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短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1
一、为什么要重视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
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在我国古代就受到关注。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教师视角看,这段话简练地表达了孔子修养、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生涯阶段。其中,“立志”“而立”等就涉及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问题。
反观当下,学术界对新手阶段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手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发展问题两个方面,鲜有从道德学习角度切入的。显而易见,教师素质整体发展进程中据有关键地位的道德学习问题在今天被忽视了。若是我们不能积极促进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势必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道德学习可促进新手阶段教师专业实践的具体改善。正如厄尔所指出的,专业工作者所需要的培养主要是发展植根于深思的有基础的原理之中的实践知能。[1]在此意义上,崔允t也认为,专业工作者的特征在于主要关注实时的行动、为改善行动而思考、兴趣在于找到什么在发挥作用、要直接反映真实世界的变化、按行动带来的变化的价值来评价诸方面。[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专业发展的核心追求在于教师具体实践的改善。而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不仅只是让他们从思想上把握乃至接受R档赖碌谋局室求等,更是引领他们形成践行专业道德的意愿、能力等。正是在此意义上,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无疑可积极引领其具体实践的发展。例如,教师只有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也才会获得事业成功的乐趣。[3]
第二,道德学习可实现新手阶段教师专业生活的意义建构。从专业发展的本质追求而言,教师道德学习实践必定不是可以允许人随性而为的,它指向专业人员内在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德的事业,一些教育学者如赫尔巴特、杜威都认为教育应以道德为其根本的依托与追求。正是在此意义上,缺失道德立场的坚守,教育事业不可能真正运作起来。由此,无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意而言,还是从教师所从事之教育事业的本质而言,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无疑可促进其本身的意义建构,引领其践行教育的道德诉求。例如,有学者就指出,采取体验、互动、反思、叙事、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教师主动参与、亲身感受、自我体认的积极性,可使其自觉恪守专业道德底线,并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4]
二、如何理解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与
专业生活的关系?
在当前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如何促进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各方的认识往往囿于以下三种倾向:一是“制度规范”论。在某些人看来,制度是包括新手阶段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道德学习的保障。没有制度上的规范,教师道德学习很难顺利推进。据此,很多学校都在试图建立师德量化考核制度,如积分制管理制度。二是“榜样示范”论。事实上,“榜样教育”的逻辑不仅流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中,也存在于促进教师道德学习实践中。在一些人看来,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只有通过树立师德标兵、师德先锋等形式才能得到有力的推进。三是“师德培训”论。在一些人眼中,要真正地促进教师道德学习,师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师德培训,教师才能从思想认识上全面把握师德要义,学习先进经验,进而合理开启自身的道德学习进程。显而易见,按照上述逻辑,若要促进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的发展,就要诉诸如制度规范、榜样示范之类的方法,启迪他们的道德自觉。但事实上,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很多时候并不只是某一个体或群体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师整体。如果我们将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仅从个体层面上把握,其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从新手阶段教师整体来看,其道德学习的进程与其所处的专业生活发展境况紧密相连,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教师作为一个人,也有着专业身份的规定。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人在生活中存在,生活是人栖息的港湾,人是生活的圆心。作为“专业人”,教师生存在专业的教育生活之中,并通过专业教育生活获得定义。[5]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生活在具有共通的专业生活属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生活的特点,从而使得教师的身份得以明晰。我们只有努力将新手阶段教师看作专业生活中的人,以好的专业生活构建为依托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道德学习进程。
第一,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依赖于专业生活的支持。人并不是“被自己皮肤包裹着的封闭存在”,他既应该、也能够与外界的环境产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体会无条件、全面地接受一切环境影响。面对环境的影响,个体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表现。伊安・詹姆斯将生养环境、教育经历、社会环境、工作经验视为影响专业人员道德学习四大因素。他认为,在生养环境中,专业人员获得初步的道德成长;在教育经历中,专业人员会更好地学习道德参与的规则;而立足于工作经验,专业人员可通过反思而理解合理的专业道德行为。[6]这里,伊安・詹姆斯特别强调了个体专业生活的经验对其道德学习的影响。而从负面的角度观之,专业生活中教师可能面对的时间压力、不充分信息、人际冲突及个体压力等也都会对教师道德学习产生影响。[7]总的来说,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专业生活对于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的支持至关重要。
