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街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街区范文1
关键词:休闲文化旅游 城市核心区 村庄 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问题也日渐凸显,城中村更新改造成为盘活城市土地存量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
传统村庄规划由于缺乏从区域、地方与村庄自身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析,缺乏对项目发展动力的深入思考,未能充分挖掘规划村庄的特色、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规划村庄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规划村庄的持续发展,因而多为图上挂挂,千村一面,为村引进的项目也缺乏吸引力,未能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政府独力整治财政压力增大,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项目难以在资金保障下有序推进。因此,项目应跳出传统村庄规划的常规模式,改善民生应从村庄自身特色挖掘、传统历史记忆重现、产业链构建与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进行切入,从村庄内部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将村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蔓延和郊区化的进程中,城市边缘区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与进行开发建设,原有的农村聚落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城中村”;随着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城中村逐渐演化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住区,形成了依靠出租屋与集体物业的“外生式”出租经济2,村民成为享受城市公服外部性、依赖租金与集体分红的土地食利阶层,缺乏促进村落持续更新与完成乡村-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旧改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实际焦点在于对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格局的一次“破旧立新”式的改革,需要面对大量的既得利益主体并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造的实际实施。3 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中,城中村改造普遍采取的“铲平――重建――村民回迁(或外迁)”方式不利传统村落文化风貌的延续,而且村集体缺乏自身的经济增长点维持自身生存,全部依赖于纯土地出租和物业租金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增长方式完全依赖于地域的出租物业数量与租金水平,且容易受到城市政策、物业供给等外资因素影响,是非常脆弱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4因而,在城中村更新中应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积极引导村民的公众参与,以城市触媒引导片区的功能再生,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划分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以及确定非物质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功能再生模式等策略5促进城中村的复兴,以调整土地利用与土地收益格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1问题与困境:快速城市化对村庄发展的冲击
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承接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将土地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储备,机械式的推倒重建来消灭“城中村”?或是因地制宜地将具有保留价值的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参与都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使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特色资源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这既是对政府决策的一种考验,也是城市更新或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挤压着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空间,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城中村推倒一颗颗古树,建起一栋栋握手楼,祠堂古建等年久失修,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城市和村庄发展的众多历史记忆已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2机遇与思考:旧村改造的现存问题与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提升
目前,多个城市核心区的村庄改造最终均以居住房地产的建设为改造蓝图,这一规划路径成就了各村多个千万富翁,但就村集体而言,村庄硬环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一夜暴富成为众多村民对村庄改造的认识,与此同时,村集体与村民开始在改造过程中索取更多的经济赔偿。改造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村民就业问题并未很好的得到改善,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忧。同时,一栋栋融资居住物业的兴建带来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公共服务配套的压力,但对城市产业并无实质、可持续的贡献,也不利于城市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城市也在一条条推倒重建的村落中失去其自身的特色和标记。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核心区村庄也有着众多历史建筑(如牌坊、书社)、自然要素(古树、河涌)、韵事典故等城市发展的印记,牵动着一代代城市人以及进城农民工的回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都给核心区村庄发展特色旅游带来了条件与机遇。
3思路的探索: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村庄更新策略的新视野
基于以上思考,广州的黄埔村、小洲村等多条城市建成区内的村庄都开始了以休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改造新思路,本文也对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结合休闲文化旅游推进改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 品牌打造:塑造特色,整体包装
对于具潜力的城市核心区村庄,应对其进行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提炼村庄所处地域范围内的特色要素加以策划,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村庄变成一个旅游景区来整体包装,塑造整体品牌,提升村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活动策划:市场定位,触媒诱发
在活动策划方面,应合理定位市场,针对主要客源设定合适的功能活动,对其载体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旅馆、展览馆、开放空间节点等载体的设计诱发城市触媒作用,形成城市化学连锁反应,促进更多元化的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3设施规划:旅游优先,兼顾交通
在城市核心区的旧村落改造中,其设施布局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城市家具导引标识、小纪念品商铺、自行车租赁、游船码头等设施的布局和设计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发展文化旅游的品质与品位。其次是梳理村庄交通和游线。根据不同的脉络梳理不同的游线,兼顾制定适合本地习惯和传统的交通组织方式,不要为交通而盲目拆迁开路,破坏了村庄的原有格局和原真性。
3.4要素规划:历史挖掘,记忆再现
旧城核心区的村庄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城市历史,重现其在城市变迁中渐渐失落的历史要素和辉煌过往在如今城市文化凋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多数游人进行文化休闲旅游往往就是为了重温孩提时候的情景或者追溯城市以前发展的痕迹。村庄改造不应推倒,而更应溯源。
4 规划实践:佛山市南海区叠蛄肽纤乡文化旅游策划
4.1 叠蛩乡规划概况
