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辛弃疾词两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1

2、教学过程名句对接,激情导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3、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5、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2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3

新课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古代诗词时不仅在《语文2》到《语文3》三册教材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且具体到每一册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所入选的4篇课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具体如下:

1.先秦――南北朝时期

《语文2》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经》两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篇课文。从诗歌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体现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化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楚辞》说起;到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再到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不同情感体验,了解诗歌的源头并感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领略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唐代

《语文3》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盛唐时期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短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时期李商隐诗的两首诗作(《锦瑟》、《马嵬(其二)》),共编4篇课文。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也盛产了大量精美诗作,所以编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唐诗的魅力。李白是“诗仙”,其《蜀道难》最能体现他豪放开阔、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特点;杜甫是“诗圣”,其入选的三首古诗皆是即景感怀的诗作,代表的是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白居易善写长诗,同时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叙事长诗代表作;李商隐是在唐诗的发展上另辟蹊径的一位诗人,有善写七律,所选编的两首诗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绮丽绵密格调的七律诗。

3.宋代

《语文4》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跨越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词人和大量优秀词作,但大都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词风。柳永是第一个打破了五代花间词风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人,他长于铺叙,多用俗语,所选的两篇作品是最能体现他的婉约词风的作品;大开豪放之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种豪放的新词风,所选两首作品也是他这一词风的体现;辛弃疾在苏轼的豪放之风上更添宏伟气魄,这与他抚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是无法割分的,他的词作发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宋词史上的奇葩,女词人李清照,所选的两首作品是体现她婉约词风的作品。

有一位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即过程与方法。”该版教材在呈现了古诗歌“是什么”的同时,也通过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呈现了“怎么样”教和学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该教材的单元模块设计做归纳。

1.单元设计

该教材的每一个古诗词单元都是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作品,集中鉴赏;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把握。导读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诗词特点,而且提供了许多学习方法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还能对整个单元诗歌的学习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课文设计

课文设计主要是将原文客观地编排在教材当中,但该版教材还在诗文的边页穿插了一些相关图片,有诗人画像,有诗中情境等,这样直观的视觉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兴趣的激发;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有相当差异性,教材还在原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分别依次编了标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释,注释内容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作出处等,还解释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这样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的时间。

3.课后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4

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一日结伴春游,看到清新秀丽的景色触景生情,皮日休当即吟出一首七绝诗:“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吟罢他对陆龟蒙说:“我这首诗虽不见佳,但却暗含三味中药名,老兄是否能猜得出?”陆龟蒙笑道:“不必过谦,诗文巧妙,但药名并不难猜,是不是通草、竹叶、远志三味?”随即他也脱口说出:“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皮日休不假思索地答道:“肯定是紫葛、黄连、地骨三味无疑。”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在他的笔下,中药成了他痛陈百姓疾苦,心系万民的意象:“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这首诗描述的是药农起早贪黑采挖贩卖中药地黄的情景,反映出药农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文中说的口粮指的是贵人家喂马剩下的饲料,一味地黄俨然是药农的一滴滴辛酸泪。

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了十余年之久,其间他百折不挠,以诗言志,写下了不少爱国诗作,他在《集药名次韵》一诗中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诗中巧妙嵌入了六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翁,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读之感人肺腑。

与洪皓同时代的诗人孔平仲喜欢游山玩水,钟情环境养生,他博学多才,“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绎解稗诗”,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写过两首《药名体》诗,之一为:“鄙性常山野,尤甘草舍中。钧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客土依云实,流泉架木通。行当归云矣,已逼白头翁。”之二为:“此地龙舒国,池黄兽血余。木香多野橘,石乳最宜鱼。古瓦松衫冷,旱天麻麦疏。题诗非杜若,笺腻粉难书。”两首诗中嵌入了常山、甘草、卷柏、防风、云实、木通、当归、白头翁、地龙、血余、木香、石乳、瓦松、天麻等多味中药名,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林泉休闲养生图,住茅屋,坐林,听微风,清爽宜人,悠然自得。

我国名著《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翻开第二十八回,可以发现作者吴承恩借唐僧之手写的一首药名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遇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此诗借药名抒发思乡之情,诗中有药名九味――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在文坛上曾开创“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的一代新风,他写过一首《远志》诗:“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远志为草本植物,根为远志,茎为小草,诗人在这里借中药远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心境和愤世之情。

