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1
一、“请跟我来”,让“生成”擦肩而过
也许是长期受注入式教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总习惯于指向“请跟我来”,严格按照预设执行,教学的起点也是整齐划一,一刀切、齐步走。让许多生成“擦肩而过。
这不,在《学编童话故事》的作文课上,我出示一块粉红色的橡皮,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橡皮娃娃吧?”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到:“长得方方正正。”又一位女孩子腼腆地站起来说:“一身粉红的皮肤,还穿着一件漂亮的裙子,真美啊!”他们的答案正在我的预设中,多好啊!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追问:“同学们,你们看橡皮娃娃笑了,闻一闻吧!”第一位学生吸了一口气,装出一副陶醉的样子说:“真香啊!”第二位学生站起来说:“真香啊!我想咬一口。”话音刚落,引发一场哄堂大笑。
面对这意外的生成,这时的我只是笑了笑说:“橡皮擦能吃吗?”就戛然而止。面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另类之音,如果我能捕捉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时机,在这时间里,试着抛出这样的问题:小馋猫,橡皮真得这么香吗?同学们,我们再来一起闻闻看;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的橡皮,你会怎么做呢?这“生成”如果留住脚步,将洞开了一片美丽的新天地,让学生知道保护橡皮这一中心。
多可惜啊!这精彩的“动态生成”。我只是打了一个回合就草草结束了,因为学生要请跟我来。这给我敲了一个警钟。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我跟你去”呢?
二、诵读演绎“我跟你去”的精彩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少位教师,就有多少种对文本的解读。而文本中,藏有大量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如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要靠我们老师扒开杂草,用敏锐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词眼,做到潜心会文,批文情,就会发现文本是生动的、立体的、跳跃的,而后找准文章的切入。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在“飞蛾求生”这一段中,我反复诵读认为:以体会句子的含义为切入点。a、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b、让学生个别读、齐读、诵读。c、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找词眼,并说说这个词的妙处。d、话题设计:“飞蛾可能会对自己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这一教学环节完成后,我找词眼—“挣扎”,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一词入口,百味皆生,“我跟你去”让学生“品”出了飞蛾内心的变化,对生命产生敬畏:“品”出浓浓的语文味,也“品”出了淳厚的人文感觉,与命运抗挣,珍爱生命。
三、“点、线”思考,把准“我跟你去”学脉
把准了学生的“学脉”,学生在不同的学生起点,兴奋地奔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课堂呈现个性化的生命态势。如《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一堂口语交际课,我是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来设计,一堂课下来感触颇深。
1、交际“点”的创设,吸引力强。寻找、铺设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交际“点”,是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在课上,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教学情境,学生能注意倾听,学会用(1)我听到哞哞的声音,这是牛在河边散步。(2)我听到狼嚎的声音,这是它在呼朋唤友。(3)我听到喔喔的声音,这是公鸡在催我们起床。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使原有的话题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创造了良好的交际契机)
2、交际“线”的铺设,与众不同。根据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暂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从连“点”为“线”的交际情境,“点”“点”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交际。如: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小鸡争抢蚯蚓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是第一“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说画面内容。学生的回答是:a、两只小鸡都使劲地把蚯蚓往自己跟前拉,就像拔河一样;b、小黄鸡紧跟在小黑鸡身边寸步不离。自然而然形成生生互动的交际过程,这是第二“点”。再往后是全班互动、师生互动,把画面内容说成一段话,总结“说”法,是第三“点”。
四、听,“我跟你去”让花儿开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忘记了。”是的,孩子是花儿,花开的声音是那么个性十足,率真自如。《享受阅读快乐,感受阅读魅力》课外阅读教学中,深有感受。
1、听,花儿争奇斗艳。没想到,课堂上学生用耳听音乐,用心悟美情,“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也打开了,跟着旋律,看着古诗词唱起来,成就了出彩的课堂。下课了,都围着我,高兴地说:“这样背古诗,我们会,我们想学。”“老师,我今天学会唱古诗《望天门山》《忆江南》《咏柳》……”“老师,你听,我唱了《江畔独步寻花》有意思吗?”没想到我的这些花儿,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想象把《喜洋洋和灰太郎》的旋律灵活地套用在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花儿虽然稚嫩,却不乏创意,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让古诗词令动起来。
2、听,花儿欣然怒放。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设计了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经典片段,展示其风采。就这样,学生们的对经典的朗读,欣然怒放,学生的语气中体现出来了,从人物的表面走进人物的内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是润物无声的春风细雨,不是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2
呆萌少年倒斗忙
《盗墓笔记》横行江湖数年,早已成为万千粉丝心目中的经典,作者南派三叔钦点李易峰出演吴邪,足见他对苏苏的信任,而近日《盗墓笔记》流出了一组图片,让书迷和苏苏的粉丝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李易峰绝对没问题!
在昏暗压抑充满神秘感的墓道里,李易峰饰演的吴邪神色疑虑,尽显吴邪初出茅庐的青涩和懵懂,他举着手电查看墓道环境、研究地图时,眉头紧锁着思考的样子,又不经意地流露出沉稳和谨慎的感觉。李易峰在面对身后未知危险时捂住嘴巴惊恐的样子和照顾受伤的队友时细心的样子都很吸引眼球。除此之外,吴邪脖子上的伤,捂住自己和队友的嘴巴时紧张惊恐的样子,以及倒地举起手电吃惊的表情,让网友对剧照背后几股势力分别集结墓底较量的剧情十分期待。
在《古剑奇谭》中,苏苏被网友封为“最高冷少侠”,大家笑称这个封印爱恨、面无表情的角色为“面瘫冰块脸”,而读过《盗墓笔记》的都知道,吴邪是一个天生福将,乐观幽默是他的代名词,李易峰说过,他心目中的吴邪是天真善良尊重生命的,这一组图片中的状态,让人们对苏苏版的吴邪充满期待,他完全颠覆此前在荧屏上的“高冷范儿”,变身呆萌天真少年。《盗墓笔记》剧照一经曝光,不少网友粉丝表示,李易峰饰演的吴邪很有代入感:“看到吴邪的表情直想笑,小三爷你碰到粽子腿软了没?”“蛮带感的,那天真迷茫的小眼神,期待正片!超级想看!胆小勿看!”
