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朗诵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1

【关键词】幼儿 诗歌朗诵 情感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利用诗歌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语言,还能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砥砺品质。诗歌诵读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朗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实现内心情感的流露,增强幼儿对诗文理解能力,感受、领悟诗文中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一、教师美语示范,熏陶幼儿心灵

《指南》指出“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恰当、准确的诠释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是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诗歌以及朗诵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1.恰当、准确的诠释。让幼儿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的前提是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对作品的诠释,通过句子解释,丰富儿童语句,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诠释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画面、视频、亲身体验等。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美文”需要用“美语”来表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孩子对诗歌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孩子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二、多种手段运用,发展幼儿情感认知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指南》指出“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所以诗歌朗诵的教学中通过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信息技术和亲身体验法的运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朗读中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发展孩子的情感认知。

1.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运用。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表现、表达各不相同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是多元的、可变的,教师要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视、听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巧妙重组,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使幼儿入境、入情,主动学习朗诵诗歌。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诗中优美的意境,提升幼儿的情感,通过想象,朗读过程中很有感情。

3.亲身体验法的运用。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亲身体验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教学时为孩子提供诗歌中的情境,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寻找风。在与风的亲密接触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最后根据形容词去寻找生活中相类似的东西,调动幼儿学习的渴望,将“要求幼儿朗读”变成“幼儿自己要求朗读”。

三、搭建多元平台,提升幼儿情感认知

《指南》指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通过创造班级、园部的平台,给孩子们展示自己,在提高朗诵的技巧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乐趣,增强自信。

1.班级组织的诵读平台。为了让幼儿有朗诵的场所,为了给幼儿模仿与练习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会,创设区域“小舞台”很有必要。孩子能在区域活动“小舞台”里自由进行表演朗诵,在宽松的环境下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孩子敢说敢表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时我们还会让孩子进其他班级,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幼儿在欣赏、感受、参与活动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朗诵的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2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这首诗既有海子单纯明净的热情和幸福,也有他沉重无奈的忧伤与悲凉。如让学生用平实冷静的心态理解这首诗,我认为是教学中的一大遗憾。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这种矛盾情感呢?我尝试把自己对文本喜怒哀乐的感受带进课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朗诵与讨论之中体悟海子这首诗中热情、幸福和忧伤、悲凉两种矛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触及真实的海子。

二、案例情境

上课前,不作任何导入,亦不介绍海子,我想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我告诉学生,海子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学生好奇,为什么老师会最喜欢这首诗?甚至有几个学生开始轻声朗诵起来。我对这首诗的喜欢初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诗言志,歌咏怀”,有效的朗诵,可感受诗歌的形象,体悟诗歌的情感。我满怀喜悦朗诵了这首诗,当第二遍快朗诵完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早已和我共读。有位女生自告奋勇,很有激情地诵读了一遍,获得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借着这种热情,集体诵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喜爱。朗诵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这首诗的情感很单纯,就是幸福。我顺势而问:“你是如何诵读出海子的幸福的?”

有学生说海子连用了三个“愿你”,让他觉得温暖与幸福;也有学生说在朗读时重读“每一个”,就可以读出海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爱所有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心怀明亮、面带微笑来诵读,“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最朴素的生活,却也成了最诗意的生活……

海子诗中的那种幸福,学生在热情的朗诵和理性的技巧分析中感悟得很到位,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中,学生讨论出海子是一个简单、善良、浪漫、博爱、温暖的一个人。最后,我让学生再次集体朗诵,读出海子的幸福。我用自己的热情朗诵引起了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而我也发现自己也受到学生的感染,那种热情与幸福感在流畅与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得极为真切。

就在此时,一位细心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写于1989年1月13日,而海子恰巧死于这一年,《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难道就只有幸福,没有悲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讨论。我展示资料,海子是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的。此时有更多的学生产生疑惑:两个月零十三天,会让海子的情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为解决学生的困惑,我让他们自由朗诵,把之前讨论得出的朗诵技巧变化一下,如重读之处有意识转移,语速缓慢低沉些,心怀愁绪,面带凝重,再细细品味一下诗中的字句,海子幸福的背后到底有没有悲凉?在自由朗诵完了以后,我又让他们分组交流,在交流中加深理解。之后有几个学生先后发言:

生1:“从明天起”,我可以读得缓慢低沉些。明天和今天是相对的,这说明了诗人今天的生活是不幸的、忧伤的。

生2:诗人反复强调着“幸福”,文中出现关于幸福的一个比喻――“幸福的闪电”,闪电的特点是快,一瞬即逝。所以,海子的幸福感也是一瞬即逝的,极其短暂。

生3:海子还祝福我们每一个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自己呢?“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觉得读时语速放慢,轻皱眉头,重读“只愿”,就有了一种将自己隔离开来的孤独意味。

在听完这三位同学的发言以后,其他学生纷纷点赞,认为诗歌中确有一份悲凉。而当我问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感时,学生认为,该句读时应轻盈舒缓,如此美丽的场景,怎会有忧伤?我问学生:“当你面朝大海时,你看到的是什么?”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海子这唯一的愿望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刚才所了解到的海子“从明天起”想过的那种简单而充实、清苦却不乏温馨、知足而美丽的生活都是幻想。有位学生说这些美丽的词语,现在诵读来却更感忧伤,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

我用低沉哀伤的语气再次诵读。此时,整个课堂完全没有了前半堂课的欢快与热烈,唯有低回与沉重。我又给他们介绍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敬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他的诗歌理想。也正因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介绍完毕,许多学生面色戚戚。

下课铃声即将响起,课堂最后一次集体朗诵《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认为,这是我教学生涯中听到过的最沉重、最悲凉,也最富有感情的朗诵,那种低沉的声调让我听出了海子的忧伤,也听出了他们的忧伤,有几个学生甚至流出了眼泪。

三、案例反思

著名语文教育家宋其蕤老师说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与学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虽说这堂语文课算不上审美化的语文教学,但可以说是我用情最深的一堂课了。这堂课里,有喜,有悲,感情前后起伏很大;而这种情感的“渲染”就是靠诵读完成的。学生在课后也告诉我,他们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可是喜欢得心痛;前半堂课感觉非常幸福,可是后半堂课,却流泪了。他们不敢轻易读,却又忍不住想读。我想,学生能有这种感触,这堂课已经算是成功了。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实行诗歌教学,更应该用感性的、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成为流动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热烈的情感场所。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几个学生对诗歌缺少兴趣,也有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三分诗七分读”,朗诵对于诗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朗诵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诗歌朗诵。当然,教师也要进行有效的朗诵指导,通过朗诵示范,或引入名家诵读,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诵品位。

应该说,海子这首诗中幸福与悲凉两种情感是水融的,但是我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两种情感交融在一起来让学生品味,相反却是前后比照,这可能会让学生对该诗的情感定位产生一些困惑。这也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困惑之处,留待于各位同仁指正。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3

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音声性、文学性、技巧性等方面都与声乐有着相似相通之处。

在声乐学习中,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运用朗诵技巧,无论对歌唱方法的运用,还是对歌唱情感表达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一首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首带音调的诗,而歌唱就是带音调的朗诵。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绘声绘色的朗诵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歌唱中气息、声音、咬字吐字的准确状态,掌握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加完善地表现作品。

一、语言与朗诵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社会上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所谓口语。后来人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发明了文字,出现了书面语,使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我国清代学者陈澧曾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①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们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变异。

朗诵就是一种把书面语和口头语完美结合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凡带有艺术品位的文字作品,特别是诗词一类,只是“看”很多情况下总觉得不满足,往往产生“念”的愿望,念有时候好像那滋味还体会不够,就希望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才能让人充分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即用人的声音来读(念)某些特定的文字,把书面上写的无声的语言,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的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它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的真实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气息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②使有声语言更准确、鲜明、生动,显得有声有色,不但使听者愿意接受,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感悟。

朗诵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孟子的“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就可以反映出先秦以至更早时期朗诵的盛况。其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是人们朗诵的佳品。20世纪末,唐宋诗词朗诵之风蔚然兴起,朗诵艺术的魅力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其文学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等特点日益突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对于朗诵艺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著名诗人邵燕祥先生曾说:“我喜欢‘绘声绘色’这个说法,它反映了无论是象形文字还是拼音文字所记录下来的真正的艺术语言的妙谛,它包含着声音、色彩,更融汇着起伏跌宕的感情,把这样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用恰如其分的音质、音量、语调、语气诵读出来,无异于使之插上翅膀,从书面起飞,飞向听众心目中,扑向人们的心灵深处。”③

