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韵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韵美文范文1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意境
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虽然古诗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古诗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意境更加能够加深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古韵美文范文2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现代教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那么我就在古诗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故事的热情。例如:《村居》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农村明媚的风光和儿童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有趣情景。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小朋友放风筝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个个看得手舞足蹈,我便在同学们欢快的热情中导入此诗。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高鼎是如何来描写小朋友放风筝的情景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巧借音乐,诵读诗词
1、音乐铺路,引入情境。
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儿歌,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些描写动物的古诗中有一首诗叫做“鹅”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有不少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了!随意学生对于这首诗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我针对于这点便在课前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乐曲抒情,创设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配音朗读,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在小学古诗当中有一首诗是《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作者儿时对月亮的神往和遐想,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也理解了这首诗是描写月亮的。我让同学们自己用彩笔在画纸上画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心里所想象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和作者所观察的月亮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都特别喜欢画画所以有不少同学都用最快的速度画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月亮。我便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理解的“月亮”画和作者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古诗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例如在讲述古诗《劝学》,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
《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古韵美文范文3
1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可事实上,古诗文教学常常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运用音乐软件,发挥音频效率,营造出浓郁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往往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需要学生去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动画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一节课中,教师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运用多媒体,想象诵读悟诗情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里,对一些新鲜事物接触少,见得少,听得少,所以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思维和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差,接受新事物也比较慢,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和离生活不太相近的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比如,教学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里所描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诗中流露出的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就是成年人也难以领悟,更不用说小学生。教学这首诗时,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差错,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自己的设想。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自然会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思维,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让他们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学生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了一个螺旋式的来回后,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舍取学习对象,他们会感到很轻松,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就能自然而然以自己的体悟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学生在吟诵时,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对诗的意境体味得更深,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3 使用多媒体,增大容量提效率
古韵美文范文4
一、煤质对气化炉运行的影响
灰分是不直接参加气化反应的惰性物质但却要消耗煤在氧化反应中所产生的反应热用于灰的熔化。煤中灰分含量高则有效成分就少送入气化炉同体积的煤浆灰分高的煤产气量少灰渣量大灰渣中碳含量大碳转化率低。之所以将灰分作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灰分直接影响煤中的有效成分,进而影响煤气化的效率。实践证明,灰分增高1%,在入炉煤浆量同样情况下,生产能力下降约1.8%,其次,灰分中以SiO2为主,灰分高时,煤中煤矸石就多,SiO2就高,这样导致煤灰中CaO+Fe2O3+MgO/SiO2+AL2O3比值降低,而该酸碱比直接与灰的粘度和灰熔点有关,每当灰分升高时,炉温被迫提高,以保证渣能顺利排出,这样,势必增加氧耗,降低耐火砖的使用寿命。