第二,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需要在专业生活中展开。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道德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它就在生活之中,离开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不仅如此,道德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可以同质化的领域,我们无法将弥散在生活中的道德提取出来制成“道德精华素”供人们食用。道德与生活关系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道德的学习只能在生活过程中进行,而不能在生活之外进行。[8]因此,专业层面的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也自然无法离开专业生活本身。换言之,只有在专业生活中,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进程才能顺利展开。没有新手阶段教师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兴趣等解决其所遭遇的现实教育问题,其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诸方面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道德学习也就无从发生。
三、怎样从专业生活入手促进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
由上观之,要整体推进新手阶段教师的道德学习,无疑需从其专业生活本身入手。
第一,整体认识专业生活。专业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存在,新手阶段教师要在其中发挥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乃至学生的发展,首先需要对专业生活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专业生活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支持,才能使教师专业生活不断前进。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离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立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9]因此,只有整体地认识专业生活,方能有效推进新手阶段教师参与专业生活。
第二,深入反思专业生活。专业生活是通过教师具体地参与来实现的。如果新手阶段教师一味地执着于眼前之事,而不采取一种积极的反思的态度面向专业生活本身,那势必导致其专业生活空洞化。尤其是面对教师专业生活日趋“工匠化”的今天,时时刻刻从专业要求诸维度反思自身当下生活对新手阶段教师更显必要。进而言之,唯有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之上,新手阶段教师才能在行动的层面上真正地、更好地展开专业生活。例如,如果我们未对自身的专业生活经历予以深入反思,不去思考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与教训,不去思考我们现在的经历与过去乃至未来经历之间的可能联系,我们便很难说我们从专业生活中获取了意义,也不能为我们专业生活进一步展开提供指引。
第三,具体展开专业生活。新手阶段教师专业生活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构成,因而专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意义便显得极为重要。换言之,没有对专业生活中诸细节的深刻关注与改善,整体新手阶段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例如,有学者曾指出,教师冷漠回应学生的队礼,往往会折射出许多问题: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学生不够尊重;教师的行为表现作为影响源又反过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慢慢学会势利;行队礼的机械要求还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10]正是在此意义上,没有新手阶段教师对自身专业生活本身具体而微的切实改进,我们很难说自身所过的专业生活可以纳入教育此一道德事业的范畴,自然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自身的道德学习进程。
第四,合理建构专业生活。教师专业生活不是某一个教师所能够和应该独享的,而是必须与他人共在的。有学者指出,人是与他人一起的共在。一个人并非孤独地拥有世界,而是进入这个世界并分享这个世界,其他人也是一样。归根结底,人的世界就是与他人在一起。[11]也只有且通过共同地享用专业生活,教师才能最充分获致其意义。或者说,复数的人(就生活和行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而言)能够体验到意义,仅仅因为他们能够互相交谈,能够听懂彼此和让自己也弄明白。[12]在这个意义上,要建构合理的教师专业生活,我们必须坚持共享、对话等平等交流的原则,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新手阶段教师道德学习进程的展开。
第五,积极保障专业生活。新手阶段教师专业生活的发展当然无法离开其自身的努力,但需要各种形式的外在保障,如制度建设等。就制度保障而言,恰如杜威所说:“从广义和最后的意义上讲来,一切制度都是有教育作用的,这就是说,它们在形成构成一个具体人格的态度、性情、才能与无能等方面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13]或者说,制度不仅可以从形式上保证新手阶段教师参与专业生活的秩序,更能够影响参与专业生活的新手阶段教师的内在精神发展,从而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决定了新手阶段教师参与专业生活的质量。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无疑需从制度等层面为新手阶段教师参与专业生活构建坚强而有效的外在保障。
参考文献:
[1]Ur,Penny.Teacher learning[J].ELT Journal,1992(1):56-61.
[2]崔允t,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J].教育研究,2014(9):77-82.
[3]朱仁宝.以新的视角审视教师职业道德[J].人民教育,2005(6):16-17.
[4]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0(2):78-82.
[5]折延东,龙宝新.论教师的专业生活重建[J].教育研究,2010(7):95-98.
[6]Ian James.Moral learning for the workplace: A role for V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2014(2):132-148.
[7]Patrick Maclagan.Moral dilemmas, moral reasons and moral learning: interpreting a real case in terms of particularistic theory[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14(3):221-236.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
[9]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2.
[10]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1]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干春松,杨凤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0.
