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科技;宣传;机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006-02
经历改革开放30年后,广东科技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肩负着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和迫切。加强科技宣传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新时期科技发展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广东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需要;是增强全省推进自主创新决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心的需要;是广泛集聚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的需要;是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公众科学素质,不断优化广东自主创新环境的需要。广东科技宣传要按照“大科技配套大宣传,大宣传服务大发展”的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加强科技宣传工作。为各项科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全省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 广东科技宣传工作现状
1.1 建立科技宣传组织机构,健全媒体联络制度
广东省科技厅于2003年成立的省科技宣传小组围绕广东科技工作中心任务,制订科技宣传工作计划,向主流媒体提供新闻报道线索和深度新闻背景。该小组通过不定期召开科技新闻会、科技新闻通气会和科技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及时向主流媒体通报科技工作的进展情况,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做好科技宣传报道工作。近年来,每年都开展的全省科技系统信息宣传员业务培训工作,更邀请了省政府和科技日报有关专家举办科技宣传知识讲座。为了提高科技记者业务水平和深入科技报道的积极性,广东各级政府科技部门积极组织科技好新闻评比活动和科技传播论文评选活动,促进了科技宣传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由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牵头组织年度科技好新闻的评选活动。2010年,第13届广东科技好新闻评选活动中,南方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人民日报社、羊城晚报社、科学时报社及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7家媒体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另外,有52篇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科技管理部门与新闻媒体的联系,调动了科技记者的积极性。
1.2 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科技宣传平台
目前,广东省科技厅已经建立了以主流媒体为主,横向覆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纵向贯穿地市媒体的大范围,多层次的科技宣传平台。它们包括:中央主要媒体《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省内主要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南方电视台,地市主要媒体《深圳商报》、深圳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等,港澳媒体《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凤凰卫视等。通过平台内各媒体资源的充分整合,广东省的科技宣传获得了宽广而畅通的传播渠道。
1.3 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一方面,广东省科技厅根据每个月或季度的科技宣传重点,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到高新区、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进行采访,加深了媒体对广东自主创新工作新进展、新做法的了解,搭建起媒体与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该做法得到媒体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广东科技工作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常规性科技新闻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几个专题宣传报道是广东科技新闻宣传的一大特点。此外,广东省科技厅定期召开专题新闻会,均邀请了中央驻粤及省市媒体参与报道,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1.4 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为平台,切实提高科技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自1992年开展首届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下称“活动月”)以来,至今已届第20年。活动月已成为广东省参与面最广、社会效益最显著的科普活动品牌。按照科技部每年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工作安排,我省组织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一系列活动,组织和协助各大新闻媒体加大对“活动月”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由于“活动月”内容丰富,吸引了中央和省的各大新闻媒体对各项活动进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各地方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相应配合当地“活动月”工作的开展,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专题片等,使“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活动参与和主题宣传深入到广大城镇和农村,在全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5 多渠道开展科技宣传工作
除了主流媒体传播渠道,科技传播由于其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和传播过程的复杂性,还存在着其他传播渠道,主要有:一是专业交流渠道,如科技会展业、科技学术会议、科技学术团体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等,这些专业传播渠道在广东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二是广东高等院校、研究所数量多,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教育也是重要的科技传播渠道;三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传播渠道,这类传播形式多样,贴近社会生活,广东开展已久的科技活动月就是代表;四是技术本身转移和采用的传播。有关专家指出,最有价值的科技传播是科技在应用中的传播。广东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省份,是科技创业的沃土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集散地,在聚集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下,广东具备了发达的科技传播和扩散网络,与其周边省份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科技传播。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东省科技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对科技宣传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科技宣传网络不健全、科技宣传资源力量分散、科技宣传机制和方法创新不足等。
因此,创新科技宣传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只有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科技宣传工作,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体现时代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做到在内容上出色,形式上出彩,立意上出新。
2 广东科技宣传工作建议与对策
切实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对于扩大科技工作影响,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广泛吸引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加速科技信息传递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东科技宣传工作的渠道与方法主要从“两个转变”方面着手研究。一是在宣传渠道上研究如何从过去仅仅依靠传统平台,到以传统平台为主、同时注重搭建新兴平台的转变。二是在宣传方法上要从过去大包大揽到注重把关决策转变。
2.1 充分发掘新兴媒体的科技宣传作用,开辟科技宣传的新阵地
不同的物质载体,不同的传播愿望,不同的用户需求,都促进媒体窄众、分众传播的步伐加快。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成熟的大众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公信力强等特点,是宣传科技工作重要的、也是主要的渠道,而专业媒体及行业媒体却有着专业性强,报道深刻等大众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科技工作的宣传就是要注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人群对科技信息的不同需求,利用这些成熟的宣传渠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进行分众传播。
