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1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在生产领域里已得到广泛应用。制造业管理信息化是建设领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制造业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主导制造业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十二五”制造业管理改革发展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制造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建立符合现行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制造业信息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全国制造业信息系统,使全国制造业信息做到互联互通,为政府提高造价管理决策水平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条件。因此,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制造业管理改革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提供制造业信息服务是制造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而制造业管理信息化是提供制造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转变职能,实现由重管理轻服务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的内在要求。

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资不是很足。尽管目前,国家信息产业资本投资增长很快,但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相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严格的限制,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进度。

安全性与保密性

计算机是制造业人员工作的有利帮手,可是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计算机管理中将会出现漏洞,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接触安装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计算机,就很容易发生上机操作,篡改数据的现象。同时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集中性和共享性,使得修改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数据,都会对使总账出现误差,从而不能保证制造业信息的准确性,为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资金不足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推进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除了政府继续加大对于制造业信息化的财务补贴,还必须建立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投资体系,全面提高制造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升级。可通过以下方式筹集资金:一是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施工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投资主体,施工企业要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对制造业阶段的投资比例。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实施信息化战略。

政府应积极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关的施工投资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债卷和股票、筹集私人资金;还应建立一定的启动资金和风险基金,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加速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加强对系统安全的控制

从输入控制上,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化系统安全内控制度,使制造业人员在凭证录入、设置操作口令等方面有章可循。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要使人员得到较好的分离,即不能同一个人即是账目的输入者,又是审核者。即使是因此个别原因,进行临时替补的人员,也应有严格的制度进行审查。

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要强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入时序控制方法,使处理数据中的应将原始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实时检索,经过系统核对、验证准确无误后,才能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后,要实行自动备份,并加密,防止数据丢失。在数据的输出环节,要强化系统的纠错功能,保证在账簿数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输出报表。信息化系统自身方面,要选择质量优良的产品及正版软件,对电脑存储介质的更换也要有审查程序。同时,为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要为安装了信息化系统的计算机提供UPS电源,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安装信息化系统的计算机原则上不能再上互联网,在施工企业内部局域网应该配备防火墙,日常工作中,不允许使用不明来历的U盘、光盘,防止木马、病毒的侵袭。

要做好计算机的系统维护,电脑中存储的会计数据应经常做备份,把备份硬盘锁至保险柜。要建立系统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当系统管理员对电脑进行维修时,一名制造业人员和一名审计人员应同时陪同,监督系统管理员的行为,严禁系统管理员一人接近计算机,确保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安全、稳定。

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信息化建设并不直接产生可以衡量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产生以测量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这就为正确的信息化建设和系统集成提供切入点带来了困难。本文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得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在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评价体系最好是差异化评价体系,不要是一般的评价体系。

其次是要认真构建信息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体系能够合理的反应企业战略的发展目标。

再次是对企业信息评价的目的要完全根据评价体系来构建,要包含企业战略和可以调整的运动因素,作为评价的基础。

最后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更具企业内不同的层次来构建,如指标、因素以及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归结关系或分解关系,因为他们之间的属性是不一样的,必须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才可以得到正确地评价结果。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制造业作为生产单位重要的基础管理项目,面对品名繁多的材料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如果按照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必然会显得力不从心。只有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方式,才能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整合,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使建设单位的制造业得到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2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

(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五、制造业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2)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3)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4)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5)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6)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 CAPP系统;制造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167-01

1 CAPP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1)与CAD的信息交换

CAPP作为系统本身来说,其信息数据的输入,主要来自于CAD的产品相关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有:产品的外形、制造材料以及加工精度等信息。

2)与CAM信息交换

CAPP向CAM提供的信息主要包含:产品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相关机器设备、相关设备进行加工操作的各种参数数据。而CAM系统向CAPP反馈的信息主要是工艺修改的信息。

3)与工装CAD信息交换

CAPP系统在与工装CAD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向其提供与工艺相关的操作规程和相关的安装设计说明书和任务书等。

4)与MIS(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

CAPP系统与MIS(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主要表现在:CAPP系统提供给MIS(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是与具体工艺路线、工艺设备、加工工时以及和加工所需材料相关的信息等;MIS(管理信息系统)向CAPP系统提供的信息主要是相关材料的库存情况、所需要加工的相关机器设备的空闲情况等等。

2 我国对CAPP系统在信息化中应用研究现状

对于CAPP系统的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基础较为薄弱,所取得的相关成就也较少。但是在一些相关问题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在针对CAPP系统本身的功能上,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相关功能的实现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利用成熟的知识基系统(即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对工艺规划内的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和决策;利用较为先进的算法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中相关参数的控制和优化;利用基因算法可以实现对于大范围的工艺的搜索功能等等。

