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糖尿病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诊断范文1

那么,出现了哪些症状就表明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一、多食、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三多一少),这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由于病人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充分利用,高血糖反过来又刺激胰岛素分泌,故病人常饥饿多食;增高的血糖从尿中排出,影响肾小管对水分的回收,故尿量增多;多尿导致失水,致使病人烦渴多饮;胰岛素缺乏,机体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出现负氮平衡,加之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使病人体重下降。

二、过于肥胖或消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者的糖尿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消瘦者的糖尿病多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故物质代谢紊乱,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这类病人常常伴有酮症酸中毒,起病多在青少年时代,常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

三、疲乏无力或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物质代谢紊乱使能量不足,加之可能伴有酮症酸中毒,病人可感疲乏无力。血糖增高可致肢体及周身微血管及神经受损,故病人常有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四、皮肤易生疖、痈

糖尿病患者极易生疮,而且不易愈合,其原因是:(1)机体抵抗力差;(2)皮肤微血管及末梢神经的糖尿病性损伤使局部防御机能减低;(3)血糖增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五、反复感染

糖尿病患者极易合并泌尿系、胆道、胰腺、肺部的感染,与易生疖、痈原因差不多。

六、肺结核久治不愈或中年以后患肺结核

糖尿病患者极易并发肺结核。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全身抵抗力降低;使结核杆菌容易入侵;因血糖升高,又给结核杆菌生长提供了良田沃土。所以肺结核久治不愈,应该考虑是否有糖尿病。

七、较早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微血管普遍受损,心肌本身也可发生糖尿病性改变之故。

八、较早发生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脑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原因是糖尿病促进了脑动脉粥样硬化,且糖尿病病人大多伴有高血压。

九、周身或下肢浮肿

糖尿病可促进肾动脉粥样硬化,并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盂肾炎等,故晚期糖尿病患者可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度浮肿。

十、视力下降

糖尿病可致眼部病变,包括眼底渗出、出血,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及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十一、间歇跛行或足趾干性坏疽

糖尿病可引起肢体动脉粥样硬化及局部微血管病变,导致肢体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缺血则疼痛,特别是行走后会更为明显,休息片刻可自行缓解。远端缺血可致足趾缺血坏疽,最后干枯、脱落。

十二、阳痿

糖尿病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有这些都可引起阳痿等障碍。

十三、月经失调或羊水过多、巨大胎儿、早产死胎及畸胎等

血糖升高使神经受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血糖高时还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使孕妇出现各种并发症。

十四、女阴瘙痒

女性顽固性外阴搔痒,在除外霉菌及滴虫感染之后,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这是因为血糖对局部刺激所致。

十五、尿招蚂蚁、尿粘鞋底、尿有烂苹果味

糖尿病诊断范文2

在糖尿病的诸多类型中,2型糖尿病是主体,大约占该病患者总数的90%~95%。所以,有必要将2型糖尿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再作些介绍。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高血糖状态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分泌能力减弱,二是胰岛素作用不好,简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这两个因素都导致胰岛素在降低血糖的过程中作用差。大家一定会问,高血糖就是血糖增高,为什么叫代谢性疾病?因为胰岛素量少或者作用差,表面症状是血糖增高,但胰岛素的作用远不仅仅在于糖代谢,胰岛素对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糖除了已经知道的三多一少症状外,实际上还会对身体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引起长期损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导致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首先是多饮,喜欢喝水,吃饭喜欢吃稀的;第二多食,吃不饱,容易饥饿;第三多尿。如果这三个症状比较,第一个应该是多尿,因为血糖一高,肾脏就是渗透性利尿,所以高血糖第一症状是多尿,多尿后血渗透压增高,导致多饮、多食。有些人虽然患有糖尿病但症状不明显,这是因为血糖要高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三多”。但并不是到了“三多”时,高血糖才容易引起并发症,实际上引发并发症的血糖点,就是我们诊断糖尿病的点,但在这个“点”患者是可以没有症状的。因此,典型的三多症状是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才出现。一少是体重减轻。血糖高了以后,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作为组织消耗的能量,而是随着尿大量流失。高血糖必定带有高尿糖,大量糖分丢失,体重就会减轻。所以说,如果出现了三多一少,糖尿病的程度已经不轻了。糖尿病还有其他一些症状,虽然不是典型的、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但却是经常伴随的症状,比如容易皮肤瘙痒、皮肤干燥、饥饿、视物不清,非常容易疲倦,经常感觉乏力。如果有了这些症状,无论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都应该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做糖耐量实验。糖耐量实验全称是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被检测者喝下75克糖,用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小时血糖的数值判断。目前糖尿病诊断值为,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mmol/l),和/或饭后2小时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有糖尿病症状者随机血糖到达这个数据就可以确诊。多数患者早期没症状,但血糖数值已到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0%新诊出的糖尿病患者过去都不知道自己有病,因此糖尿病可以是早期无症状,尤其是空腹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内,往往症状不多,但实际上高血糖已经有危害了。