不帅则已,一帅惊人
有句话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李易峰身上,要把“鸣”字改成“帅”字。帅哥分两种,一种是从小一直帅到大;另一种是小时候不帅,长大后突然帅了。李易峰说自己属于后者:“小时候我还没有意识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抱我出去,别人都说‘这不是你们家的孩子吧?’因为我爸爸妈妈年轻时都很标致,而我是婴儿的时候可能还不怎么好看,哈哈。不过有意识以后我还是发现自己挺受欢迎的。”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李易峰已经是学校大队部的干部了,记得当时大队部里有一个经常和李易峰一起检查眼保健操的学姐,她曾经托李易峰的同学传过纸条给他,可当时李易峰什么都不懂,看完就扔了。
李易峰从小就是学校的运动健将,他自豪地说:“可以这么说吧,小学的时候我是校足球队的前锋,后来读中学的时候就改打篮球了,也进了校队。开始是因为迷上了一部动画片叫《灌篮高手》,但之后打的时候才发现,打篮球确实比踢足球更方便耍帅。你打球的时候,经常有路过的女生停下来看着你,然后会有女孩子来送水、递毛巾!”看来李易峰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吸引女生了!如今更不用说了,不信请去微博瞅瞅,你就知道这孩子多招女孩子疼,小编就认识一个女孩子,这辈子的愿望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这样就可以把欢瑞世纪买下来,天天让李易峰来给我倒茶!”讲真,祝你成功!
疯狂爬墙李百搭
苏苏和大西轰的“伉俪之情”早已粉红满天飞,连大西轰剪个锅盖头都有粉丝起哄:“跟苏苏撞发型了,在一起,在一起!”不过,李易峰可不是吃素的,这孩子到处爬墙,真是让人忍无可忍啊!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3
“像我这样的,很容易有两条路,一是进入政府或大公司,当个官员或者高级白领;再就是做生意,因为你会认识很多人嘛。这两条路我都很容易走,不过我选择稳扎稳打地做文化事业。”孔东梅说,当初她的公司打算叫“菊香书屋”,但是,到了有关部门,却注册不上,后来,她索性在前面加上自己名字中,给她的“东”字和外公毛润之名字中的“润”字,这便有了后来的“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
孔东梅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总想着凭自己的能力,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不大考虑自己是谁的后代、有什么使命之类。但到了美国后,淹没在人海中,没人知道她是谁了,这时候,她反而逐步有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一种家族认同感。
孔东梅1972年出生在上海,这时,她的外公已是晚年。母亲李敏把女儿的照片送给看,希望老人家能为外孙女取个名字。沉思良久的说:“就叫东梅吧。东是我的名,而梅是我平生最喜欢的花,是一个很好的名。”
孔东梅的童年是在外婆贺子珍的怀抱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她受母亲影响,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还曾有过当中国的海明威,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上学之后,她舞文弄墨的成果开始频繁见诸自编的板报、班刊、系刊和校刊之上。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刚刚创办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那时公司刚刚开始创建,有忙不完的工作,她几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下班。她从端茶倒水打杂做起,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随着泰康人寿变成几十万员工的大企业,我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提起那段经历她颇有感慨。
1999年这一年是孔东梅一家的多事之秋: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事的女孩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她东奔西走,让困扰了家里多年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母亲的身体渐渐好起来后,孔东梅安顿好家里的事情,告别妈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在那边只有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知道孔东梅的身份。
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亲人和朋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人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孔东梅觉得自己的心情完全变了,她慢慢融入到了全新的环境中,以浓厚的兴趣看待多元化的世界,一有空,她就去博物馆、剧院和书店。
提起当年的留学经历,孔东梅说,甘苦参半。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她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漂泊感。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让她最感安慰的事情。那时打国际长途还很贵,孔东梅只能每周给妈妈打一次电话。电话里,孔东梅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说话,但她从不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母女俩虽远隔重洋,但却有相依为命的感觉。
孔东梅自己没想到的是,她一直想要挣脱的“束缚”,最终却成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她在美国学习的是“国际政治”。站在“国际”这个角度,让她对自己的祖国有了全新的感觉。孔东梅坦言,她到了国外,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角度来看待外公、认识外公,才真正意识到外公的伟大之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美国留学那段日子里,母亲李敏寄来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深深触动了孔东梅。她在书中读到外公、外婆生死患难的情感:途中遇敌机轰炸,外婆贺子珍为掩护战友,十几块弹片嵌入身体。当时,她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外公:我不能工作,还让人抬着,心里很不安。润之,把我留下,你们走吧。革命胜利后,我们再相见。一阵心酸,劝慰妻子说:我绝不会把你留下,抬也要抬到目的地。若不是外公下了死命令把妻子抬走,外婆贺子珍也许会因伤重牺牲在贵州。