而在CAPP系统应用的相关领域中,我们也得了一些可以广泛应用的结果。尤其是针对回转体零件相关的工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丰富。一些已经取得的成果,通过相关制造企业生产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而其他一些所取得的成果在企业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正在不断的扩展和完善。

但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来自企业实践报道的结果均现实:目前大多数CAPP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并不是十分的广泛,往往只涉及到某一特定的领域。而不能实现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全覆盖。而这一方面做的较好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机械制造业,在整体加工制造的数控率方面,其优势较为明显。

3 CAPP应用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应用水平偏低

从目前国情以及我们企业生产加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于CAPP系统的应用水平较低,往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仅仅利用CAPP系统做一些简单的工艺卡片制作和编制,已经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工作。这与CAPP系统开发和设计之初的目的已经不相符合了。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加大对于CAPP应用深度的开发,从企业加工制造的真正需求出发,同时结合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相关实践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扩充CAPP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制造企业缺乏有经验的工艺师的实际问题。

目前通用的CAPP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工艺知识的总结、积累和应用。如何提高CAPP系统的知识水平,实现CAPP的有限智能,是企业关心的问题,也是CAPP软件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解决了工艺设计效率、标准化、集成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帮助企业总结工艺知识和经验是CAPP应用的关键。

2)CAPP与CAD/PDM的集成性差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CAPP的绘图环境可以与CAXA完全集成,而与CAD还不能完全集成,而设计人员大部分使用CAD绘图软件,因此工艺附图的设计和更改是CAPP的一个薄弱环节,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另外CAPP与PDM也没有实现完全的集成,在PDM中不能直接浏览CAPP文件,而是需要调用CAPP本身的浏览器来查看工艺文件,并且在PDM的流程中不能直接进行圈红,只能输入一些说明性的文字,这样的批注既不方便又不直观。

3)CAPP与PDM中的管理功能的冲突

近年来,随着CAPP功能不断扩展,CAPP系统已经增加了工艺管理的内容,包括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更改管理,但随着企业PDM的实施推广应用,CAPP自身的管理功能和PDM的管理功能发生了冲突。商品化的PDM系统本身提供了完善的角色权限管理、流程管理、任务管理等功能,因此CAPP的工艺管理功能已经与PDM中管理功能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不仅造成了企业集成上的困惑,也造成了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复投资

参考文献:

[1]李森、黄艳群、黎旭、李万顺、徐燕申、朱黎明,CAPP的人性化设计与基于Agent的CAPP系统构建,机械设计,2006.08.20.

[2]Wang Xiankun. Mechanical CAD/CA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M].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10.

[3]Zhang Hanxin, Cai Ligang, Zhang Guo-jun et al. Based on PDM integrated CAPP system[J].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Press,2009.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4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走向了实质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在前不久举行的制造业CIO年会中,如此评论过去一年的信息化,当天大会揭晓了由e-works组织评选的2006年制造业信息化十大热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全面启动

2006年9月12~13日,科技部召开了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并了《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

二. 系统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定位

每个用户都希望软件厂商能够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信息系统,每个厂商都希望尽可能地提供标准化的软件,减少二次开发,软件厂商需要在博弈中找到最佳点。

三. 业务流程管理部被重视

业务流程管理(BP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从理论构架、技术实现、企业应用等方面逐渐成熟,同时应用软件逐渐采用SOA架构,为企业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信息集成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四. 数字化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缩短新品上市时间、满足定制需求、降低成本、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等诸多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五. “两甩”凸显企业信息化应用真谛

科技部将“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的目标定为“两甩”工程――在300家骨干企业中实施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从而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

六. 厂商积极应对新会计准则

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的39项新会计准则做了较大的改动,这将促使国内软件厂商调整向国际靠拢,软件产品向模块化进发。

七. 信息安全成为新热点

制造业企业走入了系统整合期或信息深度应用阶段,大部分或者全部业务都在IT系统上运作。制造业对信息化的普遍要求是:安全和稳定。

八. 专业IT服务崛起

IT服务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软件服务年费价格比重较大、企业维护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深化应用的需要、企业成本降低的需要。

九. 渠道的基础是双赢

国内外的厂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了渠道的建设上,尤其是实现厂商和渠道的双赢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只有实现厂商与渠道双赢的局面才是业务长远健康发展的可靠基础。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XML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659-03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变为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其信息化的建设已由单元系统应用逐步转向集成化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技术基本上解决了企业内部CAD/CAPP/CAM等系统的集成问题,但在动态联盟环境下,要实现企业之间不同应用系统的动态集成和产品协同设计,需要建立一个支持公共数据模型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