根据煤的粒度分布及可磨指数来决定磨煤机的粗细棒配比,以达到最优的煤浆粒度分布,从而保证较高的煤浆浓度。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煤和水的比例),调配最佳粒度和粒度分布是制备具有良好流动性和较为稳定的高浓度水煤浆的关键。运行一定时间后,对磨煤机的粗细棒的磨损情况及煤浆粒度分布作以比较分析,决定是否补充磨煤机的棒量。
添加剂在水中具有分散作用,可以降低煤粒表面的亲水性能和荷电量。适宜的添加剂能降低煤粒表面的水化膜和粒子间的作用力,进而改变煤浆的流动性,且煤浆的粒度越细,效果越明显。根据煤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及添加剂的加入量。加入量过小,煤浆粘度增大,不利泵的输送;加入量过大,添加剂费用将很高,应该通过实验来确定添加剂的最佳加入量。
煤中水分包括外表水和内存水。外表水分不稳定易造成煤浆浓度波动外表水突然增大,煤浆浓度降低气化效率降低外表水突然减少煤浆浓度升高粘度增大滚筒筛通不过引起煤浆外溢造成原料浪费及污染环境。内存水是煤的内在水分即煤的结合水以化学态形式存在于煤中,煤的内水高同样会增加运输费用。
二、炉壁超温对气化炉运行的影响
在气化炉的运行过程中,操作温度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气化炉能否长周期稳定运行。在操作过程中,氧煤比过高,系统热负荷增加,有效气成分下降,CO2含量升高﹔另外,气化温度过高,耐火材料腐蚀加剧,影响或缩短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甚至烧坏耐火衬里。实践证明,气化炉运行温度升高50℃,持续3~5天,炉砖寿命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脱落,裂缝等严重后果,严重将引起炉壁超温,导致停车。德士古气化炉为钢制圆筒形承压容器,内衬三层耐火材料。正常运行时,气化炉内温度1300~1400℃,壳体外表面温度在220~250℃左右,而发生严重超温时可达到500℃左右。
烧嘴在接近正常使用寿命后期,由于不同程度的烧损减薄乃至穿孔,以及通道结垢堵塞,会使料浆的雾化状况发生恶化,火焰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在局部区域产生过氧超温;此外,烧嘴烧损易引起料浆偏流,造成炉膛内高温气体返混加剧、火焰偏向燃烧甚至返舔烧嘴,也使得炉拱顶特别是上口法兰侧壁超温。
耐火砖正常减薄、烧损造成炉壁超温在接近耐火砖使用寿命后期,气化炉的向火面砖由于炉内高温工艺气的冲刷、蚀损、开停车等原因,不断减薄,整体热阻减小,炉壁温度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缓慢上升趋势,直至造成炉壁大面积温度上耐火材料选用不当引起的炉壁超温,德士古气化炉作为高温高压反应器,为防止炉体超温和局部过热,最基本的保证就是有一个可靠的炉衬,以确保炉内的生产工况稳定并且保护炉体在正常温度下工作。如果炉体内衬所选用的耐火材料不当,就会造成耐火砖开裂、脱落等,最终导致炉体炉壁超温,继而焊道裂,酿成安全事故。高温气体窜入后到达炉壁,造成拱顶超温。
检维修不当引起的炉壁超温,检修后烧嘴遗留异物修时,因将氧气喷嘴端面堆焊高温合金时衬上的一直径27mm、高度12mm不锈钢衬环遗留在喷嘴里面,导致重新开车投料后不久,炉拱顶和颈部即出现超温报警,实测温度达到330℃。后停炉更换烧嘴后重新投料运行,一切正常。因检修不当造成耐火材料受损分析原因是闪爆造成炉砖表面剥落并引起炉口砖松动和浇注料破碎,经运行一段时间后,浇注料跑损,引起高温窜气。
工艺操作不当引起的炉壁超温,负荷过低导致局部区域过氧超温动,减薄严重的刚玉砖大部脱落,导致上部刚玉砖衬里因无支撑而下滑,在炉顶部形成空档,造成拱顶部超温。
重开车过程中烘炉和投料操作不当引起炉壁超温,当前工序故障引起紧急停车时,由于停车前来不及经过提温熔渣这一步骤,致使停车后炉壁挂渣较多,导致下次投料前的烘炉过程中有部分挂渣被熔下致使渣口变小。而烘炉时渣口处温度受炉内火焰及负压影响,相对较低,若此时操作不当、盲目投料,投料后产生的新渣就会附着在旧渣的表面,导致渣口积渣越来越多,直至完全堵塞渣口。一段时间内随着压力的升高,当炉内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炉壁超温现象。
古韵美文范文5
一、阅读环境的建立―建一所多方阅读的园地
1.有书可读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定点就读学校,农民工子弟占全校学生的70%以上。近几年来,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多次向我校下拨图书馆的建设专项经费。目前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已达三万余册,每一本都是学校为孩子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在校园里处处都能见到书,时时都有书相伴,人人都爱上了阅读。
2.有书爱读
在家长的慷慨解囊之下,六・2班购置了《读者》30年全套合订本。50个学生在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探求人性的真、善、美。老师们希望通过有计划地选择一系列的书目,用中国历史文化与汉语言魅力来感奋孩子们爱阅读、爱生活、爱祖国。
3.有书会读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阅读的品质决定着阅读成效。在这么多可读的书籍中,教师通过分析、归类、定位,初步确定了将阅读分为三种类型:精读、泛读与分层次阅读――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分别选定书籍或篇章开展阅读。学生在阅读中长大,教师也在书籍中成长。
二、阅读模式的构建―过一种多元阅读的生活
1.晨诵,开启智慧的门户
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六・2班的老师组织学生们在入校后的时间段里晨读《古诗词75首》里的千古名句。学生们抑扬顿挫、一字一句的吟诵,朗朗的读书声洗涤了心灵、浇灌了美好,迎来了美好的一天。
2.午自习,沉浸在“爱”的美文
在每周二的午自习上,教师都会将这段时间留给一位学生开展以“爱”为主题的美文分享活动。学生会提前一周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选定推荐文章,并修改好推荐短文。记得有几期因为文章太长,得分两次进行分享。很多学生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纷纷寻找文章一睹为快。后来,教师发现这一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依照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对文章留下的悬念进行续写。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课堂的被动接受延伸到课后的主动探究,将一个旁听者转换为一个局内人,让他人的文章延续上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次分享活动是一次与美文的灵魂对话,也是一次亲子写作的心灵交流,更是一次教师有针对性的主题写作训练。
3.诗词,让人陶醉在古韵里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重点强调:小学语文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列入教学目标中。每天晚上的8点,六・2班的微信群里可热闹了。家长们把孩子们背诗的小视频、默诗的照片,一一上传。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一起比,一起评。此时每一个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更是评委。亲子共读,其乐融融。本学期,六・2班通过组织开展古诗词背诵大王、古诗文硬笔书法展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与古诗结友,与美文相伴,学习书法,涵养诗情。
4.课堂,寻找那熟悉的陌生人
教育的理想只有落实在常规课堂上,我们才能使阅读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课改理念和“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六・2班的老师进行了“经典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合”的小课题研究。每周作文课,通过与美文相伴,开展群文阅读,并尝试模仿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的清新淡雅散文笔触,书写自己的阳光烂漫的少年情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部分学生脱离了小学生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走上了流畅灵动的散文之路。
5.家庭,亲子阅读相伴成长
