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报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报道范文1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的优势
第一,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大量的直接引语,富于感彩,有更强的吸引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事实,没有当事人以及律师、法官等人的自述,不带有感彩。故事化新闻报道的引语一般为直接引语,直接来自于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法官、知情人甚至群众。这样,在导语中就明显地感到人们的情绪、感情等,能够给观众带来联想的余地和空间。
第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文学色彩的叙述,有人情味。传统的新闻报道旨在准确精练、没有歧义,并且很少使用形容词,严禁掺杂个人观点。这样的事实陈述只是运用陈述性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重在真实性与客观性,没有人情味。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也更注重人情味。故事化新闻报道恰恰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这一不足。故事化新闻报道的言论及观点都来自个人,极具个人的感彩和戏剧性,充满了人情味,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第三,故事化新闻报道注重情景再现,更加生动也更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仅仅叙述事实,难免显得无趣而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故事化新闻报道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景再现方式,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更容易使陌生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
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可能带来的弊端
故事化新闻报道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不当则会表现出相应的弊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贴近性等。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在于将过去的事情再现,讲述过去的故事,这无疑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其次,由于事实通过带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现场再现呈现出来,容易在表现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忽略事物的真实性,使事实的真实性降低。第三,新闻报道具有引发社会舆论的功能,这种具有戏剧性、甚或降低真实性的故事化新闻报道,有可能削弱社会舆论的功能,甚至可能误导社会舆论。
鉴于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过程别注意策略的运用,使之避免故事化新闻报道陷入冗长和庸俗化的境地。
三、故事化新闻报道策略
第一,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故事化新闻报道一般采用较为细致的、带有感彩的表现手法,烘托事情的趣味性和情景再现。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有可能为了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丢失了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有失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在采用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任务。
第二,选题要有代表性并且适合采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模式。由于故事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观众,于是可能存在为了延长节目时间、提高收视率而把任何新闻都采用故事化的报道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故事化的模式。在选题时,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适合做故事化报道的新闻。
第三,通过大量的细节和言行、场景描写,将观众带入新闻报道。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带有感彩的陈述,以及人物自述和对当时场景的特写镜头,可以迅速将观众由一个陌生的局外人带进新闻报道的故事中去,使其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使观众愿意从一个陌生的局外人成为这个故事的参与人之一。
第四,适当地设置合理的悬念和冲突。合理的悬念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适当的冲突设置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心理的一种技巧。通过设置冲突、最后解决冲突,可以回答观众心中的疑问,增强故事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更近人情。当然,设置悬念和冲突要合适、恰当,不能滥用。
参考文献:
[1]任文、刘冬春:《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期
[2]施晓岚:《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的个案分析》,《新闻采编》2010年第2期
新闻报道范文2
对于不同的新闻媒介,由于受众定位、媒介功能、传播目的的差异性,选题决策往往也有所不同。同一个新闻事实,能够成为一些媒介的重要报道选题,但在另一些媒介却可能不受重视,得不到充分的报道。但是,也有一些新闻事实,可能会成为所有新闻媒介的报道焦点,那么,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内在规律究竟是怎样的呢?
