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范文1

论文摘要: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两个名称经常被人当作一个学科,在学界内部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发展来参与这一话题。

在中国似乎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象音乐美学这门学科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为学科的名称和他的定义争论不休。在各种教材和专家的论文中,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名称都频繁的出现,两者在很多的地方都是通用的,但是又好像有不同之处,只是这个“不同之处”却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在本文中分两个部分来论述,一个是关于学科的哲学基础,另一个是学科的应用与发展。

学科的哲学基础

现在所讨论的这一学科的名称不管是音乐美学还是叫做音乐哲学,经过这么多年的讨论,在学科的哲学基础上基本是达成了一致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名称的争论,在此笔者先明确几个概念:

1.“大”哲学还是“小”哲学

哲学是什么?可能很难给一个标准答案。通用的说法是: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所以在西方早期社会,哲学似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一个“万能”学科。但在现代,哲学已不占据全部学科的统治地位,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至此,问题出现:音乐哲学中的哲学是涵盖所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即所谓大哲学)还是只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即小哲学),如果有人说,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就包括了对象的所有方面,这其实是“哲学万能”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于润洋先生在《当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后记中有一段话:

笔者之所以在本书中采用“音乐哲学”的这个术语,是基于以下的认识:音乐美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其对象主要是探讨“音乐美”的问题;而音乐哲学的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宽,他既包含音乐美的问题,更涵盖一系列更为广泛的设计音乐艺术本质的问题。①

在这段话中,于先生认为音乐哲学的外延比音乐美学的外延更宽,或者说音乐哲学包括音乐美学。但是在书中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本质等问题,对音乐美这一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却提及很少,也就是局限于上文所说的“小哲学”,而名称却是“大哲学”的外延范围,有自相矛盾之嫌。

2.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理论的还是实践的,

哲学和美学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哲学需要寻找对象的共性,在实践之中形成理论体系之后,可以在理论内部进行单纯性思辨的活动来发展,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式再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而美学则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在艺术对象的特点上来,对于音乐美学,也就是要把目光更多的注视在人如何用声音——这个感性材料创造艺术的过程之上。美学要更多的依赖实践,依赖具体的音响作品。音乐美学的研究决不能脱离音响本身,不能从音乐的外围谈论音乐。

哲学和美学在这几个特征上是有区别的。在韩種恩《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②一文中在例举了18世纪鲍姆嘉通、19世纪《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以及20世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美学”的定义后,总结说“以上诸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美学’与人的‘感性’和‘经验’的关系”,在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的发言也说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经验的方式)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而音乐哲学则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观念的方式)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陇菲老师在《有关“音乐哲学”》③一文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但他认为:“‘区分’混淆了问题的实质”,因为他认为所谓“音乐哲学”主要意指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而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都既涉及“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也涉及“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而我认为陇菲老师与韩種恩老师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他们所认为哲学的外延是不同的,也即上文中所说的“大哲学”(陇菲)和“小哲学”(韩種恩)。

学科的应用及发展

1.学科的应用

早在1982年求真同志就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出疑问:

我不明白……研究音乐的美的学问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所用的语言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令人费解的“哲学语言”,好像这个领域只能为少数理论专家们服务的,不是为了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服务的。其次,…找不到(或极难找到)跟我们现实群众音乐生活中所提出的、跟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工作和音乐爱好者所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④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没有!音乐美学仍然只是少数音乐理论研究者的专利。不要说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就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也对音乐美学这个学科知之甚少。难道音乐美学只能有如此少的受众吗?这并不正常。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作品美的产生和规律的,能感受到音乐美的人和想了解音乐美的人简直太多了,可是有多少人对哲学、尤其是对近现代哲学非常了解的,恐怕为数不多。

