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未来智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未来智能

未来智能范文1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最具活力,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类IT产品。尽管众说纷纭,但大部分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机要算是爱立信的R380sc,这款产品于2000年,采用EPOC操作系统(Symbian操作系统的前身)。在短短四五年后,智能手机就已经为主流市场所接受,而时至今日,如果还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那简直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智能手机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只有平板电脑能与之媲美:如果不算此前的手写型笔记本电脑,而是从微软的UMPC出现开始计算的话,平板电脑只有6岁,如果把iPad的出现当作平板电脑元年的话,那么这个风靡世界的产品出现到现在才仅仅3年,但它却早已征服了每一个用户的心。

早期的智能手机和当时的“平板电脑”有着本质的差别,程序也难以通用,而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则有诸多类似之处:它们使用同样架构的处理器,运行一样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主要归功于苹果,它的iPhone和iPad分别改变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定义,利用iOS和数以十万计的应用软件,苹果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移动设备王朝。而其他厂商大部分团结在Android旗下,对抗强势的苹果。在软件平台之外,硬件技术的比拼也几乎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些技术包括超节能的处理器、超越视网膜分辨率的平面显示技术、高度集成化的无线芯片、高容量的电池和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等等。它们的进步决定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未来。与之相比,3G网络进步到4G网络这样的变化似乎只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已。

未来憧憬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历经十余年发展的智能手机和崛起只有3年的平板电脑已经逐步按照操作系统形成了两大阵营――苹果旗下的 iOS和Google旗下的Android。在IT业界,硬件平台追随操作系统的情形并不多见,这也意味着,未来各大厂商争夺市场的武器中,硬件性能的地位并非被摆在首位。不过,这也符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的特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多地是一个包括软件和应用在内的整体产品,用户无法通过升级硬件来获得性能的提升,在性能足够的前提下,外观设计、材质、品牌等因素都可能被置于硬件配置之上优先考虑。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更加丰富的应用必定会依赖于更强悍的硬件性能而生存,这也促进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硬件技术的进步,这一进步甚至超越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传统的硬件平台。比如在处理器方面,用于iPad的三代处理器Apple A4、Apple A5和Apple A5X都采用45nm工艺生产,但它们的内核尺寸分别为7.3mm×7.3mm、10.09mm×12.15mm和12.90mm×12.79mm,也就是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A系列处理器的芯片面积增长了3倍还多,尽管目前还没有Apple A5和Apple A5X晶体管个数的确切数字,但这一增长幅度肯定远远超越了摩尔定律。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显示技术上――仅仅1年前,iPad2还在使用1024×768分辨率的显示屏,而新iPad的分辨率竟骤增到2048×1536,要知道,在主流台式机平台上,Full HD尚未完全普及,而用到Full HD分辨率的13英寸笔记本电脑更是凤毛麟角。

未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硬件规格还能够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吗?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上出现的硬件规格的爆发式提升也许将放缓脚步――毕竟此前的发展较多得益于后发优势,而现在这一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比如在这类对续航能力要求极高的平台上,处理器的规模要受到电池供电能力的限制,而电池的容量增长速度远远慢于硬件规格的提升,因此未来超节能处理器的性能增长将会更接近摩尔定律;在超越人类视网膜的极限之后,屏幕分辨率继续提升的意义也已经不大,拥有3D效果、提高在强光下观看的舒适度、节约电能等特性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无线芯片和传感器技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会产生更多的应用。同时,电池的发展也不可忽视,容量更大、可充电次数更多的电池将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化的强劲保障。

处理器混战

目前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超节能处理器领域正步入战国时代,如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桌面处理器和九十年代末的显示芯片。不过对于SoC领域而言,情况显然更加复杂,成败不仅仅是由CPU的架构和生产工艺来决定的。

一颗SoC处理器由CPU内核、GPU内核、高清编解码模块、显示输入/输出、缓存、ISP、内存控制器和内存等部分组成,其中前两者则是重中之重。当然,SoC的设计绝非直接把各个模块组合在一起那样简单。同样是Cortex A15内核的授权,英伟达的Tegra 4需要将它与开普勒架构的CUDA模块结合,三星的Exynos 5需要与ARM自家的Mali T600系列结合,苹果的A5X和TI的OMAP5则要与PowerVR 5或6系列GPU结合……再加上其他模块,让它们和谐地工作在一起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所以尽管取得ARM授权的厂商多如牛毛,但有能力设计顶级超节能处理器的厂商却屈指可数。而且若非万不得已,一个公司通常会保持产品的延续性,比如英特尔下一代超节能处理器Silvermont搭配PowerVR 6系列GPU的方案是最为合理的,因为Medfield同样使用了PowerVR 5系列GPU,这样在设计上不会有太大变动。同理,未来三星也不大可能抛弃Mali 6系列GPU而改投Imagination的怀抱,除非它整个图形设计团队集体跳槽。

一些有雄心的公司,特别是后来者会通过购买相关公司以及相应专利等手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苹果公司通过收购P. A. Semi和Intrinsity两家公司获得了高性能系统总线和高性能ARM处理器的设计能力,这也是iPad最近的两代产品能够在操控性和反应速度上击败诸多看起来参数高得多的竞争对手的原因。而英伟达则通过对PortalPlayer、Transmeta和ULi公司的收购获得了相关专利技术以及专业研发团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让“丹佛计划”成功跻身于高性能、超节能处理器之林,现在基带芯片开发商Icera也被它们以3.67亿美元收入囊中,这意味着未来英伟达能够提供智能手机的整套解决方案,无论是全集成还是双芯片。英特尔在3G/LTE芯片设计方面的短板也通过对英飞凌的收购而得以弥补。除了专利,高层次的人才和研发团队的流动也影响着一个公司的命运。比如高通公司图形部门(收购自ATI-AMD)的主要技术人员一年前开始纷纷离开该公司自立门户,而高通则靠挖走AMD图形部门的CTO Eric Demers来主管DirectX 11级别GPU的开发工作――这或许意味着Adreno GPU的设计将会出现较大的改动。

技术储备是否雄厚也是决定超节能处理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乱序执行处理器和64位架构方面,英特尔比ARM有更多的经验,而到2013年,英特尔也会按照路线图将Atom进化到乱序执行微架构,此后还会进一步升级为64位,这对经验不足的ARM旗下诸厂商,包括高通在内的厂商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制程工艺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英特尔在这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而大部分厂商,如英伟达、德州仪器和高通则要受限于台积电或其他代工厂的工艺进步和产能。此外,由于处理器的设计和采用工艺息息相关,因此如果一个型号起初采用Globe Foundries或三星的先生成栅极的工艺生产,那么在遇到良率或者产能问题时,也难以改到英特尔和台积电的工厂采用后生成栅极的工艺生产。这对于上市时间按周来计算、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超节能处理器进入战国时代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ARM架构处理器占据着绝对优势,不过生产ARM处理器的数家顶级厂商之间的竞争却从未停止。此外,英特尔也在一旁虎视眈眈,x86处理器现在已经做好了进军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的准备。