(边哲) 空腹血糖5.6已是危险值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制定了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血糖在此水平以下的应为达标人群。后来的研究发现,服糖后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断更敏感,而此时相应的空腹血糖应在7.0毫摩尔/升。因此WHO于1999年将诊断标准中空腹血糖值下调到≥7.0毫摩尔/升。并且提出,当空腹血糖已增高但不够此标准时(6.1~6.9毫摩尔/升)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 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分会经过研究讨论,又将IFG的诊断下限由6.1下调至5.6毫摩尔/升。根据当时的研究资料,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时,糖尿病的发生概率增大。但很多患者并未注意到这个下限已下调,往往认为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还在正常范围内(上限不低于3.9毫摩尔/升)。虽然IFG仅是一种危险状态,但它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IFG并不需要住院,只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控制饮食,减少饱和脂肪,以及增加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对于腰围粗的患者需要将啤酒肚先减下来。 (唐委)

糖尿病诊断范文3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72 cases of diabe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our hospital were diagnosed with CT coronary artery vascular imaging.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observed group were give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CT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ies accuracy of diabe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accurate. after treatment, the team of serum ferrit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uric acid (UA), triglycerides (TG),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low,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 C, HDL - C),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abetic coronary CT coronary artery vascular imaging has high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 degree,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early treatment.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diabe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ronary angiography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且糖尿病患者常常伴发心脑血管病[1]。患者伴发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糖值长期位于高水平,导致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异常,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或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需要尽早予以确切诊断及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7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72例患者,其中包括男性病例37例,女性病例35例,年龄段在45~79岁之间,平均是(53.1±4.8)岁,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状况。BMI20~35kg/m?,平均BMI指数27.12 ± 1.12 kg/m?;病程3月~12年,平均病程5.6 ± 3.5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3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BMI指数和病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采用菲利浦的64排128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诊断。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降血糖、调节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和抗凝等。并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每天服用1次,每次90mg,连续服用2周。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糖活血方剂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黄芪50g;鬼箭羽30g;天花粉20g;黄精、生地黄、丹参、当归、地龙各15g;红花、川芎各10g;水蛭6g。若患者有口干多饮症状,加入石斛12g,麦冬20g;若患者有大便秘结症状,加入火麻仁、柏子仁各12g;若患者有语言障碍症状,加入郁金12g,石菖蒲10g。日1剂,用水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统计均录入至SPSS17.0版本软件中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的检验以卡方形式描述,检测标准以P=0.05判断差异,当P

2 结果

2.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准确性

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诊断,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准确度为93.1%(67/72),特异性为87.5%(7/8),敏感性为93.8%(60/64),阳性预测值为98.4%(60/61),阴性预测值为63.6%(7/11)。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导致血流受阻、心脏缺血并影响心功能而引发的,通常会引发严重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4-5]。

本研究通过采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结果提示诊断准确度为93.1%,特异性为87.5%,敏感性为93.8%,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63.6%。可见该法诊断具有高准确度,高敏感性和高阳性预测值的优势。

而在治疗上,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而研究组则结合中西医治疗。在中医学上,糖尿病属消渴范畴;脑梗死属胸痹范畴 [6-7]。降糖活血方剂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元气之功,气旺以促血行;鬼箭羽、当归、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地龙具有通络活血的作用,其性善走,以行药势,天花粉、黄精、生地黄均具有滋阴降糖的作用,诸药配伍应用,共奏活血通络、益气降糖之功,在祛瘀时不伤正;扶正之时不留滞,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8]。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尤其是血清铁蛋白含量下降这一指标,说明患者铁超载现象大大改善,肝脏摄取和灭活胰岛素的功能有所恢复,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肌肉及脂肪等组织运载、消化糖的能力提高。[9]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进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具有较高的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静,李旭.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5):527-529.

[2]李爱英,张世新,吕铁钢.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7243-7245.

[3] 郭秋杰,林庆兰,周斌,李婉祺,龚书憾.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05:399-402.

[4] 施婵宏.降糖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4,27(09):1317-1318.

[5] 梅海云,时良玺,尚文斌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4):4506-4508.

[6]姜增誉,李健丁,鄂林宁,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22-523.

[7]王立学.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2,23(17):84-86.

糖尿病诊断范文4

1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遗传、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血压、吸烟、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

2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

2.1糖尿病性冠心病

可表现为胸闷,活动后气促,心绞痛,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表现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其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35.5%,而非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为17.6%。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时间提前,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并且在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休克、心脏破裂及复发性心肌梗死的频率高。

2.2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多数比较隐匿,初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全身症状以疲乏、无力、心悸、气促为主;心脏症状常有以下表现:①心慌、气短、胸部憋闷,在劳累、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后发生,晚期可有浆膜腔积液、水肿、心功能不全等表现;②偶尔出现胸痛,其疼痛发作的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要轻,可能为痛觉神经迟钝或麻木所致;③复杂的心律失常。

2.3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去被认为只有在糖尿病晚期才会发生,现大多认为在糖尿病确诊时可能已经存在,其发病率高但临床表现隐匿,可引起糖尿病无痛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是糖尿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典型的临床特征包括: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对活动的耐力及某些药物耐受性减低、缺乏典型症状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及心率变异小等。以上的典型表现中,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后果最为严重。

3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诊断

糖尿病心脏病诊断依据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和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糖尿病史,无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心脏增大,尤其女性患者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增厚,左心房扩大,左心功能减低者,心率变异性减低或MIBG断层心肌显像异常表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心脏病。