朗诵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音声性。音声性是朗诵艺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朗诵者必须通过语音和声音来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来感染听众。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讲,有声语言几乎可以说是朗诵艺术的唯一载体。2.规范性。朗诵必须选用规范的书面作品,必须体现有声语言的规范性,如规范的语音、规范的语汇、规范的语法等。3.创造性。朗诵是以书面语言为基础,但书面语言不能全部表达口头语言的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情感上的变化。朗诵者要把这些书面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再现出来,就必须进行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的意义并不亚于作者的第一次创造。4.表演性。朗诵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供人们欣赏的,所以朗诵者除了必须用有声语言代替作者说话外,还必须用眼神、手势、形体、动作等来配合,帮助表情达意。因而朗诵不仅是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而且还是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

归根到底,语言和声音是朗诵的基础,没有语言和声音就没有朗诵。朗诵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规律,又无处不显示出自身的表现特征。

二、语言与声乐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大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都是诗的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歌词的文学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音乐主题的发挥与表现。”④

声乐作品是文学和音乐相互渗透与结合的综合艺术。音乐是声音的高级化纯净化的代表,故文学得音乐的帮助,就能把语言不易表达的情感通过高级化、纯净化的声音表现出来。音乐也要借文学来表达其不易说明的意义。歌唱艺术中,歌词的表情达意可以弥补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使歌唱的形象变得具体、生动而鲜明。特别是那些情感真挚而又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后,更能使歌唱者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歌唱技巧,酣畅地表达情感。

中国古代一本记录典章文献的典籍《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而咏叹之,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当一个人情感达到极致时,往往用声音而不用语言。语言本身并不适宜于宣泄情感,如果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得完全。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了声音,使感情表达得更完全的一种形式”。 ⑤《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充分说明语言必须借助声音才能更完全地宣泄情感。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正如许多歌唱家所感受的那样:“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的感受。”⑥可以说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基础。

三、朗诵与声乐

朗诵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的活语言,是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升华,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歌唱是人类语言情感表达的提高和夸张,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二者在本质的特点上有着诸多共性。首先,朗诵与声乐都是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都是语言的表演艺术,语言和声音是朗诵和歌唱的基础。其次,朗诵与声乐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在朗诵中,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文学性都很强。诗词等是歌唱的重要部分,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诗词一类的文学作品。但凡诗词,本身有它的规律,所谓律、绝、调、韵、仄都有严格的规定。歌唱中的文学性是直接表现情感最实在的部分。再次,朗诵与声乐在技巧的表现上有着相似相通之处,它们都讲究用气发声、合理运用共鸣、吐字清晰、归音圆润,注意气、声、字、情的配合。气息控制匀称自如,上下贯通,声音富有弹性,情是内涵,声是形式,声为传情而发,情动于内,声发于外。声情巧妙结合,使声音高音圆润、结实而富有光彩,低音深厚、浓郁而不压抑。此外,朗诵与声乐在创造性、表演性、综合性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歌唱较之于朗诵,在自然语音音态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加工和改造,成了按谱唱词的音乐性语言,歌唱除了具有一般语言表演艺术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自的特征:音乐性和形象性。歌唱比朗诵更能淋漓尽致地宣泄人类的情感,歌唱者的演唱,实际上是把其对歌曲的理解、对词曲作者的认识、对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对语感的掌握、对人生的深切体验甚至处世准则完完全全融进去了。当然,这是在熟练掌握了歌唱技巧和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的基础上。

朗诵与歌唱都是表演性的语言艺术,具有文学性和音韵美,它们都是在自然语音的音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鉴于语言、朗诵与声乐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运用朗诵技巧,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歌唱发声的技巧,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葛春先,项目名称: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GH―040)

注释:

①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②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③陈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④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⑤贺绍甲.汉语歌词规律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⑥喻宜萱.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沈祥源.文艺音韵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4

一、朗诵可以帮助歌唱声音平穗自然、连贯统一,充分合理的运用共鸣

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要人们听得舒服、悦耳、获得美感享受,除了处理好声音与感情和环境的关系外,声音的本身要优美,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做到声音自然连贯,合理运用共鸣,朗诵很容易帮助演唱者做到。如歌曲《沁园春·雪}的第一句:

此句音乐风格宏伟壮阔,从其旋律的进行来看,气势豪迈,层层递进,歌词中字与字之间音高连续跳跃,达到一种较高的意境。音域宽广,音区较高,要求演唱者必须情绪饱满,气息控制自如,各共鸣腔充分打开、声音浑厚激昂,充满韧性,充分展示出那种宏伟宽广的气势和伟人博大的胸襟。而在实际演唱时很容易气息上提,喉部用力捏挤,拉紧喉部肌肉,使声音不能自如运动,共鸣腔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发出的声音尖而细,缺少气息的支持,显得单薄乏味;或是为了把高音唱响,用气量很大,而声门又闭合紧,发出高而直的声音,缺乏弹性,听起来生硬,给人一种“喊”的感觉,破坏歌曲要表达的意境。而朗诵时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朗诵要求对有声语言进行化妆,但毕竟还保持着自然语言本色,其停顿、节奏、抑扬、徐疾、韵律、语势等,基本上还接近于说话。用朗诵的方法“说歌”无论速度快慢、音调高低,声音都较自然。这种方法就是很多意大利声乐教师所谓“要说,不要唱”的声音理论。朗诵时首先确定了歌词昂扬的基调。“北国风光”四字,速度稍慢,语调也较深沉舒缓,这使得气息很容易沉稳,胸腔打开,声带、喉咽腔、口腔等自然而放松,声音的走向浑厚宽广。“千里冰封”四字语调上扬,声音有一定的力度和响度。“万里雪飘”四字声音更加激昂饱满,每个字之间的时值拉得稍开。“万里”二字后稍作停顿,“雪飘”二字有韧性的发出,增强句子的动作感和形象感。整个句子呈上山类语势,情感层层递进,因朗诵语势所致,自然的用到了深呼吸,并能很好地控制气息的运用,达到扩展音域、充分运用共鸣的目的。因不受歌唱中曲谱的限制,朗诵时更能体会到声音连贯、气沉丹田的感觉。

二、朗诵可以帮助歌唱者准确把握用声色彩,增强声音形象感

要获得优美的声音必须讲究发音的技巧,要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同时也要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体现出作品本身的音韵之美。要如《文心雕龙·声律》所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苏轼《西江月》云:“花雾萦风漂渺,歌珠滴水清圆。。听之使人心神动摇,快意无尽。朗诵是帮助演唱者准确把握声音色彩的有效途径。如:歌曲《春晓》

转贴于

这是一首抒情优美、恬静婉转又略有感慨伤感的歌曲。歌词意境清远脱俗,颇具风韵,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留春、惜春的淡淡叹惋。旋律委婉质朴,与诗句结合贴切,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在中弱与很弱之间,前半部分带有喜晴的感觉,后半部分反复咏唱最后的两句诗,在音区、力度上作变化,把诗人为花木担忧感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唱时,一般不存在发声困难,但声音色彩上较难把握,要求声音线条含蓄柔和,半声演唱,头声较多,给人一种宁静、朦胧的美感。朗诵时,高低急缓恰当的语势、语速,明暗适中的音调色彩,虚实相间的用声,能充分帮助演唱者体会那美好的意境,感悟那柔和细腻的情感。旋律第三句在第二句的结束音上提高了八度,很容易使演唱者气息控制不好而改变自然的歌唱状态,声音发虚或发紧。应多体会朗诵此句时那种稍急的语速,渐强的力度,较明较实的声音色彩,着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气脉一贯,用连贯的语势将其表现出来。第四句诵时下行缓慢的语音态势,充满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与旋律情绪一致。朗诵比歌唱更容易体会正确的发声方法还在于:1.歌唱时从—个音高到另—音高,必须连贯的跳跃,一音唱毕,再唱一音,越过间隔,如爬梯子。朗诵则可以从—个音高溜滑至另—音高,一路滑去,音音相连,不见间隔,如走斜坡,既与歌唱中声音的连贯相符,又易于做到。2.歌唱时,高{氏疾徐,行止吞吐,一板—眼,必须准确合谱,不得走调离谱,任意发挥,朗诵虽也有一定的声调,但无须像歌唱那样拖音耍腔。

“说诵是心灵指导的艺术,歌唱是耳音指导的艺术”。(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但无论朗诵或歌唱声音的优美,都在于咽、喉、胸部等诸肌体的发育与协调,歌唱时的发音比朗诵更须着力,所以从事歌唱的人,练习朗诵,实有裨益。况且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唱词多为韵文、诗词曲之类,语言简洁、音韵铿锵,更适合于朗诵。将它们谱为歌曲,唱时对其字音、声调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古人对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则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诵注重语言的节奏,歌注重语言的音韵。“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朗诵比自然语言夸张,韵味较浓,也有一定的音乐性,接近于唱又容易于唱。对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祥源著《文艺音韵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