[1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M].吴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1.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2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试点项目; 内容分析; 融合创新;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铁生(1970―),男,江西安福人。中学正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微课(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旨在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同时,挖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革命性影响。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1]“通知”阐明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原则及申报条件,明确了试点范围和主要内容。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申报工作。教育部密切关注这次试点工作,对各个试点单位的观念认识、试点内容、条件保障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把关,首批试点项目的申报评审历时较长,各地申报的试点方案经逐级择优推荐、方案修改完善、试点内容充实调整和专家综合评审等多个阶段,直至2012年11月教育部才最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项目名单。[2]
试点工作的方向和质量,事关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成败,也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鉴于此,本文将对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进行系统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以期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研究重点、热点及其变化态势,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引和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因为一个单位对应一个试点项目,故以下统称为试点项目)为分析对象,第一批申报获批的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共682个,其范围分布如下:区域综合试点(56个),中小学校试点(351所),职业院校试点(179所),本科院校试点(66所),专项试点(30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682个项目主题和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以期对不同试点类型(区域综合、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专项试点)的下属试点项目内容、目标等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内容分析法是以量化的系统客观的方式,依据事先设计好的类目表格,归类统计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质的描述,进而阐释研究结果。[3]同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SNS)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各个项目标题提取关键词之后,能够发现在同一项目中的关键词形成了共现关系,进一步统计两两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最终形成共词网络――共词网络能够反映关键词由共现而产生的学术关联,数值越大,说明两两关键词间的关系越紧密,意味着其研究主题结合越密切。[4]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网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项目的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分析,以此透视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重点、热点领域和发展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和发展对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通知”规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分期分批启动和部署,其目标是“用4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2012年,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具体情况见表1。对照教育部的试点目标,可以看出:自2012年首批试点项目申报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省区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大,进程较快,区域综合试点、本科院校、专项试点立项数均已超过相应类型总试点数的一半,中小学校试点和职业院校试点超过相应试点类型总数的1/3。
这些项目中的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可知:(1)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立项项目共652个(不含30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项目);参与申报立项的省区(含自治区、直辖市)有31个;(2)各省区试点项目数量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各省区平均试点数为21.3个/省。其中上海、新疆、湖南、广东、重庆五省区试点项目数最多,试点单位/项目均在30个以上;贵州、甘肃、四川、广西、吉林、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偏远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试点项目数较少,均在平均数(21个)之下,其余省份在20~30个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差异性较大,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与申报单位的观念认识、重视程度、申报方案的科学性及保障机制等有关;(3)各省区申报试点项目类型多样,试点区域覆盖面较广。这较好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统筹部署,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从表中分析可知,此次试点项目层次分明,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综合考虑了不同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别、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的层次差异,建议后续的试点进一步调整充实区域和学校的试点工作内容,重点做好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区域的试点内容充实工作。
(二)整体情况分析
21世纪全球化环境下,教育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以“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为策略,寻求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和路径是当务之急。通过对首批立项试点项目名称的标题关键词进行分析(词频统计)、聚类和比较,可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首批申报立项的绝大部分试点项目(661个,占总数96.9%)都含有“探索”这个关键词(如图1所示),且强调“创新和改革”方面的探索(占总数16.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策略的转变――从传统的全国统一部署、专家理论主导下的建设模式转向因地制宜、注重实践探索的科研引领型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发展路径)。同时,管理决策层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区域性等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刻、理性(不急于求成、不唯专家观点、强调实践与探索过程),因此,“项目试点、任务驱动、实践探索、科研引领”是这次试点的工作策略,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主要特征或标志。(2)探索的主要内容(任务)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模式”、“机制”两大类。如对于“模式”探索(含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培训模式、管理模式等)的试点项目占总数74.8%(510个)。其次是有关“机制”探索(建设机制、应用机制、共享机制、管理机制等)的试点项目占总数的33.7%(230个)。(3)试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呈“高度聚焦”趋势。主要集中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三通两平台”等几个领域。(4)此外,此次试点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工作重心下移――关注一线教师发展和课堂资源建设。如对“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网络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等)的试点项目达37个(5.4%),研究重心下降,关注微观具体的课堂资源的建设与共享。(5)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试点和跨区域的协作式试点项目逐渐增多。如关注区域内协作的试点项目有26个(3.8%),关注跨区域跨平台协作的试点项目有7个。这有利于整合区域力量、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倡导协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易共享、成本低的特点。总之,教育部的立项项目基本覆盖了试点要求的范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试点工作的导向性。
(三)对各类试点项目与试点重点内容的深度分析
1.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分析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各类教育发展、保障经费分配、建设应用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建设专业队伍,由此确定以县(区)或地(市)为单位进行试点。