3.1糖尿病性冠心病

有糖尿病病史者,结合心血管病变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糖尿病性心脏病并不难,如病史中曾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SPECT等有相应的心肌缺血或梗死的表现,或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有管腔狭窄≥50%者,可诊断为糖尿病性冠心病。

3.2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糖尿病病史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心肌病存在者考虑本病的存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糖尿病性心肌病早期常表现为左心房增大和左心室舒张功能;而左心室和室壁增厚等则是糖尿病性心肌病中晚期的表现。该病的诊断还要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限制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后方能诊断。

3.3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病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其他并发症的表现所掩盖,因此需一系列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来辅助诊断。①R-R间距变异:方法为每分钟6次深呼吸时观察心电图上的R-R间距分别换算出心率,并计算心率差;60岁以下的正常人每分钟心率差≥15次,11~14次为可疑,≤10次为异常。②乏式动作: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用最大力量吹气,乏式动作指数即乏式动作后的最大R-R间距与最小R-R间距之比值,>1.21为正常,1.11~1.20为临界值,<1.10为异常;通常认为该指数下降提示副交感神经受损。③试验:主要的两项指标为卧立位心率差和30/15比值,卧立位心率差>15次/min为正常,11~14为临界值,<10次/min为明显异常;卧位起立后第30次与第15次R-R间距值比值即30/15比值,>1.04为正常,1.01~1.03为临界值,<1.00为异常。④紧握试验:主要反映心血管交感神经功能。持续握拳,舒张压上升>15mmHg(1mmHg=0.133kPa)为正常,10~15mmHg为临界值,<10mmHg为异常。由于一种功能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不相同,现在多采用一组多种试验的方法来测试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因其特异性较差,故需先排除非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4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因此早期重在预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能够改善早期微循环病变的药物。

4.1改变生活方式

做好糖尿病患者教育,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患者,应严格控制总摄入热量,减少脂肪摄入,以低脂肪饮食为主,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

4.2糖尿病的治疗

作为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子,糖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支持。糖尿病并发症及控制试验(DC-CT)的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中,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为严格控制血糖。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是一个预测缺血性心肌病的指标,冠心病的危险性随着HbA1c增加1%而增加10%,每下降1%,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事件的风险比及病死率都下降21%。在降糖药物方面,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药物选择,更倾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它们会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磺脲类药物在降糖过程中未见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胰岛素的使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能起积极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即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4)不仅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可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肌代谢、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应避免一些有可能增加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可引起水钠潴留而增加细胞外容量,包括血容量,可能会增加引起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应避免使用。对合并心血管病变的患者控制血糖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防止低血糖发生,因低血糖发生易加重心脑供能不足现象,有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

4.3控制高血压

UKPDS研究表明,糖尿病伴高血压者,收缩压每下降10mmHg,心血管并发症可明显减少24%~56%,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21%。随机临床研究证实降压治疗使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事件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30mmHg和舒张压<80mmHg。若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者,收缩压<125mmHg和舒张压<75mmHg。药物的干预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由于使用短效降压药时24h内血压波动较大,而血压波动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起始或早期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RAS)抑制剂降压治疗会带来益处,ACEI类药物及ARB类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舒张功能障碍的超声心动图参数。作为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这两类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4降脂治疗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血脂异常,表现为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增高等。4S(ScandinavianSimvastatinSurvivalStudy)研究发现降低血胆固醇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42%,使冠心病突发事件减少55%。多项指南均建议,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症,降低LDL-C是治疗的首要目标。降脂目标为:TG<1.7mmol/L,HDL(男)>1.2mmol/L,HDL(女)>1.4mmol/L,LDL-C<2.6mmol/L。糖尿病患者为改善血脂,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轻体重(如有指征);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n-3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的重要步骤,调脂治疗也可减少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降脂药有他汀类和贝特类,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因此可降低血清TC、LDL、TG,升高HDL-C,贝特类可降低血清TG、VLDL、LDL、sdLDL,升高LDL-C。烟酸虽有全面调脂作用,但它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有升血糖的作用,一般不用于糖尿病患者。所有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除了生活方式治疗外,应考虑给予中等强度他汀治疗。高危患者如合并心脏病变或有心血管事件史的临床研究,已证实更积极的大剂量他汀治疗可显著减少事件的进一步发生。因此,推荐心血管风险增加[如LDL-C≥100mg/dl(2.6mmol/L)、高血压、吸烟、蛋白尿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或有冠心病的患者给予大剂量他汀治疗。对于同时伴有LDL-C和TG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应选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取得中等疗效,又可避免联合应用贝特类药物的副作用,但对于TG≥11.3mmol/L的严重高TG血脂的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中脂肪的含量,并配合贝特类降脂药物治疗,以避免发生胰腺炎。

4.5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药物

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均对糖尿病患者具心脏保护的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d。

4.6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

可进行溶栓治疗(发病后6h内的效果最佳),但其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为差,其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范围较广泛有关。

4.7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糖尿病诊断范文5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45-04

