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议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宽容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宽容议论文

宽容议论文范文1

1.人高风险行为及贷款利率上限管理(1987-1993)。

1980年代以来,企业、银行名义上已经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但受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影响,银行对国有企业仍无法形成严格的预算约束,国有股东也无法对银行形成硬的预算约束,即所谓“双重预算软约束”(施华强2004)。企业在预算软约束的激励下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银行部门在国家信用担保支持下无节制地提供信贷资金,中央银行的角色则是实施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等政策以维护这种利益格局。具体而言:

一是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低利率弹性。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目标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国有企业追求规模最大化和费用最大化的行为特征(易纲2005)。国有企业在规模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产生过度信贷需求,进一步造成信贷资金的紧张和抬高贷款利率。这种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企业往往只考虑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而较少考虑利率水平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不仅如此,有的企业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仍可以获得所谓“安定团结贷款”,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或司法部门的纵容下,恶意拖欠银行债务,这都使得利率对于信贷需求的约束作用被严重削弱。

二是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中的风险外部化。斯蒂格利茨和魏斯(1981)在不完全信息信贷配给模型中指出的,银行会选择使自身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利率水平发放贷款,而不是追逐最高水平的利率。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水平对银行预期利润的影响完全是单调递增。具体而言,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银行基层经理人逐步掌握了较大的经营自和一定的利润分配权,充分利用国有银行对资金市场的垄断能力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但另一方面,国家为维持向国有企业输送资金的体制,不得不向银行提供隐含的信用担保,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外生化。在可以负盈不负亏的激励机制下,商业银行当然选择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在1992、1993年金融投机热潮中,许多商业银行绕开贷款利率上限规定(如通过银行下属的信托公司放款或账外经营等)投资于高风险项目,表现出风险偏好的经营特性。

三是中央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和流动性支持。这期间,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间接货币调控机制和金融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包括规模管理、利率管制、信贷政策等。国家从支持国有企业投资扩张的战略出发,将利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利率只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而无法起到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特别是在高通胀时期,中央银行为稳定商业银行存款来源而提高存款利率,但在国企部门反对下,无法相应提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贷款利率偏低和存贷利差过窄的局面。不合理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信贷需求,虽然央行对此实施了贷款规模管制,但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以及银行采取倒逼策略的情况下,央行往往要通过追加再贷款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显然,由于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着严重的追求高风险的人问题,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甚至助长了问题的蔓延,金融市场必然长期处于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同时上扬的巨大压力。因此,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现实选择就是规定贷款利率上限,以防止利率过高对经济运行产生伤害。