2011年,科技日报社、科技兴市研究会与广东省科技厅合办的“中国科技报道”网络视频网站就是利用网络媒体和多媒体技术搭建的一个新的传播平台。该平台以科技视频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为起点,面向全社会逐步提供科技视频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国科技报道的信息量,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信息。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科技宣传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发展契机。以手机短信为例,由于具有成本低廉、传播迅速、操作简便等强大优势,为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发展趋势的传统媒体所用为新的盈利工具的同时,也应该直接为科技宣传所用,成为新的传播渠道。此外,各地市也应因地制宜地搭建自己的科技宣传平台。有科普场馆的地市,要强化科普场馆的科技宣传功能,利用其场地大、受众广的优势,使其不仅成为科普宣传的阵地,更成为科技工作宣传的窗口。
“高交会”、“留交会”、“科技下乡”、“科技进步活动月”都是广东省科技活动的品牌,我们要把它们作为科技宣传平台,搞小型展览,印发宣传资料,进行分众、定向的科技宣传。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全省共组织各类培训班800多场次,受培训人员65000多人次。组织各类讲座、咨询活动和论坛200多场次,参与群众数万人次。这些科技活动是科技宣传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2.2 注重顶层的科技宣传规划,下放具体的科技宣传事务
科技宣传是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必须有科学专业知识,有科技管理知识,还要有传播理论知识与技巧。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就应该遵循社会分工的理念,发动科技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在职或退休科技工作者广泛地开展科技信息采集工作,发动传播媒体和社会上的宣传专业团体进行科技宣传策划及具体宣传操作。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宣传内容的科学性、政治性、重大性,宣传形式创新性,宣传时机的准确性进行把关,学会“牵牛鼻子”。只有这样,科技管理部门才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和自己不擅长的传播专业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发挥了社会各界的能动性,为专业传播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如2008年,我省举办的纪念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宣传活动,2009年高新区工作会议,2010年产学研工作会议的宣传工作会议,2011年专业镇转型升级会议等重大会议,省科技厅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对内容、形式的把关决策,电视片的制作、纪念晚会的筹划、举办等工作都交给了社会上的专业机构去操作,宣传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3 广东科技宣传工作机制创新
在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科技宣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省科技宣传机制,创新科技宣传模式,加强科技宣传工作能力,是打开我省科技宣传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手段。例如浙江、辽宁分别与当地电视台合办《创新故事》、《创新辽宁》栏目,搭建电视宣传阵地;浙江与省委党报《浙江日报》签订了全年100万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规划了全年的专版数量及头版新闻条数。借鉴两省的经验做法,建议广东省科技厅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化合作模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立体高效的科技宣传网络。一是划定核心媒体范围,重点加强沟通联系;二是与主要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商定专版版面量、专题(专栏)量及头版头条新闻量,更加系统地组织实施科技宣传工作;三是与电视台媒体建立稳定的合作阵地,以定期播出的形式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
2.4 组织科技宣传专业化采编队伍
随着宣传工作的不断延伸,亟需一批相对固定的、专业的写作班子来完成重点宣传材料的采写,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率。一是建议统筹安排科技系统内《科技日报》、《广东科技报》、《广东科技》杂志的采编力量,以“人才租赁”(即不自己招人养人,利用现有专业人员力量,给予一定经费支持)等方式,集中3~4名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写作班子,负责重要信息和宣传稿件的撰稿等工作。根据宣传计划,适时集中写作班子力量,联合主要媒体做好专题宣传工作;二是与高等院校的新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由广东省科技厅提供实习场地和必要的条件,校方提供2~3名优秀实习生参与宣传采访和稿件撰写工作。
2.5 设立省科技厅科技宣传工作实体机构
一是在广东省科技宣传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设立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宣传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根据厅党组和厅科技宣传工作小组的工作部署,具体落实有关科技宣传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广东省科技传播和舆情分析中心,以进一步整合科技宣传资源、扩大科技宣传渠道、优化科技宣传队伍,提高科技传播效果,
2.6引进专业宣传机构和团队参与策划
在大力培养自身宣传队伍的同时,建议引进外部的专业宣传机构参与策划和实施工作,提高科技宣传工作的专业性和效果。一是与高等院校新闻学院合作开展广东科技舆情监测研究等工作,对科技宣传工作进行动态评价和监测,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提高科技宣传科学化水平;二是以开设专版、专题等形式,组织主要媒体的骨干力量参与重大科技宣传活动的策划工作;三是组织有实力的传媒咨询服务机构策划实施科技宣传工作。
2.7建立健全科技宣传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的科技宣传考核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各地市和媒体的积极性。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对地市科技局的科技宣传考核激励制度。由各地市科技局划定主要媒体,年底向省科技厅报送该市主要媒体刊登科技新闻的数量,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制定的评分规则进行评选,对得分最高的前五名给予一定奖励并予以通报。此外,建议以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市为切入口,建立紧密型的省市科技宣传联动机制;二是加大对媒体记者的激励力度。通过广东省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统计主要媒体全年的发稿数量,对发稿量较多的记者加以额外奖励,并将信息反馈给其所在单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媒体发稿的积极性;三是聘请特约记者、评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负责重要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把关,保证稿件质量。四是与高等院校传播学院进行合作,邀请优秀实习生进入广东省科技传播和舆情分析中心进行实习,并探讨合作开展舆情分析研究工作,加强舆情分析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应向伟.创新科技宣传工作的思考.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维普资讯.
[2]翟全杰.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培养;“全媒型”人才;个案研究
媒介融合集中了技术、产品、信息的综合特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的新型媒介人才:一方面必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这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高校必须培养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全媒型”新闻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和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使得培养新型媒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长期以来,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因应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变化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与创新,确立了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全媒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民办高校必须走“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育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新闻教育超常规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所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网络时代全面到来之前设定的,照搬了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陈旧,多为传统式、填鸭式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少,这很难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当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企业、社区新闻宣传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每年数万名新闻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
