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泼水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傣族的泼水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1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is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is is called "splash water soaked through". And they who are with the people, who are filled with happiness, good luck.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都换上华丽的服装,拿着盆走到大街上,街边的水桶里已经洒满了水,水里还撒了五颜六色的花瓣。人们欢天喜地地打好水,往身边的人身上泼。被泼到的人也“回敬”一下。等到泼累了,个个身上的水顺着发丝往下滴,衣服湿透了。街上一片喜气洋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The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Dai people are put on clothes, holding a bowl on the street, the street has been the bucket with water, the water and be riotous with colour. People lay water be full of joy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who poured. Also by people throwing "return". When poured tired, a body of water dripping down the hair, clothes are wet. The streets be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filled with a festive atmosphere.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2

关键词:泼水节;旅游创新开发;曼迈桑康;傣族园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54-03

前不久,笔者去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深入调查,对代表傣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泼水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然而在现代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对民族传统节日符号进行创新开发,把其打造成为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对于传统节日的开发,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文化重构与变迁的角度来考虑。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泼水节概况

泼水节本是傣历年,傣语称为“楞贺尚罕比迈”也叫“金比迈”。 “楞贺”指傣历六月,“比迈”即新年。“尚罕”一语,据说源于梵语Sang Knanta,西双版纳的傣族老人把这个词解释成“年岁”、“寿岁”,也有人说它是“沙卡”,即傣语历法一词的谐音。“楞贺尚罕比迈”就是傣历六月新年,也可以称为“尚罕”、 “楞贺尚罕”、 “尚罕比迈”,傣语“金”意为新,“金比迈”意为新年。[1]338由太阳运行的位置决定,每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的时候,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傣历新年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称为“腕多桑利”,类似汉族的除夕。第二天称“腕脑”,傣语中“脑”有腐烂之意,即让日子自己烂掉。“腕脑”即“空日”,意味这一天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来到的一年,而是空掉之日。当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时,要有两个“腕脑”日。第三天或第四天称为“腕帕雅腕玛”,意为“日子之王”,也就是新年第一天,即元旦。因为过年的日子不固定,民间会推算日子的人不多,所以会推算日子的高僧或康朗、阿詹,将若干年的日子推算好,制成年历表和百年历书供民间使用。年历表傣语叫做“巴嘎登”。由于傣历的六月恰好是公历的四月,因此,当地政府和傣族人民习惯于公历四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傣历新年节(泼水节)庆祝活动。

节日前的一个月,人们都在忙于做好过节的事宜:烤酒、杀鸡猪宰牛、捕鱼、打扫卫生、“毫罗索”(用芭蕉叶包裹糯米面蒸出来的粑粑),等等。泼水节一般要举行3~4天,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节日第一天是送旧,即除夕。是日清晨,男女老幼皆沐浴更衣着新装,带着采摘的鲜花和树枝做成的花房及其他供品到佛寺赕佛,并用沙子在寺院中堆垒起约一米高的沙塔三至五座,然后世俗众生围坐于沙塔周围,聆听佛爷念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中午12点或1点前后开始赛龙舟,晚上则放高升、焰火等。第二、三天即“空日”,即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照例早早起床准备赶摆的物品,到佛寺去跪拜佛祖、点燃蜡条、滴水许愿。之后是浴佛,即用准备好的清水,给佛祖洗去一年的尘埃和洗净佛祖披的袈裟,晾干后由佛爷和波章(村子中负责宗教事务的人)恢复原样。之后便是赶摆,即民间的贸易活动,赶摆场一般设在村寨边江河岸边平坦宽阔的地方或农闲的田野中央。最后一天即新年元旦。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先到佛寺浴佛,然后手端土罐、银、小盆等,聚集在村寨的晒谷场或是佛寺前的空地上,手持树枝,轻轻沾上清水,相互洒水祝福,泼水嬉戏,以求洗涤去一年的辛劳,预祝新年吉祥、幸福、健康、万事如意。作为傣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承载了太多的民族历史和记忆。

二、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创新开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逐渐发展,傣族园的开发应运而生。傣族园行政区域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距景洪市27公里。主景区由勐罕镇曼听村委会所辖的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连片的傣族千年自然古村落组成。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艺术、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活动及特色旅游商品的景区。

