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发展报告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1

一、**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呈现特点: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市经济承继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发展速度增长较快,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巩固和加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6亿元(全国经济普查调减为608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第二位。区域内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计划目标5.8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度高效益。全市工业克服煤电油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约束加剧等不利因素影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呈现速度、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2.8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现利税129.7亿元,增长34.3%;实现利润90.3亿元,增长45.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5.92,同比提高31.62点。全市新增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家,达到4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6.51亿元,增加值24.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25.1%。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在年初雨雪冻害、年中干旱“空梅”、秋收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的不利影响下,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除粮食、油料因灾小幅减产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大多实现了增产增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8.2%;六大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2%;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16个,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27.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5.8%,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增收目标。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全市农民减轻负担1.02亿元,人均减负38.44元。

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坚持一手抓城区经济不动摇,一手抓县域经济不放松,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城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8.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3亿元,增长19.3%,西陵、伍家、猇亭等地生产总值和市县属投资大幅增长。县域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的发展路子,发展势头强劲。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地在连续几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全市县域GDP增长11%以上,多数县市发展提速。夷陵区一年新增税收1.1亿元,县市新增过千万税收企业6家,全市过千万税收企业累计达到40家。

五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台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一批专项规划,全市狠抓交通、环保、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沿江大道延伸段、“两路一段”综合改造、绿萝路扩建工程、沙河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顺利完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商业步行街拆迁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宜万铁路**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公路宜长段正式通车。**旧城拆迁17万平方米,4.2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加强城市管理,拆除违法建筑7万平方米,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六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三峡工程投资逐年下降和国家控制投资规模的双重影响下,我市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了市县属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8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计划目标4个百分点,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5.3亿元,增长23.5%,高于计划目标5.5个百分点。**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22.2%,在建重点招商项目290个,投资总额228.3亿元。全市吸收外商投资1.05亿美元,增长12.8%,高于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

七是服务业稳中有升。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7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1%;夷陵、秭归、三峡大坝、全市旅行社接待游客分别突破百万人次。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增长12.7%,高于计划目标1.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出口3.2亿美元,增长24.5%,高于计划目标9.5个百分点。价格涨幅逐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同比增长7.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6.99亿元,比年初增加7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4.04亿元,比年初增加66.6亿元。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不良资产余额和占比实现“双降”。

八是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比计划目标多增1.1万人,同比增长16.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实现计划目标;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1.8‰,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9%,均超额实现计划目标。全市疾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启动了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应急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100人,解决了1.6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预计**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4.6%。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四是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对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势头,顺利实现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的总体要求,经平衡测算,**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4%;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2.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将**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1%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年度计划目标保持与市三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确保预期目标的连续性、完整性。二是**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经济增长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是照应全局,体现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据我们初步摸底,计划安排11%的增长速度,低于武汉(12.5%),与襄樊(11%)、黄石(11%)、黄冈(11%)、荆门(11%)、荆州(10%)、孝感(10%)、咸宁(10%)等同类城市相比,处于全省发展前列。四是考虑了**年三峡工程发电基数提高的影响。预计**年三峡工程发电同比可多发电50亿度,净增工业增加值约8.4亿元,净增额比**年约少增4.7亿元。五是留有余地。计划安排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约低2个百分点,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这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创造更大的空间。

为实现**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精心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宜化、兴发、东阳光、安琪等30家优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凯普松、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有2~3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力争年内新增规模内工业企业60家。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为载体,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为重点,积极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培植发展后劲。三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规模内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力争将兴发培育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将**长机等企业培育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限制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发展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对全市磷化工等资源性行业,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合理调整磷化工产业布局,做好磷矿产销全面对接。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重点,抓好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试点,积极争取将**开发区、宜化集团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二)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继续加快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稻花香、宜都丰岛、湘宜水产品、采花茶业等10家龙头企业,大力建设30万亩优质甜橙、60万亩优质宽皮柑橘、30万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300万头优质猪、100万只山羊等10大示范板块基地,积极培育开发秭归脐橙、**蜜柑、采花毛尖、清江鱼等10大精品名牌,发展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搞好以农田水利和饮水、通路、送电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抓好水库加固及长江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工程等项目建设,解决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通村硬化公路1500公里以上,新建改建末级渠道400公里,新建山区集雨抗旱水窖5000口,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三方面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4个新增县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超过35万人。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根据省政府统一要求,我市今年投资增速必须确保18%,投资额达到314亿元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克难奋进,确保目标实现。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投资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项目120个,总投资225.1亿元,当年投资83.4亿元。纳入市政府考核的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170.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1.6亿元。要抓好57个在建续建大中型项目,争取今年25个项目竣工投产。抓好63个新开工大中型项目,争取13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二是坚持投资调度会制度。要继续实行月报表、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督办制度,加大项目协调督办工作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确保完成投资计划。三是抓好项目储备。认真策划、包装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磷精细化工、铝深加工、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园等方面的项目,对正在做项目前期的67个大中型项目,要加快论证、环评、土地、资金、核准等前期工作,加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力度,使一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抓好香港湖北周、厦门投洽会、中国光彩事业**行等重大招商活动,争取更多资金投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落实好农行与市政府授信50亿元的项目,积极向开发银行推荐合作项目。

