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1

幼儿绘本教学提问现状案例分析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绘本阅读”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绘本阅读,可以让孩子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

2.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二、绘本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绘本《水会变哦》是一本科学图画书,讲述了水的用处和水的变化,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明亮的色彩,具有一种鲜明的视觉形象,并辅以童趣的人物形象,让这本故事性不强的图画书也处处充满着读图之乐。同时,用水的魔术和语言的魔术吸引孩子阅读的欲望。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需,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它,所以像这样贴近生活的内容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所以说这个绘本也是非常适合中班孩子阅读的。活动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PPT,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关注ppt上的封面,使幼儿能从中获得信息,从而引出本次绘本教学的内容。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教师把绘本按页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段阅读,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幼儿自主阅读完后,教师就开始提问幼儿刚才问到的问题。提问完成之后教师再借助文字,读给幼儿听。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活动结束,教师设置的问题也依旧是“水还能变成什么?”激发幼儿下次继续阅读第三部分的兴趣。

2.案例分析

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能很容易地说出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对教师提出的水会变成什么,幼儿能说出的却很少。至于看得见吗,更是回答不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水的已有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师却并没有注意到只是匆匆地转入第二个环节中。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压抑状态中激发起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就先把问题抛向了幼儿,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读,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却对画面中滑稽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对老师的问题似乎已经忘记。在自主阅读完之后,教师马上就提问幼儿,问题一直都是:“你看到水变成了什么?看得见吗?你是在哪一页看到的?”请个别幼儿去说。没有去了解幼儿自己通过画面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关注幼儿能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幼儿只要说出水变成了什么,能看得见吗,就接下来换其他的幼儿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其他的幼儿,其他的幼儿却都在看自己所感兴趣的画面。

3.案例反思――如何提高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上面的这个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导致了我们教学的低效性。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绘本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抓住线索,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文本的线索对绘本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线索作为绘本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将绘本中一幅幅孤立的画面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表现出故事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一个绘本中的线索可以分为主线、辅线,在一个绘本中主线可能不止一条,这要看老师对绘本的理解与把握。抓住线索然后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去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才是幼儿所需要的。对《水会变哦》这个绘本,我们可以抓住两条主线:水可以用来做什么,水能变成什么。但是,我们要清楚在这本绘本中并不是就只存在这两条主线,其实也会涉及得到其他的一些线索,如水变成什么看得见,变成什么看不见等,这些都是绘本中存在的信息。确定好线索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线索安排教学活动,像在这个绘本中,如果我们觉得水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那么我们就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相关的教学。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2

《纲要》提倡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 本次活动是借班上课,作为上课老师我能把握的是中班年龄段大部分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前期在与该班级幼儿的接触,结合自己以前的经验我认为幼儿园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现实生活

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妈妈”是幼儿生活中最亲近的,最喜爱的角色,也是幼儿情感上最依赖的人,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特点(语言优美,较为擅长语言领域活动),我选择了《我妈妈》绘本最为本次活动的载体。《我妈妈》这本绘本是作者安东尼给妈妈的献礼,书里的妈妈是体形富态、充满爱心、笑口常开的一位妈妈,书中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图画里的妈妈造型都是身着睡袍、脚登拖鞋,不过妈妈的睡袍像是一座花园,拖鞋则是粉红色的,这种家居式的打扮极具亲切感。用来象征妈妈的是红色的爱心,爱心和花朵一再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每个画面中。 绘本本身的内容很多,对于中班孩子不可能全盘接受。在内容选择上,我分别从妈妈的本领、妈妈的职业、妈妈对我的爱三方面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八页作为活动内容。内容选择精练、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更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愿意倾听,发挥他们语言的主动性愿意说、主动说。

《我妈妈》活动课堂实录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中妈妈不同角色的变化,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感受母爱的温暖。

活动准备:《我妈妈》PPT、图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 1:(“爱心和花朵”图案),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图上有什么?

幼儿:有桃心、有花。

教师:这么漂亮的画布会穿在谁的身上呢?