Progress in diagno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ZHANG Hecheng WEI Su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Anhui Province, Suzhou 234000,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is one of the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It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iabetic foot, ulcer infection and amput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PN is gradually being valued by people.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combined with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re often used to diagnose DPN in clinic.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and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technolog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other inspection methods have yet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control and delay the incidence of DP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PN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iagnosis; Research progress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DPN可以影响50%~90%的糖尿病(DM)患者。DPN是增加足部溃疡和截肢风险的主要因素。20%的DPN患者表现为疼痛性神经病变,它可以独立预测全因及DM相关的病死率[1]。DM患者出现DPN后,3年生存率约为53%[2]。DPN 起病隐袭、发病率高,其病理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许多患者可以长期无症状,有报道[3]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10%已经存在DPN,DM病程超过10年,50%以上的DM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DPN。目前临床上针对DPN的诊断仍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检测方法所获得的诊断结果不一,而国内外经诊断后的DPN的发生率也有所差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超声检查

近年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判断DPN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为DPN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DPN患者受累神经的结构、位置及病变的范围,可提高DPN的诊断率,可作为DPN形态学重要的诊断方法[4]。研究发现[5]DPN患者跗管处胫神经的超声特征为神经束回声减低、筛网状结构模糊和神经外膜增厚、不平整,与毗邻组织分界不清,为评估DPN程度提供形态学依据。高频超声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的走行,神经水肿、回声减低的区域及程度。王丽华等[6]通过与NET进行对照,采用高频超声能较清楚地显示DPN足趾神经病变的形态结构;后者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前者(91%,81%;91.33%,74.67%;P < 0.01),显示高频超声较好的临床价值。最近研究显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DPN患者股神经和隐神经主干内部回声及各径线的异常改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7]。与有关学者对DPN患者下肢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上肢正中神经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8]。高频超声应用于DPN的动物实验[9]显示,坐骨神经(MN)随患病时间的延长,横截面积(CSA)逐渐增粗,边界模糊,超声可以客观地反映周围神经的病变。研究报道[10]高频超声能清晰观察DPN患者MN异常增粗的特征,对其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少,未进一步分型和探讨其他类型神经病变。超声将成为评价DPN一项有前景的工具,将来还需要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技术能更早地发现DPN,具有无创、方便、直观、可重复等优点,同时上述相关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显示欠清晰、缺乏与NET的随机对照等不足,需要在M一步的研究中证实及完善,但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ET的不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医疗前景。

2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用于鉴别亚急性、急性、神经性关节病及DM足感染。国外学者用MRI检查脊髓时发现,相较正常人而言,DPN患者在颈椎脊髓和脊髓的喉部面积是有所改变的[11]。通过MRI方法比较正常对照组、临床及亚临床DPN患者脊髓面积情况,结果显示后者明显变窄,提示在DPN早期就已累及脊髓[12]。扩散张量成像(DTI)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预后评价中应用的新型MRI检测技术,近年来尝试在周围神经形态学和病理学研究中应用。国外学者[13]首次报道应用DTI对人类外周神经的ADC值和FA值进行分析及进行三维成像,并提出应用DTI显示在体纤维网络的构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ADC值升高、FA值降低[14-15]。Maeda等[16]对CTS患者进行头部 DTI 扫描,发现CTS患者脑内特定部位灰质明显缩小,推测神经传导速度(NCV)与其改变与有关。有研究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三叉神经的ADC值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与三叉神经病理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17]。因为周围神经走行不规则、较细小,DTI 技术对主磁场不均匀性、受检者呼吸运动极为敏感,对机器设备等要求较高,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仍主要应用于临床研究[18]。此外,不同的研究得到不完全一致的结果,且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是否适用于DPN检测,还需进一步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 神经电生理检测(NET)

目前,NET依然是DPN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NCV减慢、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但是NET并不能提供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且假阳性率较高[19]。NCV主要用以检测有髓粗纤维,包括感觉NCV(SNCV)及运动NCV(MNCV)等。宁光课题组曾对301例T2DM患者进行检查,MNCV、SNCV异常率分别为71.76%、58.47%,而临床一般检查为36.21%。NCV具有非侵入性、量化性和良好客观性、可靠性的优点,许多研究推荐其作为DPN检测方法,经典的NCV结果已成为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也是DPN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赵连江[20]通过检测发现无症状DPN患者NCV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认为NCV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DPN常规首选方法。事实上,SNCV作为检测T1DM(儿童和青少年)亚临床DPN“金标准”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21]。Petropoulos等[22]评估年轻T1DM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SN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幅度和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时,发现运动神经元损伤同时甚至先于感觉损伤。而SNCV在年龄12.5~19.9岁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或良好控制(病程8.5%,和/或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征象)的T1DM患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控制不佳的T1DM患者SNAP幅度较低。在年轻的T1DM患者(8.08~23.58岁)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之间,CMAP显示与常规运动NET方法无差异[23]。然而,与对照组相比,良好及控制不良的年轻和成年T1DM患者轴突兴奋性显著降低。这表明早期的运动神经元功能紊乱,不能使用常规的运动NET方法,最近研发的轴突兴奋性检测方法在确定神经功能减退的早期征象方面被证明有作用。此外,黄伟玲等[24]报道112例DM者中,临床诊断DPN及肌电图检查确诊DPN分别为35.71%、74.11%(P < 0.01),与既往相关研究报道一致[25];DPN患者中,其正中、尺、胫后神经的SNAP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SNAP的良好临床价值。应用单纤维传导检测技术(SF-CV)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其较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更为敏感。最近田丽等[26]将SF-CV应用于DPN患者,以MCV检测作为对照,结果发现SF-CV较检测较MCV更易早期发现DPN患者的运动神经纤维损害,并且随着DM病程的延长而减慢,SF-CV作为客观的NET可能为DPN及其他髓鞘损伤的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NCV对于鉴别无髓鞘和小神经神经纤维病变不够敏感,且费时、价格昂贵,受检者有明显不适感,因此在DPN诊断及研究时受到一定限制。

