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即使是最好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如果学习的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材是不会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只是用糖衣把材料包裹起来,让学生“正在高兴的品尝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在和高一新生的交流中,不经意间发现不少学生经过初三一年来的化学学习,非但没有对化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而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在他们一知半解的心中,化学物品是不环保的,甚至是有污染,有腐蚀性的物品。一些学生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都畏手畏脚,不敢做实验,老担心被腐蚀。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高中后还是这样看待化学实验,那对化学科的兴趣根本就无从说起。对此,苏教版高中化学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初、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第一负责人王祖浩教授在高中化学课改的培训中专门指出,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应当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化学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各方面好处。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

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而且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

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四、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工作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我经过几年的高一化学教学,有这样一个感受:很多高一新生化学基础不好。比如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标不出,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新课很难开展;再如教授离子反应这一课时,学生不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如OH等,导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无法进行。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举步维艰。再加上高一化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开快车,诸多因素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不适应感。上课听不懂,题目不会做,很多学生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过渡,成了高一化学老师面临的首个难题。2011年,我校高一化学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我们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除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因此,高中老师要注意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打好基础。

二、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知识的衔接方面,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与义务教育衔接,即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由于初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化学老师一般对初三教材内容不熟悉,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脱节,知识出现断层。因此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掌握,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加深、完善,要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性质,典型两性氧化物性质,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常用方法,溶解度概念及计算,等等。还要注意总结初高中教学的盲点,即新的初中教材将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而高中教材又没有补充这部分内容,但在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

高一化学老师在正式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初中知识。复习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针对学生这些掌握不牢,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和初高中内容连接上的盲点做重点介绍,如溶解度的计算,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基础概念,等等,而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则可以一带而过。

复习时要坚决杜绝“炒剩饭”式的教学。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那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使复习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题目中,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翻阅工作,查阅当年的中考题、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和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初中考点,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精编出一份试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和讨论可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自然就认识到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情况,再组织几套复习题,覆盖初中所有重要考点,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让其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一系列的习题可使学生明白化学“难题”如何去审题,如何去思维,既复习了初中的知识,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原理去解答各种问题,不能停留在讲一道题记一道题的学习模式上,而是学一道题会解一片题,并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调整好学习态度和方法,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初步学会从本质上理解每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每个问题。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学生要学好高中化学,要学会分类、归纳、推理、类比、联想;要理解性地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要重视实验,自己动手探索、思考出来的知识记忆是最深刻的;要坚持课前预习,记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速度;要养成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教材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又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主要内容的理解且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总之,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实现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平稳过渡,使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师生需要一起努力,寻找更加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化学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门科学。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桥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沟通情感的好方法。所以,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死板僵化。

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并且遇到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带而过,比如:Fe的一些反应涉及化学物品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Fe与过量的稀硝酸和过量的Fe与稀硝酸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产物一样,但是产物量不一样,也就需要老师讲明白,而不是只让学生单纯记忆并不加以理解,这样的化学课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高中化学课堂不能将课本知识化繁就简,不够生动,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会造成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

2.高中化学课堂不注重实践。

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将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但现在很多高中老师并不注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变差,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化学实验是老师进行化学课堂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有一些知识的传授需要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教学,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生什么现象?铁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怎样一连串的化学反应,颜色变化?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通过亲手操作看到实验现象之后巩固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但是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却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不注重实验,使学生对重要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不断弱化,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普遍下降,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化学知识点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了,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化学反应的进行。

3.忽视课堂互动教学。

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存在“以老师讲、学生听”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更快地加深对化学重点知识的记忆。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去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比如:二价Fe与O2会发生反应,那三价Fe会不会也能与O2反应呢?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出知识点,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很大的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加强互动教学。