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是一种理,是对报道客体的信息进行收集、鉴别、选择和组合,从而确定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的过程。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缘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三要素构成的共同特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要受制于传播者自身的条件、新闻事实客观存在的状态,以及接受传播的受众的需要,因此,所有的选题决策必然在这三方面有着共同的运作规律:
第一,可供传播的客体。新闻是对新近变动的客观事实的报道,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因此被传播者所发现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构成了策划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依据,报道选题总是在“可供传播的客体”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媒介载体的有限性,难以对所有的新闻事实都进行策划性报道。因此,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成为选题的重要标准。在新闻选择中,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以新闻事实发生时间的新近性、新闻事实有助于消除受众认识的不确定性、新闻事实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新闻事实发生地与受众的距离、以及新闻事实对受众兴趣的激发力等为标准的。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新闻媒介的报道选题决策。
第二,受众的获知需求。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受众的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受众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受众的获知需求为依据,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要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现代社会中,“广播”在变成“窄播”,“大众”在变为“小众”,每一家媒体的报道活动都要针对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策划者只有根据受众定位确定报道选题,才能设计出最佳报道方案。
第三,实现传播的可能性。新闻传播活动是依赖一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每一次新闻报道,除了有客观存在的报道客体、受众对客体有获知需求以外,媒体要完成报道,还要具备一些外部与内部条件。比如在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法律、政策、社会道德观念及文化传统是否允许报道这样的新闻事实,报道主体自身是否具备进行报道的内在条件,包括是否具备采集该新闻信息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是否有相适宜的采编运行机制与管理水平等。对于任何新闻媒介,在报道选题决策中都要以传播主体的可操作性为前提,凡是不符合可操作规律的选题是不宜划入报道范围的。
三个方面的依据是一个彼此相关、互有重叠的集合概念,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一般是在三者的重叠部分运作。但三者重叠部之外的内容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受众的某些需求在可供传播的客体范围之外,说明需求是潜在的,客观变动的事实也是潜在的,只是报道策划者尚未意识到。选题策划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制约报道的某些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以及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对可供报道的客体的认识水平,使受众的获知需求尽可能被包容在策划者的选题范围内,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合乎受众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需要策划,有的选题尽管处在重合部,也无需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报道。真正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选题只是所有报道选题中的一部分,主要有三类:第一、可以预知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第二、非可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第三、新闻媒介自己设立的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性报道。媒体作为文化产业也在运营,它也会关注一些社会问题、热门话题,在没有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时,媒体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些议题来吸引受众。这三类新闻选题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报道对象具有潜在的社会影响力。由于被报道事件、现象的重大,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值得耗费较多的版面、时间、成本。二是报道对象具有复杂性,不是一两篇稿件就能够说清楚的,必须要团队作业,可能是连续性、组合性的报道。只有对报道客体进行充分地发掘、展示和分析,以多条稿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组合,才能使受众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上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选题决策的个性化操作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一方面要遵循上述共性规律,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选题的个性化,因为新闻竞争在不断加剧,所有新闻媒体即使在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追求与众不同的传播效果。如何才能做到选题决策的个性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考虑新闻传播主体的差异。传播主体及其条件的差异,具体来说包括媒介的定位、功能、载体,以及媒介所处的环境、内部条件等。这些因素有些还与报道客体、传播受众相互联系,这些都是在选题决策时要考虑的。传播主体差异还表现在不同的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不同,这也决定了选题决策的个性特征。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于不同的媒介是共通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编辑的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标准的把握、运用又与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可分割。报道选题的确定本质上是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
第二,考虑受众需求的差异。不同的媒介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受众的差异性本身就导致了受众对传播的要求与期待是不同的。对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新闻事实,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和普通市民关注的焦点显然会有差异。同一受众群体对不同的媒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受众的需求差异对选题策划的影响,直接表现在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中。编辑在选择新闻时,对新闻事实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的鉴别,都是以自己所在的媒介的受众为参照系的。