新架构成竞争焦点

2010年,ARM宣布了最新的Cortex A15架构,它基于ARM v7指令集,拥有具备乱序执行能力的超标量流水线,这使它的性能大幅度超越上一代的Cortex A9架构。此外,Cortex A15架构的特性还包括40位大内存地址扩展,可以寻址1TB内存;每个内核拥有32KB指令一级缓存和32KB数据一级缓存,每个CPU簇共支持4个处理器内核,运行频率最高达到2.5GHz,并可共享最多4MB的二级缓存等等。在此前的前沿技术栏目中,CHIP曾经为读者详细介绍了这一最新架构。

除了血统纯正的Cortex A15之外,还有一些厂商也使用ARM v7指令集开发了自己的新一代超节能处理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通的Krait架构处理器,也就是Snapdragon S4系列处理器。它拥有11级乱序执行流水线以及Cortex A15支持的一些新特性,整体性能可超过Cortex A9大约20%~25%,但与Cortex A15相比则略有不及。

另一个较富竞争力的选手则是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尽管英特尔的x86架构起初在超节能处理器领域中的发展相当艰难,但看起来它最新的Medfield处理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作为英特尔的第一款SoC产品,Medfield的CPU内核部分拥有16级整数处理流水线、32KB指令缓存和24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容量则为512KB。它的性能也能够大幅度超越Cortex A9,但与Cortex A15相比则还欠缺火候。在今年2月份的前沿技术栏目中,CHIP同样为读者介绍了这款颇具竞争力的处理器。2012~2013年,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成为一个不错的看点。

图形处理内核比拼内力

在超节能处理器中集成的图形处理内核领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Imagination 公司的PowerVR系列图形内核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新iPad的A5X处理器就使用了PowerVR SGX543MP4(4个PowerVR SGX543)内核。该公司新鲜出炉的PowerVR 6系列图形内核将是未来两年内苹果、意法半导体-爱立信、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厂商最新处理器的好助手。尽管PowerVR 6系列处理器已经了一年多,但目前它的具体规格还不得而知,2012年年初,Imagination在CES 2012上了两款6系列GPU,它们分别是PowerVR G6200和G6400,前者拥有两个“计算阵列”,而后者则拥有4个。据悉这两款GPU内核能够支持OpenGL ES3.0和DirectX 10,未来的型号将会支持DirectX 11.1,通用计算方面则支持API OpenCL 1.1。预计PowerVR 6系列图形内核将会在2013年投入应用,未来型号(2014~2015年)的浮点运算能力将会达到1T Flops,这是目前高端通用计算GPU的处理能力,更10倍于PowerVR SGX543MP16。

ARM自家的Mali图形内核则已经发展到6系列。2011年年底,ARM宣布了最新的Mali T658,它拥有8个着色器内核,每个内核管线数目则由Mali 4系列的两条扩展为4条。这款GPU内核据称可以提供10倍于Mali MP400和4倍于Mali T604的计算能力,支持DirectX 11.0、OpenGL 2.0以及OpenCL 1.1。Mali T658将在2012年下半年投入应用,LG电子、三星、富士通以及NUFRONT将是它的首批用户。

英伟达和高通都拥有自己的图形内核,前者日前刚刚宣布了Tegra 4处理器的路线图,Tegra 4处理器除了拥有运行频率高达2.0GHz的Cortex A15核心外,图形内核也是一个亮点。据悉,它采用了先进的开普勒图形架构,拥有多达64个CUDA运算核心,运行频率为500MHz左右,运算能力是目前主流图形内核的3~6倍,整体性能可以达到PowerVR 6系列的水平。高通公司预计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的Adreno 320图形内核则采用了可编程设计,整体性能则是目前Adreno 225图形内核的4倍,并可能支持DirectX 11和OpenCL 1.1。

鉴于移动终端的分辨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因此未来短时间内(2012~2013年)对图形处理内核的运算能力将会形成严峻考验,焦点则集中于2D和3D处理能力方面。从新iPad的表现来看,借助A5X处理器的大内存带宽,PowerVR 543MP4已经通过了3D能力考验,而PowerVR 6系列相信也会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存在变数的是高通的Adreno图形内核,由于此前主要研发人员大量离职以及AMD图形部门的CTO Eric Demers入职,Adreno的设计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

与时间赛跑

由于超节能处理器目前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摩尔定律,因此“与时间赛跑”成为各大厂商应对残酷竞争的唯一信条。2011年年初,英伟达的Tegra 2处理器正是抓住了适宜的机会,从而在不少平板电脑和手机中得以应用。从2011年年初开始,德州仪器、三星、意法半导体-爱立信、英伟达等厂商分别宣布了基于Cortex A15架构的处理器开发计划,预计从2012年年中开始,这些处理器将会分批上市。预计在2013年之前上市的处理器包括TI OMAP 5系列、三星Exynos 5系列,而NVIDIA Tegra 4的上市则要等到2013年。高通的Snapdragon S4处理器则会在最近几个月出货。英特尔方面在整个2012年都要靠Medfield处理器撑起台面。目前已经的处理器包括Atom Z2460和ATOM Z2610,本年度还将其他数款产品,其中还包括对Windows 8特别优化的版本。

这种“残酷”的竞争看起来对英特尔和英伟达较为有利。英特尔在制程和架构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红利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体现出来。而英伟达则成功地整合了ARM移动架构和有高性能潜力的图形内核,凭借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它能够胸有成竹地推出未来数代超节能处理器的发展规划。此外,著名的英特尔-AMD大战和ATI-英伟达大战的经验也使得它们在面对类似竞争时游刃有余。苹果、三星则看起来不用过分发愁,因为它们的处理器通常是“自产自销”,即使有所延误,也会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粉丝群体成功渡过难关。而高通和德州仪器的生存处境则可能会劣化,不过如果这个市场仍然保持目前的高速持续成长的话,大家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超高分辨率显示即将普及

显示技术正在逼近人眼分辨率极限。除了苹果已经普及的视网膜分辨率外,英特尔等大厂商也是超高分辨率的支持者。2012~2013年,将是超高分辨率显示的普及之年。

视网膜显示成主流

在智能手机领域,视网膜级别的分辨率已经成为2012年高端智能手机的主流。比如三星公司即将于5月份的新旗舰机型Galaxy S III就采用了1280×800甚至更高的分辨率显示屏,分辨率可达317ppi,另一款几乎同时的机型i9300分辨率则为1280×720,但屏幕尺寸略小,分辨率高达367ppi。此外,在已经上市的智能手机中,索尼的LT26i、HTC One X、摩托罗拉XT928等也都采用了类似级别的屏幕,同样达到了视网膜分辨率。