2.人风险意识提高及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1994-2004)。

1993年的金融过热开始令中央政府认识到,以微观低效益、银行高风险为代价的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政府为此对原有的金融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出台了《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并采取措施整顿金融秩序,撤销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1997年的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同时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其政策取向也由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维护国有企业利益,转变为加快推动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包括实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对银行开展审慎监管、建立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等。在上述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的背景下,企业和银行的行为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加快贷款利率改革变得必要且可行。一方面,企业部门的资金需求特性发生较大变化。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大批国有企业出现效益持续下降,原来很容易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的国有企业面临日趋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这反映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内生的“私人部门储蓄—国有企业"的资金融通模式已逐步被打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安置下岗职工、核销呆坏账等)后,被逐步、彻底推向市场。从1996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大规模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其中包括股改上市、推行“抓大放小”政策、若干城市试点国企破产兼并的优惠政策。实际上,经过几年的整顿和重组,国有经济部门从整体上已经不必依赖于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非国有企业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2001年,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5.6%,而这一比例在1980年是20%。总之,作为社会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企业部门的资金约束硬化,风险意识得到增强,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需要指出的是,以往许多学者过分夸大产权改革的作用,似乎只有实现彻底的私有化,商业银行才会实现理性经营。近些年关于控制权理论的研究指出,完善的外部监管、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刘芍佳等1998;钱颖一2004;傅立文等2005)。从外部监管看,由于意识到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对于整改进程的重要意义,近几年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都对商业银行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商业银行在努力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的过程中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从市场环境看,随着竞争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预见到加入WTO后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中资银行的危机意识日益强烈;从管理水平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逐步完善,全面实现了一级法人治理,管理架构趋于扁平化,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意识增强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曲线已经不是完全与利率水平正相关,而是在考虑了风险因素后,在一定利率水平以上向左方弯曲的曲线。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对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已经能够比较好地适应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不断扩大的政策环境,在产品定价的行为上表现出合理性,能够按照贷款利率补偿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的基本原则决定贷款利率。各地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基本呈现对大型优质客户利率下浮,大企业执行基准利率,中小企业利率上浮的特征(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2004)。这样,2004年彻底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一个展望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再由金融当局决定,这对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和保持利润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从各国经验看,利率放开往往导致利差不足、竞争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大。因此,能否放开贷款利率,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能否自我维持一个合理的利差。在我国情况看,关键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首先是由于商业银行还没建立起对基层经营单位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贷款风险使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低风险项目,贷款利率存在向下的巨大压力。1990年代后期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由风险意识淡薄转变为高度重视防范风险,这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风险意识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监督压力使然,而不是由于对真实利润的关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追逐高利润、高风险转向绝对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具体表现为,许多银行的审批权高度集中于总、分行,信贷投向集中于重点企业、优势产业,贷款风险责任追究过于严格,激励相对不足。信贷人员对贷款风险要承担重大责任,但个人收益不高。

适度规避风险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原则,但过度风险厌恶则与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相违背。贷款风险是基于大数法则的概率来度量的,贷款收益抵补风险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忍耐合理的失败率,形成综合的风险和收益。如果迫于不良贷款压力,不能容许任何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其结果必然是:大批经营良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的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则围绕数量不多的优质客户开展激烈竞争,贷款议价能力基本丧失,这在一些票据融资项目上表现特别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过度追逐低风险项目以至于丧失了合理的利差,也是一种风险。从根本上说,利率机制的这种缺陷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存在激励不相容的问题,或者说,在制度设计上还无法使长期利润水平成为基层的真正经营目标。

其次是金融生态环境还不理想,商业银行必须维持一个合理的利差。周小川(2004)较早将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概括为金融生态,并指出金融生态状况对利率机制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如对金融合同的法律保护不力,《破产法》不完善,造成经济主体对利率信号不敏感;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记录缺乏,造成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严重;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的标准过低,“骗贷”行为屡禁不止等。不难看出,金融生态的概念是我们在前文所述法制环境的一个更广泛的概括,金融生态不佳是金融交易中人风险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损失比例过高,客观上要求保持较大利差。为此,在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或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到合理水平之前,应继续维持贷款利率下限。

总之,贷款利率下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能够维持相对合理的利差,避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际上从1999年以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之差始终保持在3个点以上,这表明了中央银行对低利率风险的一种关注。

参考文献:

[1]丁伯平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2

[2]傅立文,何卫江.市场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生能力[J].金融研究,2005;2

[3]刘芍佳,李骥.超产权理论与经济绩效[J].经济研究.1998;8

宽容议论文范文2

一、抓住观点,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判断观点语句。议论文的观点,是作者对全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在文中出现,在形式上通常是一个完整且概括性较强的陈述句。如2006年北京大纲卷阅读(三),题目“宽容与和谐”就没有构成判断,所以不能算作观点,而只是一个论题范围,首段尾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才是真正的观点。观点一般只有一个,为了诠释这个观点,文中还可以有多个小观点。我们答题时应注意区分中心观点和小观点,不要把分论点混淆成中心论点。

寻找观点的方法。文章的观点有的是文中句子,有的则需要提炼概括。有的文章观点在开头,在首段或前几段,如2006年北京课标卷阅读(二),首段是引子,其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尾句;有的在结尾处,如2006年海南卷阅读(二),观点出现在文尾;而有些议论文题目就是观点,如2006年长沙中考阅读(三),题目“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最高报酬”即是中心论点。概括观点要抓住关键语句,分论点及体现观点的重要词语都可借来一用。同时,概括中心论点要关照全文,做到语句通顺,准确完整。

