔字符不超过五个字的范围作为检索标准,所选词对在这一标准内均有较高的共现率,共现的语料数目平均为2170条。(2)以笔者本人的母语语感作为参考,排除一些在语料库中两词有较高共现率,却在语义上并不形成典型搭配的情况,如:“提高-群众”等。第二组为近义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为同义/近义关系(同义/近义关系的确定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为依据),如:采用-措施、干扰-内政、改进-条件、保持-原则、增长-意识、表现-感谢等。这组词对在语义关系上与高频搭配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在客观的语言使用中(由于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语义韵的差异、或是语用习惯)却呈现为非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第三组为无关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语义无关,且与对应宾语不构成其它动宾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在此基础上。每一组词对均有正序呈现和逆序呈现两种方式。
本研究对实验材料中词语的笔画数和词频进行了控制,三组实验材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了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部实验材料包含28对高频搭配、30对近义非搭配、30对无关非搭配,三组材料基本匹配,保持宾语一致,仅动词不同。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每一名被试均需在6种条件下完成任务。对于每一名被试来说,包含相同材料的词对只呈现一次。此外,实验材料中配以与正确反应试次等量的错误反应词对,每组错误反应词对中有且仅有一词为假词。
2.4 实验过程
本实验沿用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对同时呈现的词对进行判断。实验用E-prime软件进行编写,被试在PC上逐一完成实验。在每一个试次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1000ms的注视点,随即在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一组词对,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条件下尽可能快地对所呈现的两个词语是否均是词做出按键反应。判断完成后,将呈现2500ms的空屏,以尽可能地减弱前一试次对后一试次的干扰,随后进行下一试次。所有试次随机呈现。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有指导语和练习(练习部分包含14个试次)。
需要说明的是,为考察词序效应,本研究对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实验范式做了部分改动,将词对在上下视野呈现的形式改为了在左右视野呈现,词对之间有4个字符的距离,并将注视点置于左视野,以引导被试按照与正常阅读习惯相一致的顺序从左至右完成识别。
3 结果
以判断任务的正确率达85%为标准进行筛查,剔除3名正确率低于该标准的被试,剩余30名有效被试:对于每名被试,将与其平均反应时相差3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用其平均反应时替代。
30名被试在6种条件下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搭配的主效应显著,F(2,58)=24.05,p=0.000;词序的主效应达边缘显著,F(1,29)=3.875,p=0.059;且搭配和词序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达边缘显著,F(2,58)=2.678,p=0.077。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对搭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正序情况下,搭配效应显著,F(2,58)=23.58,p=0.000,说明汉语母语者对搭配信息敏感。然而在正序的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上,究竟哪些水平之间的差异真正存在?围绕研究设计。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两个:(1)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2)在非搭配中,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对这组正交对比的检验结果显示,以正序形式呈现的搭配关系和非搭配关系之间差异显著,F(1,29)=36.49,p=0.000,说明高频搭配能够显著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正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并不由于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1。
在逆序情况下,对搭配因素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搭配作用亦显著,F(2,58)=6.08,p=0.004,说明当搭配信息以逆序形式呈现时,汉语母语者对其也表现出敏感。进一步的正交对比显示。以逆序呈现的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差异显著,F(1,29)=9.71,p=0.004,说明以逆序形式呈现的高频搭配亦能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逆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以逆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同样并不因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2。
从以上结果中看到,无论高频搭配以正序还是逆序形式呈现,均对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产生促进作用。那么,汉语母语者是否对搭配中词语的顺序敏感?对词序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高频搭配中,词序效应显著,F(1,29)=6.91,p=0.014,说明汉语母语者对以正序形式呈现的高频搭配的词汇识别要好逆序:而在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中,词序效应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见图3。
4 讨论
本研究在汉语词汇识别中发现了搭配信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Ellis,Frey和Jalkanen(2009)与Durrant和Doherty(2010)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跨语言一致性证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关注与高频搭配形成高度语义干扰的近义非搭配,发现了汉语母语者在词汇识别中对高频搭配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因此,对近义非搭配的反应与对无关非搭配的反应一致,并没有对词汇识别产生促进。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搭配呈现的词序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对以上问题的考察均为揭示人类对词汇搭配信息的记忆和加工方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由实验结果看到,高频搭配更容易被识别,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经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的词汇识别一语言识别系统对语言使用中高频共现词语进行统计和计算,从而实现对其的优先加工。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这种基于统计的搭配共现率信息,是如何在心理词典进行存储,又是如可实现对其的加工的?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回答这一问题:(1)互为搭配的词对究竟是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的。还是仍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同时在其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联结?(2)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究竟是否有语义作用的参与?
