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国破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国破灭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作文 议论文教学 回归课本 以读促写
高中生限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怎么给力?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悉心研磨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
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
高中生立论的缺陷是什么?人云亦云。“立”的往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鲜见“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是如何来立论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世人都认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而苏洵却“惟陈言之务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它启示我们:众口一词,只会让人大倒胃口;见解独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
二、阐发论点要切割分解
高中生阐发中心论点的缺陷是什么?整吞整咽。不能横向联系、纵向开掘,将中心论点切割分解成2至3个分论点,使议论入里、入骨。苏洵是如何来阐发中心论点的呢?请看:
①(赂秦)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并没有都去“赂秦”,所以苏洵对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的论证没有整吞整咽,而是机智地将它切了一刀,把六国分成“赂者”和“不赂者”两大阵营,并分别提出了一个分论点。“同归”但“殊途”,这就将两条迥异的破灭路线图划向了纵深。它启示我们:整吞整咽,只会不明就里;只有切割分解,方能鞭辟入里。
三、剖析事理要分步推进
高中生剖析事理的缺陷是什么?一步到位。直接从起点跨向终点,而不能“走两步”,将推进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苏洵是如何来剖析事理的呢?请看: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苏洵在剖析事理时,很擅长“走两步”,剖析“分论点一”的推进过程是“赂秦力亏破灭”,剖析“分论点二”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正因为分步推进,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彻。它启示我们:一步到位,让人只觉“不讲‘理’”;只有分步推进,方能让人感到“理之凿凿”。
四、分析问题要放出眼光
高中生分析问题的缺陷是什么?缺少眼光。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仅靠视力,往往近视、短视;凭借眼光,方能透视、远视。苏洵是如何来分析问题的呢?请看: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在①句中放出的是联系的眼光,燕、赵为什么会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是因为“秦革灭(韩、魏、楚)殆尽”,燕、赵失去了“强援”。在②句中放出的是发展的眼光,地有限,越“赂”越少;欲无限,越“赂”越大。以“赂”求和,只能苟安一时,久必“颠覆”。它启示我们:缺少眼光,就会囿于眼前,浮于表面;只有放出眼光,方能高瞻远瞩,入木三分。
五、解决问题要亮出实招
高中生解决问题的缺陷是什么?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应该挤干“水分”,拿出“干货”。苏洵是如何为六国出谋划策的呢?请看: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苏洵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它启示我们: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六、论证方法要随机应变
高中生运用论证方法的缺陷是什么?单打一,而且多半为例证法。他们往往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选用最给力的论证方法。苏洵除了例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看:
①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一比即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②“赂秦”能息战吗?一喻即明: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
③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把历史假设一下即晓: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④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把古今类比一下即醒(见表1):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
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既能因需而选,又能各尽其用。它启示我们:单打一,只会削足适履,法“钝”其力;只有随机应变,方能量身定制,法“尽”其用。
七、论证思路要充分展开
高中生论证思路的缺陷是什么?原地绕圈。既不能深入进去,剥笋抽丝;又不能生发开来,拓展延伸。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段论”。我们再来看苏洵是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的,他在“三段论”的每一部分之后都追加上了“跟进”论证。它启示我们:原地绕圈,只能抱住“理”,“知其然”;只有充分展开,方能摊开“理”,“揭其所以然”。
八、举例论证要以议带叙
高中生举例论证的缺陷是什么?讲故事。在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本身不是目的,论证观点才是目的。为此,举例论证不能追求例子的感染力,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而应注重例子的说服力,以议带叙——用“观点”剪辑例子,能印证观点者,留而串之;与观点游离者,剪而弃之。苏洵是如何以议带叙的呢?请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苏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来修剪齐亡史实,以区区31字就将齐国结交秦国、不助五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灭亡结局论述得一清二楚。言虽洗练,但理已析透。它启示我们:讲故事,只能讲清事情;只有以议带叙,方能厘清事理。
六国破灭范文2
1、六国破灭,非兵不胜,战不灭,弊在赂秦;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而火不灭 ”;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破灭范文3
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0.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第二册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第三册
2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6.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7.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第四册
3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3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8.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39.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0.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fú)渚,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3.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4.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45.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6.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五)第五册
4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0.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5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5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55.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六国破灭范文4
