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早的春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早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范文1

2、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4、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最早的春联范文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最早的春联范文3

文/高虹

围绕春节,收藏界逐渐形成了一些喜庆的收藏门类。寄予了祥福喜庆主题的“年味收藏”,不需要花太多的钱,照样能够表达祈福之意,收藏喜庆的快乐。

年画:表达祥福的绘画语言

年画起源于“门神”。据记载,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面。后来,又渐渐演变为铜版、石刻年画,到民国时开始出现印刷年画。从内容上,年画大致可分为两类:神怪类以关公、铁拐李等为代表,喜庆类有“寿”、“财”等含义,表现红红火火的气氛。

从清代至民国,仕途中人都喜欢有武官图的年画,而民间张贴的多是财神或镇宅的钟馗、罗汉;到了现代,人们用“福”字入画的渐多,寓意出入平安。年画呈现了祥福喜庆的主题,也营造出热热闹闹的年节氛围。

春联:为春节创作的特殊诗词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是专门为春节创作的特殊诗词,表达喜庆、祈福之意。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联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其书法价值。古代春联更注重名家书法,而现在追求的是大众化。除了固定和张贴的形式外,还有悬挂式的春联,只是在春节时才悬挂出来,一副春联往往可以用上几十年。

果盒:具有传承性的“年味”

过去,每逢大年初一,许多人家里都会把存放在柜子里的祖传陶瓷年果盒全套取出洗净,分门别类地盛上坚果、瓜子、糖果、水果等年货,款待上门拜年的客人。年果盒要一直摆放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收起,等到来年才重新使用。

古代年果盒非常具有艺术性,而陶瓷年果盒可谓是果盘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如9格粉彩百花纹木匣套盒,其每格都有不同的形状、图案,工艺精细且很有意境,也表明了古人对年的看重,对年的情感。

剪纸:祈福与祝福的符号

剪纸是一种藏在民间的祈福与祝福的符号、自娱手段和艺术表现样式。古今人物、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皆可成为剪纸内容。剪彩纸只有手工制作的才有收藏价值。因此,工艺水平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就题材来说,生活化、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剪纸,颇具收藏价值。

家庭剪花木有讲究

摘蕾:摘除花木的侧蕾,保留顶蕾,或摘除过早长出的花蕾,如,这样可使养分集中,保证留下的花蕾发育良好,使其花大而艳。

摘心:秋季天气渐凉,有些花木的嫩梢应摘除,以促使枝干生长充实、健壮。此法对梅花、碧桃、榆叶梅等翌年早春开花的种类行之有效。蟹爪兰在深秋开始孕蕾,及时摘除新生的茎节,促进现蕾,可使它在春节期间盛开,为节日增加情趣。

摘叶:及时摘除老、残、病、枯叶,不仅是观赏的需要,还可使植株集中养分,促发新梢,孕育更饱满的花蕾,如茉莉等。

最早的春联范文4

2、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5、隔年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8、除夕的禁忌:灯长开不关,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9、忌吃药: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0、吃饺子不能说话: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11、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2、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1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14、不能动“鱼”: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最早的春联范文5

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认为,除夕之夜是一年中观察天象最好的时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他一生中除夕之夜大都是在观察天象中度过的。这与众不同的过年方式,无疑是科学家拥有崇高追求的一种反映。

三国时的著名文学家曹植,于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参加朝廷举行的庆贺元旦的盛大宴会,有感写了一首《元会》诗。诗中有这样的描写:“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这是以诗歌记述春节最早的作品,史料和文学价值甚高。

唐代诗人高适,晚年曾出任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再迁剑南节度史。后来调往京城途中暂住“旅馆”,恰逢年末,于是作诗,以叹时光流逝。

大诗人杜甫,求仕长安,滞留十载。40岁那年,杜甫在其堂弟杜位家过春节。杜位当时为京官,又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婿,春节过得相当排场。杜甫受困京城,寄人篱下,作诗之余,除了借酒还能如何?

中唐时期以苦吟著称的贾岛,每逢岁末除夕,都要把自己一年所作之诗庄重地摆放在桌上,斟酒、焚香、跪拜,极为虔诚地祝曰:“此吾终年之苦心也!”借以总结创作经验,企盼新的一年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是我国春联的创始人。每逢春节,他总是命殿中学士作联语,题桃符,置寝门左右,以贺新年,图个喜庆。有一次,他觉得学士所题桃符联语不工,便命笔自题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仅对仗工稳,且含喜庆之意,遂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大文豪苏轼,由于受“文字狱”的牵累,一生多在外地为官。岁暮思归,写了三首新年诗,分别题作《馈岁》、《别岁》、《守岁》,其中以《守岁》描写除夕心态最为真切。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传世。他抗敌失败后,被元军囚禁于大都达四年之久。他置生死于度外,在狱中过年时,赋诗咏除夕,以示热爱生活,抒发正气与豪情。

明代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能诗善画,风流倜傥。但此人不会治家理财,结果弄得生活困顿潦倒。热闹美好的除夕之夜,他却跑到庙中去欣赏梅花,以示清闲、高雅,苦中有乐地度过新年。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为了沟通我国与外国经商交往的渠道而奉旨“七下西洋”,经过37个国家,历时28年,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在这28年中,郑和有24个除夕之夜是在水上度过的,成为在海上过年次数最多的名人。

最早的春联范文6

河南除夕的风俗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中国除夕习俗除夕习俗: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除夕习俗: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习俗: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除夕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习俗: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河南除夕禁忌1、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2、严禁洒扫与倒垃圾, 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 若真要动扫帚, 记得由外往内扫!

3、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4、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5、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6、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7、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上一篇颂祖国

下一篇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