一般的公办高校因为办学历史悠久,整体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良好,加之有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与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其所开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基本还能保证一定的就业率。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基础较为薄弱,知名度不高,各类社会资源、办学资源均显得不足,要想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新闻教育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并有所发展,必须另辟蹊径,面向市场,错位发展,走“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以符合形势需要和社会期待。
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经过深入调研后认识到,与公办高校相比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民办高校的强项,民办高校的新闻教育应该走应用型之路,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新闻实务人才,同时具备适应媒介融合大势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与“全媒体”业务技能,即当前最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新闻人才――“全媒型”人才。而要想取得实质成果,在公办院校的高压之下夹缝求生,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联系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大胆开拓创新,探索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以此培育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
为此,新闻学专业确立了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明确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围绕这一目标,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评价方法、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大大突出了“全媒型”特色,在具体实践中,新闻专业注意防止实践教育简单化为实践训练、新闻实践简单化为岗位实习,在深化校媒联盟上下功夫,在优化校内实训环节上做文章,改变了过去那种“培养目标空泛化、能力培养片面化、第二课堂边缘化、课程设计知识化、实践教育初级化”的现象。
二、三江学院“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的演变历程
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2年):1997年,三江学院中文系正式开办“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新闻学学科及专业建设由此起步;2002年,“新闻学”升格为本科专业。从专业创建到开办本科教育,这是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第一次跨越。
第二阶段(2002―2008年):从2002年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我院初步形成了“新闻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于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8月“新闻学”成功申报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从开办本科教育到被评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努力进取中,三江学院新闻学学科及专业建设完成了第二次跨越。
第三阶段(2008―2015年):从2008年开始,围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新闻学学科建设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朝着实践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方向迈进。2009年,新闻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校和新闻媒体合作共建的“校媒联盟”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成功申报增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2011年,新闻传播学被评为一级学科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新闻传播学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2013年,新闻学专业被遴选为教育部“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校“影视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2015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专业。在中国校友会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中国民办大学特色星级专业排行榜”中,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2014中国四星级特色专业,跻身中国高水平特色专业名单,是国内开设“新闻学”专业的民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一家。
这一阶段,通过学科和专业建设,新闻学专业经历了更高层次的优化和调整,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声誉,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从2015年开始,根据江苏省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新闻学专业因应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变化要求,确立了“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贯彻“两方(高校和媒体、高校和企业)联手、双线(理论、实践)贯通、知行合一、主动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打造校媒(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型教学两大途径,探索出一套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能够适应当代新闻事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培养类型涵盖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网络编辑、非专业新闻机构宣传策划人员等各类岗位。
理念上的创新,为培养优秀的全媒体新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围绕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新闻学专业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规划,稳步推进了专业改革等各项工作。
从上述四个阶段19年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我校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经历了一个“‘写作型’新闻人才―‘应用型’新闻实务人才―‘全媒型’新闻人才”不断变迁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新闻学专业最初起源于老中文系、主要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中文学科色彩,重视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不足。后来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大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围绕着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新闻学专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了巨大的转变和改造,以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为特色,以“校媒联盟”“现代快报强化班”为重点,着力培养“应用型”新闻实务人才,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今,面对移动互联和媒介融合等新的传播生态,新闻学专业继续改革和创新之路,确立了“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以“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为特色,探索全新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争取将新闻学专业打造成为更高层次的品牌专业。