书中有外公对女儿的骨肉深情:12岁的李敏从异国他乡归来,和父亲团聚了。拉着女儿乐滋滋地向自己的战友介绍说:我给你们带来一个“洋宝贝”……
孔东梅说:“我一边读一边哭,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很多细节令人难以平静。毛家三代女性都有在异国学习的经历。29岁出国的外婆算是‘老’留学生,4岁出国的妈妈是‘小’留学生……从外婆到母亲,她们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历史。”
找回自我
好像被某种使命催促着,200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毕业典礼的第二天,孔东梅就打包回国了。回国之后,她去了很多外公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开始一边走访,一边记录。孔东梅说,自己不想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也不会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再来塑造高大全的,她说:“我希望从我的角度去写外公,呈现出一个人性化的。我想从第三代后人,同时也是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希望呈现一个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希望能够用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过去的历史,用一种文化的眼光来发现他身上那种温暖的人性。”
孔东梅和妈妈首先来到井冈山,然后去了外公的故乡湖南韶山。她开始真正走进这个家族,去深入了解外公作为一代伟人的韬略和魄力,外婆一生的坎坷和善良,还有妈妈李敏在那个特殊年代成长的艰难。
孔东梅的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成立后,她在北京798艺术区内开设了艺术空间,立柱上贴着画像,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版本的传记。她要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开始传播和推广“红色经典”。
2003年,孔东梅推出了《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在书中,她饱含深情地写道:“在成长的岁月中,我歌过、舞过、笑过、哭过。那个独自向隅,亦歌亦舞的小姑娘,似乎已尘封在记忆深处,定格在小小的黑白照片中了。只是到了30岁以后,往事反而清晰起来。经历这些年风雨,我从没像现在这样理解外婆、了解妈妈、化解自己。于是,一点点拾起记忆的碎片,拼凑成各种可能的形状,里面装的,其实就是我们祖孙几代人的一些思索……痴情如外婆,深情如外公――接近30岁时,我才开始明白:这是怎样惊心动魄的纯真感情!”
孔东梅开始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追寻自己的根,自己家族的根。她开始思索,如何将“红色经典”传承下来。
孔东梅的这一举动,令妈妈很高兴,她为女儿迈出的人生重要一步而感到欣慰。这是孔东梅的第一本尝试之作,在她的追述中,让更多的人知晓了一家三代女性的情感和人生历程。
让孔东梅意犹未尽的是,这本书里关于外婆贺子珍的故事有很多还没讲出来。她的第二本书《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贺子珍》随后就诞生了。站在后代人的角度上,她把贺子珍对的回忆和讲述重新还原,讲述了人们所不熟悉的爱情传奇。
此后,孔东梅又推出《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外交往事》,根据采访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首次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我做过电视,但还是更偏爱平面的、纸质的传媒。红色文化不能停留在缅怀、纪念、回忆录上面,要适应现代读者的口味,要给人较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塞给他们一些观点、结论。而且红色文化同样需要美的形式,我这本《改变世界的日子》的图片、装帧、纸张都很讲究,设计师是从国外回来的,我的下一本书会做得更漂亮。”
2009年,孔东梅推出《箴言》,书中选择了360条语录,从观世、正己、待人处事的角度,重点放在一些对于生活方方面面有所启迪的地方。该书推出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销量就达20万册。
时尚名媛
孔东梅的身上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平静与简约,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坚持自己的风格。所以,这个几乎令普通人艳羡不已的女人在公众面前出现的时候,旁人几乎很难定义“她”究竟是谁:当她出现在社交派对上,是一个戴着古奇手表,穿阿玛尼、普拉达的时尚美女;当她坐在自己的“菊香书屋”里的时候,是一个斯文雍容的女企业家,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孔东梅都更接近于一个精英个体的成功案例。
喜欢简洁大气的服装,会在国贸和新光天地逛街购物,孔东梅的优雅着装和风度赢得了时尚圈人士的好评。她的“时尚”似乎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2009年7月16日,孔东梅作为大陆海协会“文化教育交流团”团员访问台湾,刚到宝岛,有报纸就以“她来了!她是的外孙女”为标题,做了大幅报道。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着装还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广泛好评。
彼时在北京,孔东梅的妈妈李敏在网络上密切关注着女儿的一言一行,孔东梅在台湾大方得体的讲话让她感到很欣慰。
2010年春天,孔东梅还为一本杂志拍过一组照片,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红色新名媛”的称号。她当时的穿着很优雅,没想到却被一些人批评为“不够严肃”。对此,孔东梅说,她自己平时是什么状态,就展现出什么状态。