早在2001年初,傣族园就紧紧抓住“泼水节”这个民俗文化的主题,倾力打造百名傣家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系列民俗精品活动。在这里,泼水节摆脱了时空限制,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依托和符号。傣族园的天天泼水节不再是节日的庆祝程式,而是天天都有的一系列民族旅游活动项目。这些项目有:

1.寨门迎宾:由100位傣家“小卜哨”组成的迎宾队伍,从每天的中午12:30左右为游客跳迎宾舞、唱祝辞以及洒水祝福等(旅行社安排的团队往往早上去植物园,下午才来傣族园。早晨的散客也很少,所以整个傣族园景区要到中午以后才开始热闹起来)。

2.傣族村寨参观:可以欣赏亚热带傣家风情,观赏热带水果及傣家干栏式建筑。

3.曼春满古佛寺参观:参加拴线、念经、烧蜡条香、抽签等佛教活动。

4.傣族民间音乐展示:领略葫芦丝、章哈、巴乌等表演。

5.傣族手工艺展示:参观织锦、榨糖、制陶、贝叶经的制作等。

6.赶摆:参加赶摆活动,品尝傣家特色小吃。

7.歌舞表演:观看动巴拉纳西艺术团的民族歌舞表演。一天表演一场,演出时间是在下午的3:20~4:20。地点在勋巴拉纳西露天剧场。表演的舞蹈有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和傣族歌曲。然而这些表演者大多已不再是傣族人,而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

8.天天泼水节:在泼水广场参加大型泼水活动。一天表演两场,时间一般在每天下午的2:50~3:20,这是在版纳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即使是在冬季,气温也可达到20℃以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参与泼水活动。由100多名傣家小卜哨与游客共同参加。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租上一套傣族服装,进入水池中尽情享受泼水的过程。第二场泼水表演是在下午的4:30左右,这一场的人数明显减少,整个泼水广场显的冷清了许多。

此外,还有傣家乐活动以及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赕佛等活动。

每天下午,游客来到傣族园,水花飞舞,水雾升腾,激情四溢,上千名游客体验这一独具魅力的参与性活动。由于傣族园的泼水项目只是泼水节的活动之一,远远不能让游客体验到泼水节的全貌,更难以领会或感悟到泼水节的内涵,于是,以泼水节为主题的曼迈桑康景区被策划。曼迈桑康在傣语的意思是“节日的寨子”,它以传承的历史空间为背景,以天空为幕布、以广阔的水域为依托,以鲜活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风俗为载体,以泼水节节庆活动为龙头,倾力打造“泼水节・印象”,天天激情上演 “赛龙舟、放高升、赶摆、丢包传情、傣女沐浴”等系列民俗风情节目。拥有西双版纳最大的水上露天表演场和水上表演队伍。

三、泼水节旅游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

泼水节的创新开发,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护了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锦、纺线、贝叶经等,又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景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傣族园公司免费为村民在景区内搭建水果摊点,村民可以把自家的水果或集市上贩来的水果向游客销售;老人可以在景区向游客推销自己亲手做的花环和香包,一元一串;寨子里的年轻人可以在景区工作,做导游或保安等;有些家庭做起了傣家乐,参与旅游服务。游客在傣族人家住宿,一天大约五十元左右,很多游客喜欢品尝傣家的美味,往往叫上一桌的饭菜,大饱口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参与傣家乐的家庭几乎家家住满了游客,生意火爆。笔者调查期间所住的岩双家中,参与了傣家乐的旅游接待,儿子媳妇在景区大门口工作,家里买了电脑,出门都是摩托车,旅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截至2008年12月31日,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19万余人次(含免费接待人数75万人次),景区累计上缴国家税收405.7万元,傣族园直接安排员工就业岗位1067个,创造就业机会2000余个,实现景区五寨村民年人均旅游收入3500余元,实现年社会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曼迈桑康风景区自2006年9月22日开业以来,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散客客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已基本巩固,散客进入率已达85%。曼迈桑康风景区的创建进一步弘扬和保护了傣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和提升了西双版纳民俗旅游品牌,提升了橄榄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地方旅游名镇建设,加速了橄榄坝二、三产业的发展;直接解决了地方村民、待业青年、下岗工人500人的就业,同时还间接拉动了1000余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加速和推动了地方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

四、结语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共生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中傣族园对傣族泼水节的挖掘与创新,指出了一条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有效途径,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也为当下热点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和龚,张山.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3

第二天,我手里拿着一个盆子,和妈妈一起兴高采烈地向广场走去.