[2]洪深著《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0

[3]李红岩著《诗歌朗诵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4]王宇红著《朗读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5

虽从教32年,从事学校管理也已有20年,应当说对教育教学工作已颇为熟悉。但新任一所学校校长,对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还是觉得疑惑重重。尤其是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尚缺乏信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西峰区2013-2014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组织的参观考察和总结交流活动。有所感触,也有所收获。现将我的思考汇报如下。

彭中印象

据我所知,彭原初中是一所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多年名列前茅的学校,也是长期坚持不上晚自习的学校(现在因住校学生增多,已上晚自习)。曾在此召开过学习交流现场会,在全区推广过他们的经验,我也前后几度到这里参观学习。我一直认为,这所学校虽然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学校条件还有待改善,内涵发展还够不上真正的高质量。因为从校园文化积淀和积累的档案资料来看,学校很少有除成绩之外的其他自己的特色。

这次,当参观车抵达学校门前,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容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校门正在装修之中。但校园中那平房和原来的小教学楼都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幢高大的楼房:一幢是教学兼办公楼,一幢是公寓楼。两楼之间,宽畅豁亮。庄严的国旗杆矗立校园中间。西边是学校的教学区,东边是师生餐饮区。学校北面是正在征地修建中的学校操场。学校四周靠墙处绿树成荫,整个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美观整洁。

进入校园之前,包浩青主任分发的活动指南上赫然印着:

学校使命: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创建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把彭中创建成为值得学子信赖的,广受社会推崇的区域名校。办学理念: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以德育人,共同成长。领导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奋斗目标:管理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校训:敬业修德,强能建体,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风:和谐弘德,尊师爱生,博学善教,勤勉奋进。教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锐意改革。学风:勤学善思,学以致用,惜时守纪,刻苦自勉。

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明确而又科学,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学校教师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有5项课题通过省市鉴定。学校也获得了多项殊荣。

在巡回观看教室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教室,学生都是分小组相向而坐。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学生相互讨论问题的,还有学生在讲台上大胆展示的。尤其是实验室里,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变化现象。他们是多么投入,多么认真。

这不是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四中观摩

走进庆阳四中的时候,正是大课间。在李怀海副校长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来到狭窄的操场。我知道,四中的校舍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近年来,四中随着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生源在急剧增加,现有学生已达到3600多名。2008年,我刚调入黄官寨实验学校的时候,因学校还没有建成,而在此借地工作过一个学期。所以说,对四中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我们在操场,看到学生在跑操,队伍整齐,步伐有力,口号宏亮。四中的体育,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比较有名的。全区中学生运动会比赛成绩,基本都是第一。近几年,因体育专业考入高校的学生人数也在剧增。同样,他们的音乐、美术专业考生人数也增加不少。

跑完之后,接着是经典诵读。学生站读规定的诵读篇目,神情专注,念念有词。

在逸夫楼资料室,我看到了学校编辑的《古籍读本》《诗意地栖居》《经典的魅力》《优雅的眺望》《诗歌朗诵技巧》《弟子规易解》等丰富的人文系列校本课程资源,以及学校创办的校报《北地花》和校刊《四中教研》。另外,还有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资料记载,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普通话朗诵、经典诗文诵读、书画大赛、才艺展示等等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在初中部教学楼巡视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四中课改取得的丰硕成果。四中初中会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区第一。你在每堂课上都能看到自主互助式学习的特点。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激趣为主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夯实基础,发展特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全程投入,并在相互交流帮助下,独立学习、实践、思考、质疑,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智慧。

还有小组化管理也成为他们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引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促学生,学生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自律意识、自主合作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以班主任为心,经班干部为轴,以小组为轮,以承包制为纬,以节点式管理为经的学生自主性管理体系。

从资料介绍上,我了解到,庆阳四中以经典诵读为奠基工程,以德育生活化为内在主线,以名生培养为实践引领,以“引强入校”为外部资源,以自我发展为主旨灵魂,科学完整地构建和打造具有庆阳四色的校园文化,把教育生活还给学生。

在高中部参观,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在如此简陋的教室里(其实是防震用活动板房),学生进行着各学科竞赛、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公共礼仪、人格与心理、心理健康辅导、普通话培训、计算机维修、围棋、桥牌、篮球、田径、体操、书法、素描、速写、色彩、声乐、钢琴、舞蹈等如此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每位老师都很投入地进行着自己的课程,因为这都是他们特别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们不仅获得了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喜欢的特长专业的成长。

