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美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种美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种美味

一种美味范文1

果然等来满满当当的好晴天,生物钟都比平时偷偷调早了些,那股贱劲儿从脚板底直窜上来:嗯,说什么也得去外头跑一趟了。说实话,这些天,我一直像少女思春一样强烈地这个春天里的山水花树。对一时一季的春天怀有如此之大的爱意,越活越接近一株植物,我喜欢。

清晨的公交中途遇堵,司机于是应景地骂了两句,像训自家孩子似的,我捧着一本青绿色的美食书跷起二郎腿坐在后排,特享受这种纯正的南京腔。李白同学说“笑而不答心自闲”,是啊是啊。

我想我要找的其实就是心中早就认定的那种“春天的感觉”,我像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期待这个姗姗来迟的春天。在南艺校园的一座小山丘上,过了那个令人稍稍疑惑的叫“沧浪亭”的门,头顶马上有一群漂亮的鸟尖叫开来,东西乱窜,嫉妒心泛滥,像是在训我,怎么可以闯进它们的地盘。我的斗性被激上来,准备给它们两个白眼,结果看到两只蓝得特别好看的情侣鸟,色心与爱怜之心立马泛上,作罢作罢。

邂逅一片小树林,林中有小蛇般光滑的小路,间或两三棵棕榈树,离披的绿叶泛起琥珀色的阳光,感觉特棒。一排枝叶紧实饱满的树正好无所遮拦地暴露在阳光下,我从旁走过,一片亮绿,很有种仪式感,令人愉悦。近处有一男子在跟情人甜蜜地通话,远观整片场子,如同一只站在林荫枝头的静谧的鸟,阳光间或从密林的空隙透下来,于是形成三三两两亮滑的光斑,整片林中寂无人声,只有麻雀子在贱贱地叽喳,这一切俨然东坡《记承天寺夜游》里“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白天版。

石头城公园入口处的橡胶体育场上人气好旺,惹得我只好趁扔苹果核时进去悠两圈。满场的器材满场的娃,我最喜欢一个粉红的小丫头,小小的在那块,特别惹人疼,让我喜欢得都不敢去接近,只好在一边闷骚着。结果那天在公园附近我来来回回三次碰到她奶奶背着她,太有缘了,哎。后来又去逗了只狗,那条金黄大犬蓬松地趴在地上晒太阳,跟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似的,确实挺惹人的,于是我贱劲儿泛上,走上前去就抚摸人家。主人说这是一条养了11年的狐狸犬,昨晚刚洗过澡。

坐到秦淮河边的凳子上看书,用手机听歌,翻到凯伦・安的《RightNowRightHere》,右腿一跷,好有。多谢作者文字写得轻灵活泼,如此闲闲地看下去几页,让半疲劳状态的人读下去毫不吃力。过了大概十分钟的样子,忽然涌上一股由衷的感恩,好久没有晒太阳晒得这么舒服了,在这之前,我几乎忘了这世上还有一种美味叫“晒太阳”。

一种美味范文2

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处境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则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

只有心里阳光的人,才会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子,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谁不希望跟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呢?微笑能给自己信心,也能给别人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

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无论是初次见面也好,相识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令彼此之间倍感温暖。

一种美味范文3

有网友评论说,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它里面包含着浓厚的美食文化和艺术,以及浓郁的中国乡土人文风情。“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鱼儿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的白花花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声声脆响……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每个人都激动得落泪”。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而且还通过美食这个窗口,让观众们更多地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并让许多人从文化和艺术中品味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食。“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还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有观众这样评论说。“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

饮食是流动中国的主要文化记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受捧和流行则是国人乡愁的集体共鸣。尤其是文人,在舞文弄墨时的追忆和乡愁向来有谈吃的传统,即使他们小的时候吃的食物看起来稀松平常,长大了也总是难以忘怀,难以忘掉那些曾经愉悦过味蕾的美味。比如作家汪曾琪,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一生情系美食,被誉为作家中的“美食家”。汪老先生喜欢美食,不仅仅在于吃,更在于他能够亲主庖厨,做得一手好菜,甚至,还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作为文化和艺术来欣赏。因此,汪老先生的儿女们常常说自己的父亲有“三杂”:吃杂食,看杂书,写杂文。所以,汪老吃“杂食”的习惯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他不仅写出了几十篇谈饮食的美文,且文章博识通达,情味浓郁,而且还以“杂食”作比,阐述自己对某一时期文化现状的看法。