幼儿:小动物的身上,小朋友的身上,妈妈的身上。

2.出示图 2:(绘本《我妈妈》封面)。

教师:猜猜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呢?

教师: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妈妈很棒,他把妈妈画在这本书里,书的名字叫《我妈妈》,我们一起阅读。

二、结合课件,阅读、理解绘本。

(一)观察阅读,理解画面内容并大胆讲述。

1.教师:这位是谁? 为什么妈妈是大厨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是妈妈,她做了很多的蛋糕,有各种味道的,有猴子形状的、桃心的,妈妈还戴了厨师帽所以她是厨师。

教师:谁知道她身上系的什么?

幼儿:围腰,围裙。

2.教师:这位是谁? 妈妈在干什么?

幼儿:她是妈妈,妈妈在唱歌,还在弹琴。

教师:你妈妈也为你唱歌吗? 什么时候?

幼儿:我睡觉的时候妈妈会唱歌,妈妈做早饭的时候会唱歌,散步的时候妈妈会唱歌。 妈妈的歌声很好听。

3.现在该看第几页了? 妈妈在做什么? 现在该看第几页?

幼儿:第三页,妈妈在跳舞,该看第四页了。

教师:我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舞蹈家。

4.这回妈妈变成什么了?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妈妈的? 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蝴蝶呢? 你的妈妈也像蝴蝶一样美丽吗?

幼儿:蝴蝶是妈妈们变的,她穿了妈妈的衣服,他的身体和脑袋和妈妈一样,蝴蝶很漂亮,妈妈也很漂亮。

教师: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

5.这是谁? 坐在沙发上是什么感觉? 为什么妈妈会像沙发一样呢?

幼儿:沙发是妈妈,我看到她的脚了。坐在沙发上软软的,很暖和。教师抱抱个别幼儿,说说感受。 幼儿:很舒服、很暖和。

妈妈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6.妈妈为什么会变成小猫咪呢? 猫咪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妈妈像猫咪一样?妈妈什么时候像狮子? 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猫咪很温柔,我乖的时候妈妈很温柔。 狮子很凶猛,我不吃

饭的时候妈妈像狮子,我不吃药的时候妈妈向狮子,我不乖的时候妈妈像狮子。

教师:不管妈妈像猫咪还是像狮子都是因为妈妈爱我们。

(二)整体讲述故事

感受母爱的温暖

你们爱妈妈? 妈妈也爱你们,而且妈妈永远都爱你们,什么是永远?

幼儿:永远是今天、明天。 永远是很久很久。 永远是一直在一起不

分开。一起和妈妈说一句什么? 妈妈我永远爱你下午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对妈妈说什么? 妈妈我永远爱你回家见到妈妈和妈妈说什么? 妈妈我永远爱你活动结束。

《我妈妈》活动反思

我于 11 年 12 月 24 日在华阳幼儿园西区以借班上课的形式向老师们展示了中班早期阅读活动《我妈妈》,结合我当天的活动现场和在场老师、专家们的建议,我对本次活动作出以下调整和反思:

一、活动过程分析

活动开始,幼儿能把漂亮的花布和妈妈直接联系起来,顺利进步

下一环节。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每看到一个画面,我先让孩子们

说说,绘本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她做了什么? 接着启发幼儿:你的妈妈和书中的妈妈一样吗? 你的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妈妈要那样做的呢? 你的妈妈有了不起的地方吗? 以引领幼儿从记忆中搜索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发现自己妈妈的优点。 绘本中妈妈的特点和几个孩子的正确表述彻底打开了其他孩子的记忆大门,孩子们慢慢地从头脑中

搜索着、努力回忆着,他们自己妈妈的了不起的地方(我妈妈也会唱歌,我妈妈也很漂亮,我妈妈会为我做好吃的等)。 随着《我妈妈》的一页页地翻过,幼儿积极参与回答老师的问题,能主动用语言描述绘本中妈妈的特点和自己妈妈的特点,幼儿逐渐认识到,妈妈对我们很好,是因为妈妈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早阅活动以两次开展是最好的,

