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雀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雀阅读答案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课堂 舍得 观念 重点 白点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竞赛课。此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上课的教材是四年级下册第20课《云雀的心愿》。相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设计,更能比较出教学设计的优缺点。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片断:

一、师板书课题

1.生书空课题。

2.齐读课题(注意:雀)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板书)

出示: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4.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哪些词语看出小云雀心愿很大?

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2-4自然段

过渡:小云雀为什么会许下这个心愿呢?就让我们随着小云雀和它的妈妈去寻找答案吧!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妈妈带着小云雀飞到了哪些地方?

(沙漠 大河 森林)

2.沙漠,见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3.狂风刮过,沙漠又是怎样的情景?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看了以后,同学们会感受更深,更能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请同学读这句话。

4.面对此时此景,小云雀心情怎么样?指名读。齐读。

5.听了小云雀的话,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妈妈的话。

6.听了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7.原本肥沃的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这就告诉我们森林有什么作用?(保护土地)

8.再次齐读妈妈的话。

……

反思:

评课老师说我的课太面面俱到了,什么都讲,这样重点就不突出。评课老师的一席话就如醍醐灌顶,让我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蜻蜓点水,重点不突出

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由于内容太多,目标分散,所有教学内容都被平均化,所以每个知识点都将不透,学生会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时间闲散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2.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回答老师提的一个个问题只是对已知知识地机械重复,在一些疲劳的回答之后,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已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这些做法无疑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多数学生也没有兴趣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3.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的记忆一般属于短时记忆。1956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7±2效应给我们直接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作为一名小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要接受老师“狂轰乱炸”般的提问后,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处于紧张到疲惫的过程中。这时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记忆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因此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下降。在一节课结束后,当老师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好学生往往会说出一两个知识点来,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只知道老师讲了很多,就是不记得讲了哪些内容。老师事无巨细地讲解,出现了学生认知超载的现象,才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收获。

4.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总在课堂上重复一些学生已知的知识,或怕学生听不懂干脆由教师代替学生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思维的火花怎么可能燃烧、迸溅、扩展呢?这些都剥夺了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的权利。

以下是李老师的《云雀的心愿》的听课记录片段:

一、齐读课题。(提醒注意:雀)

1.读书展示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个小节最值得我们推敲?(4,10,13)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几个刺眼的字词。

2.想象“贫瘠”是什么样子的?

课文中哪句话写贫瘠的沙漠?

指名读。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

在此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森林起什么作用?(板书:保土)

你现在想说什么?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1.小云雀和妈妈又飞到了哪?默读第十自然段,想想这里森林又起到了什么作用?(蓄水)

2.怎么蓄水?按一定的顺序说。

3.森林蓄水本领大不大?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4.如果离开了森林就会泛滥成灾。文章哪一句写洪水泛滥成灾?指名读,齐读。

5.此时此刻,求生的人们会怎么想呢?

……

听了李老师的课真是颇有收获。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首先,更新思想,改变观念。教师讲的面面俱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考试,怕学生考试考到学生答不上来,影响到班级的成绩。我们培养的是会思考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从只为考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摆脱各种预设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是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学生有所得,教师就要深入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把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体会。李老师的课就是围绕课文中的几个重点段来细细推敲的,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说到哪一段就着重讲哪一段,最终引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2

    一、试题再现

    例1.(2008·唐山)从“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中,可知柳树可以采用的繁殖方式是(  )

    A.嫁接B.扦插C.地下茎繁殖D.组织培养例2.(2008·泰州)成语“金蝉脱壳”中,“壳”指的是A.外骨骼B.皮肤C.翅D.细胞膜例3.(2008·唐山)“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B.过滤尘埃C.降低噪声D.涵养水源例4.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1)自然界是由  和非生物组成的。

    (2)短文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动物有哪些?

    (3)在所描述的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有哪些?

    (4)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说明木莲属于种子植物中的植物。

    (5)在百草园中,影响黄蜂生存的因素有和;前者包括和等;后者包括、和人等。

    A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7)鸣蝉要生存就离不开树木和土地,说明生物必须依赖而生存。

    例5.(2008·咸宁)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红帐子指的是A.果皮 B.种皮 C.种子 D.胚

    例6.(2008·郴州)根据下图的漫画寓意,请判断,到底是谁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谁应该成为被告?(图略)

    A人类B天鹅C害虫D自我狡辩的癞蛤蟆例7.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的,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l)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答案:例1:B 例2:A 例3:D 例4:(1)生物(2)菜、皂荚树、桑葚、树、菜花、乌、木莲、覆盆子;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3)叫天子(云雀)(4)被子(5)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空气 水 动物 植物(6)B (7)一定的环境 例5:B 例6:A 例7:(1)口腔 (2)胃 (3) 小肠 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了(4)大肠二、试题特点。