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可以为用户屏蔽已有的各种异构数据系统不同的访问方法,给用户提供一个访问多种异构数据源的公共接口和一个集成处理多种数据源的信息交互处理平台[1]。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新的数据类型也不断出现,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在异构数据集成方面已开展了相关研究。BEA公司推出BEA WebLogic Enterprise Platform集成平台,支持将各种应用扩展和集成为端到端的业务流程[2],微软推出了BizTak Server应用集成平台[3],东南大学研究的Versatile[4]在虚拟数据集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赵毅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数据集成系统框架XDIFrame[5],刘辉提出基于PDM系统的CAD集成系统的集成框架[6],解决了PDM与CAD数据同时更新。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数据集成模型追求的集成目标不尽相同,立足具体的应用领域,开发适合其业务需求的数据集成模型,为异构数据集成的标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方面,成熟的中间集成平台软件还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采用XML Schema模型作为集成系统框架,可以集成制造业流水线上包括关系数据库系统、Web信息系统、文件系统等多种异构数据。

1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

为消除数据源在数据模式上的差异,采用中间件模式来表示不同信息源的数据,不需改变原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利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模式,可以屏蔽后台的多种数据源及用简洁的方式描述复杂数据,改善软件的互通性。

基于XML中间件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采用XML Schema描述每个局部数据源的模式信息及全局模式信息,使用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细化的查询方式对各关系型数据源进行数据查询,利用XQuery、SOAP等XML技术对异构数据的不同格式进行集成,实现多个客户端通过统一接口进行通信。整个体系结构分三层:应用层、集成中间件层、数据服务层。

1)应用层:提供用户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和用户计算环境,使用专用的客户端或Web浏览器对应用服务层进行数据访问,并且可以把集成中间层返回的XML格式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显示格式展示给用户。不管应用是B/S还是C/S模式,只要遵循接口层的接口规范,就可以透明而有效地操作底层各类数据源。

2)集成中间件层:该层位于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是实现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向上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通用接口, 向下协调各独立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同时还可进行数据与XML格式的转换,将数据存储到XML数据空间,并且维持XML数据空间与各异构数据源间的映射关系。

3)数据服务层:是系统数据的提供者,数据源包括各种结构化数据源如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源XML文档等信息。

2 制造业信息化中异构数据集成框架

制造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集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CAD/CAM/CAPP系统之间的几何数据集成,此类数据可以通过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等来实现,且早已解决,另一种是非图形数据集成,如零部件属性及之相关联的其它文档数据[7]。

根据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结合制造行业异构数据环境,制造业信息化中异构数据集成框架如图1所示。其结构采用中间件架构,由数据资源层、集成数据层和应用层组成。

图1 制造业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框架

1)集成数据层:位于应用程序(应用层)与数据资源层之间,是实现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主要负责数据集成与查询处理。其中包装器负责和各数据源交互,中介器将全局查询映射到每一个局部模块,查询处理器主要负责接受用户的查询请求,先把基于全局视图的查询转化为对各个局部视图的子查询,再将子查询交给每个包装器执行,最后把查询结果返回并整合反馈给用户。集成管理器一方面负责对分布局部数据的增、删管理操作,通过全局映射管理每一个数据源,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另一方面负责局部数据到全局数据的集成,并将局部视图映射到全局视图中。根据制造行业数据异构性较强的特点,本系统采用LAV(Local-As-View)的数据集成映射方法[8]。此映射方法在局部模式和全局模式间建立映射关系,当数据源发生变化时,只需改变相应的映射关系;当增加数据源时,只需添加局部模式的视图,且和全局视图匹配。

2)应用层:是平台入口,根据具体应用及用户计算环境,采用合适的应用软件或信息访问技术,主要实现企业各种应用的再利用和整合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逻辑表示。

3)数据资源层:处于最低层,主要包含与设计相关的各类类型数据资源,如文档库、结构件库、零件库、流式数据文件、半结构化数据等。

3 数据集成实现中关键技术

3.1 关系数据库与XML的数据转换

关系数据库是结构化数据,通过表的形式来表示的,而XML文档属于半结构化数据,依据是XML Schmema或DTD,两者数据结构不同,是不能直接进行相互访问和存储的。在数据库结构和文档结构之间进行数据转换时,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关系数据库表达的结构及约束映射为XML。本系统中采用基于对象映射机制由数据库模式生成XML模式,其映射规则为:对应每一个数据库建立一个XML Schema文件,且在文件中建立与数据库同名的根元素,在根元素下创建Complextype类型元素,并把数据库中各个表作为子元素加入到该元素中,同时为表元素创建Complextype类型元素,把表中各字段作为其子元素。