(四)着力发展和壮大服务业。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紧紧依托新三峡核心品牌,加快开发坛子岭、三峡人家风景区、西陵峡口风景区、三峡观坝风景区等6家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力争年内新增1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积极支持**峡江观光旅游公司、三峡环坝旅游集团等重点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中华巴土圣山、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均瑶国际广场等重点旅游项目。精心打造《楚水巴山》和《三峡梦正圆》等两台精品文艺节目。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文化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开工建设伍家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陵**摩尔项目及宜洋汽车售后商贸园等商贸物流项目,构建与我市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促进城区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升能级,促进第三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三是扩大消费热点。在巩固汽车、通讯、住宅等消费热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健身等消费,进一步活跃存量房市场,保持适度的普通商品住宅开发规模,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向社会提供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四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促进就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需求旺盛的家政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行业,改造提升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改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五是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合理消费,继续推进便利店、连锁超市以及商业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增加适销对路、物美价廉产品供应,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能。

(五)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要求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逐步完成部门、行业所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三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出台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等投资体制改革各项制度,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四是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就业等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等三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五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信息体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制度改革。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抓好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突出抓好机电产品、磷化工、纺织品、农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等5个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二是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份额,拓展新兴出口市场,改善出口市场结构。在继续巩固香港地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拉美、非洲以及中东、东欧、南亚、独联体等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三是逐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抓好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组织的对韩国、香港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促进有关项目早签约、早到资。谋划好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组织好宜化对非洲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合作,支持宜化集团赴越南投资建设化肥厂等境外项目建设。五是大力加强开发区建设。切实加强全市1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开发区建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增长的聚集区,力争将**高新区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起点做好“**化学工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建设成为全省十大特色工业园的亮点。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2

(一)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增长15%,超计划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1.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2亿元,增长12%。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26.9万吨,油料产量9.8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肉、奶、禽蛋产量达到7.2万吨、12.5万吨、0.7万吨,分别增长6.4%、10.8%、20.9%。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6.3亿元,增长20.3%,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2%。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增长26.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5%,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乡村游、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增长20.6%。

(二)投资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释放新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3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35.3%。23项重点监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1.5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增长22.3%。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

(三)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运行质量得到新提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业效益向好,物价总水平高位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42元,增长12.5%,超计划2.5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增加和务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34元,增长21.4%,超计划8.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亿元,增长31.1%,超计划14.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0亿元,增长38%,其中:新增财力的80%用于社会民生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76.8亿元,增长19.5%;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1.7%。贯彻落实《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四包四定”和社会义务价格监督员工作制度,实施了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蔬菜调运储备、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5.7%,较涨幅最高的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新要求,全面完成了《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部分详规的修编工作。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新庄路、小寨规划路等市政道路开工建设,南山路二期、享堂路、七一路东延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继续实施畅通交通工程,建成人行过街天桥7座、地下通道2个、机械立体停车场4个。海湖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科技馆正式开馆,大剧院试运行,海湖广场全面开放,城市品味得到提升。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17亿元,增长22.9%。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1276万平方米、427万平方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163.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危旧房改造18000户。

(五)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二期、园林绿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主题公园建设有序推进,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启动“清水入城”工程,加快实施排污口综合整治,停产和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细化分解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36万吨、0.4万吨、6.58万吨以内。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煤烟尘、扬尘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我市被列为国家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呈现新亮点。全面完成了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新农保参保率达92%。为困难群体发放低保金1.75亿元,其中临时补贴5307万元。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湟川中学、二十一中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建成了一中、胜利路小学等44个校舍安全工程和10所幼儿园。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大通县和湟源县医院住院急救楼交付使用,6个卫生监督所和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村村通”建设等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嘉禾数字影院投入使用。实施了72个村整村推进和10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惠及4.7万人。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社会管理“三加六”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政府雇员制度顺利实施;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定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出台了《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和《市迁入户口管理实施细则》,全年共办理落户手续5452户、16034人,办理居住证31507人。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全市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88.4万亩,发放林权证2900本。加快园林体制改革,5个市级公园免费开放。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和主要措施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品理念,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以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支撑,打造精品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三是坚持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成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四是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增强承载功能。以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深化细化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满意度。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年,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投资消费协同拉动扩需求,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蓄势能。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30亿元。千方百计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围绕“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上重点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支持规模。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作责任制、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推行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实现全覆盖。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达到290亿元以上,争取社会事业、民生领域和服务业投资有新的增长。引导非公经济主体加大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落实促进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元。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