陇菲老师对音乐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颇为担忧,认为已经偏离了西方的哲学传统。从辩证的角度看,不见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首先,国内外的教学体制并不相同。国外的音乐美学专业大多设在文学院或者哲学系,而中国几乎都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里,学术的背景就有很大的差别,研究的侧重点自然也有区别。其次,注重美感和审美,可以说是现在中国音乐美学的特点之一,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应用面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广阔。再次,现在学科之间的交融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音乐学科内部,美学已经渐渐成为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学科,如演奏美学、表演美学等等。如果单纯的强调美学的哲学性质,就音乐哲学的这个名字,就可以吓跑很多人。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东西,而哲学太过理性化,美学刚好折中了这两者,成为感性和理性之间最好的桥梁。

2.学科的发展

一个学科没有受众,就很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维模式是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何乾三老师的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的总结发言⑤中提到了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她大体上分了三类:第一类,强调音乐美学的哲学性质;第二类,强调音乐美学的审美心理性质;第三类,强调音乐美学的文化人类学性质。

其实这三个性质都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的性质特点,至于应该强调哪一方面,我认为应根据各个研究者的不同特点去决定。因为不管事那一方面都与美学有深刻的联系,但是如果每个研究者都要面面俱到,那简直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每一个方面要学习的东西都能成为一个深奥的学科 。也许有人会问,那音乐美学学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相对确定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正是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也应该与哲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充实发展的学科,在学科内部也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要有人去搞纯思辨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但更多的人应该尽可能的开拓音乐美学的视野。

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也应该使用多种方法——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人文学的等等。这样音乐美学的发展就可以不局限于少数的音乐学家,而是可以惠及到更多的喜爱音乐的人。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音乐美学有自己相对的学科独立性,它并不是依附哲学存在,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也有可能突破现在已有的模式。总之,音乐美学的叫法比音乐哲学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注释:

①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后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版

②韩種恩.《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四期

③陇菲.《有关“音乐哲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音乐美学范文2

一、音乐的优美

优美在音乐美诸范畴中最具有普遍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种种美好的事物,获得种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生出种种富于诗情画意的遐想,这些在音乐中就表现为优美。优美具有更加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舒曼在把一段的时尚音乐和他所追求的美的音乐作对比时曾这样说过:“那一种不妨说是一朵花,这一种却是思想上丰富得多的诗――那一种是粗糙的自然的萌动,这一种却是诗人意识的劳作。”柏辽兹在论及音乐的艺术表现时也特别提出“诗意的美”是音乐所特别要追求的境界。

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可以说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悠扬旋律,配之以清新柔美的复调,犹如一幅淡淡的乡间水墨画,又如一首田园小诗。快速活泼的中间段与首尾形成鲜明的对照。瞿希贤根据内蒙民歌《牧歌》改编的合唱则是一首具有优美品位的声乐曲。舒展、悠长的歌调,配之以连绵起伏的复调式的合唱,加之无伴奏的纯净的人声效果,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举出《南泥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吐鲁蕃的葡萄熟了》等歌曲以及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良宵》、古筝曲《渔舟唱晚》、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等。在外国音乐作品中,著名的如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门德尔松的《无言歌》、肖邦的《夜曲》以及许多大型器乐作品中的抒情乐章,大量的抒情歌曲等等。此外,还有一部分优秀的轻音乐曲也属优美的范畴。

二、音乐的雄壮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与我们这时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是一致的。如前所述,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雄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武、粗犷为特征。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在为追求自身、群体与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在诸种艺术中,音乐拥有特别有力的手段: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意志和精神。