区域教育信息化试点关注重点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服务体系”、“机制建设”等的探索上。25个(44.60%)区域试点项目的工作重点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构建或探索上,17个(30.40%)区域试点项目涉及教育信息化各类“机制建设”(发展机制、建设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等);13个(23.20%)区域试点项目关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缩小数字鸿沟。12个(21.40%)区域试点项目明确提到“教育公平与均衡”,9个(16.10%)试点项目关注区域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7个项目(12.50%)明确提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而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区域协作、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各种教育信息化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等几乎没有被试点立项,说明区域教育信息化决策者不够重视这方面,导致申报方案少,这是后期试点工作中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试点项目还存在:机制建设多,体制改革少;容易试点的项目多,难啃的深层次改革项目少;宏观层面项目多,深入具体的项目少等问题。如关于区域内整体统筹考虑的试点项目有12个(21.40%),而“协作”类的项目却为0,这说明各区域只关注本地区、本学校内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跨区域、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合作与协作意识,协作能力薄弱。存在只关注区域内的“小公平”与“小均衡”,缺乏跨区域和大范围的整体考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缺乏有效协作,是后续教育信息化亟待加强之处。
2. 中小学学校试点项目分析
(1)项目焦点类目分析
首批中小学校试点项目数共有351个(占试点总数的53.8%),这些项目适应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由师资薄弱课程建设、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跨地区学校合作、家校互动、绿色数字化校园、新增课程的开设等构成的融合与创新议题。同时,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试点。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强三项重点目标任务(“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和二项重点工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称为“三通两平台”。这五大目标生动具体且易操作,避免以往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空泛 “模式满天飞”的导向。在351个中小学试点项目中(如图2所示),按照数字校园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用融合等维度进行分类,其中教学应用融合类项目有121个(占34.5%),较好体现了此次试点工作“深化应用”的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小学试点项目多为微观和中观的模式和机制措施,而对于政策体制宏观方面的项目不多。
(2)项目属性类目分析
2013年,教育部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具体提出要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等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从图3可以看出,中小学试点项目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出对“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统计发现,大部分(76.60%)试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探索有关,共立项有269个。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最多(77个),占所有“模式”试点项目28.60%,占中小学试点总数的21.90%。可见,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有关优质教育资源、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等“应用模式”占到75个(21.40%),与“教学模式”一样重要。而面向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仅有25个(9.29%),这说明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多,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研究偏少。
中小学试点项目标题中“机制”二个关键字的项目有80个(22.80%),接近该类试点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机制”与“资源建设、共享”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其中有关“建设机制”的项目有34个(42.5%),“共建/共享机制”24个(30%),“可持续发展机制”18个(22.5%),“应用机制”仅2个。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的试点项目则无。这说明在“机制”的研究方面,对学校系统中的激励、评价等关注不足。
②“三通两平台”中的各试点项目分布不均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和建设目标,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看待和推进。但其下的各子试点项目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班班通(79个,占22.5%)、宽带网络校校通(59个,占16.8%)试点数目较多,而对“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的试点项目仅有5个(1.4%),大家对这种基于实名制的新型网络学习与交流方式关注度不够,认识程度还有待提升;些外,对“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数分别只有17个(4.8%)和6个(1.7%),试点数量偏少。平台是跨区域、大规模共享应用的基础和保障,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这需要在以后的试点申报工作中加以引导。
③“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热点工作
分析数据表明:“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十二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工作,共有61个立项(占中小学校试点数的17.40%),但其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注重硬件设备与网络建设转向关注软件资源与应用服务,其中“绿色数字化校园”项目17个,“数字化/数字校园”项目32个,“智能校园”项目7个,其他类5个。试点重心主要集中探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教育教学、学习与应用模式上。
④高度关注资源建设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但总体效果不容乐观,主要障碍在“优质”和“共享”两个方面。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5]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形成多样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其推送至每一个班级教与学过程中使用。因此试点项目中普通关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本次立项涉及“资源类”项目共有78个(以优质教育资源、名师课堂资源为主),其中优质教育资源、校本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项目占总数的19.4%,而“课程”资源类相关试点项目少(仅占6.8%),其中涉及“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试点项目仅4个(1.1%),“双语教学资源” 4个(1.1%),校本教育资源(8个,2.3%),可见目前试点项目更多关注素材型、拓展型的教学资源研究,而对结构化、体系化、专题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关注较少。
3.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主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尤为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点放在利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和提升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试点。首批立项的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共有179项(占试点总数的27.5%)。对职业院校申报的试点项目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频次排在前面的几个关键词包括模式、探索、机制、应用、建设、数字化校园等(见表3),其重心与中小学较为类似,仅在“实训”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对“校企培训”(6%)、“职业教育”(4%)的研究。从这方面数据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方向特色不鲜明,忽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还未发挥其作为新世纪职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建议后续研究加强对职业培训领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探索。