三、贯彻“全媒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举措
2015年,在申报江苏省品牌专业的过程中,经过周密调研和讨论,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确立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品牌专业的标准和要求,贯彻“两方(高校和媒体、高校和企业)联手、双线(理论、实践)贯通、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打造校媒(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型教学两大途径,主动应对传媒生态及地方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需求,以“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为特色,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改革,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使生源质量与规模稳步提升,专业第一志愿率达85%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专业匹配度达85%以上,把新闻学专业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
经过四年的品牌专业建设,本专业综合实力在国内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具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
围绕着专业建设目标,为把培养“全媒型”人才的理念落到实处,“十三五”期间,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适应时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校媒、校企合作,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新闻学专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改革之路,探索和改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复合型的“全媒型”新闻人才。第一,进一步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基本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在学校与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共建的“校媒联盟”以及“现代快报强化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校媒合作,大胆探索和实施学校与媒体联手培养新闻人才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新闻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三,建成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高校新闻学改革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
在与媒体、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使校媒、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不断结合传媒界当前最新技术,拓宽新的知识点,不断更新办学内容与形式,携手打造实践实训场所,形成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大势的“全媒型”新闻人才。
(二)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根据信息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新闻学专业将从媒体与企业吸纳具有新闻从业经历和理论水平的师资,同时通过把现有专业教师派往媒体和企业进行新闻实践等方法,构建“多元结构、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形成“业界专家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打造一支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及“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需求的,熟悉多种媒介传播形式,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此外,针对新闻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的特点,学校将对学校内的一些优势专业进行整合,如推动新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进行“媒介融合中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题研究,和法律专业联合进行“新闻法学”方面的研究,在项目承接、人员交流、科研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从而壮大专业建设的团队力量,丰富新闻学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三)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编写一套特色教材,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从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新闻学专业着力构建“全媒型”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打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大专业,新闻实践教学不再以过去单一媒介划分,实践课程授课、实验课设置、教材编写不再按专业划分。如在新闻编辑课程中,不仅融合印刷媒介技术,而且还要融合视频在线、网站设计的编辑技术;二是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高度仿真,力争再现各种媒体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三是在原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基础上,增加技术性强的视频、网络等课程。同时继续加强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着力打造“办报实践流程”实践课,力争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另外,围绕品牌专业的建设要求,新闻学专业将着重打造“企业新闻与传播”的全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形成更为精准的契合度,构建以“企业新闻”核心课程为主的10门以上的新课程和新教材,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企业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不仅要求对新闻传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求对新闻专业教材进行改革,要敏锐地追踪媒介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前沿动态。新闻学专业将继续探索和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紧跟行业现实需要,将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出版一批“企业新闻与传播”方向的系列教材,在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同类教材,在动手能力上高于传统本科院校教材,争取获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四)建成一批规范适需、覆盖面广泛、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和锻炼机会
“十三五”期间,新闻学专业将建成一批规范的、适合需要的、能覆盖多种媒体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多家企业合作单位。在现有“校媒联盟”“现代快报强化班”等校外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初步构建20家以上“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平台,并进一步强化现有覆盖多种媒介载体的校内实训平台(校影视传播实验中心、课程实训、第二课堂、校园媒体等),让学生在校内外能够接受全方位、多媒体类型的锻炼。
在合作办学中,发挥学校和业界“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合作办学,利益共享。要在合作办学制度上有所突破,学界应与业界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书,制订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双方应发挥各自的理论、实践优势,开展实质性合作,双方互聘兼职教师、研究员到对方讲课,开设讲座,办培训班,开展业务合作,联合进行科学研究。