爱读书的家长最能培养爱阅读的孩子。同样,爱看书的孩子也能促使父母一同浸润在书香之中。本学期,六・2班组织编写“亲子阅读记录卡”。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装帧记录卡,把封面描绘得色彩斑斓、个性飞扬。家长与孩子共读共评,读出不同的人生感触,品出不同的生命感悟。孩子们和家长还一起编辑诗集,多元化的亲子阅读扩大了影响力,读出了闲情逸致,读出了温馨亲情。
三、阅读理想的搭建―探索多向发展的路径
古韵美文范文6
关键词:美育 和谐教育 和美 教学 德育 管理
一、“和美教育”
和:有和谐、融合、和睦之意,“和”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智慧,同时又是当代的社会风尚。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二是和而不同,倡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成长;同时,教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卓尔不凡。
“和”,体现学校戮力同心,民主和谐,携手共进的气象。美:有美丽、美好、完美之意,主要包括:美德、美智、美体。“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美能启迪真理,开阔视野;能调和感情,活跃思维,发挥创造性,使人在愉悦中达到完美之域。
“美”,体现学校求真尚美,主动创新,幸福愉悦的追求。
“和美”教育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舒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与环境,陶冶学生情感和心灵,引导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欣赏美;用巧手去感知美、表现美;用智慧去创造美、传递美,培养出“美言美行,多才多艺,自主自信的现代人”。
和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是学校“竞进不息,和以致远”的理想追求,更是建设“立足师生幸福的和谐乐园,拥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名校”的必经之路。
目标体系:
总目标:办阳光学校 让生命美好
教师――打造勤研、善导、乐教的教师团队。
学生――培养美言美行,多才多艺、自主自信的现代人。
学校――彰显和美特色,构建和美文化,实现内涵发展。
具体思路: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办阳光学校 让生命美好”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展现;教师专业成长、乐学乐教;管理民主科学、以人为本等多方面,营造出浓厚的和美文化氛围,将和美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人具有和美风范,班班都有和美之星,打响龙华中心小学和美教育品牌。
二、实施途径――构建“和美教育”践行体系
(一)以“和美德育”为核心,培养美言美行
“和美德育”倡导以和为美,以真为美,以雅为美,以美育德,美德一体;“和美德育”是“和美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师生和美人生的基石。
1.营造环境润心灵。和美育人环境是实现和美育人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意园”“蚂蚁墙”等物质条件,进一步创设一个蕴藏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感染、熏陶中提高道德认识、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查找症结美言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和美德育的奠基工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促进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自主获得道德体验,形成良好习惯,使之人人举止文明,个个行为规范,在美言美行中凸显品德修养美。
3.健全评价机制促效益。根据“和美教育”理念和“和美德育”要义,结合学校实际,在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制度基础上,健全“和美德育”评价机制,通过“和美之星”“和美中队”“和美班级”等评选活动,体现“和美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以“和美教学”为阵地,绽放智慧之美
“和美教学”核心是构建互动、合作、有效的理想课堂p编制合理课程与营造融洽师生关系。
1.探索快乐课堂重高效。课堂是和美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场所。引导教师将和美教学理念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进一步探索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教学方法,研制和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把整个教学活动和谐统一起来,形成教学合力;让课堂快乐起来、和美起来、温暖起来、高效起来,让课堂成为师生知识共生、心灵情感交流的平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2.优化校本课程尽翱翔。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逐步校本化的原则,合理整合三大课程资源。进一步调整与和美教育特色建设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具有序列性的个性鲜明的课程文化,运用好前期引进的《自主识字》《真情作文》《典范英语》等补充教材,不断完善“养蚕”“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行进打击乐、围棋、电脑制作、绘画等选修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多彩课程中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三)以“和美管理”为抓手,促进民主和谐
“和美管理”是一种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
1.推进人文管理激干劲。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网站,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进一步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职员在愉悦明朗、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努力工作。
2.历练和美团队共前行。打造出一支德艺双馨、和成其美的教师队伍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在理解与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设标、分层管理、分层培养的模式,激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互助成长,让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与升值。重视科研教研,在推进已有多项省、市、区级课题基础上,继续开展“小、实、新”的校本教科研、经验分享会论坛、“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外出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开辟路径,激励前行,带动团队共进,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3.立体育人网络畅通沟通。进一步建立“三位一体”的立体育人网络,将“校家同创”系列主题活动做扎实、有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在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设中的作用,让家长成为学校办学的支持者、宣传者,真正形成家校及社会的和衷共济、其乐融融的良好氛围。
面临新时期的挑战,全校师生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慧心,将学校建成立足师生幸福的和谐乐园,拥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名校。
参考文献:
[1]中和小学和美教育网.