4. 本科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的研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科院校的试点项目一共有66个(占试点总数的10.2%),有60个(占90.9%)申报项目中采用了“探索”一词,其中47个(71.2%)试点项目是针对各类“模式”(如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建设模式、学习模式、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协作/合作模式等)的探索,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或平台就是依托高校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网(27个占40.9%)。可见,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方法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仍然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期待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学习、人工智能和运营方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突破。其核心都是围绕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核心使命和目标:对教育教学、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探索上,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本科院校)的试点导向。但是,高校试点项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程开发、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不多,并且没有一个关注教学质量和信息安全的研究,这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面窄且缺乏针对新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今后需加强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的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精品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研究。
5. 专项试点项目分析
专项试点项目关注各层级的特定领域(如: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措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等)。专项试点项目一共有30个(除青海、外各省区均有申报),其中在28个(93.3%)项目里面出现了“探索”关键词,并有16个关键词为“省级信息化”(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进行整体专项试点),较好体现了专业试点项目的特色。同时,专项试点项目普遍关注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占1/3),其次为:区域数据中心和资源中心的建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新型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构建、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四)总体研究数据SNS分析
1. 词频分析
本文对652个全部立项的试点项目名称经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并利用三种数据清洗方法“合并、集中、舍去”[6]对关键词及其词频进行整理,共获得16个高频词,见表4。这16个高频词代表了试点项目中前16位研究主题。最后对这16 个高频词的共现频次又进一步进行了两两统计,以此形成了一个16×16 共词矩阵,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在Ucinet 软件中导入矩阵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2. 高频词文字云
本文采用标签云(Tag Cloud)来表征上述关键高频词在整体上的分布。标签云最初用以表示一个网站中的内容标签,主要以不同字号和颜色依据热门程度来表征“热词”。而实际上在我们研究的特定领域中,“热词”描绘的是一种文字云――通过可视化的文档用词频率统计权重表,主要根据的是词频分析结果,以此分析研究领域;这项技术常用于具体化、形象化政治演讲的话题和内容分析中。[7]本文依托ROSTCM 中的可视化功能。本研究描述主题的文字云如图5 所示,从图中可见该文字云清晰地表明:信息技术设施环境、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研究的主要指向。
3. 建立共词矩阵与相似矩阵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对全部试点项目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形成了以16个关键词为要素的16×16的共词矩阵(见表5)。该矩阵行与列分别代表16个关键词,它是无向对称关系矩阵。在共词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时,表明在这个课题中两者存在关系。此外,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代表该关键词的词频。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Ochiia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以避免对角线词频与其他词频差距过大而影响分析效果。Ochiia相似系数是指把两个关键词各自在矩阵中出现次数的乘积开根号作分母,它们同时出现的次数作分子,经处理后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见表6)。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相似度越大,两者的关系越密切。
4. 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分析
高频词具有能够鲜明且直观地显示文献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在读学术论文之前,读者能够凭借高频词清楚地知晓论文的主题,关键词之间相互交叉,关系错综复杂,关键词内部存在的联系又可体现在某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中。[8]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构造的高频词相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经分析,可得到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见图6)。从图6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1)参与试点项目的广大学校研究者与实践者,紧紧围绕教育资源、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应用模式这四个核心主题展开研究和实践;(2)区域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等研究主题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构成了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由此可见,这三个主题是目前较为新颖且具有后续动力的研究热点。(3)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创新、学习模式等节点处于网络的边缘,在高频词共词网络中的边缘节点一般表示它们的联系较为松散,在此表明了它们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关注点,但这些节点的联系比较稀疏,更多的是通过作为桥梁的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进行联系。综上所述:目前试点项目研究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等层面开展了较为系统丰富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核心。
5. 高频词小团体分析聚类图
在社会网络中会存在某些行动者,它们彼此关系特别紧密,由它们就可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这样的群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称为凝聚子群,也被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小团体。[9]这些小团体是在大网络中同时存在的子网络,它的存在能加快成员间相互共享资源并能提高彼此的合作层次。[10]利用Ucinet软件对高频词共词网络进行1-派系分析,把Minimum Size 设置为14(即成员数量定为14),由此形成的聚类树状图如图7 所示。从图中可见:位于最左边的高频词共有4个,它们均在任一成员数量为14的1-派系中,说明它们属于同一派系,在两两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共现关系;这4个高频词是“教学资源”、“学习模式”、“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由此可知它们具有紧密的学术联系,这4个研究主题在此批试点项目研究中结合联系密切,作为骨干成员构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发展高频词共现网络的各派系,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种1-派系成员数量都在13或13以下,它们都是以这4个高频词为基础形成;位于中间的9个高频词联系较为松散,表明它们跟其他高频词的联系较多,但不属于联系最密切的子群,也就是说它们还不属于相互之间研究主题相关程度最为紧密的研究领域;位于最右边的高频词不属于任何派系,这说明它们与其他高频词的联系相对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
参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起草的祝智庭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方向是“融合创新”,虽然仍置身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但正稳步向前发展。过去十年,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规模的投入,基础层面上已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着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和应用,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促进各项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11]余胜泉(2012)提出既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看教育,在这种双重视角下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指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其引领性作用,也即革新教育的主流业务要依托于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要借力于教育信息化。[12]在此新形势下,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信息化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定位正确,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试点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性工作,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先行先试,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有益经验。[13]对我国此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部首批试点项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高频词共词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研究热点剖析
