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1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2

关键词:教学评价;发展性;多元化;过程

关于教学评价,我国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标准,只是给出了概括性的方向,这对课程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制定一套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课堂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教学评价至关重要。

一、教学评价要遵守发展性原则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开展一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学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评价不要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最后结果,而应该把教师教学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作为评价的要素,以促进教师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评价要遵守多元化原则

教学评价不应该只看一方面,而是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但包括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包括课后反思、家长的意见调查、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科学问卷、教师关于学生的总结等等,通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根据一方面的好坏直接下结论。

三、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学评价不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教学成果来进行评价,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活动,要想教学评价真正起到作用,教师就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总结与反思改善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更要对评价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正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自身更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真正让教学评价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目标,作为保证课堂质量的教学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3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的纪律是必须要的,那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是教师组织的体现。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在我们班级,确实有此种情况,此类孩子。课堂上,要让他们一节课端正坐好,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呀!对此,我们只能在调整纪律上多努力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到表扬声,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我首先肯定课堂纪律做得好的孩子,而在这时,你会发现,当老师表扬这个小朋友时,其他孩子的眼光就会齐刷刷地注视着被表扬的孩子,并也努力向他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纪律确实较以前有了进步,但作为老师我们想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在好课上下功夫,课堂精彩有趣,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的真谛。

2.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4.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

5.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5

(一)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这里的“有效教学”的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基础上的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注重单位时间学习效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过程。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将有效教学的理论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概括地说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的目的。在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讲解、观察、实验和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在确保师生双方在获得最大收益的前提下实现预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

(二)小学科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就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科学教师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实验探索、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探究方面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观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有哪些,应该怎么操作。

第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的能力。

第三,科学知识方面让学生在参与中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中的各种生物、非生物以及有关地球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巧妙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疑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小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

如一名教师在教“电磁铁”一课:同学们,我昨天买了一个海豚穿过环的玩具很有趣,你们想看吗?这是一只小海豚,这儿有一个环,打开电源,小海豚钻圈。学生提问:海豚是怎么上去的?引入探究教学,学生发现只有打开电源,也就是在通电的情况下它才能吸着它运动引入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教师的反问引起了学生的多种猜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样的切入妙不可言。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日常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平常化。用生活中的活例子使学生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电能从哪里来”时,教师借助手摇发电机创设演示情境。运用两个手摇发电机,一个做演示给学生看,一个拆开让学生看里面的结构。学生看着手摇后小灯泡亮了,小电扇转了,急于想了解里面到底是怎样的。拆开手摇发电机外壳放在实物展台观察,里面是没有电的,有个类似小电动机的东西,转动摇柄,通过齿轮的变速,使电动机的轴快速转了起来,灯就亮了。发电机是由磁生电使学生明白人类要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这些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来发电,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从知识传授走向科学探究,完成自我构建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例如,在教学“滑轮组”时,回顾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课,出示“滑轮组”让学生提出问题。将实验器材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滑轮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知道滑轮组间的不同连接,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交流总结规律。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恰当进行课堂提问质疑,启发积极思维

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或遇到种种问题,在心理学上说这是他们形成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以不同的形式反应出来,向教师提问题是最直接的形式。有时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提一些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并要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即要创设机会并提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发问,使学生敢于提问,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质疑不仅能反映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困难,还能暴露其思维过程的障碍。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从中发现学生所提问题的不同价值,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使学生善于提问。

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故意向学生抛出“不纯净的水”不是导体,使学生对不纯净的水是导体产生疑问,并借机鼓励学生质疑。于是,有的学生便提出为什么不纯净的水才是导体,有的学生说那纯净水是不是导体,有的学生则进一步提出水的纯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平时喝的纯净水算不算等问题。此时,借机通过实验、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水是不是导体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虽然在这一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却及时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难,而且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能力。

(五)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实现有效参与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6

【关键词】生活资源 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1、生活化的资源。教学资源的"源头"来自于丰富的日常生活,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教学素材。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化的课堂和学生本人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得到在生活中的第一体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

2、实践化的内容。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激活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所在。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要注重教学内容落实的生活化.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氛围。

3、生活化的方法。作为教师要知道,生活化的教学材料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在材料的使用中必然会进行交流、沟通、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生活化教学在科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科学知识的起源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扰乱了学生的那份天真与好奇,小学生总是充满了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善于采用独特的方式来回答,保证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生活周边的各类现象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领悟。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创造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要想把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提升教学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教学中要让生活话题进入课堂

在课程改革以后,新课标明确指出,增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内容。生活中处处是科学,针对生活提出的关于生活中的各类现象,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亲身探索科学的科学现象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那个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纠能力,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又如在学习《我在成长》这篇文章时,有这样的一句话: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生长随处可见,但是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了解哪些生物是在生长的,但是却不可能会明白生命是如何在生长,教师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兴趣呢?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在得到学生的允许之后,向学生们展示该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向同学们讲解是生长,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来了解生长发育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2 让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得到灵活运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科学探索能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先要有一定的探索目标,这是探索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很多东西,例如教材、照片、杂志、多媒体、以及一些能够经常出现在小学生视野的材料,再者就是实验室的材料例如各类仪器等。在小学教学课程中,考虑到安全问题,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实验室的仪器,这样会造成学生“科学知识只能在实验室诞生”的心理。因此,如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用到的实验器材如果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就能经常接触,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至少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的材料,这样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争学生都能从家里带来我们实验所必须的材料,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变废为宝,例如一些废弃的金属制品。例如某位教师在为学生展示“热胀冷缩”现象的时候,采用的不是一些实验室才能找到的玻璃制品而是一些废旧的易拉罐和塑料管,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实验器材的使用,避免学生在使用玻璃制品的过程中受伤,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操作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专业的器材会大大限制学生日常生活的动手能力。使用最常见的材料进行试验,使学生在课后能够积极的自我开展试验,锻炼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

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 让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连

无论怎样,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时常采用一些辅助途径,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在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类科学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动手实验能力,教导学生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试验,将科学实验带出课堂,带出实验室。使学生能在课外独自的完成试验,增长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体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 《水》,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去测量一些液体的容积,又比如学生在服用一些液体类的药物时,瓶盖就是一个标准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容器。还可以通过饮料瓶来测定我们一天所摄入的水量。在不断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我动手实践以及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在不断的使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点的理解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然后享受探索的过程,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

4、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1、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饲养几条小鱼,让学生去观察小鱼的生活习性。又可以在班内养几条鲫鱼,既作为观赏用又可以做科学实验用。2、在家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衣架,怎么去除水壶的水锈,怎么去掉锅碗上的油污,怎样拍摄特写照片。这样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好复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中的大多数常常是在家中完成的,我们让学生把当天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以温故当天的教学内容。预习则要求在家长的督促下,自己看书,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写出预习提纲。学生课外看的数学阅读材料,采取与家长共读、家长协助老师定期检查等方式。另外,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时我们经常提醒家长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5、活学活用,让课外作业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 结语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让学习变得充满趣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张伟峰.小学科学课堂合作探究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9):90

[2]王怡丽.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魅力[J].时代教育,2014,(2):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