(二)围绕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抓提升,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闯路径。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研究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加快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海湖新区五星级酒店、体育公园、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鹞子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环湖赛”、“世界青年电影展”等赛事和节会活动为载体助推会展业快速发展,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抓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建设海湖新区商业中心和三榆商业广场,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引进华润集团、北京新华联、大连万达、家乐福等商贸企业,不断完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生产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市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2家金融机构,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实施好朝阳物流园区商务中心、物流大厦等项目,积极培育物流企业群体,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围绕现代工业集聚中心促转型,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强支撑。积极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工业“双百”行动,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落实省政府促进工业稳定发展的十大措施,全力做好运输、电力等运行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省上财政扶持资金,协调解决电解铝、多晶硅、铁合金等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聚力推进园区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水电供给、社会保障等工作。在着力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硅铁、铬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轻工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帮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锂电、铝箔、电子材料、高档电解铜箔等领域技术研发力度,为促进项目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轻工业,支持藏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工业企业财税支持和信贷倾斜。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信息辅助平台,提高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缓解企业融资压力。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四)围绕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增供给,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夯基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和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大棚3000栋,改造旧温室1500栋。新建畜棚4000栋,建设奶源、肉牛(羊)、生猪基地各10个,禽类基地5个。加快防洪及流域管理、灾害沟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安全饮水、设施农业和养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抓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项目,实施60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解决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五)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拓空间,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寻突破。适应东部城市群建设新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步伐,切实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围绕东部城市群“一核一圈一带”空间格局,继续实施“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发展战略,逐步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力争启动多巴综合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湖新区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启动“城中村”改造,实施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加快京藏高速公路南过境公路建设,完成祁连路道口、南山路二期、德令哈路南段和柴达木路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凤凰山快速路、德令哈路北段、兴贸路、民和路(桥)等道路,打通果洛路、门源路等断头路。抓好畅通交通工程,加快实施新宁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2个客货运换乘枢纽中心。加强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实施东部城市群东区供水工程、第七水源配套供水管网改造一期等项目。加快房地产开发步伐。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约束”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综合开发、重点片区改造和海湖新区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和办公地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持续发展。适度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3758套,开工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奖励性住房17000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县城和重点城镇整体形象和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继续推进人口、土地、产业“三集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信息通讯、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围绕“创模”攻坚推宜居,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增绿色。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冲刺年的目标任务,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工作,推进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高原山水花园城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和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建设,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完成“三北”防护林、公益林等造林工程2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2万亩,封山育林10.1万亩。实施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四期、河湟公园、文峰耸翠景区、城市绿地和休闲场地建设项目。实施《至2015年大气综合整治方案》,重点治理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业废气排放,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推进湟水干流及支流污染源管理和治理,实施“清水入城”项目,加快再生水利用一期项目进度,积极争取资金开工建设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启动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从源头强化节能减排,推进铁合金、水泥等行业余热发电,工业窑炉改造,电机变频技术,鼓励和督促高耗能行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完成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硅材料、化工、“三废”综合利用、餐厨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技术和工艺先进的循环经济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3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围绕全年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47亿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8亿元、30.25亿元、21.42亿元,分别增长5.4%、17.8%、8.6%,三产比重达16.0:49.2:34.8,为完成年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43亿元,增长5%;实现农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4%。全市粮食种植57.7万亩,新植、改造茶园面积3500亩、中药材1000亩,发展烟叶6.95万亩,88个烟基工程全部竣工。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蔬菜无公害产业化生产,新建蔬菜基地600亩,完成1000亩种养立体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上半年生猪价格下跌,家禽市场受H7N9型禽流感等影响,主要畜禽生产形势低迷。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

(二)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上半年,全市18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4.77亿元,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2.37亿元,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5.04亿千瓦时,增长4.1%。三大主导产业受市场影响出现分化,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9.21亿元,增长20.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3.5%,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较快;林产加工业平稳增长;化工行业低速发展。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我市有相当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存在微利或保本经营或开工不足等现象,46家企业产值下降,其中20家企业产值下降20%以上,9家企业停产。27项市重点工业在建项目按计划序时推进,上半年完成投资8亿元,占年计划的72%,武夷烟叶易地技改已完成联动试生产,兴龙祥汽车、中森板业、华光特种工艺、轻安智能仓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大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共8家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增长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88元,增长1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6亿元,增长16.3%。完成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基础工程完成90%。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2.5%,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食品类、居住类是拉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贸流通整体提升。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城南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推进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市场开发力度,一批商贸项目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茶叶市场、美家居建材主体建筑已封顶,汽车4S店、南武夷中药材均已开工建设;财富天下、太极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八方物流完成仓库桩基建设,现代综合枢纽中心即将开工,港润物流在进行厂房设计,武夷烟叶仓储物流已通过省烟草专卖局审议。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后续增长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出台《2013年市旅游促销补贴奖励实施办法》,明确入邵游奖励条件;认真贯彻落实旅游跨越发展政策,发挥12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杠杆作用,有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9%和22.4%。旅游总规编制有序推进,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熙春华美达广场酒店启动五星酒店评定工作,瀑布林温泉、嘉德观光园、鑫富肉牛分别在申报五星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级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62亿元,增长50.5%。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6%,占固投完成数的54.84%,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其中商贸服务投资增长131%。上半年,我市“五大攻坚战”136个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占固投完成数的47.2%,项目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工业园共完成征地1980亩、平整土地2230亩,开工企业8家、投产企业8家,为投资增长提供后劲支撑。上半年,房地产完成投资5.69亿元,增长83.7%,房地产开发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五)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围绕绿色发展重点,积极对接打造“食品、旅游、机电制造千亿产值”和“生物产业五百亿产值”行动计划,策划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项目,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食品产业、机电产业、旅游招商、项目成果交易等招商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合作。通过强化项目服务,一批城市综合体、商贸旅游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已签约落地,其中与中闽水务合作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设施项目,将大大改善我市供水条件;红星美凯龙进驻美家居商业广场,将持续提升我市人气及知名度;金山药业入驻,使我市与上市公司对接又迈进一大步;左岸生态城综合体一级土地开发项目采用BT现代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改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上半年,全市有出口实绩外贸企业共35家,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亿美元,增长87.5%。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4180万美元,增长17.2%,呈稳步上升势态;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经济低迷影响,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持续减少,上半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仅完成180万美元,下降84.2%。