在文化与艺术中品味美食,是作家兼美食家汪曾祺一生的喜好,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同样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比如汪曾祺在接待来访友人时,大都喜欢品尝他亲自下厨烹制的美食。一次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拜访汪老,指名要他做家常菜,汪老自不推辞,做出了几种他最拿手的的菜肴。时值春天,北京的小水萝卜恰好上市,极其鲜嫩,汪老兴之所至,还做了一道烧小萝卜,陈怡真吃后,赞不绝口,称汪老做的菜肴饱含文化与艺术的气息,让她吃到了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更有趣者,华裔美籍作家聂华苓到北京来,中国作协委托汪曾祺在其家中宴请聂华苓,汪老特地做了一道最拿手的“煮干丝”,并在淮阳菜“大煮干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道菜吃得聂华苓一派盎然,最后竟连碗里的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

一种美味范文4

细腻的小文,带来的是鲁彦《故乡的杨梅》中的片段:

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不,我们说它是黑的。然而它并不是黑,也不是黑红,原来是红的。太红了,所以像是黑。轻轻地啄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杨梅的色泽启发了小语,他带来了何家槐的《枇杷》,一段同样关于故乡美味的记忆:

经过了许多曲折,我终于达到枝头,隐在树叶中拼命地吃,没有一点选择的,差不多连皮带核的,只要是枇杷就放进口里,咀嚼也忘掉了,一骨碌吞下肚去就算,会不会生病更是计较不到,甚至有虫的也吃进去了,那种急性的吃法,我现在还能如同亲身经历似的回想起来,仿佛肚里满是枇杷核、枇杷汁似的,膨胀得非常难受。

正当吃得过瘾了,预备下来的时候,忽然听到世遂妈的声音:

“是谁呀!是谁呀!”

本来我已有一只脚伸出茂密的枝叶外面,听到这声音一慌,连忙想把脚躲回,但一个落空,嘭啦一声跌下来了。

爷爷微笑着登场了,他朗读的是叶圣陶的《藕与莼菜》: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古往今来,多少人思念着远去的故乡,思念那逝去的岁月,还有那埋藏心底的情感!小语、小文都被感染了,回忆中的故乡美味可以怎么写?一场讨论拉开了序幕。

小文的发现:言之有物

当作者回忆起故乡,多半会对故乡某种事物记忆犹深。你们看鲁彦的《故乡的杨梅》,何家槐的《枇杷》,叶圣陶的《藕与莼菜》,还有《故乡的烤红薯》《故乡的山梨》《桃园》……

作者对这一事物的具体描述引人入胜。看:杨梅色泽的变化――最先的淡红,随后的深红,最后的黑红,作者如数家珍。没有细致的观察,哪里有这般细腻的描写?再看:杨梅的与众不同――荔枝的呆板,杨梅的生动。没有作者内心的念念不忘,哪里会有“映着朝霞的露水”这生动比喻?在何家槐的笔下,“葡萄倒没有什么,枇杷却使我神魂颠倒了。”枇杷优于葡萄;在琦君的笔下,“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虽笨拙,却迷人得很。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对比着写,事物的特点更突出了!

说完,小文给小语发了一张写作助力卡:

故乡的美味

我发现――美味的(色、香、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比较――美味的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的发现:言之有事

对故乡的回忆不仅有物,更有令作者难以忘怀的事!“物”背后的故事,更能触动作者的思念。

因为向往枇杷的美味,童年的何家槐“偷枇杷”――隐、吞、躲、跌……这一连串的动词把一个男孩子的顽皮与淘气写得如在眼前。何家槐似乎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自己“夜里老是不安地做着梦。觉得自己早已飞出窗外,爬在那株翠绿色的树上,在密层层的叶丛中摘着枇杷,因为是瞒着园主人和母亲的,所以全身颤抖着,在甜蜜的中夹杂着偷窃秘密的恐怖。”枇杷背后,男孩子的馋嘴与顽皮,母亲的疼爱与呵护……都在那一刻复活了!描绘的是枇杷,记叙的是童年,书写的是回不去的记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桂花雨》中的“摇桂花”,《故乡的杨梅》中的“母亲教我们吃杨梅”……

不甘示弱的小语,也准备了一张写作助力卡:

舌尖上的往事

我选材――有趣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加工――描写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的补充:言之有情

你们知道莫言吧,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故乡就是经历!写故乡之物,言故乡之事,都是为了记叙作者曾经的那段经历,抒发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感情更浓烈!你们看:“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这是鲁彦《故乡的杨梅》开篇就表达的浓浓深情;“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这是《桂花雨》结尾琦君对故乡的深情表白。

有的作家会将情感隐藏在具体的描述之中,间接抒情更加委婉悠长。你们看叶圣陶写家乡的藕:“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清淡的甘美的”是多么高的评价。外乡的藕呢?“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这份嫌弃和《桂花雨》中琦君妈妈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岂不是异曲同工?比较下来,你们会发现:这杨梅,这藕,这桂花,还有这枇杷,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啊!没有情感,回忆性的文章就没有了生命力!