(五)探索建立与“全媒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新闻学专业在与媒体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将积极探索建立与新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一是健全“校媒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大建设和改革事项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把关,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让企业单位人员更加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二是健全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运行良好。对每届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把握人才社会需求,促进专业建设。通过以上努力,使本专业成为国内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知名品牌。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3
在第一周的前几天,我一直都在看经理给的公司相关员工培训资料、条款和做一些像是整理办公室卫生等等这样繁琐的事情。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刚刚来的实习生,大家都没有跟我有什么特别的交流,只是偶尔会让我帮忙做一些整理文件、帮忙找东西的小事情。由于一直翻开枯燥的文字资料,一天下来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只有段时间内将大量培训知识牢记于心,才能尽快上手其他工作。
在这几天,我学习了《公司员工规范要求》、《行销费率手册》、《人身保险伤残程度与给付办法》、《在办险种承保规则》以及公司运行制度服务……最后的几天,我在整理的同时,翻看办公室的各类保险项目的近期档案,在具体的档案中,我学习到各类不同保险与客户签订前一系列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文件种类等。每一步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跟进、评估,根本不是签个合同就好那么简单的事情,每一份合同背后有大量数字计算。与单调的文字相比,具体的工作实例的确显得更加吸引人。
整个实习期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早上前三名到办公室,我清楚作为一名大学实习生,需要把很多小的事情认认真真的完成才能尽快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好的融入这个团体。我每天早上会在晨会前整理好办公室卫生、摆放整齐文件。因为没有什么独立业务完成,所以晨会上我不需要发言,只是记录同事们发言。其实从每天早上的晨会中我可以学到很多:同事们都经过很久锻炼,在汇报工作时言简意赅,讨论时不像大学里我们讨论问题一样不紧不慢,都抱着相同的目的进行问题剖析和提出相关建议,对事不对人,十分的理性。整个晨会下来,个人觉得没有一句废话,十分注重效率,大家都很严肃却没有死气沉沉,偶尔有人讲到自己处理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引起阵阵欢笑。在工作时候,耳边的电话声音此起彼伏,只有我的办公桌上的电话相对比较清闲。有什么问题时,大家会直接提出来,有空的同事会主动进行回应。在工作的间隙,同事们之间会讨论一些近期的新闻或公司里发生的事情,针对有的同事提出的问题,大家都会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限于观察,听的多看的多,但是说的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实习生,还没有跟大家很熟悉,大家寒暄的话比较多;另一方面,其实大部分话题我插不上嘴,没有什么经验更不知道怎么表述。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4
一、形成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等基本办学指导思想
山东政法学院党委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形势及自身实际,准确定位,确定“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战略,把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走具有山政风格的特色兴校之路。
“错位竞争”就是:山东政法学院采取与其他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错位,避其传统优势,打造自身优势,确立相对优势的竞争策略。在实践中正确定位,求异存同,扬长避短,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面向,课程设置等方面主动错位,后发争先。确立了教学型院校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文化上确立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学风,学术上建设优势卓异的学科和专业,建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特色发展” 就是:用一整套特色体系来保证育人模式的实现,引领学校朝着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加强文化交融,充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个性化、复合化、融通化三位一体,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次发展。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凝练学校特色,通过不断建设和积累,整体构建山政特色体系,打响山政品牌,最终建成特色名校。
二、抓住人才队伍与人才培养两个基本点建设特色名校
山东政法学院党委按照“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战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培养、引进和凝聚创新型高端人才为重点,以提升团队创新能力为关键,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以科学管理、创新改革人才运行机制体制为动力,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为打造特色鲜明的政法名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学校围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围绕刑法学、经济法学、证据鉴识实验室、民商事法律与民生研究中心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围绕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教学实训中心;围绕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专业等平台打造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和管理骨干等高端人才队伍。省级拔尖人才培育工程、首席专家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青年骨干队伍建设“521工程”、智力引进工作计划等十项具体举措已陆续展开并形成联动。
目前学校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的约占50%,拥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0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10余名教师是具有各地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省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律师等资格的“复合型”教师,学校还聘任100多位法院、检察院、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的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高端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越来越体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和程度上,体现在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过程中。山政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具有学科基础理论素养凸显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准确的,也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三、山东政法学院特色人才培养与就业
学校与山东省委政法委、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省监狱管理局、山东能源集团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机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法学专业学生2008年以来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参考率在95%以上,通过率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在50%左右,大批毕业生成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法学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监狱学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就业率达到100%;商科专业开设双学位教育,培养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等法商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韩国、澳大利亚、美国高校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到国外高校学习、考研并获取文凭,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在全国贸易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就业率达到95%左右。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与网络犯罪取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具有丰富工程开发经验的技能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新闻、编辑出版和法律文秘等人才,突出广博知识面的建构、专业知识的精通、新闻出版与法学的结合,学生在法治新闻与数字出版方向特色凸显,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通过率;日语专业八级通过率达到100%,N1通过率95%,多年来英语日语专业考研通过率达3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政治与行政管理专业主要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通政治”、“懂法律”、“精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比例超过40%,就业率达到93%。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等教育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转而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是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概念解释