在以上映射规则基础上,关系数据库与XML之间的数据转换实现如图2所示,数据转换分为由XML数据导入数据库和从数据库导出生成XML文档两个过程[9]。

图2 关系数据库与XML的数据转换

XML数据导入数据库时,根据上述提供的映射规则和XML DTD文档建立映射文件,将XML DTD文档映射为数据库中表结构,然后采用XML转换器对XML文档解析,提取其中相应节点的数据,再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导入到关系数据库中。

反之,从关系数据库导出数据时,先根据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生成映射文件,再根据映射文件,XML转换器从关系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XML文档对象模型DOM,最后序列化为XML文档。

3.2 数据查询处理

查询处理是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包含查询预处理、查询分解和查询结果整合3个步骤。

1)查询预处理:用户发出查询请求时,查询处理器收到后首先检查语义是否合法,若有错则返回错误信息并停止查询,否则系统会在全局视图中为其生成XQuery查询语句,包含了全局模式的具体信息,并且进行查询逻辑的检查。

2)查询分解:XQuery语句通过验证并获得安全控制器的认可后,由查询解析器将其发送到查询分解器。首先对全局查询语句进行分析,再根据数据源的描述信息、模式间的映射规则和全局模式建立查询分解树,将用户查询分解为针对每个数据源输出模式的局部多个子查询形式,通过统一接口发送到包装器。

3)查询数据整合:将来自各个包装器分散的XML文档进行整合,采用XML Schema进行有效性验证,消除重复和无用的信息,提取用户需求的数据,合并为一个符合全局模式的XML文档,最后提供给用户。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方案,采用XML Schema模型作为集成系统框架,结合制造行业异构数据环境,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该方案较好地解决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中的异构数据源集成问题,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由于制造业涉及数据的复杂性,有很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昭原,罗晓沛.数据库技术新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5-93.

[2] BEA.BEAWebLogic Enterprise Platform技术解决方案[EB/OL].[2005-01-23].,http://www,bea. /solutions/techsolu/beawebenterplat/index. Jsp.

[3] Microsoft企业应用集成服务平台白皮书[EB/OL].[2005-10-21]. /china/technet/prodtechnol/ biztak/ roadshow/Product/at.sap.

[4] 刘科研,万丽荣,曾庆良.基于XML的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4):149-154.

[5] 赵毅.一种基于XML的数据集成系统框架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26):181-183.

[6] 刘辉.基于PDM系统的CAD集成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28-32.

[7] 郭钢,沈磊.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数据集成应用的中间集成平台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8(1).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能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此外,企业要能及时的分析信息化建设问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确保企业员工能根据相关的制造要求和方案,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基础上,有效的解决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调查,现如今,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现阶段,部分制造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没有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规范性。2.企业员工缺乏合作意识良好的合作观念不仅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企业能够及时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但是,制造业企业员工却缺乏良好的合作观念,在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和员工各自为政,只完成属于自身的工作任务,这样则很难提升工作效率。3.制造业企业缺乏完整信息化建设方案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缺乏了解。在实现信息化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功能交错,信息无法及时的共享。这样企业就很难利用信息化建设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

二、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对策

1.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建设要想促使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企业领导就要重视对管理方案的构建。完整的管理方案能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企业领导要能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深入法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并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现状,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信息体系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加具有规范化。此外,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企业领导要能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而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规划企业的发展流程。2.规划布局,展开方案实施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员工的努力,同时也在于良好的规划。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放眼未来,做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方案。按照先简后繁的建设流程,逐步展开方案的实施与管理,确保每个阶段都能按照方案展开工作。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过程中,要能根据建设的情况,适度的对方案进行调整和规划。另外,企业领导要能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控制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并提升质量和效率。3.选择符合自身的需求的供应商在选择信息系统供应商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要能充分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供应商。而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确定所选择的软件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样才能长久合作。需要企业关注的一点则是,因为制造业所需要的软件不同,因此,在选择软件公司时要能保障其具有强大的软件技术,这样才遇到问题时才能及时的解决。4.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才能为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无论是基础员工还是管理层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而如何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企业则应制定明确的方案,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度相应的管理方案,进而在增强管理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基础员工而言,企业要能进行全员培训,让员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念。只有让员工得到相应的提升,才能确保员工能够更好的把握信息,并利用信息获取更大的经济,这也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而对于管理层方面的研究,企业需要引进优质的管理人才,确保其能为企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员工。5.识别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风险因为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其存在的风险也较为明显,如果要能确保企业能顺利的完成信息化建设,企业则要能做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别风险、解决风险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完善的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方案,增强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做好企业管理等相关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展开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企业要能发现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发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了制造业企业发展,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旭.企业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2,(1):20-40.

[2]《企业信息编码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03):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