“中国人现在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孔东梅感慨说,所以她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很考究,她会选一些简洁大方的服饰。她对时尚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做一些艺术展,也在赞助设计师。
在毛家第三代后人中,孔东梅长相可能与最为神似,和年轻时一样,孔东梅身材高挑而清瘦,而下巴上那颗痣,甚至不用介绍都可以让很多人认出她。
2012年10月11日,香港媒体爆出消息说,外孙女孔东梅嫁给苦恋多年的陈东升,二人已低调结婚,他们在钓鱼台国宾馆摆酒设宴,毛氏家族的人大多应邀参加。
这位“时尚名媛”的先生陈东升,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资料显示,今年56岁的陈东升1992年创办了中国本土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拍卖。四年后,嘉德公司的运营状况日趋稳定,陈东升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创办泰康人寿,这时,孔东梅是他的得力助手,共同创业的经历给他们打下感情基础。
婚后,孔东梅与母亲李敏及丈夫陈东升一起,来到外公外婆曾经战斗过的井冈山、吉安等地,缅怀先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外,他们还代表泰康人寿向吉安革命老区捐赠人民币一千万元。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4
“老小姐”看书,不识字的奶奶给孙子当陪读
谢嘉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有过忙乱得快喘不过气的童年:除了沉重的功课外,他每周三晚上还要去学画画,周四晚上要去上奥数班,周六上午要去小星星英语学校上课,周日下午还要去学拉丁舞。
我自然就成了儿子的“人力车夫”,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风雨无阻地正点接送。旁人瞧着怪辛苦的,我却乐呵得很,无怨无悔。无奈,谢嘉连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都没得过。画画是他从小喜欢的,跳拉丁舞他也不讨厌,最让他发怵的是英语和奥数。
某个周六的下午,我去超市买东西,居然碰见谢嘉和同学在超市旁边的巷子里玩耍!我火冒三丈,上前逮住儿子,回家一顿暴打。碰巧,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因为想孙子,来南昌住两三个月。老人家眼看着孙子挨打,她很不高兴地把我叫进房间:“谢嘉不喜欢去上英语课,你就不要强迫他,星期六就让他玩会儿呗。”我说:“妈,楼下邻居的小姑娘,钢琴、书法、围棋、奥数班、合唱团、作文班,样样学得好好的,谢嘉这么不成器,不是在给我丢脸吗?”老人家伶牙俐齿地回敬:“我们村那会儿有做泥工的,有做篾匠的,有学木匠的,有十四五岁就去烧砖窑赚钱的,你咋就一样都不会呢?”我乖乖承认:“我这不是干不了苦力活,才一门心思读书去了吗?”老人家据理力争:“你不爱干苦力活,我能依着你;我孙子不喜欢英语,你就不能顺着他,等哪天他喜欢了再去上课,不行吗?”
老母亲的话确实有道理,但如果不是后来看到儿子的日记,我还是不想让谢嘉因为我们管教不严而输在“起跑线”上。儿子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对我期望值很高,给了我一双沉重的翅膀―他的强权,霸占了我的童年,剥夺了我本该有的天真和快乐。”在谢嘉的眼里,我竟和暴君无异!看来强扭的瓜不甜,当天我便告诉谢嘉,只要他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强求他去做。那一天,和奶奶同睡一床的谢嘉情不自禁地偷吻了奶奶的脸,睡梦里他都是笑着的。
2007年,谢嘉升入初二。国庆长假时,我和朋友打麻将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客厅里一团漆黑,我推开儿子的房间,见儿子正在做作业,妻子在一旁辅导,头发花白的母亲也拿着一本书在看。三代同室看书的情景,让我一下子愣在了那儿。我问母亲为啥不看电视,母亲忙把我拉到外面,说:“小孙子在做作业,我看电视,他哪安得下心?”然后,她又咧着没牙的嘴直笑:“小时候,你们做作业,我也是这样假装识字的样子,坐在一旁陪着你们,你不记得啦?”我进卧室准备睡觉时,老人跟了进来:“我现在知道我孙子为什么读书不得劲了,你这当爹的去打麻将,却把他关在家里做作业,换我也不愿意好好读书。”我明知不对,嘴上却说:“小时候爹也没管我读书啊,我不一样成绩好好的!”母亲不依不饶:“他没管你们读书是真,但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一辈子都为家操劳,咬牙供你们兄弟姐妹七个读书,你们能不好好读书回报他?我觉得你过世的爹比你强,他一辈子都对我好,对你们也好。哪像你,一天到晚不着家,不陪老婆,也不管孩子,算不上好男人。”我的脸红到了耳根。
谢嘉做作业的时候,母亲又戴上老花镜,摸起茶几上的书,煞有介事地翻看。谢嘉见了,大叫:“奶奶看书的样子,好像电视里的大小姐。”奶奶咧着没牙的嘴直笑,回应道:“你妈妈有文化,有修养,她才是大小姐,奶奶是老小姐喽。”
“凤凰男”用功,不服输的爸爸给儿子做榜样
从小学到初二,谢嘉的作文都不怎么好,这让我很伤脑筋。自从被母亲批评后,我便拒绝牌友的邀请,也很少出门应酬。一天晚上,我在整理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的作文本时发现,儿子想象力丰富,有灵气有思想。他作文写不好,主要是课外阅读太少,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初二结束后的暑假,我给谢嘉出了一道题:剪贴20篇自己爱读的文章,给每篇文章划出好词好句后,各写一遍同题材作文。谢嘉大叫:“我要看多少篇文章才能剪贴出20篇喜欢的文章啊。而且,一个暑假要写20篇作文,那不是一个礼拜要写两三篇?”我狡黠地冲儿子点了点头,安抚儿子道:“爸爸妈妈一样有暑期任务。爸爸要利用下班时间看完10本书,妈妈忙完家务也要写10篇文章。你觉得怎么样?”谢嘉和我击掌盟约。
第二天正值周末,谢嘉和他妈妈一大早挤公交车去新华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快到中午的时候,两人才从书店出来,各自抱着一大堆书,开心得不得了。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谢嘉从《读者》杂志和几本美文选集上看了不下一百篇经典文章,遇到喜欢的,他先拿去复印,再剪下来贴在妈妈专门为他准备的作文本上,然后用红笔画出好词好句,再在剪贴的文章上工整地誊上自己写的同题作文。让我高兴的是,谢嘉不仅完成了20篇高质量的作文,还看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秦文君花香文集》《时代广场的蟋蟀》四本大部头书。每看完一本,他都有感而发,记下自己的读后感,每篇都是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当然,我们也没有食言,我看完了一直搁在书柜里的10本世界名著,他妈妈则每天端坐在电脑前码字,把文章投给杂志社。
