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1
一、注重古诗朗读,品味语言美,打牢学生古诗学习的基本功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味诗的韵味。朱熹也说过:“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汁味,方有所益。”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所感所思所想,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讲解、纠正、补充学生的观点,但一定让学生参与到对古诗的理解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拓展学习,扩大学生阅读量,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古诗教学,源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脚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例如,学完王安石的《梅花》后,可以问一下学生是否还知道其他咏物的诗;学完杜甫的《绝句》、杨万里的《小池》后,可以问一下学生是否还知道杜甫、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等。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也有利于后续古诗的学习。
除了课堂上启发鼓励学生自由背诵外,拓展学生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组织诗歌朗诵;利用上课预备铃到正式上课的间隔,由一位学生领背古诗;组织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配上插画,做成诗文集锦,在班级内互相传阅……学生有了一定的数量积累后,就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学习。
三、教师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
教育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古诗教学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将诗歌的内涵用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只有“胸中有墨”“口中有文”,教师才可以随时为学生范读、讲解。
所以说,语文古诗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是语文老师的质量。师范类院校应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诗歌积累量。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2
(一)厨师诗人
唐朝有位十分高明的厨师,喜欢用名人的诗句做菜名。每当他烧好一个菜,都要配上一句名诗,天长日久,远近闻名,大家都称他为“诗厨”。
一天,有个人想捉弄他,给他两个鸡蛋,让他办成一桌酒席,而且每道菜要引用一句当代名人的诗句,凑成一首诗。诗厨欣然同意。一会儿,酒席开办了。四个菜:第一个是两个蒸蛋黄;第二个在青菜叶片上铺着一排小块蛋白;第三个是一盘清炒蛋白花;第四个是清汤一碗,内加调味品,汤上浮着四个半拉的蛋壳。每个菜上都有一句诗,加起来正是当时名人的诗。那人一见,惊讶得目瞪口呆。他知道这四句诗出自当朝大诗人杜甫笔下,是杜诗《绝句四首》中的一首。
诗厨究竟引用了杜甫哪一首绝句呢?你猜得出吗?
(二)古诗园一日游
一天,快乐小子来到了著名的古诗园,发现有不少好玩的景点。现在,请你随他一同去长长见识吧!
1.鲜花区
你能找出园区内都有哪些“花”吗?
(1)墙角数枝( ),凌寒独自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 )出墙来;
(6)小(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动物区
请说出园区放养的各种“动物”。
(1)春去花还在,人来( )不惊;
(2)江上往来人,但爱()美;
(3)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牧童骑(),歌声振林樾。
3.色彩区
你能找出园区内所有的“色彩”吗?
(1)日照香炉生(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鹂四五声;
(3)江( )鸟逾
( ),山( )花欲燃;
(4)(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4.植物区
请填上植物的名称。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 )满皇都;
(2)停车坐爱( )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参考答案: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3
读者在接受诗词作品时往往会被诗词那精炼的语句和深沉的内涵所感动或震撼,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读者又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对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诗词的感悟。
诗词教学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教法,但要将诗词的内涵讲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从诗词欣赏中获得享受、净化心灵亦是不容易的。本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只有读得多,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诗词教学中,反复诵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讲究押韵,故每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押的韵是“ng”韵,韵脚是“光”“霜”“乡”。教学本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出诗的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诗词的节奏停顿,不仅教师要有节奏停顿示范朗诵,还应该让学生划出节奏、读出节奏。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节奏停顿:“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词特有的平仄韵律,虽不必如寿镜吾老先生一般“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但也要反复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觉得诗词本身就是用文字组成的美妙动听的乐曲,能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丰富的意蕴美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诗词教学中结合作者的背景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教学杜甫的诗歌,首先得知道杜甫生活的时代怎样,杜甫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不幸遭遇等等,然后读杜甫的诗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吟。如果我们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体会不到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表达的极其兴奋的心情,同样也体会不到“三吏”“三别”的凄凉。