南海叠蛩乡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中部,桂城街道西北部。处于佛山传统中轴线与新城市中轴线之间及佛山中轴线的北部门户区段内,广佛RBD中轴线千灯湖区段旁,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叠蚍种梦叠北乡与叠南乡,叠蛩乡面积共为376.49公顷,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也承载着南海属地文化的重要记忆。作为城市核心区村庄,建筑的物质与结构性退化、村落小尺度的空间肌理以及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渐渐地与周边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在南海区城市化过程中定位叠蛩乡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叠虼遄的更新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桂城商务休闲的定位的需求以及区域内休闲的功能尚未凸显,另一个则是规划希望将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触媒,在保留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基础上诱发与刺激叠蛩乡后续开发的元素,使叠蛩乡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功能内循环与新陈代谢,延续与重现叠虻某鞘形幕记忆。
因此,叠蛩乡应通过活化千灯湖商圈、岭南新天地商圈等周边重点功能区的“溢出效应”,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构建传统文化的艺术骨架,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环境景观体系。
4.2 叠蛩乡现状特征
(1)空间布局紧凑、无序,各种要素高度集聚
由于出租经济的吸引建造了高密度、部分用于出租的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建设强度较高,建筑权属复杂,街巷空间布局紧凑,街巷随水系蜿蜒曲折。在密集、无序的物质空间布局中,人流、车流混杂,水系、树木、古桥、古建筑、民居、生活设施、民俗娱乐活动等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但整体空间格局不成体系,各特色要素呈孤立状分布、整合度低。
(2)承载城市文化底蕴
叠蛩乡村庄肌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代叠蛉俗孀姹脖驳募且淦段,叠虬橇船、时令诗与民间节日、民俗娱乐活动等非物质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叠蛩乡的物质空间承载着厚重而清新的水乡文化,是佛山南海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见证,凝聚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精华。但随着南海快速城市化和村庄发展,属于叠虻亩烙屑且湔在新一代叠蛉说哪院V薪ソサ去。
(3)叠蛩网特色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叠蛩乡濒临汾江河,村内分布着多条河涌,池塘、农田散布在村落肌理之间,水乡河道与中心区千灯湖水系相通,水系综合交错,其骨架呈“a”形,宽度在3-12米之间,总长度约为9529.14米。叠蛩乡独特的C弯道龙船赛道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水乡内临水的街巷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街―水―街”、“屋―水―街”和“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形态都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
图4-1 叠蛩网格局与临水街巷的三种形式
4.3规划难点
(1)空间的梳理和公共设施的配置
在尽量不拆迁村民个人房屋的基础上进行整治,在村庄中原本密集的空间肌理中如何腾挪空间或利用地面、地下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部分节点建筑、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2) 旅游的外部性和居民的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
休闲文化旅游的引入将对村庄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在不同类型的流线规划中需考虑游客流线经过主要节点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困扰。
4.4 规划要点
4.4.1 水乡格局的营造和传承
水乡格局的营造,最为关键的是水质的改善。由于与千灯湖等水系相通,且村域内河涌长,水系纵横交错,整治难度大。因而,在规划中需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河涌截污等措施对叠蛩系进行整治,以期改善其水质情况与水生生物的生境。
规划对现状的水乡村落肌理进行梳理,对内部街巷进行适当的抽疏改造,同步整治水系两岸的景观,注重协调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形成连续丰富的景观秩序与良好的视线格局。在重要节点处(如水道交汇处、重要建筑的正门前),运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手法,打造新的开敞空间。同时,对叠蛩乡的内部街巷进行整修,采用青石的铺地形式,以保持水乡整体风格的统一。
改造前 改造后
图4-2 叠蛩乡入口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4.4.2 现代功能的策划和植入
村庄建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处于较为缓慢的更新状态、建筑物资或结构性的退化而显得过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叠蛩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旅游、龙船竞渡、文化表演、展览、民宿、水乡集市、佛山小吃店与夜间泛舟等现代功能策划与植入,以对其进行换血再造,实现功能再生,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重新焕发叠蛩乡的活力。
图4-3 叠蛩乡龙船竞渡的盛景
4.4.3 破旧建筑的更新和整治
规划对破旧厂房、建筑质量差的临时搭建建筑物进行改造,在不影响村落格局、不破坏村庄的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叠虼遄空间格局的梳理,水系两岸或内部街巷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葺与功能再生,新增建筑则结合当地空间肌理与周边建筑特色在可建设的未利用地上进行建造,以延续当地居民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善整体环境景观,突出叠虻牧肽纤乡特色。
4.4.4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
二十四坊是叠蛑匾的物质文化景观之一,根据易瑞瑜记载,叠蛴卸十四坊诗,诗中镶嵌着各坊(里)的名字:“叠蚴ハ缛刖帕,四涌昌社庆田丰。四头茶泗育麟地,四边发达向三东。”但由于村庄空间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牌坊已经被拆除了,规划结合《叠蛳缰尽返募窃兀确定旧时牌坊的具置,恢复牌坊,以重新延续当地村民的文化记忆。
叠蚧咕哂卸捞氐牧肽纤乡记忆,“十馨连阡陌,八景纵观横” 6概括了叠虻拿鞔前八景、清代后八景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别致少有、独具特色、颇有历史意义的景物。规划结合物质、非物质两个层面对叠蚣且浣行深入挖掘,同时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水系、古桥与村庄空间肌理之中,使其记忆以多种文化景观的形式再现。结合摆慕仙、初秋景、武馆狮会和十番锣鼓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节令龙舟、双溪酒家等传统老字号的重新打造,以特色致胜打造叠蛐掳司埃使传统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得以融合,延续与再现其历史记忆,以实现叠蛭幕的活态传承。
4.4.5 旅游品牌的刻画和打造
规划在文化旅游策划中设计了一整套城市家具作为叠虻奶厣标识系统,以加强叠蛘体的景观连续性、指引性与可识别性。其中,叠蛲急甑纳杓疲融合了叠蛩系的蜿蜒曲折、古建筑轮廓与本地新品种兰花“南海梅”的剪影等元素,以成为叠蛐涯康谋曛荆从微观层面刻画与打造叠蛭幕旅游品牌。
图4-4 叠蛩乡的城市家具设计
5结语
本文结合叠蛩乡项目对城市核心区村庄的更新策略进行探究,寻求村庄改造与文化休闲旅游的最佳契合。
叠蛩乡项目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底蕴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其特色与发展轨迹,通过重建部分已消失的老字号或牌坊重现其传统历史记忆,并在保持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休闲文化旅游开发,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体系,构建旅游产业链以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使叠蛩乡能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共生,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之中而又保留鲜明的岭南水乡印记。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2]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3]杨廉,袁奇峰. 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联虻厍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2:14-20.