4 定量感觉检查(QST)

QST有多种测量模式,包括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及刺痛觉检查。其中震动觉在DPN前瞻性研究中应用较多。对于小神经纤维受累的DPN,温度觉有较高的检出率。研究显示在DM无DPN症状患者中温度觉阈值检查异常率高达91.67%,而感觉神经异常率仅为58.33%,提示小神经纤维更容易受到损害,QST可为DPN诊断提供可靠依据[27]。QST较NCV能评估更多的神经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定位不明确、耗时较长、客观性不如NCV等。单一的测量模式漏诊率高,并且缺乏特异性。徐丹丹等[28]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作为对照,发现踝反射+振动觉+温度觉组合AUC(0.77)更接近于5项筛查组合,补充了NCV对有髓鞘小神经损伤不能检测的不足,对于判定DPN较全面,此外,其团队以NET作为对照的研究发现上述3项组合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9.69%、58.94%、0.4863。3项组合检测覆盖了粗有髓鞘神经纤维(包括运动和深感觉)、无髓鞘的浅感觉细纤维或是与NET拟合度好的原因。上述3项组合简捷、有效,同NCV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值得推广应用于筛查DPN。

5 角膜共焦显微镜(CCM)

Kallinikos等[29]研究发现了DM患者角膜神经在形态学上的变化,并且认为这种变化和全身的神经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DM患者上皮下角膜神经改变发生较早,神经纤维密度(CNFD)、长度、曲折度及分支密度均与DPN的严重程度相关[30]。CNFD和树突密度随着DPN病变程度的呈进行性下降,甚至在没有DPN的患者中亦有显著下降。有研究发现,CNFD与QST结果一致,提示CNFD能准确反映DM患者的小神经纤维损害。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的相P性分析中发现,疼痛严重程度和角膜神经形态改变显著相关,同样证实了CCM对于痛性DPN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31]。随后的研究[32]显示,CCM对于糖代谢异常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33]。最近Petropoulos等[34]应用CCM检测方法研究显示DPN与角膜神经减少损失显着相关,全自动角膜神经定量技术为DM神经病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重复性的检测方法。目前由于CCM技术在DPN检测中的应用较少,因而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6 足底压力测定

足底压力检测可用来定量评估DM患者足底压力的变化,DM运动神经病变可能是导致足底压力增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王坤等[35]研究显示DM患者前足及中部区域峰值压力明显增大,随着DPN的出现,前足底各区峰值压力继续增大。DPN的严重程度与足底压力的异常增高和分布相关,当发展为重度DPN时,其足底压力异常分布及增高更明显。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足底压力检测,并建议DM患者每年检测1次。鉴于相关研究样本含量较少,存在主观偏倚和系统偏倚,且该方法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给DPN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否成为可行的工具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近年研究l现,baPWV不仅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36],与DM微血管病变也密切相关。国外研究结果显示DPN患者的baPWV明显高于无DPN患者,最近杨蕾等[37]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并且探讨了baPWV≥1600 cm/s与DPN的关系,结果提示baPWV≥1600 cm/s与DPN密切相关,baPWV由1023 cm/s上升到3279 cm/s,患者振动觉减弱/消失的比例由29.1%增加到72.7%,温度觉减弱或消失的百分率也逐渐增高。另一项国外研究[38]与杨蕾等[37]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原因为其并未校正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对baPWV影响,并未剔除DM自主神经病变。以上研究显示随着baPWV的升高,DPN患病率逐渐增加,神经病变程度不断加重。无创的baPWV技术尚处在临床研究阶段,给DPN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研究。

8 其他诊断方法

其他方法诸如128 Hz音叉、10 g尼龙丝检查等,此外,运用微电极去测量神经内膜的氧张力,利用荧光血管造影和神经外膜血管照相来研究神经微血管系统等也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

目前诊断DPN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多种检查结果,而不能单纯依赖某一项技术。因而需进一步探索新方法,发展新技术,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DPN,进而降低DPN患者的致残率,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Hsu WC,Chiu SY,Yen AM,et al. Somatic neuropath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and diabetes-relate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a populationbased 5-year follow-up study(KCIS No. 29)[J]. Eur J Neurol,2012,19(9):1192-1198.

[2] Tesfaye S,Selvarajah D.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Suppl 1):8-14.

[3] 常湛,冯红,孟令华,等.不同评分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1):65-68.

[4] Cheng J,Chen YQ. Ultrasographic diagno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Zhongguo Yi Xue Ying Xiang Ji Shu,2011,27(5):1035-1038.

[5] Sun DM,Wang YB. Ultrasonic Features of Tibial Nerv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2014,22(10):781-785.

[6] 王丽华,郑元义,黄素群,等.糖尿病末梢神经超声形态学的研究及其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27):3225-3226.

[7] 贺佳贝,张宇虹,苏本利.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4):344-349.

[8] 梁传军,刘玉贞,张晓建.腺苷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15(9):37-38.

