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1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案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研究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
1、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自己想学会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做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等。
3、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端午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2
2019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一
活动时间:20xx年5月27日
活动地点:二年级二班教室
活动人员:全体师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端午说由来
(1)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来源于百越民族节日祭
(2)端午讲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小结。
3、端午话习俗
(1)赛龙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2)话粽子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4.、端午赛诗会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5、谈感受,激感
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6、总结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但这个节日却始终传承了下来。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咱们悠久的历史,还有那些跟端午有关的人们——屈原、曹娥、伍子胥,还有中的历史上的百越民族。
经过今次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
2019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端午说由来
(1)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
(2)端午讲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小结。
3、端午话习俗
(1)赛龙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2)话粽子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4.、端午赛诗会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5、谈感受,激感
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3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1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2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玻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3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
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
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
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
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
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
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
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10年**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
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
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
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4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
端午节习俗高三作文范文5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之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因此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因此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4
关键词:端午节 江陵端午祭 比较 继承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15-0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与邻国一直有着相依互存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与朝鲜半岛紧密相连,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不断地相互影响,因此中韩两国在传统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之间的摩擦与误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2004韩国江陵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这就是文化之间的摩擦与误解的鲜明例子。
我们小组从历史渊源、传承差异性和祭祀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中韩两国端午节日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来说,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最明显的共同点是:传统上,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都是在阴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为什么都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呢?除了我们所知的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中国传播过去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韩两国自古都看重奇数相遇的习俗,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把这个日子定为一个重大节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中韩两国端午祭从历史渊源来说,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中韩两国端午祭历史来源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端午节是因祭祀而生,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则是由中国传入的。也就是说中国是端午节的起源国,韩国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的。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一种说法就是,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五月被称为“恶月”。也就是说,五月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五月五日是一个“恶日”。