通过试点项目的主题词分析可知,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特征主要体现在:(1)形成了以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教学模式、应用模式等词为核心研究簇的研究领域;(2)研究热点逐渐向创新、数字化校园、深度融合、教育公平、信息化环境建设等领域扩展。
具体来说,国内一贯的学术研究多着眼于用宏观的方式看问题,力图从规律和本质上对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以“教学模式”、“应用模式”为主题词的研究和论文,这种以演绎推理为主要思路的研究,往往缺乏可靠的资料实证和数据的支撑。
同时,云平台、MOOCs、大数据等的出现,以及一般技术产品(例如搜索引擎、字处理软件、交互白板等)越来越多地在学校中得到应用,引发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对于教育创新、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西部与农村基础数字设施的建设等问题的探究。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在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理念下提倡教育创新,结合一线教师的应用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发挥教育领域多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的闭门造车,把教与学的信息化研究关注点细化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让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信息化实践深入到课堂,沉浸到常规化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就是融合和创新,这已体现在首批试点项目的研究主题中,也将继续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空白与薄弱点
本文针对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中所呈现的关键词间距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还存在一些空白处和薄弱点,并结合文献计量学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
1. 研究主体单一,项目团队结构科学性不足
除2个以政府名义和1个以培训中心和电教馆名义申报外,其他区域都是以教育局(教育委员会)名义申报立项的。跨区域申报的2个(河南5个单位联合申报,山东2个区联合申报),跨行业申报的1个(佛山教育局联合中国电信和高校联合申报)。参与研究的高校仅有2个(华南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参与力度不够,使得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不足,在这些研究项目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发表于专业性很差、层次较低的刊物,较难在该领域形成研究成果的集聚效应,无法显现高层次的研究体系。
2. 表层研究居多,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主题重复出现
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应用模式、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层面,对于教学模式创新、具体课程资源、学生能力发展本身的探讨较少。其中,在创新方面的观点和研究尤其少,制约了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要的师资培训(包括校际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等的探究几乎没有。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方式方法的探寻、培训体制和培训效果的评价,都不仅仅是国家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亟须各地区各级学校加入研究队伍。
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评价、教学管理系统应用效果等的评价研究不到位,未能评估绩效并作出对症下药的修正。部分研究方向空泛,研究点新但不聚焦,这类研究需要在原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研究人员对系统进行开发后,没有关注后续使用的情况和持续改进,初次开发浅层研究。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和研究意识,养成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的习惯,在做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对新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够
当前,微课、电子书包、颠倒课堂、Web2.0、社会性网络、混合学习、微博、移动阅读等媒体网络的教育功能不断显现,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将给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应调动一线教师参与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并提供较好的经济和资源支持,让教师能把新技术与新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提取教学信息化的模式,检验教学信息化的效果,促进学生21世纪能力的发展。新的技术(例如云技术、APP、推送技术)等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潜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将众多的理论和技术应用相互衔接起来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从业者都需要探究如何透过技术的表象,用教学实践去理解技术,明晰技术功能的可用和限制,明确学校教育中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整合应用的力度和重心。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需要能够理解和驾驭这些技术的教师团队。懂教学和懂技术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解决问题的研究,信息技术越发达,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就越高。[14]这种情况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向显得极为重要。
(三)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种重要发展趋势:(1)试点项目将继续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方面发展,继续探索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模式建设和新的机制创新,并切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体现校本特色的发展项目,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目前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进一步突显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意愿和导向;(2)我国教育信息化除了对原有领域的深层次挖掘之外,未来研究发展的取向还体现在:基础研究更加关注支持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目标转向学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素养培养研究上,支撑性研究亦步亦趋――学习环境探究和新技术架构的学习工具;(3)创新教学设计、数字化校园建设、课程深度融合、整体课程资源开发、新技术应用、教育公平和教学设计等领域将成为新的方向和热点;(4)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师范院校研究者仍是主要研究力量,同时,不可忽视一线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研究主体力量的重要性,发挥高校专家理念先进的优势,带动一线参与科研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改善教育信息化现状。
鉴于以上研究,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研究视角将逐渐转向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但无论是何种研究视角,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都将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趋势,其选择的根据都是研究问题,坚持问题中心的原则,最终目标是真正揭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此次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在研究的主体组合、研究的深度挖掘和研究的关注广度方面,仍大有可为。
本文对试点项目主题词应用共词聚类分析和聚类运算的方式进行划分,进而对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方向的分析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不可避免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词的共现关系与主题词的分布并不完全成正向相关,容易导致共词聚类分析中出现聚类不完整、聚类不稳定、成员划分不合理甚至容易造成没有意义类团出现等问题。[15]因此,我们不能断定关系词词频统计中排名较低的关键词完全没有成为研究前沿的可能性。本研究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其他可能性和视角,这部分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将是更为准确可靠地预测研究前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2-5-28,根据录音整理.