    以上试题生鲜有趣,富有亲切感。试题分别以学生熟知的诗词、成语、谚语及文学作品为切入点,用谜语、童话、漫画创设情境,活泼、生动,小巧实用,富有想象力和人文品位,通俗易懂。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理解掌握所涉及的生物知识。

    三、教学建议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开展趣味教学。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物教学中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在课堂中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熟悉的古诗文中,有关于动植物的生动描写的佳句,小学语文教材及初中生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与生物相关的内容。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学习兴趣。

    在生物世界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开始时用3~5分钟时间,利用幻灯片、投影等介绍一些与课堂相关的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结合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难以掌握的知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3

你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那淙淙的流水淌过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将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的深邃与神秘。

美文一

自然的声音

〔英国〕威·亨·赫德逊

我在一座低矮宽阔的平顶小山上愉快地度过了几个小时,高兴的是这里再没有人前来打扰。不过鸟类友伴并不缺乏。路边丛林间一只雄雉的鸣叫似乎在警告我已闯入了禁猎地带。或许这里的禁猎并不严格,因为我看到熟识的食腐肉乌鸦出来为它的幼雏觅食。它在树上稍停了停,接着掠我而过,便不见了。

这里不仅有乌鸦。我从羊齿丛中走出时,一只喜鹊正在叽喳叫着,只是拒不露面;过了一会儿,一只桂鸟又对着我啼叫起来,那叫法在鸟中实在够得上十分独特。对于这聒噪不已的警告与咒骂里所流露的一腔愤激,对于这位受惊的孤客在骇睹其他生物侵入其林中净地时胸中盛怒的这种猝然勃发,我有时倒也能深表同情。

这个地方的小鸟实在不少,仿佛此地的荒芜和贫瘠对它们也有着某种吸引力。各类山雀、各类鸣禽、云雀以及鸳鸟正在飞来跑去,到处遨游,并各自吐弄着不同的佳音,时而来自树端,时而来自地上,时而逼近,时而遥远。但是随着放歌者的或远或近,鸣声上下,也给那声音带来不同的特质,因而所产生的效果真是千声万籁,蔚为大观。只有野鸭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或保持着一种姿势,另外每次开口唱时,也总是重复着一个调子不变。尽管如此,这种鸟的鸣叫也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般单调。

不久之后,我有了更有趣的鸟来听了——红尾。一只雌的飞到地面,离我不到十五米远;它的伴侣追随其后,接着落在一段枯枝上面。而就这样一个胆怯易惊、生性好动的小东西来说,它停留的时间可不算短。它周身羽毛丰满,一动不动地待在熠熠的阳光之下,非常惹人注目,可说是英国禽羽族中心情最欢快、样子也最富异国色彩的了。过了一晌,它离开这里,飞向附近的一棵树上,于是啭喉歌唱起来。这之后一连半个小时,我始终凝神倾听着它那每过一阵便重复一番的短促曲调——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被很好描写过的特别歌唱。但是要人长时间地去听一只红尾而不产生厌烦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那曲调最多也不过是一阕歌曲的几声前奏——那里面所预示的东西根本未能表达出来。也许在遥远的古代,它曾一度是个幽美繁复、极具变化的歌唱好手。但如今所残留下来的只不过是当年妙曲的一些零星片段而已。它一开始时婉转的几个音符往往是极动听的,人们的注意力顿时被它吸引了过去。这包括两种声音,但都很美——那纯净嘹亮有如泉涌的知更雀式的音调,以及更加柔美和富于表情的燕子式的音调。但是一切也到此为止,那歌还没怎么唱出来便已结束,或者“垮去”。因为大多数情形是,这个纯净优美的开始曲不久便被继之而来的一连串稀奇古怪的咕咕唧唧以及破碎不成片段的夹七杂八的混乱声音所弄坏,而且声响又极微弱,数米之外便听不见。另外,奇怪的是,这些细碎音调最后不仅在这种鸟的不同成员身上很不一致,而且在力度、性质与频率上也很不一致。有的不过单纯一声微弱的鸣啸而已,有的则连续发六七声甚至十来声清晰音响。但整个来说,这些声音的吐放总给人以吃力之感,仿佛这种鸟只是在鼓其如簧之舌硬唱下去。

(选自《林鸟》)

赏析:

作者以“自然的声音”命题,却在文中仅以鸟儿的叫声作为代表,那些看似零碎的词语烘托出了自然声音的精华——鸟鸣的美丽,这是自然最空灵可爱的献礼。“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鸟鸣充满了情趣,作者和大自然用鸟儿的鸣叫声来抒发着内心的感情。(供稿/河南 武洪民)

美文二

花开的声音

文\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在家里的阳台上,我捕捉到了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到来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气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过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诉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选自《南方》2011年第1期,有删减)

阅读练习:

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山西 幽 蓝)

美文三

大自然之歌(节选)

文/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里,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头上的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删减)

阅读练习:

1.阅读文章,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本期)

《花开的声音》

1.文明之花开放的声

音。只有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2.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

《大自然之歌(节选)》

1(1)森林带给人自由思考空间;(2)森林使人成

熟,聪明,洞悉真理;(3)森林让人坦荡,消除困惑与伤感;(4)森林充实人们空洞

的灵魂;(5)森林抚慰人们

疲惫的心灵。

2.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我只做我自己》

1.因为她觉得做出镜记者和她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

2.通过做她这期节目,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悟体验,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充分地运用教材内容

1.整体感知中感悟

学习新课文伊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利用课后生字表、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后,自己去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也许开始时学生得到的信息是支离破碎的,是片面的,但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继续了解,学生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整体上去感悟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等。在教学中,每一遍读书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譬如在读书之前,可提出“划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或“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要求,让学生读书时用心去感悟课文,能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评析字词、句子时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研读、感悟,既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对提高学生品词析句能力也大有促进作用。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课文的第2节写桂花的香,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在这里让学生抓住“浸”去感悟,学生先查了“浸”的意思是:泡,使渗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是什么浸在什么里?(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的香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白天闻到香味,晚上闻到香味,无论什么时候都在香味中生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桂花香味之浓,香飘之远。

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能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3.品味段落间感悟

感知文章,一段一段地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整体上难以把握课文内容,学会整段整段地感知课文不失是一种阶梯式的练习。我们可以在学生读过一个段落之后,提出相关的要求,让学生的感悟有一个方向,这样感悟的内容才不会分散,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失去方向,他不知道老师指的哪方面的想法,所以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偏离中心甚远。

二、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

1.以读促悟,体验感悟

小学阶段运用最多的读书方法是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朗读得法,披文入情,其味自生,其意自明,其情自悟。教学中可以先通过老师的示范朗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会走进文章的天地,走近作者的情感,再走出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无须老师多讲,比之繁琐的分析,学生的感受更真,印象更深。

2.利用经验,体验感悟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于自身的遗传素质,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这种差异,时时想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学生自己充分读书、思考、感悟之后,再在交流中提高认识。

3.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现代化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在教学中用上先进的技术无疑是锦上添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碰撞的火花。它和插图、挂图等方式共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帮助了师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云雀的心愿》时,由于学生对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缺少感性的认识,光靠读书,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飞沙走石”和“黄河波浪涛天”的录像,教室里响起孩子们一片叹息声,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惊恐,这说明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受到的严重破坏,当然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

4.想象、联想,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时,应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因为古诗以很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是很难走进诗的意境的,更别说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了。如《渔歌子》描绘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如果光凭词中所写的几个景物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的脑中出现的只是一些片断而已,譬如“西塞山”“桃花”“白鹭”“鳜鱼”等。如果这时激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自己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会在想象中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自然能充分地感悟到作者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情了。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5

【考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把现代文阅读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部分分别作规定和要求,但其考查的能力要求互有交叉。

从题型上说,含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和简答、表述题,以简答、表述题为主。简答和表述题所占分值最低18分,主观表述题的分值过大,这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得分率越低,则越是提高成绩的富矿区,明智的老师和同学,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从能力层级上说,跨度较大,从B级直到F级。能力考查点涉及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内容与主题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作品的形象分析,赏析作品的内涵,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欣赏;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内涵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主要方面和层次的能力。

从题目命制与文本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针对文本所命制的3~5个题目,各有特定的分工。既要涵盖《考试说明》中“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几个能力层级的要求,又要覆盖整个选文;既有针对读懂全篇命制的题目,又有针对读透局部文本(某几段、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命制的题目。几道题目,各司其职。分析目前面世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不难发现,高明的题目是命题者在反复细读文本后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问题,然后尽量向考试说明的能力考查要求靠拢,是顺着文本出题。但由于《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各能力点做了相对的细分;加之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来诸多高考试卷命题的探索,各个能力点都出现了许多对应的题型;甚至许多《考试说明》还附录了大量的样题。诸多因素导致近年来许多试卷套路化命题现象十分严重。