[9] 张甲岩,吴珊,何珊,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高频超声与病理学的观察与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5, 9(4):607-611.

[10] Du H,Chen W,Yang L,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edian Nerve Using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tients [J]. Chinese J Ultrasound Med,2015,31(5):443-445.

[11] Eaton SE,Harris ND,Rajbhandari SM,et al. Spinal-cord involvement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Lancet(London,England),2001,358(9275):35-36.

[12] Selvarajah D,Wilkinson ID,Emery CJ,et al. Early involv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Diabetes Care,2006,29(12):2664-2669.

[13] Hiltunen J,Suortti T,Arvela S,et al.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tractography of distal peripheral nerves at 3 T [J]. Clin Neurophysiol,2005,116(10):2315-2323.

[14] Guggenberger R,Markovic D,Eppenberger P,et al. Assessment of median nerve with MR neurography by using diffusion-tensor imaging:normative and pathologic diffusion values [J]. Radiology,2012,265(1):194-203.

[15] Wang CK,Jou IM,Huang HW,et al.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ssessed with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comparison with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J]. Eur J Radiol,2012,81(11):3378-3383.

[16] Maeda Y,Kettner N,Sheehan J,et al. Altered brain morphometry in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median nerve pathology [J]. Neuroimage Clin,2013,2:313-319.

[17] Chen J,Guo ZY,Liang QZ,et al.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f trigeminal root with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revealed by high resolu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J]. Asian Pac J Trop Med,2012,5(9):749-752.

[18] 周洋,高培毅.扩散张量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2):125-128.

[19] Hobson-Webb LD,Massey JM,Juel VC. Nerve ultrasound in diabetic polyneuropathy: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ctrodiagnostic testing [J]. Muscle Nerve,2013,47(3):379384.

[20] 赵连江.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无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151-152.

[21] Vinik A. Neuropath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the tip of the iceberg [J]. Pediatr Diabetes,2006, 7(6):301-304.

[22] Petropoulos IN,Tavakoli M,Marshall A,et al. Response to comment on Malik. Which test for diagnosing early human diabetic neuropathy? [J]. Diabetes,2015,64(2):e2-e3.

[23] van der Heyden J,van der Meer P,Birnie E,et al. Decreased excitability of the distal motor nerve of young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J]. Pediatr Diabetes,2013,14(7):519-525.

[24] 黄伟玲,尹厚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肌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5):771-773.

[25] 张翠云,卢祖能.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3-4.

[26] 田丽,程焱,张哲成,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运动神经纤维的单纤维传导检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 48(3):188-191.

[27] 高瑞霖,姚维吴.应用定量感觉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5):7440-7441.

[28] 徐丹丹,马跃华,袁慧娟,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方法的实用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55(5):442-444.

[29] Kallinikos P,Berhanu M,O'Donnell C,et al. Corneal nerve tortuos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neuropathy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2):418-422.

[30] Tavakoli M,Quattrini C,Abbott C,et al.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a novel non invasive test to diagnose and stratify the severity of human diabetic neuropathy [J]. Diabetes Care,2010,33(8):1792-1797.

[31] 王宏利,樊东升,王欣.角膜共焦显微镜对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3):2602-2606.

[32] 王宏利,樊东升,王薇,等.角膜共焦显微镜对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5, 95(35):2851-2856.

[33] Maddaloni E,Sabatino F,Del Toro R,et al. In vivo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as a novel non-invasive tool to investigate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Type 1 diabetes [J]. Diabet Med,2015,32(2):262-266.

[34] Petropoulos IN,Alam U,Fadavi H,et al. Rapid automated diagno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in vivo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4,55(4):2071-2078.

[35] 王坤,吕肖锋,焦秀敏,等.糖尿病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变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607-2611.

[36] Li PL,Zhang M,Jiang TM,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and CAD severity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and the Gensini score [J]. J Logist Univ CAPF(Med Sci),2013,22(5):408-411,414.

[37] 杨蕾,李蓉,李启富,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杂志,2014,39(11):88-887.

糖尿病诊断范文6

【关键词】 基因诊断; 2型糖尿病; 易感基因

Advances Researches on Gene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WU Bin,WU K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4):150-153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a typical metabolic disease,genetic factor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isease,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 are easy to cause missed diagnosis, misdiagnosis and thus delay the best treatment time.Genetic diagnosis is a method of using 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mutation of a gene in DNA or RNA levels and to diagnose certain diseases.It is widely used because its advantages of direct diagnosis, early diagnosis, with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which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diagnosis. So, it is quite essential and meaningful that we mak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

【Key words】 Gene diagnosi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usceptible gen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4.05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T2DM的发展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其致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现有的诊断标准并不能从遗传学的角度解释病因及发病机制,难以从基因的整体表达谱全面地观察2型糖尿病发病时基因的反应模式,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研究起来费时、费力、进度缓慢。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T2DM的发病过程中占据更为主要的地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证实,T2DM有众多的遗传易感基因[1-2]。因此,基因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因角度分析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诊治将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本文就基因诊断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基因诊断的研究现状