在平板电脑领域,不出预料地,苹果2012年3月份的新iPad使用了2048×1536的超高分辨率屏幕,分辨率达到260ppi,在正常观看距离(约30cm),人眼已经难以区分像素点。此外,苹果还准备在MacBook和iMac等平台中引入视网膜显示技术。除了苹果之外,其他厂商也在积极策划跟进视网膜分辨率,其中反响最热烈的两家厂商是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老搭档。前者已经宣布采用Windows 8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能够支持超高分辨率,而后者在刚刚结束的IDF 2012上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全平台视网膜规划,比此前CHIP的预计更为大胆――智能手机平台分辨率达到1280×800自不必说;10英寸平板电脑的分辨率是2560×1440,高于新iPad。11英寸Ultrabook同样也采用了2560×1440分辨率,13英寸Ultrabook分辨率是更高一些的2800×1800,以便将分辨率维持在300ppi级别。15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和21英寸级别的显示器则都将采用3840×2160的Quad HD方案,分辨率为220ppi~260 ppi。不过,对于在平板电脑平台上实现超高分辨率,其他数码大厂显得并不热心,比如三星和亚马逊都表示,今年不会推出视网膜分辨率的新机型。这可能是因为iPad出色的表现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使得这些厂商知难而退,转攻性价比市场,在这一市场中,视网膜屏幕较高的成本可能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一些中小平板电脑生产商如华为则表示它们推出的Full HD机型性价比也很不错,在节电性、成本和效果方面较为均衡。

新技术引领潮流

在2011年12月份前沿技术栏目《超越视觉极限》一文中,CHIP曾经为广大读者介绍了超高分辨率中小尺寸面板领域采用的4种技术:传统TFT-LCD技术的面板主要由友达和奇美提供,分辨率可达250ppi左右,技术最为成熟,成本也最低,但厚度、发热等参数不尽如人意。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主要由日系厂商(索尼,日立,松下)和韩系的LG把持,苹果的Retina显示屏就采用了这一技术,LTPS的电子迁移率好,可以达到250ppi~350ppi分辨率,技术同样较为成熟,厚度和发热量控制均较好。铟-镓-锌氧化物半导体技术(IGZO)的代表厂商是夏普和LG,它是最有潜力的高分辨LCD技术,电子迁移率最高,分辨率同样可达250ppi~350ppi,还可以做到大尺寸。三星的AMOLED厚度最小,在强光下显示效果好,色彩饱和度高,但成本较高,大尺寸的成本更难以被主流市场接受。

目前看来,未来显示市场争夺战主要围绕后3种技术进行。日前传出鸿海入股夏普,显然是苹果的产品(甚至包括iTV)等需要更加出色的显示技术以对抗三星;而三星的AMOLED虽然广受欢迎,但它的“Pentile”像素排列方式一直被批评为“并非真正的HD技术”,LG在最近的会上也利用自家的True HD IPS与三星的Super AMOLED HD进行对比,以抨击对手实际分辨率较低。而据传三星在即将推出的Galaxy S III上使用了RGB矩阵式排列的Super AMOLED HD Plus屏幕,精细度超过此前的型号。在多家厂商的竞争之下,这些新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成熟。

分辨率之外的较量

除了分辨率之外,各家厂商还在包括显示效果、节电特性、响应时间、3D技术等颇受关注的显示技术领域大做文章。2012年4月,夏普宣布龟山第二工厂开始量产IGZO面板,这是IGZO面板的首次量产。与传统的多晶硅面板相比,它的载流子迁移率高达后者的20~50倍,通态电流约为后者的20倍,而且还具备关断状态漏电流较低(1pA以下)的特点。在理想状态下,不包括背照光源在内的面板单体耗电量可以降至非晶硅TFT面板的1/5~1/10。此外,IGZO还可消除TFT驱动噪声的影响,使得电容式触摸屏的灵敏度得到提高。三星AMOLED的技术优势不仅是在强光下仍有不错的显示效果,同时厚度也是各类显示技术中最薄的,响应时间也很快。此外,包括三星、LG和爱国者在内的大量厂商都推出了能够进行3D显示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不过,在苹果独霸平板电脑高端市场的大背景下,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依然是个艰难的话题。平板电脑销量的第二把交椅是亚马逊的Kindle Fire,它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技术,但一百多美元的售价不过是iPad的三分之一,还有大量基于亚马逊在线商店的应用,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而一味的廉价――比如深圳大量的“山寨”平板电脑,甚至只卖两三百元一部,却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电能或成阿喀琉斯之踵

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既要强调便携性,又要满足诸多的应用,因此电能供应成为制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发展的重要问题。尽管近年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不断出现突破,但电池能量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需求。

节能是重中之重

iPad 2的电池容量是25Wh,而新iPad的电池容量则暴涨到了42.5Wh,这并非锂电池技术取得了什么重大突破,而是苹果为了满足A5X处理器、视网膜显示屏和LTE芯片增加的用电量而采取了加大电池尺寸的措施。实际上,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飞速增长的用电需求相比,锂聚合物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每年仅有大约5%~7%,这导致现代智能手机仅有1天左右的使用时间,令很多用户头疼不已。

在电能不足的大背景下,“节流”成为各大厂商考虑的重要问题。节能手段一是靠升级更先进的硬件技术,比如索尼公司在中小型屏幕中引入RGB+W的像素排列方式,在每个像素模块中追加白色像素,这项技术可将屏幕耗电量减少到原来的50%(通常屏幕耗电占智能手机的60%~70%)。二是靠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优化,比如苹果的iOS 5.1操作系统在能源管理方面就比iOS 4更成熟,从而也更节电,360节电管理等第三方软件也广泛被Android用户采用。此外,通过制程工艺的进步和更高度的集成化,各类芯片的耗电量也可以被削减。不过,想要让这些便携设备使用时间更长,最根本的办法依然是依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

锂电池容量进步明显

一块简单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因此锂离子电池技术又可细分为正极技术、负极技术、电解质技术和隔膜技术。在电池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过去数年间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显著进步,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其他的顶级刊物上,每期几乎都有相关的文章,但其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未来能够得以实用化。