[4]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04,03:34.
休闲街区范文2
关键词:中产阶层;休闲消费;收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39-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network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on, the author does an ext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middle-class sports and leisure lif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their interests in this field. As a result, the author finds that most of people in this class have undergraduate degrees,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20-49 year-old, they like to choose some special recrea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n-middle class. People in this class us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in sports exercise in gym and have stronger sense in fitness pare to non-middle class, they have more ability in the choice of traveling routeand its cost relying on their high demands and financial advantage .By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social factors which effect all of these: The middle class sports and leisure tag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ports and leisure as well as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recreational sports for the choice of gender identity.
Key words:middle class; leisure consumption; income
1 前言
有关社会分层研究,向来是社会学的重点探讨领域,社会学家均认可这一观点,即社会是分层的。马克思和韦伯所发展的观念形成了大多数关于阶级和分层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韦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以马克思的分析为基础,但他补充和完善了前者的理论。韦伯认为:社会分层并非只与阶级有关,其形成涉及另外两个方面,即地位和政党。[1]
在众多分层理论中,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最早产生可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经典中。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谈到巴黎公社的伟大功绩时说:“这终究是工人阶级被公认能够发挥社会首倡作用的‘唯一阶级的’第一次革命;这是除了富有的资本家以外的巴黎中等阶层的扩大阶层,小贩、手工业者和商人都一致公认的。”[2]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 While Collar――The American Midclle Class),在书中首次详细描述了中产阶层的状况。他指出:“目前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这与近代时期的中产阶层大为不同,这些人主要是由经理、专业人员等组成,他们充当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缓冲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除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外派生出的新阶层――中产阶层。我国新的中产阶层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目前,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人口的18%左右。根据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远景预计,今后20年每年将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后,我国的中产阶层约可达到38%。[4]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未来社会学家奈斯比特也曾大胆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但现实的发展远远超出奈斯比特的预测,到2002年,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8000万人以上[5]。目前,在我国主要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中产阶层正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精英。而该群体的体育生活与运动休闲状况也逐步成为体育社会学注目的焦点之一。
2 研究对象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基本符合以下变量的人群:1、经济变量:如财富资产等;2、消费变量:如生活水准、消费形态等;3、社会变量:如社会声望、荣誉等;4、文化变量:如生活方式、心理满意度等;5、权力或权威变量:如对社会的影响力或决策力等等。
2.2 研究内容
对中产阶层的受教育层次、年龄差异、对待国际运动品牌的认同、休闲方式,以及对选择运动场馆的认同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中产阶层到底包括哪些人呢?综合现有社会学研究成
果,不外乎以下三类人群:第一,IT业等高新科技行业已成为“中产阶层”的孵化器。该行业从业者普遍知识层次高,加之IT行业市场潜力大,目前,IT从业者是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如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的那样,科技企业家、金融、证券、保险和外汇从业人员、律师、会计师、中介机构的高级专家、国外公司在华的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经营者等,他们均进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第三,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除以上人员以外的富裕人士。现如今,我国中产阶层的人口在此类地区正迅速膨胀,而其带有阶层特征的体育行为备受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3.1 中产阶层的社会成员组成及其社会地位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领域较为发达的区域,它的中产阶层占有比例比其他区域要高得多。这一阶层成员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族企业;2.外资企业的白领;3.伴随政府改革以及机构的日益扩展和科层化出现的一批有权的政府官员;4.企业改革产生的一批私营企业主及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家;5.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自由职业者;6.因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高收入群体,如出国留学人员、营销高管、股票经营者等典型的自由职业者[6]。到2003年初,个体户总户数已经达到2370万户(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统计)。