升入初三,谢嘉每次写作文都得“优+”。他妈妈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小心成了业余。一家人从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三个人约定,往后每周六为全家阅读日。
谢嘉对语文课兴趣大增,成绩提升很快,可是,英语总是考60分左右。英语何止是儿子的拦路虎?我以前也在职称英语考试中栽过跟头:因为英语不及格,没法评高级职称。
我最初在乡村小学教书,是典型的奋斗了18年才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凤凰男”,最不怕的就是吃苦。领到考试教材的那一天,我问谢嘉:“我俩一起学英语吧,自从读师范后,我就没再接触英语了,而且我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你请教呢。”他点头答应。
每天下班回来,我忙着写单词,记词组,背语法,嘴里念念叨叨,书上写写画画,看上去比准备高考的学生还紧张。我不懂的就去问谢嘉,遇到他也不懂的,他就会帮我去问英语老师。谢嘉和英语老师接触多了,慢慢地感觉英语不再那么可怕了。
2008年6月,职称英语考试结果公布:我顺利过关!7月,中考成绩公布:120分的英语试卷,谢嘉考了109分,各科总分超出了江西师大附中的录取分数线!他妈妈先给“大学生”老公戴上“虎父无犬子”的高帽,然后又特地安排一家人到井冈山避暑一周,以奖励父子俩的刻苦,顺便让儿子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好煮妇”导读,不逛街的妈妈给儿子填书柜
儿子上高一那年,他向我诉说心中的烦恼:才上高中,就感觉学习没心思、生活没劲头。最可怕的是,他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每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周围同学对自己无形的挤压。他问我,同学之间竞争这么激烈,身边的人又这么看重成功,像他这样成绩平平的人,今后该怎么办?我决定送儿子一个特别的成年礼物―为他写一本书,告诉他,成功不重要,成人就很好。
为了支持我写书,妻子负责给我输送“精神食粮”。她一有时间就跑书店,在里面一泡就是一天,然后把对我写作有启发和帮助的书都抱回家。除此以外,她还不忘为我提供生活素材,讲述在儿子面前“本色的自己”:每次和儿子去书店,她看过不买的书,总是原样放回,码得整整齐齐。儿子照样学样,她便会朝儿子竖起大拇指,然后轻声告诉他:“妈妈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理货员,知道书店阿姨的辛苦。”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她总是楼上楼下挨家挨户地和邻居分享。年少的儿子觉得多此一举,妻子便告诫儿子:“山和山不走近,人和人要相逢。”在外工作二十多年,一家人没有一年不回老家陪谢嘉奶奶过春节,每年还没到年关,妻子便早早地为谢嘉奶奶买好过年的新衣服和年货。平时每隔一个星期,妻子都会提醒儿子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这些细节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写作灵感和提示。
2009年12月,我写给谢嘉的《要成功,先成人》一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很快又在4个月后再版加印,被全国百名作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推荐为广东省初三年级课外阅读书。谢嘉生日前一天,我把妻子为我写作精挑细选的书,把我从初稿到定稿的所有修改样,以及两个版次的新书一起送到礼品店,做了一个体积硕大的生日礼盒,等谢嘉入睡后放在了他的床头。第二天,谢嘉一睁开眼睛,看到礼品书,小男子汉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当我们过去祝他生日快乐的时候,他少有地把我和他妈妈拥到一起,害羞地贴着耳根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2011年,谢嘉以高出重点线一大截的分数被江西财经大学录取。谢嘉上大学后,他妈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美国总统家书精选50封》,对我说:“华盛顿告诉孙女‘爱是一种自发的激情’,卢瑟福-海斯提醒儿子‘要读好书’,儿子读大学了,你有没有时间给儿子写封信说点什么呢?”我担心儿子适应不了独立生活,正憋着一肚子话想跟儿子交待呢。
我打开电脑写信,告诉儿子“人生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什么大学,而在于四年大学你将怎样去读”,提醒儿子“放下手机,把电脑当工具,而不是玩具,并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捧起书本拿起笔”,甚至允许儿子“在潜心学习的同时,无需刻意排斥浪漫和恋爱”,又罗嗦地要儿子“培养一两种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会一两样乐器啥的。”最后还特别叮嘱儿子“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特别是遇到挫折内心无法排解的时候,记得和爸妈说说。”突然,妻子惊叫起来:“我让你写封信,谁叫你给儿子上万言书啊。”我一看字数统计,还真是五位数。
2012年元旦,妻子和儿子在席殊书屋看到一本《生命最后的母子读书会》,书中身患绝症的母亲给儿子推荐了许多必读的好书,给儿子的一生带来了无穷的力量。那天回家,妻子提出要给儿子开列书单,补充家庭书柜,妻子春燕衔泥般的购书行动由此开始。
书柜里经典文学的藏书我买得比较多,她只要略加补充即可。儿子喜欢的青春文学、财经类以及英语类热门书,她让儿子自己去挑选。妻子说:“儿子读的是会计专业,以后要整天与数字和钱打交道,他得多看人文、国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丰富心灵。不然,他眼里一旦只有钱,容易出问题。”
妻子的想法是先把好书放进书柜,建起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家庭书房,儿子随便什么时候看,都可以补充“精神营养”。我现身说法,说这几年因为“家庭读书会”,读了不少对身心有益的好书。两人一商议,“周末读书会”在儿子读大学期间照旧进行。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5
关键词:电影;造型;视觉;色彩语言;环境色彩