目前移动产品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专利技术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此类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是钴酸锂,它的特点是充放电平稳、能量密度高(理论能量密度达到274mAh/g)、工作电压高、循环性能好等。负极材料则主要是石墨材料,它价廉易得,比容量也很高。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正在研发的正极材料短时间内都无法取代钴酸锂用在移动产品锂离子电池领域中的地位,而负极材料中,以锡基合金和硅基合金的实用化前景最被看好,索尼已经于2011年量产了采用锡基合金的18650电池,据称单位体积能量密度可以达到723Wh/l,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松下也将在2012年生产硅基合金负极材料的18650电池。根据预测,采用锡基和硅基合金后,锂离子电池每年容量增长可望达到18%,比此前的11%快了50%以上。不过,锂聚合物电池还无法达到如此快的容量增长速度,或许在使用最新的全固态电解质后这一情况会发生改观。

值得关注的是,英特尔还在推动用于Ultrabook的锂离子电池的标准化。它暂定的标准电池尺寸为通用的16650锂离子电池或者60mm×80mm见方的锂聚合物电池,电池的厚度则在4mm左右最佳――这个厚度的锂聚合物电池单位能量密度最好,每年的容量增长率为7%左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产商或许应该借鉴英特尔的做法,推出数种统一规格的锂聚合物电池或者干脆直接套用英特尔规格,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

辅助快速充电手段

此前业界认为,电动汽车对快速充电的需求最大,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对快速充电的要求并不高,但目前很多厂商已经改变了这一观念。鉴于大部分智能手机处于“一天一充电”的尴尬状况,如果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电池充到满电量的80%~90%左右,那么消费者使用起来也会更方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采用能够适应快速充电的锂离子电池设计,包括采用大孔/介孔材料修饰的正负极、改进隔膜材质和孔设计、采用适应大电流的全固态电解质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在手机中加入双电层电容器(超级电容)元件,它不但可以辅助支持手机快速充电,还在使用闪光灯等场合提供瞬间大电流以保护锂离子电池。目前,全球每个月有4千万个双电层电容器被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台高端机型配备4个以上这样的元件。

另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是无线充电技术,它的方便之处是可以随时随处充电,不过这要在同样的技术规范内实现。在IDF 2012上,英特尔方面进行了无线充电的专题介绍,通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可以实现用笔记本电脑给智能手机无线充电等方便的功能。预计到2013年左右,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中将会内置无线充电芯片。CHIP将有专文为读者介绍这一新奇的技术。

竞争激烈的领域

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超节能处理器的进步和视网膜级别的显示技术推广是两个最值得关注的发展焦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进步必须在尺寸和电池容量的限制下进行,这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含金量更高。也许未来,我们讨论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它们还能做什么。

机海战术与精品文化

在智能手机领域,机海战术和精品文化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的产品经营思路。机海战术,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每年推出多种机型抢占从高到低的市场份额,而精品文化则是每代只推出一种高端机型。

前者的代表是HTC和诺基亚,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大名鼎鼎的苹果。不过目前也仅有苹果能够做到“精品”,它以9%的全球手机销量攫取了75%的利润,另有15%的利润归三星公司所有。其他公司尽管占有大约70%的市场份额,却只能瓜分10%的利润。在平板电脑领域,苹果的领先优势则更大,尽管其他公司凭借推出低价平板电脑占领了低端市场,但苹果依旧拥有大约60%的全球市场份额,最为乐观的预计是到2015年,Android平板电脑的市场份额才会超越苹果。

苹果的强势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用的处理器、显示屏等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处理器开发方面,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尽管不是性能最佳的,但却能与iOS以及先进的显示屏技术完美配合。其他厂商则需要通过引入更高规格的处理器和更高端的显示技术以及更出色的设计和应用,才能在与苹果的比拼中占据高端机市场的一席之地。

这也意味着德州仪器、博通、三星、高通、英伟达、英特尔等厂商必须在处理器设计方面打起百倍精神;三星、LG、AUO(友达光电)等显示屏幕供应商也必须在显示技术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拿到苹果的大单。在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方面,由于利润率有限,所以很多最新的技术是以节约成本为主,那些最尖端的技术将不会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应用。

屏幕竞争白热化

作为占据智能终端最大面积的零部件,屏幕技术上的竞争比处理器更加白热化,不过在这个领域中,拥有发言权的是日韩系厂商,他们既为苹果这样的终端产品厂商提供零部件或代工,同时又有自己的终端业务,形成了独特的竞合态势。

柔性改变形态

LG、三星等面板厂商将在2013年前后推出可弯曲的屏幕,如三星将其flexible AMOLED命名为Youm,该屏幕可折叠10万次而不留痕迹,折叠特性得以改进主要源自使用胶片替代玻璃。

随着LG和三星先后柔性屏幕,未来屏幕类型竞争的战火将再次被挑起。从目前的形式来看,OLED将在可见的未来中,占据竞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索尼、日立等日系厂商着急寻求合作伙伴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

ppi竞争

自从视网膜屏幕打破了人眼的分辨率极限以来,各类型面板技术就将挑战这一极限作为目标。无论是传统的LCD改进品、LTPS(低温多晶硅)重入战团,还是前途广阔的OLED多级演化,竞争矛头已经从简单的色彩、可视角度向更高级别分辨率,以及肉眼不可分辨的极限ppi发起挑战。

未来智能范文2

来到大街上,繁华一片,两边都是别墅。

我选了一栋橙色和白色相间的别墅,它可真高大啊!我数了数,有10层呢!我还没见过这么高的别墅呢!

我进去之后,有一个很宽很大的金色电梯,我大踏步地走了进去,看见了一张挂在墙上的指示牌,一楼是花园,二楼是客厅,三楼是卧室,四楼是浴室……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先到一楼去呼吸新鲜空气。到了花园,眼前一片明艳,绿油油的小草头上还有晶莹的露珠,小花的脸上含着微笑。它们怎么长得这么茂盛呢?原来,每天的中午就有一个机器人出来保养花草,给它们浇水、施肥和调节温度,小花、小草舒服了,自然就长得茂盛啦!

接着,我到电梯里面,按了数字“2”,等了几分钟后,还不见电梯开门,又没有“开门键”,我记得自己正在21世纪末,科技发达,会不会是声控的电梯呢?于是我喊了一声“开门”,门果然开了,我蹦蹦跳跳地离开了电梯,进入到客厅,我惊奇地发现这不仅是客厅,而且还是电视房,我的眼前渐渐出现了一台超大液晶彩色电视,里面有100多个频道。

未来智能范文3

智能家居未来不可逆转

智能家居,具体来说,就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面板等终端,对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等进行联网和集中智能控制,从而提升家居舒适度和安全度,并实现环保节能的智能化系统。

早在1994年,深圳就出现了第一家生产智能家居的公司,但由于当时的国人并不了解,市场一直冷淡。一直到2014年,国内各大厂商意识到智能家居未来已不可逆转,纷纷加大投入研发,智能家居正式进入爆发期。