(六)财税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25亿元,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6亿元,增长48.1%。受工业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影响,增值税仅增长5.72%;营业税增收2265万元,增长29.3%,主要是房地产业增收2069万元。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63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41亿元,增长7.82%;各项贷款余额87.52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02亿元,增长9.58%。受宏观金融政策偏紧影响,贷款要求提高,存在好企业贷款规模不受影响,而一些正在发展中的企业贷款困难问题。我市近年来新上一些项目受自有资金不足影响,在银行紧缩政策下经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我市上半年召开两次银企对接会,共42家小微企业签约4.1亿元,目前已经发放30家共2.34亿元。

(七)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BT方案正在审核中,顺邵高速公路进入招商洽谈阶段,金塘大道正在进行路基建设。打造精品城市。大力开展城建“点线面”攻坚,突出抓好“六个一”城建项目,从3月底开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苏树林省长调研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总投资2.34亿元的《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工作计划》和《打造精品城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上半年共完成投资1.49亿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在进行中,完成人民路东段改造、八一路“白改黑”和五四南路道路及沿街两侧立面改造工程,华光路中段人行道已铺设完毕;对武邵高速互通口至迎宾大道、西互通口至龙都酒店等四个重要入城通道进行绿化整治和景观提升,现已完成路灯安装和部分绿化工程;完成防洪堤景观绿道工程,环紫云湖慢行景观(一期)工程预计7月底完成招标,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加强交通秩序整治,严格各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加大卫生保洁和绿化管护力度,市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停车场现可提供停车位约400个,新增机动车道停车位198个,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推进乡镇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认真落实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省级和平镇、市级吴家塘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46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心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护机制,已在135个村成立用水协会;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农水县建设已改造渠系建筑物254处,完成渠道改造119.11千米;实施农村“造福工程”和危房改造,已落实400户、1589人,动工建设264户。保护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绿色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完成造林绿化5.74万亩,其中“四绿”工程7228亩。严格耕地保护,落实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工业园区和企业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拿口镇朱坊村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保护好龙湖森林公园、将石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示范点。

(八)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农林水等民生事业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7.89亿元,增长33.72%;15项为民实事项目和6项重点民生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9224万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大埠岗、洪墩、沿山中心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继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吴家塘学校教学综合楼正在主体施工,实验小学综合楼、沿山小学宿舍楼已开工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对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全年计划165万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城镇新增就业146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80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37人。切实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突出企业用工服务,举办两场大型专场招聘会,帮助78家企业解决用工1079人;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2109万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全市被征地农民对象确认工作已基本结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标准提高到104.2元/月;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各类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7.25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共5858户8941人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新建507套,续建1296套,竣工471套。卫生医疗加快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市立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升改造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两纲”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我市成为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首批启动的两个县(市)之一。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完成3个城市激情广场建设点和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点的选点和上报工作,完成水北等公共电子阅览室、4个基层文化共享工程、5个流动图书店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完成宝严寺大雄宝殿彩绘、民俗馆等历史文物修复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完成李纲馆的陈列布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5场次,城乡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民生倾斜的时机,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精心策划一批符合中央和省上政策导向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上半年,一批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供排水、农村安全饮水、通组道路和文化设施等25个项目共争取资金4106万元,其中沿山、城郊和大竹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1084万元,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争取1000万元,妇幼保健院争取410万元。同时,严格资金监管,注重跟踪落实,坚决把实事办成、办好、办到位。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发展。与年初预期目标对比,除了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幅低于年初计划外,其余指标都超过年初计划。但是,纵观全年分析,上半年相当部分指标存在上年同期基数低等影响,下半年都会出现较大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完成全年目标有一定压力。随着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税性收入比重增长、但是增幅下调的现象。