从复习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来说,套路化命题现象严重,带来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会大量归纳各类型题目的答题要领和模式。做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学生自然学会了套路化答题,从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感知、揣摩、细读、品味。肢解文本,把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近乎于当成了理科化的解题训练,选文文本的各种美荡然无存,语文高考卷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美的熏陶竟然被弃如敝屣,令人扼腕。

现代文阅读,究竟该怎么复习?现代文阅读,首先是“阅读”,而不是“解答”。感知、揣摩、细读、品味,仔细触摸文本,这才是用语文的方法解读语文阅读的正道。请先看下面对2012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题的阅读、分析与解答过程。

【典题精析】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批注:足见小城的悠闲)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批注:工作认真细致)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批注:① 小城的闭塞。② “这一封真远”透露的信息量很大,对于闭塞小城,远方来信,本应惊讶,此处却“叹息”,结合文末时间,可以推知于战乱之中,被迫外出谋生是何等不易。“真远”的不是信,而是漂泊之远,更可见邮差先生完全把小城人当作自己的情感牵挂,是何等的善良、厚道)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批注:细节描写,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善解人意,可见他替人着想、热心体贴,且工作经验丰富)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批注:描写小城平静、恬淡,生活节奏的舒缓)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批注:小城人熟识、淳朴、和睦、友善)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批注:敬业)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批注:细节描写,民风古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批注:平和、从容)② 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批注:仔细读,不难发现“这种事”是坏消息,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抱歉”、“但愿它不常有”,写出了他善于自责,心地善良)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批注:对话描写,问答之间透出人与人之间的祥和、友善)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批注:小城平静、安宁)。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批注:又一次描写小城阳光,透出一种恬淡、静谧、安逸)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批注:温和、安逸)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批注:与上文两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实写天气,抒发喜爱之情,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生存状态)

一九四二年二月

(总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行文节奏舒缓,情节并不是非常紧凑,通过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的经历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喜爱。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对“慢”生活的喜爱,某种程度上是给今天被快节奏裹挟着生活的人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虽然所选文本小说文体色彩并不是非常鲜明,加之时代的隔膜,可能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但题目设置非常严谨,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没有僵死、机械地考查小说环境、形象、情节等要素。我们仔细分析,如果要正确解答四道题,既要细读、品味、揣摩文本;又要在此基础上熟悉文体阅读要求,需要理清小说的各个要素,四道题分别考查到小说的环境(更多是社会环境)、形象(心理)、语言与主旨结构、情节与叙述。

细读文本最好的办法是品味揣摩,勾画圈点,批注评点。上面已经做了示范,阅读完毕,略作归纳,就可以发现第1、2题的答案已经出来。第3题分析小说结尾处“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从审题而言,“含意”必定有表层之外的深层意思。小说两处描写了小城阳光明媚,这明媚的阳光照耀下邮差先生的好心情,以及小城祥和、恬淡、舒缓、静谧的生活状态。文章最后借邮差之口赞叹小城天气好,既实指小城天气好,也表达邮差的好心情,还表现了作者及小说对于小城生活状态的赞美。“作用”则是与上文两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4题,从情节叙述入手出题,初看题目有些难,但仔细揣摩,“小说的内容”这几个字其实已经暗示了答题角度。“小说的内容”无非环境、情节、形象、主旨以及语言、叙述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作品舒缓的叙述方式对于小说环境(即小城生活状态)的表现,对于邮差形象性格的刻画,对于小说主题的表现(展现在日本历史大背景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对于小说语言与表达风格的展现等角度做探究,揣摩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 1.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2.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3.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4.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选文是论述类文本,对于此类文本,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梳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尤其是论证思路。本文共5段文字,围绕“笑的价值”展开论证,前三段正面论证“笑的价值”,第4段从反面予以论证,最后一段强调笑的可贵。思路非常清晰。三个问题,分别就中心论点的展开、论述的层次、作者的态度与论证方法设题。

第1题答题范围在前三段,阅读时要分析文章思路脉络,勾画体现作者思路及观点的主要文句。第1段主要讲“笑是属于人的”。第2段讲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第3段首句为中心句。抓住这三点,加以组织表达即可。

论述类文本以说理为主,逻辑思辨十分重要,阅读时必须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弄清是怎样层层深入分析论证的。第2题答题范围指定在第三段,本段共8句话,①②句为第一层,讲的是嘲笑的前提;③~⑤句为第二层,讲的是妇女儿童为什么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⑥~⑧句为第三层,讲的是妇女儿童的简单带来的力量。表述时一定要注意用词,表明层次的先后逻辑关系。