.到了广场,我急忙拿出我的盆子去装水,没等我装满水,一盆水从我的淋到脚,就像一只落汤鸡.是谁呢?我纳闷地回过头,一眼就看见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小茜!我一见到小茜,非常地高兴,连给她打招呼:"小茜,你也来洛带古城玩啊!""是啊,我也来洛带古城玩,这不,正好赶上了泼水节.我想来看看洛带古城的泼水节和傣族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好奇,就来看看.没想到,在这儿看见了你,就过来泼你一下.哈哈!你被我泼到了吧!"她一见到我也非常的高兴,"哗哗"原来是我趁她说话的时候把一盆水泼在了她的身上."哗哗!"她也不甘示弱,又把一盆水泼在了我身上.就这样,你一盆,我一盆地泼了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在我们嘻嘻哈哈地泼水声中流失.一会儿,天,暗了下来.我们也该回家了,我们在广场一一不舍地分了手.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4

1.(出示中国地图)

小朋友们,在这张中国地图上,你们看到云南省了吗?今天我们就要去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

(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配乐――《月光下

的凤尾竹》)师简介西双版纳。

2.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这几天,傣族人民正在过他们的新年,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个(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指导学生读准“泼”,师板书,生书空)

(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里,教师深情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小朋友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

(生字词的听、说、读、认以自主学习为主)

三、精读指导,融情于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展示课件)

A.读准了这些词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吧!看,浓绿的椰树,高高的佛塔,宁静的村寨,还有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B.听了他的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

C.什么叫“一年一度”?

D.从“迎来”这个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E.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这欢乐的节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A.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咱们这回来西双版纳,正巧赶上,大家开心吧!想去感受泼水节的快乐吗?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B.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第二段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过渡:大家想参加吗?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民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好1-2两句话,我们就去。

(2)A.你做了什么准备?(理解“提、端、滴、

撒”“早早”,加上动作,有感情朗读1-2两句)

B.开始泼水了,自读3-4两句,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观看泼水节录像)观看后、体验后,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里再读一读。

(这个环节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实现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C.(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谁来读一读?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呢,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去幸福啊!带着新的感受再读一读第5句。这个“!”在这里传递着人们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带着高兴、幸福的心情齐读这句话。参加泼水的人可多啦,有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再加上你的老师、同学,你最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的身上?最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同时升华情感,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D.请用你们的声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A.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还举行了许多喜庆的活动呢!到大街上走一走,别忘了举起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那美好的瞬间。

B.你拍了什么照片?

(载歌载舞)

C.喜庆的活动还在继续,欢乐也还在继续。清晨,你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大街上,而现在已经夜深了,怎么还不肯回去啊?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欢乐的时光留在心中,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D.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一次齐读课题。

四、实践练习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有泼水节,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个实践活动在课文与课外读物、课堂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五、知识迁移

请你来当小作家,模仿本学期的《识字1》,编写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词串。

(这是个复习旧知、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思维训练、发挥创造力的综合过程)

【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和泼水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我以突出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为主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我们的小朋友对泼水节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们看,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以文为本,举一反三。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会一两篇课文上,而要凭借教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如果说这节课中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是“举一”的话,那么教学第三自然段的阅读就是“反三”。学生们循着读第二自然段时我指点的路子――“寻找欢乐,感受欢乐”,自己花费心力去摸索门径――寻找喜庆活动中的欢乐。虽然他们打破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但是将他们找到的那些看似琐碎的“欢乐”穿起来,便是一串闪亮的珍贵的项链:他们获得了真知识,掌握了真本领,养成了好习惯。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5

学习新课之前,我便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早已知道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内容,并对“泼水”特别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到底教什么,怎样教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我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立足孩子,通过“导学”,为儿童的真正学习导航。导,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适切地学;学是在“导”之下的,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有评价、有发展地学。

1.导预明学,为儿童真正学习点亮航标灯。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仅凭教师经验判断显然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起点,因此我以预习单的形式了解学情。预习单可以用符号、图画或简单文字等来完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通过引导预习,我明白了学生的收获点、共识点、易错点、质疑点,这为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我们点亮了航标灯。