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能够接受精英教育的人,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收入较高的工作环境,他们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对社会动荡的恐惧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其自身即所谓“自稳定性”方面来说,他们满意自己的职业和收入,并且不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自己的“个人奋斗”获得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可以通过继续奋斗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新的社会流动和跃迁,大部分的中产阶层都从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创造和传播工作。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肯定比较容易为整个社会所认同,这样一个特点必然决定了中产阶层反对社会动荡。然而与中产阶层相对后卫的政治姿态相比,他们在消费(包括休闲消费)上的观念则是较前卫的[7]、[8]。1990年初出版的第一本以中产阶层消费为主体的《时尚》杂志,大多数人都认为超前消费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在看来中产阶层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对普通民众的引导性是显而易见的,中产阶层不仅在消费观念上走在其他阶层的前列,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如较强的理财意识、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文化的口味,更为注重教育、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表1,2,3,4)。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中产阶层的职业认同和教育认同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中国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的职业和文化教育层次有较为固定的印象,说明当前社会流动的主要机制是“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来筛选社会精英,使之从普通大众中凸显出来,向更高级别的社会阶层流动[9]。
表2,中产阶层的年龄分布比较集中在20―49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中间有21.1%的人属于中产阶层,而40―49岁和20―29岁也有14.5%,14.0%,说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年龄相对都比较年轻,正是大有作为的新一代精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中产阶层具体的运动休闲消费选择相比,他们的运动休闲消费观念更值得关注。在对“国际运动品牌比国内好” 的看法上,选“不太符合”与“不符合”的中产阶层分别为33.7%和32.5%,而选“符合”与“比较符合”着仅占8.9%和16.6%,非中产阶层相应的数值是36.1%、31.4%、10.4%和8.9%,两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对待“国外品牌”的消费态度上,中产阶层比较温和与理性,和人们传统认识上的“崇洋、高消费”有显著差异[10]。
3.2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方式的选择比较
3.2.1 健身场馆的比较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活动的不同在健身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在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您经常去健身房”的电话和网络问题回答中“经常去”、“偶尔去”的比例,分别为28.1%和42%,均远远超过非中产阶层,说明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对自身健康要求很不相同(图1,2)。
注:1.为从未去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31%); 2.为经常参加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28%); 3.为偶尔去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41%)。
注:1.为从未去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69%);2.为经常参加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10%);3.为偶尔去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21%)。
3.2.2 旅游路线的比较
中产阶层和非中产阶层在闲暇活动中的旅游方面,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显示不同的选择结果。针对“近两三年来,您是否经常外出旅游”的问题,中产阶层回答“是”的比例67.2%,明显高于非中产阶层的36.3%的比例,回答“否”的比例正好相反 (表5) 。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不仅在旅游与否上差异显著,而且在具体旅游路线的选择的范围上也具有明显差异,旅游的区域越来越远,与非中产阶层间的差距越大,在“港澳台地区旅游”与“国际旅游”两项上中产阶层明显多于非中产阶层,其差距显现出显著性。
3.3 影响中产阶层运动休闲和消费意识的社会因素分析
3.3.1 运动休闲标签的认同
(1)消遣放松休闲式:
对当前中产阶层群体中的人来说,休闲或许仅仅意味着某种放松与休息,尽管他们的休闲方式可以变为更为积极,但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难得有相聚的机会,一到周末,则几乎没有什么闲暇娱乐,最多就是看看电视、看看书,简单放松一下,这种为工作补偿的休闲在调查者中占有很大比例。
(2)实用功能休闲式:
在电话和网络调查中,中产阶层的休闲交往有更多的实用性成分,部分中产阶层个体积极参与休闲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和认知地位,平时他们会和许多老板和公众人士一起去游泳、打球,尽管他们平时忙得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只要逢到周末却总是积极地出来玩,可玩并不是为了自由或带家人散心,主要是为了“拉关系”,还有部分中产阶层成员利用休闲来改善工作氛围,他们会组织打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组织他们去外地与同行交流和联欢[12]。
(3)自由分配休闲式:
有人认为周末外出打保龄球或者高尔夫人特别多,本来三小时可以打完的,要等五六个小时,加上它的运动量本来就不大,却要浪费这么长时间,觉得特别累,还不如在家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3.2 运动休闲的社会认同
休闲运动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活动的象征功能。索尔•斯坦维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在任何阶层中,只要有可能,这两种办法……有闲和夸示性消费……都会盛行……任何社会阶层,都不会彻底摈弃惯常的夸示性消费。”夸示性消费和夸示性有闲是社会存在的极具象征性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从消费和休闲中获得幸福,而是得到某种象征性的社会名誉和地位[11]。运动休闲活动历来都有某活动项目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高尚、文雅、有教养的,只有社会上层的精英才能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得体的服饰、精良的装备、具有表现力的活动方式等等,比如高尔夫,时至今日,这项运动依然有专属于社会上层的休闲活动的趋向。
3.3.3 性别与休闲运动选择的认同
(1)男性中产阶层注重休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女性则更加注重休闲运动本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男性在进行运动休闲时往往并不在乎其锻炼的效果,而是特别在意参与活动的群体构成,注意选择与自己身份、职业、年龄、爱好相当的人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育休闲群体,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运动休闲活动,一方面放松身心,一方面拓宽社会交往,沟通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而女性似乎不太在意休闲人群的组成,她们特别看重运动休闲本身的健身和娱乐价值,以健康和娱乐为主题,在运动休闲中体验健康、锻炼体型、健美肌肤、愉悦身心。
(2)男性比女性更热衷于欣赏体育和非运动的娱乐性休闲体育。所谓欣赏体育就是指那些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特殊的体育环境,主要通过视觉器官和心理体验去享受体育的乐趣,感受体育比赛所带来的紧张、激烈以及扣人心弦的氛围。由于社会对男性角色的要求,一般男性比女性更加关注近期的体育消息,赛场上男性球迷远远超过女性球迷,各地男性会组织拉拉队、助威团、观摩团为赛事助兴[13]。非运动的娱乐性休闲运动不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它是以无身体练习的集趣味性、娱乐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休闲项目为主,这些寓智于乐、培养思维、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正好迎合了男性“宁愿在体力上输给对手,也不能在智力上败下阵来”的性格特点。