[2] 教技函[2012]4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Z].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8.
[4]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2.
[5] [1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基[2012].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内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2-05-27)[2013-06-14].
[6] 魏瑞斌,王三珊.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Web2.0 研究现状[J]. 情报探索,2011,(1):1~5.
[7] 维基百科.标签云[EB/OL].[2013-06-14].http:///zh-cn/标签云.
[8] 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9]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10] 袁润,王慧.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图书馆学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图书馆情报研究,2010,(3):37~40.
[11] [12]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3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学习习惯还和小学生一样,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在学校有老师在的时候做做作业,老师不在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只是玩,回家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把作业完成,学习很不自觉。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人们把有效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是适应当前时展要求的教学。它要靠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靠有效的教学过程保证,靠有效的教学结果支持,更要靠三者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当前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已不再是过去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现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对策
杨九俊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点应该是:①主动的参与;②明确的目标;③挑战性思维活动;④深刻的体验;⑤适切的方法;⑥有意义建构;⑦清晰的反馈;⑧迁移、创造的愿望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推进有效性教学。
1.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适应课堂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潜质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个人要健康地发展,要快乐的成长,这与他与周围人的合作有很大关系,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不仅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我们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恰恰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发展, 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同时给学生补充,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达到合作双赢。同时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2.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当代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情境时,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这样效果更佳。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4
"Double Stages, Multi-level, Personalized and Innovation"
Wan Zhiping; Qiu Zemin; Chen Jinhuang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20,China)
摘要: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础与实践并重,本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培养现代化信息人才的教学体系结构,以三个“二结合”作为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divides into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asis and practical pay equal attention to.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major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teaching system with three "two combination" as its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for cultiv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talent.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体系 教学质量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system;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61-02
0引言
信息化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搭建的平台与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重要领域。为此,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从以往的纯粹灌输理论思想及简单的验证实验到多元化、个性化及创新式的方向发展。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应该以学生的培养基础能力、应用能力为基本行径,以教学方式为关键,以分类分层培养为条件,以课件及实验设备为前提,以提升创新及培养科研能力为目的。
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由图中可看出,该教学体系是先对基础能力及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然后对分专业并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而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的深入研究,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不同研究方面或相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组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及实践。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下将构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
2.1 双阶段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基础能力包括对计算机网络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网络的拓扑结构、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等。
在实践起步阶段,需要对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基于初始阶段的结果进行实践应用性地认识。此阶段多为基础知识的验证实验,一方面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
2.2 多层次为了适应现代技术人才要求,需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应教学计划。由于该体系的构建并非仅能用于某个学院,它是面向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在设计该体系框图时加了省略号以表示可扩展。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在信息科学系中进行实践,因此,在双阶段培养之后,把该系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开授课。
在不同的专业中,由学生自选及老师导向形式进行分层,在传统型、实践型、应用型三种形式分段分组。传统型学生对基础更加能加深掌握,在对最基本的研究如传输协议交换原理等等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在最低层进行创新。实验型学生旨在于网络的分布连接,实践性地对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终端用户根据所规定的拓扑结构及要求进行综合布线及配置。应用型学生则在深入理解网络传输协议及原理之后,在计算机上开发网络应用平台和模拟各种结果。