高校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高校就业指导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早日走上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岗位,形成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就业指导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和的职业的一项工作;第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其三,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二、近几年就业情况分析
1.宿迁学院经贸系近几年的就业率均在99%以上,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较高,考研、考公人数较少。
2.从专业角度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难度相对较小,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
3.近年来,宿迁学院经贸系考研人数不断增加,考研率有一定提升。
4.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以江苏省内为主。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在宿迁本地就业的毕业生较少。
5.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金融、会计专业学生大多选择银行、证劵期货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公司、企业求职,大多数同学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联系。
三、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1.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始终。在新生人学教育过程中,通过专业教育,向学生宣传介绍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本专业就业范围及岗位、在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素质及应具备的竞争实力等,使学生一进大学就对所学专业有十分清楚的了解,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设想。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未来择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就业。大三上学期通过召开班会、班委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做好考研动员工作,向学生强调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取得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间,通过制定《考研工作计划》、《考研工作时间安排表》等,加强考研学生的后期管理,帮助他们确定考研目标,合理制定复习计划,联系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举办考研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定期找考研学生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近两年宿迁学院经贸系考研录取人数有很大增长,07级、08级考研录取人数(不含出国)均为18人,较往年有很大提高。
3.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营销大赛、会计技能大赛、企业沙盘模拟大赛、模拟股市大赛成为宿迁学院经贸系传统四大学科竞赛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性强,学术氛围浓厚的竞赛活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花之林杯”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上,市场营销专业曹玉秀、孟丽、徐晓娟三位同学组成的“旭梦者”团队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苏鲁赛区决赛中,由宿迁学院经贸系项华录老师指导,黄微、胡玲玲、林祖翔、盛淼等四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1)认清形势,加强教育,转变观念。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我,合理定位,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使毕业生对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的选拔,到基层去锻炼自己。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指导毕业生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5.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1)与中行对接,订单式培养。宿迁学院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宿迁分行共建大学生实训就业基地,从而帮助有志加入宿迁中行的宿迁学院经贸系在校优秀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好地就业。目前,宿迁学院经贸系已有13位毕业生与中行宿迁分行成功签约。
(2)积极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开展供需见面活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活动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对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双向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宿迁学院经贸系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联络、宣传发动、热诚邀请用人单位来系举办招聘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广开门路,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毕业生择业活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利用亲友、校友、人才市场等多种社会关系开展择业公关活动,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搜集就业信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人才招聘活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系,上门推销自己。
6.多种渠道,确保毕业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为使毕业生及时获取各种就业招聘、考研调剂等重要信息,通过短信平台、QQ群、就业信息网等方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快捷地掌握到各种有效信息。
7.毕业生跟踪调查。宿迁学院经贸系每年组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外出至毕业生就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宿迁学院经贸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的意见、要求。根据所反馈的信息,有效地促进了宿迁学院经贸系教育教学与社会接轨,同时,反馈信息与学生互通,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校期间要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基础。
8.实训基地。近年来,宿迁学院经贸系实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根据现实情况变化,更新了部分实习基地,与一批重视学生实习、实习效果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共建有16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宿迁学院经贸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环境与职业角色,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大为,韩呼生.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AJ.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9).