请问,这样的学校教育难道不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大会总结

下午一点半钟,西峰区2013-2014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准时开始。会议由教体局副书记兼副局长的张金梅同志主持。王永锋副局长通报了2012-2013学年度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这个通报不仅通报了各中小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的各项排名,还通报了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和获奖情况,这是对各学校全方位的工作的总结通报,全面具体,真实有效。通报结束,王局长还对各先进学校的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充分肯定了课改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课改不动摇,通过深化课改提质量,他还通过客观的分析,指出了问题学校存在的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他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1)各高初中要提前谋划高考中考备考工作,成立备考领导小组,制定备考方案。(2)认真研究新课改下的考试试题,制定科学可行的复习计划。(3)组织模拟考试2次,要求教师进行面改。(4)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流失率。

接着,教体局办公室张小伟主任宣读了《关于对2012-2013学年度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表彰奖励的决定》。《决定》希望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号召全区各初中阶段的学校要以先进为榜样,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强化质量意识,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不断创新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是庆阳四中、齐楼初中、南街小学、齐楼小学、中街幼儿园、星星幼儿园等六个单位的经验交流和顾咀初中、后官寨初中、野林初中的表态发言。我觉得,经验就是一条走过的路,是成功的累积,经验交流总是自豪的。这里的表态其实是一种检讨,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失误,这样的发言总是痛苦的,不情愿的。

最后是朱照华局长的重要讲话。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八个问题:(1)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2)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围绕质量开展工作。(3)努力做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质量论功过。(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质量这一中心。(5)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向教研教改要质量。(6)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打好质量翻身仗。(7)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质量监督考核。(8)落实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制度,通过激励机制促质量。

个人感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际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均衡发展、优质发展、重视科学知识和特色学校。

1.均衡发展。西峰区已经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但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因而也不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同样成功的机会。所以,均衡发展必然成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

2.优质发展。优质发展就是要努力办高标准的学校。办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事实上,西峰区的义务教育是在一个低标准上运行的。根据对西峰区各个学校的经费、师资、校舍、计算机配备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城区与农村在办学条件上有较大差异,而且同一学段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合格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

3.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首先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把科学知识放到中心地位,道理可谓既简单又深刻。

4.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由学校来承担。所谓学校文化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观、质量观的看法等。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会有目标,才会有追求和成功。校长要把这个理念转变为全体教师的追求和共同目标,带动全体教师和整个学校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化组织的核心。

今后打算

面对当下的董志初中,根据会议精神及个人体会做如下打算。

1.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完善教学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依据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目前,需要强化和完善的有如下教学制度:一是听课制度,领导和新任教师每周不少于三节,班主任听本班课每周不少到二节,课任教师至少一节;二是教学检查制度,检查内容有听课记录、教研记录、备课教案、作业和试卷,采取定期全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每周五上午为全查时间,主要检查下周备课储备、听课记录、教研记录等,其它项目周一至周四随机抽查;三是教学通报制度,每周五下午教师例会为专题通报时间,通报必须由好典型和差典型及原因分析;四是教学调研制度,调研形式包括个别座谈、现场调研、抽查、抽考等,每周调研结果随例会通报;五是领导包科包班制度,领导包科包班情况每周班子例会汇报一次,每月述职总结一次,承包效果与所包班级学科奖罚挂钩;六是导师制度,导师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导师,对在升学目标临界线上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度,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学生负有思想教育、学习帮助的责任,侧重于拉腿学科的补救;二是新任教师导师,对新任岗位不足二年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采取拜师形式,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对象的教学业务负有帮助义务。七是赛课制度,教师赛课每学年举行一次,采取随机抽课、限时准备、评委打分、统一排名的办法,每学科学校奖前两名;八是学习竞赛制度,可以是作业展览,可以是知识竞赛,酌情奖励;九是科研制度,要求学校每年由一至三个县以上立项课题,由科研处负责实施;学科教研组每年至少一个校本教研课题,由包科领导和组长负责实施,对涉及改革常规教学的课题,须经教导处论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学校鼓励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所有课题待正式结题后学校报销有关费用;十是教学汇报制度,领导包级包科汇报,随每周班子例会进行,学科和班级教学汇报每月由教导处组织一次,教师个人教学汇报,学校根据需要,采取随机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