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观课议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效观课议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1

一、 辨别听评课与观议课的异同

笔者觉得听课与观课比较至少有以下四点不同:

1、 有声语言与多种感官的不同2、一般性了解与有明确目的的不同3、面面俱到与针对研究的不同4、凭借经验与理论指导的不同。

具体地说 “听”主要指听课者通过耳朵的听或眼睛的看,来获取教学活动中的信息 ;“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听课者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只需吸收课堂信息,不需要付出 。而“观”则不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信息,观课者除了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者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除了吸收,还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结合自身经验,用心去思考去分析课堂教学。

评课与议课比较也有不同:1、做判断与对话反思的不同2、主客之分与平等交流的不同3、展示与改进的不同4、指出优劣与集中话题的不同。

具体地说“评”是对课的好坏做判断,下结论;有“主”、“客”之分。“议”是针对课堂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商议解决的办法;“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是听课者站在指导评价的角度;“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评”要求听课者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标准面面俱到的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是强调集中话题,紧紧围绕课前观察点、关注点,深入对话。探讨更有效的教学的多种可能,以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

二、明确观课议课的目的

观议课的主要目的体现为一改二促三提,即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首先有效观课议课一定要贯彻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有效观课议课是教师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体现。教师把所授的每一节课当成自己成长、发展、研究的过程,把每一次的议课作为学习、思辨、领悟的过程。我相信这样一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理清观课议课的一般程序

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活动一般大致可以分成这几步:

1、观课前的沟通

观课议课教师与做课教师要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等达成一致。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做课教师的做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

2、课堂观察

观课者携带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工具等进入教学现场。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

3、课后议课

课后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二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组小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形成共识。通过参与者平等对话,判断行动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关注观课议课的专业领域

我认为观课议课必须关注的专业领域有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这四个维向。

1、课程维向是师生课堂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

它的核心是教与学的内容,即“是什么”。包括(1)预设目标:预设学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达要规范和清晰,目标的预设必须有根据。(2)内容选择: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3)实施方法: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讲论/活动/探究/互动)?要适合学习目标,并体现本学科特点。(4)如何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5)预设资源:预设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要准确的把握课程维向必须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能观察的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等5个指标。

2、教师维向

它的核心是教师的策略,即“怎么教”。包括(1)设置环节:由哪些环节构成?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示,这些环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2)呈现展示:板书、媒体的呈现应该要适当、有效并且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3)师生对话:教师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和理答方式应该全面、有效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4)指导学习: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5)机智调整:要巧妙的方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因此,教师要扮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就必须从“课程”出 发,以“有效”为目标;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整体“环节”安排、局部“活动”“手段”和教学“机智”以及体现“特色”。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2

那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观课议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3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成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新课导入的讲究是上好这堂课的前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应尽可能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常用的有: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图片、幻灯导入;悬念式导入;游戏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也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套用chant,以旧引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英语课堂应当活跃。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活而不乱"、"能动能静"。

⑴创设丰富情境,巧妙运用游戏。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以此来教授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单词的教授上,课堂活动设计应努力做到新单词的呈现和教授灵活多样,有新意,有创意。例如,在七(下)Unit8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的天气单词教授过程中,我一边展示新单词,一边播放各种天气所特有的声音,比如雨声、风声、雷声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接着通过看标志、看图片、表演动作等活动猜测天气类型来不断巩固新单词。而在语法教学上,我则大胆地尝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节课安排一到两个有趣的小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如在讲解there be句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看看谁能用there be连接更多的词汇,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好。

(2)以旧引新,降低教学难度。在讲授单词时,可采用以旧词解释新词,以新词套用旧句型,以新词造句重温旧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词不离句,活学活用。也可根据同音、形同音不同的词的特点,写出学过的词汇。如在教学序数词时,可先让学生写出学过的基数词,除前三个基数词变化特殊外,其他词尾稍有变化或有规律可循,引导他们在词尾加上-th构成序数词。出示幻灯,进行新旧对比,既复习旧知识又掌握到新学的词汇:

one-first,two-second,three-third,four-fourth,five-fifth,

eight-eighth,nine-ninth,twenty-twentieth.

(3)发挥复述效应,提升创新思维。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开始时我先给出keywords,让学生看着复述,以后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尝试让学生代替教师解释某些语言知识,根据所给提纲作文,改写课文等方式。

二、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正处在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逐渐转化时期,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预习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每节课学习之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教会学生借助生词表,有的放矢地研读对话或课文,初步了解将要学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组、句型等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安排答疑。可让其他学生先试着解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新课的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起来轻松,更大的收益是使学生养成了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了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养成眼、耳、口、手、脑并用的听课习惯,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高效地掌握每节课上所学内容。课后布置他们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

3、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好英语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应相辅相承,因此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 - 多说、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搜集。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课堂小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如在复习单词的过程中,我采用以竖行为一组的活动形式,在复习有关运动的词汇时,我用"My favorite sport is......"的句型进行操练,有S1,S2,S3......这种座位次序传换的形式,每人加一个运动名称,要求不停顿,不重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有关运动的名词才能灵活顺接,也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至于出现重复的现象,这样的操练使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得到极大的激发。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4

一、通过文化背景渗透,让学生感知课文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信心,应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历史、人文、作者简介、课文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阅读上来。而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旦被导入了与教学有关的心理定势之中,随之产生的求知活动便会是能动的、积极的。如关于圣诞节的内容,阅读课文前我为学生介绍了西方人圣诞晚夜吃什么,介绍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做礼拜等圣诞习俗,并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并茂,再配上适宜的背景音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放松读前紧张的心理,进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为接受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学案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利用学案式教学是最好的方式。学案式教学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案的设计中,我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满着学习的乐趣。要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生词障碍,对课文中涉及到的生词,分别提出来,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对于一些重点句式,教师在学案中要一一列举,要求学生列举相应的例子。

并提出严格要求,要涉及到不同时态和不同形式,如运用不同人称、不同时态去模仿课文中的句式编写一些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等。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对此可让学生之间交流,纠正错误并互相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恰当的赏识教育会调动学生们预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竞争意识。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英语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英语文章后,听课时会做到心中有数,小组讨论时会有话可说,练习目标语言时会有法可依;许多基础知识不需老师讲解,就已经掌握了,学生自学有了成功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而教师也可以大胆地进行语法知识和语言点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乐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及对于关键词的掌握程度,以合作小组兵教兵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才能解决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会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或以时间为顺序,或以人物为顺序,或以事件为顺序,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采用课文填表格、配对训练、判断正误等形式。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可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材料内容,在文中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学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贴近学生认识潜力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5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育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6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