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丙捞铁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怀丙捞铁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怀丙捞铁牛范文1

摘要:探讨语文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落实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直至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培养了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创造能力;让学生探究;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9-01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难释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看法。

1.转变角色,让学生自探自悟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形象性、生动性是它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氛围。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观潮》-文中的潮来时两次唱歌的意义时,既不是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作者的小伙伴,当同作者一道,乘上海轮在海港中目睹到繁荣、繁华的景象时,感受如何?于是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争相发言,有说骄傲的,有说高兴的,有说自豪的……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进人角色,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为这四句诗描写的是一幅洋溢欢悦、欣喜和畅快的《春喜图》,他们仿佛看到了春花烂漫,缀满枝头,彩蝶飞舞的情景;仿佛听到了黄莺婉转的歌声……;有的说“寻”字正突出了诗人主动迎候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温馨和甜蜜在诗人笔下描摹得极为细腻真切。

2.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因此,不搞一言堂、一刀切,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知灼见。如《捞铁牛》一文介绍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八只笨重的铁牛。小结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想出比怀丙和尚更好的办法来捞铁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极了。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河道,污染环境。如果我来指挥只需两船泥沙,四只大船我先准备好两只同样大小的木船,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铁牛,再让两只船分别靠在前面两只船的两旁,水手将泥沙铲到空船上,而不铲到黄河里,原先空船正好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来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后返回来,又靠在这两只船的两边,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再将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而不是铲到黄河里去,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黄河。”这种教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将会有所闪现。

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笔者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沉默一会儿后,一生举手质疑:“听说诸葛亮的计谋高明?”这一问题看似浅湿,但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说明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于是笔者适时引导,在筹划备箭时,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1)诸葛亮之所以比周瑜高明,是因为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认为箭只能“造”出来;而诸葛亮则是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诸葛亮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比周瑜高明。(2)一个“借”字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也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知天文地理,知识非常渊博,难怪周瑜自叹:既生亮、何生瑜?……

3.营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翅,又经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3.1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激发学生去实现,去创造,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为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怀丙捞铁牛范文2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师机生互动多种合作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其课余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内课外学语文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融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二维、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学习内容更充实、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机会,营造氛围,可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虽对“鸟的天堂”就是指大榕树有一定的文字感悟,但大榕树如何繁茂,如何独树成林,为何成为“鸟的天堂”就不甚了解了,我通过信息技术把“大榕树”展示出来,那繁茂的形象、那碧绿的色彩、那啾啾的鸟声让学生一下子神情振奋,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的综合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引导学生“渐入胜境”学习,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所有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运动员资料,如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邓亚平等十多位中外著名的奥运会运动员们的图片和有关的方字材料;(2)我国申奥成功的经程,近几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部分奥运会比赛的视频;(3)作者肖复兴的介绍和部分经历;(4)部分我国奥运健儿的获奖照片,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了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有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将河套堵塞。”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这时候,我请学生将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体会: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而且病句错字连篇,令人头痛不已。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如在“三八”妇女节前,我校组织学生写《妈妈的爱》,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应该说这个题目很简单,学生有话可写,可有不少学生告诉我,自己也知道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但就是写不出完整的文章来,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只好生搬硬套,照抄作文选上的作文。为此,我安排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观看MTV《懂你》,当那些表现母亲含辛茹苦的真挚感人的画面扑入学生的眼帘时,当那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沉浸在母爱的关怀中,纷纷地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了出来,感情真挚。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中心,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地发展,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中国和平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怀丙捞铁牛范文3