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考点是文章的深意,解答依赖对重要语句、词语的理解及文章内容、主旨的准确把握。第一问分为两部分:画线句子的主要内容、作者对这句话所持的看法。画线句分号前是讲现象,分号后是讲原因。细细分析“参加葬礼”、“探望病人”、“眼泪”、“黑色”等词,结合文句,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般人认为“悲伤比笑更可贵”;进而,我们从“热衷”、“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则可以发现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般人观点的否定的情感态度。第二问则从论述文文体角度设题,表面问作用,实则问的是论证方法,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参考答案 1.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2.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3.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复习指要】

现代文阅读,第一位的是“阅读”,读懂、读透文本。没有读懂文本,何谈“解题”?我们从一开始必须养成“读”的习惯,而不应该放任不管,“望天收”;或玩小聪明,机械记忆各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用所谓的“万能答案”套路来应对。

一、 细读文本,批注评点。我们读文章之所以读不透,关键在于我们考场阅读时,心情紧张,不能潜心静气,故而浮光掠影,不能深入文本,读通文字内里的东西。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勾画圈点、批注评点的良好习惯。先通览全文,然后再细读文本,勾画圈点,边看边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认识随手批注在文本旁边,阅读完毕,进行分类归纳,诸多题目的答案便在其中。因为高明的题目是命题者细读文本后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问题,你的阅读体验是顺着文本读出来的,必然也和命题者的答案一致。大家可以参看《邮差先生》一文的示例,多多体味。

二、 梳理文脉,把握思路。读懂文本,最忌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所以我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小说,我们一定要弄清大致情节发展,在情节发展中分析、认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对于散文,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文章的情感脉络,在情感变化中品味语言,梳理主旨;对于论述文,更有许多直接考查文章层次、思路的题目,所以自不待多言文脉、思路的重要性。结合我们所选的两个文段来看,《邮差先生》第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含义的两个层次,结构上的作用,就涉及文章脉络、结构的理解。《笑的价值》的第1题,表面考查题目理解,实际考查的就是文章内容的层次、脉络;第2题更是直接考查对段落层次的理解与分析。一份试卷,文脉与思路题竟然高达16分,可见梳理文脉,把握思路对于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三、 咬文嚼字,品味字句。梳理文脉,把握思路,使我们对文本有个整体的理解,不至于偏颇,而要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还需要我们突出细节,咬文嚼字,品味字句。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往往要透过文本的内部结构,话语的独特表达才能体会出来,附着、凝聚于文字的内里。而要悟透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细读,就是咬文嚼字,品味揣摩关键词句。文学类文本阅读经常直接出文句品味题,如《邮差先生》的第2、3题。论述类文本其实也需要揣摩、品味,如《笑的价值》的第3题。它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不结合具体语境仔细琢磨,是不可能解读出来的。其第2题,表面考查论述的层次,实际上解答时更得字斟句酌地揣摩,分析出语意层次的转换,才能解答。平时复习,一定要养成咬文嚼字、仔细品味揣摩细读文本的习惯。

四、 知人论世,揣摩意图。阅读文本,有时必须还原到文本创作的情境中,结合文章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及写作的意图去理解,这样才能读深、读透文本。比如“这一封真远”透露的信息量很大,只有结合文末时间,才可进一步推知小城生活,推知邮差先生的善良、厚道。而第4题探究题的解答必须要揣摩写作的意图和主旨。同样《笑的价值》的第3题“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更是直接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阅读文本时关注细节性的背景知识,能帮我们更深、更透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五、 回归教材,迁移情境。文言文、诗歌阅读复习需要回归教材,现代文阅读也需要回归教材。首先,教材选文选择了不同国家、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人文主题的文章;再者,创作经验与表达习惯是累积的,许多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都有一定的因袭与传承。仔细阅读、梳理教材,使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遇到同样时代、作者或人文主题的文章,遇到相似思想与语言表达的文章,会迁移相关阅读经验,很快进入文本情境。另外,现代文阅读命题,越来越重视从文体的角度命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体知识解读文本的能力,如《邮差先生》第4题的探究题,《邮差先生》第3题第2问的解答,这就更要求我们回归教材,好好把握小说、散文、论述文、新闻报道、访谈、传记、科普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文体知识与阅读技巧。

【实战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2分)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2. 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析概括。(4分)

3. 第②⑥⑦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4. 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 (1) ① 自然界的积雪;②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分。每点1分)(2) ① 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 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

2. (1) 自然界的春天;(2) 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 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 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分。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