对于问题(1)。联结主义普遍认为,心理词典的意义层面由很多意义单元构成,两个词语的共有意义单元越多,其在词汇系统中的存储距离就越近:而两个词语在一起出现的频率越高,两词之间建立的联结也就越强。由此可见,联结主义强调词语间的联结,而前提则是其仍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然而,部分学者则持语块存储的观点。Bolinger(1976)认为,搭配是一种预制语块,在学习中被整体记忆或提取。Dabrowska(2004)也指出,对于语言中重复性高的成分,人们会将其作为预制语块进行整体储存,以减轻语言信息处理的压力,提高语言加工效率。易维和鹿士义(2013)的研究也表明,语块也是心理词典的单位,具有心理现实性,是整体存储加工的。
那么,搭配信息究竟是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还是在心理词典中建立了词语之间的联结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以人类信息加工的高效性原则作为讨论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特定词语来说,能与其形成搭配的词语极为丰富,如:汉语中一个动词可能与多个宾语形成搭配,同时,一个宾语也可能与不同的动词形成搭配,如果这些搭配信息均以语块的形式逐个进行存储,显然会使记忆量过大,同时也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和提取。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搭配信息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同时在词对间建立了复杂交错的联结。那么,其联结方式是怎样的呢?本研究发现,当词对以逆序形式呈现时,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提示我们。互为搭配关系的词对之间的联结可能是双向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被试对高频动宾搭配的正序呈现要比对逆序呈现有更快的识别,说明不同方向间联结的强度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正来自于语言使用中不同形式的搭配的共现率的差异――对于汉语来说,部分动宾搭配可以变换结构,以逆序形式进行表达(如:条件的改善、经验的积累),只是在语言使用中这一形式的搭配与更为基础的动宾搭配相比频率较低。那么,搭配词对之间联结关系的建立究竟是否完全基于语言使用中的共现频率呢?若是,我们则可预测,如果某种搭配的逆序形式在语言中使用中出现的频率极低。那么其在心理词典中将只有单向联结。对于这一预测,仍有待后续研究的验证。当然。存储方式也可能并不绝对――对于共现频率极高的搭配来说,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的可能性更大,以实现更高效的加工;而对于其它大部分词对来说,词语间根据不同的共现频率而建立不同程度的、区分方向的联结则可能是更普遍的模式。
对于问题(2),本研究发现,被试并不会因为同义/近义词在语义层面上的高度一致而在对近义非搭配词对的判断中发生促进效应,而是表现出与对无关非搭配一致的反应。这一结果支持了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观点,即在前词汇加工阶段,词汇识别对搭配信息的敏感并不受语义作用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搭配信息的存储模式。依照联结主义的观点,互为近义词的词对由于其享有较多的意义单元而在词汇系统中形成临近关系,也就是说,近义词之间所建立的联结是以语义作为桥梁的,扩散激活效应的发生也正是基于此。然而,尽管互为搭配关系的词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存在语义上的联系,但句法组合上的制约以及语用习惯上的限制使得搭配词对间的语义关系相对间接,因此,人脑对搭配信息的存储不选择语义作为词汇间联结的桥梁,而是在词汇层面建立更直接的联结,这一存储模式使得基于词语共现频率的联结无需语义的参与即能在词汇识别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