寒冷的冬天,谁都希望家里暖烘烘的。安装了智能家居系统之后,在回家路上,你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遥控,打开家里的空调系统,一进家门,就能感受到温暖的氛围,完全不需要漫长的等待,甚至还可以提前设定好时间,定时打开灯和热水,这样,一回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泡澡。晚上睡觉前,你也无需特地跑出卧室去检查哪盏灯还没关,只要轻轻一按,家里所有的灯都会熄灭。这就是智能家居带来的舒适生活。

国外普及速度较快

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整体智能家居产业的不断成熟,市场也将不断扩大。该预测指出,2017―2018年将是国内智能家居行业高速发展期的开始,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但截至目前,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

美国CNET(科技资讯网)与房地产公司曾对美国人智能家居体验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美国人已经拥有某种智能家居产品。调查发现,91%拥有智能家居设备的人会向其他人推荐,81%的人更愿意购买安装了智能设备的房子,而66%的人表示,如果留下智能家居产品会使房子卖得更快。

调查还显示,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不到18岁的父母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这种人口分布说明,智能家居普及速度将会非常快。

行业核心竞争力

智能家居行业是属于物联网领域内,以家庭为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型架构与物联网基本类似,也是由入口端连接云端,再由云端连接到接口端,而在智能家居领域,入口端一般以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硬件为载体,云端一般为各个企业或者平台搭建的云,而接口端一般为智能家电终端。

在智能家居发展的初期,云一般被无线所替代,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及大数据领域的加强,云优势逐渐被人们开发出来,而此时,无线仅能提供一个局域网络连接,就显得太过单调了。

可以这么说,在物联网行业内,如果谁能完全把控云端,那么就能成为物联网中的核心存在,但是目前很多的企业已经搭建好了云平台,但很多云平台的功能太过接近,导致入口端设备厂商与接口端设备厂商在面临云端选择时感到很困惑,到底该如何进行抉择,其实不管对于入口端还是接口端,从行业角度来分析,肯定是技术越好,越开放,另外一端的合作方越多,那么这个云端就越有优势。

产品需要具备的“能力”

通信设备

目前许多智能家居产品都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相互连通、相互依存的。而连接这些家居系统的方式,便是家庭物联网。有线布置的智能家居由于具有布线过于繁琐、成本过高等缺点,因此并不常用。现在最为常用的智能家居物联方式,均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同时,物联网也是一切智能家居系统的基础。当用户需要操作智能家居产品时,通过手机便可以完成。例如用户想要调节冰箱、空调参数时,便可以在手机中直接更改,省去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照明系统控制

通过无线传输系统、计算芯片等多种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无线遥控或是其他通讯设备对家中的照明设备进行调控。对灯光的控制不仅限于关停,还可以进行亮度的调整、照明设备的定时遥控、不同场景的设置等。

智能遥感设备

要说智能家居与我们普通家庭使用的传统产品有何不同,其中一项重点便在于,智能家居更“懂你”。在许多智能家居产品中,都配备有相应的传感器,无论是亮度、湿度、温度还是我们的语音、人体红外等,都可作为信息传递给智能家居。也就是说,当你走进家中,室内的空气净化器将根据空气质量决定风量大小并进行自动调节,窗帘在检测到外界亮度后将会遮盖住过亮的阳光。

智能家居管理中枢

在拥有了智能家居硬件产品后,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是智能家居的一大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厂商们的争抢之地。在2014年,亚马逊便推出了一款语音助理设备,而该产品的接任者Echo Dot于2016年9月中旬发售,可在家庭的任意环境中被唤醒,并完成语音的识别功能。2016年,谷歌也向外界展示了其在智能家居管理上的野心,一款名为Google Home的智能家居处理系统登场。它可以完成对电视、音响、插座、家电等设备的互联。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做到对家庭内众多硬件的控制。例如可以通过声音让家电开关,或是可以进行远程控制等。

安全防护监控系统

虽然智能化让家庭十分便利,但其实智能家居还可以应用在家庭的安防系统上。通过连通摄像头、智能门锁等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家中情况,让家庭安全性能再次提升。

智能单品已成“标配”

据了解,目前智能家居市场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智能家居单品和全套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单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电器,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智能冰箱、智能扫地机等都属于单品范畴。通过调查发现,每户家庭中,几乎都能找到大小不一的几件智能单品。由此看来,智能家居单品确实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居的标配。

全套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全宅灯光、家电、门窗、净水、新风系统等集成智能化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相比智能单品,全套智能家居系统稳定,对于各类电器的统一协调性能也更好,但不菲的价格也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智能单品更受时尚新潮的年轻人欢迎,而全套智能家居系统则更适合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中年人群,他们有消费能力,希望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对系统稳定性有一定要求。

走入家庭,娱乐性家电率先落地

目前,智能家居产品或许已经不算新鲜,许多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但其仍会日常使用智能家居产品。而我们见到最多的智能家居产品,一定是平时使用最多的电视等娱乐电器了。电视身为客厅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互联网+兴起、智能化盛行的时代,也走在了最前端。现在大部分电视厂商旗下都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这些智能电视大都拥有全开放式的平台,并搭载了操作系统。用户在使用时不仅可以观看到固定频道,更可以看到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频资源。

与曾经的传统电视不同,智能电视有着其独特的使用方式。它们往往具备语音识别功能,只需要说出想看的节目,便可以自动进行播放。这需要强大的语音识别功能,在收入使用者的声音后,将它转变为讯息,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实现电视与人的交互。

在2016年,长虹推出了首款人工智能电视,让电视智能化再次提升。人工智能电视与智能电视的区别就在于,智能电视仅仅缩短或是削减了操作过程,而人工智能电视则完全省去了操作步骤,仅需要通过语音进行识别。作为客厅最常见的大屏,电视的智能化也能让整体智能家居在智能化道路上更进一步。

开放云端共享是物联网行业的趋势

物联网作为一个万物互联系统,构建一个相对更开放的环境,才是未来的发展重心。智能家居行业也可以从相对狭隘的角度理解为,以家庭为单位构建的物联网领域,因为这也是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状态,但这其实对于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有力的支持。

从目前来看,终端厂商显然在云端及物联网系统上的成就,无法与互联网企业或其他科技公司相媲美。所以从目前国内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互联网三大巨头的云端相对具有优势,而且这三家已经为很多企业提供了相应的云服务,并且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况且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巨头首字母缩写)在2016年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云端技术、完善自己的云端市场,逐渐形成了互联网企业在物联网云端的优势。

其实,并不是只有互联网企业才拥有云端技术,虽然目前终端厂商在云端的发展水平不能与互联网企业相媲美,但是拥有一套自己的云端技术,也可为自己的产品做支撑。不过,这也显示出一个弊端,自己的云端或者终端设备能不能达到真正的开放状态,与其他厂商的设备相连,如果进行开放后,其云端技术能不能达到支撑相应市场的规模,这就不得而知了。