二、分析材料,发现作品内在结构

(一)分析材料

判别两种论据。议论文的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但要注意的是,名人名言并不一定就是道理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材料之中,充当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观点的道理,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还有一些概括性较强的事实论据往往也容易被忽略。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两句所引领的句子就是事实论据。

明确论据作用。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要分清论据所证明的是哪个观点。一般来说,某个论据都是证明本段或临近几段的一个分论点的,如果在一个段落内有多个小观点,其证明的往往是就近的那个小观点。支撑哪个观点,要根据论据内容来定。

简括具体事例。概括要做到准确,要依据论点抓住论据的本质特点,语言表述要顺畅。在理清思路时,一般采用什么人(物)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这样很快就能把事实论据的“”抽出来。如2006年南通中考语文阅读: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标准答案是:贝多芬激情澎湃地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命运交响曲》。答案的要点是:人、事和所叙典型事实,符合语境要求。

补写论证材料。2006年济宁中考语文阅读题: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补写事例首先要有丰富的积累,需要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记忆,特别是对诸如理想、读书、磨难等方面的事例、名言进行系统的梳理。补写的道理论据要引用准确,与观点切合。补写的事实论据要叙写清楚,围绕观点展开,而且不要忘了叙述结果(取得的成就或造成的损失)。

(二)掌握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由作者直接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问题则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过程,回答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可有多个小观点;解决问题则是联系实际,进一步总结强化观点。

文章主体部分又有如下两种结构:

横式。分别为并列式结构,即从几个平行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这几个角度往往有分论点;对照式结构,即将几个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照,互为对比,强化观点;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3种形式。

纵式。即层层深入地向纵深角度论述。2006年北京课标卷第16题“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就涉及到层层深入的结构问题。

三、寻找方法,理顺文章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的判别。举例论证要注意不要忽略概括性事实,道理论证不要错把名言统归于事实名下,对比论证要比较正面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比喻论证要分清本体和喻体。

论证方法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两点。一是论证方法所要证明的观点,一般是前面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二是论证方法本身的作用。如能举例论证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由于是经验的总结而具有科学性,使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能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能使深奥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只有将两点综合起来说,才能全面回答论证的作用。

四、品味语句,鉴赏文段语言特色

挖掘深层意义。议论文语言往往比较抽象,关键性词句是解题的钥匙。阅读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深究其引申义、比喻义或暗示义,弄清作者的真实思想。

找寻结构线索。一些语句即是文章线索,如能了解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或标识思路等,则有助于理解全文。

品评生动语句。议论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语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描写性词句,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运用骈散结合句式等等。品析时除了要注意这些语句对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外,还应关注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如比喻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排比可增强文章的气势等等。

五、拓展思维,仔细对命题质疑探究

联系实际,独抒已见。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2006年湖北黄冈中考阅读题: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意与否皆可,但要结合原文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答,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

链接材料,综合探究。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如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阅读题: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然后是3个关于中日关系的链接材料。解答这类题,应把从原文中得到的观点启示与材料结合起来,比较分析链接材料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联想想象,换位思考。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假如你是文中的×××,你会如何呢?这类题要靠想象,要研究“文中的×××”应有的表现和态度,应合于原文内容和常理。

紧扣重点,审视全文。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请你就全文或文中某几段感触最深的文字,谈谈所受的启迪。如2006年北京课标卷阅读理解:下面3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这类题,首先要写出从原文启迪中得到的感悟,然后简单分析其得来的原因,最后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其实也是感悟)。