我以大家熟知的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谈谈现今的议论文写作如何走出八股。
一、结构严整灵动
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构成是论点、阐释、例(引)证、分析、结论,符合说理的一般思路。《六国论》的结构则完美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我们认为所有议论文其实由三部分构成:叙、析、评。一般的论证方法和规则往往是先评,后叙,再析,再评,这样的结构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文章的外部结构、内部论证均采用这样的构成方式,或者说均用这样的结构去套写论说文,再加上缺少严密性,就会造成结构的单一化、模式化。其实,这三部分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我们不妨改变它们的顺序,形成多种组合,这样就会使文章结构具有多样性而变得丰富、灵动。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文章开头即采用叙的形式,由叙述赶考途中所见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和“蚁族”现象,两相对比引出论点要有一颗超脱平庸的心。全篇先叙后评再析,层层深入,结构新颖严整。
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完全可以通过三个基本元素的多种组合实现结构的多样化、丰富化。
二、论据典型鲜活
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如源头之水,能给文章带来活力。首先,论据的选择要求典型、真实,切合题旨;其次,要敢于弃旧用新,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往往效果会更好。有些学生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我们分析《六国论》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阅卷者的疾声呼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开始意识到作文是需要以生活作为支撑的,是我们该告别假大空的时候了,尽管这样的改变非一日之功。高考作文阅卷专家骆冬青教授评《拒绝平庸——风沙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恰恰是现在高考作文中最缺少的,那就是要有自己,要有切己的感受,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好,而现在太多的高考作文空话太多,虽然辞藻华丽,但假大空,没有真性情的流露。又如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更是考查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与思考,那些懂得品味生活、思考生活的学生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的语言必不可少。
在语言方面,《六国论》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既章法严谨,又富于变化,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六国破灭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能力培养 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在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仍是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高中语文创新教育开辟道路。以下两种创新教育方式是在实践中已经被运用并初见成效的。
1.启发探究式
这种教学方式以“提问—探究—析疑”为特征。首先,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提出开放性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引导性,即提出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问题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问题的内容及述数的文字要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又要注意由易到难、由较低认识层次发展到较高认识层次。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信学生,在发问之后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恰当的答案并接纳、容忍学生不同的答案,以增强其创新思维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不完整的答案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讨和整合。
2.活动式
“活动式”教学方式是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学生喜欢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强语文实践环节、培育学生创造品格的重要方式。高中阶段可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语文活动有很多。比如征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赛、模拟节目主持、影评活动等。这些活动很多学校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过,但参与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
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 转贴于 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比如,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课文内容很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有厌学心理。教学过程中联系鲁迅的其他著作和课文预习提示提供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这篇杂文的针对性和战斗作用。抓住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利用课文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领会鲁迅先生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个人意志。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概括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学习之后,及时地总结归纳,能够让学生知道议论文遵循“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复杂的记叙文仍有“线索联缀全篇”的特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规律,阅读小说要抓住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把握,戏剧欣赏要突出分析戏剧矛盾。
六国破灭范文6
时间是有重量的,一如那透明的空气,或者飘忽的思想,当你感知压迫的时候,也许正是你不惑的开始。很多事情,妙就妙在通达,怕也怕在明白。
这样,就喜欢读些短小精粹的文章,以减轻时光的负荷。读古人小品,非《古文小品咀华》莫属。这本由清初王符曾辑评的短篇古文集,上至先秦,下迄明末,名家荟萃,精品迭出,且编者批评精到,妙语丛生。其中收苏洵三篇,我独喜《名二子说》。此小品名副其实,区区八十字,道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轮轸盖辐,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全文以苏轼、苏辙的名字入笔,寥寥数言,二子真身尽现,两处转折,由表及里(理),如轼轸完美,若辙印深刻。王符曾用与原文等量字数眉批点评,称其为“小品中绝唱也”。自汉魏“三曹”到北宋“三苏”,从这条古道上走来的“三套车”,承载了太多汉字经典与韵语华章。我不知道,这样的风景在柏油路上是否还能延续,我甚至怀疑贫困的精神能否让人永远直立,病变的脑细胞会不会退化人的思想。
早年习《三字经》,仿照古人模样,摇头晃脑吟诵:“人之初,性本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从此知道了宋朝有个叫苏老泉的人,年少顽劣,习读草率,直到当了孩子爸爸,才幡然醒悟,发奋苦读。后查阅《宋史》,果然有文字记载:“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此后的苏洵经年用心,不废丝缕光阴,终成大器,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家。一段故事,演绎的是背靠背的诲人与自悔,那诲人者一定也是自悔者,一个敏感时间重量的人才能珍重自己,厚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