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继续讲述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阅读小书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活动目标分析

最初活动的目标是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3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4

一、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目标

为使园际合作更具目的性、成效性,经双方协商,试图通过学校、团队、教师三个方面的合作,最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包括以下合作目标:在学校发展方面,两园通过合作互动,加深了解,取长补短,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地处农村的南丰幼儿园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逐步树立品牌意识,在张家港市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在教师团队成长方面,注重相互交流,通过教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使两园的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并利用团队力量促使教师个人发展,使团队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途径。在教师个人发展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开展课例研讨、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网上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二、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主要实践

(一)园际合作,转变观念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靠教师去理解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办园理念的支撑。农村幼儿园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办园理念的提炼与落实、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方面与城市幼儿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借助园际合作的机会,借鉴城市幼儿园相对先进的办园思想及方法,转变思路,调整策略,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办园特色,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理念提升。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方向起着引导与规范的作用。[2]在与苏州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两园确定了以理念提升为主要内容、以现场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每月一次活动。在办园理念方面,两园园长带领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理念提炼、教职工行为的外显以及物质、心理环境的创设等,开展了参观环境、观摩教科研活动、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园长到教师,都对办园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程理念的把握上,两园通过骨干集体讨论,使现有的课程更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升课程的可执行度;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提高课程执行力;通过定点坐诊剖析,挖掘课程亮点与不足,以便继承与反思。

2.特色提炼。

有学者强调,幼儿园特色是指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幼儿园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3]由于发展历程、所处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儿园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办园特色的提炼上,两园首先对办园特色的理解进行了分享,随后回顾了办园历程中的特色亮点,并根据南丰幼儿园地处农村、乡土材料十分丰富的优势,确定了以沙艺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特色项目,并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特色实施过程中,两园区不断交流与分享、反思与调整,形成了开放互动、相互探讨、不断提升的特色发展格局。

3.资源共享。

休斯在《协作走向合作》一书中具体阐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让大家了解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在城市与农村幼儿园的园际合作之中,资源共享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其中包含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共享。硬件资源的共享包括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设备资源等,软件资源包括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两园采用园长讲座、教师短时流动、开放式备课管理、课件同步等方式,使教师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之长、提升自我素养的机会。

(二)团队合作,夯实基础

有研究指出,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师养成主动教研的习惯,拓展各类教师的认知广度,提升工作能力。[5]经协商,两园将全体教师重组,形成了两地一体的各类教师团队,有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并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原则上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1.各类团队的自主活动。

在各类教师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两园鼓励教师克服交通、地域、时间等困难,通过现场研讨、视频会议、网上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团队学习活动。现场研讨每月一次,一般利用两园团队碰面的机会进行,视频会议两周一次,网上论坛每周一次。通过以上活动形式,两园的各团队围绕教育教学计划开展话题沙龙、案例分享、问题剖析等活动,在团队学习中分享与交流,学习与成长,增强团队意识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2.农村教师的跟岗学习。

农村教师有教学研究的热情,但却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跟岗学习,能够让教师近距离地观察骨干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团队管理方法,深刻感受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体验并领悟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实践智慧。因此,在园际合作过程中,南丰幼儿园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需要,定期派出教师到苏州实小附幼跟岗学习。在跟岗前,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在跟岗中,做好观察笔记,发展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跟岗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运用模仿课、情境再现等方式,将学到的经验运用于实践,提升实践反思的能力。

3.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

相对于跟岗学习来说,另一提升农村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活动。一对一的跟踪指导,能够让城市教师站在另一角度审视农村幼儿园在团队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现状,寻找与城市园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一到两次的现场跟踪指导,要求在跟踪前,向被指导对象了解团队管理的理念以及团队学习的方式;跟踪期间作好观察记录,敏锐地发现问题;跟踪后及时与被指导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跟踪指导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团队活动的方式,提高效率。