宽容议论文范文3

纵观学生议论文写作,最大的问题便是浮于表层,隔靴搔痒,只懂得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却不懂得证伪,进而把观点推向前进。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传统议论文主张“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于是乎学生只会观点先行,把议论简单看作是为论点找论据的过程,这是对议论文的一种肤浅认识,更是一种粗暴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顽疾难化,成为提高议论文水平的一大阻碍。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应果断抛弃简单为观点找论据这种低水平的“证明”方法,而要勇敢地把观点不断地“试错”和“纠偏”,从而高举“证伪”的旗号,把观点质疑到底,通过逻辑的检校和思辨的递推,达到全新认识的目的,一新传统习见,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一、追问质疑,寻找思辨着力点

第一,高中议论文“不足之症”。当前高中议论文普通存在“堆砌材料存而不论”、“开中药铺罗列观点”、“脚踩西瓜平面滑行”以及“拼盘杂凑胡乱说理”四种弊病,更有甚者“满纸荒唐不知所云”型议论文。这种低效幼稚、貌合神离的浅层次议论文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就是这类议论文浮于事物表面,不得其门而入。因此要把议论引向深入,就需要不断质疑追问,寻找思辨的着力点。传统型议论文往往满足于廉价的“抬轿子吹喇叭”,一味为观点喝彩叫好,孰不知“赞美诗”唱多了,也令人腻烦生厌。

第二,破解之道。议论能够风生水起,关键在于寻找议论的“由头”和“缘起”,寻找材料中“破绽之处”,亦即矛盾之所在。所谓“没有矛盾就没有分析”,确实点出了议论文写作之秘诀所在。2014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作文材料“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如果只抓住“盐与容器的关系”,会停留在“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肤浅的表面。有的只谈“宽容”“乐观”“坚强”“领悟”等,存在扣题不严,立意有所偏差问题。要想将思考引向深入,就要注意到“以什么为水,怎样稀释”,深入探讨“稀释”痛苦的“淡水”。材料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生能够纵横捭阖自由发挥的地方,往往在于找到错综复杂矛盾纠结之处。

二、深挖细析,构建思辨生长点

第一,议论文还存在一个比较难办问题就是“议论不下去”。大多数学生刚找到一个议论角度时特别兴奋,以为可以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无所不能,但议论到一定地步,就分析乏力,浅尝辄止,缺乏分析新的“生成点”和“增长极”,这就影响了议论文的进一步提升和推进。

第二,解决之策。在议论停止的地方,有必要重新找到症结之所在,深挖细析,从中发现和找寻新的“可能性”,有时灵光一闪,就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出路。2013年漳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作文材料“一群大学生向教授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教授取出了许多个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们自己倒水喝。精美的杯子被取一空。这时,教授说:‘你们选杯子的目的是喝水,为什么还要刻意选精美的?你们喝的是水,却执意要选美的杯子,甚至在选不上好的杯子时,心生怨意。’”学生也能抓住“老师说的话的意思或从学生选不同杯子的行为中”引出的立意,进而得出“本末不能倒置”“要分清主次”“内容重于形式”观点,也懂得抓住“本末、主次、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不能偏于一个方面”这一立意关键,但分析到一定地步就难以为继了。这时就要细细辨别怎样的内容才是重于形式,怎样的内容可能就不一定比形式重要,或者说什么情况下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这种细分的方法,就突破了既定观点的“藩篱”,从而找到议论新的可能,问题就进一步拓展下去了。

三、层层反转,找准思辨突破点

第一,议论文写作之难还在于要实现观点螺旋式上升,达到“否定之否定”,至少有三重以上的“否定”,这就不是一般学生力所能及的了,在逻辑的演进上,思辩的推进上,精致度要求就更高了。

第二,经典引领“层进递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不是一般意义的议论文,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以及对他的评价是就是通过层层反转,层进递推的思维模式和让步转折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此很好地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文中第三段就是典型地运用层进式结构和让步转折的形式:在指出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功不可没之后,用“不仅如此……还……”的层进方式指出了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一结论,紧接着他用“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一句,做出让步,“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然后笔锋一转,“但是”,形成转折,这让步转折就构成了又一次层进,论述了马克思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这一转折里巧妙地包含了两个递进,一个“甚至”,“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一个“而且”,“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充分论述了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接下来,作者先用了一个肯定表述,然后又用了一个转折,“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又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引入对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做出巨大贡献的论述。如此多次的肯定转折和让步转折形成的层进结构推动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强化。熟练掌握这一种论证手法,显然对构建逻辑论层是有实践意义的。