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为了驱邪辟邪,都会去山中采集药草,这样的活动传承久了,就出现了“药市”这个活动。即在旧时,五月五日这一天会有一个被称为“药市”的活动,人们在“药市”中采购需要的药品。中国民间流传关于端午节的来源除了“药市”之外,还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祭祀伍子胥,邯郸淳《曹娥碑》中提及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祭奠伍子胥。二说是为了纪念曹娥。据《会稽典录》记载:“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为了纪念曹娥,端午节这一天又称“女儿节”。其中被老百姓普遍认可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出答复屈原招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竞渡,乃以俗也。”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以防鱼虾、蛟龙吞食屈原的身体。《续齐谐记》中还这样记载:“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粽子由此而生。而将渔舟装扮成龙的样子则是为了吓唬江中的鱼虾,让它们不靠近渔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竹筒麦面等是榱思漓虢中的蛟龙(也称为“龙王”),希望龙王不要吞噬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不管是祭祀谁,这个节日的起源本身就带有一种祭祀的色彩。
朝鲜半岛与中国国土接壤,在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商纣王的兄弟箕子在商灭亡后成为朝鲜北部国君,周朝时承认其国,历史上称为“箕子朝鲜”。从此,中朝开始了长达2300多年的邻邦历史。那端午节又是什么时候引入朝鲜的呢?据《东国岁时记》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也就是说,在古时,作为中国附属国的韩国,韩国的端午节是按照中国的端午节引入的,即韩国的端午节日活动从汉朝开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的习俗来进行。“入乡随俗”,被引进韩国之后的端午节虽然承袭了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但是为了更好地让端午节在韩国这片崭新的国土生根发芽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也随之改变。在韩国的不同地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的说法也就不一样了。据韩国非物质文化官方网站上展示,在古时江陵一带,关于江陵端午节最早的记载,源于在江陵出生的许钧。江陵端午节当时祭祀的对象是朝鲜三国时代统一了三国的金庾信将军。出生于新罗时期的金庾信将军自幼在溟洲,在江陵南部的禅智寺任职时铸得名剑一把,一举统一了高句丽和百济,死后被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的百姓。据说在壬辰倭乱的时候,敌军以为树立在大关岭的松树是士兵,就不敢贸然侵犯。于是人们就将五月五日这一天定为祭祀大关岭山神的日子。还有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城隍神的故事。《大关岭国师城隍神》中记录到:相传古时候一个有钱人家的闺女去石泉打水,饮了一瓢映着太阳倒影的水,不久就产下一子。但是家人将未婚便生子视为耻辱,就将小孩弃至后山鹤岩下。数日后生母去探望,以为孩子早已死去,没想到看见鹤正在抚养孩子,她以孩子是天赐之子为由,抱回家中。数年后孩子成为国师,回故乡后建立“神福寺”。据说至今国师的浮屠仍在此处,现在尚存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建的庙宇。人们在他死后将其奉为守护江陵地区的“国师城隍神”。所以在端午祭这一天,人们也会祭祀城隍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端午节祭祀的是先驱与龙王,缅怀先驱们高尚的人格品质,祭祀的是人。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为了祭祀山神,不管是大关岭山神金庾信将军还是国师城隍神,他们本身都是神话的人物,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人民所敬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是中国的端午节带有早期的祭祀色彩,而韩国的江陵端午节则带有很强烈的巫俗色彩。
二、祭祀方式
在中国,虽说南北有着文化差异,但是总体上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习俗。有些地方还有小孩佩戴香囊、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以求平安的习俗;南方的某些地方还会祭祀龙王,在端午节的龙舟上抽下龙王的胡须绑在手腕上祈求平安的做法。中国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时间一般比较短,正式的活动时间只有五月五日一天,但水源河流多的地方,会用赛龙舟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一般持续半个月。
相比之下,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举行活动的时间比较长,祭祀和活动的方式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江陵端午祭是从阴历的五月三日到七日,为期5天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从四月十五日便开始准备端午祭,一直到五月七日这一天,将近一个多月。在古时,韩国传统端午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京乡各地共享茶礼;妇女饮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发,用菖蒲露化妆,用菖蒲水洗面沐浴,用菖蒲根做发簪,化“端午妆”;除此之外,还有喝益母草汁,煮白草来祛病的习俗;大多数地方都会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很多人还会备带餐点,与家人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饮水、荡秋千;某些地区还会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君臣间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也是主要的庆祝形式;达官贵人们,例如士大夫会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祈愿平安等。
上文已提到,据《东国岁时记》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也就是说,韩国江陵端午节的祭祀方式与中国的端午节的祭祀方式有着一致性,即无论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活动方式有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都可以在中国端午节的祭祀方式中找到根据。就拿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时候妇女的传统来说:在江陵端午祭这一天,韩国的妇女要饮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发和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沐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等,这些皆是由于中国旧时的“菖蒲”有驱邪之意。虽然说韩国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江陵一带将江陵端午祭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不仅被接纳,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有丰富意义的节日。