在讲授知识点时,老师应该用反问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铁的一系列反应时,老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铁可以与氧气反应,然后问:学生以此类推的话,铁还能够与哪些气体反应?铁是否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等。老师用这种反问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出要讲的知识点,而不是老师自己把要教授的知识点直接教给学生,这样效果不好,并且学生记忆不深刻。老师应该用这种反问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重点记忆知识点等。这一方式也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知道就哪个知识点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逻辑一步一步想下去,琢磨出自己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如:金属单质Cu与O2反应,生成CuO,CuO能再与O2反应,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前期备课等,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负责,为学生负责。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明显的地方加入简单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粉末生成。实验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危险性,这样涉及重点知识的简单实验就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讲解操作,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记忆化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两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素质,激发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成绩稳步提高。老师一定要在进行化学授课时确保所做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3.使化学课堂生动化,引入游戏教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老师死板地讲课,学生在下面不明所以地听课,而是要生动教学。比如:在老师讲完所有的知识点以后,老师可以设置游戏:传递粉笔等,传给哪个学生就让哪位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或者个别知识的背诵等。这种游戏教学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记忆,而且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如金属单质Cu,Fe,Al这些具有多种化学反应的物质来说,更应该通过这个游戏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现如今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探索、去解决。高中化学作为全国高中生统一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学生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应用。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需要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方法储备,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目的,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庆苓.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的构建及应用[J].网络财富,2010(13).

[2]杨爱红.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1(04).

[3]冯峰.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师 践行新课改理念 五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起着独特的主导作用,高中化学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师的要求有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为了充分发挥新课改的积极作用,高一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在思想上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我们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化学知识的状况。我是一名高一化学老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真正践行新课改理念,应该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现行版教材。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打破了化学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一方面要领会高一化学教材的编写内涵,熟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点,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进行调整,从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组织教学流程,提高高一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按教材内容讲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溶液虽呈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就会褪去。学生观察后定会对实验的现象产生质疑。这时,老师在讲解时必须进行相应的延伸和拓展,应该强调,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反应放出热量。

其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是强氧化性物质,具有漂白性,能使酚酞等有机色素因被氧化而漂白褪色。

二、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思想。

化学核心内容的选择要尽量体现STS思想,以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让学生的学习从自然界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硫的转化”这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处理和组织方式,教师在设计教案和教学时,应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入手,到实验室里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再到酸雨及防治。教材中还安排了“身边的化学”和“化学与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学习紧密联系已有经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高一化学的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加强现实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改理念。

三、充分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就高中化学教材而言,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均是建立在初中化学教材基础上编写的。本地区中考总分为750分,而化学仅为60分,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小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初中化学教师也在不自觉中弱化了化学教学,这些因素导致高一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其实,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只有在深刻理解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的高中知识。为了保证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这些基础知识作为资源,适当适时进行整合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我在讲解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时,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进行合理衔接。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甚至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仍然搞不清酸、碱、盐、氧化物等的定义,更谈不上对这些物质的转化进行整理总结。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需要复习和巩固初中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找出物质分类的依据,与他们共同探讨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内涵,从而实现物质间的转化,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这样还能为以后学习碳、氮、硫、镁、铝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基础。讲授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应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运用准确科学、丰富多彩、简洁生动的化学教学语言。

教师对教材要经过熟悉和精细加工的过程,要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个基本概念,甚至是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点,要做到语言精练、精巧,同时还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与现有的高一学生的思想、接受水平联系起来。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如在进行高一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的内容教学时,可以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曹冲称象是因为大象太大没有办法称,而把大象转化为相同质量的石块,思想是“化大为小”;那么,单个微粒不可称,我们就可以取大量微粒,也就是一个微粒集体――一堆,即“化小为大”,因此选用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作为标准,通过给出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kg,让学生亲自计算,最终得出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个数约为6.02×10。

另外,化学教师的语言还要尽量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让学生把听课当做一种享受,把教材中比较死板的语言变成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内容教学时,强调只有“两易物质”才可以拆开,指出:“有些同学不看对象,不具体分析物质的性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把难电离或难溶性物质也拆成离子形式,有些需要拆开的物质却被忽略了,这种随意性拆分就像一些不法拆迁办的工作人员。”还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也会取得超出想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的内容教学时,可以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使学生直观感受平衡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单脚站立,两只手臂和另一条腿向相反方向平直伸展,并适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分析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

五、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一些未知的探究性实验,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积极主动地对化学实验现象本质进行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会得到增强,这也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的化学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进步,以永不停滞的步履,当机立断的魄力,适时调整自己的视角、行动与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海霞.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48-49.

[2]黄华玲.例析使用化学教材的层次。化学教学,2012,1:10-12.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