三、注意诗词语言的特点,体会精炼含蓄的语言美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4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像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著作确已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你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关杜甫的著作的话,也不妨去翻阅一下周采泉《杜集书录》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这两种有关杜诗的目录学著作,它们对本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杜诗的著作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在为数甚多的今人所选注的杜诗选本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的《杜甫诗选》与聂石樵、邓魁英的《杜甫选集》是最好的两种,它们所选篇目数量适中而且有代表性,注释则简明扼要而且比较准确,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只读选本是显然不够的,读杜诗全集才是准确的选择。由于由山东大学所承担的《杜甫全集》的校注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我们暂时只能以清人的注本为首选读本。你可以对下列注本进行选择:
一、杨伦的《杜诗镜铨》。这是最为晚出的杜诗全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点是参酌众本之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立论则平正通达,是最适于一般读者的杜诗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较少的时间来通读一遍杜诗,那么这是最合宜的一种。
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点是注释比较简明,不作烦琐的征引和考证,其长处在于解说,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颇能提纲挈领,有时还对杜甫的写作意旨有所发明。但是评说章法时染有八股陋习,编次也不够完善。
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杜诗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点就是一个“详”字,几乎可以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收罗甚丰。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但读此一本等于读了许多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它的缺点是烦琐,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也嫌琐碎。读此书时可以参阅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它是专门纠正仇注之失的。
四、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点是注重以史证诗,对杜诗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确凿的阐明。它的注释以简洁为尚,仅录杜诗白文不加注释的达五百多首。此本的学术价值较高,但对初学者用处不大,如果你想较深入地了解杜诗与唐代史实的关系,则可以参阅。
五、王嗣]的《杜臆》。此书不录杜诗原文,也不对杜诗逐句作注,它的特点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对杜诗的思想内涵进行评说,颇有精到的见解。王嗣]是明代遗民,入清后拒不降清,所以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侧重了解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思想内涵,可以参阅此书。
除了上述诸本以外,宋人的一些注本也值得重视。对杜诗的整理与注解都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在杜诗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清代注本的基础。如果你想了解杜诗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读几种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刘辰翁评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它们在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学术总是后来居上的,但是被后人超越的早期著作是不可忽视的学术记录,宋代的杜诗注本仍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二