(3)男女性别群体对争取休闲运动的偏好以及内容选择上的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散步、跑步、游泳等休闲项目是中产阶层常见的休闲活动内容。他们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标签不仅影响到男女性别群体的闲暇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多数休闲运动内容的选择[14]。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从事的体育休闲活动更广泛,可供选择的休闲运动项目更多,女性特征较为明显的项目有:健美操、健身操、踢毽子、秋千、瑜珈等,活动内容与形式不如男性,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选择余地。
4 小 结
4.1 调查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中产阶层人群的学历分布以本科为主,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之间。在运动休闲消费选择方面,中产阶层人士对国内、国外运动休闲产品选择较为均衡,在对待“国外品牌”的消费态度上也趋于理性,并不盲目崇洋。
4.2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方式的选择方面出现较多差异。其去健身场所健身概率远远超越非中产人群,体现出中产阶层良好的运动健身意识。通过两人群间的旅游路线的比较,我们发现,中产阶层由于具备财力和需求优势,其不论是在具体旅游路线的选择上,亦或是在昂贵旅游支付方面,均明显多于非中产阶层,且差距显著。
4.3 影响中产阶层运动休闲和消费意识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该阶层人士对于运动休闲标签的认同,对运动休闲的社会认同,以及中产人士对于性别与休闲运动选择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356-36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63.
[3] 张辉. 关于南京市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消费特点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38-44.
[4] 张清,汪梦.中产阶层:理论阐释、演进与民主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3):67-71.
[5] 傅钢强. 江苏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活动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9-26.
[6]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7] 张辉. 关于南京市各阶层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48-52.
[8] 周晓虹.中产阶层调查[C]. 2007:46-47.
[9] 李春玲.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OB/LA],转摘自《中国网》.
[10]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8.
[1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8.
休闲街区范文3
点痣留下的凹陷坑怎么修复 1、涂抹生长因子:如果在结痂脱落之后比较明显,可以涂抹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修复,通常连续涂抹2周左右,可以对凹陷有一定平整效果。如果凹陷比较深,无法完全平整,则需要更换瘢痕膏进行涂抹,尽量使皮下纤维粘连放松,对于局部凹陷加重的情况有所抑制;
2、激光治疗:经过2-3个月的瘢痕治疗后,如果局部凹陷仍然比较明显,可以选择进行点阵激光或者像素激光治疗,对于局部凹陷进行平整;
3、局部填充:如果凹陷比较深在,需要进行局部填充,再配合激光治疗。填充材料通常会选择玻尿酸,也可以选择自身组织,但是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平整的效果;
4、手术治疗:对于比较深在的瘢痕,只能选择手术的方法切除,手术可能会留下瘢痕,但是与凹陷瘢痕相比,痕迹不明显,通过化妆即可遮盖。
点痣多久可以恢复正常护肤 点痣恢复正常护肤通常需要一周到两周左右,具体需要根据点痣的方法和后期的保养措施来决定。如果脸上有痣,可以通过激光利用点痣刺激局部皮肤胶原蛋白再生,色素颗粒可以选择性吸收激光辐射的能量。适当的后期护理,一般一周后,可以正常护肤,体质弱,恢复慢的,两周后可以正常护肤。激光点痣后一般过一两天后局部就开始结痂,不要沾水,一般痂皮在十天左右自然可以脱落了,脱落后局部可能会留下,淡黄色印记和小凹陷,过一段时间颜色会逐渐消退,凹坑一般一个月左右逐渐长平,做完后主要避免日光暴晒,几个月后基本能恢复到正常皮肤颜色。
点痣什么季节去点比较好 点痣的最好季节是在秋季,如果不能够在秋季进行,也应当尽量避免在夏季进行,夏季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身体比较容易出汗,会更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秋天不冷不热气候干燥,点痣后脱痂快,其次的是冬天,冬天紫外线薄弱,利于脱痂后点痣的痕迹消退,在做了点痣手术之后,还需要做好自己的饮食护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伤口痊愈。最好的点痣方法要根据痣的大小和性质而定,较小的良性的痣到医院用微波或激光将痣去除效果最好,这种方法对皮肤刺激性小,恢复快,不会留下疤痕。点痣后局部皮肤会红肿,有轻微疼痛感,这是正常的,一般1-2天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内不要接触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创面感染,让痂皮自然脱落,不要用手扣,否则会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痂皮脱落后皮肤会呈淡红色、褐色,这是正常现象,不要担心,一般3-6个月这些症状会完全消失。如果想让其早点恢复正常,可以用肝素钠凝胶或积雪苷凝胶擦患处。出门时注意防晒,有助于皮肤恢复,可以防止黑色素沉着。较大的色素不均匀的痣或者蓝痣,激光治疗不能将根部彻底去除且容易恶变,建议用手术切除。
休闲街区范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文化、强化特色、提升层次”原则,以创建商业特色街区为抓手,确立历史与现代交融、经济与文化并举的发展思路,把商业特色街区打造成美化城市面貌的新景观,体现城市商贸繁荣的新载体,展示传统内涵和现代时尚的新名片,成为商贸和旅游互动的新亮点,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休闲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科学定位。以《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和各镇(区)商业网点规划为指导,按照“提升老街区、建设新街区、创建名街区”要求,遵循“一街一特色”原则,因地制宜,明确各条街区的布局定位、个性特色、业态规模和发展目标,做到理念创新、规划先行。
(二)依托基础,强化特色。充分挖掘原有商业特色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具有古镇传统风貌的商业建筑,依托街区的现实基础,发挥各条街区的商业特色、产业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优势,强化街区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塑造。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建设管理、优化环境、提供服务、督促检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国内外著名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商业企业,采用先进的形象设计理念、现代的经营方式和信息化手段,参与商业特色街区建设。
(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确立生态街区、人文街区的理念,强调城市文化内涵挖掘和生态环境塑造,充分反映民心、体贴民情、满足民需、推动民生,积极为商家和消费者创造安全、方便、舒畅、亲切、诚信消费环境和人居环境。
三、工作目标
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创建品牌”为目标,秉承“高品位打造、精细化建设、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发展理念,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现有商业街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成46条市级商业特色(著名)街区,争取在国家级商业特色街区的争创上有所突破,促进商旅互动,打造城市品牌。着力打造:
(一)以中档百货、精品服饰为主的永康路综合商业街。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依托时代超市、广场等主力商家,大厦、商厦、广场和广场等物业管理单位,通过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丰富业态,提升档次,着力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示范街。
(二)以餐饮服务为主带动休闲娱乐、百货零售业发展的步行街。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依托步行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针对城区居民、东方丝绸市场商务人员的商务需求,加快对现有6.2万平方米商业设施的整体业态布局规划和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商家,成为引领城区现代休闲美食的亮点,推动整个街区餐饮、休闲和购物的业态对接。
(三)以美食休闲为主的花园路餐饮街区。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依托水乡、等物业管理单位,通过正确引导,规范管理,提升档次,着力引进一批品牌连锁主题餐饮和休闲餐饮店,成为城区现代休闲美食街区。
(四)以真丝绸面料和服饰批发、零售为主的北路真丝绸特色街区。镇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依托荡口社区、丝绸房产物业等管理单位,通过发掘丝绸文化历史积淀,正确引导,规范管理,创“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逐步改造成集千年丝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街区,成为绸都形象品牌。
(五)以明清古建筑风貌为特征经销土特产和旅游产品为主的明清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通过分类引导,逐步形成具有风味小吃、休闲茶室和风味菜馆等的美食街区、土特产为主的购物街区、古玩、字画街区,不断规范管理,提升档次,吸引人气,逐步打造成以传统商业和人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步行街,以商业繁荣促进古镇旅游业兴旺发展。
(六)以古建筑风貌为特征、经销土特产和旅游产品为主的特色街区。镇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依托镇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分类引导,逐步形成具有风味小吃、休闲茶室、土特产和蚕丝制品销售为主,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步行街。不断提升档次,吸引人气,以商业繁荣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七)以时尚女装为主的油车路女装街区。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积极引进加盟店、连锁店、专柜等业态,提升档次,着力打造时尚女装街区,形成辐射全市的时尚女装集中销售区。
(八)以精品服饰为主的南路精品服饰街区。镇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通过正确引导,引进品牌服饰加盟店、连锁店、专柜等业态,提升档次,精品服装销售辐射南片区,形成精品高档服饰消费集散地。
(九)以船餐为特色的休闲餐饮区。镇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主体,通过政府推进,发挥交通便利和太湖资源优势,建设形成集水乡渔家船餐特色、生态农产品特色和太湖风光特色于一体的太湖休闲餐饮、游玩娱乐集中区,加强包装宣传,提高在上海等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吸引外来客源。
同时,着力推进面上商业特色街区的争创工作。对规划新建的商业街区,如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区、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区、高档美食休闲商业中心等,要精心选址,合理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对在建的商业街区,如新城商业街区、中心街,要完善整体规划设计、形象设计,把握业态功能定位,加强包装宣传工作,实行选择性招商。对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已建商业街,如镇南横服装街和七都镇(庙港)水产品交易一条街等要加强整合、改造,优化整体外观效果,增加公共设施,调整业态结构,增强街区特色。通过卓有成效的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工作,争取到年,镇、镇、镇、经济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各有不少于2条、其他各镇不少于1条市级以上(含)商业特色(著名)街区,全市有12条国家级商业特色(著名)街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委、发改委、建设局、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城管局、工商局、公安局、环保局、卫生局等部门以及相关镇(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和落实全市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推进工作机制;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指导工作;负责各街区年度工作任务的目标考核管理;抓好创建特色商业街区的督促检查和验收工作;做好街区工作动态、信息反馈工作;做好整体策划、宣传以及街区风采展示工作。
(二)积极探索,强化街区管理。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商业特色街区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和营销策略,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和开创商业特色街区管理的新模式。按照镇(区)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镇(区)政府负责,建立由建设、城管、工商等部门组成的镇(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明确管理职能,制订好创建商业特色街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择时组建街区商会,发挥街区民间社团的作用,坚持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推动街区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建设“诚信街区”等活动,推进诚信建设,综合运用评比、信息、舆论监督等手段,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加强工商、城管联合执法检查,维护商业特色街区正常的经营秩序,保持街景街容的整洁,加大街区经营业态结构的调整力度,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政策扶持,加快工作进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商业特色街区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对创建成功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主体分别给予15万元、2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各镇(区)要负责落实街区管理的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将街区的户外广告收入专项用于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和管理,对创建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重点培育的街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各种资本参与。要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各方面的财力支持。
休闲街区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升级改造
杭州市目前拥有15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17条区县级商业特色街区。全市各商业特色街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审时度势,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推动商业特色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商业街区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特色商业街面临的形式