军歌和进行曲可以说是雄壮美的典型表现。驰名中外的《马赛曲》、《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虽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抒情的意味,然而,从它们所表现的感情性质和音乐特征来看,最基本的美学范畴却是雄壮美。现实中的雄壮美往往是在群众性的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到音乐中也更多地表现在群众性的集体歌唱和各种形式的乐队合奏中,中国的锣鼓乐也特别具有一种雄壮美的意味。当然,音乐的雄壮美也并不仅仅表现在群众性的歌唱与演奏中,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音乐本身的所具有的雄壮美的品位。例如:由民族英雄岳飞填词的古曲《满江红》,虽是个人抒怀并多以独唱形式表演,但是这首歌曲壮怀激烈的豪迈气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由大跳音程和宽广的节奏所构成的动人旋律,即充分表现出一种壮美的品位。还有许多壮美的音乐节奏活泼、旋律跳荡、速度偏快、带有明朗乐观的情调。如中国的《骑兵进行曲》、美国的《星条旗永远飘扬》等。

三、音乐的崇高美

崇高是音乐美的另一种重要范畴。它与优美、雄壮美虽有相通之处,但它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伟岸,并且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人类最初的崇高体验来自与大自然的斗争,那时人们把自己的力量作为崇高的象征。后来的宗教,则把上帝与神作为偶象,这时的崇高往往带有超凡、神秘的气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产生的崇高感,则具有更为亲切由衷的性质。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 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敬仰、崇拜、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常常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不平凡的对象和理想相联系。

音乐表现崇高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是一部充分体现崇高美的典型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运用了他当时一切可能的手段: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队、极富表现力的混声大合唱、还有重唱与独唱,以恢宏的气势热情讴歌了他终生不渝的共和理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刘炽的《祖国颂》等作品,也都以磅礴宏伟的气势、奔腾汹涌的激情、高昂激越的格调,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音乐美学范文3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由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及毛苌等人所作,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理论名著,它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乐记》大致形成于汉代,其关于音乐美学的两种基本观点,来自于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易传》与《荀子》。它以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论述了有关音乐的本质,及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及音乐审美的过程,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乐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理论方面的名著,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概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乐记》中,既有“采”前人思想部分,也有自己新“作”的部分;既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其他各家,又根据统治者需要总结各家。

《乐记》的美学观是以礼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它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表现主义。此美学思想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前提,人性本恶的观点也是《乐记》思想来源——《荀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中,《乐记》是第一部最系统的著作,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它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探讨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感于物而动”的音乐本源论

音乐的本源,是音乐思想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乐记》提出了“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命题。“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之乐”1。音乐不是人类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的,但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及内涵,是人的本性所特有的,而不是外物影响后的产物,外物的作用是使固有的感情激动起来,而不是使人产生感情,并表现于音乐之声。也就是说,人的性情不是固定的,音乐也不是人的性情的自然流露。这肯定了人的性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音乐。

《乐记》认为,音乐的本源并非是心,而是“天”,因而抓住了音乐的本质,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本源论。

二、“乐者,心之动也”的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乐记》说“乐者,心之动也”,可见它既承认音乐具有客观性,又强调音乐的主体性,蕴含着音乐所表现的不是外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主体的感受与体验。音乐虽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其本质却不是客观性而是主体性,这就比荀子更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音乐社会性特征

《乐记》中有“乐动于内礼”“动于外”的说法,科学地论述了“乐”与“礼”的不同作用。“动于内”是强调“乐”对人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动于外”则强调“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在《乐记》中,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同与刑、政一样,属于社会体制的礼与乐之不可分离是因为二者同属社会体制。礼与乐的功能是“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礼与乐常常被相提并论,它们在培养人性与规范人心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作用。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乐记》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作用归结起来,便是“和”字。从个人到天下,从天下到整个宇宙,音乐都能起到“和”的作用。“乐和民性”“乐者敦和”“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是说音乐有着陶冶性情,平复心境的功用。正如此,《乐记》主张“致乐以治心”。《乐记》的美学思想中,特别看重对培养人的品德,并提出“和乐”有利于人的良好品德的培养,“乐”则可败坏人的德行。因此,对于音乐本身来说,德是根本。

四、“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以“气”沟通天与人,使天与人相互感应,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并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这种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万物之理以类相动”,把握了某些自然规律,认为宇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故其思想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乐记》夸大了这层含义,将它用在一切领域,又荒诞地将人、社会与自然现象等同。《乐记》中的“气”既具有“生命”的内涵,又具有道德的属性,且与艺术直接联系,涉及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音乐中的主客体关系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五、结语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而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等。但是,总的来说,《乐记》在音乐的起源、功用、创作等方面的许多推测与论断,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与普遍适用的真理性,开创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系统研究。

《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问世后不久便被收入《礼记》,成为经典,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6.