第三,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在媒介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除了以自己的特色吸引受众外,必须时刻关注同行的动向。同行的动向也是一种环境信息,影响着媒体的价值取向。关于同行的信息,大体包括同行的定位、历来报道的特点和常用的报道手法,同行在此次报道中投入的力量,同行接触新闻来源的情况等等。总之,对同行的优势和劣势要摸清,方能确定本媒体的避让之地和伸展空间。
选题决策的系统分析
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出个性化的选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关于新闻资源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选题的个性化主要来自于对媒介所拥有的四个方面的新闻资源的发现、开发与利用。
第一,报道客体的信息分析。在可供传播的众多客体中,什么适宜进行策划性报道,什么适宜简单性报道,什么不宜报道,客体自身的特质是第一因素。报道策划所选择的事实,较之其他事实应该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而要发现和确认这样的客体,必须将这一客体放在社会大系统中,从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进行考察。因此,策划者不仅要了解客体本身的现状,还应对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加以收集和分析。
第二,报道主体信息分析。报道选题决策,还需要根据报道主体本身具备的条件对可行性作出判断,因为完成任何选题的报道都要受到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报道主体信息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保障系统信息和传播符号信息。每一个报道选题都对报道者的素养和能力具有特殊要求,而且较大的报道选题往往对报道展开的规模、操作的复杂程度、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通讯手段,雄厚的资金保障等的要求也越高。
第三,报道环境信息分析。任何新闻报道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报道具有制约作用。尤其是新闻传播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各类利益组织和集团都会设法影响媒介的新闻报道活动,执政党和政府对新闻传播有着政策、法规、纪律方面的制约,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也对新闻传播形成无形的约束。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是新闻报道的环境因素之一。因此,报道选题决策不能忽略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第四,报道受体信息分析。报道受体即新闻传播的对象,他们对报道选题是否关注,对报道内容是否有兴趣,对报道的评价如何,是衡量报道策划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策划者在选择报道选题时,就要预先掌握报道受体信息。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共同性的需要结构,而且要考虑到这种群体需要是有阶段性、情境性。
新闻报道范文3
一、事实的报道和意见的表达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是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是基于当下新闻事件而产生的文本。因此不论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还是对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都必须以事实为本源,任何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的报道或评论都是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新闻报道强调尊重事件的本来面貌对事件进行客观性反映,新闻的五个“W”是报道的重点,不允许出现作者的主观判断;而新闻评论主观性强,基于事实本源,作者可以提出自己对所涉事件的观点和意见,针砭时弊,正本清源,文章中有论据、论点和论证。
江西宜黄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联合早报网于9月13日发表了题为《江西强拆致3人自焚警察拒救》的文章,报道围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等事件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报道,从报道中读者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2007年,宜黄县政府兴建河东新区客运站,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并于2007年开始对涉及该项目的居民住宅进行拆迁,由宜黄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拆迁工作。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当地百姓对拆迁补偿价格和安置条件不满意,拆迁工作一直步履艰难,一直到2009年年底,才将大部分居民住宅拆除,而钟如田家的三层楼房成为最后拆迁的对象,但协调了多次,双方一直都无法就安置和拆迁条件达成一致,2010年9月10日,当地分管城建、房管的县领导带领40多人的警察、城管队伍来到钟家试图强拆,引发一起钟家三人自焚事件,自焚的三人被烧成重伤,于当天下午4时许送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进行治疗,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报道并未对事件涉及的利益双方发表观点和看法,从报道中无法知晓媒体对事件的是非评判。1
《人民时评》于9月14日对该事件发表了新闻评论,从评论文章的题目《主张权利不能总靠“自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作者的观点,评论用简短的文字回顾了事件经过之后,提出明确的观点:“以身体当筹码,用生命要权利,无奈的选择,原因就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之后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公力救济实效的方法:“对于拆迁的种种问题,不能仅仅寄望于某一部法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疏通各种权利救济渠道。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不仅给被拆迁者的权利主张找到合理出口,也能提高他们的抵御能力和补救能力。权利救济不能等到矛盾激化那一刻。被拆迁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谈判筹码与谈判能力都相对弱小,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其权利救济有积极意义。拆迁房屋评估制度、听证制度等的完善,是在拆迁之前就应有的救济手段。纠纷发生之后,或可考虑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裁决机构,提高行政裁决的独立性和程序正当性。而法律理应为公民提供更有力的救济。突破行政诉讼藩篱,打通‘民告官’的司法渠道,让拆迁的争议可以走上法院裁断。同时,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基金等特殊司法援助手段,也是当为之举。”2