词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在诗文中独树一帜,用中药名写成的词更是别有情趣,读之回味无穷。

词人辛弃疾与当时的苏轼并称为“苏辛”,名气弥远,他新婚不久便辞别妻子奔赴抗金前线。一日夜深人静,他以中药名赋词一首遥寄娇妻以表思念之情:“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黄。”词中嵌含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等二十三味中药名。无独有偶,辛弃疾还写过一首《定风波》的词:“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盲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辜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中嵌含了木香、石膏、防风、常山、甘松等中药名,表面上看好像写的是山水、风雨、石草等自然景观,实质是作者借景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愤懑,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5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4分)

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5分)

参考答案:

1、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2、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清平乐 独居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写“鼠”是“饥”的,说明了什么?“破纸窗间自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词人什么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追求实效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深邃的思想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近年来,诗词赏析越来越受到中考、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只要我们分析中考、高考诗词赏析题的得分率,我们不难看出,诗词赏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有幸听到了一节诗词赏析课,授课教师在训练学生诗歌赏析方法和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特将其整理如下,以飨同仁。

一、诗歌赏析教学策略

1.导入

进入九年级,我们学过了许多诗词。通过这些古代诗词,我们认识了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豪放洒脱的苏轼、抑郁之中仍不泯报国之志的辛弃疾……这一首首小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的小窗,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众多文人的思想,也透过他们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不知道同学们对唐代的边塞诗有无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去学习两首与边塞征战有关的边塞诗吧。

2.明确学习方法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词的方法和步骤,并板书诗词赏析四步教学法:第一步“知诗意”;第二步“绘意境”;第三步“悟感情”;第四步“赏手法”。

教师点明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从军行》,自学《雁门太守行》。

3.学习《从军行》

(1)知诗意

①教师先教给五言律诗朗读方法,而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诗歌。

②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解朗读,初步理解诗意。朗读结束,教师强调重点词义,并通过对话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意的理解,检查结束,学生再次朗读。

③学生译读诗文。教师点拨直接翻译法和画面组合法,接着,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自由译读。然后让学生展示译读成果,教师评价点拨。

④学生归纳诗意强化理解。教师引导提问: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并归纳:这首诗写了出征和战争的全过程。

(2)绘意境

①教师提问:诗的意境由具体的物象组成,体会意境要先看诗歌写了哪些具体物象,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的物象。学生阅读搜索:烽火、牙璋、凤阙、龙城、雪、旗画、风……

②教师追问:当头脑中在展现这些物象时,就形成了一个个战斗的场面。我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战争的场面呢?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师生共同归纳: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③教师追问:每一个场面就是一幅战争的画面,你觉得哪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意境。

(3)悟感情

①教师提问:诗中能直接流露作者感情的诗句有哪些?学生阅读并提炼: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②教师追问:结合这些抒发感情的诗句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分析回答: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感情。

(4)赏手法

教师提出问题:诗中采用了哪些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②教师指导答题方法及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的;第三步指出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生自学第二首

学生按照诗词“诗词赏析四步法”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点拨;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5.比较赏析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讨论并归纳:相同点是用景物烘托。不同点在于前者善于选取典型之物,巧用借代,画面跳跃感强,显得简洁明快;后者善于渲染,着色浓墨重彩,体现了奇丽诡异的风格。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点。

学生讨论并归纳:两首诗都可以窥见唐代的尚武之风,文人大都有投笔从戎、戍边建功的理想。

二、回顾课堂,总结经验

1.立足高效,善于构建诗歌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这堂课容量大,能力训练点多。授课教师在整堂课中紧扣一个“读”字,读中“知诗意”,读中“绘意境”,读中“悟感情”,读中“赏手法”;抓住一个“比”字,教师巧妙重组文本,将两首内容相似、情感相似而风格不同的诗歌组合成教学内容,第一首教读,第二首自读,然后进行比较鉴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多给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能力

这堂课上,教师在轻松的对话中教给了学生许多读诗析诗的方法。这些诗词赏析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不仅紧扣了诗词赏析的考点,而且教会了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了授人以渔,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特点。

3.适度拓展,增加诗歌教学的力度和厚度

上一篇元宵节的诗词

下一篇沙漠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