音乐美学范文4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

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保持音乐表演的原创性

创作音乐作品时,创作者必须注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因为音乐表演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音乐作品中潜在的真实创作背景,在这个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现,潜藏着创作者的真实感情及思想理念。所以,音乐表演中必须遵循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用音乐真实的还原作者心底的真实感受及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音乐的灵魂,体现不同音乐的灵魂美及个性美。

(三)促进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的协调

诸多的音乐家都会把新时代的思想与表演相互结合,将时代性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来,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通过音乐作品真实的反应时代的气息和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成功作品。如果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表演者融入新时代的音乐美学,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时代与历史。所以,音乐美学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很好的促进新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四)保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表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历史释义要求创作者要回到不同的历史年代,搜寻不同时代的思想及时代潮流,在作品创作的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下去追寻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思想,深刻感受音乐作品后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将先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观念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音乐表演者需要站在现代舞台上利用各种动作美来释义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的表演中换发出崭新的光芒,并为音乐作品表演者开拓出宽阔的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对当代音乐美学研究做出了肯定。

音乐美学范文5

【关键词】韩剧音乐;《春夜》;剧情;主题曲;插曲;音乐演绎

韩剧是国内观众比较喜爱的海外剧种之一,在国内有着庞大的观众粉丝,每次新韩剧的播放几乎都会引发新一轮的收视热潮。韩剧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视频编辑、摄影录制、演员选配等方面,其中的音乐运用对于增强剧情的表现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韩剧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元素,对于剧情的发展、演员的表现、观众的共鸣,都能产生很好的烘托效果,可以说,音乐是韩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电视剧应接不暇,不少观众们的注意力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外,一时间台剧、韩剧蜂拥而至,口碑也急速上升。其中关注度非常高的就有韩剧《春夜》,这部剧的评分也较高。剧中除了男女主暧昧的场景让人非常关注外,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吸引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析其美学价值。

一、贯穿全剧的主题曲

在当下忙碌的生活中,“爱情方便面”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春夜》无疑是一部让人慢下来感受生活的剧,男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药剂师,也是一名单亲爸爸,女主人公则是一名对生活有着期待的图书管理员。一部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离不开主题曲的加持,往往电视剧结束很久之后,听到它的音乐,仍然会将观众拉回到剧中的时光。电视剧《春夜》的主题曲不仅仅是局限于在片头或者片尾出现,而是融入到了剧情的发展中。主题曲《IsItYou》由著名创作歌手山形瑞秋创作和演唱,瑞秋略带慵懒的嗓音搭配着略微动感的节奏贯穿了整部剧,温暖而又充满希望。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往往符合剧情的发展需要,比选用现成的歌曲更贴近整部剧的剧情。主题曲多次在不同时刻出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比如主题曲第一次出现是在剧集开始男主角出场打篮球的场景中,歌曲“咚咚咚”的节拍一出来,便充满活力和喜庆。第二次出现是在女主角出门打车买药的场景中,也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之前的配乐,为两人在药店的第一次相遇埋下了心动的伏笔。第三次出现是下雪天男主在女主离开药店后想跟随自己的心意冲出去找女主的时候,那种急切的心情在主题曲响起的时候推向了。每一集结束的时候都会响起主题曲,定格的画面为开启下一集作好铺垫,让观众充满期待。由此可见主题曲在影视剧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除了这种单一的主题曲以外,也有电视剧采用多主题曲的形式,以此来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剧情,做到首尾呼应。和国产电视剧相比,韩剧更加注重音乐在剧中的应用,更加注重音乐的表达效果,几乎每一部韩剧中,都有原创音乐推出。这些韩剧音乐优美动听,十分吸引人,再加上韩剧煽情的剧情表演、感人的电视画面,非常能打动观众的内心。