四、巧妙“试错”,攻克思辨瓶颈点

第一,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就是面对一个观点,我们要反复“试错”,穷尽观点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试错法”认为,对于观点我们不能一成不变,静止不动去看它,要把它放置在种种条件下加以检验,发现其逻辑“空白处”,从而把观点推向前进。比如苏格拉底“产婆术”就是运用这种“试错法”的典范。苏格拉底问:“请问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回答:“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追问:“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善还是恶行?”尤苏戴莫斯答:“自然是恶德了。”苏格拉底再问:“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危害自己祖国敌人,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答:“不是。”苏格拉底又问:“如果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无奈回答:“不是。”可见通过自物辩难式确定可以收到议论鞭辟入里的目的,抓住逻辑“空白处”穷追猛问,连环追击,一定可以把静止观点再一次推向令人惊讶的高度。

五、辩难反思,收拢思辨落脚点

第一,议论文“结尾不振”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有些学生在议论文结尾作结论时有时会犯自相矛盾的过错,企图调和矛盾观点的双方,造成“鱼与熊掌兼得”两难境况。如果辛苦论证了半天,得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可”结论,这就难免有点“骑墙”的嫌疑了。

第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议论文结论不可“脚踩两只船”,特别是蕴含矛盾观点,不能都想要,两可两不可是典型的“两面派”做法,不足取法。比如讲“规则”与“自由”辩证关系的议论文,就可以侧重于“规则下的‘自由’”或者“自由前提下的‘规则’”,这样就可以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完美结合。有一位学生这样结尾:“规则与自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太阳与地球。自由在规则的保护下运行,规则也在自由的怀抱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矛盾双方既兼顾到又有所侧重,而不是互相割裂,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示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问题,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开拓学生的论证思路,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掘创造灵泉,引来思维活水,激发思辨热情,形成卓绝高明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俞发亮.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立根.作文智慧[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5]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宽容议论文范文4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

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

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

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

七、教辅用书及参考资料:

宽容议论文范文5

新课标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如字词句的理解,划分文章的层次和结构,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也值得注意。下面就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具体谈谈议论文的阅读:

一、把握论点。准确地寻找或归纳出论点,是对议论文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文章的中心论点可能是文章的标题,也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论点表述不很集中或不明确,就需要结合关键词句总结概括出论点。

二、辨别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有两类: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对论据,既要注意论据的类型,又要思考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从内容上说,论点要能统领论据;从结构上说,常常是先提论点,再用论据证明。

三、分析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等。这几种论证方法往往在文章中是综合运用的。分析论证方法,一是看论证过程,分析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人手;二是看论据的内容形式,要对各种论证方法的具体要求及表现形式有准确的了解。

四、了解结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文章的总体结构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其中总分式最为普遍,其表现形式有三种:“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和“分论-总论”式。

五、体会语言。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第一要素,要特别注意对议论文中关键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及作用的理解。阅读时,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把握用语的分寸、语气。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分析修辞手法在论述中的具体作用。

近几年来,考试中的议论文阅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文中,多侧重于哲理性的小品文,如周国平、张丽钧、马德、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在内容上,多贴近时代,贴近心灵,以读书、理想、做人、美德等主题最常见。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多关注热点作家的作品,多阅读热点主题的时文。

【阅读训练一】

闲话做人

铁凝

在我所熟悉的一条著名的峡谷里,很有些吸引游客的景观:有溶洞,有天桥,有惊险的“老虎嘴”,有平坦的“情侣石”,有粉红的海棠花,有螫人的蝎子草,还有伴人照相的狗。狗脖子里拴着绸子、铃铛什么的,有颜色又有响声,被训练得善解人意且颇有涵养,可随游客的愿望而做出一些姿势。有游客怜惜道:“看把这些狗累的。”便另有游客道:“什么东西跟人在一块儿呆长了也累。”