爷爷的讲述丰富,写作助力卡也满满都是干货:

思乡之情巧表达

直接抒情首尾现,

锤炼词句间接传。

一种美味范文5

如果你是一位面对大众的服务员,你的微笑会在你不经意间带给多少人美好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的微笑会让多少孩子感到温暖和受到鼓舞;如果你是一位白衣天使,你的微笑会让多少重症病人摆脱恐惧而重拾生命的信心……

因为人的微笑魅力如此之大,它已成为公众行为表情的一个美好向往和追求。许许多多的行业都把它做为服务的基本要求在显眼的地方标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微笑服务”是服务行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享受服务的群体期望的理想境界。人们都坚信着,未来的社会亦如人们脸上的笑容,会更加美丽和灿烂!

微笑是发自心灵的友好和愉悦的外在表现,它不是让人吃惊的大笑,也不是使人摸不着头脑的阴笑,它象一阵阵春风轻柔地拂过人的心田。我爱公众服务行业那些漂亮的或者不漂亮的女子的微笑,轻轻的静静的,似甘泉入你疲惫的心情,就算没有什么可买也会在她们的微笑服务中满载而归;我喜欢男人不显山露水的浅浅的微笑,那是一种深层的魅力和刚毅;我喜欢女人出自心灵的微笑,她会让一个本来平淡的女子显得妩媚又风情。那是一种只由行为默默传递的无言的魅力和美丽。你的友好,你的智慧,你的从容不迫等等都会因你淡淡的微笑而尽显无遗。

一种美味范文6

关键词:意境;教材;色彩;多媒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90-02

在各种创新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意境教学也逐步受到了教师们关注,也逐步正在成为大家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伴随着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过程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潜在的意境因素

备课前,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音乐意境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如接近小学生活经验的歌词:《清晨》、《晚风》、《踩雨》等;旋律活泼欢快的和优美抒情的《如今家乡山连山》、《雨花石》等;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叮铃铃》、《雏鹰之歌》等,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带领同学们进入意境中,这节课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挖掘色彩因素来营造意境

我在教一年级歌曲《小青蛙找家》时,精心制作了小青蛙的头饰,给每位孩子一人一个,还在歌单上绘制了池塘、荷叶、荷花和碧绿的青草的风景图画,学生被迷人的色彩吸引和感染了,犹如置身在童话的意境中,他们用明亮的音色,欢快的节奏,演唱《小青蛙找家》,一张张小脸绽开了甜美的笑容。又如二年级《蜗牛与黄鹂鸟》一课,同样我在歌单上画上葡萄架、蜗牛、黄鹂等,把歌单制作成彩色的,并把黑板也布置成了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画面,一上课,孩子们就被这美好的意境吸引住了,眼睛里流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我请两位同学带上头饰,分角色演唱,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开心极了,歌曲也唱得十分动听,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一案例说明,美好的色彩能创造美好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收获美的效果。

三、挖掘多媒体因素来展示意境

现代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超越时空的“神奇魔力”。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教材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在教唱五年级上册歌曲《雨花石》时,我制作了课件,因为我们新疆没有雨花石,只有用课件下载雨花石的图片让孩子们来欣赏,才能直观的让孩子们知道雨花石的样子,同时通过课件了解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铭记国耻,给孩子们一次深刻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挖掘语言来描述意境

用音乐语言创设音乐意境时,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是很巧妙的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自己独特地体验,并有一种急于表现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表述的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向纵深化发展。

五、挖掘形体来表现意境的因素

元旦前夕,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加浓烈的节日气氛,我设计了歌曲《龙咚锵》。在教唱这首歌时,我充分运用自己优美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看到老师做的动作那么好看,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看吧!孩子们扭的扭,唱的唱,注意力完全被歌曲和动作吸引住了。这对于歌曲教学,较快地记住歌词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时,不论什么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动作,用形体来表现音乐的意境,整节课就很好上,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六、挖掘歌声来赞美意境的因素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声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声音,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扣人心弦的。例如:《雏鹰之歌》,我告诉孩子:你们现在是雏鹰,将来就是展翅高飞的雄鹰,我们要用雄鹰的声音来歌唱,同学们都很投入,演唱时的声音就很美了,还有《叮铃铃》、《牧场上的家》等歌曲,我根据这些歌曲的特点,分别指引孩子们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使孩子们对于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教唱每首歌曲前,我先引导孩子们进入意境,并引导孩子们用歌声来赞美意境,这样就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逐步意识到音乐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的再度创作。

总之,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是小学音乐课的目标,而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会将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进行到底,使学生能够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陈辉.小议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0):3-6.

[2]陈虹.借鉴“奥尔夫”优化节奏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0):8-10.

[3]邹扬.浅析音乐学科“品质课堂”的实践操作[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