尽管上半年我市经济平稳运行,但是经济增长基础仍然不够扎实,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下行压力增大。从上半年情况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6%,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价格高企,融资环境依然趋紧,运输、人工等费用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企业产能发挥,制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二是投资拉动后劲不足。按照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55亿元、增长21.5%以上的目标任务,后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1.3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9%,特别是上半年市固投平均增速已达31.4%,我市要在下半年继续超过市平均水平,并位居市前列,需要完成更多的投资量,面临的压力更大。而且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滞后,我市71个市本级在建重点项目,23项进展相对缓慢,其中19项尚未开工、4项进度相对滞后。此外,顺邵高速公路、省道205和316国道改线工程尚未开工建设,邵光高速进展减缓,尚未形成实际工程量。三是财税增长基础仍不稳固。上半年,我市税收收入增量中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较高,房地产行业税收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工业税收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非税收入增收贡献偏高,税源结构有待优化。而且当前进入偿债高峰期,财政偿债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和资金调度压力日趋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发展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在目前国家采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产业,促转型。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补贴和优惠。继续通过政银企对接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大企业技改力度,鼓励和引导有潜力的企业通过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完善产业链条等方式,做大体量、增强实力、提升水平。突出抓好36家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设,落实“一线工作法”,做好帮扶指导,促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新增产值、新增税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共享营销网络,抱团开拓市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借助“9·8”投洽会等平台,深化“三维”对接,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积极引进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4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全会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福建实际,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立足开拓创新,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出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等重大举措;立足攻坚克难,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6*3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9.10亿元,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82亿元,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外贸出口总额293.97亿美元,增长3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为53.18亿美元,增长7.6%;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5.3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9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6‰。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主要指标除价格指数外,均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中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年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是:

(一)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5.2%和10.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扭转连续六年下降的趋势;建成4个省级粮库和一批市县中心粮库,新增粮食储备能力6亿斤;省级130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7.69亿元,带动183万农户;建成26个农产品主产区检测检验项目;完成造林更新1*万亩,新增速生丰产林42.9万亩;综合治理17个重点旱片,建设11个大中型灌区及节水改造工程,加固一批病险水库;开工建设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12个二、三级渔港;扶持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47个山海协作示范项目建设;超额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5万人任务。

克服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百家重点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全年发电量增长8%,用电量增长13.4%。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4.3%、8%和20%。

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324.94亿元,比上年增加278.44亿元。通信、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活跃,通信业务收入192.69亿元,增长10.65%;商品房销售额354.5亿元,增长23.4%;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扶持建设了41个“农改超”示范工程、44个职业介绍服务中心、50个示范性社区服务设施及20个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推进40个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和全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金融保险业继续发展。培育资本市场,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募集资金逾12亿元。

(二)实施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加快项目审批,大力推进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全省安排重点项目180个,比上年增加92个,投资总规模3348亿元,比上年增加1954亿元。在建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亿元,4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77个预备重点项目有26个实现开工。一批重大交通能源、产业项目上报国家审批。

交通方面,*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获批立项,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漳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邵三)路基工程完成,龙长高速公路全线动工,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和厦门东通道通过国家审批。全省新增高速公路318公里,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完成全省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建成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福州松下康宏码头、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铁路主干线和高速公路主线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规划。

能源方面,漳州后石电厂5、6号机组和部分水电站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尤溪街面水电站、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加紧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平潭风电二期项目获国家核准;推进了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和宁德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建成一批省主干电网和县城电网工程项目。

工业方面,三钢炼钢挖潜改造、厦工易地搬迁、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及东南汽车多功能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炼化一体化项目基础工程全面展开,开工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厦门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泉州船厂修船项目动工建设;戴?克轻型客车、东南电化年产45万吨聚氯乙烯、南纸林纸一体化等项目获国家核准,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项目获国家立项。

农业方面,“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路面硬化7500公里;大乘奶牛良种繁育基地、永林速生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九龙江北溪(龙岩段)防洪工程、宁德防洪防潮工程等顺利建设;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加快;仙游金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项目通过国家审批或纳入专项规划。

社会事业方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立医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武夷高校园区等高校建设进展顺利;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省协和医院外科病房楼、省体工大队场馆改造工程主体开工;一批重点旅游品牌项目加快建设,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三)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省进出口475.5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出口结构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3.1%、46.9%。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出力增强,增长38.6%。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77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

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继续加强,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游,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试点直航货物量增长14.5%。构建闽港合作平台,推进闽澳四项合作。

(四)高技术发展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11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并获专项资金扶持。27个新产品开发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扶持建设94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新材料、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病毒性疾病新药等十大研发平台启动建设。光催化技术、植物病毒等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福建留学人才创业园、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厦门软件园基本建成。福州软件园四期工程、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动工建设。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共对接项目2656个、总投资388亿元。安排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8390万元,重点扶持24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数字福建“331”计划基本完成。84个县(市、区)开通政务网横向接入网,全省三级政务网络体系形成;67个省直部门建成局域网,30多个部门开展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政府普通电子公文传输。支持制造业、工商企业信息化建设。9个设区市所在地、4个县(市、区)开播有线数字电视;建成省交通车辆监控系统平台;建设覆盖全省远程医疗站点和医保联网。

(五)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调整组建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投入省级以上资金1.5亿多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重点扶持一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7%。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3499所。

安排国债和省级专项资金1.2亿元,扶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建设项目136个,已建成62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社会事业项目。计划生育连续1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建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派遣劳动力6.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和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75.5万农村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沿海防护造林14.8万亩,封山育林9.2万亩,建成1368公里绿色通道,有效管护4294.5万亩生态公益林。做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急需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报工作,38个项目、7.25万亩建设用地得到确认。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5万亩,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万亩、“青山挂白”面积345万平方米。