如此说,最累的莫过于做人。做人累,这累甚至于牵连了不谙人事的狗。又有人说,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不能说这话毫无道理:想想我们由小到大,谁不是在听着各式各样的舌头对我们各式各样的说法中一岁岁地长大起来?少年时你若经常沉默不语,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怕是有些呆傻;你若活泼好动,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打小就这么疯,长大还得了么?你若表示礼貌逢人便打招呼,说不定有人说你会来事儿;你若见人躲着走说不定就有人断言你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你赞美别人是天生爱奉承,你从不赞美别人是目空一切以我为中心。你笑多了是轻薄,你不笑八成有人就说整天像谁该着你二百吊钱。你尽可能宽容、友善地对待大家,不刻薄也不委琐,不轻浮也不深沉,不瞎施奉承也不目空一切,不表现自己也不城府太深,不和稀泥也不冒充明白人。遇事多替他人着想,有一点儿委屈就自己兜着让时光冲淡委屈带给你的不悦的一瞬,你盼望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健康、文明的气息应该在文明的时代充溢,豁达、明快的心地应该属于每一个崇尚现代文明的人。但你千万不要以为如此旁人便挑不出毛病便没有舌头给你下定语,这时有舌头会说你“会做人”。

从字面上看,“会做人”三个字无褒意也无贬义,生活中它却是人们用多了用惯了用省事儿了的一个对人略带贬义的概括。甚至于有人特别害怕别人说他会做人,当自己被说成“真不会做人”时倒能生出几分自得,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细究起来这种说法至少有它不太科学的一面:若说“会做人”是指圆滑乖巧凡事不得罪人,这未免对“人”的本身存有太大偏见,人在人的眼中就是这样?那么“不会做人”做的又是什么呢?若是以“葡萄是酸的”之心态道一声“咱们可不如人家会做人”,以此来张扬自己的正直,也未免有那么点幼稚的自我欣赏,更何况用“不会做人”来褒扬真正的品德,本身就含有对人的大不敬。

(选自《经典文汇》,有删节)

探究练习

1.作者认为“做人累”,累在哪里?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证明。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黑体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①这累甚至于牵连了不谙人事的狗。

②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

【阅读训练二】

培植善念

鲍尔吉・原野

过去,有一位高僧叫潘公杰,每天打坐,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辨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

佛法中的善念是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婪、嫉妒、嗔恼等都可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不容赦了。

以现今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爱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卢梭)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然而,爱自己需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就可以变成恶,甚至罪。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常常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不能推及他人与环境的爱,叫做冷酷,这就是恶的生成。

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佛法称此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里生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

善念其实是小小的火苗,倘若不精心护佑,它在心中也就旋生旋灭了。不是说,只有造福万代才叫善。譬如有人建议削平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流涌入,使干旱的西北大地变成热带雨林。此善大则大矣,却要等待很久。古人有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琐细,读后感觉心中暖暖的,大过印度洋的暖流。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么?三十多年之后,他面前全变成白石子了,大师后来修成菩提道。

我们达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爱自己原本也没有错,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有善念相伴,你都会是一个好人。

(选自《甘肃日报》)

探究练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嗔恼( ) 譬如( ) 琐细( )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中讲述潘公杰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5.你认为佛家中的慈悲思想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有积极意义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议论文阅读鉴赏》

阅读训练一:

1.“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举例:比如受了表扬喜形于色便有人说肤浅,若面容平静便有人说故作深沉。比如适逢激动人心的场面眼含热泪有人会说是装腔作势,若没有热泪就会被说是心太冷酷了。2.①不能删掉。“甚至于”是形象地说累的程度,如果删掉了就显得荒唐可笑了。②不能删掉。“好像”是承接着上一句而来的,删掉就没有那种意味了,在此也表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宽容议论文范文6