2.导法激学,为儿童的真正学习荡起双桨。

创设情境法。入情入境的课堂,能够调动情感、激活思维。这节课,我以傣族小姑娘邀请学生参加泼水节这一情境贯穿始终。真实、鲜活的情境,把学生卷入了文本中。

游戏活动法。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结合教学规律和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游戏活动法激学:傣族姑娘邀请学生闯关,认读自己认为难读的高频词,解决预习时不懂的词语,这就饶有趣味而又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字词句教学,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灌”和“泼”的动作时,我让学生用同桌互助的方式读与演;在交流“你想把吉祥如意的清水泼给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回答,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适合儿童、吸引儿童的方法,为学习的大船荡起了双桨,提供了动力。

3.导评促学,为儿童真正学习扬起风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可能进行评价的环节,我都心中有数,这些评价会随着教学的生成而发生,并且我更加注重的是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态度、习惯等。当然,我会把更多的评价机会留给学生,引导他们互相评价,从而学会诊断与反思。

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因人施评、促进发展,正如为航行的船只扬起风帆,帮助船儿更加快而省力地前行。

4.导用慧学,为儿童真正学习拉响汽笛。

教会学生“运用”是语文课程的要义之一。通过预习,我了解到,学生读了课文,最想看一看泼水的情景。因此,第一课时我直击“泼水时的画面”。重点抓住“灌”和“泼”这两个动词,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明确词意,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泼水动作,通过对比,体会“灌”和“泼”用词的准确。

此外,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清水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因此,我调动学生的经历、体验,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何时、何地见过或听过吉祥如意这个词,从而明确其象征意义。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支点,让他们说说“你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给谁,对他送上什么祝福”。学生不同的表达,会展现出以“吉祥如意”为中心的丰富画面,使清水的象征意义更丰满。

在既定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再次出示学生预习时的问题,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去交流、碰撞。

“教无定法”,我依据儿童立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期待,这就为我与学生的航行拉响了汽笛,一路欢唱前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泼”“幸”“吉”“如”“味”,认识绿线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泼水时的画面”,理解清水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

3.基于学生疑问,解决质疑点。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猜谜互动,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我的姓在春节的时候经常被用作祝福的话送给别人,我们会祝亲朋好友“年年有余”。说到年年有余,我们会想到春节。余老师再说一组词语,看看你能想到什么传统节日。(出示《识字1》词语猜节日)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给大家猜一猜。(出示:傣族、吉祥如意)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泼水节)相机学“泼”,并完成课题板书。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上课之初,学生对教师不够了解,教师将自己的姓氏融入猜谜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谜语的选择体现了前后联系,其内容选取的是《识字1》里的传统节日,正好引出本课即将学习的傣族传统节日。】

师:这吉祥如意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欢乐的泼水节。

过渡:有一个傣族的小女孩愿意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泼水节。你瞧,她来了!

【穿着传统服饰的傣族小姑娘对小朋友说话,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探索者。由此,本课“傣族姑娘邀请大家参加泼水节”的情境开始创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傣族小女孩录音,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默读小提示,自主读课文。

师(播放傣族小女孩发送邀请函的录音):小朋友们敢挑战吗?我们一起来闯闯字词关。

出示预习单:学生易读错的高频词,指名读词。去拼音开火车读。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但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格外感兴趣。以游戏闯关赢得傣族姑娘邀请函的方式,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教学内容和谐地结合了起来。出示的生词都是学生们自己觉得难读的词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师:有( )个小朋友不知道( )词是什么意思。(根据预习单填空。预设:傣族、西双版纳、象脚鼓点、凤凰花)

【设计时,我关注了学生因民族差异、经历体验缺乏等造成的不易理解的事物。结合预习单,我发现学生与我的预设大致相同,但是没有人提出不理解“傣族”词意,因此实际教学时进行了忽略;我预设的“象脚鼓”,学生疑问更多的在于“象脚鼓点”,因此实际教学时作了改变。】

师:你的呼唤让凤凰花美美地开了,凤凰花后面还藏着小朋友们在预习时读得不太通顺的句子。花的数量越多,句子越难读哦,你敢挑战吗?(出示预习时学生选择的最难读的三句话,指名读。)

三、捕捉画面,感悟欢乐

1.从动作中感受欢乐。

师:挑战都完成了,听听傣族姑娘是怎么说的吧!(播放傣族姑娘邀请参加泼水节的录音)

出示默读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

找一找泼水时的画面,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一读自己划的句子。

【根据学情,教者直击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泼水场面,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文章中的信息,并关注学习习惯,教授阅读方法。】

师:这句话中有几个动词,谁找到了?(指名找出“灌”和“泼”)。

师:请同桌一边读这两句话,一边做这个动作。

【以动作来理解词意,还原了生活场景,学生身临其境,自己灌得兴奋,泼得开心,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欢乐,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让“灌”和“泼”的动作变得立体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关注,更有利于让他们沉浸于文本之中。】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演一演?