1、消费模式趋向差异化。近年来,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和消费行为的改变,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逐渐主导市场。消费者在商业特色街区内不再是简单地购买商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更加追求个性消费需求的满足,更加崇尚潮流前沿的消费体验,这对各商业特色街区的发展和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如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积极推广精品零售业态,积极探索街区的商旅互动市场运作新机制;青芝坞休闲旅游慢生活特色街积极发展特色餐饮经济,集聚了“朴墅”、“热意餐厅”、“水杉晓庐”等一批杭州最有文艺范儿的美食餐厅;梅家坞茶文化村通过发放上万张消费体验券,提高促销覆盖面等创新转变,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提供有效供给激活消费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2、网络经济冲击实体商街。作为电商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2013年杭州市有网络消费支出的城镇居民家庭占全部家庭的37.2%,上述家庭户均网络消费支出3877元。2014年上半年,杭州网络零售总额为867.72亿元,同比增长了33.91%。随着消费者线上消费行为的逐渐增加,传统商业模式受到剧烈冲击,销售业绩大幅下滑,实体店开始萎缩,空置店铺明显增多。
3、新型业态分流传统客源。与新兴商业综合体倡导的“一站式消费”商业模式相比,部分商业特色街区存在功能单一的缺陷。截止2014年底,除杭州大厦、银泰、解百等老牌的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水晶城、集盒、中大银泰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纷纷开业,与其周边的商业特色街区展开激烈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杭州的商贸综合体项目将达到75个,总建筑面积853万平方米以上,大规模商业设施投入使用,必定分流商业特色街区的原有客源。
4、街区品位有待提升。消费者对商业特色街区的要求日渐提升,希望有更好的街区风格、更高的服务品质、更优美的购物环境。这对商业特色街区在特色定位、主题风格、网点开发和设施设置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特色街区急需实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硬件设施,完善购物、旅游、休闲功能,在“吸引国际游客”、“留住过往客人”上狠下功夫,使游客逐渐发展成为购客、购客发展成为坐客、坐客发展成为住客,让顾客慢下来、坐下来、住下来。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电子商务巨大冲击、商贸综合体分流客源、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商业特色街区聚集效应和经济效益有所减弱,空摊空铺数量增加,经营状况疲态显现。这些街区由于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各商业特色街区的硬件设施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商业特色街区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不到位,自助银行、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不足,难以与商业特色街区的发展相适应;停车场匮乏,给消费者的就餐、购物、休闲带来极大不便。如丝绸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均地处城市交通枢纽地段,道路繁忙,空间狭小,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2、业态引导比较困难
大部分商业特色街区的物业产权较分散,商户经营业态与街区总体规划难以统一,导致低端化、同质化商家大量出现。加之部分产权归私人所有,为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租金价格奇高、商户入不敷出、经营主体快速更迭,导致街区商业业态散乱、店铺品牌存活率低,给商业特色街区的整体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物业产权的复杂性也给街区的管理增加难度,影响了特色街区可持续发展。
3、管理机构职能削弱
商业特色街区管理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对街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部分商业特色街区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管理,有的街区纳入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属地监管,有的街区通过产权单位管理,还有的街区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多元的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协调困难,导致无法形成合力,管理职能被削弱;部分管理主体业务不够专业;还有部分管理主体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管理漏洞。
4、经营方式亟待转型
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商业特色街区需要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营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注重顾客消费体验,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三、升级改造建议
1、完善硬件,提升购物环境
对各街区硬件设施进行“有机更新”,对街区内的绿化景观、导视系统、宣传广告、服务设施等城市家具进行完善。如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引进高端汽车品牌4S店,推进杭州汽车物流中心文化广场项目,打造集汽车展览、汽车文化宣传、现代科技展示及生态休闲、交通法规教育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文化公共景观。硬件设施、购物环境的提升,营造了街区规范、安全、优美的商业氛围,使特色街区实现从“街”到“街区”的跨越发展。
2、优化业态,促进商旅文融合
进一步整合各街区资源,深入优化各街区业态结构,做到商业特色街区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现代休闲业、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要将“街的文化”与“文化的街”有机结合:对现有的历史老街,要在继续做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对于已经打响品牌的商业街,要继续弘扬街区的人文文化;对于新兴的商业街区,要提出和打造有品位的商业文化。根据街区特色定位,以造“节”、造情、造景为载体,积极举办各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街区文化特色的活动。
3、加强宣传,塑造街区品牌
加大街区品牌的宣传力度,把塑造街区品牌作为战略任务,借助专业团队和策划机构,制定适合街区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品牌塑造促进街区品质提升;要以“夜景闪亮,街区漂亮,品牌响亮”为目标,提升、培育、创建为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宣传活动,尝试“组团”营销;利用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和茶博会等会展平台,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对街区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做系统的介绍和宣传,塑造街区品牌,促进街区繁荣发展。
4、发展电商,打造智慧街区
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网络技术与传统经济模式功能互补,建立与商业特色街区运营相融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来提升街区竞争力。各商业特色街区要积极搭建信息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交易平台,增加企业营销智能化含量,在总结武林路时尚女装街O2O建设试点和文三路“IT网上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街区推广O2O运营模式,大力推进智慧街区的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在商业特色街区的应用。最终实现传统商业街区和网上商街的融合,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跨越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休闲街区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近年来,夜间旅游作为都市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方向。例如,夜间旅游已经成为上海、苏州、广州、深圳、桂林、丽江等城市都市旅游及城市生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南昌和南京也开辟了夜间观光旅游的线路。由于夜间旅游具有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丰富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内容、增加旅游收入、拉动夜经济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等功能,一些内陆城市也逐渐增强了开发都市夜间旅游的意识。