1 电影的色彩语言特征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为银幕影像发生质的变化,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电影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一般分为服饰色彩和环境色彩。从电影色彩语言的审美效果来讲,色彩确立和展现了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表现了影片的风格,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主观情绪。现代电影艺术中的色彩,主要是以单画面色彩、场景色彩、全片色彩基调的形式呈现于银幕上的。色彩在影片中的作用倾向于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本能,它能够在银幕空间中传达与揭示人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使银幕形象更加丰厚、立体、生动和富有生命质感,它具有使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视的形象语言。
2 服饰色彩对影片剧情的推动
色彩是人对事物的第一感觉,所以对于服饰的第一感觉是服装的色彩。电影作品中,对于人物的诠释,第一映像定位不是这个人的整体造型,不是人说话的声音,而是对整个人身上服饰色彩的定位。
服饰色彩是整个影视作品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文化内涵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光线道具、环境背景灯变化等可以来表现一个故事的场景、展现一个全新的剧情,同样也能通过服饰的色彩表现浪漫主题、悲伤主题等,也可以展现时代特征风貌和异域风情,使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能够感知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理解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中,可以感受到美术设计中色彩在服饰上的运用,好的服装设计能够与观众的情绪达到共鸣,成为刻画人物性格、创造故事氛围的点睛之笔。例如,王家卫《一代宗师》中宫二和叶夫人的服装设计,作为叶问一生中最重要但性格又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在服装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叶夫人为了表现清秀温婉的特点,全剧装束以中分扎法发型搭配中国传统旗袍装为主,旗袍的色调也大多数为暖色给人以比较古典素雅的感觉。而宫二的服饰与叶夫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宫二作为一个习武出身的武学奇才,为表现其英气十足的人物特点,剧中服装主要以黑色调为主,展现了宫二倔强、刚烈、决绝的性格。服饰色彩作为电影的另一种独特的语言,使其在每一部不同的影片中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如《简・爱》中女主角服饰冷暖色的对比变化就是其电影的潜台词,对剧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直身着棕褐或黑白衣裙的简与罗切斯特萌生了爱意后,即换穿白底素花连衣裙,映衬着绿色的草地、青翠的树荫,给人纯洁、真挚与幸福之感;次日罗切斯特不辞而别,要与另一位淑女结婚了,简又默默地换上了棕褐色旧衣。色调与色彩的变化,细致入微地点染了她心绪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电影艺术表现中的服饰色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变化之中,它往往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进行不同的服装色彩搭配。演员的服饰色彩在电影画面里是流动的,它始终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色块出现在观众的视觉中心,并成为画面的主体。影片《苔丝》就是一个例子,影片描述了一个古朴动人的故事,影片基调比较缓慢带有淡淡的忧伤,女主人公在这部影片中服装色调的变化非常有特点,服饰色彩是随着人物心理情绪和整个影调气氛而变化的。主要色彩提取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色调,由白色到灰黑最后到红色,影片中的服饰色彩随着情节变化,暗示着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观众从而感觉到影调的节奏变化。苔丝的服饰色彩选用的几种色调变化,使人物的服装与剧情、影调气氛、人物心理情绪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这些经典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好的电影作品不仅要有好的背景颜色支持,而且要有合适的演员服饰与之相搭配,使演员在进入不同的背景环境中都能够做到很好的衔接,自然地与景物融合为一体。运用服饰色彩变化的电影表现手段,其效果比语言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
电影艺术中的服饰色彩能够展现出人类在色彩运用上的历史,人类是如何创造色彩,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感情,这些都能从一件优秀的电影服饰色彩中体现出来,通过这些色彩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对于不同色彩的追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服饰文化底蕴,在色彩的象征意义背后藏着浓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痕迹。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服饰精美而奢华,表现出了影片所要反映20世纪欧洲的名媛风潮,重装饰主义风格。剧中女主角黛西服饰大多运用流苏、大量的珠片和亮片装饰,这都是装饰艺术风的重要体现,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奢华丰饶的上流社会。又如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美国影片《绝代艳后》,也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中玛丽皇后洛可可风格的华丽服饰,粉白的钟形裙,繁复的羽毛袖套,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等等华美的服饰造型,充分反映了洛可可时期的服装风貌,将欧洲宫廷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
3 环境色彩和人物的服装关系