江陵端午祭的庆祝方式,按照流程可以分为“迎神祭”和“酿神酒”两种庆祝方式。前者庆祝的时间比较短,从“迎神祭”到“送神祭”,大概20多天;后者庆祝的时间就相当长了,有一个多月左右。在庆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参与,是一种官民合一的庆典活动。这样的大型祭祀活动,在古时也被称为“部落祭”,具有传承文化、辟邪求福的作用,同时还有着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种族群间的分裂,来实现统一社会的目的。这也是江陵端午节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贺学君先生从韩国考察带回来的《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文中,详细地介绍了韩国的19种代表性的祭仪,如不净巫祭,大关岭城隍巫祭等。在这些传统庆典活动之中,有一套端午祭的祭祀方式――大型的巫术祭仪。这个祭典有着一整套相当繁琐的祭祀方式,其中包括官奴假面舞、歌谣、农乐竞乐等。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端午节是由祭祀庆典转变为节日庆典,而韩国的祭祀活动则是由中国传入,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逐渐转变为节日庆典。
三、传承差异性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祭祀屈原或者供奉水中神F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动,不断演变成为龙舟竞赛、吃粽子的习俗;从人们最初驱邪避邪的目的演变成现在的庆典活动。此外,中国的端午节中的龙舟竞赛也不断地国际化,政府方面也在努力推动端午节的发展,如投入资金举办区域性的龙舟竞赛,并允许艺人融入这个市场,用创意推动端午节节庆活动的发展。
相对于中国端午节的商业化,韩国政府更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并希望传统文化的庆祝方式能够一直维持原始的方式。如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其最好的体现。在江陵端午祭的祭祀活动中,主持庆典的人多为世袭,也就是说,用世袭的方法让这些活动的祭祀方法及意义能够更好更稳定地传承。而韩国政府对于江陵端午祭的资金扶持,则是给予拥有传统技术的艺人们相对应的资金补贴,并鼓励人们积极地去学习这一传统庆典的庆祝方式。韩国政府的这一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江陵端午祭的稳定发展,这是十分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的。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韩国在对于传统节日保护方面,都是在努力维护本国的传统节日。但是相对来说,韩国政府比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参与活动艺人的专业程度,而我国则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商业化。
那么,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对我国来说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我认为,首先是政府的支持。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在网上发表感言趋于流行,相信不少人在社交论坛上发表感言:“传统节日的味道真的是越来越淡了。”是的,近年来人们热衷于西方的外来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中国三大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更需要由我们来好好保护。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觉得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溯根活动,鼓励人们主动深入地参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达到了解我们传统节日的目的,逐渐地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恢复以往的光芒,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然,在用活动鼓励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而不是商业化我们的节日。
其次,我认为有一个很好的做法,那就是申遗。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例,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保护传统节日的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申遗。我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丰富的寓意都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申遗来向世界展示我国瑰丽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倘若我国端午节能够申遗成功,不仅是国人,国际友人也将会进一步关注我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不仅能推动我国的端午节走向国际化,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端午节。
还有一个重要的保护方法,那就是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有创造性。这个做法是中国政府这几年一直在尝试的。比如龙舟竞赛不再局限于小城小县,为龙舟竞赛制定一整套的比赛赛制,然后将其推广至省级的比赛,甚至是国际级别的比赛,这是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中一个有利于端午节稳定发展的措施。粽子也是我国端午节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举行从县、市、省再到国家级别的粽子制作大赛,通过大赛的形式让大家体验到各地方粽子的特色,了解其中的不同,品味各地域粽子的美味,开阔民众的视野,使国内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学习,让我们的端午节更具有活力,同时这也是让我国的粽子更好地走进日常生活,更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为创新制造动力。只有不断地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时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韩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过程。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符合时展的前提下保护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增添光彩,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杰.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94-99.
[2]王鹏.中韩端午节俗异同考[J].东疆学刊,2009(4):7-12.
[3]黄榴丹.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5
[关键词]山东省 民俗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端午节
一、前言
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是个文化名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也沉淀了自己的各种文化特色。像端午节这类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旅游资源,由于它承载着更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我们更要深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在现今社会,更好的融入现代文化的发展中。
而在现今社会,像山东省这样以旅游业这种绿色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大省,更应该重视像端午节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是,如今的端午节却在慢慢衰落,这种民俗节日在现今社会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民俗旅游资源的衰落,有外在的原因,更有其自身的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研究它们。针对原因提出可行性措施,拯救民俗节日,是山东省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使山东省端午节这种民俗旅游资源健康的发展下去,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本身产生的节日产品,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二、端午节概述
