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蟋蟀的住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蟋蟀的住宅范文1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评析]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
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
[评析]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建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了解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了解……
顺:(惊讶)不了解?王老师住的楼房一百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的好多了。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眼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同学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评析]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使全班学生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你在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教师重在指导“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评析]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词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特点。
1.各位评委们,你们辛苦了,通过上一节课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评析]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评析]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略)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有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评析]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的好,为什么没它的有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管道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评析]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现在你不是评委了,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正在参加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的,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准备后,发言。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收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评析]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蟋蟀的住宅范文2
别的萝卜都被戴草帽的爷爷收走了,只剩下这个可怜的小不点儿。小萝卜不安地想,是爷爷老眼昏花没看到它呢,还是嫌它太小?
“爷爷不要我了……”小萝卜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地里,夜露滴落在它青绿的叶片上,像伤心的眼泪。
离小萝卜不远,一只蟋蟀(xi shuai)先生在田埂(geng)上整理礼帽,整理完了,它坐在一块土块上,开始拉琴。多么美妙的琴声啊,连月亮都低下头采聆(ling)听。那些可爱的音符,在如水的月光下手拉着手跳舞,每个音符都戴着和蟋蟀先生一样的褐(he)色礼帽,还有一双灵活有力的小脚。
小萝卜“扑哧”一声,笑出来了。蟋蟀先生的琴音,驱走了小萝卜的孤单。
蟋蟀先生也笑了。它停下琴弓,问小萝卜:“可爱的朋友,我拉得还好吗?”
小萝卜说:“太好了!”它拍起手来――当然,一个小萝卜的手不能是别的,只能是叶片。于是,叶片上的那些泪珠,都滚到土里去了。
蟋蟀先生说:“喜欢的话,我每天拉给你听。”
从这以后,蟋蟀先生每天晚上都会给小萝卜演奏动听的音乐,不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
菜地旁边是一片树林。当树的叶子变得枯萎,一片片落下来的时候,田野显得更空旷,更沉寂了――许多蟋蟀搬到了地下的住宅,它们要在那里安安稳稳地过冬。
小萝卜很担心:蟋蟀先生也要过冬去了吧?那么,到时候,整个菜地,就剩下我一个了。
蟋蟀先生看出了小萝卜的心思。它告诉小萝卜:“朋友,我是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小萝卜松了一口气。
蟋蟀先生在凛冽(lin lie)的风中拉起琴来。因为手抖,那些音符也都颤抖起来了,它们哆嗦着,想要依偎,在一起,再也不肯像初秋那样调皮地舞蹈了。
蟋蟀先生停下琴弓,抱歉地对小萝卜说:“对不起,我的琴艺退步了。”
“不,我觉得那是大地上最美的声音呢。”
蟋蟀先生和小萝卜成了菜地上的最后居民。
小萝卜知道,蟋蟀先生是为了它才留下来的,它很感激,但又不安。
“蟋蟀先生,天这么冷,我不会害了你吧?”
“什么话!我们是朋友。”蟋蟀先生坚定地说。
噢,它和蟋蟀先生是朋友!小萝卜这么一想,就觉得幸福极了,寒风吹到身上也不觉得冷了。
蟋蟀先生把家搬到小萝卜的叶片下面。它不停地为小萝卜拉琴,只在手冻僵的时候,才到房子里去暖和(huo)一下。
白露变成了白霜,小萝卜冻得浑身都紫红了,它的叶子蔫(nian)下来,覆(fu)盖在蟋蟀先生的住宅上,像给那小房子盖了层薄(bao)被。
白霜变成了白雪,西北风在旷野上怒号。蟋蟀先生的琴音听不到了,连小萝卜也被冻僵了。
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小萝卜才苏醒过来:春风拂过大地,它的身边长出了嫩绿的小草,也开出了星星点点的野花。它欣喜地叫起来:“蟋蟀先生,春天来了,我们又可以开演奏会了!”