电影中的色彩是层次分明、富于动势的,也是有节奏的,它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如果把电影中的色彩与油画比起来,可能给我们的感觉它更接近于音乐,它是视觉上律动的音乐。电影服饰的设计重点是要把握好人物服饰色彩的设计和特定场景环境色彩的基调。与服饰色彩相比,由环境提供的色彩则相当丰富,运用起来也是更加机动灵活。电影作品的环境色彩也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带动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使观众直接感受到作品的总的色彩倾向,而色彩倾向是带有典型感情的,这对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激发演员饱满的表演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感觉。张艺谋导演就是玩弄环境色彩的高手,如电影 《红高粱》以浓重的红色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整部影片似乎都被红色浸透,从女主角那张充满生命力的红润的面庞,到占满整个画面的红盖头、红嫁衣以及那顶灵动饱满的红轿子,还有如红雨般的高粱酒,一直到最后日全食天地通红的世界。红色的张力被运用得淋漓精致,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演员的红色服装与场景相得益彰,使画面热烈、华丽、壮美,具有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红色的独家解释,无不体现出张艺谋导演对整部电影独特的主观情绪的释放。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色彩在不少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电影作品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流行动态来看,电影服饰的色彩紧跟流行趋势的走向,尤其是体现在一些当代的商业片中,这种色彩结合流行的动态不仅使电影具有该时代的视觉特点,也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口味有利于电影受众群体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张竹,王逢瑚.色彩在影视服装中的视觉表现[J].电影文学,2008(06).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6
关键词:背景分析;艺术价值;《马前泼水》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08-02
《马前泼水》故事主要讲的是汉朝朱买臣满腹才学,却未得到功名,只得以打柴为生,后娶美妻崔氏。因朱买臣屡次科考不中,崔氏无法忍受无边的凄苦日子,向丈夫讨休书。后来由于司徒严助的举荐,朱买臣做了官,任家乡会稽郡太守。崔氏见朱买臣高中,便在马前下跪、认错、求和;朱买臣把一盆水泼在地上,假若崔氏坚持要重续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来。现在的“马前泼水”主要用来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一、川剧《马前泼水》的产生背景
2006年,川剧、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一大批戏剧被列入中国传统剧种,并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近几年,政府加大力度对川剧进行保护,比如说制定相关政策,如“川剧八条”,保护戏曲传承人,推陈出新川剧目。2010年,为了保护和传承川剧,在成都市川剧院的支持下,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巧茹成立了“陈巧茹艺术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以项目制的剧目生产形式,探索川剧发展的新模式,让古老的川剧焕发出新的活力。《马前泼水》是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剧目。
从古籍中提取故事进行二度创作,在戏曲界较为常见,《马前泼水》是《烂柯山》一折,经历代文人及艺人创作,出现了诸多文本及戏曲作品。单从川剧这一剧种来说,就有好几个剧本。根据《川剧剧目辞典》收录,有江津川剧团存的演出本《马前泼水》,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藏的演出本《烂柯山》(又名《泼水记》)、《朱买臣休妻》《朱买臣》等,其中《朱买臣休妻》是新编古装戏,其余均为传统戏。近年来,川剧推出了一系列的新编古装戏,如《白蛇传》《薛宝钗》《燕燕》《望娘滩》等,2010年由著名戏曲编剧徐敝幢剩成都市川剧院及陈巧茹工作室隆重推出新编古装戏《马前泼水》,剧目一经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川剧《马前泼水》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剧本解读
1.主题赋予时代新意义
关于《马前泼水》一折,有诸多说辞,有人认为是朱买臣不思进取,只会死读书,迫使过足了苦日子的妻子逼休;也有人认为朱买臣马前泼水是文人对妻子的报复。从朱买臣妻子的角度,也有两种形象,一个是《渔樵记》里面朴实、泼辣的农妇;一个是嫌贫爱富、不知廉耻的恶妇。从婚姻主题上来说,一个是以越剧为代表的“覆水能收”,一个是以昆曲、川剧等为代表的“覆水难收”,综合各大剧种而言,“覆水难收”的剧目居多。朱买臣的妻子的女性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显然,徐毕壬笔下的崔氏不再是当年因逼休而受到羞辱甚至被立了“羞墓碑”,而是一个踏实肯干,甘愿付出的贤妻,为逼夫赶考,不惜强行逼要休书的“贤良淑德”的女子。她在剧本里,为崔氏正名,塑造出一个貌美与贤惠兼具,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劝解他人婚姻难免磕磕碰碰,不要因为一句话伤了夫妻情,“考举人,考进士,考出人间多少事!”“情天谁可补?恨海谁能填?哀哉长遗憾,悲思绕人寰。”正是徐毕壬所要表达的。
2.资深编剧徐弊镇
川剧《马前泼水》是由编剧徐薄⒊虑扇阒谱鳎任庭芳导演,蔡少波、陈巧茹主演的一出戏。剧分7场:谈婚、煮饭、茹苦、离家、论嫁、还乡、回家。主要讲的是:烂柯山下美少女崔巧凤和穷书生朱买臣一见钟情,效卓文君私奔相如,将生米做成熟饭,朱买臣一心求取功名,三年又三年,功名尽在孙山外,艰苦岁月磨蚀着当初的激情,崔巧凤酒后怒讨休书,朱买臣愤而离家,再度单身的崔氏拒绝论嫁,朱买臣历经江湖艰辛终得高中新官还乡,崔氏欢喜迎夫,朱买臣逼其马前泼水,崔氏不堪羞辱踏水明志而亡,朱买臣回想崔氏前情送来凤冠霞帔,还家时纵肝肠悔断亦是恨海难填。该剧本里保留了逼休、痴梦的经典情节,但未像其他剧本一样,单独将“逼休”、“痴梦”作为一折。在徐毕壬55年的川剧编剧岁月里,她凭着对川剧艺术的满腔热爱,佳作无数,其代表作主要有川剧《王熙凤》《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欲海狂潮》《尘埃落定》《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话剧《辛亥潮》、舞剧《远山的花朵》、京剧《千古一人》等。徐蔽打造川剧名角尽心尽力,“二度梅”陈巧茹、“梅花奖”演员王超、王玉梅等名角的成才成名都离不开她的培养,她的作品往往都能引人深思,在她看来,戏曲是不留遗憾的艺术,可以常演常新,不断打磨、修改,趋于完美,艺无止境。在川剧《马前泼水》创作过程中,徐毕壬没有给大家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是想尝试给观众一些严肃的东西,让观众考虑怎么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人生,对待周围的其他人。