1.1 基因诊断概述 基因诊断是一项在重组DNA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技术,其检测原理是对受检者的某一特定基因(DNA)和/或其转录物(RNA)进行分析和检测,进而对相应的疾病做出诊断,从基因水平阐明疾病的病因所在。目前,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广泛的被应用于诸多领域[3]。基于不同的检测内容,基因诊断可以分为DNA诊断和RNA诊断两部分。前者主要分析基因的结构如DNA序列的缺失、插入、点突变等;后者侧重分析基因的功能,如mRNA量的变化、外显子变异以及间接加工缺陷等。按照检测策略,基因诊断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直接基因诊断,指直接对致病基因本身进行检查。通常应用基因本身或邻近的DNA序列作为探针,也可以利用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探查,以检测有无点突变、缺失等异常并且判断其性质;另一类为间接基因诊断,主要用于当基因结构不清、复杂或突变过多而导致无法一一检测时,对被检者及其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通过鉴定遗传标记的存在,进而确定患者是否获得带有致病基因的染色体[4]。

1.2 基因诊断的研究技术及相关技术 (1)Southern blot和Nouthern blot:检测特定的DNA、RNA主要的核酸杂交技术有Southern blot和Nouthern blot,该技术主要有3个步骤: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探针的制备和分子杂交。(2)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相关技术:PCR是一种对指定的DN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的技术方法。在PCR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包括多重PCR(multiplex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序列特异引物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等。(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RFLP是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被用于基因组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以及生物进化和分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利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物种DNA序列时,可获得不同长度、大小、数量的限制性酶切片段,再将这些片段电泳、转膜、变性,并且与标记过的探针进行杂交、洗膜,便可分析其多态性结果。(4)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DHPLC是一项新的杂合双链突变检测技术,能自动检测单碱基替代以及小片段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可检测基因的变异情况。(5)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是通过微量点样技术等方法,对DNA样品的序列信息进行高效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对基因序列及其功能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研究,迅速而准确的解读遗传信息。(6)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和基因芯片技术互相补充的新的高通量测序方法,通常是指一个技术群,不同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原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包括: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和目标区域测序(Targeted Regions Sequencing,TRS)等。(7)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ISH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利用非放射性物质(如生物素、地高辛)标记探针,按照碱基配对原则进行杂交,借助荧光素偶联的抗原抗体检测系统,在镜下对组织、细胞及染色体DNA或R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2 2型糖尿病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2.1 单基因突变型糖尿病 单基因突变型糖尿病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2%~5%,这种类型糖尿病的外显率(即某人携带突变基因并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很高,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1)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MODY是单基因突变型糖尿病首先发现的类型,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的临床疾病,其共同特征包括存在非酮症糖尿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根据突变基因可分为MODY1(HNF4A)、MODY2(GCK)、MODY3(TCF1)、MODY4(IPF1)、MODY5(TCF2)、MODY6(NeuroD1)、MODY7(KLF11)、MODY8(CEL),此外还包括由酶参与底物代谢所引起的突变型MODY及转录因子型MODY[5]。(2)线粒体糖尿病(Mitochondrial Diabetes):线粒体糖尿病是母系遗传性糖尿病,常伴有轻中度神经性耳聋,常由编码亮氨酸的tRNA的A3243G点突变引起。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突变可导致胰岛素的利用障碍[6-7]。(3)脂肪萎缩性糖尿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常与缺乏或缺少脂肪组织、重度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有关。脂肪萎缩性糖尿病有若干类型。其中,部分脂肪萎缩类型是由核纤层蛋白基因A/C(LMNA)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为主要形式的遗传病。这类患者通常有过多的脂肪堆积在颜面和上半身,然而在躯干和下肢的脂肪含量却逐渐减少。另外,小鼠胸腺瘤癌基因(AKT2)的突变参与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锌金属蛋白酶(ZMPSTE24)参与了脂肪萎缩的过程,也被认为引起部分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的原因之一[8]。(4)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突变:PPARγ是核受体的PPAR的一种亚型。它是调控脂质、葡萄糖稳态和细胞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也在胰岛β细胞中表达。其与配体结合后和维甲酸X受体形成异源二聚体,结合特定的DNA,起到转录调控作用。PPARG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脂肪萎缩综合征并伴有早期糖尿病的症状。例如,Barroso与其同事在对重度胰岛素抵抗和早期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并报道了两个显性负突变基因(p467l和v290m),其突变体具有降低转录并抑制野生型PPARγ的作用。在对加拿大的一个患有家族性脂肪代谢障碍的家族的研究中发现,位于PPARγ配体结合域的杂合基因P388L存在突变[9-12]。

2.2 多基因突变型糖尿病 与单基因突变型糖尿病相比,多基因突变型糖尿病更为常见,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笔者在鉴定2型糖尿病基因突变的领域中付诸了巨大努力。候选基因分析法在三种基因(PPARG,KCNJ11,WFS1)中成功鉴定出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的常见变异位点。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在多个患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中鉴定出CAPN10和TCF7L2等基因。近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GWAS)对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成功鉴定出更多的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或染色点。目前,GWAS已成功鉴定出14个基因或位点,这些基因或位点的序列变异在人群中很常见,并且每个基因或位点变异都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2.2.1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法 目前已研究出上百个候选基因,其中可高度复制的候选基因有以下几种。(1)内向整流钾通道亚家族11(KCNJ11):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在胰岛β细胞表达并且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关键因子。它由一个内向整流钾通道Kir 6.2与磺酰脲类受体(由ABCC8编码)组成,Kir 6.2是染色体11p15.1上的KCNJ11基因编码,KCNJ11突变属罕见的激活突变。谷氨酸(E)的一个常见的错义突变ABCC8取代赖氨酸(K)的23位点即(E23K)常被认为与2型糖尿病有关。有证据显示,携带K23基因的患者有很大的可能性对磺脲类药物产生继发性失效[10-11]。(2)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PPARG的一个常见变异是脯氨酸被丙氨酸在12密码子位点替换(P12A),丙氨酸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白种人中很高(0.11-0.19),而在非洲裔美国人中却相对较低(0.02)。有研究表明,PPARG的丙氨酸12位点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而脯氨酸12位点增加了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12]。(3)其他候选基因:WFS1突变导致的Wolfarin氏综合征,可引起尿崩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和耳聋;HNF4A突变可引起MODY1等。