师:除了灌和泼还有什么动作呢?(指名说:浇、洒、淋、喷……)有这么多动作,课文却使用了灌和泼这两个动作,这动作多么有力量啊,这力量中迸发出了无比的欢乐!谁愿意参加泼水节,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对比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实际上是关注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师:小朋友们,傣族人民是用什么来灌的呢?

(瓢)瓢的右半部分为什么是个瓜呢?

师:傣族人民就是像这样,你拿瓢,我端盆,互相泼水。(板书:互相泼水)提醒注意互的笔顺。你知道互的部首吗?(指名说。回顾练习2查字典方法)

师:在泼水的过程当中,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这就是“互相追赶”。还是这两句话,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然后互相评价。

师:还有谁愿意参加泼水节。(指名读。评价时关注:湿淋淋、人人、个个、笑开了花)

师:现在,让我们亲身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播放视频)再指名读,生评。男女生赛读。

2.从象征中升华欢乐。

师:为什么他们身上湿淋淋的,还这么开心?(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师: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板书:吉祥如意)吉祥如意这个词,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或听过呢?(指名联系生活说)

【“吉祥如意”这个词无法用语言直观地表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把“吉祥如意”放入具体的情境中。结合课标提出的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来说自己想把祝福送给谁,送上的祝福也就是对吉祥如意的理解。教师抓住了课文的留白,激发了学生想象,让智慧不断生长。】

师:谁愿意把吉祥如意的水泼给大家?

师:你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给谁?

我想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想把清水灌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想把清水洒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想把清水 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想把清水 在 身上,祝 。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此处,教师提供思维支点,给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以抓手,给予词意抽象的“吉祥如意”以丰富的内涵,让清水的象征意义更加丰满。同时,该环节联系上文,把多种动词运用在句式中,在理解和运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理解后运用,以表达丰富理解。】

师:欢乐的水在泼洒,幸福的情在流淌,让我们把更多的幸福送给别人。(齐读)

补:(出示预习单)有小朋友在预习的时候问,“怎么能不欢乐呢!”这句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指名交流)原来,小小的感叹号传递出了大大的欢乐!

师:小朋友们得到的幸福真多!(出示预习时学生觉得易混的字“幸”)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它的小姐妹(出示“辛”)。看看她们的帽子,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口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看看裙子,你又发现了什么?(“羊”字少一横)我们一定要把幸福的“幸”牢牢记在心中。

教师解决预习单上的其他问题。

补:很多小朋友问,为什么课文说“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为什么“谁身上泼的水多,得到的幸福就多”?(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因为从成人的角度看,泼水就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他们总能给人惊喜。孩子们会生发出更深入的解读,这样的解读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泼水节”的魅力,领悟“泼水节”的内涵。】

师:原来,傣族人民和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爱水、惜水,认为水能够清除污垢、消灾解难、净化心灵。所以傣族的泼水节和我们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欢乐。

师: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比较发现,学习生字

师:泼水节临近尾声,我们也是依依不舍,傣族小姑娘还给我们送来了三朵凤凰花,背后还藏着三个字。出示(吉、如、味)

师:谁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傣族的泼水节范文6

说起傣族,人们自然会想起它那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原来是傣族的傣年历,傣语称“金比迈”,意为新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新年之前,傣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备买食品,穿新衣,“金比迈”期间,傣族要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堆沙、浴佛、放高升等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泼水,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文泼是对长辈或尊敬者的祝福,用茶叶的树枝或鲜花蘸水轻轻泼洒,还要向被泼者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武泼”是名副其实的泼水,不用杯子泼,不用碗泼,而是用水盆泼,不管是在哪儿,都可以将盆中的水泼出去,被泼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发怒。

为什么傣族要过泼水节?这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新之际,楠粽布趁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得到一个秘密,不可一世的魔王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用自己的头发勒自已有脖子。待魔王熟睡后,他机敏的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把它勒在魔王的脖颈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它的头却变成一团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为了防止魔头之火蔓延,她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大火不再燃烧了,直至它腐烂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

从此以后,傣族就有了泼水的习俗。这个传统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恨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