(二)川剧《马前泼水》演出解读
1.优秀演员的完美塑造
《马前泼水》是川剧里面的高腔代表作,高腔的特色在于“一唱众和”,“帮、打、唱”结合。其次,演员的行当也相对而言较为灵活,应剧情的发展而变。剧中的崔氏从一开始的花旦到后面的青衣的转变就足以证明川剧的容纳性之广。在徐钡拿畋氏拢《马前泼水》从24岁的崔巧凤和朱买臣一见钟情开始,细腻地展现了崔巧凤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把一个只懂得读书写字的丈夫伺候得像神仙,家务活、地里活全部自己包下,天天喝稀粥,年年被丈夫科举落榜打击,终于在一次失意醉酒的情况下,才撒酒疯讨了一纸休书。这样的设置很容易让现代女性在崔巧凤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既要生孩子、为家庭付出,还要有自己的事业,支持老公的事业。这个戏最大的魅力是故事中体现的现代感,和现代社会生活很贴近,包括年轻一代对家庭的看法,告诉大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一定要守住。
另外,演员功力深厚,陈巧茹饰演的崔氏在台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梅花奖二度得主陈巧茹的倾情演绎下,这位史上、戏曲中大名鼎鼎的坏女人“崔氏”首次被正名,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悲剧女性,即使是现代女性看来,她的遭遇也令人感同身受。崔巧凤逼朱买臣写休书一幕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醉酒回家的崔巧凤嫌弃丈夫朱买臣熬的稀饭,炫耀自己从李老板、张屠夫和泥瓦匠那儿得的好处,并怒斥朱买臣无能,逼迫朱买臣休了自己。陈巧茹用踉踉跄跄的步伐、迷离的眼神和张狂的笑声,将崔巧凤的醉态和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蔡少波则用圆睁的双目和颤动的双手将朱买臣的惊讶和悲哀表现得活灵活现。
2.精简舞台呈现完美时空
西方戏剧严格遵守的“三一律”原则,在中国传统戏曲上则不一样,中国传统戏曲更注重写意性与虚拟性。舞台一桌二椅,时空随剧情自由切换,考验的却是演员的无实物表演,真正琢磨到位,也需要演员的功底。改嫁一场中,一个桌子既是崔氏挡门之物,又是崔氏所坐之物,这一桌一椅,尽显崔氏的泼辣与倔强。另外“泼水”一节,一个铜盆既是朱买臣泼水之物,又是最后发现崔氏自刭之物,一个铜盆,泼的是朱买臣的怒气,泼到的却是崔氏的心,一盆水下来,崔氏心如冰,崔氏手敲铜盆走向池边,哭碎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心。
舞台除了一桌二椅的巧妙运用,还有灯光的运用。“谈婚”一节中,朱买臣与崔氏初遇,此时的灯光是粉色的,预示着两人相看对眼。“煮饭”一节中,两人双双入洞房时,灯光是红色的,衬托出了喜庆的氛围。“逼休”一节中,崔氏喝醉踉踉跄跄回来,灯光对应的是蓝色,衬托出的是崔氏凄凉的内心。“还乡”一节中,马前泼水后,舞台上独留崔氏一人,此时的灯光是追光,台上一片漆黑,除了崔氏及手中的铜盆,这一场景的设置,是通场戏的情绪最高点,直教人心碎。
舞台的道具也较为简单,比如剧中几个代表性人物,张屠户的身份象征是手里的一块腊肉,泥瓦匠的酒等,一系列的简单道具巧妙地使得人物性格及形象更加丰满。
3.传统戏曲与现代配乐结合
《马前泼水》充分运用了电脑合成音乐,电脑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交融的结晶电脑音乐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和电子乐器的结合电脑音乐的本质特点是集作曲、演奏、录音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电脑音乐思维是音乐艺术思维和电子技术思维的结合。电脑合成音乐的运用,既节约了演出成本,也不损演出效果,是“陈巧茹工作室”的一个演出特点,如何把传统戏曲与电脑音乐结合也是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及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乐队戏曲团体因经费不足请不到管弦团体的问题,一般的民乐需要乐队二三十人,如果请一个二三十人的乐队来伴奏,根本不可能。所谓戏曲,曲要占一半,曲怎么来展示,也是一个技巧。就演出效果及观众反应来看,显然是成功的。现场表演中,乐队仅保留了武场在现场伴奏,但大多时候,观众却可以欣赏到包括管弦乐在内的多种器乐的合奏。据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介绍,现场听到的像圆号、二胡等很多气氛音乐较大的场景,都是前期通过电子制作录好的。电脑音乐和乐队演奏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音色,而是在于演奏过程中的细微的变化,包括演奏方法和情感力度的变化,总是不能像“活人”演奏那样丰富、那样细腻、那样变换无穷和随心所欲。电脑音乐则基本上是由一人操作电脑,完成历时或非历时演奏、制作、编辑,只有在音乐的播放、欣赏和审美时才可以完整的感受音乐“乐响”的历时性动态美。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电脑合成音乐。
三、小 结
马前泼水,覆水难收也好,覆水能收也罢,唱戏的道出了多少人间心酸事,看戏的悟出了多少人情冷暖,夫妻之情。就川剧《马前泼水》新编版本而言,它的价值既存在于剧本及表演本身,同时也存在于剧本之外的传承意义上。《马前泼水》的成功一方面给川剧推陈出新做出了一个榜样,同时也为川剧观众或者校园学子带来了川剧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冷蓓.论东大藏双红堂《马前泼水》人物关系场[J].戏剧文学,2015(2).
[2] 李恒.“马前泼水”源流与演变考略[J].戏剧文学,2015(3).
[3] 王雪松,蒋小平.泼水何来在“马前”――吕剧《马前泼水》故事源流考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4] 席妍.从《马前泼水》看当代川剧艺术[J].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2012(0).
[5] 廖全京.烂柯山下的现代突围 川剧《马前泼水》观后[J].剧本,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