当互联网企业逐渐将各终端厂商聚拢到自己的平台后,相当于互联网企业就能控制这些终端设备,进而影响到市场发展。但是目前智能家居的合作大多围绕在几个核心企业与厂商之间。如果终端厂商调整自己的云端接入设置,那么云端市场就会变得更加有意思了。

人工智能是下一个演进方向

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推出后一时间独领,微软、苹果、谷歌的反应是被捷足先登了,而厂商的感受则是原来智能家居还可以这么做。不论如何,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入口级平台已成功登陆智能家居市场。随后,苹果的Siri植入HomeKit,谷歌的Google Home登台亮相,微软的Cortana进入海尔的优家系统,AI(人工智能)成了智能家居下一条扎堆演进的必由之路。

AI在智能家居领域集成了中枢控制中心与人机接口的角色,其相当于用户住宅里的私人语音助手,通过下达语音指令操控各类家居终端和接收推送反馈。在交互体验上释放了用户双手,适应更多场景,与云、大数据结合则更具优越性。

未来智能范文4

正在突破的自动化驾驶技术

德尔福的自动驾驶技术展示样车亮相于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今年上半年,德尔福在美国成功完成了史上距离最长的一次自动驾驶旅程,从西海岸的旧金山到东海岸的纽约,行程达5500公里,其中,99%的时间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完成的。在这次自动驾驶旅行中,德尔福在一辆奥迪SQ5上配备了雷达、视觉传感器和相机传感器,以评估自动化水平,从而为客户提供模块化、可扩展、可定制的解决方案。在东西海岸自动驾驶之旅期间,这些传感器共收集了3 TB的数据。该辆汽车的主要功能有,全套雷达、视觉传感器和ADAS,自动公路变道、点到点城市自动驾驶,以及多域控制器――高端微处理器无缝驱动多项功能。

而且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德尔福还拿到了奥迪的自动驾驶平台――中央驾驶员辅助控制器项目。德尔福的多域控制器汇集多个电子子系统或区域(例如安全系统、车身、信息娱乐系统等),在车内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控制中心。这使得汽车能够快速有效地管理大量复杂数据,使得自动功能能够良好地运行。通过德尔福无线车载通信技术(V2V/ V2X),扩展了汽车现有ADAS功能的范围。其所安装的智能软件使汽车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像人类大脑一样,做出复杂决定。此外,随着成功收购Ottomatika公司,德尔福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地位。Ottomatika是内基梅隆大学成立的一家公司,提供自动驾驶算法。

在其“创新之夏”活动圆满结束之际,大陆集团在IAA 2015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展出了其面向自动化驾驶的基本系统构块。

在大陆集团看来,实现“零事故”愿景的关键是辅助驾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取决于对这项技术的信赖程度。随着人们对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的信任度的增加,对自动化驾驶的接受度也会上升。另外,人们对自动化驾驶的接受度还取决于如何才能确保驾驶员知道汽车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在电子部件和软件的支持下,用于切换到自动驾驶的虚拟副驾驶(chauffeur)按钮为驾驶员提供多一重的自由度。驾驶员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自动驾驶。

“我们将始终把何时使用自动驾驶功能的决定权留给驾驶员。如果这些功能被关闭,我们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将负责保护驾驶员。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成为完全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驱。自动化驾驶技术越来越接近实际应用。这也是我们欢迎建立数字化测试区的原因所在,例如德国各州已经批准或规划中的那些测试区。现在是立法者为自动化驾驶技术的日常使用奠定法律基础的时候了”,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Elmar Degenhart博士呼吁,“毕竟,高度自动驾驶――例如在高速公路上――的重要一步就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使驾驶员无需再持续监视道路情况。”大陆集团正在研究多种自主(因而是无驾驶员的)驾驶功能,特别是实现快捷方便的驻车系统。大陆集团将在IAA上展示其针对这种应用的极为实用的环视摄像头系统。

自动化驾驶面临的六大挑战

“我们正在全球各地,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研发实现自动化驾驶需要的部件与系统。工程师面对的六大挑战是:传感器技术、集群连接、人机对话、系统架构、可靠性和自动化驾驶的接受程度”,Degenhart博士在描述大陆集团的自动化驾驶研究工作时说。

1、传感器技术:零事故不再是幻想。配备传感器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能够像人一样(如果不是更好的话)记录汽车周围区域的情况。摄像头系统可取代后视镜,从而不仅增加安全性,同时还减少轿车和商用车的CO2排放。对于传感器融合,以及最终对于传感器数据的评价,大陆集团正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在“通过自我学习实现进阶式安全”的主题下,大陆集团与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Technical of University of Darmstadt)发起了研究项目“PRORETA 4”,致力于研究自我学习系统和人工智能。

在IAA上,大陆集团展出了其全新SportContact 6轮胎,这种轮胎可在高达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下提供卓越抓地力。“高科技SportContact 6轮胎在创新和重要性上与新的最先进电子产品不相上下。毕竟,正是轮胎将汽车的动力智能地传送到路面,并确保稳定的轮胎抓地力”,Degenhart博士说。“将来,我们将在轮胎中安装传感器,这将使汽车能够检测路面情况。“轮胎将因此成为我们的车载传感器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egenhart博士补充说,“另外,大陆集团还在研究具备学习能力的独特预测驾驶系统。”

2、集群连接:互联网将成为汽车的第六感官。大陆集团正在研究一种将会提供高度准确交通信息的强大后端系统。该系统的基础是由道路者共享的传感器数据与交通后端计算机。共享数据可增加传感器的感测距离,并使汽车能够“看到拐弯处的情况。”

3、人机对话:如果汽车在全自动驾驶模式下来到一个高速公路出口且驾驶员应当再次接管控制汽车,这时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大陆集团将在其交互式3D电影中展示一种使汽车与驾驶员实现互动的驾驶舱,这是对控制问题的一个重要回答。

4、系统架构:未来的自动化驾驶系统架构需要安全地管理在汽车中进行处理的大量数据。届时每分钟将需要实时处理1GB传感器数据。不断增加的传感器输出和由此产生的数据量增加需要一个强大和可靠的电子系统架构。

未来智能范文5

身为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的她,正在与这个科技巨头一起面临着创立以来最大的转变―从一家PC公司转型为一家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尽管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英特尔不但引领了属于PC的辉煌时代,而且还当仁不让地站在了科技领域的顶端,但是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未知的新时代,如今的英特尔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对于未来,英特尔的思路非常清晰,也正在向这些方向进行探索和实践:

云是最重要的趋势,将塑造智能互联世界的未来,对英特尔的未来亦是如此。

与云相连接,让组成PC客户端计算业务和物联网的许多“物”变得更有价值。

存储和可编程解决方案(如FPGA)将为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带来全新级别的产品。