小萝卜的欢叫没有得到回应――一群蚂蚁抬出了蟋蟀先生的尸体。
小萝卜哭泣起来,觉得身上有一股暖流涌动,它很快地抽出新芽,新芽很快长成柔嫩的枝条,枝条上很快绽(zhan)出了雪白的花。无数朵十字形的小花,像无数个洁白的十字架,随着春风飘落下来,盖在蟋蟀先生身上。
蟋蟀的住宅范文3
一、更新观念,创造条件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新的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自己观察;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解放孩子的耳朵,让他们在网络天地中汲取营养。
二、解放天性,自由表演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重点讲解第二段,卢沟桥的狮子不仅多,而且形态各异。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我在一边读描写形态的句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表演得栩栩如生,台下同学也被他们生动有趣的表演逗得捧腹大笑。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每个形态,为背诵本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狮子,我让学生一边讲解一边表演,充分理解了课文。
三、换位思考,自己讲解
以前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创新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问题,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做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我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从哪看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又有学生提出:“什么叫融为一体?从哪看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理解课文。
四、融入角色,自我介绍
许多课文是以第一人称记叙的,或者直接叙述动物的特点,对于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成为书中描绘的主角,自己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
蟋蟀的住宅范文4
1、《蟋蟀的住宅》是法布尔写的。法布尔是法国的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
2、他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的习性,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四周围满了人,还骂他是“怪人”。可他全然不觉。又有一次,他爬上果树观看螳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3、法布尔在普温斯教书时,经常到附近一条沙路上观察昆虫。有一天大清早,他在沙路上走着,忽然听到蟋蟀的叫声,于是寻着声音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轻轻地躺了下来。几个农妇早上去摘葡萄时看见他,到黄昏收工时,看见法布尔还躺在那里。她们实在不明白,这个人怎么花了一天工夫,就只看一块石头,简直是中了邪!其实他是在观察石头旁的蟋蟀。
4、法布尔活了九十多岁。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昆虫学的研究上,成为19世纪有名的科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蟋蟀的住宅范文5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培养 想象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一、在阅读揭题时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想象
在教学中抓住揭示课题的机会进行质疑提问,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人的住房叫住宅,咦?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想象,有的说蟋蟀的住宅在哪儿?有的说蟋蟀的住宅什么样子?还有的说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等等。这样,利用课题进行提问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想象力得到培养。
二、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音乐渲染,诱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这门艺术,有着它特殊的魅力,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声响的刺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为使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那种意境,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运用乐曲和富有感情的朗诵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全面体会情感。在播放《月光曲》后有感情地朗诵:“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被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和动情的朗诵所感染,又为兄妹俩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心所感动。
三、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利用这些图画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学的说明,且可开拓儿童的想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把画中蕴含的意境和“画外音”描述出来,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再如教学《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 先看见怎样的景象? 2. 再看什么?3. 再仔细看什么?4. 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5. 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文画图,促进想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边有很多的古诗,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根据诗歌描述的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意绘成图画,则能使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来绘画。“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有太阳、山峰、云雾,写出山的高大。“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有瀑布、山川,写出瀑布之长,写出了瀑布的浩大气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想象,画出的图景会更加丰富美丽。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五、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空白,丰富学生的想象
很多课文,因为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也会留有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步地理解,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我引导学生想象: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小鹰又是怎样学会飞翔?它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想象力得到培养。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留有空白的课文,教师要积极挖掘,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通过想象的翅膀把思维推向。
六、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结尾续编故事,扩展想象
蟋蟀的住宅范文6
关 键 词:诱导激发展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应从培养阅读入手。而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兴趣,充实到语文学习中去,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兴趣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职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阅读兴趣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在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阅读的欲望
阅读兴趣的产生受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以及读物本身的内容、形式的直接影响。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课前的导入以及课中激情的释放是相当必要的。
导读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读设计的好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语文形式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1:激趣导入。体验成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有趣味的东西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于中高段的小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探知能力。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课中,蟋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它们的住宅是陌生的。所以要想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有一种叫蛐蛐儿的小昆虫,它的大名叫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亲自到蟋蟀的住宅去走一趟,转一圈。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他们想一探究竟。
2:设疑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帮助学生再创造。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设疑可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有了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就必须读课文。从而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正如我预想的一样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分别有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不再认为读课文是一种负担。
二: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成果
到了中年级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和积累,在课上我们不时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相信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创设展示阅读成果的时机。作为教师要时刻捕捉让学生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时机,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了解到更赢是一个射箭能手。我让学生用他们平时积累到的词语来形容他的高超技艺,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我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并询问这些词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都能说出这些词语的典故,在课堂进行经常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