(三)师徒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有职业资格认证等外在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个从业者群体和教师个体的自学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6]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结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由于距离上的限制,两园教师面对面跟踪指导的机会并不多,师徒结对活动主要依靠论坛、QQ等方式进行。首先,徒弟对自我发展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内容涉及骨干称号、科研水平、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接着师徒根据发展方向,制定活动方案,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科研指导、课堂观摩等几个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包含了课堂教学的案例、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案例、幼儿发展个案等多方面的内容。徒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案例,在网络上与师傅一起针对案例中的情况,围绕教育理论、幼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方法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后更新教育理念。这样的形式,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学会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为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科研指导。

大多数农村教师满足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而不善于将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凭着个人经验来进行的,重模仿轻创新,重积累轻发展。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因此,科研工作的指导成了师徒结对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课题研究上,师徒之间利用面谈、网络的形式,直面研究的困惑,开展充分的讨论,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写作能力方面,师傅定期为徒弟修改论文、随笔、案例等,提出写作的建议与要求。从两方面进行的科研指导,使农村教师转变了科研的观念,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3.课堂观摩。

由于两园相距较远,现场活动的时间较少,因此,除了一学期两至三次的现场课堂观摩之外,大多数时间采用的是录像观摩的方式。徒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通过网络发送给师傅,师傅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录像,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如何利用幼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与徒弟分享,师徒共同寻找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的课堂研讨形式,增加了师徒间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农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会从多方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园际合作实践,两园在合作策略上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农村园的办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一)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在双方园长带领下,骨干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为南丰幼儿园理清了办园思路,形成了“输出优质教育,打造一流窗口”的办园宗旨,并以“蒙以养正,启以新知”为办园思想,在特色提炼上下功夫,打造“沙艺术”教育特色,并以此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品牌发展方向,扩大了知名度。在物质环境上,以“沙艺术”为抓手,创设了“三馆三厅”:沙雕展览馆、沙画创作馆、沙艺主题馆、沙瓶展示厅、沙艺理念厅、沙艺探索厅。在特色发展及环境之路上,南丰幼儿园将课题研究融入于幼儿生活、游戏、环境之中,开展沙艺教学研究、沙艺区域探索、沙艺种植园地、沙艺韵律体操等活动,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想象、艺术化创作和拓展性实践;开展沙画才艺秀,沙画故事节、沙雕创意展等活动,展现沙艺术教育魅力;开展了“我说,我的世界”沙艺术讲述,“我想,我的世界”沙艺术感知,“我看,我的世界”沙艺术欣赏,“我建,我的世界”沙艺术创造四大课程行动,使得“沙艺术”教育园本特色更加鲜亮。

(二)团队成长,效果凸显

教师团队在园际合作之下的成长显而易见。通过团队的多通道合作,南丰幼儿园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教研组等团队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创新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在团队中有了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们原来认为教研组活动就是一群人严肃地坐在一起,板着脸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在一年的园际合作中,教师们主动创新,改变了这种沉闷的活动形式,开展了“教学游戏”、“开心词典”、“名师作坊”等活动,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日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在逐步增长,专业素养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与提升。

(三)个体发展,突飞猛进

园际合作之下的师徒结对,给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带领她们在专业的海洋里遨游。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们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管理的模式,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从幼儿发展规律及内在需要出发,让孩子们生活愉快,学习轻松高效;在骨干教师成长方面,南丰幼儿园新增加了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共七人;在各类竞赛方面,有三名教师获得了市评优课一、二等奖,一名老师获得市电教评优课一等奖;在方面,一学年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另有二十多篇文章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教师们在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更积极的需求,也在实际的园际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丁翎.办园理念与幼儿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王成刚.提升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4]刘杨,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分离焦虑;哭闹;家园配合;鼓励

每年开学,我们都可以看到: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却一下就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还有的幼儿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幼儿产生了“入园性分离焦虑”。消除幼儿分离性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下面,就我们班分离焦虑较严重的幼儿做一个观察和分析:

案例描述:

案例1:今天,是入园第一天,大部分的宝宝都哭得很伤心,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她――鸿鸿却很独特,她不哭不闹,开开心心地跟奶奶说再见,在老师的带领下鸿鸿拉着哭闹的拉拉一起坐在桌旁玩玩具,并且安慰伤心的拉拉说:“不要哭了,妈妈马上就来接你了。”