5G将成为访问云端和我们迈向“始终连接”世界的关键技术。

摩尔定律将继续发展,而且英特尔将继续在真正实现摩尔定律的经济影响方面保持领先。

在2016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CES、IDF等大型会议上,夏乐蓓和她的同事们正力图将英特尔的这一变化传递给世人,所以我们看到了Lady Gaga使用英特尔最新黑科技奉上的视觉盛宴,看到了CES上让技术走向生活的各种变革,也看到了IDF上各种以Edison和Curie为核心的智能设备……林林总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英特尔这个科技巨头改变的决心,也让我们萌发了与夏乐蓓再次进行面对面交谈的想法。毕竟,由这位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诠释的英特尔转型过程会更加生动而具体。

在我们印象中,夏乐蓓是很乐意走到前台与媒体、与市场交流的,而且她每一次露面都会成为全场的焦点。是的,你很难想象女性来谈论科技话题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然而接触夏乐蓓的人都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感受―此时的科技不再由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和定理构成,女性的特有敏锐视角将其解释得更为生动有趣。

与我们接触过的很多科技厂商的领导不同,夏乐蓓曾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中国市场,了解国人的消费习惯,这使得她对中国市场了若指掌,所以她谈起英特尔的战略来,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的话题从英特尔视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云”开始。在夏乐蓓看来,云计算是未来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点。在中国,云的力量来自于6.88亿活跃的互联网用户,人们正是通过身边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与云紧密相连。但在云的话题上,英特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使中国的云市场初期是由基数庞大的人口红利所驱动,但未来云的发展将不再由人的因素所驱动―毕竟人口(互联网用户数量)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而人们身边的终端设备,也就是我们说的“物”将逐渐主导云的变化。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未来更多的“物”从互相连接开始走向智能,将爆发出无可限量的力量。

为了更易于理解关于云的话题,夏乐蓓进一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极为兴奋的场景:当你

和你携带的智能设备无论在家里、办公室,或者在车站、咖啡馆等任何地方,均能与所有出现场景中的“物”进行互联,此时你是否有拥有整个世界的感觉?这其实便是英特尔所说的“万物接云”的概念,在这样的场景下,产生的数据会爆炸式的增长,所以英特尔正在为这样的未来做出重要的方向性调整。

而谈及调整,夏乐蓓坦诚地谈及了关于PC和手机的话题:“此前有人问我,英特尔是不是要慢慢放弃PC、手机。答案是否定的,不论PC、平板还是手机,它们本质上是物、是工具,而我们的战略性转移是思路上的变化,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人们身边的一、两种终端设备,而是和一个人发生接触的所有事物,而且让它们智能并互联起来。你可以想象与身边所有事物互动的情景,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 夏乐蓓谈及的这一切并非空中楼阁,反而,英特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实现这一愿景的厂商。如今英特尔构筑的是一个整体增长的良性循环,由云计算提供的巨大动力,将驱动万物的智能化进程,当前人们已经可以看到,PC已经成为首先迈出智能化进程的重要终端设备。

谈到这里,夏乐蓓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我们走上这条技术发展道路,无论是PC还是智能手机,首先是要互联,否则后续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英特尔已经在Wi-Fi、LTE、5G等互联技术上作了前瞻性布局,这些技术的投入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人、物和云之间无缝的连接。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更多方面积极布局,除了大连工厂已经追加投资,准备生产下一代的存储设备外,我们还收购了Altera公司, 为FPGA(可编程解决方案)提供支持……你们可以看到,英特尔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

“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这些听起来很酷、很性感也很有趣,都是一些很漂亮的字眼:智能、连接。但背后蕴含着英特尔在所有环节中所做的巨大投入,当然也包含我和所有中国同事做出的众多工作,一切均是为了保证在中国市场、在整个新的数字服务经济时代里提供最优的体验。对于每一个中国消费者而言,均可从中受益。” 在谈及了英特尔的整体战略后,夏乐蓓随即询问起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eFashion:英特尔的SSD一直是发烧级的装备,但是并不是英特尔整个业务中的主流,现在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英特尔对于存储这一块的业务做了一个重新的规划,这是否也意味着对英特尔客户存储的业务也会成为一个比较新的机遇?

夏乐蓓: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存储方面,英特尔在市场中的声音听起来不是那么响亮,但是最近发生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事情,情况在发生变化。我们把公司存储部门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业务部门,在报告收入的时候,这个部门要单独列支汇报,我们称之为非易失性存储解决方案部门,这个部门的高级副总裁直接向英特尔CEO科再奇进行汇报,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公司架构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存储上,它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了。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英特尔有非常好的新的创新,我们希望把这些创新带到市场中,不仅仅是进一步扩充和发展SSD市场,更重要的要让这个市场当中能够看到有产品带来更好的技术和性能。如果你在这个行当里,你肯定很清楚硬盘处理的能力已经进化到怎样的程度―SSD的能力越来越强,它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地应对下一代的云。下一代的云需要有强大的存储能力加以支撑,这也是为什么包括英特尔在内很多企业都在对这一块进行大量的投入。当然,英特尔在这个领域拥有众多足以傲视群雄的资本,诸如PCIe、3D Xpoint等能够直接实现性能提升的技术。另外,我们在存储技术上还针对中国市场有专门的投入,它带来的投入成果密度更高、性能更优、成本更低。

因为我们在中国,所以我要特别地提到在大连的工厂。英特尔会将与美光合资开发的最新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引入中国,落地在英特尔大连制造。这个产品是面向全世界的,它不仅仅只是在中国销售,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的工厂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感到很兴奋。 现在 Intel inside不仅是PC那么简单,新的智能设备层出不穷,intel inside也遍地开花。

eFashion:根据刚才的描述,英特尔未来的核心业务好像更加偏向行业服务和解决方案?这是否会让消费者对于英特尔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发生变化,会变的更弱了?或者您觉得这样的变化并无所谓,因为英特尔要转向行业?如果不是这样,对于强化用户体验,英特尔又打算怎么做?