二、场景音乐描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一部电视剧里面,多样的插曲,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剧中的人物形象。《春夜》里有很多优秀的插曲,将人物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表现了影视音乐喜剧美、悲剧美等多种美学形态。如《NoDirection》,是一首轻快的音乐,节奏带感,在男女主相遇后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非常应景,表现出了喜剧美,让剧外的观众能感受到那种一见钟情的愉快心情。《SpringRain》也是剧中多次出现的插曲,男主拿着手机期待女主回信息的时候就有出现,将男主忐忑而又期待的心理进行完美呈现;两人吃饭的时候,女主经过药店的时候,女主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男主偷偷跟在后面,两人冲破世俗的眼光,表达心意的时候……这首插曲将两人对对方的思念和克制,一次次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跟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吉他扫弦配合歌词“downdowndown”,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影视情节当中。另一首《Westillbehappy》,慢节奏搭配慢慢发展的剧情,感觉时间定格,世界上只有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假如只有些许语言和画面,这些情景反而有些苍白和空洞,正因为融入了吟唱的音乐,才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每次歌曲响起的时候,层层递进,让人感到真实而细腻。在男主与自己的儿子对话的时候也响起了熟悉的主题曲,这无疑暗示女主在男主心中已经非常重要。韩剧在国内热播已经有较长时间了,韩剧的每一首音乐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剧情,而且韩剧的音乐大多经过了优良的制作,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剧的创作理念。每一个重要的场景、人物、故事,韩剧音乐人几乎都会制作专属的音乐,音乐与剧中的场景、人物、故事相匹配,增强了韩剧的表现力。

三、合理化的影音表达

影视和音乐的结合无疑给好的影视剧锦上添花,大多数影视剧里面都采用音画同位的形式,欢快的环境配欢快的音乐,悲伤的环境配悲伤的音乐。音乐随着情感的变换发生着轻重的变化,音乐和画面联系非常紧密。在《春夜》当中,有些较为悲伤和克制的场景,却选用欢快的乐曲,这是采用了音画对立的运作方式。老子《道德经》中的善对恶、喜对悲、美对丑、崇高对卑微反映了哲学中的“对立与统一”思想,这也为音画对立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比如女主一开始拒绝男主的时候,熟悉的欢快的音乐响起,画面中是拒绝,其实心里是接受。对比越强烈,表达的情感越浓烈。本剧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普通上班族,脱离了以往男女主的定位,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人物心境的变化都采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本剧还有一些音乐带有怀旧的风格,与剧中现代小清新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丝毫不觉得突兀。有人说,音乐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正因为放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合理化的应用,人们才赋予它不同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观看这部剧,因为生活阅历不一样,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也是不一样的。这种合理的影音表达赋予了影视剧更加生动的画面,也可以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画面之外的联想。韩剧特别注重制造浪漫的音乐,音乐在韩剧浪漫主义理念的输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剧情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韩剧音乐创作十分细致,每一个重要人物几乎都有相应的主题音乐,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诠释整部剧的剧情都十分重要。