案例2:又过了几天,大部分的小朋友们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了,而鸿鸿却开始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总是哭着要奶奶。但是,当奶奶走后,她的哭声也会随即停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

案例3:要进行户外活动了,小朋友们都开始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拉手排队,鸿鸿也不例外,她开始寻找她的好友拉拉,可是今天,拉拉已经与别的朋友牵手了,她难过地站在边上一动也不动。于是,我们帮助她与另一位朋友牵手,她非常不乐意地牵着。

案例4:上课了,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鸿鸿有时也会很认真地看着我,但专注的时间很短,她总是有意无意地转过头去看拉拉。拉拉怎么做,她也会跟着怎么学。

案例5:今天,调整小朋友的座位,将她与拉拉分开了,她情绪很激动,一直哭,直到将他们又坐到一起,才停止了哭声。

案例分析: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代表着他们将从一个“家庭人”转变成“社会人”。在顺利转变角色前,大部分幼儿都会出现哭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面对着不熟悉的环境,感到陌生和不安全,因此也就产生一定的分离焦虑感,有的孩子分离焦虑感比较严重,而有的则相对较好。案例中的鸿鸿,初看属于后者,分离焦虑感被她对幼儿园的好奇心所掩盖,所以,她一开始并没有对幼儿园表现出抗拒,而是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因此,她能够开心地上幼儿园,同时安慰自己的好朋友。其实,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鸿鸿是属于前者的,她的分离焦虑感相对较严重。在经历了几天的集体生活后,对幼儿园的新鲜感已经过去,而幼儿园的一些常规性的约束却渐渐地让她对幼儿园产生了排斥,让她觉得幼儿园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快乐。因此,对家人越来越依恋,并她将依恋的对象转变到了拉拉身上,由于她们是邻居,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变得依赖他,以他为榜样跟他学习,可以判断出她还缺乏一种集体生活的安全感。

干预措施:

通过对她的跟踪观察和分析,让我找到了一些改善她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1.家园配合

与其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家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引导她,介绍幼儿园的趣事给她听,或结合网站新闻图片请她介绍班级里发生的趣事等,让她对幼儿园产生兴趣,从而渐渐地不排斥幼儿园,慢慢地喜欢上幼儿园。

2.平等交流

以一种平等的角色去和她交流、沟通,尊重她的意愿,满足她的需求及自由度,注重她的情感关怀,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她,让她在宽松、亲和的氛围中,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和关心。

3.及时肯定

日常活动中,对她所获得的点点滴滴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4.渐渐分离

对于她的依恋对象――拉拉,我则采取渐渐分离的原则,让他俩慢慢地分开,如两人的座位从一起坐到中间隔一个小朋友,再隔一个小朋友……慢慢地将其分离,隔开。

5.同伴交流

引导和鼓励她融入集体生活,与其他幼儿交往,同时也鼓励其他小朋友来邀请她加入他们,乐意与她一起玩耍,使她慢慢感受同伴的友好,从而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快乐!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文6

《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是一套兼具思想性、时代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实践指导手册,有2~3岁、3~4岁、4~5岁5~6岁四本,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团队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本套丛书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结合该园的实践探索,将区域分为健康区语言区、科学区、数学区、美术区、音乐区。每个区都包括该区的价值分析、环境创设的方法、建立规则的方法、材料和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指导策略、典型案例分析,以及若干区域活动实例。 

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体现教师指导的适宜性,本书将活动组织形式分为三种:一段式——只有幼儿进区活动;两段式——导入环节+幼儿进区活动或幼儿进区活动+结束环节交流评价;三段式——导入环节+幼儿进区活动+结束环节交流评价。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团队整合来自教师、家长、网络等的各方资源,创造性地将适宜的数字化设备、音视频资源等引入到区域活动中,使这些设备成为“替代教师”,协助、引导、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学习。

上一篇厨艺比赛

下一篇电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