当然,新闻报道虽然是对客观事实进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可是,被报道出来的新闻其实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也就是说,客观的事实背后也有一定的意见表达。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意见表达相比起新闻评论的直接、明确的意见表达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它是通过对事实的选取来达成的,因此较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要弱得多。在联合早报网对宜黄事件的报道中,从记者通过当事人的口对事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对当时自焚事件发生后现场警察的不作为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事件中的自焚者持同情态度。聪明的记者很善于利用对不同事实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无形观点”,新闻背景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二、现象的呈现与本质的挖掘
从上述对宜黄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中不难看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然是基于事实的消息传递与意见表达,但它们二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新闻报道往往侧重于报道事实本身,现象的呈现是其关键。而新闻评论不仅报道事实现象,还侧重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透过事件现象挖掘其本质。《人民时评》的评论文章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焚事件的发生是被拆迁者在表达自己的诉求、主张自己的权利,是一种自助式的私力救济。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巨大的,效果确是微小的,对权利的救济应该有更好的途径。
作者从制度的深层层次寻找了导致被拆迁者用生命要权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行政救济成为‘自纠游戏’——参与拆迁、甚至在拆迁中获利的相关管理部门,也是拆迁纠纷的行政裁决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的行政裁决难免失效。司法救济同样‘鞭长莫及’——发生矛盾时,拆迁方往往先申请裁决,使得被拆迁者只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就只能对行政裁决简单做出维持或者撤销的判决,难以真正解决问题。而听证等救济方式,也因为拆迁双方信息、资本等资源的不对称而难以生效。”3据此提出了上文的解决诸种公力救济方式失效的途径。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着眼于利用具体事实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即现象本身,而新闻评论着眼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事件进行分析,引出事件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三、叙述、描写与议论说理: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上述区别导致了它们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手段,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实本来面貌。后者主要诉诸于议论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联合早报网在宜黄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重事实,重依据,比如:“据钟如翠称……”、“根据记者得到的现场照片可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肖主任表示……”,整个报道完全是对相关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引用,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手段。而相关的新闻评论主要是在说理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人民时评》全文对事件的回顾性叙述只有如下简单的几个字:“拆迁再次引发悲剧。9月10日,江西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在拆迁时发生一起烧伤事件,拆迁户三人被烧成重伤。其余的文字基本是议论性的语言:“自焚或意图自焚,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诉求、主张自己的权利,是一种自助式的私力救济。”、“实际上,对权利的救济途径肯定不止这一条。”、“用生命要权利,无奈的选择,原因就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对于拆迁的种种问题,不能仅仅寄望于某一部法律的完善。”、“救济,只是权利受损后的补救手段。或许,更重要的,是赋予公众、社会更多的权利,以平等的协商、有效的程序,在不正当行为发生之前,就扑灭可能引燃自焚者的火星。”评论中议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一步步深入事件的本质,说理是最终的目的。
另外,及时性也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之一,一般来说,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更强,“新闻是易碎品”是对新闻报道时效性最好的解释,随着媒体报道技术的发展,新闻由“今日新闻今日报”已发展到“现场新闻现场报”,特别是面对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更是成为各大媒体报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评论也讲时效性,但相比起新闻报道,其时效性没有那么强,事件发生了,孰是孰非,意见的表达较之事件的发生有一个延后的过程。必须抓住事件本质,梳理论据,进行合理论证,使表达的意见能够深入透彻,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使得大多数新闻评论不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评论。加之有时一个复杂事件的发生常常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也限制了即时评论的发展,上述宜黄事件的评论就是在事发四天之后作出的。当然,针对简单事实,事件的发生过程清楚明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会较复杂事件快一些。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林辉,《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新闻报道范文4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只能通过报纸或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于喜爱体育的朋友不必离家千里便可知天下赛事不再是梦,这都是体育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的介入下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就新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新闻 报道 影响
一、新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工作也因为新的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众所周知,网络最大的特点便是其便利性和快捷性。这种方便快捷在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相应地有了下降。
二、基于新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与方法的改进
从口头到纸张,从纸张再到电脑手机,体育新闻的报道方法一步步进化,报道的内容也千变万化,融合了新媒介的报道也愈加追求完美,形式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行为,需要我们去规范矫正。