2.2.2 全基因组连锁分析法 (1)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利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法精细定位标记后,发现在染色体10q25上,TCF7L2的四核苷酸DG10S478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TCF7L2是T细胞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位于内含子3上的rs7903146是一个高度可复制的变异位点,rs7903146等位基因增加了约1.4倍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同时,TCF7L2在信号通路(WNT)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变异,在肠内分泌细胞,信号通路通过TCF7L2影响胰高素血糖样肽-1(GLP-1)的分泌[13]。(2)钙蛋白酶10(CAPN10):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法,在CAPN10上鉴定出3个常见的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变异位点。CAPN10编码钙调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并在多个组织广泛表达。有研究证实,该基因上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有关。然而,CAPN10是如何影响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还不得而知,但鉴于此酶的广泛表达,其可能是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14]。

2.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GWAS) Sladek和同事首次报道了一个存在于染色体8q24.11上的基因SLC30A8,其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还可编码锌转运体8(ZNT8),而ZTN8主要表达于胰岛β细胞,这一发现随后也在其他的GWAS研究中被证实[15]。GWAS研究证实,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GCKR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有关,位于GCKR上的一个突变基因P336L与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及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关。有研究表明,位于染色体3q27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2(IGF2BP2)的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有关,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6]。FTO是一个与脂肪量和肥胖相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6q12,其在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基于身体质量指数的高低[17]。最近,GWAS研究鉴定出一个新的亚洲人口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KCNQ1,位于染色体11p15.5,主要表达于心脏,少量表达在其他组织如胰腺、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其在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的同时还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18]。其他一些GWAS研究也分别证实了一些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包括CDKAL1、CDKN2A、CDKN2B、HHEX、KIF11、IDE等[19-20]。

3 讨论

自从1993以来,笔者对于糖尿病的遗传基础的认识有了显著进步,一些在人群中相对罕见的包含突变点的基因,在基因表型上起重要作用,可以引起单基因型糖尿病。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群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病率。然而,这类人群也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这些基因的发现揭示了葡萄糖稳态新的通路和机制。

目前GWAS芯片对2型糖尿病基因变异的检测,多数局限于白种人。未来,GWAS、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还需要兼顾分析其他人群和其他种类的遗传变异。随着高通量、低成本以及样本量的增加,人类在解开2型糖尿病复杂的遗传结构的进程中将会呈现前所未有的飞越。

参考文献

[1]康继宏,Tiao Guan,宁光,等.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J].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2012,2(3):1-24.

[2]巫晓芳,刘充.基因诊断技术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87-2288.

[3]周建光,曹海涛,杨梅.基因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0,23(8):34-36.

[4]常虹.基因诊断方法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7):7355-7358.

[5]朱吉,王文绢,李庆生.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及其关联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3):229-232.

[6]王子,王斯琪.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NT3243A-G点突变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1,6(5):25-26.

[7]王鉴,顾鸣敏.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4):4752-4756.

[8]钱荣立,Strickland L R,Guo F,等.2型糖尿病合并肢体部分性脂肪萎缩:一种新的脂肪萎缩表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3):287-288.

[9] Hegele R A,Cao H,Frankowski C,et al.PPARG F388L, a transactivation-deficient mutant,in familial partial lipodystrophy[J].Diabetes,2002,51(12):3586-3590.

[10]沈琴,李文亚,胡兴坡,等.KCNJ11和KCNQ1基因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5,41(2):157-159.

[11]夏小慧,杨爱宏,胡扬.KCNJ11基因E23K基因多态对细胞膜电流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4,30(1):23-26.

[12] Yen C J,Beamer B A,Negri C,et al.Molecular scanning of the huma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hPPAR gamma) gene in diabetic Caucasians: identification of a Pro12Ala PPAR gamma 2 missense mut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7,241(2):270-274.

[13]晏群,洪洁.TCF7L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1):15-18.

[14]周龙,谭玉洁,王焰,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CAPN-10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5):1923-1925.

[15]李晶,王建平.SLC30A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989-991.

[16] Saxena R,Voight B F,Lyssenko V,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loci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triglyceride levels[J].Science,2007,316(5829):1331-1336.

[17] Zeggini E, Weedon M N, Lindgren C M, et al. Replic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ignals in UK samples reveals risk loci for type 2 diabetes[J].Science,2007,316(5829):1336-1341.

[18]朱安娜,杨学习,吴英松,等.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相关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41-45.

[19]花巍,尹立群,步怀恩,等.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Meta分析[J].天津医药,2013,41(3):2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