杜诗向称“诗史”。它具有严格的写实性,是对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的全景式图卷,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诗人内心所激起的巨大情感波澜的忠实记录。杜诗对诗人自身的生命进程也具有纪实的性质,举凡他的行踪、交游、生活、仕历,都可在杜诗中找到相当细致的叙述。所以,我们读杜诗时绝对不宜像西方的“新批评”派所主张的那样,完全抛开诗人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而只对作品自身进行解读。我们应该结合杜甫的生平、结合唐代的历史实际来读杜诗,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内涵有较准确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对唐代的历史,尤其是对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有一些了解。在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基本上还处于盛世,在杜甫的童年时代,他所看到的是一派升平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然而到了安史乱后,唐帝国已经一蹶不振,杜甫临终时所看到的现实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短短的十年间,唐帝国的人口从5190万锐减为1600万,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战乱中死去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这是多么剧烈的社会变化啊!这个历史事实在历史文献中是有准确的记载的,但是那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粗线条的叙述而已。对那段历史作生动、真切的描绘,并进而揭示人们心底巨大伤痛的则有待于杜甫。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应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杜甫就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大诗人,他用其如椽之笔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图景,他用细入毫芒的体会刻画了当时人民的深哀巨痛。杜甫的敏感不仅仅在于对已然发生的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还在于对尚未发生的隐微征兆有先见之明,对暗中运行的历史进程有明晰的理解。所以当其他诗人尚沉浸于盛唐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一饮千钟时,杜甫却已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作了准确的预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等诗成为最早游离盛唐气象的作品,它们预告了唐诗将从浪漫想象转向严格的写实,也即从盛唐转向中唐,杜甫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果不了解那一段历史,我们对杜甫的创作及其意义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们应对杜甫的生平有较深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杜诗,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杜诗的深远意义。杜甫为什么对儒学那样的执着?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我们应该对杜甫的家庭传统、平生志愿、所作所为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评判。杜甫是一个终生服膺儒术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传的家庭传统,他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的远大理想,以后虽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直到晚年漂泊湖湘时仍把这个理想谆谆托付给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由于在封建时代里实行仁政必须通过君主的途径,所以杜甫对明君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真正本质。杜甫的仁爱之心不仅施于其家人、亲友,而且还推而广之,以及于全体人民,甚至及于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他把儒家所提倡的“恻隐之心”推广到草木鱼虫:“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如果说宋儒通过理论抽绎而得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那么杜甫则通过其行为体现了这种伟怀,而且用动人的诗歌把它表达出来了。杜诗中的情感内蕴特别深厚,梁启超甚至称杜甫为“情圣”,原因即在于此。当我们读杜诗时,应该借助于其诗歌编年、年谱、传记等资料,对诗人在何种境遇中写作此诗有清晰的了解,那样才能深入理解其写作动机和主题思想。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冯至《杜甫传》和陈贻埂抖鸥ζ来》,前者比较简洁,后者则相当详尽。如果你只想大概了解杜甫生平,则读前者即可。如果想知道某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则可查阅后者。
三
杜诗是一座艺术宝库。杜甫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呕心沥血,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部杜诗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它上承前代所有的文学遗产,下启后代整个的诗歌发展历程。宋人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王禹《日长简仲咸》)此话并无多少夸张的成分。正因如此,当我们要想对杜诗的艺术成就有所理解时,就不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杜诗上面,而应该关注它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大致说来,汉魏六朝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为唐诗的全面繁荣作了准备工作。他们在题材的开拓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各种题材种类已大致齐备。他们在艺术上的积累则可以归结为两点:声律与丽辞,这直接影响到唐代今体诗格律的完成。入唐以后,诗人们沿着前代诗人的道路继续前进,五七言诗到盛唐已经臻于极盛。然而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则落到杜甫的肩上。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有清醒的认识和虚心的态度,他对前代诗歌既知其长,也知其短,从而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的态度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和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在杜诗中,格律严整与气势磅礴并行不悖,字句烹炼与意境浑然合则双美,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一句话,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借鉴吸取是全方位的,又是推陈出新的。