1. 端午节的由来
从整个中国来看,对于端午节有着不同的阐述。以端午节文化的发源地――湖南岳阳市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这种文化。从古到今,关于端午节有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这种说法是最广泛,也是最被人们所接受的。屈原的那种崇高而博大的爱国主义已经被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屈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后遭奸臣,被楚王流放,当他听说楚被秦所灭,痛不欲生,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人们沿途泛舟打捞,于是就以五月初五为纪念日,来纪念屈原。
曹娥说:这种说法流行在浙江会稽。因为她的父亲在五月初五日迎江神活动中,淹死在江中。曹娥很悲伤,投江而死,后人就以五月初五来几年孝女曹娥。
介之推说:这种观点流行在山西一带。《艺文类聚》中记载“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伍子胥说:这种观点流行在吴楚两地。伍子胥,楚国人,力谏吴王夫差灭越时要斩草除根,夫差不听,赐其死,并将其尸体抛入钱塘江。民间认为钱塘江涨潮,既是迎接视为“涛神”的伍子胥,每年五月五日迎之。
祭龙说: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原是源于吴越民族举行腾龙的祭日。
恶日说: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忌讳。“五月五日,被古人认为是恶日,故《风俗演义》《论衡》《后汉书礼仪态》等书有‘不举五日子’的记载。”
有以上对端午节的概括,可以看出,端午节的内涵更加丰富,开发利用价值更高,也更值得研究。
2. 山东省端午节概述
在山东省,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节”“端午”“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胶东的黄县,招远等地,又称初一为小端午,初五为大端午。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通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山东农村多不知道屈原是何人,他们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1)山东省端午节的佩饰
全省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长命线,栓命线,五丝。日照则缠七色线。从缠上之日起,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来扔到水里。
临清给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用麦秸做的土项链)。俗话:“端午不戴符,死了变成小牛犊。”给七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时),以纪念诗人屈原。民谣说:“五月端午不戴五,死了变成癞蛤蟆。”临朐,滕县等地的妇女,小孩可以戴香布袋。花布缝制的花布袋中装有多种草药,戴在身上,玲珑可爱,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诸城一带的小孩习惯戴荷包。男孩戴的荷包形如锄头,意在引导孩子学锄地;女孩戴的荷包里插又花针,意在引导孩子学针线。还有少数娇惯的小孩戴无毒兜(兜上绣又蝎子等五种毒虫),意在以毒攻毒,确保健康。临清的孩子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五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亦能杀死五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德州的男女老少都要戴艾,无一例外。因为“端午节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端午节一般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有临朐例外的举行祭祀蚕姑仪式。在蚕姑像前,供上鸡蛋水饺,然后焚香烧纸,乞求蚕茧丰收。
(2) 端午节的饮食
端午节这天,全省几乎都吃粽子和鸡蛋,费县喜欢喝雄黄酒。据说,雄黄酒有杀菌的功能。儿童不能喝酒,便在而多喝鼻孔里抹上一点。招远,诸城一代的妇女儿童,习惯用雄黄酒涂抹耳鼻,意在驱邪防病。
(3)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城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除了插艾外,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德州还加挂纸葫芦。据说,桃枝和纸葫芦可以避邪。诸城一带,除了插艾外,还用一束艾抽打屋内旮旯,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吧人蛰。
端午节的早晨,文登,乳山一带习惯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即墨则用露水洗脸。少年儿童早早起床,带着毛巾到青苗地里采露水。同时,采摘青蒜和小白菜。据说,吃了端午的菜,可以去百病。如果能在端午节的早上抓到蛤蟆等小动物,那就更高兴了。据说此时的小动物都是仙丹妙药,包括百病。长岛的渔村这天早晨拉过露水之后,又到海滩的礁石下去摸鲍鱼,谓之“摸房檐”,据说这天鲍鱼爬上来的特别多。
总之,山东省各地庆祝端午节的活动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活动的多样性,因此开发这种民俗旅游资源才有章可循。
3.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几乎都在吃粽子,因此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的饮食文化。把粽子包成尖角形,让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饮雄黄酒,酒可以祛病,防虫。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雄黄酒对人体是没有益处的,所以现在就没有饮雄黄酒这种文化了。
三、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1. 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省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民俗旅游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俗旅游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得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为诱因,文化的差异可以满足旅游者求异性,知识性,刺激性的需求。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1)节以食为天
端午节本是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好像与“吃”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夕吃水饺,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也许是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人们似乎对饥饿充满了恐惧。因此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风俗――吃。
龙船竞渡,粽子飘香是端午节的文化标志。然而,端午也一度被商家裹上“粽子节”的伪劣包装。节日气氛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逐渐谈化。过端午节就好像在过“吃节”。山东省各地在这个节日期间,除了吃粽子,挂艾之外,好像就没有了其他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也被着直接换成“粽子节”。
好在端午节在山东省已经成为法定节日。人们可以出游,共同娱乐。端午节本是全国性的节日,但除了在南方一些地方有政府组织赛龙舟等活动外,在山东省也就是市民自己过节。最普通的庆祝方式就是吃粽子。流传到今天,其做法与古代并无两样,只是内馅变化较大而已。
近几年,山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剧烈的社会转型,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却让传统文化陷入了逐渐失落和互换回归的双重齿轮中。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作为节日符号的食物,已经随时随地都可以大饱口福,这使得传统节日的魅力大大降低。然而商家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传统节日本来就不多的促销活动中,依然主打饮食牌。