(一)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反思
面对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关注和体育本身无关的事情,比赛结束后报道的既不是赛事的后续也不是对整场比赛的评价而是某某运动员的家人、爱人,弄错了重点。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体育”相关字眼,得到的结果排在前面的更多的是娱乐性的话题,很少是正经的报道体育新闻的文章。
(二)规避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失范
要想规避体育新闻报道中行为的失范,首当其冲的便是规范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避免流于表面、只走字不走心,将运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细微处入手,报道出新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及其今后的走向或者大势,顺势而为。
(三)不同类型报道内容的联系与变化
在体育新闻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竞技类体育新闻、赛事类体育新闻等新闻形式,它们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体育新闻的分支它们所表述的内容大致上都是对赛况的描述,对比赛结果的关注以及现场人群的反应等。不同类型的报道对正常体育运动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比赛的整体过程,有的则会着重介绍赛事的排名情况。
三、新媒介融合时代下不同类型的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与方法
(一)竞技类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方法
现代体育根据受众群的不同可分为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竞技类体育。其中竞技类体育尤其受到重视,一般情况下赛事越重大,报道的篇幅就越大。在对竞技类体育运动进行报道时,还要对比赛的竞技环境、运动员的行为以及战术做相关的报道。竞技类体育的竞技环境不同于其他比赛的是,它的环境不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的掌控,有着严格的统一性。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写出运动员的体态美,还要透过报道展现出运动员背后所蕴含的竞技体育的精神。
(二)赛事类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方法
同竞技类新闻报道相比,赛事类新闻报道时更注重的是结果及整场比赛带来的意义,对运动员的描述多起着串连整个事件的作用。报道的不仅仅是比赛的战况,还可以酌情对运动员的动作、教练的反应和观众的观看表情等进行描述。如今的体育新闻播报渠道多是官方,他们在报道时会带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所报道的内容也会隐约的有官方的影子。
(三)自媒体形式的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方法
由于自媒体大多是个人或非规范性的组织团队所建,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报道过程中或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也因此自媒体播报的新闻很明显的除公信力不够外缺乏了事件的真实性。
四、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体育新闻报道价值概述
体育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反映了人对于这一新闻形式的需要。如果缺少了新闻报道这一途径,再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也无法被更多的人所知道、了解,新闻报道是体育传播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受众范围越大,时间越长,体育新闻报道的价值就越大。
(二)体育新闻报道价值要素
时间作为体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也影响着这篇新闻报道的价值性。越重要的报道传播的速度就会越快,各大媒体都会力争第一个发表消息。除此之外,某一体育运动在一个地区的适应性及体育本身的显著性、趣味性等都是决定体育新闻报道价值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新闻报道价值实现
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体育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价值的实现必然是要有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的,只有满足了这些它的价值才会实现。首先便是在新媒体当道的今天,除了要保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在体育新闻的采编、输入过程中,也需要人员有很强的专业性,从最开始的采访到最后的定稿的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期间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导致报道的整体水平下降,价值难以实现或有所折扣。
参考文献:
[1] 沈世纬.正面报道如何创新突破――关于提升正面报道水平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4(31):42-44.
[2] 杨领波.浅谈如何避免正面报道中出现负面效应[J].决策探索.2013(12):79-80.
[3] 张德胜.我国体育与大众媒体相互关系的三种模式[J].体育知识.2007(05):16-18.
[4] 陈信凌.体育报道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中国记者.2000(08):06-08.
新闻报道范文5
【关键词】微信平台 中国之声 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微博风暴未平,微信旋风又起。微信于2011年1月由腾讯公司推出,它是一款手机终端上的即时通信软件,通过移动网络可即时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它支持多人群聊,具有资费低、互动快、移动性强等传播特点和优势。2012年8月,微信面向明星和机构推出了公众平台功能,通过此平台可向关注用户实时推送语音、文本、视频、图片信息,实现即时的多方式互动。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是无动于衷,还是借势而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最悠久的第一套节目,中国新闻广播第一品牌中国之声,2011年1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开始挖掘微信这一新平台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
一、微信与广播媒体的高度契合
《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认为传统媒体其实是新媒体的基础。一项近期调查发现,80%新媒体链接的终端都是传统媒体。①从本质上来看,微信与广播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
广播是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广播的媒体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播优势:可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新闻,随时更新新闻,并实时迅速地传达给在任何地方的听众,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是广播屹立至今的重要因素。而微信作为最年轻的新媒体,最深得人心之处也是声音,能将文字传播有效地转化为语音传播。这一功能是具有革命性的,它不仅将使用者的双手从手机键盘上解放出来,而且还将那些对键盘望而却步的人群有效地“收编”进来,同时,语音传播还大大增加了它传播的热度和个性化。