四、剧情化的音乐演绎

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是依附于影视剧的,因此它的美学价值的体现离不开影视剧,相同的乐曲,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带给观众不同的美学感受。音乐是相通的,音乐的创作虽然迥然不同,但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能推动影视的发展,深化影视的主题剧情,并在社会中广泛传唱。韩剧音乐的制作队伍十分精良,有专职的音乐导演负责整部剧中的音乐制作、音乐效果,而且韩剧的音乐导演有着极高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插入适合的音乐,促使音乐的演绎对于情感的宣泄和剧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韩剧中剧情化的音乐演绎成就了韩剧的热度和其极高的商业价值。韩剧的广泛流行,也从侧面说明了音乐的艺术价值通过电视剧的商业价值得到了体现。除此之外,韩剧中的音乐尤为注重艺术内涵的表现,比如《春夜》中的插曲《SpringRain》,和《春夜》这部剧的剧情十分搭配,前奏很好听,让人一秒钟便被这懒懒的声音带入电视剧的故事中,给人温暖放松的感觉。主题曲《IsItYou》,这首歌一响起就听得人心潮澎湃,音乐表达很到位,前奏不由自主地让人心跳加速,甚至不自觉地屏息,很快被带入剧情中。剧情化的音乐演绎,加以高质量的歌声表现,配合男女主角缠绵的爱恋,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更加深了观众对于整部剧的理解和感悟。现阶段,我国国内的电视剧在音乐制作方面与韩剧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以歌词为例,韩剧的歌词大多数都比较含蓄内敛,而国内电视剧的歌词都比较直白,缺少一定的意境。韩剧音乐制作展现了韩国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韩国的社会百态和韩国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而产生对于韩国文化的整体印象。韩剧音乐在突出本民族特性的基础上,也擅长广泛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将这些差异化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到韩剧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和享受。这样的音乐设计和创作手法,使得韩剧音乐能够处于世界流行音乐的前沿,为韩国音乐带来很多的荣誉。韩剧音乐的美学价值毋庸置疑,对于电视剧制作人来说,要充分发挥剧中音乐的价值,用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渲染整部剧的剧情表现力,让观众通过音乐烘托对剧情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海铭.影视音乐的功能和艺术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8,(10).

[2]覃思.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及美学价值――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5).

[3]白佳蕙.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及其美学价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音乐美学范文6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的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只有具有“中和”情感特征的才是“和乐”,这就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魏晋时期阮籍在其论乐专著《乐论》中,一方面以“和”作为乐的顺乎自然的本质属性,要求以协和阴阳的音声去适万物之“情气”,另一方面在音乐生活中继承乐教思想,要求“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礼作乐“使天下为乐者,莫不仪焉”。嵇康在《琴赋》中以平和之声为琴音乐美的特征,在琴声具“自然之和”的基础上描写琴音的美妙。他讲的“礼乐之情”是以“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角度讲“平和之乐”对人心的作用。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问题上有较多论述,他视恬淡、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以政不和故人心不和,人心不和故音不和的角度强调“乐之和”在于“正——心——音”之音的关系是否和谐。从音乐与人心的关系认为只有能够协调民心,“顺气正声、为群情之影响”的音乐才是“和”乐的,才是美的音乐。哲学家朱熹在《紫阳琴铭》中对琴乐审美明确提出“养群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体现了他对琴乐中和美的认识,即“中和”美的实现有赖于通过自我修养达到人心之正性。

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中国美学思想史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之一。《溪山琴况》提出二十四况,其中“和”是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溪山琴况》开首即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这表明了“和”作为琴乐审美范畴,在《琴况》中具有其他诸况不能替代的地位。“和”在《琴况》中具有多义的内涵,如“和”况以琴乐陶冶人之性情,琴乐的实施目的在于使人心“和”,这具有社会伦理学的意义。“和”在《琴况》中与音乐审美理想有关,强调“和”的存在并不只是于技艺,要获得“和”之美存在的真谛要“不以情性中和相遇”。“和”是《溪山琴况》的主要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

清代王夫之以“和”作为乐的审美规范和准则。他首先强调“律为和”,重视“律为和”的作用,

纵观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和”是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优秀传统,至今这种美学传统仍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但“和”又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今日的“和”已不是儒家仅用于“雅颂之乐”的中庸之和,而是与多种非“和”品质相互融合的优美、平和、细腻的美学品格。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Z].学苑出版社,1999.

[2]邢煦寰.通俗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