端午节等全国性民俗节日遗产在山东省个大都市已经遭到了较大的损害。年轻一代对端午节更是不熟悉,就知道在这一天吃粽子。
(2)端午节在省内年轻人心中逐渐淡化
传统节日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与更多的是人情味。对现代的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他们心中逐渐淡化。对于传统节日端午节来说,年轻人知道在这一天要吃粽子,在他们的记忆更多是“吃”,端午节也被他们直接唤成“粽子节”。在节日期间,年轻人喜欢逛街,旅游,上网,睡觉等。很多年轻人并不能意识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只是玩玩,吃吃,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上,很多人认为不大需要,让其顺其自然。
2. 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其文化衰落的一种表现。而文化的衰落是文化变异的一种情况。这种变异有两种情形: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生的变异;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异。
(1)物质文化中饮食的烙印太深
端午节起源于农耕社会,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以食为天”。那时虽然在粽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它的主料还是粮食,逐渐由“时令化”走向“日常化”。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日常就能吃到粽子。于是端午节就被浓缩成了“粽子节”。这也就是很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因了。
(2) 行为娱乐方式较为单一
在山东省各地的端午节中好像还没有什么方式来供娱乐。南方可以赛龙船,在我们北方没有什么方式来娱乐,顶多挂艾,挂荷包,栓五色线,方式单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者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省内端午节的娱乐方式很难适合当代旅游者的口味。
(3)在精神方面展现的层次较浅
在我们省内,也只是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至于别的精神就不曾知道。其实从龙船竞渡就可以看出古人对水的对抗;挂艾,饮雄黄酒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抗争。端午节所流承下来的应该是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文化传承力,这样的精神文化层次才是端午节不可分离的核心因素。
物质是基础,行为是风貌,精神是核心。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端午节文化的整体,才能使它继续发展。
(4)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也日益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凭着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到我国,在山东省,韩剧热播,我们崇拜他们的传统文化;美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使我们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的热爱度大大大于本国的传统节日。
西方一些节日注重个人价值,以个体为但原来庆祝,而山东省的端午节则以群体为单元来庆祝。注重群体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价值。因此,以个性价值为主的西方节日备受省内人们的欢迎。而以群体为主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受冷落。
(5)政府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大
政府是重视“雅文化”而轻视“俗文化”。在端午节这块上,庆祝时间太短。旅游者在活动安排上,出行上都受到限制,就是在省内旅游也不现实,就更不用说远行了。
还有对端午节的宣传力度不够。仅是吃粽子,挂艾,挂荷包等,其余文化内涵人们就很少知道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则会削弱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四、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措施
由于山东省各地在庆祝端午节上有着不同的习俗,所以以下就其中的共同点进行着重研究,重点是研究山东省端午节的开发对策,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这种民俗旅游资源。
1.山东省端午节不同文化层次的开发研究
山东省端午节有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行为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在山东省,可以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来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首先,物质文化层面:这主要表现在粽子上。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而且可以选用不同的馅子,包成不同的形状。
其次,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以屈原为主。这样可以进行一下历史教育,分析一下古诗。在中国的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展现着古代人们的民俗生活。因此在教材中可以适当的编入一些反映古人节日生活的诗篇,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节日内涵。
最后,行为文化层面:主要是吃粽子。也可以在活动形式上深入挖掘与升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可以把端午节设成复古的场面,让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内涵。
2.山东省端午节民俗产品的开发措施
端午节时,山东省各地市都有制作香包的习俗,它不仅可以防病除虫,还具有审美情趣。在现今社会,它的功能就更显示在后者了。
它用不同的布料,缝制出不同的形状,比如心形,元宝形,船形等。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缝制出更多的形状,以此增加节日的娱乐气氛。它们可以带在身上,可以挂在车里,包上等,还可以挂在墙上当饰物。另外,可以再绳索上挂上其他小饰品,增加美观。这样,因为它的制作形状多样,颜色丰富,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既可以自己收藏,又可以赠送给亲友,所以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香包里面可以放上不同的植物,例如干的艾叶,月季,玫瑰等代表不同意义的植物。让大家自己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制作喜欢的香包。这样可以让大家热爱自然,又能达到识别植物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在制作好的香包里放上轻巧的饰物,以增加节日的娱乐性。
另外,外面用不同的布料缝制,体现多样化。而今最流行的就是十字绣了,它能根据需要在外表上设计任何图案,也可根据赠送对象的差别来设计。比如在儿童这方面,就可以设计上一些卡通图案;青年就设计一些祝福语一类的图案。这样,既有节日的气氛,又可以增进感情,还能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还有端午索,它用五色线作为驱妖辟邪的节物,在省内各地,一般是系在手腕、脚腕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有丝索饰品等多样的材料,可以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部门,丝索饰品、工艺品生产企业等举办端午索文化的交流会,将山东省丝索饰品、工艺品纳入到一个合适的节日文化载体中,丰富节日文化与节俗活动。
总体上看,这些饰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让现代青年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