微信也和其他新媒体一样在内容生产上缺乏专业能力。而新闻内容的采写和录制,依然是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专业新闻媒体的强项。经过近百年的历练发展,今天的广播拥有强大的专业新闻操作能力,可快速实时传播新闻,但互动性和多样性仍是其传播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微信所具有的“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点”的传播特性恰好可以弥补广播传播环节上的不足。将微信打造成为广播与听众间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广播电台迅速了解听众的需求和看法,第一时间对节目进行调整,还可以广开新闻信息渠道,获取更多新闻线索与资源,扩大新闻报道的地域与领域。同时,听众也可通过微信更好地获取广播消息。利用功能上的互补性打造广播微信传播平台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即借助微信强大的、丰富的、互动式的和具有亲和力的推送功能,广播不仅可以用声音,而且还可以用文字、图片甚至视频来传递新闻,沟通听众,从而实现广播媒体在传播和传播效益上的最大化。
当广播遇到微信,上演的不再是从前新旧媒体间“两头怕”的戏码,而是一出互补互利的双赢好戏。微信的传播特性契合了广播媒体的传播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媒体的传播短板,广播深厚的媒介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也使微信变得丰满而自信。
二、中国之声运用微信平台的新闻报道实践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于2013年1月18日(周五)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结合中国之声当日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新闻晚高峰》四大新闻板块一同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从而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的。
1.中国之声微信客户端推送广播消息分析
经统计,2013年1月18日当天,中国之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6条消息,邀请微信用户进行语音留言参与互动,详细分析见表1。
表1 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全天推送的消息②
消息序号 推送时间 消息内容 对应新闻版块 消息形式 广播节目中是否采纳微信端材料
1 13:14 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欢迎语音留言发表看法,节目19:45播出。 新闻晚高峰(提前新闻调查) 文本 是
2 17:08 新闻特稿:爱心护送青岛中心盲校学生寒假返校。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19:50播出。 新闻晚高峰 文本 是
3 19:27 军工装备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一时段 文本 否
4 20:06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继续空缺。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第二天早晨播出。 新闻纵横 文本 未知
5 21:12 浏览器抢票插件被叫停。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二时段 文本 是
6 21:45 辽宁丹东励志操引热议。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三时段 文本 否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推送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全天共推送6条,数量上较为恰当,既没有惜字如金,也没有进行信息轰炸。平台化的微信传播是一种强行介入式的传播,量少,会被认为服务不足;量大,则有叨扰之嫌。据统计,目前广播微信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信息一般都在5~8条之间。当然,这是相对的,随着服务的更加人性化、个性化,这个数字完全可以增加。
其二,推送时间选择在下班休息时间,即午间休息时间和下午下班之后到晚间休息之前的时间段。其中,进入19点以后,即《央广夜新闻》时段,推送时间开始密集,一般为1个小时一条。如此做法,体现了微信作为大家休闲娱乐工具能够填补空余时间的特性,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尽可能做到人性、体贴。
其三,从推送内容上看,该微信平台所推送的每条消息都对应当天广播平台播出的一条富有争议性的热点新闻,同时邀请微信用户用语音留言的形式对新闻发表看法。这是典型的再度传播和深度传播的做法,符合甚至是引领当前新闻传播国际发展走向。
最后,从推送形式上看,显得较为单一,只是文字消息,未含图片、视频、语音或者网页链接。
2.中国之声播出微信客户端消息分析
经统计,2013年1月18日中国之声分6个时段共选用了18条来自其微信公众平台的语音信息,详细分析见表2。
表2 中国之声使用的微信来源材料③
与表1对应序号 出现时间 内容 播送语音微信数量(条) 出现新闻版块 备注
1 16:58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3(2赞同,1中立)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7:28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2(2赞同)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8:25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3(2赞同,1反对)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9:49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2(1赞成,1反对) 央广新闻晚高峰 公布调查结果
2 19:55 新闻特稿:爱心护送青岛中心盲校学生寒假返校。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19:50播出。 2 央广新闻晚高峰
5 22:24 是否支持浏览器抢票。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6(都不支持) 央广夜新闻
从表2中可看出,中国之声播出微信语音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整点或半点前几分钟,微信语音集中播出在央广新闻晚高峰时段(17:00~20:00);微信内容选择上重点为当天新闻晚高峰板块提前在微信的新闻调查所获的语音回复;数量上,在一个时段中选择3~4条具有代表性的语音回复。
结合以上两表可总结出,目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报道中对微信的使用尚处在初步融合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互动形式上看,只是初步挖掘了微信的语音互动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少量文本新闻,筛选少量语音形式的新闻评论或看法在广播端播出,尚未有进一步的互动。
第二,从互动内容上看,受众端仅限于对推送的指定新闻事件进行评析,无法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编辑等提出个人建议和看法,也无法为广播提供新闻源;从广播新闻制作的采集、编辑、播报、评述四个阶段上看,微信用户仅参与到新闻评述阶段,只能针对新闻事件,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补足信息和话语链条、开掘新闻信息源以及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表现明显不足。而这也是当前其他广播媒体微信平台共同的局限,亟待提升、突破。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微信平台创新报道模式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国之声新闻报道中对微信的使用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严格遵循广播新闻生产规律,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发挥微信平台的传播功能。笔者认为,广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可考虑从新闻来源、与听众互动这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意识和技能,深入挖掘微信的传播性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1.利用微信拓宽新闻来源