大家都知道,理科班的语文向来是块难啃的骨头,尤其是对于高三新接手的班来说,更是如此。如何将一群男生为主、咋咋呼呼、肆意妄为、缺乏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的理科生搞定,就需要科任老师发挥小宇宙和智慧了。而文科班虽然语文素养较好,但若想在年级激烈的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也是需要花费很多力气的。回想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先严后松、先紧后慢、先理后情。

一、先严后松

所谓“先严后松”,指的是针对理科班学情而采用的教育方式。“先严”,就是说刚接手新班的8、9月份,一定要拿出教师的威信和气场,立好规矩,严管严教,压住少数不太听话的另类分子。4班是个很特殊的班级,有个性的学生比比皆是,像“飞机佬”曾启昀(就是说他像飞机一样定不下来)、迟到大王伍天衡、个性学究陈歆等等,这些学生在高二便已名扬四海,整个班也是出了名的难管班。因此我刚接手4班时,一反自己温柔平易的教风,着实地黑脸了好几个月,明文规定未交作业如何、迟到如何、默写不合格如何,并坚决执行,硬是勉勉强强地将规矩定了下来,吓得学生私下也说“张老师好凶啊!”但开头的规矩定好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也明白了,后几个月我个人上课较幽默的特点和爱笑的特色就慢慢展露出来,碰上一些确有特殊情况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也会宽容应对,学生心理上也渐渐接纳我,知道学习是为自己学,私下会找时间补上。

二、先收后放

所谓“先收后放”,指的是针对文科班学情而采用的教育方式。文科班的学生是我自己从高二带上来的,学风学规已经养成,平时较为听话,也较有学习热情。尽管如此,对待他们,仍要“先收”。“先收”,是指将高二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和传统进行收拢整合,使其更加系统化。如将高二的每周素材积累、课前三分钟演讲之素材分享、课外阅读以及时评写作训练,整合贯通至高三的议论文写作中,让学生的素材积累和分析点评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再如高二时学生已经大量学习了古代诗词,并养成了一定的课外泛读习惯,高三时再进行收拢总结,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在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方面进行精读。“收”得好,那么在全班整齐操作的氛围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会更加稳固,学习也更有方向。而文科班的学生本身的素养就不错,备考前期要“收”,备考后期则要学会“放”,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老师不宜抓得过死。高三备考的最后阶段,在文科班我的大部分作业都是采取选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夯实巩固,绝不强求面上的整齐划一。这样做,明显让文科班的同学更自由更从容。

三、先紧后慢

所谓“先紧后慢”则是指教学进度安排上的了。语文复习不像其他理科学科,仅仅是化整为零进行阶段性复习即可。语文学科的备考除了理性的分割考点、按部就班地复习之外,更需要的是对考点进行反复的打磨,以求让即使没有灵性的学生也能获取一些语文学习的感觉。因为语文题是很活的,严格来说,整张卷除了默写和字音之外,剩下所有的题都需要学生结合语境、结合题设条件进行灵活的思考。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考点的备考重在“先紧后慢”。“先紧”指的是该复的考点应在第一轮复习快马加鞭地过一遍,因为高考备考是一个大过程,所以最好所有的考点都能在高一高二便逐一下放,不要出现高三复习还有大量新授课的情况。一轮紧张复习后备考的重心就放在考点的慢慢打磨上,因为学生知道这个考点、懂得做题技巧,和学生真正读懂题、能拿分之间是有一条鸿沟的,相当多的学生是跨不过去这条坎的,因此需要的是在实战中细细研磨。后期的备考应该放慢脚步,务求扎扎实实地过。扎实地过不是搞题海战术,这对于人文学科来说用处甚微;扎实地过关键在于提升做题的质量,将每个步骤思考充分,并形成自己的固有做题切入方式。语文高考能否出成绩,关键就看这个“慢”的过程的效果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联考太多、题目质量又不够高的话,教师大量的时间便会花在改卷与纠正方向上,考点研磨的时间必定不足,这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四、先理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