二、夜间旅游的内涵
国内关于夜间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关于夜间旅游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曹新向指出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一般指游客在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外来游客的夜间旅游活动,也包括当地居民的晚间休闲旅游活动;常利萍从旅游者和旅游部门两个方面指出夜间旅游以旅游或休闲为主要目的,包括夜间景观、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演艺、夜间消费等活动项目;宋雪茜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外地游客和旅游目的地自身三个角度出发,对夜间旅游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上一些研究从时间范围、旅游项目以及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夜间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从昆明老街保护与开发的状况以及城市规划中的定位出发,对昆明老街夜间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进行了分析。
三、昆明老街夜间休闲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一)昆明老街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昆明老街又称为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自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至今~-900年的历史,现指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公顷的地域。街片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幸福巷、通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宗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正义巷、海天阁巷15条巷道,是昆明市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集中反映了昆明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地区特色。近几年,昆明老街的修缮保护工作得到了不断推进,90年代的破坏性建设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大量的商家也不断涌入,使街区市井商业色彩依然,成为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并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地区特色与民俗相融合的历史保护街区。
(二)夜间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总体来看,昆明老街在夜间休闲旅游的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商业区位”、“休闲文化”这两个独特条件和“如春的气候”、“市民日益提高的休闲消费水平能力”两个宏观条件上。
1、商业区位
由于历史原因,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地段,昆明老街也不例外。随着老街保护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昆明在城市规划中将把昆明老街打造成新昆明的CBD(中央商业区)。长期以来,昆明老街以其所具备的商贸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缘优势,深刻影响着昆明城市的商贸格局和城市功能的定位与走向,特别是进入2l世纪后,该片区域逐渐形成以金融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争相抢驻的局面,必然使老街在无序集中向有序推进的过程中成为昆明建设CBD的核心功能区。
昆明老街街区所处地段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市内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拥有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是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因此,昆明老街的商业区位优势为夜间休闲旅游开发的灯光照明、公共交通以及安全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夜间旅游是人们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昆明老街聚集的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设施齐全以及服务档次较高的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休闲场所,能够很好地满足昆明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夜间休闲旅游的需求,基于此,昆明老街在未来城市夜间旅游发展中定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2、休闲文化
作为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以浓郁的休闲气质而闻名。2007年,昆明在“中国十大休闲城市”评选中位居前三甲,全市高度重视休闲文化的营造。昆明老街作为与石林、翠湖等名胜齐名的“昆明十大城市名片”之一,所氤氲的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传统的街巷风貌都集中反映着昆明的市井休闲文化。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昆明老街街区将成为昆明的“市井文化体验区”。休闲旅游强调以休闲为主要目的,是人们从工作、家庭以及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进行的高层次的休息、消遣活动。因此休闲旅游对旅游者的闲暇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旅游者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意识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国家法定假日分布的特点限制了人们持续性的旅游休闲需求。而夜间旅游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平衡了以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夜间旅游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一天中的闲暇时间,实现每天都可以休闲的目的。昆明老街在夜间更能彰显其浓郁的市井文化,保护改造后的昆明老街可以利用晚问充分再现和展示云南民风民俗和明清时期市井商业文化。可以尝试将老街白天的旅游项目比如民俗特色主题活动进行时间位移,同时开发一批晚间旅游休闲项目,如灯会、小吃节、赏月节等主题休闲活动,延伸昆明老街的市井休闲文化的价值,让居民深刻地感受到老街的老昆明情感价值,让游客很好的体验到昆明的市井民俗。
3、如春的气候
昆明气候四季如春,即使冬季晚间也适合进行户外活动,这就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季节性因素对夜间旅游的限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昆明整个城市发展夜间旅游的优势条件,借助这一优势条件,昆明老街在夜间休闲旅游体验性项目的设计与打造方面就获得了较大的空间,一些项目比如滇戏表演、民俗服装秀以及其他形式的演出完全可以突破场馆和剧院等室内环境的限制。老街可以结合自身所具备的商业区位优势和浓郁的休闲市井文化优势,使许多休闲旅游项目在空间上进行位移。
4、日益提高的居民休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