《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配有手机和推特(Twitter)账户的‘平民记者’们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反之,他们是现场的信息来源,因他们更早地出现在现场。只要运用得当,他们的照片和言语会丰富新闻,也会加深读者对正在展开的故事的理解。”进入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名“准记者”,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消费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微信用户数量拥有3亿之众,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和新闻生产团队,广播媒体需要顺应趋势,深入挖掘他们身上潜藏着的巨大的新闻生产能力。广播媒体可在强化把关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新闻爆料通道,鼓励微信用户用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和素材,集众人之力,扩大新闻源,让“准记者”们的新闻生产能力在专业新闻平台得以充分发挥。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微信用户虽然众多,但是否能成为广播微信平台上的一分子还需广播媒体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乃至良好的口碑,来吸引、吸纳微信用户主动加你为“好友”并参与到传播中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M93)就凭借良好的服务,创下单日微信好友增加6000人的骄人纪录。2012年8月8日那天,台风袭浙,浙江电台交通广播仍及时报道台风动态及相关新闻,当日该频率微信平台好友增加6000多人,收到微信7000多条。
2.利用微信加强与听众的多元互动
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资源和传播速度,因此必须发挥广播自身优势,创新节目形态,为用户提供“点对点”、交互式、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特定目标受众不断增长的个性需求。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和传播业的多元化发展。受众是媒体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多方面满足受众需求是媒体发展的责任和契机所在。广播电台以声音作为传播介质,这是其最大的传播特色也是传播短板。广播媒体在微信平台可扬其所长,传送语音新闻,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而针对广播只能闻其声不可观其人的缺陷,可在微信客户端将文本、图片、视频信息相结合,丰富新闻传送的形式,弥补广播媒体传播元素的不足。
3.对广播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新挑战
广播微信传播平台的建设并不是广播新闻报道和微信技术手段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创新式广播新闻报道,因此也对广播媒体和广播新闻报道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广播新闻报道微信平台的开设,要求从电台的决策层、执行层到操作层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科学的把关意识。多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中泥沙俱下,加之国内外形势的日趋复杂化,给微信平台传播把关带来了更新、更大的挑战。也正是基于此,许多广播媒体至今对于是否开设微信平台仍顾虑重重。因此,开设微信平台时除对技术和设备把关要充分考量外,把关程序的设置和把关人的选择也是决定性因素,其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往往决定这个平台的命运。
新闻报道范文6
注意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适用范围,保证新闻信息适度开发。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这种方式的适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在网络从事较为重大或相对复杂新闻事件报道时适合使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这种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这类事物所含有的信息容量所决定的。所谓重大事件,主要指会对其他诸多事物形成较强影响的事件,当我们考察重大事件的价值时,如果我们的目光仅触及事件本身是很难对其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只有从中跳出去,从其意义、影响等外部角度考察才有可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因为价值并不直接在本事物中显露,它总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通过其他事物来证明本事物的价值,所以要想报道好这样的新闻事实,一定要善于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分析报道对象,把握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通过其他的相关事物来认识所报道的事物,从被影响者的角度出发判断该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复杂事件的认识多为从事物本身的内涵上分析事物,它既需要记者编辑能把握事件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又善于捕捉每一种矛盾的特殊性,从事物内部不同角度去反映事物。重大事件在与周围事物的发生的关系中,复杂事件在自身的内涵上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它们的信息容量较之一般的新闻事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网络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方式时,必须考虑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适应内容的,而不是为了形式而扭曲内容,削足适履,这是由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规模化的报道方式,是对应于较大信息容量的内容的,而不能不顾报道对象的实际,片面追求规模效应而使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应避免对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方式的滥用。
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对于新闻信息的开发要注意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相对事实信息的客观量度和受众接受的心理阈限而言的。②一件新闻事实,它所包含信息的质与量是客观的,只有在一定的量度内的信息开发才是适度的、符合事实本来面目的。如果超越这一客观量度,把小信息夸大为大信息、把弱信息说成是强信息、把一般性新闻信息奉为重大新闻信息,把小事当大事,必然造成对事实信息资源的过度开发,这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炒”。现在一些网络媒体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新闻事实本身所容纳的新闻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却非要将其“放大”,对其大炒特炒,特别是注重在报道形式上做文章,拼凑一些相关度不高的稿件,实际上是违背新闻原则的,是不负责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占用再多的页面空间,集合再多的报道都是徒劳的。