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二氧化硫等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城市水和大气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12条主要水系水质保持良好,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已有22个污水处理、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行产业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17.5亿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到43%和82%。

(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面达61.9%。13家省属国有外贸企业完成改制。新设立10家股份有限公司。明晰集体林产权面积7330.8万亩,占应改面积的89.3%。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林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省广播影视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挂牌运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比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煤电油运紧张仍制约经济发展;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体制等。对这些问题,应立足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20*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计划、衔接“*”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把握福建发展态势,力争更快更好地发展而提出的,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一)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精心谋划发展规划。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和手段,是引导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按照省委确定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途径,精心编制好发展规划。

认真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总体规划,要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九大支撑体系,从目标、布局、项目和举措上进一步深化细化。通过总体规划的编制,凝聚人心、汇集合力、展示形象、描绘蓝图。要积极做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争取规划的发展布局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使我省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有位置,在大项目中有数量,在大政策中有扶持。

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围绕近中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及时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农业规划要体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工业规划要着眼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港口和林业等资源优势,加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临港工业、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加快形成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交通能源规划要围绕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适度超前、科学开发、合理布局,加快构建铁路、民航、高速公路、港口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重大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福建建设规划要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软环境,大力推动电子政务、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要围绕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围绕落实《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重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着眼于培育中小城市和择优发展县域中心集镇,加强城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的规划引导。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若干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围绕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推动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载体。要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比上年增加163个,投资总规模4181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80个,总投资1900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工业重点项目176个,占全省重点项目总数的51.3%。

推进交通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开通*铁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7公里。加快建设*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和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0公里。基本建成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加快建设龙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支线,推进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惠安支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厦门东通道、福州湾边大桥,推进厦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的前期工作。加快港口群建设,重点推进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开发漳州古雷港区,建成厦门湾海沧港区一期、招银港区二期、福州港罗源狮岐码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000万吨。加快建设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福州港松下康宏码头,开工建设厦门湾嵩屿港区一期、福州江阴港区2、3号码头、罗源湾港区碧里4、5号和可门4、5号码头、泉州泰山石化中转码头等。加快能源建设。争取年底投产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应急电源点。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全省主干电网工程、尤溪街面水电站、宁德洪口水电站、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后石电厂7号机组、罗源、泉州电厂、平潭、漳浦风电、惠安核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和宁德防洪防潮工程,开工建设闽江上游沙溪段防洪二期等一批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继续推进在建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着力扶持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仙游金钟、长泰枋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等一批预备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加强项目策划与前期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厦门安美光电、戴?克轻型客车、新福达多功能轻型客车异地扩建、厦门8万吨级造船、泉州15-30万吨级修船、福建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石狮精对苯二甲酸等一批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抓好福建百宏差别化纤维、福建金纶石化扩建、三明与龙岩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等特色产业骨干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泉州宝洲二期、宁德、长乐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岛外快速路、福州南江滨路等项目建设,推进福州连坂污水、洋里污水二期、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福州三环路二期、厦门海湾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二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等项目。加快建设福建大剧院、福建广电中心、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省协和医院和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综合楼、省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武夷山旅游综合开发、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屏南鸳鸯溪-白水洋景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软件学院、福州市传染病艾滋病治疗中心、莆田妈祖文化城等项目。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重点项目管理。应把项目的前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项目的策划、开发、储备。创新项目的生成机制,实现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一批、建设一批。要加强重点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对企业投资项目主要做好服务工作,同时检查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和对政府承诺目标的实现情况。充分利用行政协调和经济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在征地拆迁、供电、供水、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省级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和国债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加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支持重大交通能源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支持*、*铁路建设以及其它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支线、大型深水港码头、航道的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支持煤炭资源勘探、液化天然气项目、风电及其它新能源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节能示范项目。

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保护、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江海堤防、水利除险保安、森林防火、围垦、渔港(避风港)、旱片治理、水利“六千”、“年万里”路网、粮食安全、良种繁育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特色农产品培植及深加工、农业检测检验、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工程。

加大社会公用事业投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省属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扶持职业教育、优质高中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平安福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支持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置项目,组织实施重点流域乡镇垃圾污染治理、重点养殖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及重要水源地保护、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等示范工程。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生态示范区建设。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重点支持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福建”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产业技术研发,支持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产业等重点专项,培育新兴产业。办好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5

----建立共存共荣的协作关系

按照学院和基础课部的要求,2014年8月20日,由邓xx、杨xx、xx组织的调查小组,就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到xx市xx世纪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社会调查。重点调查了一家建材市场,该公司名为居然之家建材营销有限公司xx金源店,该店经营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居然之家成立于1999年3月份,该公司在2009年的经济萧条期反其道而行之,迅速扩大市场影响范围。至今全国已有48家分店。在中国建材行业素有北居然南红星之称。

居然之家表面看起来是一家建材销售市场,其实质可看成第二物业,它从金源物业租赁房子,然后分割成店面再转租给各建材商户,甚至可以看成是一家资本运作公司。该企业自身并不生产任何建筑材料,也不直接销售任何产品。其员工由两大部分组成,公司内部员工和商户自己请的销售人员。其内部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需要管理商户及他们请来的销售人员,也要为其提供服务。

我们走访了两名公司高管和五名普通员工,首先向他们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几个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专业等,并就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就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共同探讨的主要问题

1、问:贵公司新员工招聘方式是校园招聘还是通过其他方式?