夏乐蓓:应该说英特尔是有一个方向的转移,我们从原来的CPU产品变成解决方案,但是行业和消费者,我们都是同时兼顾的。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英特尔目前在行业和在消费者市场当中都在做哪些工作。关于行业的分析你说的非常正确,我们确实在转型,从原来的硬件产品到平台、到软硬件的服务、到最后的解决方案。因为最终我们交付给客户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产品了,而是真正在交付一种体验。有一些行业,比如在健康医疗、生命科学、零售、金融服务方面,我们是和行业里的伙伴一起为共同的客户交付整体解决方案,而不单单只提供一个CPU处理器而已。在此过程之中我们会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这样的例子甚至不仅限于提及的这几个行业,很多行业都会参照这一思路。除了在行业用户上,其实我们在提升普通消费者的体验上也建树颇多,我们推进的方式是帮助合作伙伴,将更好的体验传达给他们的最终用户。比如我们和阿里、腾讯以及百度合作,便是由他们直面最终用户,最终呈献出极出色的体验;包括滴滴在国人中大受欢迎的良好用户体验,便是你所看不见的英特尔在后台提供支持。

举个滑雪的例子,在我们为滑雪板装上了传感器后,借之收集数据,传到后台数据中心进行时时分析,对运动员的滑雪过程姿态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这样运动员就可以随时调整他的运动轨迹和身体姿态,从而提升成绩。当你作为一个滑雪运动的粉丝坐在电视机前时,会不会抱怨运动员滑得太快,很多细节都没看清。如今我们已经完美解决了观看的问题―在美国举办滑雪赛事时,英特尔与ESPN体育频道合作,让观众不仅可以在屏幕左面看到具体的数据,甚至可以悬停画面,同时显示运动员的姓名、时速、弹跑的高度、空中旋转的姿态等,即使作为普通的观众,也能从专业的角度去体验比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这样的行业用户,还是普通观众这样的终端消费者,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借助英特尔大力发展的传感技术,让物体拥有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从而帮助行业用户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事实上,你的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与英特尔息息相关:比如体育、时尚、健康、医疗……在这些方面我们均可通过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这些直面消费者的企业也需要英特尔这样一个拥有前瞻性的巨人站在身后。

eFashion:现在也有很多和英特尔体量差不多的行业巨头在进入物联网和云计算,和这些同业的伙伴之间的关系是应该怎样表述的?是竞争、合作,还是各自划定自己的一块区域发展,或者英特尔希望像PC时代那样,可以串联起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夏乐蓓:我们是业界唯一一家能够在物联网的各个环节当中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司,并且促使这个循环向前发展的必要技术和动能。当我们说到物联网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物本身,它涉及到整个的生态系统。就像你说的很多公司现在正在进入物联网的领域,它们绝大多数是在这个生态系统或者循环中一部分环节开展工作,这一点和英特尔不同,英特尔仰仗着多元化的先进技术和多个业务部门,不论是云、数据中心、设备物体连接、还是存储方面,均能够提供出色的技术和服务。谈到物联网,我有两件事要强调:首先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马拉松,它是长跑、是一个漫长的征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标准,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二,物联网的事情不是英特尔单打独斗能完成的,所以我不认为我们和业内其他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或者我们是各自划一个山头,在这个范围里自己做自己的,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因为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英特尔有众多的技术储备与全面的战略思路,但是在整个循环的各个环节,同样也需要其他的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公司参与进来。物联网与你刚才提到了PC时代不太一样,那时有OEM、ODM、软件、硬件厂商,我们作为一个牵头者,把方方面面的联系起来就好了,那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固化的业务闭环;但是物联网当前处于极不成熟的初级阶段,业务是非常碎片化的,你很难想象在这个市场里,需要有多少企业参与进来。所以我认为仅靠英特尔一家公司来支撑与控制整个市场,无疑是不现实的。物联网市场的复杂性在于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标准、众多的公司来一起配合,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强调这是需要仰仗整个生态系统才可以发展的市场,只有合作才能够使得物联网市场持续、快速地发展,比如我们要一起制订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有公司之间的联合体等,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跨行业进行配合。虽然物联网的成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但这也是令人兴奋、充满挑战的过程,英特尔在这个过程里还是会承担起业内的领导者作用。

eFashion:互联和计算在英特尔未来的版图当中不仅仅变得同样重要,可能互联甚至还高于了计算,我很想知道英特尔在互联领域拥有很出色的技术等等这方面的人不算多数?基本上是错过4G这个阶段以后,未来的5G以及更远的时间,英特尔互联技术做好哪些准备?另外有一个传闻,iPhone可能采用英特尔的基带,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这是否表明英特尔在互联技术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夏乐蓓:你的第一个问题说的是对的,因为在传统历史上,英特尔确实是把主要的关注力放在计算性能上而不是连接能力上。你也知道,要在互联领域做的好,涉及到的投入是巨大的。过去的十年,英特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虽然我们错过了一些重要的节点,包括4G,但是英特尔未来会迎头赶上。事实上,英特尔已经在通信互联技术上拥有自己的骄傲―我们是业界第一个LTE调试解调器开始出货的厂商,技术非常成熟;相信到了5G,英特尔依然会是业界的领导者。今年早些时候,英特尔参与了巴塞罗那的世界移动大会,会上展示了和日韩两国运营商合作的5G试点项目,而这些技术,未来极有可能会用于2020东京奥运会上。今年6月份我们还会在上海的展会上举办相关的活动,期间也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亮相。所以,英特尔在通信互联上的投入是从标准的制订开始、到概念的验证、再到项目的试点,每一个步骤都走在了行业的尖端,而且我们的5G端口和整个基础架构均是业界最为优秀的。关于iPhone的问题我没有办法正面置评,不过苹果一直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我们也会持续推进和苹果之间的合作,并会开拓新的商业客户。

未来智能范文6

1西电东送,

点击ENTER键即可

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核电,现在你家的电网里走的可能是以上任何一种电,也有可能是“杂拌”。多数分布在西部偏远地区的新能源,由于当地用量小,运输距离远,经常遭遇疯狂“放电”却无人消受的局面。自武建东开始筹划国产“智能电网”,20年之内,新能源必将经历并网和“统一度量衡”,而当分布式发电技术和电子设备支持下的智能电网成熟之后,“西电东送”不过是敲敲键盘的事儿。

2储电:

给电网充电

1MW的电池储能系统要干的事情就是把“付诸东流”的风能、热能等储存起来,以备在需要时并网。就如目前坐落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首个储能系统,就像一个蓄电池,只不过它不是给机动车充电,而是给整个国家电网充电,帮助美国Xcel能源公司实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3变电:

没有停电这回事儿

改造变电站,再也不需要那些主网变电站、升压变电站、二次变电站、配电站,原有变电站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被重新定义。6000亿打造的特高压电网,变电容量上亿千伏安,并联起来的变电站不仅“坚强”还很“敏感”周围环境温度、风力风速稍有改变,远程监测系统通过光纤信息,立即改变当地的储电量和送电量,让我们跟电压不稳、长时间断电、停电说再见吧。

4输电:

高压政策

线路再长、电量再大也没关系,特高压电网的设计已经考虑到国家用电的极限。电缆、网架等输电设备的升级提供了硬件保障。上亿千伏的电网,将用直流电和交流电两种形式应付中国不同地区间长距离的电量负荷,兼容多样化的发电方式。人工智能加特高压输电双管齐下,足以保证全国电力运输的速度。

5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