另一方面,“如果新闻事实本身信息丰富,对其开发的程度却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报纸组织的报道不能展现出事实信息本身的多向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意义,必然会形成对事实信息的低度开发,这在新闻传播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冷’,这也是一种不应有的现象,受众应知、欲知的新闻事实信息报纸未能及时传播,也有违新闻的职业性质”。③因而,对于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信息的开发程度,应科学、严谨地以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内容决定形式是一条必须遵守的铁律。
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应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符合实际。如果我们对新闻事实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一件新闻事实总是可以相对地划分为许许多多具体的事项。根据各事项在整个新闻事实性质、形态影响的程度,划分出这样几种事项:主要事项、次要事项、背景事项、关系事项、边缘事项等”。④各事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除了主次、背景、关系、边缘等各种限制外,它们之间还会呈现出因果、并列、交叉包含等关系”。⑤
“正确把握和处理这些关系是实现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重要基础。”⑥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与新闻事实的各个事项相对应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个部分能否有效地表现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不仅是取决于根据事件的不同层次信息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新闻报道个体是否真实,还有赖于表现各个事项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不同层次部分之间的组合结构是否能够与实际组成新闻事实的各个事项的彼此关系相一致。因而对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而言,将各个部分维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必须恰到好处地与新闻事实相吻合,否则形成的组合新闻报道就有可能失实。
从新闻事实内部事项的角度来看新闻失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事实的事项在报道中不真实地表现;二、对事实各事项的反映不全面也就是遗漏了一些应报的事项;三、报道中所形成的各个事项在新闻事实中的地位与实际不一致,把次要事项、边缘事项等当做了主要事项而主要事项则放到了次要位置,即事项错位。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要力避这些问题,特别是后两种情况更要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予以注意,要正确厘清新闻事实中各事项的地位与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作为报纸形成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线索,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集合的每篇稿件的内部到整体所形成的结构都对应地体现出来,避免出现失实。
基本的调查采访工作不能忽视,编辑记者要加强沟通。对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分析应放到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要吃透报道对象,有编辑的全局观念,编辑也要有记者的敏感,从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形式上看,其形式结构与新闻事实信息的层次相对应,可以全面、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但是要想构建一个合乎新闻事实而又为受众所乐于接受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结构形式,其前提是作为事实与受众中介的编辑与记者一定要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这是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所应对的新闻事实往往是复杂的,所以要想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单凭形式上的漂亮规模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新闻调查、采访工作,仍是搞好报道的最基本因素。
此外,由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有时需要组合一些不是自己原创的信息,这种情况下编辑更要加倍小心,细心研究,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加强核实工作。
一些网站的一些“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组合的较低层次上,只能说是一种“准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表现为各个组合部分关系松散,未形成强劲的合力,体裁还相对单一,多是一些表面的现象报道,而分析与评论性的文体较少,信息表现过于平面化,缺乏深度,各篇报道有信息重叠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记者对新闻事实采访不够深入,并未透彻了解报道对象外,还可能是编辑与记者沟通不力所造成的,如果编辑与记者两者未形成合力是很难组织成功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一组好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一般来说是与记者深入的采访和编辑周密的策划所分不开的,编辑对于整个报道即使不能做到“了然于胸”,至少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对记者的采访重点提出指导性意见,也要对记者反映的情况对报道策略及时作出调整。而不能“你写什么,我编什么”,处于一种“等米下锅”的完全被动的地位,记者编辑双方要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并由记者中心制逐渐向编辑中心制转化。如果记者编辑缺乏一定的交流,记者完全按自己的视角、兴趣来写稿,没有适当的集中,其稿件组合在一起也会是“貌合神离”。
组合的报道体裁多样化,体现报纸特色和提升品位。参与组合的报道形式要尽量避免过于单一,因为过多单一的体裁容易使报道的新异性降低,受众兴趣度减弱,同时过于单一的体裁对于信息的表现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应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尽量保证体裁多样化,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分析、评论文体参与其中。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富有特点,且分析独到的新闻分析与评论是体现一家媒体特色与品位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以“短、频、快”为特点的网络媒体,并不是与新闻分析评论格格不入的,而是完全可以从平民角度出发,适当地组织一些新闻分析、评论来提升报纸品位的。
另一方面,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可视化元素,如照片、图表、示意图等,做到图文并茂,强化视觉效果。此外,参与组合的报道数量上要适可而止,不宜太多,每篇稿件也不宜过长。
注 释: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19页。
②③④⑤⑥杨保军:《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