答:任何一个企业对新聘员工都抱有这样的理想看法,希望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向同类型企业挖人才是首选,但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扩大自己的规模以求长远发展,人才短缺,互挖人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大部分都是通过校园招聘,又因为公司扩张太快,一般新员工也是边做边学。

2、问:直接让新员工上岗,有哪些利弊?

答:让新员工直接上岗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弊端。有时候甚至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也是有好处的,至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我们的员工一般很少流失,可以说从另一角度降低了公司的损失。

3、问:您认为贵公司的招聘员工有些什么特别的要求?

答:对员工的要求,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势必要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我们企业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行业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我们善于合理配置资源,公司努力吸纳优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只做管理和服务。鉴于这类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员工必须具有很强的管理和沟通能力;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会发掘优势资源;而且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执行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4、问:贵公司有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吗?象我院这样的高职院校可以为贵公司提供哪方面的人才或服务?

答:校园直接招聘到的员工一般都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公司急需人才。我们对员工的培训都是直接在工作中学习,边做边学。贵校的工商专业或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为我们公司提供业务员,但需结合我们公司的特殊情况,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员不但需要做常规的商场管理还需要为商户提供服务,甚至要为商户策划营销活动;贵校的计财专业的学生,若是熟悉erp软件操作,就可为我们提供收银员或财务人员;熟悉水电安装的学生也可为我们物业部提供电工。目前,我们公司考虑能否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问题,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目前中国传统式的高职教育对社会的用工需求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学校教的有多少是我们企业真正要用的?拿奖学金的优等生擅长的东西到了企业也许一文不值。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能每年在校都是三好学生,每次都拿奖学金,可让他去做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而企业看重的就是这些。可以说高职院校与社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培养模式,要贴近市场。

2、企业用工需求灵活,变化相对较快,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来说较为死板。企业需要某种类型人才,高职院校并不能马上培养出相应的人才,目前校园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用工需要,或者说偏离了社会用工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高职院校制度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死板,当时局变化,企业可以很快换血转型,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学习。既然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服务,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向学校教师学习,企业的技师和培训师可能是更好的教师。不一定每次都是请局长、教授之类的人给作讲座,也许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更能让学生茅塞顿开。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实在点。

4、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会学习的综合性人才。比如,目前大部分学校工商专业的学生,暂时都不适合做我们公司的业务员。我们公司的业务部是公司的核心,任何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业务部转,反过来也就是说,我们业务部的员工需要熟悉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当今社会会学习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

三、调查组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以服务为宗旨,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新形势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尽管我们只是重点调查了一家企业,但通过本次调查仍然很受启发。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高职院校要真正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主动“落地”。 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不同,其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发展特色和重点也有较大差别。高职院校要深入、持久地了解当地需要,并切实行动起来,为当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赢得信任,要让当地政府、企业能感受到学校在“当地”,并对当地“有用”,而且值得依赖。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6

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1、区域与人力资源*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501平方公里,占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的87.1%;共有行政村241个,占全县行政村个数的81.7%;自然村2467个,占全县自然村个数的82.2%;村民小组3740个,占全县村民小组个数的83.1%。当年共有7.2万户住户、24.7万人口,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76.4%、总人口的74.4%,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上居住着165个人;乡镇从业人数为13.9万人,其中外出从业的为6.1万人,分别是全县从业人数的73.9%、外出从业人数的91.6%,乡镇从业人员外出从业率为43.9%。在当年乡镇从业人数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6.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49.6%;工业和建设业从业人数为2.1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15.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4.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35.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是10:3:7.1。

2、工农业生产条件*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1.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是3.7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81.5%;农业机械总动力5万千瓦,占乡镇农机总动力的71.7%;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0560万元,占乡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75.6%。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农村集体经济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6207万元,占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30.2%。

*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乡镇工业企业369个,工业工程技术人员190人;农业技术服务单位104个,农业技术人员344人。

3、经济发展总量据初步推算,*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为8.5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7.9%。当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1亿元,其中出售产品收入5.1亿元;劳务输出总收入2.9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00万元。

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3万亩;共实现粮食总产量4.7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茶叶产量1170吨,水果产量4140吨,肉产品产量5920吨。

4、社区环境、文教与卫生事业*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12个自来水供应站,19个银行、信用社分支机构,13个农村集贸市场,实现通车公路里程971公里,有92.5%的行政村已通公路。

年末,共有各类学校99个,专任教师1600人,在校学生26630人,其中: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分别为550人和8370人;有乡镇图书馆、文化站26个,幼儿园、托儿所32个,体育场1个。

年末,共有乡镇卫生机构8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42个;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其中:医生147人;病床床位157张。