小学语文 创新 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 “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怀丙捞铁牛范文4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向交流为主,课堂教学虽然有问有答,学生小手如林,热热闹闹,但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必须按教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这样,从教学开始,学生就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被束缚在一个既定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不能不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围绕疑问主动探究。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被动应答变为主动质疑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质疑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过于繁杂等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尤其要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和探究性质疑。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如教学《捞铁牛》时,通过读文理解,学生都一致认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高明,觉得他真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在大家赞叹之余,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吗?”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怀丙和尚办法并不算高明,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他认为,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大船泥沙,捞八只铁牛所用的十六船泥沙都铲入黄河会污染河水。他说,让他来捞铁牛的话,只用四只船和两船泥沙。在捞的过程中,船上的泥沙不用往水中抛,只要抛在停在两旁的空船上,四只船两两交替使用。这样不仅能节省装沙运沙的人力、物力,提高工效,而且能避免阻塞河道、污染河水。多么令人叹服的创新办法,老师不禁大加赞赏。这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向教材挑战,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进行探究性质疑就是不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而是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深入探究,不断发现新的疑问,永不满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质疑: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我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深入探究,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二、在合作中创新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多种交际合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由于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线,可以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

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体会,列夫・托乐斯泰究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说,课文是为了赞扬船长临危不惧、坚决果断的品质。有的说,课文想通过孩子跳水获救的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不能太任性,不然,会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还有的说,这篇课文是想借水手的行为告诉我们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表了充满个性的回答。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发现规律,提高认识。如教学《长城》一课,对长城的结构特点,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师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图片资料,一起画示意图,一起编导游词,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难点就会迎刃而解。确实,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在想象中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力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常常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先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表述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内涵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任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自由飞翔。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后,我这样引导:“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叙述的,那么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一下触动了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大娘万分感激志愿军为她修房挑水,为她送来御冬的棉衣,为她照顾可爱的小孙孙;说小金花感激志愿军为她报了仇,教她学唱中国歌曲,给她讲述中国故事;说大嫂感谢志愿军替她挖野菜,帮她看病疗伤……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不受制约、多向思维的意识。

怀丙捞铁牛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挖掘文本内涵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怀丙捞铁牛范文6

一、平等——构建语文课堂的前提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享有平等的自由呢?

1、耐心倾听

学生的知识层次千差万别,学生的思路更是各具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他们思维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怀丙的办法好吗?你想对他说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觉得怀丙的办法好,想对他说‘你真行’”有的说:“我想对他说‘你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忽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可取。”其他学生都感到诧异,我微笑着示意让学生往下说,学生得到鼓励,继续说:“因为怀丙没有注意环保,为了捞铁牛,又把泥沙铲到河里,那不就污染了河水吗?他应该多准备两只船,和那只装满泥沙的船一起划到中央,然后把船上的泥沙铲到船上,这样就不污染环境了。”多么与众不同的见解。

2、注重评价

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盲目尊从”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纷纷数落乌鸦因爱听好而上当时,一位学生说:“唉!还是聪明好,要不然到嘴的肉就没有了。”多么新颖的见解,但学生没有悟出狐狸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道上。此时,我先肯定他独特的判断,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争辩中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二、尊重——构建语文稿课堂的关键

尊重人格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

1、尊重每个学生

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人格,教师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待进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如那些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待进生”,在语文活动课中就可能会大显身手。所以在活动课上我就让“待进生”唱“主角”,优生唱“配角”,结合得分给予奖励,荣誉共享。让“待进生”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地位。

就如一位教育杂志主编所说:“我们的教师应该像根雕艺术家一样,能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去雕琢、塑造,在根雕艺术家眼中是没有废料的,每一根木头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挖掘出它的艺术价值。可见,我们教育就要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

2、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把“自主”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1)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学生兴趣爱好不一,思维情感活动样式各异,知识经验不一,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正所谓“有一个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吸引自己的任何一个季节进行自主学习。而后在全班同学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吸取他人的精华:春天冰雪融化,夏天树木茂盛……。这样,最终达到感悟全篇的效果。

(2)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有弹性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如学完了古诗《望庐山瀑布》可以让喜欢朗诵的再读一读诗歌,擅长画画的画一画瀑布,爱写作的也写一写瀑布,爱读书的找一找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学语文,逐渐形成个人的学习个性。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