[2]王伯庆.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J[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项目载体 专业 教学模式
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岗位对接为切入点,开展“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项目教学法改革。 “任务驱动”是以完成工作项目和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在驱动力,“工单引领”是以填写任务工单为引导手段,让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完成项目来获得知识和技能,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一、实施背景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实用性强、也是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为后藏输送了一批批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后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通过调研当前的汽车维修企业,明确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发现原有学科体系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不符合汽车维修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授课方式理实分割等问题成为影响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与专业的瓶颈。
二、主要目标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以任务驱动,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技术研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即针对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其手、脑并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工作过程
1.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企业需求,进行能力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主要有维修接待、机修、电工、钣金、喷漆和汽车营销等岗位。通过汇总得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学习能力,如信息收集与检索能力;专业能力,如工、量具使用能力、基本汽修设备使用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社会能力,如团队工作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素质要求都特别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能力方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岗位要求,归纳典型工作项目,确定行动领域
分析岗位需求,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项目,确定行动领域。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同时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的需要制订计划、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的技术路线,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开发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
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从学习情境入手,对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进而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专业行动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基于项目教学的核心课程校本实训教材。做到以人才培养对接人才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
3.完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身临其境,让僵化、呆板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上课期间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项目教学法,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直接联系起来。通过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1)以项目为中心目标教学法的含义。以项目为中心目标教学法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以应用项目目标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课程体系设计有三个原则。一是以实用性为主,整个体系针对特定的岗位,按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二是体现整体的概念,整个体系采用系统化设计,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体现专业方向:整个体系突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3)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6个教学步骤进行。咨询,即确定项目任务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或媒介获取知识,如书刊、网络、光碟等,对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计划,即通过咨询学习后对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决策,即在众多计划中选择一个比较优化的方案得到教师的认同后并最终确定下来(明确各成员的分工)。实施,即学生确定各自所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检查,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进行检查,发现自我优点和不足。评估,即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四、条件保障
项目教学法的保障条件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配套。基本条件是要具备理实一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应设计有理论区、实操区、资料区。理论区用于讲授、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教室,实操区用于项目实际操作,资料区用于学生查询项目所需的学习资料,在资料区内接入网络和存放各种专业书籍、资料和光盘,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先决条件是要具备项目教学改革配套教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根据岗位要求,对接行业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教学设计、任务工单和教学PPT。
关键条件在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针对项目教学法,笔者学校开发了项目化教材《发动机拆装实训教材》《底盘拆装与调整实训教材》《汽车电气设备实训教材》《汽车二级维护实训教材》四本专业核心课程。以上四门核心课程都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专业技能,而且还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并且,学校拟在其他具备条件的专业进行推广、应用。
六、体会与思考
项目教学时师生之间互动,学生提及到与实施项目相关的问题会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对实施项目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和全面。
学生的基础差、主动性不够强时,会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甚至不能完成而导致失败。所以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高珉.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实践项目整合的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