5、居民生活及社会福利事业到*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所有的行政村已实现通电和电话,有93.7%的行政村用上自来水,有85.8%的行政村通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装机数量28581部;移动电话拥有数量达54319部;敬老院、福利院32个,拥有床位398床,现共收养368人。全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12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3390人和3540人。自来水普及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80.5%、75.4%和68.8%。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扶贫资金落实与使用*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各种扶贫资金总计2351.1万元,其中: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为1925.7万元。在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为684.7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35.6%;帮扶单位扶贫资金为1164.8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60.5%。

一年来,共投入使用的各种扶贫资金总计1858.9万元,其中:投入开发农业的扶贫资金304.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6.4%;投入下山移民建设的扶贫资金529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8.5%;投入农民培训的扶贫资金49.2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6%;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资金567.6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30.5%;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的扶贫资金282.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5.2%。

2、扶贫工作成效这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新实施扶贫项目147个,有182个行政村受益,将近1.5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在直接受益的农户中有9700户是种养业受益户,占直接受益农户的62.8%。当年得到扶贫资金、物资的农户有6460户,得到扶贫贷款的农户有1420户。实施下山移民的农户有520户,共计1880人;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包括自然村)有7个,共有150户,1100人。新建或改扩建乡村道路297公里,新增基本农田317亩,新增经济林面积889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76亩。新建或修建各类学校18所,新增教育用房面积5558平方米。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困难。举办各类农技和职业培训班240多期,有2万人次参加培训,其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900多人次,解决了近3200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贫困户比上年减少了6600户,贫困人口减少了22940人,是近几年来贫困户及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一年。

二、当前,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欠发达乡镇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乡镇政府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产业选择与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仍然较广,扶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奔小康目标。

1、区位条件较差。欠发达乡镇基本上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乡镇到最近县城通车的平均距离达40多公里左右,各行政村到最近乡镇政府的平均距离也在9公里左右。到*年末,仍有18个行政村未能通公路,15个行政村未能用上自来水,34个行政村未能看上有线电视。欠发达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的路面铺装率也不到18%。

2、经济基础薄弱。*年,33个欠发达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7.9%,人均生产总值3440元,是全县人均水平的63.7%。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共230万元,占全县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的42.2%,行政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数的81.7%;且平均每个行政村还不到1万元。同时,绝大部分欠发达乡镇的财政均存在收不抵支,出现不同程度负债的情况。据欠发达乡镇上报的监测数据推算,平均每个欠发达乡镇政府年财政收入为170万元左右,而支出达180万元左右,年末累计负债数额在16万元左右。

3、社会事业落后。*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3300多人,仅占应保人数的1.4%;参加社养老保险的人数有3550人,仅占应保人数的2.1%。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卫生机构数不到4个,医生不到6名,病床数不到7床,图书馆、文化站也仅1.1个。

4、生产生活条件差。*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仍有近1.25万户、4.41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上,仍有900多户农户处于缺粮状况,有近1700多户居住在危房或简易住房中,有19900多人的饮水困难未得到解决,有160多名中小学生辍学。当年遭受各种灾害的住户也有9900多户,返贫的人数达2500多人。

5、贫困面依然较广。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推算,*年末,仍约有12400户贫困户和33790人的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低于1500元以下的村还有30个。

6、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并不很理想。从目前的扶贫工作来看,还比较重视扶贫资金来源、投入与项目开发工作,而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关注的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监管,使扶贫工作仍然是一种“输血”的形式,而缺乏真正能形成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形成“造血”的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欠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或想法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来抓。外出务工收入是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此要充分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把发达地区对劳务的需求和解决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出路及农民增收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等手段,大力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使劳务输出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的一大产业。同时,积极开展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促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的稳步发展,使劳动力资源转化成劳务经济,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在目前,我县欠发达乡镇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就业技能欠缺,部分农民还存在“小钱不赚、大钱又赚不来”的怕吃苦心态。因此就必须做好“农民知识化”工作,做好与当前劳务市场相适应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落后思想观念的更新、劳动技能的提高,推进欠发达乡镇劳动力档次的提升,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为劳务输出提供更符合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不断推进欠发达乡镇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欠发达乡镇中还是有一些区位相对较好的乡镇、好的项目和丰富的资源。如何开发这些项目、利用这些资源,对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现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而开发这些项目、资源,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和投入,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是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借助于外资或外力来支撑、来推动。为此,要推动欠发达乡镇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必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3、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把生态产业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撑来抓。抓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契机,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促进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总得来说,欠发达乡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要合理规划、良好包装那些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内涵、有旅游前景的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有序开发,就能形成旅游产业,推动第三产的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绿色消费是时代的潮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消费市场的要求。通过培育和扶持一批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品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生产农业的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使欠发达乡镇成为以绿色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把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承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生态型工业来抓,努力形成资源型工业和劳务型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格局。四要大力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实现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欠发达乡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一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交通道路建设,拉近欠发达乡镇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为产业转移打开通道,为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下山脱贫创造条件,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供方便。同时要加强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基础建设,加大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消除农民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加快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建设,进一步拓宽养老院基金来源渠道;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参保比率,促进人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