另外,可以根据南方的一些习俗来开发山东省内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南方最普遍的是赛龙舟。在省内,一些沿海城市,比如青岛和日照还有威海等城市,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龙舟漂流,龙舟接力赛,龙舟碰碰船等,把古代竞俗改为竞趣。
3. 实现山东省端午节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首先,丰富节庆文化的内涵,加快彼此间的相互交融,以完善和充实传统节日文化。
在省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接轨,我们不仅要学习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更要学习他们节庆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衰落。
其次,融入凸显个体价值的活动。旅游者在追求自身价值时个体精神才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以端午节文化为依托,设计以个体价值体现为目标的参与型的旅游项目。比如再现端午节起源文化,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生动直接的了解历史,也能更深入的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然后,加强政府对端午节的重视。政府在端午节的旅游价值实现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并弘扬端午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之,在省内个城市举办端午节的活动不尽其样,主要是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政府重视,深刻挖掘端午节的内涵,使这一节日更好的传承下去。
五、结语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必定与现代文化有所碰撞。只有在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像端午节这种传统旅游资源的精华,传承他们的民俗文化意蕴,并重在开发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促进古文化与现文化的有机结合,使端午节这种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在现代文化中绽放他原有的和再生的文化光彩。以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业更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 曼 李万鹏 姜文华 叶 涛 王殿基:山东民俗 山东友谊社出版, 1990年
[2] 金苹苹 吴 珊: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 绍兴纹理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第22卷第6期
[3] 乌尔沁:中华民俗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4] 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5] 曹俏萍 周叮波:端午节习俗边缘化和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现代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 2006年7月第77卷专刊
[6]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节日娱乐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7] 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8月第4期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传统范文6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20xx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好处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有深远的节日意义,而且由于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制作的综合性食物,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古方中医带您深入了解粽子的营养价值,让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漂亮。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性味甘温,有健脾暖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糯米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端午吃糯米粽子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
糯米含有高质量的淀粉质和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但是糯米含的蛋白质较少,并且十分缺乏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钙含量较高但不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将糯米包上馅料制成粽子,搭配食用,则可以避免营养不全面。粽子馅有红枣、花生、豆沙、蛋黄、五花肉等各种口味,均让人食欲大开,营养和作用也各有不同:
红枣: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红枣馅能提供大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P、钙、铁等,补充糯米缺乏的维生素,帮助糯米中的钙等物质的吸收利用。
花生: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醒脾和胃、润肺化痰。花生馅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能补充糯米中蛋白质等的缺乏,但含油量高,多吃有碍肠道传送。
豆沙:绿豆性干凉,入心、胃经,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健脾益胃、补血生乳。豆沙馅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矿物质、磷、锌、镁、钙和钾质。
咸蛋黄:咸蛋黄可清肺火、降阴火,健脑益智。咸蛋黄做馅味道可口,并提供丰富蛋白质、磷脂、维生素和钙、钾、铁等,但其胆固醇和盐分含量相当高,不宜多吃。
五花肉:五花肉含饱和脂肪酸,与糯米搭配口味香浓。但会令体内血脂肪和胆固醇过高,阻碍血管,容易引致中风和心脏病,不宜多吃。
作为外包装,粽叶具备无污染和“一次性”的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包装。常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有芦苇叶、荷叶、假黄梨叶及竹叶等,这些天然的叶子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A、C、多酚类物质和钾等多种营养。用它们包裹食品,一起经过高温蒸煮后,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大自然清香,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
粽子天然健康、营养全面,但是因其热量偏高,而且糯米黏度大、不易消化,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以免影响肠胃及正常饮食;而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胃肠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即使是肠胃健康的人,也不能在一大早或晚上睡前两小时吃粽子,否则会使糯米停留在胃里时间太长而不消化,应尽量选在中午和下午吃,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次一至两个即可。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增加纤维质的摄取,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样搭配饮食不仅营养均衡,还能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民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