2.3 个性化多层次分配后,学生的基础和应用能力已经有很好的提高。在合适的分层教育中各个专业和层次上的学生都有一定能科研能力,此时最适合采用个性化教学。基础扎实之后,再进行不同方式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同方向:网络安全,网络规划、网络服务等等。
2.4 创新式创新式的培养,是在以上各种方面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网络技术。在已有扎实基础的情况下,弥补科研项目中的不足,提高能力,以创新性,实用性为目标进行研发。如图2、图3,图中为Cisco公司开发的网络模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在软件中可以进行模拟运行及设计,配置路由交换机等等,还能查看数据报的交换及逐步调试。学生可以先在软件中模拟运行自己的创新设计,然后再搬到硬件上去测试运行。
3三个“二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结合”质量保障的概念是在教学过程及总结经验中提出的模式,在不影响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使用“二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及结果检验。
3.1 二课堂结合二课堂的结合是指基础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在基础与实践的互补上,一向是理工科教学课程关注的课题,经常出现基础课堂和实践课堂脱节的情况,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课程进行中,需要对基础与实践教学进行监控,使其“结合”。
3.2 二目标结合课程目标和个人目标也是“二结合”的一个重点课题,学校有给学生定下学习目标,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不会出现目标的偏向而导致的基础不扎实,内容理解不透彻,重点不突出等想象,需要对课程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行定时对比,以总目标方向为准则,使其“异曲同工”。
3.3 二考评结合考评是最后的手段,在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后,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过本文提出的结合,是把“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反映基础”的方式用到测试上,对于评分方式,都需要严格按照理论,实践,操作,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分,不能单单看一方面的成绩。
4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评价
在由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2010年)中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可以得到的表格,对评价课程所达到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形式,在评价等级(Ki)为A,B,C,D,E劣各等级分值为1.0,0.8,0.6,0.4,0.2,所有学生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做五个等级的评价,通过Z1S=K1S×Ai-j得到一级指标中教师队伍的评价结果,同理可得到其他各个一级指标的结果,最后得到学生评价的综合矩阵Z■=A■×Z■■Z■■Z■■Z■■Z■■
即为此课程的评价得分,得到ZS=(ZS-1,ZS-2,ZS-3,ZS-4,ZS-5),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总分为1.0重点课程的评分值F=0.833,其结果为良好,在各种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得到这样的结果证明该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5结语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只限于计算机领域,在建筑工程,通信工程领域也是非常重要。通过“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5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要用老师教我写的字,用老师教我的美好词语,为您发一条最美的信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您教师节节日快乐。
一心学问两手粉灰三尺讲台四下成才朝五晚六七嘴八舌终于盼到了九月十日,因为赞美的话语,祝福的言辞会让您笑容满面,教师节了,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因为有您我们的梦想高飞,因为有您我们的生命多姿,因为有您我们的世界精彩,因为有您我们的力量无限!师恩难忘,谨于此时送上我们最最美好的祝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老师您说声:老师节日快乐!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允许我送上最诚挚地祝福,祝福你老师,节日快乐!
一生中最难忘的是校园时光,那里有着难忘的师生情怀。学生时代,有着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时隔多年记忆犹新!您依然是我最尊敬的人,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老师的崇高劳动。拥有年轻梦想即成真;拥有幸福频频出佳绩;拥有财富桃李满天下!祝教师节快乐!
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五天忙碌六七不休,八思久想十分用心,百般教诲千言万语。我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教师节贺卡的祝福语
一个点驻足原处举步维艰,两个点直线贯穿双向绵延,三个点组成平面风景无限;无数同学无数个点,借助短信点点相连,教师节至,愿良师益友们快乐安然!
小儿无知进学校,老师耐心把手教。轻言细语传知识,任劳任怨心操碎。都夸您的品质高,春满人间有功劳。教师节里传祝福,平安快乐如意好!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关怀放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没有好好的珍惜,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您说五个字:老师,谢谢您!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用心编写条温情短信,因为您用一生诠释这个名词--奉献;用温暖渲染这个伟大节日,因为,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到,祝您永远年轻,幸福安康!
一支粉笔,能点拨知识王国的迷津;三尺教鞭,指点通理想的道路;一块黑板,记下你们无限深情;一个讲台,辉映着你们的艰辛。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短信息范文6
2.本想用电话向您道一声节日快乐。但是您一笔一画教我学会了写字,所以这里我要用短信息向您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3.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4.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对您我满怀感谢之情。生日快乐!
5.愿这声祝福,化作一杯茶,滋润您发干的喉咙;化作一盏灯,照亮您下班回家的路;化作一束鲜花,带给您一份清香和美丽;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工作顺利!
6.教师节悄悄已来到;大家来把祝福报;健康快乐把将你绕;事事顺心当外套;要说什么最可靠;我的短信最有效。
7.谨以一份最虔诚的祝福向我最敬爱的老师致十二万份的谢意老师我敬爱您
8.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请您接受我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
9.亲爱的老师,在人生旅途上,您为我点燃了希望之光,您所做的一切润泽了我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今天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10.老师是海,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老师是山,是我们伤心落寞时依靠的臂弯。今天9.10教师节,只想告诉您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注意身体!
11.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12.它没有亲情的伟大,没有爱情的浪漫,没有友情的真挚,但是它默默付出,让人一生受益,这就是师生情!教师节到了,祝愿天下老师们节日快乐!
13.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14.在笔和纸的摩擦间,您度过了神圣的一生。祝福你,老师!再也听不到你的教诲,对我来说真是遗憾。对你为我付出的辛劳,我无以为报,仅祝您教师节快乐!
15.曾经,您为我师,如今,我为人师,这一切都源于老师您对我的爱与关怀,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16.绿意盎然,那是您无穷的活力;白云悠悠,那是您圣洁的心灵;浪花朵朵,那是您渊博的知识。老师,教师节,祝愿您永远年轻!
17.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节快乐。
18.你是园丁,精心培育国家栋梁;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文明,从幼稚走向成熟。恩师,祝你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