如果你在读杜诗时注意它与前代诗歌的这种关系,那么对其良苦用心会有更深的体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杜诗对后人的启发。杜甫在盛唐的诗坛上并未享有最大的名声,他的地位是从中唐开始才与日俱增的,这说明他对后代诗歌发展具有典范作用,而且这是杜甫作为“集大成者”的主要意义。从中唐开始,诗人们把杜诗视为作诗的范本。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虽然在风格上大异其趣,但他们对杜甫的推崇却是不约而同的。在晚唐,李商隐等人对杜甫的沉郁风格有较深的体会,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学习。及至宋代,以杜甫为师成为整个诗坛的集体选择。从王禹到王安石,再到苏轼和黄庭坚,杜甫的地位日益凌驾于李白之上,最终成为唯一的“诗家初祖”。宋人的这种选择当然含有道德判断的成分在内,因为杜甫最符合宋人关于人格修养的标准,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杜诗在艺术上的启迪意义,因为在对诗艺精益求精的宋人看来,只有千锤百炼的杜诗才是真正的典范,只有杜诗才以其严整的艺术规范而为宋人开辟了道路。所以我们读杜诗时也应该注意它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杜甫的历史地位有准确的了解。
当然,我们更应该对杜诗的艺术特征作深入的体会与分析。对于杜诗,只作浮光掠影的泛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细读深思,一定要反复体会,才可能进入其艺术殿堂。上述各种注本对杜诗的艺术有一定的分析,但还应该参阅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例如历代诗话对杜诗艺术有很多的讨论,其中如《瓯北诗话》等几种颇有真知灼见。又如有些关于杜诗的专著对某一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足资参考,像清人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对杜诗中如何利用双声叠韵来增进音乐性美感有细致的分析。应该指出,前人对杜诗艺术的分析虽然已经很深入,但杜诗实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只要你深入进去耐心挖掘,终会有所收获。而且别人的阅读经验是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行为的,如果你通过细读杜诗而有了亲身的体会,你不但将获得难以言表的审美愉悦感,而且也会对古典诗歌的艺术奥秘恍有所悟。
四
阅读杜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如果你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阅读杜诗,那么当然应该遵照学术规范,首先从文献整理入手,对杜诗版本及杜甫研究论著进行尽可能完备的收集,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但是本文想介绍的只是一般的阅读。对于这些读者来说,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审美的享受,为了获得心灵的陶冶。清代的读者曾说过他们读杜诗的感受:“《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杜诗镜铨》卷四引卢世淮语)现代的读者当然没有忠不忠的问题,但是与之类似的是,读杜甫一定要怀着真诚的同情心,怀着与杜甫一样的对人类及一切生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可能沿着杜甫的心路历程去体会、感受、理解杜诗。杜甫当年缅怀宋玉时说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我们也应怀着同样的心态来读杜甫。否则的话,你难免会像某个大人物那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地主阶级的意识”来,或在“越女天下白”(《壮游》)的美丽诗句中读出什么邪念来。如果我们能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去理解杜甫,那么对杜诗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忠君观念当不至严加呵斥。因为在安史乱起、国家危难之际,除了忠君之外,难道还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在封建制度作为唯一可行的社会制度的唐代,难道能要求杜甫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民呼吁,而不是希望“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杜甫是有一颗伟大心灵的普通人,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我们交谈,我们当然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来倾听他的心声。时代不同了,社会形态不同了,但是人类的善良本性不应有什么不同,我们与杜甫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异代知己的。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5
一、功名心切、仕途艰涩
隋唐始倡科举制,让以往“仕族无寒门”状况有所改变,激发了不少知识分子对功名的向往和追求。“读书――应举――做官”,是很多诗人所走之路。但这条道路并不宽广,许多人多年的苦读,仍遭屡试不第的结局。如孟浩然40岁求仕无望,只得过着孤独隐居生活;高适50岁才入仕途,仅得到一个县尉的卑职;贾岛更糟,一生苦求功名,至花甲仍与宦无缘……诗人们追求功名,却遭失望和打击,心力交瘁,大大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忧国忧民、屡遭贬谪
唐代不少诗人都怀揣爱国之心和济世之志,同时又忧国忧民。他们常提出一些改革时弊的主张,但因政治黑暗,进言不被采纳,有的还遭奸佞嫉妒、谗毁。结果这些敢于进言者最易遭到迫害、罢黜或贬迁的命运。上述36位诗人中遭过贬谪的就占约1/3。无情的迫害和打击,让诗人们悲愤、压抑,精神的折磨和对健康的伤害不容低估。
三、颠沛流离、生活困顿
唐代诗人很多有四处漂游的经历,有的是为了游学和生计,但不少是因遭迫害而频繁调迁,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居无定处、跋涉劳苦的生活,对身体不利。特别是那些遭贬迁的诗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受到双重磨难,这种境遇下е缕恫〗患踊蛩劳龅牟⒎歉霰稹H缍鸥φ治上遭打击,四处寄寓,生活凄苦,最后客死逆旅;柳宗元被贬14年,精神长期重压,健康恶化,最后含冤而逝。这种颠沛流离、精力暗耗、生活困顿的状况,也是唐诗人短寿的重要原因。
杜甫的诗有哪些范文6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